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1
一、保险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保险业2015 年的全国保费收入达到约2.4 万亿元,而2010 年只有1.3 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4%;总资产从2010 年的5 万亿元猛增到2015 年的12 万亿元;整个行业的利润则从2010 年的837 亿元大幅增长到2015 年的月2824 亿元,达到2.4倍的增幅。我国保险业对国际保险市场的增长贡献率为26%,全球排名则由第6 位上升至第3 位,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佼佼者。2015 年,我国保险业迎来历史上盈利最好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仍然表现抢眼。由于低息环境下的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可以预见,2016 年仍将为保险行业的景气高点。保险在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拓展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在现代金融、农业保障、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以及经济驱动因素的转变期,服务行业将替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保险业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新常态下,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必然大有作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新的形势下,要实现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必须开创保险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新高度,从战略角度将行业发展与标准化结合起来,把握保险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探求中国特色的保险标准化之路。
二、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先进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保险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新业务、新产品、服务新领域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中外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业与其他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易频率愈加频繁,交易规模日益膨胀,市场中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依存程度不断增强,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保险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保险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服务标准。企业标准化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规范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使之达到科学化和程序化,打造生产和经营的最佳秩序,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许
多保险企业习惯于用制度进行管理,忽略标准的应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高度,很难上升到现代化管理的水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殊不知,制定制度是在垒墙,而标准化管理就像是在修路。如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而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所以标准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让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保险企业科学实施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与保险业先进企业快速缩小差距,有利于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接轨,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降低企业成本保险企业的成本
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以及各类准备金提转差。其中,业务支出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包括赔款及手续费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出保费等。企业标准化是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复杂的工作细分成比较小的步骤或者环节,然后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操作规范的设计,达到工作步骤少、完成时间少、成本低等效果。以保险理赔为例,在理赔数据采集和客户服务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保证采集的赔案信息格式统一,增加准确性和可用性,实现精准理赔,同时能在缩短客户理赔时效、减少客户理赔成本、控制公司赔付风险方面发挥有益作用。通过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保险企业可以对成本加强控制,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 协议)中规定,当需要制定技术法规并且已有相应国际标准或者其相应部分即将时,各成员须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这就是说,谁主导了国际标准,谁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拥有了该领域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就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发展中获得了较大优势,就能在市场及资源的分配中抢占先机。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转化,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有益。
三、保险标准化亟待改革
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文件。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标准化事业飞跃发展,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标准化研制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标准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标准化事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以及改革创新的攻坚期。2015 年12 月17 日,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标准化专项规划。此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做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此规划的贯彻实施,势必有效地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水平。全面开展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保险业标准化改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
做好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保险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助推业务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信息化水平。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保标委2015 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保险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初级发展水平,现行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数量仍然偏少,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大,落地实施情况仍不尽理想。十三五是加快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标准化尤其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在促进保险业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保险企业在推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贯彻标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制约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保险企业标准化从业经验,总体来说,保险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多还都处于初级管理阶段,尤其是一些小的保险实体,标准化建设工作基本是缺失的,导致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笔者认为,每个保险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某个或者几个问题。
