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

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范文1

(一)奋斗目标

1、全面完成市下达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新落地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4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落地2个,至少一个年内到位1.5亿元.利用省外资金完成14亿元。

2、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直接利用外资900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3、完成进出口总额940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4、完成劳出输出300人次,超额完成全年271人次的目标任务。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29亿元目标任务。

(二)工作措施

1、招商引资工作

1、落实大项目零报制,督促各目标单位引进大项目。首先落实大项目进展月通报制,在通报的基础上可采取组织领导巡视方式督促项目落地。形成各乡镇和重点局委,都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

2、推进大项目建设进度。对引进的大项目,要把抓项目进度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大对项目建设时间和进度的督查力度,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全程跟踪服务制,督促大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出形象,早见效益。

3、加大督查力度,注重招商实效。通过时时督查,月通报的形式,通报招商进展情况,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建议7月中旬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较好的乡镇召开一次招商引资现场会,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4、作好统计基础工作,为半年招商引资考核做好准备。一是做好全县各目标单位上报项目统计汇总工作,细分新建、续扩建项目及项目进展情况。二是收集整理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及省外资金项目,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上报就认定工作。

5、根据省、市、县统一安排,继续做好各种招商活动、投资考察和各种节会的联络、组织和服务以及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签约和跟踪落实工作。

6、搞好公共投资项目合同文本的制作、备案及外来投资企业相关手续办理时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加强同驻地投资者及各类经济团体、工商企业、金融组织、商务机构的广泛联系,接受并协调办理外来投资企业的咨询和投诉。

7、做好有关招商信息的管理上报工作。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信息的搜集、沟通、反馈及招商项目整理和汇总工作。

8、加强对县驻外办事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9、全面落实《县招商引资工作意见》。

10、继续做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外经贸工作

(1)培植重点出口企业。新培植1--2个年出口超百万元的出口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软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大做强出口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出口产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引导和扶持,整合我县出口资源,打造新的出口产业优势。

(2)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方法。一是要结合老企业改造和增资扩产吸引外资;二是要结合一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制或产权转让吸引外资;三是要发挥我县是农业大县的优势,在农业生产项目上做文章,寻找利用外资的可能性;四是帮助联能科技项目直接注册为外资企业。

(3)大力开展劳务输出。一是与省内外劳务公司搞好配合,全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二是要启动境外投资办厂等新的外经业务,开创我县对外经济新的增长点。

3、商务基础工作

(1)做好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等惠民工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农村群众消费安全。

(2)发挥商务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活动,规范和维护屠宰管理、酒类流通管理、成品油市场秩序等。

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范文2

一是基层基础工作更加牢固,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始终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常抓不懈,特别是认真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得到市、县的一致肯定。为了确保效果,将农村班子整顿建设作为头等要事,在运行中检修,在工作中提高。还突出抓了农村干部的培训教育,重点解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无所适从,发展经济无思路、无方法,做群众工作呆板、简单、粗暴等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对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和农业结构调整实行单列考核,并且试行了乡财政发奖励补助工资的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几项中心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快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引领经济发展的氛围明显增强。我们认识到,**之所以起步慢、发展慢,同这个地方群众的经济发展意识落后、观念陈旧是密切相关的。基于这些,我乡千方百计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教、座下来议、剖析典型、开会动员等形式和方法引导教育干部群众摆脱束缚、提高眼界改变观念,跳出**看**,面向全县评价**,通过比、看、议、查等措施,应该说目前上上下下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氛围大大提高。今年以来有名支部书记和名村委主任新上了投资过万元的项目。这在以往是做不到的。

三是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对财政的贡献明显增强。 3年前,**的企业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从上一届开始,党委政府班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企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实现了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全乡已拥有企业56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且所上的几个项目具有市场前景好、规模相对较大、生产经营稳定、效益高、成长性强等特点,去年税收达到万元,今年能够达到万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四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年初我们对全乡的农业进行一次大普查,真正了解了产业情况的底数。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分配了调整的任务,将产业结构调整列入对村的专项考核。今年以来就新上大棚菜亩、草莓亩,大蒜生姜亩,黄瓜种亩,调整力度是这几年最大的一年。同时还新成立了大蒜、蔬菜、农机等协会组织,并新建立3处小型批发市场,基本满足了调整需要,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完、有钱挣。

五是城镇建设投入加大,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乡驻地的改造力度,聘请省设计院专家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并已报经县政府批准。投入80万元修砌完成了两边的石渠,今年春天又对街道两边进行了绿化。目前又协调电信、广播等部门完成了线路的规划设计,实现光、电缆下地,现在施工正在进行中,年底大街路灯也将安装。目前,又规划开工了近20座沿街楼房和2座办公楼,10月份就能全部完工。积极学习其他乡镇好的做法,完成了工业园区的规划,目前正在搞好相关的配套。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已大大提升。

六是其他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保障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平安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有力地净化了环境,近期正在开展专题严打斗争,重点整治市场秩序。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教学成绩明显提高,投资万元的河西小学基本完工,暑假后能够按时开课。计划生育工作已经转出低谷,纳入正常。

二、问题和不足

一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力度还不够大,任务分解量化不到位,时冷时热、时松时紧、部分人热部分人冷的现象很突出。

二是**的招商引资、民营经济起步晚,底子薄,企业家队伍没有形成,资金、技术、管理等制约因素太多,直接影响了发展。

三是企业落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使用上有很多困难,好多项目不能按时落地。

四是乡里的财政单薄,“无钱办事”的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要求,也影响和制约了发展。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中,确保招商引资任务再上新台阶。首先是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要真正“走出去、引进来”,对已接触到的招商项目,要加大力量盯紧、跟上、抓住不放,切实提高项目成功率;其次要督促和引导我乡的骨干企业大胆的走出去,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引进资金和项目;三是要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增收本领

大力做好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文章,通过搞好发动自觉调、树立典型带着调、提供服务帮着调、搞好开发促进调、加大奖惩逼着调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逐步建立建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的务工水平,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径。并通过农民外出务工这种形势,学本领、开眼界、长见识,把外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职业技能带回来,为乡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快小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发展环境

要加大投入力度,完成乡驻地主要街道的通信线路入地工地工程及路灯工程,进一步美化、亮化乡驻地,打造发展的硬环境;在软环境方面,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优质的服务内容吸引客商,树立人人都是环境、每个单位都是环境的意识,积极服务,以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感情与行为感化客商,既要引得进,又要留得住。

