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金融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金融政策

养老金融政策范文1

[关键词]养老金;行业;双轨制;商业保险

一、引言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这个现象并持续近40年时间。据测算,到2050年,中国职工的抚养比例,从目前的3个职工养一个退休人员,将变成1.5个职工养一个退休人员。养老金制度问题是社会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经济及世界文明发展,我们应该在制度改革上充分重视。

二、文献回顾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意味着在我国实行了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结束,5000万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员工需要与企业退休人员统一缴纳养老金。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即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历年来关于养老保险改革的理论分析研究不少,其中,董慧丽(2005)通过对国内外养老保险发展不同阶段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演变来阐明:我国经济转型期养老保险制度选择多元化的必然性;陈佳(2009)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对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职业年金发展的投资策略;宋金玲(2013)通过历年改革发展及现行制度模式对比分析,认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统一的,并且要建立可行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张馨元(2014)采用综合归纳法等分析不同行业的养老金缴纳和体制不能脱离物质生产劳动及其生产率而独立运行,不同行业的养老金缴纳和支付体制“并轨”是科技发展所趋。从研究结果看,养老保险并轨制改革在我国开始实施时间不长,养老保险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和诸多难题还存在不少,改革带来的很多遗留亟待解决,例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大部分仍然要依靠政府财政,政府也面临沉重的负担等,研究并轨制改革对不同行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行业分配差异的现状

随着改革发展的开放,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它的不合理性问题突出,如行业分配差距大、地区保障差异大、商业保障发展速度不快等,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公平与和谐。

(一)行业分配在地区保障水平差异较大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初期,因各地区的历史发展沿革差异及经济发展速度存在差距等,实行的是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就使得各地养老保险制度的差距较大,所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当部分省区基金还处于市(县)级统筹层次,因此即使在同一省内部养老金待遇不同的现象,给实行全国统筹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待遇差异很容易引起不同地区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攀比心理,引起利益摩擦,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如2008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人均1669元/年、1248元/年,而江西、海南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则为856元/年和838元/年,如表1所示。

(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双轨制近年涨幅差距大

2005年以来,我国在缩短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员工上做了很多改革,使得每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得到提高,但仍未能改变因养老保障在行业上的差距问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涨幅率比企业养老保险要高,据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则高达90%左右,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目前替代率仅为40%左右,两者相差2倍多。导致接近9成的民众对双轨制下企业养老金的幅度和上调速度不满,尤其是对退休员工养老金“双轨制”带来的公平及合理等问题,企业员工的待遇远不及事业单位及公务员。因此,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员的工资表应该公开,同时,加大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涨幅率,彻底取消养老金“双轨制”成为大势所趋。

(三)多元化商保发展速度缓慢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是保障提高统筹层次的一个重要工具,如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会加重财政负担,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符,而过低的养老金替代率又不能足以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因此发展多元化商业养老保险是保证养老金待遇的一个重要选择,它也能缓解当前我国在养老基金的财政支出压力。基本养老金待遇较高地区的参保人,即使基本养老金待遇降低了,可以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偿,而使得养老金总量保持不变,甚至有所提升,但是目前中国商业保险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保险发展缓慢,当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方面的制约:一是社会和个人的商业保险意识相对淡薄,还不能成为一种主流意识;二是金融政策对商业保险产品创新的制约;三是缺少税收优惠政策。

四、优化养老保险在行业分配的建议

养老保险制度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双轨制”退休养老金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是相符合的,但同时它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去探索,不能简单地由双轨制改革为单轨制,本文认为,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两点进行改革优化。

(一)建立完善统一的并轨制养制度

近几年来,国家连年增加养老金,给企业退休职工带来一定心理安抚,但仍不能消除养老金差距,这使得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利益,成为了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政府本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公务员养老理应带头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数共有5000万人,公务员为700多万,其他4200多万人为教师、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及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在这个比例当中,公务员占不到20%。为达到公平和谐,事业单位在养老金改革面前,应当积极坚持社保改革的前进方向,从而建立合法合理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统一实行并轨制的养老制度。因此,养老金双轨制改革需要国家从全民开始做好统筹。

