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绿色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绿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绿色政策

金融绿色政策范文1

关键词:绿色经济 绿色金融

在雾霾遮天的日子里,人们渴望青山绿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的新常态过程中,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撑,绿色金融正在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绿色。

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得到了国家在战略和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大力支持。2015年9月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及顶层设计。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把“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随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绿色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为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支持。

根据人民银行测算,“十三五”期间全国绿色经济每年需投入约为GDP的3%,年均在两万亿元以上。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约为10%-15%,社会资本比重将占到85%-90%。预计“十三五”期间通过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将达到8.5万亿-9万亿元。据《2016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显示,2015-2016年,我国绿色投融资资金总量分别达到1.65万亿元和1.76万亿元,两年间增长7%;2017年我国绿色投融资金总需求量预计达2.35万亿元,较2016年34%,占2017年预期GDP的3%。从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公布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2月,我国21家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规模为7.5万亿,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呈持续稳步增长。同时,绿色债券市场飞跃发展,2016年我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贴标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债发行的40%,跃升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

尽管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不小成就,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但我国的绿色金融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设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任重道远。

一是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不完善。现阶段,除商品林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炭排放权等部分绿色资产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外,大多数绿色资产缺乏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及活跃的交易市场,如公益林、水库、湿地等青山绿水因为没有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无法进行市场交易;滩涂养殖权、商品林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虽然具有市场交易价值,但由于受经营地域限制、参与交易者不多等因素影响,交易并不活跃。绿色项目由于绿色发展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收益期长且收益不确定、风险高等特点,如果生态资产没有市场认可的流通价值抵押或项目收益权质押作保障,绿色项目风险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很难吸引金融机构持续参与。

二是绿色信息透明度不高。金融机构与发改委、环保、水务、质监等政府部门缺乏环保信息交流,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掌握企业所处的环保行业信息、筹资项目是否具有国家认可的绿色标识、是否有环保违规处罚情况等信息,加大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和难度。

三是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从约束角度看,尽管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但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客观上降低了环境保护约束,企业对绿色发展需求不迫切,影响了绿色金融发展。从激励角度看,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激励和支持政策不多,导致发展绿色金融无成本优势,无法释放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内生动力不足。

四是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情况评价考核不够,缺乏强制性。部分金融机构未将绿色金融纳入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绩效考核,参与绿色金融主观意愿不强。未建立绿色金融组织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够,审批流程有待优化,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建立专家咨询队伍,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难以把环境保护和金融行为直接挂钩。

为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是完善绿色交易市场。国家通过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用科学的标准对碳排放权、排污权、水资源收益权、绿色自然资源受益权等绿色资产进行价值计量,赋予绿色资产及其衍生产品市场交易价值,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资产交易市场,丰富绿色资产交易品种,让“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解决绿色资产计价难、抵押物和质押物难变现问题,吸引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的资源参与绿色金融。

二是建立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发改委、环保部、央行等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共享,建立绿色环保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将环境执法、绿色项目评级信息、企业环保审核报告、清洁生产认证、涉污处罚等信息共享给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把握项目是否符合环境和社会风险,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建立绿色评级和认证体系,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等,打破环保信息不对称导致绿色投融资瓶颈,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防止“洗绿”风险。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继续实行限制污染性融资金融政策的同时,要加快研究和制定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基础设施等绿色项目的正向激励政策,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设借贷便利)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绿色金融挂钩,发挥货币政策的定向微调功能。对绿色金融机构优先安排“支绿”再贷款、享受财政贴息、给予税收优惠、提供政策性担保、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成立绿色贷款风险准备金、降低贷款风险权重等政策措施,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吸引力,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身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金融绿色政策范文2

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指导。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管约束,倡导绿色财政金融理念,健全绿色财政金融运行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投融资机制、绿色财税、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制度等,为发展绿色财政金融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体系。

国家财政已开始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资源的征税力度,不断完善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财政部会同发改委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将实施循环化改造。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宣布将通过补贴等方式,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与环保部、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积极发展“绿色信贷”。

截至2011年底,国内已有13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低3.3个百分点。

加快绿色财政金融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财政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的财政金融制度保障。在包括财税、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整个体系中,综合运用政府采购、税收、货币、信贷、债券、利率、汇率等工具和杠杆,构建调节经济运行、调控产业布局、引导合理消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要建立环保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关于环保的财政横向和纵向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环保法》确定一定时期内环保财政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增长幅度,从而得以改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需要将法制建设、财政扶持、税收调节和保障措施等系统化,推进《生态补偿法》的制定,完善并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制度纵向化、“环境财政”等制度,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评估、考核、监督管理体系。