(四)强化各项措施,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成效

深入开展“美在农家”、“绿色家庭”等活动,加大“四改”、“五清理”力度,使村

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个体工商户、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等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以各村成立的庄户剧团为载体,加大对广大群众的思想宣传力度,使村风民风得到有效改善;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民主管理、说服教育群众及驾驭全局的能力。

(五)积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包案责任制和群防群治网络体系,积极主动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预警和快速反映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狠抓各项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加大对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范文3

一、蔬菜花卉产销基本情况

(一)蔬菜产量、外销量同比下降,综合价格稳中有升。

据农业生产部门统计:2009年1-6月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0.55万亩,同比增2%,生产总量95.73万吨减5.7%,生产产值13.05亿元增15.6%,外销量70.01万吨占总量73.1%。播种面积、生产总量、外销量分别占年计划的55.1%、43.5%、44%。今年以来蔬菜总体产销顺畅,价格稳中有升,综合平均价达1.41元/千克,增11.1%。由于3月13-14日突如其来的霜冻,部分蔬菜如豌豆、小瓜、甜椒、番茄等因受灾价影响较大,绝收面积近2万亩,上市总量同比减少5.1%。受灾蔬菜主要是外销品种,因此外销同比减少4.6%。

(二)花卉产销势头良好,产业增效明显。

去冬今春以来,花卉价格高,持续时间长,元旦、春节、情人节等节假日集中,鲜花需求量增大,全市花卉园艺种植面积13.1万亩,总产值21.8亿元,占年计划的93.6%,同比增加136.8%,其中鲜切花面积7.74万亩,占年计划的91%,鲜切花上市量22.33亿枝,占年计划的55.8%,同比增加12.7%,产值8.32亿元,同比增加20.4%,出口额1888.79万美元。出口亚洲市场呈上升趋势,出口国排序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直接出口香港有所下降。出口主打品种是玫瑰,外销占总产量的90%。

(三)滇池流域蔬菜花卉基地逐步退减,新增基地向*东北部转移

一是*年以来,滇池流域呈贡、官渡、晋宁、西山、盘龙、嵩明等县区实施“四退三还”工作,退出耕地面积24609亩,其中蔬菜退出面积16287亩,花卉退出面积6039.3亩。滇池流域的蔬菜、花卉生产退出的土地主要以建设湿地公园、发展园林绿化和经济林木。蔬菜花卉基地主要转移到滇池流域核心区外的*东部和北部地区的宜良、石林、寻甸、东川、富民等县区,这些县区目前新增蔬菜面积15500亩,新增花卉面积5524亩。二是通过项目促进标准化建设,以项目带动基地转移,*年中央财政扶持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的蔬菜项目安排在晋宁、宜良、富民等蔬菜花卉生产区实施,花卉项目安排在石林县实施,蔬菜项目从*年年底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标准化蔬菜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科技入户培训、技术集成示范等工作,并已开始进行生产,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三个县区的蔬菜生产面积近万亩蔬菜生产。花卉项目,目前实施进展顺利。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大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

2009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今年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大力推行“5+3”工程的实施。目前已安排标准化生产示范点40个,标准化示范面积10.8万亩,主要品种有:生菜、荷兰豆、浅水藕、甜椒等十余个品种。举办标准化技术培训36795人次,推广黄板3.4万亩、性诱剂920亩、生物肥料8.9万亩、生物农药7.4万亩、引试新品种139个。推广无公害蔬菜45.3万亩,产量83.7万吨,分别占年计划的58.8%和52%。

花卉上提倡无公害生产,控制施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保护环境。

(二)狠抓项目的实施

切实抓好*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支持蔬菜、花卉项目的落实。为做好我省2009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积极组织东川、嵩明、石林等县区进行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和论证,项目实施方案已于3月10日上报国家农业部和财政厅。

(三)抓好产销调研分析工作,促进产销对接与顺畅

及时召开全市蔬菜产销分析会,收集汇总当月十三大类近80个品种播种面积及下月预上市量、分析产销存在问题、当前主抓工作,以简报、市农业网、新闻媒体形式向各届相关信息,有力促进我市蔬菜产销对接与顺畅。

为进一步发挥《*蔬菜花卉信息》专刊在促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引导、宣传、服务作用,在人少工作多的情况下,挤时间按计划如期编辑发送,1-6月完成了六期3000份《昆明蔬菜花卉信息》专刊,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从业者、新闻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的要求,努力营造蔬菜花卉招商引资的优质软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蔬菜、花卉涉及面广,滇池流域综合治理“四退三还”的实施,滇池周边蔬菜花卉面积逐步外移,新区的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薄弱,部份地区栽培水平不高,科技意识不强,加大了蔬菜花卉生产工作的管理难度。

(二)蔬菜、花卉生产周期短,市场需求变化快,生产与市场营销有待进一步加强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分析。

(三)原来每个月召开一次全市蔬菜产销分析会,及时将产销动态进行分析,便于加强结构调整和播种指导,蔬菜供求趋势分析,由于今年经费支持较少,不能按期进行培训和分析,希望局里考虑加大对蔬菜花卉科技推广经费的补助。

四、下半年工作重点及打算

(一)加强无公害蔬菜认证基地的管理,加大蔬菜标准化推广力度,进一步搞好技术培训,大力推行“5+3”工程的实施,加大黄板、生物肥料、生物农约的推广力度,各县(市)区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出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监控制度,生产过程登记制度,基地产品认证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二)加强蔬菜花卉生产的管理,各县(市)区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加强目标任务的检查、督促和落实,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提前做好预防洪涝灾害工作,雨季即将来临,加强引导,疏通沟渠,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市场调研与信息服务指导工作,促进外销。