(二)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2015年初,国务院对改革养老保险双轨制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一视同仁,实行个人、单位、国家共同缴费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破除双轨制,对制度进行并轨。本文认为,商业保险作为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要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它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养老保险产品。而在当前我国财政能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低保障、广覆盖,也仅用于能够满足参保人最基本的养老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和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要求。因此,发展多元化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弥补因改革后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发展商业保险有以下几种:一是鼓励保险公司研究开发指数联合型产品和变额给付型产品,以及为家庭成员同时提供保障的联合生存和最后生存年金产品;二是对于参加商业保险部分保费,应该税前列支;三是制定政策强制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体系。综上所述,实行完善的并轨制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员工的退休养老金制度统一,同时,实行多层次的养老制度共同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能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也是实现消除社会隔阂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苏宗敏,王涛.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分配改革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5,(5).

[2]李凯.基于行业视角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3]伊志宏,张慧莲.养老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董慧丽.我国经济转型期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元化选择[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5.

[5]宋金玲.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研究———基于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比分析[D].云南:云南大学,2013.

养老金融政策范文2

强化监管协作机制

奥地利一向主张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是预防金融犯罪的根本保证,金融监管尤为重要。奥地利负责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是联邦财政部、金融市场监管局和奥地利央行。这三个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控主要通过《金融市场机构法》、《奥地利银行法》、《保险监管法》、《有价证券监管法》等专项立法予以保证。同时,三部门间密切协作,专门建立了金融市场监控委员会作为合作平台,就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风险等交换信息和意见,并讨论国内金融政策及商定对欧盟金融政策的立场。

集中权力高效监管

最能体现奥地利金融监管集中、有效的机构是2002年4月新成立的奥地利金融市场监管局(FMA)。它被看成是奥地利金融监管体系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的标志。

金融市场监管局成立后,将原本由联邦财政部负责的银行、保险和养老金市场监管和奥地利安全局有价证券监管部门的职能和资源集于一身,成为一个由宪法保障其独立性的唯一直接负责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机构。它的独立性还使所有在奥地利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为了加强该机构的强制力和保证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法律还赋予它行政刑事权、强制执行裁决和单独相关法令的权力。

在金融监管方面,金融市场监管局向所有在奥地利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颁发执照并详细登记备案。为了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金融市场监管局将所有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的名称在网上公布,以方便交易方在金融交易中进行核对;对无资质进行金融活动或者可能存在金融诈骗、违规操作的金融机构也会在网上公布。

在银行监管方面,中央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金融市场监管局实施金融监管的一个延伸。从评估金融风险到监管银行机构金融犯罪,这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奥地利中央银行在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实地金融审查、检验信贷资格、提醒金融市场参与者注意金融风险及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货币支付体系和有价证券结算领域监管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监管平台延伸国外

养老金融政策范文3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养老保障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数农村的养老保障还不健全。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安置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完善迫在眉睫。从分析农村养老保障建立的必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些富有建议性的对策思考,旨在为推动农村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历经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试点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推广阶段。然而,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我国农村的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抚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传统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1998年以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工作陷入了停顿状态。因此,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我国农村家庭结构不断简化,规模不断缩小。1999年农村家庭规模为3.80人,2005年农村家庭规模为3.58人,下降了5.8%家庭规模的缩小,必然伴随着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在65岁以上老人户中有76.21%的户是一个老人或两个老人与其子女或亲属在一起生活,只有一对老夫妇生活的户占11.27%,有10.73%的户为单身老人户,老年人与未成年生活在一起的为1.50ro。此外,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在大幅增长,家庭结构呈现“4-2-1”或“8-4-2-1”的趋势,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子女在养老问题上不堪重负。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挑战。

