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范文1
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其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1以后勤集团为服务主体的运作模式。学校后勤集团于2001年年底组建,下设公寓部、饮食服务部、运行保障部、生活服务部、物业部等五个部门,八个职能科室,下辖二十四个服务、经营中心。集团转变思想观念,对内加强队伍建设,对外逐步开拓市场,依照企业化模式运作,先后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中层干部聘任制度、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项改革,现已形成优质服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企业化运作的后勤服务实体,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学校科学发展相适应,由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学校选择、满足办学需要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1.2以适当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的运作模式。高校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力量主办的餐饮服务、物业管理、商业超市等服务型企业先后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并已成为发展趋势。
1.3以后勤服务实行甲乙双方契约化的运作模式。学校于2001年年底将总务处变更为后勤管理处(甲方),同时组建了后勤集团(乙方)。其中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对后勤集团进行宏观行政管理,每年与后勤集团签订了后勤服务协议,集团从此按契约化模式运行至今。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凡是出现反复而推到重来的,均与体制框架没得到充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多年实践
2.1实施服务质量工程,办师生员工满意后勤。服务质量是高校整个后勤系统的生命线。只有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后勤工作才会赢得广大师生的满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学校提出了以服务质量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加强后勤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后勤工作目标。
2.2加强后勤服务保障,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后勤工作是为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生活服务的,服务到位就能为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生活提供有利的条件,就能为校园的稳定、和谐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2.3树立团队意识,发扬后勤系统服务育人的新风尚。高校后勤正面临着物价调增的压力和人才管理新模式的挑战,这就要求后勤系统的党员干部和中坚力量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传达上情,沟通下情,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和示范作用来影响和带动身边广大员工,树立大局观念和融合意识。同时,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其在接受后勤服务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逐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运转有效、特色鲜明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即:一是强化合同制度管理。双方适应学校后勤改革社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要求,视承担后勤服务职能的具体情况,按规定签订合同并严格执行。二是双方根据合同各自职能范围予以监管,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后勤服务管理规范、科学。
4.构建学校后勤服务监管体系的实践
学校后勤服务的监管工作坚持以服务为本,经过多年努力,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后勤服务工作起色明显,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整个后勤工作正在又好又快地发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赢得了校内外的赞誉。具体到监管工作,主要做法有:
4.1坚持原则,强化监管意识。根据后勤集团对监管工作长计划,短安排的具体要求,质量监管部门每月对食品卫生安全、公寓卫生安全、校园环境卫生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把食品卫生安全关,防止病从口入。在检查过程中,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不让个人利益影响和冲击师生员工利益,时刻自觉用原则来约束部门工作人员的督查行为。
4.2进一步完善满意度测评工作,做到监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后勤质量监管部门在去年6月、11月开展了质量管理体系集团内审工作,针对后勤服务和工作满意度进行了综合测评,测评中学生对食堂饭菜价格、品种和质量意见较多。针对这一情况,后勤集团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学生情绪,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同时,控制饭菜价格,增加饭菜品种和质量,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好评。
5.构建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的几点思考
5.1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监管工作。要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关键是要提升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水平。为此,后勤系统全体员工必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后勤监管工作,要抽出专门人员,集中精力,出主意,想办法,拿方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后勤服务监管工作中。
5.2要在制度上严格规范监管工作。监管工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项后勤服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更是及时反馈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的一个重要途径。后勤社会化服务过程,要严格按照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工作思路和行业标准来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范文2
一、高校后勤深化管理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给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设施条件,增强了校内服务市场活力,较大幅度的增加了服务项目。
(二)资金不足和物价上涨,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挑战
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促使高校在短时期进行基础设施的密集建设,且受财力制约,大都是负债建设,导致部分高校资金压力凸现。加之,近一时期以来,物价上涨迅速,给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后勤是学校的高消费部门,高校每年的经费支出,后勤方面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校资金不足和物价上涨,致使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压力倍增。特别是在水、电等基本保障项目上,资金困难的影响更是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后勤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选准新的管理改革切入点,挖潜增效,开源节流,缓解资金压力,成为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三)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压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都实施了较大动作。校内的收入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后勤职工因职称较低,收入又不及别人,逐渐产生低人一等思想和感觉被抛弃、轻视。虽然,后勤管理改革的一项主要目的是增加职工收入,但经营和服务主要是准市场化的模式,重点维护师生利益,保本微利,经济收入较少,也不可能较大增加收入,给大部分高校后勤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压力。
(四)高校后勤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缓慢,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困难
由于历史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原因,后勤正式职工大部分文化素质不是太高,新事物接受慢,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且正在整体趋于老化状态。虽然,高校各方面非常重视后勤队伍建设工作,也采取种种措施重点建设后勤队伍,使后勤队伍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最终因后勤的先天优势不足,高水平的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后勤队伍素质的建设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推进力度和效果,致使改革确立的新制度、新机制,落实度、执行力以及有效性大打折扣,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新时期高校后勤深化管理改革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
在后勤管理改革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全面推进,既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又不能顾此失彼,人为地造成改革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后勤建设的持续积累与硬件设施建设,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弃建设和积累,挖掘明天的资源,破坏明天的市场。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考虑改革问题时,要了解和不断满足学校与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把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各项具体改革措施中。惟此,改革方能贴近实际需要,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要求,赢得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可,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遵循教育和经济规律原则