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范文4

今年以来,我市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作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工业经济转型跨越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各项工作进展良好。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1.产业集群培育。以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集群为重点,结合建设区域性新型建材基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基地、新材料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煤电材、煤电化、煤电治、石油炼化、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矿用及石油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现代高载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关联配套产业集群,编制完成了《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市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集煤炭开采、矿井建设、火力发电、新型建材于一体的煤电材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甲醇、二甲醚、烯烃、聚丙烯等下游下品开发于一体的精细煤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以光伏产业园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炭纤维复合材料园为支撑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以节能疏水阀、大功率磁控管、智能切纸机、绝缘子缓冲器、矿用机械等产品为重点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棉纺加工、果品加工、食品制造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造纸、纸制品加工、纸箱包装为重点的纸制品包装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2.特色园区培育。《市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已经市级评审通过,按程序修订完善后即可上报省政府审批。今年计划培育的4个特色产业园区中,以中电科新能源开发公司500MW晶体硅材料加工、500MW电池片和500MW电池组件开发、2.8MW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为支撑的光伏产业园加快建设;以康博丝新材料公司160吨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线项目为支撑的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进展良好;以华煤集团60万吨煤制甲醇、20万吨聚丙烯科技示范项目为支撑的华亭煤化工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以泾川华润陶瓷公司投产的1000万平方米中高档装饰砖生产线、泾川家园陶瓷公司西式瓦生产线扩建等项目为支撑的泾川陶瓷产业园初具雏形。积极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建设工业园区、华亭工业园区2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园区建设开发,积极探索建设工业园区、华亭工业园区2个“共建园区”。

3.示范基地创建。计划创建示范基地3个。目前,以实施能源开发工程为重点,加快培育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集群,全力以赴推进五举煤矿240万吨矿井、邵寨煤矿120万吨矿井、赤城90万吨矿井及洗煤厂、唐家河煤矿400万吨矿井、灵台南川河煤矿300万吨矿井、华泓汇金煤化公司70万吨烯烃、陇能能源公司360万吨兰炭及40万吨焦油加氢、华能集团20万吨聚丙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尽快建成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以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计划为契机,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编制完成了《市军民结合产业园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酒钢集团并购重组丰收机械公司及出城入园、虹光公司高频无极荧光灯生产线、亨达公司高速精密数控切纸机产业升级、荣康公司1万只弹性阻尼缓冲器生产线等项目为支撑,建设装备制造基地步伐加快。以泾川天纤棉业50万锭棉纱生产线二期5万锭等建设项目为支撑,引进实施一批补链产业项目,建设泾川棉纺基地。

4.招商引资组织。年,省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分解下达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到位资金40.17亿元。至月底,我市57个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完成投资37.68亿元,占省上下达责任目标的93.8%,提前实现了“过半”目标。上半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先后3次组织赴央企、、等地外出招商引资,对接催生了一批大项目的落地建设。积极参与了省上组织的赴、等地的考察对接和招商引资活动,通过洽谈对接,达成了灵台皇甫谧制药公司刺五加种植基地等一批项目的落地建设。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承接重点。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政发〔〕11号)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先后制定印发了市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平政发〔〕59号)、市年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平政办发〔〕101号)、市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平政办发〔〕96号),明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任务、承接载体及配套政策措施。按照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优质产业转移承接载体、形成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培育一批战略投资骨干企业的“四个一”目标,紧紧立足资源、区位、劳动力、环境等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任务。一是依托矿产资源优势,积极承接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项目,加快煤电化冶一体化开发进程。重点实施资源勘探保障、矿井产能提升、环保火电扩容、电力外通畅通、精细化工联产、有色冶金延伸六大工程,推进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石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能源工程建设。二是依托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技术转移和配套开发项目,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新型建材产品开发,培育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在规模、速度、质量、效益上全面提升。三是依托劳动力资源条件,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承接、改造和发展棉纺服装、家具制造、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四是依托区域发展优势,积极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加强品牌、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真空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全市工业转型跨越新的增长极。各县(区)按照市上的实施方案,也都分别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案,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市上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中省驻平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查指导和考核奖惩等工作,定期研究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统筹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协调和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齐心协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为了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综合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区、闽东南地区等五个工作组,建立了与有关省、区、市常态化的联系通道和信息渠道,按区域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重点,筛选论证招商项目,组织开展重大招商活动,及时反馈并跟踪落实招商项目信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工作。对今年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进行了细化分解,按照培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园区、创建示范基地、加大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创优发展环境6个方面细化任务20项,逐项分解落实到主抓单位,并明确了时限要求。对确定的承接产业转移招商项目到位资金目标责任,按照各县(区)、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分解,逐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确保了目标责任的顺利完成。各县(区)、工业园区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也都及时成立了工作机构,健全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网络,明确了职责分工,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任务都落实到了具体的责任人员,靠实了工作责任,推动了工作落实。

3.认真调查研究,做好项目储备。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作为今年工信部门承担的一项新业务,必须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谋划论证一批重大项目,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一是认真搞好调查摸底。按照市上制定印发的年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实施方案,为了切实在培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园区、创建示范基地、推进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分别设计了调查样表,认真开展了承接产业转移企业、项目和引进省域外来平投资企业家调查摸底工作。通过深入县区和重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全市共有承接产业转移企业50户,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5项,省域外投资企业家66人,为继续深化合作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夯实了基础。依托这些企业、项目和企业家,我们及时建立了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库、市引进省域外来平投资企业家库,切实加强与承接产业转移企业、企业家的经常性衔接沟通,通过他们及时掌握有关承接产业转移信息,引进一批省域外企业家来平投资兴业。二是切实加大项目储备论证力度。制定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论证申报工作的通知》,按照“有中生优,无中生有”的工作要求,千方百计谋划和论证一批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市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资源、环境等优势条件,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经济总量扩张,以建立500亿工业项目库为目标,筛选论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7项,概算总投资701.19亿元,其中:西部阀门与流体设备制造基地建设、蒸汽系统流体节能设备产业集群引进等现代装备制造基地2项,高频无极灯产业化、高低压开关柜产业化等电子真空器件制造基地7项,100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型材等现代高载能产业项目2项,5000吨聚丙烯腈碳纤维、200万米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等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延伸项目4项,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100万吨二甲醚等精细煤化工重大工业项目12项,27个项目均编制了较为规范的项目建议书,为精准招商奠定了基础。