    其次,土地保障受到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挑战。土地是大多数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养老的最可靠、最基本的保障。农村城镇化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干部非法违规占用良田建房等,再加上农村人口的绝对增加,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另外土地的质量不断下降与频繁的自然灾害都导致了农村土地再也不能保障农民养老。当前农村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受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说明农村养老保障必须由家庭保障转向社会保障。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农民的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就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仍然处于极低的水平上,仍存在着许多有待克服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民缴费能力有限,养老保障水平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收入较低,据统计,2000年农民的人均土地收入仅为1090.67元,而同年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1284.74元,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支出。这就导致他们的缴费水平较低,而最终致使他们的养老待遇水平低下。按照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每月交费2元、4元,交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9.4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20元。若再考虑到利率下调、通货膨胀、管理费等因素,农民领取的养老金更少,因此,这种制度就无法解决农民晚年生活窘迫等养老问题。农民缴费能力低下,进而所得到的待遇保障也较低,这就有可能推动农民选择不加入该制度,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严重制约该制度的发展。

    其次,管理水平低,资金保值增值困难。

    为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上是采用购买债券和存入银行的形式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由于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当银行利率下调时,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承诺利息就会面对很大压力。为使资金平衡运行,实践中的许多地区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也会随之下调,而民政部向农民承诺的基金增值率12.9%,并按照这一水平确定给付标准。并且,《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难以保证养老金的实际价值、老年人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不变或稳中有升,难以承担现实及未来养老的重任。

    3.对养老保障认识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养老保障意识落后主要体现在农村传统养老与农民自身意识方面。在我国农村,农民赖以为生的是土地,因此,有地存在便是工作岗位的存在,直到身体衰老·,不能进行体力劳动为止,而这时养老的工作也是由其子女接替。“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补充”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体制也使得贫困农民因担心缴纳不起社会保障资金而放弃参与。正是这种“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特殊性使得农民不太注意自己的养老保障问题,自我保障意识较差。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视程度不足,资金筹集难度大,监管不到位,也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进程缓慢。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未形成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文件。目前,指导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规文件有《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和1995年10月19日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而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并没有出台,这样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各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无所适从,找不到介入的法律依据,致使该制度运行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

    1.从总体上来说,需要推进农村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建立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当前,农村的基本养老责任还是由家庭承担。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家庭还将担起向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主要任务。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的发展,家庭已没有能力独自完成养老任务,因此必须依靠社区和国家的支持。家庭、社区、国家在统一的养老体系中既可发挥各自作用,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发挥整体养老功能。整体功能无疑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将会达到最佳的养老效果。

    其次,加速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建立农村“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经济上的保证。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之策。而日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农民外出务工。只要农民富起来了,养老以及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有了可能。

    2.着力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多层次的养老格局,这四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社会养老为主体,自我养老为根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补充。

    首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改革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加大政府财力、政策扶持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出资,以保证农村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再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同时,政府应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农民自我养老,可以采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强制性储蓄养老保险的形式,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以减轻财政负担。要努力建立起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更好地推动当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其次,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其保值增值。第一,要增加保费收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制定不同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使得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可以选取保费高的险种,经济状况差一点的可以选择保费低的险种;国家的各级财政应该合理调节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影响其他方面的情况下,调拨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村养老保险,从而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增加参保人数,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能得到较好的增值。第二,要拓宽基金的投资渠道,不能局限于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可以投资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和股票,不断开拓农保基金增值新领域。第三,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增值。建立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3.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法规

养老金融政策范文4

日本经济10年来徘徊不前的真正原因在于“资产价格紧缩导致需求不足”(陈虹,2004)。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下降了1000万亿日元(约合10万亿美元),一般国民损失的财产高达GDP的两倍。资产价值的缩水引起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资产与负债失去平衡,从而降低了个人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需求,造成通货紧缩。分析日本通货紧缩原因,其中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技术进步等供给因素引起的通货紧缩仅占30%。通货紧缩加剧了工资、债务和利息的实际负担,这对企业收益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削减了需求,形成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一、日本国内资金循环:抑制了民间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

通货紧缩对金融机构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为避免出现新的不良债权,金融机构压缩贷款、抑制中介活动。因此,金融改革中如何恢复金融机构的中介职能,使其愿意承担风险,成为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课题。

但是,日本民间金融机构中介职能的弱化,与10年来日本国内资金循环结构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间正明,2003)。

