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21-01
[摘要]介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形态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形态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形态;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构建适应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1]。我校自组建开放性医学形态实验室以来,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开展设计性、研究性、开发型的实验教学与实践,目前已初见成效。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2.1丰富实验教学方式:开展激活式教学手段,把实验分成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四种实验类型。建立了多模块、多形式、多层次并行的教学体系,开展探索性实验,以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①将实验课程改革设想设计出来的实验制作成课件,在实验课学生操作前通过用多媒体系统演示。在教学方式上,灵活运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观摩等多种方式;在教学上,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的良好作用。②学生可以自带实验题目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例如:学生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等)的形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四个层次建立创新科研训练体系。基础层以实习标本、阅片、基本技能训练和做验证性实验为主;提高层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主;科技研究层主要为七年制本硕,硕、博研究生提供实验室设备和教师指导。这个过程正是对学习者综合运用知识的检验,能促使他们换位思考,以调动其参与意识,激发他们自觉、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
2.2编写《医学形态实验学》教材、教学大纲
教材是实现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新的实验课程,必须要有自己的先进、独特教材体系。考虑到教材的更新需要一定的周期,为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连续性,实验室在学校和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借鉴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以6门课程为基础,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制定实验大纲、编写《医学形态实验学》教材,在教材中重点增加形态实验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等内容,为学生们将来在工作和科学实验研究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考虑到临床相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再补充部分与临床相连接的病例讨论和临床检验新技术等有关的实验内容。
2.3开设独立的医学形态学实验课:“医学形态实验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实验课,它为理解疾病提供必备的医学形态实验学知识。当机体发生疾病时,形态结构也必将出现各种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是在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把这些具有形态特征、结构特点的实验教学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破学科界限,避免实验课内容的重复性[2]。“医学形态实验学”实验课面向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硕士研究生,开展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实验项目及开课时间在校园网上公示,学生可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课程并报名。综合实验课从动物大体解剖和病理模型制备讲起,再到动物的取材、病理制片方法和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细胞学实验等过程,使学生更早地熟悉和掌握医学形态实验学基本的实验手段,为今后的独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设计实验中,学生自选题目,查阅文献,收集科研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再正式进行实验,完成论文写作,进行论文答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初步科学研究的实践。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4鼓励学生申报科研创新基金:依托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教学实验中心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请各类创新课题后,进入创新实验室开展有关的设计实验工作,通过参与这些科技活动和大赛,促进了学生“第二课堂”的蓬勃发展,拓宽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业实力。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2