4.主动搞好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坚持以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建设为目标,全力推进引强入平战略,努力扩大开放开发。市上建立了以政府为指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的招商机制,实施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并购引资、增资扩股以及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和精准招商,引导重大建设项目业主引进战略投资者,承接省域外产业转移。一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月日至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相关部门、县(区)及工业园区负责同志,赴京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工作,拜会了华能、中水电、中电科等有关央企主要负责人,衔接争取项目,对接合作事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月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赴江苏盐城进行考察,深入江苏悦达集团进行对接洽谈,促进了酒钢集团与江苏悦达集团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战略合作签约。月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安徽芜湖海螺集团公司总部,就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加快建设海螺循环经济产业园问题进行了专题洽谈沟通,达成了海螺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等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二是切实加强与有关大企业的对接。认真落实北京企业家联谊恳谈会精神,采取电话联系、发函征询、登门拜访等多种形式,先后与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陕西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鼎炘实业集团、安徽昊源化工集团等一批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初步达成了一批项目投资合作意向。三是注重利用节会开展积极对接。积极组织参加安徽两省战略合作及“安徽名优产品行”活动,编印了《市重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推介册》,筛选工业制造项目16项,能源化工项目26项,冶金建材项目8项,对口开展了—阜阳对接洽谈活动,搭建了两地合作交流的平台,总投资1.57亿元的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由崆峒区政府与海螺水泥公司签约实施。全力筹备参加了第18届兰洽会,成功举办了第18届兰洽会工业园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兰洽会共计签约项目62个,合同引进资金457.6亿元,其中年产100万吨电解铝、灵台县南川河煤矿400万吨原煤生产线建设、泾川县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等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4个,概算总投资281.22亿元,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丰硕成果。

5.强化调度指导,加快项目建设。市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发挥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定期统计分析、信息通报等工作制度,加大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督查调度。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一个建设项目、一名包抓领导、一个推进班子、一套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逐项目、逐月制定了领导包抓推进行事历,靠实责任,强化调度,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今年承接产业转移重大建设项目中:崇信五举煤矿240万吨矿井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3.46亿元,“五通一平”工程全面展开,35KV变电所建成投运,主井检查孔施工至425m,风井检查孔施工至290m;灵台邵寨煤矿120万吨矿井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掘进进尺1680米;赤城90万吨矿井及洗煤厂项目已完成投资2.4亿元,完成征地421亩,正在进行工业广场平整工作,井筒检查孔钻探工程已完工,累计进尺3952米;灵台唐家河煤矿400万吨矿井建设项目已获得省发改委“路条”,正在进行矿区规划报审、可研、环评、安评报告编制及土地征用等工作;灵台南川河煤矿300万吨矿井建设项目正在办理储量备案登记,衔接审批《矿区总体规划》,编制《矿井供电设计方案》等工作;华泓汇金煤化公司180万吨甲醇项目及70万吨烯烃项目中,180万吨甲醇项目已经省上备案并列入国家发改委煤转化示范项目,70万吨烯烃项目已开工典基,首批525亩土地地勘已接近完成,正在进行办公楼、宿舍楼地质勘探,总体设计正在修改完善,9个专利工艺包转让合同已签订6个,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华能集团20万吨聚丙烯科技示范项目已完成项目可研,安评已批复,环评工作已通过省上评审,工艺包采购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完成投资5330万元;利友集团煤转化循环经济项目已完成项目初步选址,编制完成了360万吨/年兰炭、40万吨/年焦油加氢两个分项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备案;光伏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完成地基支柱和地梁混凝土浇筑,正在进行地基砌墙,完成投资518万元;2.8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完成光伏支架安装、太阳能电池组建,所有配电设施安装到位,目前正在布线,完成投资2100万元;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完成钢结构厂房及宿舍楼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办公楼、厂区道路建设,厂区通往主干道桥梁已架通,完成投资8600万元;泾川天纤棉业20万锭棉纱生产线二期5万锭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000万元,正在实施主厂房主体工程;静宁通达果汁公司果渣综合利用项目已完成生产车间基建工

程,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投资1036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形势影响,部分大企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精细化管理和产品市场拓展上,我们主动对接后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其产业转移的难度较大。

二是立足市情,依托资源优势对接洽谈的项目,投资方首要的条件是煤炭、石油、石灰石等资源配置,且投资要求的条件门槛高,而地方政府没有资源配置权限,致使一些项目短期内难以落地建设。

三是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本身来看,涉及的产业领域广、范围大,其核心和重点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落地建设,日常业务工作头绪繁杂,在加强与县区、企业和部门对接联络、悉心研究政策、及时收集信息、主动掌握情况和对外招商引资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四是从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进展情况来看,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绝大多数是能源化工类项目,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承接的一些重大项目特别是能源化工项目前期工作审批门槛高、程序复杂,进展不够理想,部分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未能赶上进度要求,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撑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是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体系建设来看,目前县(区)及重点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网络还不够健全,工作部署不够到位,定期统计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坚持得不够好。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劳动力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优势,积极承接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项目、技术转移和配套开发项目、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煤电化冶一体化开发进程,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实施精准招商,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主动上门招商,精心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龙头项目和精深加工项目,加快培育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千亿级煤电化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调度指导。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制,完善工作措施,强化工作推进机制,认真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扶持,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40.17亿元项目资金任务。按照“建成项目抓达标、在建项目抓进度、前期项目抓开工”的要求,对大柳、新安、百贯沟、华信等已建成的矿井项目,指导企业抓紧工作面布置和设施配套完善,力争全面释放产能,年内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华泓汇金公司70万吨烯烃、静宁纸箱包装产业园、华煤20万吨聚丙烯、崇信五举煤矿等已开工项目,指导企业科学组织施工,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力争早建成、早投产;对赤城煤矿、天元240万吨兰炭、利友煤化工循环经济等前期项目,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形象进度。

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及打算范文5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工业园区 用工问题。

2008 年 5 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双转移”战略,引导珠江三角洲的传统产业向粤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粤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 以下简称“东西北地区”或“欠发达地区”) 各市县通过与珠三角各市、区、专业镇对口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来承接产业转移。当前,产业转移工业园是珠三角和东西北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是东西北新一轮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近年,园区用工问题突出,部分园区用工形势严峻。笔者去年 10 月以来对全省产业转移园的企业用工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共调查省级园区 12 个,其他工业园区或开发区( 亦挂产业转移工业园牌子) 4 个,其中市办园和县( 区) 办园各8 个,东、西、北、珠三角各 4 个。每园随机抽取企业职工 20 ~ 25 人,最终有效样本为 332 人,平均年龄 33. 6 岁; 每园走访企业 2 ~ 4 家,共 47 家。现梳理出园区用工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观察、破解全国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用工问题,都具有一定意义。