衡量后勤管理改革的成败,主要看是否通过改革达到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促进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二是要牢牢把握高校后勤改革的姓“教”特色,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向,通过深化改革,扎实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保障。三是要突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目标要求,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核定酬劳,调动积极性,减少管理与服务环节,降低工作成本。
(三)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高校后勤改革不同于一般改革,改革成败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关系着培养高等人才的任务。所以,改革必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因校制宜,不同高校所在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周边社会环境复杂多样,更主要的是高校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实施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改革措施是必须。二是要坚持时效性与实效性相统一,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后勤管理改革有不同的需求重点,要有轻重缓急,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是提高后勤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最终还是要通过改革发展来解决。但解决困难不能牺牲学校和师生的根本利益。解决高校目前存在的困难,对后勤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尤为迫切,且已成为高校间的广泛共识。但要清醒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观念往往具有滞后性,常常落后于事物实际的前进步伐,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时,要将解决问题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使高校后勤不丧失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当前与长远并重的原则,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重点在积极构建“科学化管理、节约型后勤,人本化服务、满意型后勤”下功夫,推进高校后勤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校后勤深化管理改革的途径
(一)争取属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属地政府的支持一直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近几年的高等教育取得突飞猛进的健康发展,属地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
(二)扩大后勤自主管理权限,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后勤管理改革牵扯到各方面现实利益,且是一直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当前高校普遍实行了社会化改革,组建了后勤集团,成立了后勤管理处,一定程度上建立甲乙方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后勤集团、后勤管理处等的自主权限还在学校行政统一的掌控下,有的甚至还是维持原来的管理模式,后勤工作的灵活性、有效性仍存在相当大制约,不利于后勤分配调整和人力资源挖掘。再如在人事管理方面,允许后勤在学校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按照定责、定岗、定酬、定费用的原则,自主实施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把适应后勤事业发展需要的人员选聘到相应岗位,领导岗位实行聘期制,一般职工实行聘用制,裁减臃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胜劣汰,减少人力成本,调动积极性,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改革就是要解决难题,扭转被动局面,促进后勤工作在某些领域获得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要在改革过程中,把握问题关键点,有针对性的通过改革解决好现实问题。如,在应对学校资金短缺和物价上涨带来的保障与服务难题,通过有目的、有选择、有时效、有步骤地出让校内市场,适时适度地开放后勤市场,吸引社会力量,让社会上的服务机构参与平等竞争,不但有利于高校缓解资金压力,解除中心工作资金瓶颈,而且还有利于后勤服务实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打破单位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服务垄断格局,改变内部服务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社会的横向服务机制。
(四)加强监控体系建设,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有效的监控体系,是后勤管理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后勤外部的监控体系建设。主要是学校的专门监督机构,师生的民主监督机构,学校纪委、审计等部门的专业监督机构,对后勤服务实行监督考核保证后勤服务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后勤内部的监控体系建设,对后勤管理与服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控。建立后勤内部管理改革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甲乙双方的契约进行监控,保证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最后,要建立一套符合各高校实际需要的后勤服务监控规章制度,建设一套确实可行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落实改革措施有章可循。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波.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J].现代经济,2007,(6).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范文3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为了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在原址之外的地区建设新校区,从而使新校区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各高校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根据高校新校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必须改革新校区的运行管理模式,使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特点 管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许多高校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而纷纷异地选址建设新校区,从而形成了多校区的办学格局。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一校两区,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将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的一大特点。于是,新校区的管理问题就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校区出现的原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趋向于知识的竞争,为适应发展需要,各国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也毫不例外地加入其中,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就开始了高等教育改革,全国各所高校也逐步开始扩招,到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00万人,而199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100万人,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是199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6倍多。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全国高校老校区普遍存在土地面积、教学设施、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制约扩招的瓶颈问题,各高校纷纷开始采用不同的办法建立新校区。许多高校都在保留原来老校区的基础上建立了距原来老校区较远的位于城市郊区的新校区。这些新校区的出现,有的是政府主导,在远郊规划出的一块由若干个大学的新校区所组成的大学城、高校园区;有的是通过兼并一些郊区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学校,在他们原有校区的基础上新征周边土地建立的新校区;有的是将原有城市中的几所高校合并,使用原来一所大学的校名,并用这所大学的校区作为本部,其余未用校名的原高校校园成为这所合并后大学的校区。新校区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众多大学新校区的建立,新校区的管理问题就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新校区表现的特点
高校新校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校地处市区,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而无法扩大校园面积、拓展办学空间,不能适应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不得不通过异地选址来建设新校区。近十多年来,全国各地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异地选址设立了新校区。以贵州省为例,全省四十多所高校有一半以上都建设了新校区。新校区作为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高校新校区与老校区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新”。
1、校区环境新
由于新校区的选址大都在城郊结合部,地理上属于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健全,社会文化氛围、政策法规环境等外部环境都无法与成熟的老校区相比,新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当然,新校区所发散出的大学文化氛围也会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环境,促进当地的城市化发展。
2、校区规划新