(一)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知,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组织都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某个处室(科室),甚至没有组织,只有标准化管理岗或者兼岗的员工。无组织、临时组织或者小型的虚拟组织,是导致保险企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发挥标准化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大多也经历了由无组织向临时组织、由临时组织向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组织、最终发展到专业的实体组织的历程。保险企业建立和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应根据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成立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参与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夯实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有效增强标准落地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二)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制度不明,流程不畅,是影响保险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大问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联系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桥梁及纽带。保险企业的产品线、渠道管理、技术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能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由制订标准、推广实施标准、监督反馈、修订标准等系列活动构成,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先进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一个组织中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得到监督,这是保险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有效发挥标准的效益,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对不容易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影响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影响了标准化管理的水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保险企业应将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范畴。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立成熟的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导,重视岗位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与标准化团体或单位以及高校合作,帮助和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专家团队,由内外部标准化专家组成,负责接受咨询、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组织学习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认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综合效应,树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意识。
(四)企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除了管理、机制和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保险企业缺少标准化体系的全面规划也是导致标准化管理基础不扎实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了解,保险企业往往不重视标准的体系化,偏重信息化标准的研制,忽略产品、业务、服务等相关标准的建设。企业要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必须着眼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方面(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合并为管理标准亦可),按照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科学编制标准化体系表,做好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长期规划,同时做好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础。
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2
年年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一年,谋划好明年工作,对推进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市委农工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特制定工作重点:一、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一)、抓好两个组织。一是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鉴“广野模式”的成功经验,着眼进一步构筑农民进入市场、农户对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谋划建立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基地2-3个,逐步构建龙头+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既解决群众的销售问题,又保证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选择部分种养典型村,进一步推广“村委会+协会”的运作模式;二是抓好农村经纪人组织。大力实施“经纪人工程”,根据产业特点,对水产经纪人、冬枣经纪人、苜蓿经纪人、粮棉经纪人等各类专业经纪人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在此基础上,以行业协会或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抓好全市经纪人队伍的规范和提高。年内,将规范壮大冬枣经纪人队伍作为工作重点,引导更多的冬枣经纪人加入到“天南地北闯市场”的大军之列。
(二)、做大四个产业。着眼特色产业富民,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冬枣为主的特色产业规模。深度开发冬枣产业。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培树林地承包大户、大片,扩展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年内新增冬枣标准化管理面积4万亩、绿色基地认证面积8万亩。巩固稳定苜蓿产业。进一步指导完善牧草收割收购服务体系,加快苜蓿精深加工的研发生产,促进牧草产业向纵深发展。发展壮大牛羊产业。依托牧草资源,以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重点,年内肉牛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8万头和2500头。改造提升海洋产业。大力发展“大吨位、钢壳船”,巩固和推进渔区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海转移;加快水产品科技开发基地、无公害高效养殖基地和浅海及滩涂开发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加快鼎盛公司二期、鑫海公司等项目建设,推进海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移。力争年内对虾、南美白等海水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育苗水体突破10万方。
(三)、建强龙头企业。将农业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农业整体水平的载体和突破,以项目壮龙头,以龙头带特色,以特色促增收。一是加大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对全市20余家规模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全部建档立案,实行动态管理和季度通报,并适时召开企业经营、项目进展情况调度会,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申报和争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重点,全力为企业争资金,争政策。年内完成05—XX年度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工作,并全力为入闱企业争取XX年年度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三是加快推进新建、在建龙头项目进度。全力推进鑫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示范园项目、天天食品公司脆冬枣加工扩建项目、神农公司脆冬枣加工项目(开发区)、渤海奶牛、肉牛良繁项目等重点龙头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盘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提升龙头对特色产业的带动力。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继续深化村务公开。在XX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完善村务公开“四统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村务公开的指导、检查力度,每季度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的公开阵地、公开档案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公开阵地是否达标,公开内容是否达标。二是加大村务公开的通报力度,对公开阵地建设不达标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二)、强化村务民主管理。一是结合村委会换届,建立健全落实好11项民主管理制度。包括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三资管理制度、村委会换届后工作移交制度、审计监督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70)号文要求,分三个阶段: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攻坚补缺,使全市95%以上的村达到议事规范,制度落实的目标要求。
(三)、推进村级素质工程。第六届村委会选举结束后,要组织有关部门加大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上突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财经纪律、民主管理制度、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培训人员主要是村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村理财小组、监督小组成员以及部分村民代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授课与分乡镇培训相结合。三、妥善化解农村债务
按照沧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妥善化解农村债务的意见》,我市在11月份开始试点,XX年年将进入沧州市制定的三年偿还债务的攻坚阶段,要充分利用村两委班子换届的时机,重点抓好全市的农村财务清理整顿,化解老债务,严控新债务的发生,总结各乡镇化解债务的经验做法,协调各职能部门,制定出台有利于化解农村债务的规定和办法,确保实现XX年年偿债的目标。
四、巩固减负监督成果
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3
1引言
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人们通常将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并不能体现出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有机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4月实施的《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1-19630.1)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底辽宁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达55家,产品总数312个,生产认证面积5.5万hm2,实物产量7.7万t,销售额3.8亿元,出口创汇1597万美元,品牌影响不断提升,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绿色芳山”为代表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生产安全、优质、健康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道路。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基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辽宁省有机农业以生产有机豆类为主,加上一些花生、大米、野生天然产品如松蘑等。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很大,总产量高,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如商品性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供应不足或缺乏专门的供应部门。