一、主要表现和主要影响。

1. 进园企业招工难,开工不足。

在 47 家企业( 均系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产的项目) 中,有 28 家投产后存在比较明显的用工问题,主要是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比较难招或非常难招。有的企业天天往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跑,每次往往只能招到三五个人,有时连续两三次一个人也招不到。有的企业出于无奈,只好返回珠三角原地招人。有的企业不仅生产缺工,管理、技术、采购、质检、销售、包装、仓储、搬运等各个环节都缺工,甚至连人事部门亦缺工。

部分园区招工难的现象正在从季节性向全年性演变,从个别行业、个别企业向多数行业、多数企业蔓延。招工难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 有的企业有订单却不敢多接; 有的企业想增资扩产,尽快完成第二、三期的投资计划,却因用工制约而作罢; 有的企业因用工因素放慢了建设进度或压缩了投资规模。

2. 园区人力资源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偏低。

部分园区专业化、年青化、技能型、创业型的劳动力十分紧缺,只能大量招用低学历、大龄化、杂工型、流动型的农村劳动力。据有关统计,目前各产业转移园劳动力本地化比重超过 70%,部分园区主要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这些农村转移劳动力多为小学或初中学历,年龄普遍在 30 岁以上。有的企业鉴于招工难甚至将招工对象的年龄放宽到 40 多岁,学历放宽到能基本识字。这些劳动力上岗前都只是经过了简单的技能培训,很多人进厂前为家庭主妇或村里闲杂人员,工作纪律、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处理生产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均较差。特别是有些员工沾染一些恶习,不服从企业管理,依仗自己是本地人、势力大,与企业对抗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现有职工群体文化素质、技能基础普遍很差,即使通过后续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也很难有较大提高,因而各园区要想尽快改变人力资源层次偏低的问题非常困难。

3. 职工流失率和误工率居高不下。

如前所述,部分进园企业都是大量招用当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农民工) ,但由于这些人既要务工,又要务农; 白天到厂做工,晚上回村照顾家庭,往往农闲时来上班,农忙时就辞工; 家庭无事时来上班,有点事就请假,给企业生产、管理带来很大不便。有些职工进厂才一两个月,刚结束岗前培训就辞工,弄得企业又要重新招人、重新组织培训。有些员工接受企业资助的订单培训,但培训刚完、进厂数天就要辞工。很多职工选厂只看工资高低,哪个厂工资高就往哪个厂跳,毫不顾及企业培训投入和生产需要。有些企业几乎留不住年青工人和管理人才。员工频繁误工、缺工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而居高不下的流失率则抬高了企业招工和培训成本,制约着生产率的提高。有些企业本来很重视职工培训,但鉴于职工频繁跳槽,转而尽量减少培训活动或压缩培训时间。

4. 企业提升用工竞争力难度大。

用工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劳动环境、薪酬福利、发展机会、生活质量等指标对劳动者吸引力的综合评价水平。目前,受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国内企业用工的区域竞争、行业竞争、个体竞争日趋激烈。但部分园区、部分进园企业的用工竞争力薄弱,未来五年提升用工竞争力的难度也很大。在 47 家进园企业中,有 25 家企业表示提升用工竞争力的空间不大。

①这种状态可能使园区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更趋严重。

5. 用工问题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一是影响项目建设,削弱了企业转移发展的适应性。项目受用工制约,产能和效益上不去。而项目不能提升产能和效益,既不敢涨薪,又不敢满员聘用,陷于“经营难 - 招工难 -经营更难 - 招工更难”的恶习循环。有的项目是通过贷款建成的,因效益不好,直接影响到还贷能力,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园区项目融资环境的信心。二是影响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积极性。珠三角部分地区和企业看到产业转移园的用工问题,加重了对产业转移的顾虑,从而降低了推进产业转移的力度。三是影响到东西北的投资形象。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一系列难题使这些地区的后发制约更显突出,增加了实现追赶和跨越发展的难度。

二、原因分析。

1.“重商轻工”是根本原因。

过去,欠发达地区搞招商引资很难,那种“千工易得、一商难求”的印记至今都挥之不去,以致形成了“重商轻工”的思想。受这一思想的支配,部分地区和园区往往只重视客商的需求,轻视职工的需求。客商有需求,忙前又忙后; 职工有困难,没有谁去管。有些园区服务配套不足,职工生活条件简陋,生活单调枯燥,上班面对机器,下班无处可去。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学习的 24 项基本需求中,②各园区的设施( 设备)存备率和职工认可率都很低。

③设施存备率不足 20% 的有 8项,不足40%的有19 项; 有21 项服务项目的职工认可率不到20% 。园区服务配套跟不上虽然对职工生活影响很大,但对企业老板影响并不大,因为老板对很多需求可驱车到市区或外地获得满足。笔者发现,部分地区和园区并非没有资金去改善服务配套、尤其是职工生活学习条件,而是不想花这个钱。“重商轻工”的思想直接导致园区建设起点低、配套差、吸引力不足。有些园区现在想改善服务配套,但因规划问题和用地问题而为时已晚。

2. 项目层次偏低、实力偏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用工环境。

部分进园项目层次不高、实力较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用工环境。项目层次和实力,通过其生产环境和工资水平即可看出。生产环境方面,在332 名职工中,有79. 2%反映生产车间存在油污、噪音、废气和其他刺激性气味、灰尘污染和闷热情况,有 49. 1% 反映车间污染比较严重; 有 37. 8% 反映还是站立作业; 有 56. 9% 反映还是处于早上七八点上班、晚上七八点下班的工时安排; 有 31. 3% 反映劳动强度大。职工收入方面,332 名职工的平均月收入为 1949 元( 其中部分行业的职工月薪只有约 1400 ~ 1600 元) ,但平均期望收入则为3360 元,总体相差高达 1411 元。很多务工者报怨: 现在在农村打散工,如帮别人插秧、收割、植树、采茶、挖地、搬运、砌墙、做宴席等,一天的工钱都有上百元或一百多元,而在工厂里干一整天才得五六十元。面对职工要求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的情况,很多企业显得力不从心。部分企业转移后,看似增强了成本优势,实际上是因成本压力迫不得已,而转移过程对于企业更是伤筋动骨,回归正常生产需经历很长的适应期,在此期间,没有能力对生产环境和职工待遇进行大的改善。