新校区的规划与建筑关系着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办学者的理念,渗透着大学的精神。新校园中的一物一景都应充分反映现代文明与文化传统的交融和凝练,体现现代大学的气息与文化,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理念。因此,自决定筹建之日起各高校就无不对此格外重视,进行认真研究,精心设计。
3、校区文化新
新校区不是凭空新建的学校,不是无源之水,其母体是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积淀的大学,每所大学都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与努力,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些都是新校区建设发展的丰富源泉。新校区是老校区办学历史的延续、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同时,现代化的新校区又是历史的新篇章,是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前进和发展。
4、校区发展新
新校区的设立无疑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发展是硬道理”,高等学校亦是如此。高校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新的空间满足了高校发展的需求,其作用不仅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提供了空间,而且也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新的空间也使高校变成了“多校区”大学,增加了管理的空间跨度,这必然要求学校管理的体制、模式和手段要作相应改变。
高校新校区因其“新”的特点而形成了独具的优势和特色,同样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由于大多新校区地处城郊结合部,而且建校时间不长,不仅存在与“本部”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师生交流时间少、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而且也存在管理经验不足、难以克服原有体制和观念的束缚、管理理念不到位、管理边界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适应等诸多问题。
三、新校区采取的管理模式
由于学校主体的办学历史、管理体制、学术特色、传统风格等不同,所设新校区的功能定位、办学规模、建设水平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同时,绝大多数新校区还处在“边建设边办学”的状态,其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且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新校区的管理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块为主,新校区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
新校区启用之初,规模还比较小(在校生通常在5000人以下),而且都是低年级学生时,大多采用该管理模式。在新校区成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全权代表学校负责新校区的运行管理。在管委会下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分别负责新校区的安全保卫、教务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环境建设以及校区内外的协调联络等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只对新校区的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具体工作由校区各办公室根据学校总的要求来落实。新校区的工作人员由管委会负责招聘、任用、管理、考核,经费也由管委会统一管理和使用。
这种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原则,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在新校区边建设、边管理的情形下,管委会直接面向学生管理,有利于新校区工作的迅速开展,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有利于保证校区的安全、稳定,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逐步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在管理工作中探索新思路,尝试新方法,进行管理创新。
2、以条为主,管理部门职能延伸的管理模式
随着新校区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涉及的管理内容不断增多,管理跨度和难度增大,责任也越来越重,管委会的权限、人力、财力等已难以与之对等。为适应这一发展变化,许多高校采取撤销原来的新校区管委会或者改变其职责权限,按照原来学校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分工,对等地延伸到新校区的管理工作中。简单说,就是在新校区采用原来单一校区时期的管理模式,只不过管理的范围由之前的一个校区变成了两个或多个,多个校区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均由各职能部门延伸管理。
这种条状垂直管理模式有利于各职能部门尽快熟悉学校规模扩大后的运行需要,增强责任意识,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使管理工作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办学要求。但是,如何适应新校区的各种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认真界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尤其在新校区尚未完全建设到位的情况下,需要协调的工作更多,特别要防止出现职责不明、存在管理空档的情况。
3、条块结合,强化二级管理的运行管理模式
在新校区基本建成后,校区内的师生人数、学生构成、校园氛围、资产总量、各二级学院的规模等都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垂直式的条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许多大学开始积极探索二级管理的改革方案,即学校主要管理机构和大多数学院都整个转移至新校区,通过条块结合模式逐步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将人、财、物等管理权限适当下放至学院,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促使各学院尽快成为具有活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实体,使学院承担起更多管理和发展的职责,而各职能部门则主要侧重宏观的战略思考和指导性管理,根据学校确定的发展战略,制定管理政策和工作计划,引导各二级单位健康发展。
可见,新校区的管理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能简单评论哪种模式的好坏。除了管理模式,关键还在于科学分配管理权力,理顺各部门、单位及各群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寻求运行管理成本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新校区常被大家誉为高校管理改革和创新实践的“试验场”。
四、新校区运行管理趋势
新校区作为多校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前沿和试验场,可以率先进行管理改革的尝试,在不同的校区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经过近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新校区的管理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新校区的管理正日益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功能定位更加科学明确
根据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立足于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对新校区进行功能定位是建设和管理好新校区的前提与关键。初期,多数高校都在边摸索边实践,对新老校区的功能定位并不明确。尽管大多将新校区的功能定位为教育教学基地,但往往仅作为办学空间的扩展和补充,对低年级学生实施分段式教学,这使其教育教学功能并不完整,而且割裂了不同专业、学历、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与渗透,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将学科专业相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整建制集中安排在同一校区,分校区实行多专业、全学科式的教育教学。新校区可容纳全部学生的,甚至将全校的教育教学都安排在新校区,老校区则主要承担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的功能。
2、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
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必须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把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衡量新校区管理模式的最终标准。随着新校区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的办学重心向新校区的转移,新校区将成为办学的主校区。相应地,管理重心也必须及时甚至适度超前转移到新校区,为新校区的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和服务。当然,这种转移绝不应只是简单的整体搬迁,而应围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针对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来合理调整管理机构和职能分工,创新管理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管理重点应突出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新校区的历史不长,缺乏老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并且空间距离等因素又造成了校园文化在新校区传承、延续和发展的障碍,所以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普遍不够浓厚。这是影响新校区办学最突出的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新校区管理的重点应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强化物质文化和有形文化建设,构建反映校园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校园文化场景等校园环境,完善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艺术沙龙、学术报告厅、校园就业市场和电脑网络系统等硬件设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需的硬件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通过有组织地举办论文答辩、学术讲座、文艺演出等,发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普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人才培养。