应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拓宽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范围,加快对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立法进程,同时也要完善对环保产品的认证。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主要参与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因此,应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落实抓手和突破口。要健全绿色金融的运行机制,坚定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限制“两高一剩”的信贷投放;要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加快研究出台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进程,为发展绿色金融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要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信贷政策、信贷管理流程、信贷文化之中,建立包括项目评审、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激励约束、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信贷机制,把企业环保情况作为信贷营销调查、审批的重要内容。

深化绿色财税金融业务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适时开征生态税即环境保护税,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征收相应数量的税收。如将对二氧化硫、水资源的收费纳入生态税的征税范围可以加强对污染行为的调节和限制。目前理论界对生态税的呼吁声越来越高,开征生态税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对现行与环保相关的间接税种的调整和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对消费税而言还应该扩大其征税范围将更多的资源纳入范围以加强其环保功能。

参考国际绿色金融的经验,在充分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内涵与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开发绿色理财、绿色担保、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探索发展碳资产证券化、碳交易CDS、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创新绿色金融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工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发挥征信的激励约束作用。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与环保部先后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还与环保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小企业环保信息联网政策,将六万八千家企业环境信息纳入到银行征信系统。2007年,中国银监会又发文,要求违法严重的企业提供贷款,2008年以来,环保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了数万条的企业环保违法信息,并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不少银行对违法企业采取停贷等措施。此外,环境保护部和中国银监会新建首个环保经济部门信息,环保部还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了63个行业的环保情况,引导商业银行、投资机构加强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这些举措的出台和具体实施,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生态文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因此要定期对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客户展开环保检查,对客户环保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按照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将客户

金融绿色政策范文3

摘要:在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一种创新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本文首先对绿色金融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绿色金融主要模式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风险投资模式,系统研究了绿色金融对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影响,加大企业的绿色技术的创新研制,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为节能减排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对绿色金融和企业的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风险;绿色产业;融资

一、引言

绿色金融又被称为环境金融,其内涵主要是通过金融工具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贷款政策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给予政策的倾斜,使环境和经济协同发展,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营运战略[1]。绿色金融以信贷、产业基金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手段,促进节能技术、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银行关注和防范企业导致的环境污染带来的信贷风险。绿色金融的模式主要包括[2]:

(一)绿色信贷。在国家环境经济产业政策下,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的企业,开发新能源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优惠性贷款,并对污染企业实施惩罚性高利率。

(二)绿色保险。它是企业对造成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是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目标的保险。

(三)绿色证券政策。针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和环境信息披露,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防范社会资本投资风险,敦促上市公司的改善环境。

(四)绿色风险投资。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清洁生产企业,这是较高市场风险和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

二、绿色金融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

(一)扶持与限制企业经营行为

绿色金融对企业生产经营扶持与限制的作用借助于企业的融资成本。绿色金融的扶持作用表现在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其限制作用表现在对污染企业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贷款,这些举措改变了企业融资成本,促使企业经营行为导向保护环境。金融机构通过审查企业环境排放标准而为其提供上市融资的便利条件,规避环境风险,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

(二)影响企业资金流向

由于企业的发展受到绿色金融的约束,企业必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规避绿色金融的利率风险,在新的投资领域里,优选的是那些有益于环保和有益于企业利润的产业,而赢得绿色金融支持的发展机会。因此,企业的投资更多地投向环境风险低的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推进企业产业的环保化[3]。

(三)加大企业环保技术创新

由于绿色金融推崇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企业为了获得绿色金融的优惠政策,必然会迎合绿色金融在环保方面的要求,改变原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加大环保技术创新,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与工艺,实现较高产品的资源利用率。绿色金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在于创造企业的环保技术需求和节能减排的硬约束,来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成为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环保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四)解决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

由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而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以往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的介入也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行政处罚更多表现为经济处罚,对于环境污染的后果无法补救,导致政府失灵。通过绿色金融将环境污染风险因素融入企业的融资成本,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将环境污染为事前预防、过程监督、后果评估。这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行政失灵,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

(五)影响企业的融资

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而公众的投资倾向于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行为后果。以往投资者忽视了对于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事实的考量,无法起到约束企业行为。当社会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投资回报中,必然会对企业在环保的行为有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公众购买企业的证券和股票,是为了在未来能够获得收益,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污染环境的后果时,受到行政或经济制裁,必然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也影响了公众投资收益,最终导致该企业的股票和债券收益的下跌,公众投资会有损失。理性的公众投资行为就会倾向于环保风险低的产业,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融资[4]。

三、总结

绿色金融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政策、绿色风险投资等金融衍生工具为手段,促进节能技术、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绿色金融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绿色金融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扶持与限制的作用,企业的投资将投向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推进企业产业的环保化。绿色金融促使企业成为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环保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外部性的市场失灵和行政失灵。绿色金融影响到公众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绿色金融降低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并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实现节能减排与绿色金融的双赢[4]。