换言之,由于10年来资金“由民间向政府”转移,在政府融资和投资能力增强的同时,民间金融机构的作用受到了阻碍。

这里,笔者首先简要介绍日本资金循环统计中对金融机构的定义与范围。根据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日本的金融机构由两大类构成,一是持有资产与负债、以金融中介为主要业务的机构;二是不持有金融资产与负债、以提供与金融中介有密切关系的服务(金融辅助活动)为主要业务的机构。具体包括中央银行、经营存款业务的银行、保险和养老金基金、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非中介型金融机构的部门。同时,从资金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种类划分,可分为公共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公共金融机构是指中央政府的特别会计以及中央政府所有和支配的机构中以金融中介活动为主要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资金运用部和政府体系金融机构。资金运用部是以中央政府特别会计和公共部门的存款为原资向财政投融资对象部门提供资金的机构,具体指资金运用部特别会计。政府体系金融机构指资金运用部以外的融资特别会计,如产业投资特别会计等,此外还包括国际协力银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等。在68SNA口径的资金循环统计中,日本邮政储蓄和简易保险也归类为公共金融机构。除公共金融机构和海外金融机构以外,还有日本的民间金融机构,主要包括5大银行控股集团,例如三菱东京金融集团、UFJ控股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集团、瑞穗控股金融集团和大和银行控股集团。

10年来,日本国内的资金循环发生了巨大变化。图1表示1990~2001年日本宏观经济与资金循环的变化。首先看资金的供给方——家庭部门。由于股票、公司债券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日本家庭部门资产金额由1990年的208万亿日元下降到143万亿日元。与之呼应的是,家庭部门的储蓄存款比重增加,储蓄存款中由公共金融机构吸纳的部分有邮政储蓄、简易保险和简易养老金,这部分的增幅(270516万亿日元)大大超过了民间金融机构的存款增幅(328489万亿日元),因此,可以看出,10年来日本的资金循环始终保持了一种由民间金融机构向政府以至公共金融机构转移的流动趋势。

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企业部门,在这10年中,日本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停滞,就经济整体情况而言,储蓄与投资之差拉大,金融机构成了没有资金需求者的资金供给者。

10年中,家庭部门与企业部门选择资产与负债方式的变化既是金融机构贷款态度变化的原因,也是其结果。金融机构清理不良债权的压力,也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偿还借款,逃避风险,客观上也抑制了自身的设备投资。就银行的总体情况看,因为处理不良债权以及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得金融机构压缩了对企业部门的贷款(412326万亿日元)和股票、公司债投资(329246万亿日元)。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致使股价下降,也成为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原因之一。10年间,日本民间金融机构的中介职能作用减退,因而,日本直接金融的比重从55%降为20%。不断提高直接金融比率,降低间接金融比率,这本是日本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但是,10年间日本国内资金循环的流向表明,事实与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日本民间金融机构与家庭部门、企业关系的变化,与其和政府部门关系的变化是互为表里的。10年来,金融机构买进的国债额成倍增加(131278万亿日元),民间金融机构由向企业提供资金转为向政府提供资金。日本民间金融机构的国债投资比率也从24%上升到34%。尽管政府实行了减税措施,日本国民负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另一方面,景气刺激政策和社会保险费用支出增加,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岁出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急剧膨胀,最终导致日本公共债务大幅度累积增加,国债和地方债筹资规模由1990年的159万亿日元增加至2001年度的447万亿。

政府通过民间金融机构买入国债筹集资金的资金循环,是在政府部门内进行的。根据日本公共金融机构的投资融资指南,家庭部门存入公共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简易保险和简易养老金的储蓄最终也必须转移到国债、地方债和财政投资债上来,形成在政府内部的资金循环。例如,邮政储蓄机构的国债认购率从3.2%上升到12.8%。

总之,日本政府旺盛的资金需求,对应的是家庭和企业部门对资金需求的萎缩,民间资金需求的低迷,加之长期利率的不断下降对民间金融机构收益率空间的挤压,也从根本上弱化了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资金的职能。因此,日本金融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在内的公共金融机构将资金循环中的主体地位让位于民间金融机构,将政府内部的资金循环改变为通过民间金融机构流向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循环(神野直彦,2002)。

二、国际资金流向与日本股价变动:日本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财源何在?