4、管理方式网络化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入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管理软件系统,是对高校传统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必将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新校区应当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园网络建设思想,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第一,通过网络通讯、网络会议、网上办公等方式,可以连接整合校区空间,缩短校区之间和新校区内部的距离。第二,通过网络管理图书、教室、实验室、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可以提高资源使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能。第三,建立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的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可以开展网络学习,方便自主学习与交流。第四,引进数字监控技术和门禁识别系统等,可以加强进出管理,促进校园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第五,按照人、财、物等管理对象的不同,建立面向不同管理对象的各部门共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分割,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的无缝对接。
5、后勤服务社会化
我国高校传统的“大后勤”是个很大的障碍和包袱,要彻底打破长期困扰高校后勤发展的“瓶颈”,必须实行“服务外包”,将后勤服务工作逐步与学校分离,转由社会实体来承担,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后勤管理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有利于学校集中资源加强学科学术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而对服务承包实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新校区积极进行后勤社会化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五、加强新校区管理的策略
新校区的运行管理关系到整个高校管理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全局。高校应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构架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新校区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无论是新校区还是整个高校的管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始终都是第一位的。新校区的运行管理要勇于摒弃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敢于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尝试和创新。
2、深入研究,明确定位,科学规划,规范战略管理体制
新校区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将新校区的建设管理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全局,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科学规划;要围绕战略规划、根据校区定位来组织新校区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3、合理分工,明确边界,理顺关系,实行科学规范管理
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特色和优势,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来科学架构管理机制,合理进行职责分工,明确管理边界,确保责、权、利及人、财、物的对称和平衡,最终实行制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严志.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高校新校区管理[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2] 石磊、陈华.关于高校新校区管理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2005.6.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成本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筹资;学生资助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霍启红(1973―),女,汉族,山东省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张莹(1982―),女,汉族,山东省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一、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国际现状分析
因高等教育需求膨胀和成本提高而导致的投资供求矛盾加剧,成为各国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堪高等教育投资重负的各国政府均致力于寻找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新机制。
通过表一: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膨胀,到了80年代左右这种上升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是到本世纪初每一个国家都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为本国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各国的财政拖上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表一:高等教育入学率年增长率
通过表二:世界各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疯狂增长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比,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却是增长缓慢,甚至在80年代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财政供给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陷入了低投入、低增长的窘境。
表二:世界各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二、高等教育筹资多元化的国际比较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近年来都增加了多渠道筹资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加大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比例,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共同趋势。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接受高等教育者或其家庭收取一定费用,并且加大这种费用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其一,高等教育是一种于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均收益较高的活动。这已为众多实证研究结果所证明。其二,高等教育是一成本很高且成本递增产业。其三,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纯公共品或纯私人品,有明显外溢作用(弗里德曼所说的邻近影响)。因此,高等教育的生产成本补偿不能完全由政府公共支出或受教育者个人负担。其四,大量对实行免费或低收费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对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或者低收费,常常得到与政策目标截然相反的效果,即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让低收入家庭从中获益,相反高收入家庭成了最大受益者。
日本、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采取的做法就是提高学杂费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学杂费、考试费和食宿费的收费标准,对继续教育的短期课程全部收费,澳大利亚和英国就对留学生实行差别收费或者全额收费政策。随着受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增加,无论对于哪一个国家的财政,高等教育所收入的经费都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无疑,这不但大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受惠面,同时也更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 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国际比较
随着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出现以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的提出,高等教育的收费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很明确地将教育财政以及其中的收费问题作为重点予以讨论。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密切相关的是收费的理论依据,即过成本分担与补偿原则。一般认为“受益者付费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谁收益谁付费肯定是有利于公平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确立是以受教育者的最大支付能力为基础的,不能超出其承受限度。我国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NP百分比达到了81%,跟中东和北非地区持平,这个数值是比较高的,再加上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情况非常不平衡,有很多家庭负担不起目前的高等教育收费。我们还可以对国外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澳大利亚1988年的高校收费与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方案规定:高校收费的基本标准为直接教学成本的20%。其基本依据是:这一收费水平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下劳动者年收入的10%,学生家长能负担得起。事实上,我们的收费从相对意义上已经超出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公立四年制高校1994~1995年度平均学费水平为2689美元,占年人均收入的12%。对于中国这个低收入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的相对成本很高,即使个人负担教育成本的比例相同,教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也大不一样。1993年,美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60%,1996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为231%。同样负担教育成本的20%,美国只占人均GDP的12%左右,中国却要占人均GDP的46%左右。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NP百分比的平均数仅为26%。
04
四 、我们的发展思路及策略