镇江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并最终在近代化的路线上朝着现代式建筑样式转型。近代初期,传统建造方式及思想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大量商业建筑、里弄建筑和民居的建造中,已经有了“西化”的变异倾向。传统建筑的商业化趋势出现,如钱庄和旅馆建筑中的内天井回马廊式空间;受家庭结构变化和西式住宅方式影响而形成了里弄建筑,具有独特的本土化发展途径,即以传统三合院为组成单元的空间形式;建筑局部造型西化,如由双坡硬山屋顶改为四坡瓦顶、外墙开窗逐渐增多、出现阳台等。殖民地式(colonialstyle)风格随着租界设立以一种突变的方式植入镇江,其过程又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殖民地式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外廊式为其重要特点,主要在租界内建造,最典型的案例为英国领事馆建筑群。受其影响,许多建筑都采用本土化的外廊形式,如美孚火油公司和亚细亚火油栈等。但由于并不适合于镇江地区的气候,故在20世纪初就不常使用了。在镇江并未出现真正的西方石头建造的建筑,几乎都是仿西式或中西合璧式。仿西式建筑充分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侵入和当地建筑的适应能力,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化特征。虽然存在仿西方古典式建筑,如绍宗藏书楼;仿哥特式建筑,如福音堂;仿巴洛克式建筑,如老邮政局;折中主义建筑,如蒋怀仁诊所等,但它们往往是表皮模仿局部西式建筑元素(如柱式、线脚、拱券等),而不是采用系统的西式施工方法和空间组织,仍然保留有传统建造的浓重痕迹。近代后期,现代式的建筑成为大趋势,但在镇江这种趋势的演进并不彻底。新结构和新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新建筑规模小、数量少,仅限于个别工业和市政建筑,加之城市地位落后等多重原因,建筑的现代化并不彻底。总体来说,镇江近代建筑具有华洋杂处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特征,显露出一种平实质朴、低调中庸、讲求实用的特点。
二、镇江近代建筑的7种空间模式
1.空间的形状和大小镇江传统建筑的空间多以天井为核心进行布局,三合院单元形状呈10m左右的方形,各单间的长宽比大致为2∶1,也有个别建筑因地制宜地变化。近代建筑平面组合较丰富,主要有“一”、“口”、“凸”、“凹”、“L”形或不规则形等,单间形状偏向于正方形,这不仅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还更加方便通风和采光。传统建筑多为一层,部分两层。在建筑内部体量分解,尺度宜人;建筑外部则较为封闭。总体来讲,空间的体量和尺度都较传统建筑有所扩大。
2.空间结构模式结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和构成的骨架,是一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组合方式,镇江近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七种。1)传统合院模式。传统合院模式即三间两厢型,是近代建筑演变的重要原型之一,由此又可延伸出“明三暗四(五)”以及“目”字形四合院等形式。通过单院型、直接串联型、院落串联型等组织手法,产生了完整的建筑组群。2)里弄空间模式。里弄空间模式是在三合院组织结构上变异出的一种聚居形式。弄道为核心,建筑沿弄道两侧布局,建筑入口朝向弄道。弄道是一个半开放的灰空间,在这里常发生里弄内部的生活场景。其中一种为纵向串联式,即三合院在沿着中轴线的垂直方向串联,如吉庆里。另一种是大多数里弄使用的横向并联式,即三合院在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并联而成,如吉安里、东长安里等。3)内部回马廊模式。内部回马廊模式是镇江近代随着商埠的繁荣、服务业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一种公共服务类的空间模式。以内部天井为核心,由四周回马廊组织小空间,提供了多人共同使用又互不干扰的一种集合式住宅模式,为近代时期众多旅馆建筑所采用,如新旅社、新中旅社、镇江公寓等。4)单间并联模式。单间并联模式指的是多个独立的矩形空间以并联的方式重复出现,通常此类建筑为沿街住宅或商铺,这也充分体现了镇江商埠民居的特色,如京畿路85号、87号住宅,吉瑞里沿街商铺等。通常单间并联模式不单独成宅,往往与线式或集中式空间相组合,形成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5)线式布局模式。线式布局模式主要通过廊道连接空间,是近代最为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之一。