④调查还发现,发达地区近年出现的“涨薪潮”对这些企业的招用工构成了巨大压力,使这些企业人心浮动,招工难、留人更难。

3. 地方政府和园区对企业用工缺乏长远规划。

部分地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表面上非常重视,实际上是权宜之计。常见做法有以下四种。一是通过频繁地举办招聘会或投放招工广告,直接为企业招工服务。有的企业在当地的名声并不好,当地人对他们并不感兴趣。二是政府或园区的劳动部门亲自替企业到市外、省外招人。三是要求当地的职业院校( 技工学校) 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四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向企业输入农民工。有的地区百般无奈,把村委会都调动起来,让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进厂做工。多数地区和园区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住房建设等方面,没有把用工因素深入考虑进去,用工问题一来,任务层层分解; 企业招到工,担子就放松,以致用工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4. 企业维持廉价生产方式,人力资源投入普遍不足。

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一般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工资投入和福利投入,这些投入共同构成了用工成本。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千方百计维持以往的廉价生产方式。例如,不惜代价购地盖新厂房,购置新设备,却舍不得花钱聘用新员工、尤其是高水平员工,以致新设备亮晶晶,生产线冷清清。另外,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不够重视。例如,有些企业整厂从珠三角转移到东西北,原有的职工队伍彻底瓦解,但进园后对重新构建职工队伍并未采取有力措施,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及时、认真组建人事部门和培训部门,仅有三四个人在负责招聘和工资管理等工作,而职工培训、后勤、企业文化等工作都无人抓,人事工作显得粗放无力。部分企业( 即使是购地建厂、规模较大的企业) 没有培训设施,完全依赖园区公共培训平台,而园区的公共培训平台只能举办一些共性培训项目,无法举办企业特定的培训项目。

5. 地方政府和园区对企业用工有误导误助问题。

所谓误导,就是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时,故意夸大当地人力资源优势,隐瞒招用工实情,导致客商误判当地用工环境。有些欠发达地区特别喜欢对外宣称自己是人口大市( 大县) 或人力资源大市( 大县) ,宣称本市( 县) 劳动力如何丰富、如何廉价、如何好用,给一些企业不实信息。由于很多客商往往对地方党委政府很信任,所以没有过多地考察当地的用工环境,以致错判了当地的用工形势。所谓误助,就是在企业用工方面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当。在有些地区、有些园区,当地劳动部门往往无条件为企业招工出力,就像是企业的人事部,有包办、替代企业招聘、培训工作体系的倾向,导致一些企业对当地劳动部门养成了依赖性,而自己却不能主动调整用工心态,优化用工条件,改进人事工作。

6. 各地职业教育未贴近地方贴近园区办学。

目前,东西北各地职业教育( 含技工教育) 都有很大的发展,很多职业院校( 含技工学校) 的办学规模也很大,其中部分学校因生源年渐减少,出现了办学能力过剩的现象。现在职业教育的问题不在于规模问题,而在于办学方向未及时调整,产教融合不够,教育 - 产业“两张皮”的现象突出。一是部分职业院校办学与当地经济对接不紧。例如,专业开设普遍追求时髦,与本地产业结合不紧,而本地的产业都是传统产业,以致学生毕业后不愿在当地就业,也导致有些企业与当地院校合办个职工培训班都找不到对口专业。二是很多院校受利益驱动,普遍喜欢与珠三角的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成为珠三角产业的“服务器”。例如,很多职业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冠名班,但合作企业多为珠三角的企业。在有些院校,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珠三角的企业抢聘一空,甚至有些专业的新生刚入学,就被珠三角的企业以订单培养的方式抢订一空。

7. 政府、园区和企业的劳动人事工作未适应新生代的时代特征,新生代普遍不愿在园区和工厂打工。

当前,80 后、90 后被称为新生代,正是中国企业职工的主力。很多研究表明,这代人与 60 后、70 后相比,在价值观、就业观、消费观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但部分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未能与时俱进,正视新生代的代际特征,适应新生代的时代需求。例如,在粤北某园区的一家知名企业,董事长报怨: 公司每次招聘尚能收到一些简历,但百分之七八十的年青人( 填报的岗位) 都想当文员,不想当工人。这位董事长很纳闷: 为什么这代人就不愿进车间? 事实上,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工作取向,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是单个地区单个企业很难改变的。再如,有些园区和企业建了几个乒乓球台、一两个羽毛球场、篮球场、阅览室、休闲亭和网吧,在职工宿舍装了电视机,觉得很人性化,然而这些设备设施对新生代没有多大吸引力。由于园区和工厂工作单调乏味,再加上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不足,新生代普遍厌倦园区和工厂工作,在被调查的 126 名 18 ~ 29 岁的职工中,有 41.

3% 打算离开所在园区,有 78. 6% 希望在服务行业就业或自己创业。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占主体的企业,新生代觉得自己有文化、有技能( 至少懂电脑) 、有理想,觉得与 60 后、70 后的大嫂、阿姨们同处一个车间“很落后”或“很丢人”。

8. 职工未随企业同步转移,企业重新构建队伍难度很大。

在东西北各地,劳动力持续外流,劳动力存量和市场供给量绝对减少,直接造成了用工荒。这种流动局面即使在珠三角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东西北地区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也未得到减缓或扭转。一是东西北群众就业观念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外出务工机会多、在外赚钱更风光”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对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创业环境仍然不屑一顾。例如,部分进园企业开出的工资已达到 2000 ~2500 元,这个水平甚至不亚于深圳、东莞等市的同行业企业,但很多人还是不愿留在本地工作。二是随着珠三角推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领域腾出了部分劳动力,但由于珠三角各地没有组织这些劳动力转移,使得这些劳动力未能回流。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关停或转移到外地,但大批低端劳动力仍然呆在那里而不愿离开。三是很多企业从珠三角转移到东西北,没有稳住原有的职工队伍,没有采取措施吸引干部职工随迁,使原有的职工队伍彻底瓦解,丧失了宝贵的人才资源,而重新打造一支队伍非常不容易。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未适应工业化的形势,不能向园区提供持续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园务工是解决园区用工问题的现实办法,但部分地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未能适应工业化的形势,出现了“三不高”、“四不愿”现象。