2003年度中期决算显示,日本的主要银行③都能以业务净收益冲抵处理不良债权损失,且经常收益为正值。日本主要银行的损失额很低,只有0.6万亿日元。从2003年3月到9月,日本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债权削减了2.8万亿日元,从2003年3月最高时期的27.0万亿降至2003年9月的18.3万亿,降幅达1/3。

2001年度日本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4%,2002年度曾一度下降为9.4%,而2003年度再次上升到10.8%。日本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改善,这与股票价格的上升有着密切关系。就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各个因素分析,例如,2003年度中期决算中,资本充足率比2003年3月提高了1.4%,其中0.39%源于有价证券的上市溢价,0.29%源于压缩风险资产,所以,增加自有资本以外的因素接近50%。这一时期主要银行的股票收益达1.89万亿日元,对提高资本充足率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仅就2003年度的中期决算数据分析,股价上扬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较大。

那么,是何因素支撑了日本股价的上升呢?众所周知,国际资金循环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极为中心。概括地说,资金的流动由两大潮流构成。①美国大量集聚欧洲和日本的债券投资资金;②美国提供向各国进行股票投资的资金。流向①也是美国政府向海外的借款(筹集资金),流入美国的债券资金成为布什总统减税的资金来源,美国经济由于减税而出现了复苏迹象。流向②意味着,在美国宽松金融政策的作用下,美国景气回升带动美国股价上升,由于美国国内股价上升,美国投资者的投资资金随之增加,他们通过国际分散投资向海外分配资金,资金重又流向世界各国,世界各国的股价以来自美国的资金为杠杆不断攀升。最近日本股价的上扬也是由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股票投资资金流入带动的,这就是最近一个时期日经平均股价维持在12000点左右的原因。

欧美资金通过股票投资流入日本的影响之一就是引起日元升值。2003年度,欧美对日本的股票投资金额达14.3万亿日元,由此产生了巨额的日元需求。日本政府为抵消资金流入引起的日元升值压力,大力进行外汇干预,2003年度投入外汇市场的日元资金高达34.1万亿。目前,日本的景气复苏初见端倪,这主要是由出口产业带动的,因此,阻止日元升值就成为日本政府经济政策中最为有效的景气对策。

日本政府通过外汇干预吸收的资金又是向美国国债长期投资的一个资金循环渠道,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末,日本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占其国债总额的38%,为美国以外国家或地区的最高比率;来自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的国债投资占20%。另据日本财政部的统计,到2003年9月,日本政府对美国长期债券的投资金额已高达14.0万亿,是同时期民间企业债券投资的2倍。这说明日本参与国际循环的资金也是以政府所有和支配下的资金为主的。

三、小结

养老金融政策范文5

一、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新变化

1、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

截至2012年末,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达65.5万亿元,比上年年末增加9.1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1%。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比上年增加了275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加940元,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增加的重要因素。

2、住房的替代效应减弱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住房的投资需求大幅下降,特别是近一年多来国家《不动产登记条例》的出台和反腐败不断深入,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出现了房价的同比和环比的连降的态势。居民准备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和从房地产流出的资金转而变为居民的家庭金融资产,2013年的资料显示,居民当年新增住宅资产和金融资产占居民全部新增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1.2%和78.8%,分别比上年低了15.9个和高了15.9个百分点。

3、股票市场的止跌回升使股票类资产明显增加

随着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更为严格和2014年11月央行降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投资者的信心逐渐增强,股票市场出现了快速回暖的态势。2014年年末,上证综指收于3234.68点,比上年年末的2115.98点上涨了1118.9点,上涨了52.8%。深证成指收于11014.62点,比上年末的8115.16点同比上涨了2899.46点,上涨了32.9%,创业板指数更是不断的创出新高。股票市场的持续回暖导致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股票类金融资产在总的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显著增加。

4、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致使理财类资产占比持续上升

近年来,我国理财市场发展迅速,居民投资渠道更加多元,2014年末,我国居民持有的理财类资产分别比2008年年末和2011年年末增长7.6倍和57.3%,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从居民持有的理财类金融资产占全部居民金融资产的比例来看,分别比上年年末和2008年末提高了2.5个和7.1个百分点,上升的态势十分明显。