3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3.1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发展优势有机产业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最佳地区之一。辽宁省东部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环境洁净、交通便利,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没有工业“三废”污染源,产地环境符合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是辽宁省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后花园。在东部地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不但有利于保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而且对推动东部地区优良环境优势向农业生产优势转化,增强辽宁省农业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2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不以评价安全为最终取向,而是重在生产过程,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一系列准则标准,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操作,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农业优良的种植习惯,同时要按有机农业原理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作物轮作安排,施用堆肥恢复和培肥地力;运用物理的和生物的综合措施控制和防治作物的病虫害。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每个基地,建立种植户档案,统一印制,发放田间管理记录卡,内部检查员随时根据技术准则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逆向追踪体系等等。
3.3以“公司+农户”为运作模式,发挥规模生产效益
采用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运作模式,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和销售。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接国内外市场,内接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形成一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在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经济利益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两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利益分配主要是保护价让利,纯收益分成等。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下的有机生产组织规模大,专业性较强,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管理层次较高。
3.4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利用地方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有较好基础条件且具有有机先进理念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上、技术上乃至资金项目方面的支持,以鼓励其带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5建立和完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的下游至上游,以一个或多个标准为基础,鉴别供应链定产品的来源与特性的能力。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最早在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按照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依托《全国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平台,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通过规范产地和产品编码、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召回、责任追溯等一系列管理,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质量追溯实施进程。
(1)建设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利用农委辽宁金农网管理平台,建立与农业部管理平台接口对接的,省级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系统,逐步扩大到市、县,建设市县管理子平台。完善市、县管理机构设备配置。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管理中心(包括编码数据库、生产档案数据库、产品检测数据库和认证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本区域和全国范围的产品质量可追溯。
#p#分页标题#e# (2)完善全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协调各市、县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围绕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需要,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编码管理办法》、《可追溯农产品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利用政府推动力量和市场引导作用,立足强制性规范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相结合,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3)推动实施产品和产地编码制度,完善产品身份识别手段。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农户和产地为基础编码信息,指导企业建立编码制度,使之成为追溯信息的有效载体,建立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从源头做到地块、生产责任人和农产品身份的可识别、可追溯。
(4)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组织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电子档案。良好农业规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其核心是可追溯,强调全过程档案记录。电子档案是实现产品质量“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记录内容包括地块、面积、生产者、种植品种、播种期、施用肥、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停用日期、农残检测情况以及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等信息。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信息中心,就可形成产品的田间电子档案,同时产生追溯编码,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5)建立标识管理制度,规范包装标识。结合产品包装标识加贴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制作统一的“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与农产品追溯编码相对应,实现产品包装标识和追溯编码的同步加贴。追溯标签内容包括品名、产地、生产者、包装日期、生产标准、电话、产品追溯码、查询网站、查询电话等基本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信息。
(6)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公众查询系统。消费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在网上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如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可据此查到货源,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查询和追踪。
(7)相关知识和业务操作培训。组织技术力量,对各市、县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质量追溯、良好农业操作、软件操作和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对编码设立和田间生产档案的填写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
(8)舆论宣传,树立追溯产品形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追溯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扩大追溯产品的知名度和对同类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4
在新的一年里,从“以内控防范优先,加强制度落实”的角度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2009年,着重抓好一线信贷人员的培训,银行工作计划在第一季度以金融法规、各项制度、经营理念和信贷业务规范化操作程序及要求等内容为重点进行普及培训,在较短时间内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品质优良、业务素质高、能适应改革步伐的员工队伍。定期组织学习金融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同时对贷款五级分类等新业务进行专项培训。
二是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在确保新增贷款质量上,一是加强对各社及信贷员贷款权限的管理,严禁各社及信贷人员发放超权限贷款。二是加大对跨区贷款、人情贷款、垒大户贷款等违章贷款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处罚一起。三是认真开展贷前调查,准确预测贷户收益,确保贷款按期收回。四是严格执行大额贷款管理制度。五是严把贷款审批关,严格审查贷款投向是否合法、期限是否合理、利率是否正确、第一责任人是否明确、抵押物是否真实、合法,担保人是否具备担保实力、贷款档案是否齐全等,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信贷资产质量逐年提高。六是全面进行信贷档案统一模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行专柜归档、专人保管,并建立调用登记制度,保证档案的完整性。人员调离或换片,贷款档案应办理移交手续,由交出人、接交人及监交人共同在移交清单上签字,促进全辖信用社的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三是加大金融新产品的营销力度