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已经证明,高等教育实行成本补偿是可行的,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即有助于社会公平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也有助于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但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尚处在英才教育阶段,社会不利群体连中等教育都很难完成,这时候的教育机会均等是很难保证的。可见,如果认为成本补偿是完全合理的,就等于认可了能否缴得起学费是高等教育的入学基本条件,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肯定是令人忧虑的。所以,无论是对学生慷慨无偿的财政支持还是大规模的成本补偿,都不能解决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本文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思路和视角提出以下策略:
1.政府应在宏观调控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别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政府投资应突出重点,既要发展重点学校、重点学科,更要扶持落后地区与薄弱学校。
2.改革国家财税体制,提高国家财政实力。要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和预算能力,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比如综合配套地进行税费改革;消除预算内外之别,统一国家预算;完善税收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少财政支出;等等。
3.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比如,探索我国高等学校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和扶持私立高校的发展;进一步落实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使高校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融资主体;深化高校内部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压缩行政后勤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改革高校财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避免浪费和低效率,建立效益――成本核算机制,并使之与政府拨款挂钩;等等。
4.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贷款资助体系,保证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要探索银行、高校、中介机构协调合作的借贷管理体制,促进贷款的发放和回收。要加强贷款资助的信息服务,避免弱势群体得不到充足有效的信息。
5.加大金融部门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如增加面向高等学校的贷款,不仅用于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而且还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可考虑成立专业的政策性银行――教育银行,面向社会融通资金,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教育发展;对教育部门提供贷款;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范文5
一、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学校电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年上半年区电教馆一直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我们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试点、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年,中华职教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雨花台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沙洲中心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研究》等四所学校的电教研究课题正式被列为江苏省“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尽管研究的过程复杂,但研究是经验的,是系统的,更应是有效的,可靠的。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课题大小,必须目的明确,有价值,研究的成果才有社会意义。因此今年我们特别注重“十五”电教课题的开题工作,努力提高“十五”课题研究水平,切实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与评估。月上旬,在市电教馆的领导下,我们对全区四所学校的“十五”省级电教课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四所学校在课题实验研究管理中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较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受到市电教馆的赞扬。目前,我区各校以科研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区电教工作开始从常规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逐渐向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方向转化,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二、电化教学环境逐步完善
为保证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市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各校对照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环境配置标准,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电教投入。据统计:到××年月份已达万元,学校配置了电视演播系统、多功能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年开始全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仅板中、雨中、共中、实小、共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即达到万元。江小、中华职教中心、雨花台中学等校还自筹资金进行计算机房改造和升级。至今年月底,全区已有计算机台,收录机台,投影仪台,电视机台,影碟机、录放机台,编辑机非编套,多功能电教室个,计算机室个,班班三机一幕进课堂。中华职教中心、雨中已建或正在筹建三机房,为我区教育信息化全面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开始,孙中、板中、中华职教中心宽带已接入学校,沙小等所学校年内力争接入宽带网。雨花台中学、实验小学还建成了校园网。闸中、共中、雨中、孙中、江中、实小、雨小、共小已建起了信息制做中心。校园网,信息制做中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各校在硬件配置的过程中,电教馆总是主动到学校,为各校做好参谋,严把质量关,全心全意做好后勤服务,为学校进行网络调试,计算机及各种电器的维修与保养,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我们相信,新的教育技术革命将会在我区全面展开。
三、办好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近年来,雨花台区教育局高举教育现代化大旗,坚持以学校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教育改革为动力,高瞻远瞩,大气魄办教育,使雨花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确保教育现代化强区的顺利实现,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办好雨花教育,由区教育局、区电教馆酝酿已久的“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今年月日正式开播这是雨花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雨花人民教育、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雨花教育纵横”栏目的主要内容有:名师导学、教师风采、校园风景线、升学指南、考前指导、幼教天地。开播“雨花教育纵横”这一栏目,其目的是进一步构筑起展示雨花教育的平台,搭建教育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到目前为此已按时播出了期节目,在全区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电视台的同志一道保质保量做好每期节目。没有交通工具,我们自己想办法,天气炎热,我们照样扛着机子一丝不苟的严格按要求拍摄好每一个场面。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挥汗工作的场景深深感动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从编、导、摄、制及组稿全部由我们负责。由于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缺乏经验,但我们边干边学,力求把最美的学校展示给大家,把最好的教师介绍给大家。自“雨花教育纵横”栏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全区上下的关注,成为雨花教育密切社会和百姓的情感纽带,拉近了教育与百姓的距离,聆听群众对教育的建议,进而营造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着雨花向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四、继续抓好电教培训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电号《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南京市教育局宁教电号文《关于开展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培训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去年区电教馆制订了《雨花台区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和要求。区电教馆根据省市区教育局的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
为认真完成好省、市教育局下达的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任务,我们从月份开始,对培训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场所、培训教材、授课教师、后勤管理等逐一落实到位。月日我们对去年参加培训的名学员进行复习指导,月份全部参培学员到市电教馆参加考核,仅有人不合格,及格率达,居全市之首。
这次培训全体学员一致反映很好,认为此次培训虽然大家累了一点,但非常值得,不仅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信息技术知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暑期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正有条不紊的展开。