5、保险类资产占比显著提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居民对保险工具认识的不断加深,居民的保险意识不断加强,投资保险的意愿逐渐强烈。2014年年末我国居民持有的保险类资产同比增长了28.9%,增速比上一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保险类资产在居民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达到了16.1%,比上一年年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为2005年以来最高水平。

二、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国际比较

1、我国与英美两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比较

由于中国和美国、英国金融体系不同,其各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中国金融体系属于银行主导型,居民金融资产以现金和存款为主,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体系属于市场主导型体系,居民金融资产以市场投资为主。因此,在不同的金融体系之下的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必定有其各自的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在美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基金、股票和股权是美国居民的最重要的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持有量中位居首位,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的特点,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系统的市场导向,市场比银行更重要。人寿保险在美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处于第二位,这说明美国人的保险意识较强,对退休后的老年生活考虑较多。与美国相比,英国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中,保险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现金和存款,这与英国养老金的缴费和资产收益是免税的有很大关系,因果居民将一半以上的金融资产投向保险准备金。与美英两国相比,我国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比例占七到八成,而其他的金融资产所占比例则明显比英美等国家少的多。这充分说明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较少,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并且问题很多,保险意识不强。

2、我国与日、韩两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与韩国和日本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比较接近,居民持有的通货和存款占比居第一,人寿保险和养老准备金居第二,基金、股票和股权投资位居第三位。以2012年为例,日本居民持有的现金和存款比我国低了17.2个百分点,各类债券比我国低了1.2个百分点,基金、股票和股权比我国高了2.1个百分点,人寿保险和养老准备金比我国高了16.3个百分点。韩国居民持有的现金和存款比我国低了17.2个百分点,各类债券比我国低了1.2个百分点,基金、股票和股权比我国高了2.1个百分点,人寿保险和养老准备金比我国高了16.3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各国持有的金融资产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为特点的美国和英国,居民金融资产中高风险金融资产的占比相对较高;而以银行主导金融系统为特点的日本和韩国,居民金融资产中低风险的金融资产的占比相对较高。

养老金融政策范文6

关键词:离岛免税;财政政策;金融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20-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5

一、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金融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需要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依据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属于财政政策范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两者都能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但两者又各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需要配合使用。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同一性

首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都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个终极目标。海南省推行离岛免税政策的目标就是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海南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手段,离岛免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海南省经济向前发展,但仅仅依靠财政政策单方面支持还不足以使离岛免税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终极目标的一致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使得离岛免税政策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经济更加协调稳定发展。

其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重要的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以货币为载体和操作对象,而一定时期的货币购买力表现为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最终可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中国游客购买海外产品的能力相当强,在韩国济州岛,几乎40%的购物游客都是中国人。而在中国香港,内地人的购买力也相当大。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南的国内旅游者对免税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

离岛免税政策可以把国内旅客的购买力留在国内,在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为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内旅客的购买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免税商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首先,二者首要目标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担负着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总体经济目标,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物价稳定。离岛免税政策通过税收直接作用于经济,推动与此相关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财政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决定作用不强,而货币政策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对价格水平有着较为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需要金融政策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促使经济稳步发展。

其次,二者调节总需求量和结构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更多地表现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通过收入和支出的变化调节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从流通的角度出发,主要作用于金融市场,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间接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标。离岛免税政策通过给予税收优惠直接影响海南国内旅客的个人消费需求,同时也对社会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借贷等方式,调节消费需求总量。由于两者调节功能的差异,所以离岛免税政策需要金融配套措施的支持才能全面刺激消费需求。

最后,二者的政策时滞不同。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程序和传导途径不同,因此时滞长度也不尽相同。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使时滞的影响最小化。为了使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效果最大化,金融配套措施需不断完善才能使二者协调配合,降低政策时滞带来的影响。