近年来,我社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贷款品种不断增加,信贷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在贷款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的确定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省联社于2007年11月14日印发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分期还款暂行办法》。为满足贷款客户的不同需求,缓解集中还贷压力,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防范信贷风险,公司业务部将于2009年在信贷管理中引入贷款分期还款,以完善信贷服务功能的需要,杜绝部分客户对信贷资金长期占用,风险持续积累、暴露滞后,加大信贷风险的后果。
四是加大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要落实“三查”制度,对银行员工素质加以培训,使每个银行员工工作计划详细的基础上并按正确的思路做事。坚持做到防范贷款风险在先,发放贷款在后,每笔贷款都坚持按“三查”的内容、要求、程序认真进行调查、审查和检查,并填写“三查”记录簿,严格考核。报联社审批的贷款都必须有信贷人员的调查报告和信用社的会办记录,都必须换人审查。其次要落实审贷分离制度,贷款发放实行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各基层信用社贷款必须经审贷小组集体会办审批,大额贷款报联社审贷委员会会办审批,并且规定基层信用社发放贷款不论金额大小,每笔贷款都必须经主持工作的主任审查、登记、签字后才能发放,坚决杜绝信贷员“一手清”放贷。第三要加大违规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规人员,对因违纪违规等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实行在岗清收、下岗清收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由责任人承担贷款赔偿责任。
五是明确信贷投放重点,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009年我部将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明确信贷投向。一是提高抵押和质押贷款比重,降低风险资产。城区社在发放贷款时,应多办理抵押、质押贷款,少发放保证担保贷款,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要大力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提高抵押贷款占比。要合理调整贷款担保方式,对新增城区居民、个体户贷款,要最大限度地办理门市房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城区社原则上不办理联户联保贷款,坚决杜绝垒大户贷款和顶冒名贷款。二是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基地、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对产权明晰、信誉度高、行业和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
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新宁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5-03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对进一步提高新宁县农产品质量、树立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创农业新优势、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针对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现状,对其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新宁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农业标准化概述
农业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农业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农业标准按照生产过程分类可分为种质、种子(种畜禽)繁育、种养技术规程、采后处理贮藏、产品质量等标准;按照类别分类可分为产品质量、种质、安全卫生、种养技术规程、农业环境保护等标准。现在农业标准化择重在管理,其概念为“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是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以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为技术基础,应用现代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将标准要求落实到农产品产销的每个环节,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也就是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和管理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主要包含4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技术基地;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标准要求实施到位;三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获得最大综合效益,指的是通过加强管理,使资源实现最佳整合而产生的效益。
2 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现状
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化的迅猛发展,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脐橙、水稻等18种主要农产品已制订了生产标准,满师傅、家家红等龙头企业都制订完善了相应的企业标准,同时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大宗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了5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
为切实解决新宁县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品牌不强、效益低等问题,近几年来,新宁县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1年新宁县就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脐橙)示范基地县,并同时实施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创建监测项目,2008年又被定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以脐橙、葡萄、蔬菜为主导产品在全县范围建立示范基地,全面推进标准化进程,现已制订了《绿色食品 崀丰脐橙标准》《绿色食品 崀丰脐橙种质标准》,2000年以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宁县优势农产品为重点,逐步加强对主导作物脐橙、蜜柑、水稻、黄豆、花生、西瓜、葡萄、辣椒、西红柿、黄瓜、苦瓜、丝瓜、萝卜、茄子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结合每年开展的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现已制订18个技术规程,并完善了满师傅豆腐、家家红糖水罐头2个企业标准和加工规程,在已认定农产品基地、已认证农作物品种范围全面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五统一措施推行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标准化生产面积2.27万hm2,同时积极开展出口果园商检认证,已有10个果园获得了出口果园商检注册登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促进了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生产。
2.2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新宁县自1999年始启动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以来,以满师傅食品罐头厂、家家红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书大姐菜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认证步伐逐步加快,到目前为止,新宁县已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2.28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以脐橙等主导产品为主,建立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3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成立了“新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几年来进一步完善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检测设施和提高检测能力,连续5年中心通过了检测能用考核,同时,2008年县财政又划拨专项经费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18个乡镇农残速测站,并指导扶持城区各大超市农残自检机构开展市场准入的检验检测,优果、步步新、大众、玲珑、家家乐5个超市都已建立了速测站,在接受上级部门监督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自检,正式实施市场准入,实现了从基地到市场的标准化控制,县—乡—基地(市场)监督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为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的形成做好了前期保障。
3 新宁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
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够了解,一些标准只能在主导产品示范基地内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不能在全县范围全面普及,实施标准化生产还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缺乏统一规划,制定和实施标准还处于分散状态,针对性不够强,导致标准的重点不突出,主导产品缺少配套和完整性,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
3.2 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于新宁县农业标准化起步较晚,一是已制订的标准质量上有待完善,在农产品的商品规格、质量标准和包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二是制订的标准较少,很多产品质量标准还没有建立,烟草、茶叶、药材等系列产品在标准制订上还是空白,农产品分级、加工、包装等标准基本尚未涉足,市场管理也没有统一标准,市场监督部门也没有规范商品质量和市场准入的具体依据。
3.3 标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新宁县制定的一些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够紧密;标准考虑国内因素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少;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工作有脱节,对标准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许多标准还没有传到广大技术人员手中,更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和应用。