⑤主要情况,一是部分地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热一阵冷一阵,工作力度远不如推进产业转移,推进“双转移”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二是转移就业方式不符合农村劳动者心理,导致农村劳动者不愿参与。多数市县主要依托技校和中职学校来组织培训工作,但很多农村劳动者不认同这些学校的生活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管理模式。有些人认为课程不仅范围狭窄,又枯燥难懂,而且与工作结合不紧,自己又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 有些人认为学校生活既艰苦又无聊,不如在家过日子。有些人认为培训时间太长、又不发工资; 相比之下,直接进厂,往往只需两三天就可学会基本操作,很快就可上岗,并且企业还会支付工资和加班费。三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回流严重。很多务工人员感觉在工厂学不到什么知识,只能出卖劳动力、挣点血汗钱,觉得非长久之计,还不如回农村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四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落户城镇困难。虽然各地都推出了落户城镇的政策,但由于房价上涨过快,远远超出了务工人员的购买力。在 332 名职工中,有 64. 1%觉得没有能力在城内购房。另外,城市的各种公共服务仍然不能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仍然与城市社区隔绝,生活圈狭窄,觉得难以融入城市。

三、对策建议。

1. 以用工之难反思产业转移之策。

产业转移工业园出现用工难,可能说明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珠三角地区的部分传统产业可能已经不适合东西北地区的土壤。这些产业要么在珠三角原地转型升级,要么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甚至国外,要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企业而言,是转入异地发展还是就地转型升级,转到哪个地区,何时转移,选择何种投资方式,必须进行深入调研和专业论证,切忌草率转移,警惕产业转移陷阱。二是东西北部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可能过时。当前,东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珠三角相比,除地价和厂租便宜一些外,土地供应指标、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排放指标、招工环境、用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弱化。但部分地区、部分园区没有认真审视本地的比较优势,仍然处于盲目自信的状态,过于遵循“梯度转移”的传统路径,延续传统工业化模式,过多引进没有适应力和竞争力的项目。建议调整产业转移思路,实行高端切入战略和招高引强战略,致力于吸引资金实力较强或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要顺应大势,目光长远,起点从高,使产业竞争力一开始就与其他欠发达地区拉开差距,从而有利于形成和增进用工优势。

2. 更新办园理念,以人为本,狠抓生活配套建设。

“用工难”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传统办园模式的局限,需在办园理念上进行重大转变。是否重视生活配套,是现代办园理念与传统办园理念的显著区别。办园理念先进的地区,都非常重视园区生活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例如,有的园区实行“需求未到、建设先行”的做法,在项目还未进园、职工还未进住的情况下,把解决职工的各种需求作为前期任务优先完成。有些园区提出“城市化先于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把园区打造成生态优美、人文活跃、生活便利、社会和谐的新城镇,以一流的园区吸引一流的企业。有的地区提出“以园区建设促招商引资”,各部门都围绕园区建设转,用一流的承载平台吸引客商和工人。各地区、各园区要强化以人为本、科学办园的意识,把解决职工需求、促进职工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园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职工需求无小事,在园区建设方面,要克服那种基础建设在前、服务配套在后、可缓则缓、可拖则拖的思想,生活配套建设要与基本建设同步抓、甚至优先抓,用一流的生活环境吸引客商、吸引职工。只要是真正为职工着想,哪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慢一点、差一点,也会得到投资者的理解。有些有实力的投资者甚至会自己出钱搞基建,为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分担园区建设的压力。

3. 强化用工竞争意识,增强用工竞争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有些地区虽然引进了几个项目,但由于缺乏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在生产、销售、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卡壳。

目前,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在参与人力资源争夺战,用工竞争力的区域分化日益明显: 一些地区的用工竞争力越来越强,一些地区的用工竞争力越来越弱,一些地区的用工形势日渐恶化,劳动力空心化、空巢化、断层化、老化、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⑥。人力资源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下一轮产业竞争的关键优势。各地政府、各园区要增强用工竞争意识,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竞争,努力增强用工竞争力。要站在全国人力资源变化的大趋势,重新审视本地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重新审视本地的居住环境、消费环境、学习环境和创业环境对各类劳动者的吸引力,抓紧构建或调整区域人力资源战略。要重视用工市场情报收集和分析,对各地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工资水平及变化情况、用工理念、招工方式、用工趋势、劳动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要密切关注,以开阔的视野、准确的情报、迅捷的反映,及时更新本地人力资源工作措施。

4. 加强引进项目的用工条件评估。

用工问题是项目立项审批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有些项目如果不符合本地的用工环境,就不要引进。各地区各园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客观评价本地的用工环境,如实介绍当地用工条件,不能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企业误判。在项目立项审批上,坚持像环评、安评一样,把工评纳入项目准入评估,项目可行性方案中必须注明用工方案,对工评未通过的项目,当地不予立项。项目工评小组可由当地的人社、教育、经贸等部门和职业院校共同组成,也可专门委托给职业院校负责,提高项目工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鼓励工评小组对项目用工给予具体建议,引导投资者端正用工心态,提醒投资者对项目招用工事宜及早筹划,同时为投资者提供用工思路和对策。鼓励企业聘请职业院校领导、劳动部门干部、人力资源专家组建企业用工顾问班子,及时为企业破解用工问题出谋献策。

5. 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主要靠企业自己。各地区、各园区对企业要加强形势宣传教育,使企业负责人正确认识我国产业发展形势和劳动用工形势,促使企业尽早转变经营理念和用工心态,尽早走上以人为本、和谐用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走低能耗、低排放、低工耗发展之路。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督促企业尽快健全和完善人事工作体系,鼓励各企业对本企业的人事部门在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人手、经费、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确保人事工作团队稳定、精干、高效。鼓励企业通过采用新设备、新工艺降低用工成本,改善劳动条件,重点督促油污、气污、声噪、尘染、辐射、闷热等车间尽快改造,对站立作业、加班作业、危险作业尽可能优化工作流程和减轻工作强度。鼓励企业优化成本结构,尽可能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地方政府对职工收入水平较高或收入增幅较大或重视员工福利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6. 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推进园校对接合作。