(二)财政政策需要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意义

1.金融政策的配合能够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离岛免税政策是国家为了支持海南省发展而给予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与含税进口商品相比,购买5000元以下的商品,税率优惠大约在30%~50%之间;购买一件单价在5000元以上的商品(缴纳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率优惠大约在15%~30%,如此大的税收优惠必然导致财政收入受到影响。金融政策的配合能够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能够为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保障资金的有效供给。无论是筹备阶段还是实施阶段,足额的资金保证才能保障政策的实施,不断提升政策效果。

2.金融政策的配合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目前,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还相对保守,许多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为了防范未来风险,更愿意把钱存起来用于养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购买力的释放。金融政策的支持能够缓解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大胆地消费,甚至是提前消费。例如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养老保险,为未来的老年生活留下保障,消费者不必为突发状况而预留过多的预防性资金,结余的资金将增加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消费者可以凭借自身的信用从银行取得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增强其购买力。消费需求与购买力的同时增加最终必然导致消费的增加,如此一来,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就会激发人们旅游购物消费的欲望,使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达到最佳。

二、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背景下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一)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背景下的金融支持现状

1.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完善

为了给海南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在存量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金融资源,挖掘金融资源的潜力,提升金融竞争力;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来海南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创造条件重组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推动地方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积极引进国际化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特色服务突出的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融资性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

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能够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奠定基础。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将使得政策实施更加有力,提升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

2.离岸金融市场即将建设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离岸市场成为各国金融竞争的一大新趋势。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特别是其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使其旅游商务环境和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建设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优越地理环境条件[1]。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意见》的提出为促进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海南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对完善海南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离岛免税政策效果的提升。

3.开发性金融不断支持

开发性金融以“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为运作方式,连接政府意图和市场效率,促进社会资本形成,能够突破发展中的瓶颈[2]。依托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海南省政府在确保重大项目资金供给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2000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与海南省政府先后签订了7次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从2007年签署开发性金融战略协议至2009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南省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023.2亿元,2009年9月末国家开发银行海南分行的贷款余额已达894.1亿元[3]。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国家开发行银将进一步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和“投、贷、债、租”的综合协同效应,为海南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调动行内外专家、信息、研究能力等资源,提供融资支持;继续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通过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旅游业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购物消费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购物占国际旅游总支出的比例已达到70%,而中国目前达到30%。免税购物将逐渐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大特色,海南的消费结构、消费环境都将随之发生改变,离岛免税政策效果将不断提升。

(二)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背景下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

离岛免税政策刚开始实施,很多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经历市场的验证。尽管试点初期成效显著,销售业绩令人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南需要不断加强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加大金融投入力度,使离岛免税政策效果达到最佳。

1.投融资政策开放度不够

目前,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免集团)是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免税业务的国有专营公司。由于免税品公司处于垄断经营,虽然奢侈品价格比国内其他商店优惠很多,但仍有部分消费者认为中免集团涉嫌暴利。因为若按所有相关税率减免计算,优惠幅度应更大,而且对于5000元以上的个别商品在征收行邮税后甚至比有税商店价格还高。因此,建议放宽投融资政策,引进多家企业经营免税店,形成有效竞争,使得价格更加优惠,增强离岛免税政策的吸引力。

2.金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服务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选择。随着离岛免税政策的不断深入,所带动的产业对金融需求将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势必对金融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3.征信系统须进一步完善

目前,个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与征信系统密切相关,办理信用卡、买房、买车等多个环节都涉及到信用,个人征信系统记录了个人在金融领域的信贷信息,方便了个人的经济金融活动。健全的征信系统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降低风险,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海南金融基础设施、促进信用海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需要征信系统进行风险监督与管理,完善的系统能够预防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提高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效果的金融配套措施建议

(一)改革投融资政策

1.放宽政策,引入多家免税公司共同经营

由于免税公司的特殊性,要想实现多家免税公司共同经营必然面临一系列问题,甚至涉及到财税体制改革问题。为了配合海南省已有的优惠措施,建议逐步放宽政策约束,给予海南省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融资政策,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限制,吸引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入驻海南省,赋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办免税公司的权力,打破中免集团垄断经营的局面,使价格更加优惠。多家免税公司同时经营也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与香港的奢侈品相比,虽然海南省在实施离岛免税后价格上能与之相抗衡,但在购物的选择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消费者因此对离岛免税并不感兴趣。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往海南旅游购物,提高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实现多家免税公司共同经营是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