3.4 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滞后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设施不完善,手段较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未能全程监测;农产品上市准入制度不健全,群众对上市产品质量不够放心。
4 加快推进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实施农业标准化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从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着手,探索实施农产品等级分类包装,提高农产品商品质量;积极推行市场准入、检测等制度,逐步向生产标准化领域前移,最终达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目的。
4.1 把实施标准化作为提升新宁县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宁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要充分认识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近年来,新宁县农产品因农药残留等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出口形象,迫切需要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无公害化。
近年来,随着新宁县农村改革深入,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产品实现了量的扩张。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由千家万户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生产操作、产品质量、商品包装等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农产品都没有形成品牌,大大地降低了优质农产品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当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优质化和大量低质农产品供给过剩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悄然袭来,没有质量的农产品经不住市场的冲击,一段时期新宁县农产品出现了卖难问题,极大地约束了新宁县农业发展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新宁县农业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那就是农业标准化。只有通过标准化生产,建立合乎新宁县实际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系列标准,进行农产品认证,指导企业、组织农户按统一的操作规程开展生产,对产品使用统一的包装标志,逐渐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多方努力,使新宁县农产品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此,要求相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重视研究农业标准化,紧紧结合农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农业标准化计划,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工作中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
4.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4.2.1 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从田头到餐桌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向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加快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引导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对于条件好的地区要积极实行国际标准,促进新宁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项目,要更多地向产业化经营组织倾斜,吸引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基地和标准化项目建设。
4.2.2 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建设的投入,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农业标准化的最终阶段,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的有效评价。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加大与食品卫生、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加强市场监督检测,严格检验制度,加强质量抽检力度,从生产环节做起,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监控。龙头企业要主动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要求,带动农户和商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
4.2.3 严格实行市场准入。一是检查是否按照等级分类包装,等级是否符合交易要求。二是检查安全质量,是否拥有安全检测标志。三是检查商品标签,是否注明产地、日期、规格等内容。通过大力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行为。农业监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各种辅助材料、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测,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4.3 创新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农业主管部门要负责起草标准、宣传标准,并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科技部门应把农业标准化和实施科技项目加以推广;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正确运用标准化,协助有关部门贯彻标准及对实施情况监督检查。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1-6],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4 建设好农业标准化基地
4.4.1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适应新形势,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新宁县要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突出主攻方向,加大力度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成脐橙、水稻、蔬菜、葡萄、玉米等主导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抓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康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通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产品认证达4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90%以上。
4.4.2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以标准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推动农业标准化广泛应用,努力以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坚持依靠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降低生产成本,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引导标准化全面开展,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4.4.3 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用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改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新宁县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中,重要一条是把农业标准化建设引入到产业化工作的轨道,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发展[7-9]。
4.5 建立一支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
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一支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每个岗位都要实行专人负责。新宁县各农业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发挥到田间地头,带动农民实施标准化工作。在完善农业标准化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不断完善,从财政方面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二是将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2]。对从事农业标准化人员要在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妥善解决好应享受农业
科技人员的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对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有关单位和主要人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对多学科、多部门科技人员参加的重大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在申报科技进步奖、科技推广奖时,应适当放宽。
5 参考文献
[1] 杨发荣,秦春林.发展甘肃标准化农业的对策建议[j].甘肃科技,2005(11):2.
[2] 许建平.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标准化,2000(2):11.
[3] 张莹,王晓岩.试析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j].当代生态农业,2008(1):74-75.
[4] 姚於康.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层次[j].科技与经济,2003,16(2):27-32.
[5] 张鲁煜.积极推进新疆农业标准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2003(6):23-24.
[6] 李洪舟.积极推进军用通信保障装备设计的标准化[c]//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航空维修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宁波: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航空维修技术学术年会,2007:265-268.
[7] 曾晖.农产品安全问题研究[c]//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青岛: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3:160-165.