多数职业院校主要依赖地方投入和地方生源,是各地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托,应当明确办学定位,成为地方经济的服务器。各地政府应引导职业院校面向地方办学,督促职业院校按照地方和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调整专业和优化课程,加强师资开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强化省情市情县情教育,鼓励学生毕业后留本地创业。积极探索做大做强本地职业教育的途径,支持职业院校在立足本地生源的同时,跳出本地办学,走集团化、连锁化、网络化发展之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深入推进“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支持职业院校参与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参与园区教育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如举办分校和培训中心,实现招生和招工的有机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参与项目洽谈和招商活动,为招商部门和客商提供咨询建议;一旦项目落户,全程协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各职业院校应主动送教上门,为园区和企业量身定做人力资源开发方案。

推动本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上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之路。建议把产业转移工业园率先建设成为全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示范区。

7. 主动适应新生代的社会心理。

很多研究表明,新生代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社会心理都与老一代有差异,这种代差的成因十分复杂,但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各地区、各园区、各企业都应与时俱进,正视和尊重新生代的社会心理,做新生代的贴心人,不要以批评、说教的立场对待他们。就地方政府而言,在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方面,要以服务于新生代的需求为首要出发点,有条件的地区应通过政策设计和创新,为新生代劳动者购房、购车、交友、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创业等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可通过控制房价、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给予住房贷款优惠、提供住房财政补贴、支持集资建房等措施,吸引一部分年青劳动者在当地安家落户。就企业而言,应在企业管理制度、业务模式和工作方式层面进行大胆创新,以适应和吸引新生代。各园区、各企业要重点改进劳动人事工作,比如,园区和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的岗位应尽量多聘用新生代,让园区和企业的劳动人事工作贴近他们的同龄人。

8. 引导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向东西北流动,东西北各地要积极承接劳动力转移。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地区部分人力资源必然要释放出来。这些被释放的人力资源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虽然是文化和技能层次较低的初级劳动力,但毕竟有一定的工厂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技能基础,比起只经过简单技能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一个层次更高一级的劳动力群体,更适合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⑦建议珠三角各地在推进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转移发展,而东西北各地既要承接产业转移,又要承接劳动力转移。一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引导、督促珠三角六市在推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同时,把传统制造业领域腾出的劳动力向东西北地区、尤其是各产业园区转移。二是建议东西北各市县实施“回流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籍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工作。

各市县应出台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籍大中专毕业生回流的政策,同时在珠三角地区加强宣传本地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并直接到珠三角地区组织招工。

⑧三是建议东西北各地把承接珠三角劳动力转移作为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途径,而不仅仅作为缓解企业用工问题的手段。

9.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新突破。

欠发达地区要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盘活人力资源存量,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加大劳动力转移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劳务致富”的观念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免费政策,营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大转移就业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可考虑把该项扶持向福利化的方向推进,延伸和扩大各种补助、资助、奖励的范围。三是狠抓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改变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条件简陋、师资水平不高、数量不足的情况。

四是创新办学模式。目前以县为单位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既分散了生源、教学资源和就业资源,又制约着参训者对就业范围的选择。建议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生源、培训资源和就业资源,各地市可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集中力量组建 2 ~3 所规模大、设备先进、师资水平高、后勤保障好的劳动力培训学院,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办学。五是创新转移就业方式。广泛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农村劳动者先进厂受聘,作为企业员工,整个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过程纳入企业管理,在企业的主导下进行。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校、企、村四方合作完成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由企业支付工资和生活费,由政府支付培训费,由校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由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由政府和村共同承担劳动者转移就业后的家庭负担问题。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对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政府给予奖励,对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10. 坚持招工引才与招商引资并重。

各地区、各园区在抓招商引资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招工引才,把“招商引资”和“招工引才”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园区建设的两条主线两手抓。所谓“招工引才”,一方面要围绕破解企业用工难题,改进人力资源工作,下决心破除制约本地人力资源、特别是普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切实解决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和科学预测园区产业发展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适当超前制定中高级人才开发引进方案。抓紧构建园区招工引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参照招商引资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招工引才工作激励机制。省有关部门对园区建设的考核,应当把“招工引才”纳入考核指标并提高计分权重。在珠三角和东西北合作共建园区的行动中,应当把“招工引才”和“人才开发”列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珠三角一方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对口地区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注释:

①企业反映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用于改善职工生活学习条件的空间,企业难以实施个性化人文活动项目; 同时,利润提升空间有限,难以大幅增加工资和改善福利。

②这 24 项生活服务实施( 项目) 是指: ( 1) 卫生和服务达到一定标准的集体食堂,( 2) 用来聚会、招待亲友的饭馆/酒吧/小食街,( 3)宿舍用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热水器,( 4) 公共计算机房或网吧,( 5)派出所或警务室,( 6) 医院/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 7) 幼儿园/小学,( 8) 通往市区的公交车,( 9) 邮政/快递,( 10) 银行营业厅,( 11) 电信/移动营业厅,( 12) 职业培训( 技能培训或管理培训) 机构,( 13) 成人高1的花园样房或公寓,( 16) 品种比较齐全的购物商场/超市,( 17) 购书中心/图书馆/阅览室,( 18) 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保管专用场所,( 19)具备住宿接待条件的宾馆,( 20) 篮球/羽毛球/网球场,( 21) 操场/体育馆,( 22) 游泳馆( 场) ,( 23) 舞厅/卡拉 OK 厅/电影院,( 24) 能提供水电安装、电器维修、房屋装修等服务的物业管理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 。

③存备率是指被调查员工反映的园区各项设备实施的购置、建成和投入使用的情况。员工认可率是指被调查员工对这些设备或设施所起的作用是否给予认可的情况。

④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不仅要暂停生产,还要投入巨额搬厂费( 特别是对重新建厂的情况) 。另外,生产要素和经营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导致经营发生困难。

⑤“三不高”现象是指: 地方政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积极性不高;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转移就业和落户城市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机构( 主要是职业学校、技工学校) 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四不愿”现象是指: 不愿参加培训、不愿洗脚上田、不愿进厂务工、不愿落户城镇。

⑥劳动力空心化是指一个地区优质劳动力大流外流导致劳动力稀薄的现象。劳动力空巢化是指一个地区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将户口保留在本地、但长期居住、就业和生活在外地的现象。劳动力断层化是指一个地区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或技能结构出现中间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劳动力老化是指一个地区全员劳动力平均年龄越来越高的现象。劳动力弱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全部企业吸收缺乏就业竞争优势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