参考文献:

[1]李小燕,王林萍,郑海荣.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科技和产业,2007,7:82

[2]魏加宁.“绿色金融”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时报,2008,4,14:005

金融绿色政策范文4

绿色金融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

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指的是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其二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

按照绿色金融概念的界定,绿色金融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是对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其二是自身业务运作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通过excel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筛选,认为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相近的替代指标进行后续的分析。实际上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其中有大部分资金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因此,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理想的替代性指标。同时,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通过选取1990-2009这20年的样本,分析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指标选取上,仍使用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以同期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记为INV)作为绿色金融指标。为消除异方差现象,对GDP,INV进行对数变换,记作Ln(GDP)、Ln(INV)。

(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间,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2)协整分析

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与Ln(INV)进行协整回归,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通过各变量t检验、方程的F检验、DW检验以及残差项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出Ln(GDP)与Ln(INV)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模型参数系数推断,1单位绿色金融的投资,约可带动0.50单位左右的经济增长,这说明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协整方程变量的系数小于1,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并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或者说绿色金融发展仍没有完全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 与Ln(INV)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绿色金融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原因。事实上,考虑到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机制、标准的不统一和不完善,绿色金融很难成为市场自发的行为,一开始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因而要使经济增长自发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要发展不仅关乎金融业,还需要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者和保障者,一方面要对绿色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优惠,另一方面要创建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金融业是绿色金融的主体参与者,需要从金融业社会责任出发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要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绿色金融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既是绿色金融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各组织机构和社会公众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对政府而言,应制定切实追求可持续的目标,并建立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同时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制订符合中国特点的绿色金融管理指南,此外还应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完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金融体系而言,各机构应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抓住机遇,甄别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开拓金融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其他组织及社会而言,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NGO)己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文化、环保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NGO组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在践行绿色金融业务中,可充分发挥NGO组织的推广和监督作用。

此外,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金融业和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因此,应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郑良芳.构建绿色金融思考与建议.武汉金融,2008(3).

金融绿色政策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信贷;河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而且在一些地区和领域里环境污染显得尤为严重,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进行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报告中也强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对于掌握着巨大经济资源的金融业来说,其在推动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作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政策的提出很好地适应了我国的绿色发展政策,因此如何使绿色信贷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便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绿色信贷概述

“绿色信贷”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大部门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出台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环保部门要向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生产或项目的环境信息;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境评估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绿色信贷”的提出,目的是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拟通过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协同合作,从宏观政策方面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及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同时防范和控制由环保问题带来的信贷风险。

二、河南实施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河南作为一个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大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雾霾等大气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发展的心头之患和民生痛点,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通过几个阶段的调整,目前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河南省的工业发展模式为粗放型,过度依赖能源原料,工业产业层次较低,而这些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产能过剩,并且缺乏环保意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所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面对严峻形势,河南省必须从根源出发,大力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加强环保监管,维护生态安全。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且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因此运用绿色信贷杠杆,抑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推进节能减排是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通过从产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资本商业性的竞争机制以及产业资本的政策性倡导机制来改变资金流量供给配置结构和水平的,推动产业向健康化,高级化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三、河南省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实施细则和标准不明确

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或间接指导性的,河南省对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环经济、低碳等标准,尚没有统一明确的实施细则,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这就使得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时银行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降低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

绿色信贷的要求是控制“三高”企业的贷款,而这些行业往往利润丰厚,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可能会降低其经济效益。如果仅是一味强调银行担负社会责任,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势必使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长期动力不足。同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实的企业,缺少更多的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从而影响了企业对银行绿色信贷的需求。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实施细则,建立评价体系

由于实施细则和标准的不明确,各家银行在控制“三高”企业贷款时,只能按照各自理解去识别界定确定绿色信贷战略方针、政策制度。于是,各家银行为适应“气候”,也都推出绿色信贷,但“绿”的程度却各有不同。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依据绿色信贷政策的总体方针,银行信贷人员与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如具体的行业目录、行业规则、管理指南、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等。而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作为项目授信的重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应当从自然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两方面入手,细化且定量评价,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绿色信贷政策的真正落实。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河南省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商业银行,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级别给予授信银行贷款利息免征营业税的优惠,并且商业银行与企业签订绿色信贷合同时,也可以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印花税减免,另外还可采取风险担保、利差补贴、业务准入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措施;对于“三高”企业,用绿色信贷款项进行加强环保技术或是该企业进行转型达到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的,政府可以对其减免一定比例的营业税,同时与银行签订绿色信贷合同的企业政府应当给予一定印花税减免,另外还可采取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等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予以支持,从而提高绿色信贷政策借贷双方的积极性。(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资讯通讯,2010(6):1-10.