五、抓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计划及××年高考改革方案的通知》(苏教基〔〕号)精神和《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实施细则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务工作细则的通知》苏教会考[]号要求,全省今年月日至日组织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由区电教馆全面承担了此次考试的各项工作。接到任务后,区电教馆尽职尽责、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实做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各项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了此次考试工作,具体做法:
⒈高度重视,确保我区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如期顺利举行。今年月举行的高二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全省首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组织的一次无纸化考试,考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到全省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这次考试,我区设置了三个考点:雨花台中学、板桥中学和华夏实验学校,考生人。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并成立了区会考办,教育局副局长戴云担任会考办主任。为组织好这次考试,我们协同区教育局多次组织召开了考点学校主管领导和考务人员会议,进一步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密安排,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力求使这次考试取得预期效果。
⒉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做好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高二首次等级考试,教育厅苏教会考[]号文件明确对信息技术考试的硬件配备、软件系统安装和检测、监考教师培训,学生参考组织及其后勤保障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安排要细致,措施要落实,责任要明确,确保考试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为配合考点学校做好考前准备,区电教馆安排了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会考办于××年月日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软件使用培训班”培训一结束,立即会同普教科在区实验小学举办了考点学校的考试和考务系统的安装使用培训。原创:前后多次对全区三所考点学校和考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逐一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向省会考办汇报,并请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解决问题,确保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由于我们认真细致做好考务工作,确保了各考点准确无误地按时进行考前测试和正式考试。这次全省首次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区教育局对我们十分信任,将此重任交给电教馆,我们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圆满的完成此项任务,再一次证明雨花台区电教馆是一个很能战斗的群体。
六、积极抓好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根据省市关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总体布置,雨花台区教育局积极主动配合省市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更为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
在区委、区政府和南京市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雨花台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坚决清除网上有害信息,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经研究决定成立雨花台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沈丽娟;副组长:戴云;组员:李维斌、周宁、赵承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电教馆,具体负责专项清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区电教馆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月日—月日电教馆制定了雨花台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雨花台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月日—月日成立了雨花台区教育局整治领导小组,下发雨花台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雨花台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月日—月日各校(园)成立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校(园)大力宣传发动,组织学习,认真贯彻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计划和制定长效管理制度及应急方案。月日—月日各校(园)及个人自查自纠主页及链接。月日—月日区电教馆组织全体人员全面清查各校(园)、个人主页及链接,同时要求各校(园)上报各种制度、计划、应急方案。月日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进一步宣传发动并和校长们签署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责任协议书。至此,我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有条不紊的全面展开,我们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区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七、办出“南京雨花电教”网特色
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
年月,区电教馆还没有接入宽带网时,我们就意识到:要加快全区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必须充分去运用或开发(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为全区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真实的、互动式的教育环境。
随后,区电教馆开始申请域名并着手设计制作网页,边学边作,应该说到了今天已有了较大发展。原先雨花电教内容较杂,不能充分体现我们工作的性质,通过全馆人员共同参与,多次商讨,最后确定以创办电化教育内容特色为宗旨,使广大教师通过“雨花电教”网页即可查阅到与电化教育相关的内容。几经修改调整,确立了“本站介绍、新闻中心、教育概况、电教纵横、教师培训、下载中心、实用手册、娱乐休闲、搜索引擎、公告栏”等个栏目。原创:今年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适时运用“南京雨花电教”网进行辅助培训。将我们收集整理的大量培训资料在网上及时,为学员在培训中提供了大量共享资源(如动画、网页图片及部分课件实例等),充分发挥了“南京雨花电教”网作用。
“南京雨花电教”网从创建到现在虽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不断进步与发展。目前,“南京雨花电教”网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中一流的网站,在各区县电教同行中更是首屈一指,浏览量已近万人次。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 高校会计;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到2007年的23%,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快速变身。①在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促进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扩招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面临的会计环境发生着显著变化,横向联系更加广泛,涉外财务不断增多。表现在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而现行的高校会计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披露模式已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信息需求,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压力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随着环境的变化越来越紧迫,压力越来越大。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高校与地方的关联度日益密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主体,直接调控高等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在所处的地理环境中往往是“独立王国”,与地方联系很有限。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高校开始在经济、科研、社会文化、国际交流等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地方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除了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职能。地方形象、知名度已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校的财务状况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高校办学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使高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至此高校的办学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单纯国拨经费收支局面被打破,办学主体出现了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国际化进程在加快推进,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不得不开始正视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许多高校对办学定位、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重新调整,对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教育产业化、教育成本核算等理念。这使现有的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信息披露受到挑战。