2.给予信贷支持,金融支持免税公司发展

随着离岛免税政策的深入,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应有所调整,需要有更多的信贷资金转向对免税公司的扶持,为其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鼓励银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让免税公司看到在海南投资的金融优势,使其更加放心大胆地投资。同时,给予有需要的免税公司信贷支持,缓解其资金压力,增强竞争力,为提高离岛免税政策吸引力打好基础。

(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1.构建完善的网点服务体系

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海南观光购物,全方位、专业化、高层次的网点服务能够为游客观光购物提供更多的快捷和便利。随着海南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国游客也随之增加,优质的对外服务将提高外国游客的满意度,使其舒心消费。同时,网点窗口形象能够加深游客对海南的印象,员工应努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做到微笑服务,使游客满意。

2.完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

个人金融服务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个人需要的金融产品。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个人金融服务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最优的融资方案。同时,养老金、金融保险等个人服务可以缓解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使其放心大胆地投资。因此,在海南离岛免税的政策背景下,完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利于海南省经济的发展,最终提升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

3.促进金融服务国际化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然引进大量外资,这就要求海南金融服务国际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强化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服务功能,确保各网点能够办理基本的外汇业务,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国外行的沟通和联系,不断提高跨境业务的办理效率,为海南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交易环境,使游客和投资者轻松地完成外汇交易,使其消费、投资更加便利,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发展[5]。

(三)推动金融创新

1.促进金融保险业发展

建议保险企业积极开发适合离岛免税特点的保险服务,对于免税公司在商品组织等一系列环节中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保险公司应探索开展风险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离岛免税政策的保险产品,如损失险、团体意外伤害险等,并合理确定保险费率,使旅游购物者得到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同时,推动保险业务创新,将保险业务与其他业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的作用。

2.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免税公司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促进担保与保险相结合,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服务业融资方面的不足。探索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6]。通过建立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降低金融风险。

3.发行海南离岛免税购物信用卡

目前,前往免税店的顾客进店后须先办理购物卡才有资格购物,而对于顾客而言说,购物卡一年最多可以使用两次,且顾客也不一定为了购物而再次专程前往海南,因此,购物卡利用率很低,商业银行可借此机会与免税公司合作,推出海南离岛免税购物信用卡。该信用卡在其他情况下与普通信用卡功能相同,而在海南免税店购物时就能像购物卡一样记录顾客的身份信息、航班信息和购物额度。这样既能提升银行业务,又能有利于低碳环保,还能促进海南离岛免税不断优化,提高离岛免税的政策效果。

(四)完善征信系统

1.健全个人征信系统,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个人征信系统通过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征信的本质是信用信息服务,信用资料征集以及征信数据标准化是信用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各职能部门通过在一定范围内依法共享信用信息,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防范信用风险。离岛免税政策能促使游客更多地购物,而绝大多数游客在付款时都会选择刷卡消费,这难免会出现个别游客恶意透支的情况。因此,只有健全个人征信系统,才能减少恶意欺诈行为的发生,保证海南省经济健康地发展

2.完善信用评级系统,提高商家信誉

信用评级是由专业机构或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有关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的评价,并以专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管理活动。信用评级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海南离岛免税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引入多家免税商店共同经营,那么信用评级机构将对商家逐一进行评价,这样既能为金融机构拨付贷款提供依据,又能给消费者信誉保证,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3.健全信用制度,打造信用建设体系

不断健全信用自律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良好的信用机制。运用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将风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对在海南免税购物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进行披露,让失信者承担失信行为带来的后果并接受惩罚,使其加强自律。加强信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市场建设,培育信用市场需求,使每一位购物者的信用信息都能方便获得,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海雄.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0(11):63-66.

[2]蒋晓川.论开发性金融支持的意义与对策――以珠海为例[J].人民论坛,2010(9):154-155.

[3]海南省政府与国开行合作,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DB

/OL].[2009-11-10], sousuo.mofcom.省略/query/query Search.jsp.

[4]吴盼文.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10(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