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4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广受社会舆论关注。优质农产品尽管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但备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所以,向市场供应安全、优质、营养的养殖和种植农产品,是种植养殖基地(公司)业主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终极目标。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01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形势仍不容乐观。养殖业中过度依赖抗生素、饲料添加剂超标超量、畜禽疫病高发、B殖环境脏差乱、未遵守畜产品休药期限上市和种植业中农药过度使用、高毒禁售药品依然存在、缺乏监管手段、产品检测不足、未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消除这些隐患环节,需要政府、业务部门和生产主体履职尽责,严把生产环节关,加强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为农产品安全上市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 政府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各级政府作为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监管工作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措施,使得监管效率较低,监管水平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尽管市级以上农业部门基本建立了专门的检测机构,但县(区)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往往是形式大于实际。基层政府的农业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即使建立了检测机构,也因匮乏专业人才、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工作机制和运转经费而达不到实际的监管效果。
2.2 农产品监管制度落实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了7个制度,基本包括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因缺乏工作机构和人、财、物等工作要素支撑,未能完全按照法律条文内容要求开展相应的质量监管工作。制度上墙成为了一纸文书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必备措施,真正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落实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2.3 生产主体履责意识不强 畜禽养殖企业或果蔬种植基地负责人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企业(基地)内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准入等制度和运行机构。家族式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方式单一,对于政府部门开展的检查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不配合现象;生产管理过程缺乏对农业投入品进购、使用剂量、使用方式、时间以及产品上市等方面的管理记录,甚至不能按照畜禽休药期限、果蔬安全间隔期限的要求上市农产品,易发生农产品安全问题。
2.4 农资投入品使用不规范 畜禽养殖企业和果蔬种植基地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未能按照畜禽养殖或果蔬种植标准化要求,开展生态绿色循环模式发展养殖、种植行业,导致环境恶化,带来畜禽疫病高发和果蔬虫害病害严重。对于养殖企业来说,畜禽疫病高发,需要大量抗生素抗拒疫病,加大抗生素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及增加投药次数等措施,必然导致畜禽机体内抗生素残留超标。对于仔猪生长过程中超量增加微量元素铜等行为还会导致粪便排出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进一步污染环境。对于种植基地来说,病害虫害增加,必然要增施大量除草剂和杀虫杀菌药剂,而农药的实际有效利用率一般不高于30%。另外,70%的农药会滞留在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环境污染。
2.5 病害防治措施单一 畜禽养殖企业或果蔬种植基地缺乏对养殖、种植生态环境控制的认识。病害防治过重依赖于化学药品,对推广良种良法和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因管理、技术、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和药物防治成本低效果好的现实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仅凭大量投入药品进行单一防控,也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之一。
3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3.1 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加强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力度,建立和规范监管站工作机构及流程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监管业务水平。明确工作职责和年度监管任务,责任到岗到人,细化月度目标任务,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管理范围,切实承担起属地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追溯监管责任,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3.2 创新农产品监测机制,强化监管措施 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监测机制,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有步骤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依法落实生产管理档案记录制度,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将控制兽药、农药、肥料和添加剂等技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重大措施予以普及推广,鼓励各地加大高效低毒药物补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逐步规范养殖环境,控制污染源头,落实标准化养殖技术,杜绝超量超期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同时,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和落实畜产品产地检疫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规范,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鼓励地方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试点,率先将生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督促农产品生产主体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
3.3 加强农资市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农业部门应积极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开展执法工作,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集中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和隐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和风险评估体系,扩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评估的品种和范围。加强检打联动和区域防控,对监督抽检不合格农产品,及时组织查处,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全面推行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管理,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严格兽药经营规范。在关键农时和投入品销售高峰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开展督导巡查和质量抽检。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养殖和种植农户的教育和监督,杜绝使用不合格农业投入品。
3.4 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 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开展疫情普查和监测,确保免疫工作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同时,强化巡查和抽检,坚决杜绝屠宰病死畜禽,建立完善病死畜禽o害化处理机制。督促屠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厂(场)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杜绝未经检验检疫或检疫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并严厉打击生鲜乳非法添加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上市产品安全。
3.5 推广标准化,推进按标生产 农业部门应接轨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进程。各地拿出长效政策资金,推广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和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维护品牌公信力,带动千家万户走上绿色安全生产轨道。
4 结语
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首先是“产”出来的,其次是“管”出来的和“检”出来的。只有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和种植技术,规范生产行为,加强农资打假力度和生产过程全程监管及抽检频率,落实管理制度和部门职责,才能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恩普.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6):12-15.
[2]张健,李红燕.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6,27(3):3-5.
[3]李真.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的问题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7-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