(三)高校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财政拨款在高校投资中的比重在不断减少,银行贷款、民间投资、教育捐赠等在高校投资中的比重在逐年加大,客观上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形成了压力。教育主管部门、物价部门、税收部门需要会计信息来加强宏观调控,高校内部管理者需要更为全面、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决策,不断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等债权人需要了解学校真实的资产负债情况和现金流,防止所借资金改变用途,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增值;学生及家长需要及时了解高校学费、住宿费收取的依据,以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等等,高校会计信息由只向政府提供转而向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
(四)高校资金运行风险增大
在高校筹资、投资多元化的前提下,高校资金运行风险随之增大。首先高校面临着筹资风险。面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和竞争压力,在高校可适度负债的呼声中,各高校被迫或竞相举债,导致部分高校银行贷款的数额日渐膨胀而超出了本身的偿债能力。据2007年3月的《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至5 000亿元。从2008年起,全国高校银行贷款还本高峰期已经来临,虽然有部分省份正采取措施为高校注资化解债务,但出现的银行贷款风险已给政府和高校的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其次,高校面临着投资风险。自主办学使高校的投资活动在不断增加,对内增加投入,改善了教学设备与条件;对外有校办企业投资、对其他单位投资、证券投资等等。由投资不规范而引发的投资风险也在相应增加,如果重大投资、筹资信息公开将有可能减少资金运营风险。
(五)高校腐败问题不断出现
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并正在向高校蔓延。主要反映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教材采购、基建等方面。检察机关指出,发生在高校的商业贿赂,除教材回扣外,教学设备、科研设备、生活用品的采购,教学楼、宿舍楼等基建工程都有商业贿赂的暗流。纵观高校被查处的案件中,虽然部分原因由于个人经不住诱惑,但与高校缺乏健全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有关。因此高校会计信息公开有可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
(六)校务公开环境要求高校会计信息公开
在各国政府加强信息立法、增强工作透明度、解除受托责任的前提下,我国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2007年我国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范围,其中包括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财务信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等等。同时该条例明确指出教育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于2002年2月6日曾联合发文《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教监[2002]1号,明确了高校财务公开是校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务公开的环境要求高校会计信息公开。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日益提高,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披露,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是摆在财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为此,笔者从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来分析其成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对内(本文特指校内)披露的会计信息仅限于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情况、学生收费办法标准和依据以及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等;而对外(指社会纳税人等)披露的会计信息几乎没有,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整体情况比较落后。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目前高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下仅仅“向上”出具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报告和财务决算情况报告,而报送月度报告与季度报告的院校很少(包括对内披露和对上披露)。报告周期过长导致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及时性,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者面对的是使用价值已大打折扣的历史信息,由此所作的决策也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由于会计信息处于未公开阶段的时间过长,使得人为操作会计信息的风险加大。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
由于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造成了高校会计信息只能为少数人掌握,侵占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使用权益。一些高校在准备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中只包括学校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和决算情况,学校各项收费办法标准、依据及一些财务规章制度,校友会接受捐赠情况为对校内公开,不对社会公开。这不仅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再融资能力,也使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具有可比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主要反映在两方面:财务报表和报告体系不完整和披露范围的不完整。报表体系只侧重于统计预算的收支情况,忽视了教育成本信息的提供,同时将基建财务单独核算和上报,无法反映高校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高校的财务状况没有得到充分地反映。会计信息披露范围不完整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只限于历史信息,而对于非财务数据及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比较、评价、预测等信息均没有披露,一些对学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会计事项、专项资金审计报告等均没有得到披露。
(四)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资产反映不真实。目前高校的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在实际工作中,因验收、交接等原因由基建形成且已经使用的固定资产仍未入账,造成资产严重不实。2.负债反映不真实。比如由基建所形成的贷款反映在基建财务账目上,不在学校的账目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由此造成了学校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资产负债率远低于实际情况。3.收入和成本不真实。在收入核算中,高校只对已收部分作为收入处理,而应收未收部分不予反映,如应收学费、应收住宿费以及应收附属单位上缴款等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对已支出部分作为支出处理而应缴未付部分不予反映,如应付工程款、已购设备尾款等均没有在账面上得到反映。由此造成了收入和成本信息不真实。
三、我国高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
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目前高校财务核算体系采用的是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属于预算会计制度,大多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这种会计制度只考虑到满足国家的信息需求,未曾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不符合高校特有的经费运行特点。
(二)内控制度及相关法律的缺失
会计信息来自于学校日常的经济活动,如果高校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则可以大大减少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但由于内控制度及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我国会计信息普遍失真,高校也不例外。首先,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其次,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法律缺失。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指导依据是与会计信息处理、生成、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准则,目前指导高校会计信息处理、生成、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有:《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试行),以上法规制度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约束性不强,更缺乏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三)披露成本的制约
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资金投入量大,披露成本高。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滞后于高校整体信息化进程。由于安全、技术等因素以及缺乏全局统一的规划,会计软件未能与各职能部门的设计应用软件部分对接,造成信息无法有效集成,资源难以及时交换,没有共享的数据平台,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高校要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信息系统,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投入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能及时解决的。
(四)内部人控制致使会计信息自觉披露难
委托理论认为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委托关系下就可能形成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在高校的委托关系中,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高校管理层既是者,又是经营者。作为人,高校管理层对直属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如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在信息披露方面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则高校管理层信息披露的自觉性就难以提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自然会影响到高校内部各部门信息提供的积极性与联动性。这是高校会计信息孤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文要求揭示有关校领导绩效考核的相关经济责任和资金使用效率指标,更没有将绩效考核作为资源配置的参考,学校自然不会主动进行信息披露。