[2]孙晓晶.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运行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11-12.

[3]秦泰,刘传岩.中国绿色信贷发展问题探究[J].经济论坛,2012(2):85-87.

[4]王小江,祝晓光.绿色信贷标准亟待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2-07-19.

[5]毛安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5):64-67.

[6]李卢霞,黄旭.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同业比较[J].金融论坛,2011(2):42-50.

[7]叶汝求,任勇,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环境税、绿色信贷与保险[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93.

[8]叶燕斐.绿色信贷的实施与管理[J].中国金融,2012(10):59-61.

金融绿色政策范文6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又称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笔者从商业银行角度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在投融资决策以及金融经营活动中,将环境因素带来的收益、成本、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部性综合考量,以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生态。

绿色金融的本质在于将资本、资源合理配置给绿色产业,以达到改变经济结构,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十分吻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深水区,稳增长、调结构、去产能、调杠杆已经成为大趋势。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绿色金融的两大功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产业为本,金融为器。只有实现产融结合,才能实现绿色经济。而实现绿色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业务基础良好。长期以来,国有银行服务于包括钢铁、煤炭、纺机、电力、农林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信贷余额大大超过其他银行。无论是在银企关系还是基础业务合作方面都比较成熟。而现在这些企业都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目标企业客户。比如钢铁行业的工艺流程改造项目、电力企业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等,这些都为国有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奠定了坚实基础,客户资源相对于其他银行更为有利。从表1四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农工建四大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产品创新能力较强。近年来,国有银行在科技人才引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从总行层面建立产品创新中心,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新兴业务,如何评估绿色金融项目,如何平衡成本收益分析,这些都需要成立专业部门,引进专业人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国有银行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实力。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绿色金融意识尚未统一。虽然各大国有银行在总行层面都做了大力部署,一些国有行还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或工作小组负责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广普及。但是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众多,存在信息传导滞后现象。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各大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发达的东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推广较快,甚至作为试点进行重点培育。而一些重工业省份,经济转型重点区域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转型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绿色金融推进速度缓慢。

2.缺乏有效统一的风险收益分析模型。作为新型经济模式,绝大部分绿色金融服务企业未来收益都比传统行业更具不确定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制约。一些地区为了不愿承担风险,不愿意扶持绿色行业。由于目前整个行业没有统一的风险收益分析方法,绿色产业缺乏行业细分研究,银行主管部门对这类企业的金融服务项目非常谨慎,这些都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支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并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今年8月31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里要求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并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价结果、银行绿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纳入相关指标体系,形成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不但说明了国家对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支持鼓励,同时也是相关部门探索绿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政策制度完善。

2.绿色金融行业需求旺盛。我国绿色产业每年至少投入2万亿元以上,近5年内大气污染投资1.7万亿元左右。但是国家财政支出仅能占到10%~15%。其余绝大部分都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作为国有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必须尽快获得这一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积极布局,助力当地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3.实现银行自身转型发展。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可以实现银行实现差异化经营。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银行在该领域居于领导地位。通过及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不但能够拓展银行新的利润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银行自身在信贷业务转型、组织结构优化、风险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优化。在助力当地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实现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

(四)威{(Threats)分析

1.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虽然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开始逐步涉及绿色金融行业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在具体的绿色金融准入门槛、操作流程、监督管理、政策配套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尤其是与美国、欧盟等一些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相关政策的缺失或不确定性,不愿意承受政策风险,选择观望态度。这都制约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

2.商业银行与绿色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以绿色信贷为例,根据传统信贷流程,相关部门需要做好贷前调查工作。但是就目前的调查方法来看,银行很难获取到绿色企业真实的“环保信息”。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企业征信报告中,对于很多企业不能提供相关的“绿色信息”,这些都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巨大风险。例如一些企业存在短期收益低、成本高等问题,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并且科学的评判输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挑战。

3.项目评估缺乏统一流程和标准。在对于绿色产业进行项目评估时,整个金融行业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这些“绿色企业”没有详细的指标约束和分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些新兴行业的特殊性。由于这些企业大部分存在着较高成本投入、较大风险、较大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很难真实的对项目进行评估。加之,目前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专项人才缺乏,更加使得评估技术难以达到有效识别、科学评估的程度。

三、相关可行性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

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制定出一套统一有效的评估标准。建立全流程业务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业务风险。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

(二)建立可行的目标责任制

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绿色金融指标。杜绝出现为了短期利益,将资金、资源流入“三高”企业。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各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三)确认全国性绿色企业名录

通过专门机构管理绿色企业基础信息申报、审核、管理、监督。及时更新企业名单和重大事件变更事宜。建立相关系统可供金融行业查询、检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制定绿色信贷行业、企业的准入门槛,及时更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