另外,高校管理层与学生、教职工、公众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委托与受托责任,还表现为管理与被管理,高校管理层自然处于会计信息强势地位,教职工、学生、公众成为弱势群体,且会计信息可观测性和制约性机制缺失。如果校领导为了掩盖决策失误或逃避可能的惩罚,可能动用自己的权利不予披露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人为制造会计信息不对称。因此要求高校公开批露财务信息,只有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制。
(五)财务人员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由于会计人员在高校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导致其宏观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多数会计人员对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科研环节了解不够,在实务中习惯于日常报销事务,被动服务。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人员对信息披露的质量。如对财务报告说明未做到言简意赅或分析不到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领导对会计资料和财务报表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现出新的特点。要求高校财务人员不仅精通财会业务、掌握财经政策,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也应掌握和应用。目前高校财务部门最缺乏的是既懂财务又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会计人员不懂软件开发和维护,而懂计算机的人又对会计知识了解不多,两者未能实现更好地融通,造成会计信息的组织和提供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
四、加强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努力探索高校会计信息形成和报告的最佳方式,加大会计信息的可利用度是会计人员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到高校,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进一步强化风险与竞争意识,是我国高校当前及今后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在信息披露方面应结合我国国情,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准则为保障的“强制”披露模式,政府在高校实施信息披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采用制定相关准则与法律方式,强制推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并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一)改变理念,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为宗旨
参照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大学的做法,应充分注重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改变披露理念,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为宗旨,公开披露会计信息,让广大公众监督高校资金的运营和管理,使高校能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教职工、学生及家长、捐赠人、债权人、投资人及社会公众。在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时,只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准则为保障的“强制”披露模式
根据国情,我国高校信息披露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准则为保障的“强制”披露模式。政府在高校实施信息披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应制定相关法律与准则,强制推行高校会计信息的披露。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础,《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及各省、各高校根据上述文件精神自行制定的关于加强校务公开工作的试行意见也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高校会计信息的披露。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高校会计制度,是影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障碍。今后,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及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高校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准则将成为信息披露的有力保障。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概念、内容与格式、编报规则,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对预算报表和决算报表的一些重要数据要进行统一而详细地分析披露;对于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均要明确具体,以便高校提供更加完善的会计信息。
(三)加强监管,做到信息披露制度化
为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权威性,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在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加强监管,重点投入,建立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统一规范的披露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义务与应承担的责任。相关的法规之间要相互协调,保持法律条文的一致性。如高校会计信息的披露应遵循校务公开的原则及程序,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要与政府主管部门、教育系统政务公开意见在总则、公开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等方面相一致。会计信息披露在具体内容方面也要依据相关法规和制度进行。例如高校对预算情况的披露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各省级部门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各高校实际进行披露。
其次,要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高校出具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均需外部审计。政府审计部门应聘请外部注册会计师对高校每年的财务预算报表、决算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重大会计事项集中进行审计,并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同时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将各校会计信息披露及审计情况进行检查、比较、分析,以此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干部的量化依据。披露本身不是目的,通过会计信息披露的数据来分析资金管理运行的情况才是考核的目标。
最后,建立严格的会计信息披露奖惩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客观、充分的高校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或职务上的晋升;对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的高校给予点名批评;对提供虚假信息、或提供了不应该披露的信息或串通注册会计师进行舞弊的高校或个人则视情节轻重追究行政责任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扩大披露范围,丰富披露内容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仅需要财务报表和年报披露的信息,还需要对学校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非财务信息。因此高校要加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在财务报表中无法体现但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表外信息进行披露。例如学校背景、关联院校的有关信息、院校的主要投资人信息、债权人信息、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事业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招生就业情况(如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渠道等)、学校合并重组情况、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学校规模变化、学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文化及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公开的信息等等。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正处于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和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突出的形势下,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导致高校会计信息无法得到准确反映,而会计信息披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与统筹规划,如会计制度的改革、机制体制的创新、观念的变更等等。因此需要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协作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席斯.高校近5 000亿元债局转机,政府埋单财政资金补贴[N].经济观察报,2008-01-19.
[2] 魏良华.浅析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通化,2008(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P/OL].省略,2007-4-24.
[4] 叶晓.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效率原则的构建与探索[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
[5] 乔春华.大学经营的财务视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刘瑞.美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特征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经济师,2007(9).
[7]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