走廊作为组织空间的核心,单个空间单元顺着走廊的垂直方向并列排布,紧凑合理。此种连接方式的建筑主要适用于多个大小、体量、作用、功能均相近的空间中,特别适用于公共建筑中。也有通过连续的外廊或环廊进行布局的模式。6)集中式布局模式。集中式布局模式是利用垂直交通连接上下层空间的组织方式,连接空间具有公共属性。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地凝聚空间,使建筑功能合理而紧凑。当然,往往在一栋建筑中综合地运用集中式布局和线式布局共同联系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以得到更好的通达性。7)过渡空间连接模式。过渡空间连接模式通过过渡空间连接两个空间,常用在体量较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中,被连接的两个部分,往往具有中西不同的造型特征。如世界红十字会江苏省会是最为典型的案例,建筑北部为传统中式回马廊院落;南部为西方线式和集中式布局相结合的型制;两部分由一个西式入口空间连接和过渡,空间节奏多变却有序,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空间特征。
三、镇江近代建筑造型的特征及演变
1.建筑立面由结构性转向设计性传统建筑少有塑造建筑立面的概念,多是构造式的立面造型。近代建筑已经有了设计的概念,因此呈现多元化的立面造型。1)具有结构性的传统建筑立面。传统建筑多为双坡硬山式屋顶,通常正立面变化较少,侧立面变化丰富,从传统观音兜山墙到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再到几何式山墙,这种变化凸显了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演进。传统建筑的外立面相对封闭,开窗较少,形成了图小于底的图底关系,门窗面积一般占到墙面的2.5%~16%。2)以外廊为特点的殖民地式建筑立面。外廊增加了外立面的层次,建筑被分为基座、一层、二层(或更多层)、屋顶等部分,呈现横向延展的构图方式。同时,十分注意运用材质的变化对立面进行构图的划分,也起到强烈的装饰作用。从图底关系上看,门窗占到墙面的比例多在30%~45%之间,大大增加了立面的开放性。3)具有设计性的仿西式建筑立面。仿西式建筑一般为四坡屋顶,由于设计的介入立面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追求个性的独立。在强调横向的建筑分层关系的同时,更加讲求竖向的构图仿西式。西式建筑立面已经设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绍宗藏书楼建筑的立面分析,可以看到建筑遵循严格的比例关系,说明了西式建筑中已经有明显的理性设计倾向。这两类建筑开窗强调功能性,门窗与墙面的比例多在14%~26%之间,比较均衡。4)文化交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立面。中西合壁式建筑立面是以上几种建筑立面的融合,既有传统建筑的封闭性立面特征,又有西式建筑横向或纵向划分建筑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多幢以三合院形式发展来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立面的研究发现,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筑基本上有一定的模数和比例。5)简洁的现代式建筑立面。平屋顶作为重要的造型标志之一,墙体多呈直线型,没有过多装饰。注重建筑比例关系和对称均衡的立面布局,但多限于在水平维度上展开,没有中高层建筑出现。
2.建筑门窗具有中西杂糅的特征传统式样的门最常见的是磨砖大门,为平面型;外墙窗主要有窗洞型窗和砖砌花窗两种做法。近代时期,西式门窗通常采用拱券代替过梁,拱券加立柱是常用的形式,立柱在细部做法上则有了本土化的演变,如柱身的凹槽几乎都不见了,在柱头上做各种简化和变异。中西合璧式样的门窗通常采用中西造型要素叠加的方法,如在蒋怀仁诊所三层柱子的柱头上,将卷草纹的涡巻换为了类似兽头的图案。现代式样的门窗造型相对简单,尊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注重功能,已经体现出科学化、程式化的趋势和明显的设计特征。另外,与传统建筑的“彻上明造”不同,近代建筑则多做有室内天花,多在顶面和垂直墙面交界处设有多层线脚作为装饰。在近代建筑中,楼梯的位置十分重要,通风、采光、日照等均有讲究,种类形式多样,做法也有详细的规定。随着阳台、平台或外廊等出现,铸铁栏杆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也出现了。
四、镇江近代建筑的建造方式及其演变
1.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出现建筑材料从物质的层面决定了建筑以何种结构形式存在,如以石材为主要建造材料的西方建筑,最合理的结构就是拱券,而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的中国建筑,最合理的结构方式是梁柱式。近代时期除木材之外,水泥、机制砖、机制瓦、钢筋混凝土、玻璃、陶瓷等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出现都为建筑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支撑。首先,镇江传统建筑为“构架式”结构体系,近代建筑结构则是“承重墙式”的砖木结构体系,砖墙和立柱共同承重,在一些建筑中还使用三角形木桁架结构。其次,建造技术发生了变化,传统建筑的墙体主要采用乱砖砌筑的空斗墙,清末发展为青砖清水墙“三走一丁”砌筑;近代早期建造的殖民地式建筑主要采用“一皮顺,一皮丁”的英国式砌法;近代中后期多用青砖或水泥砖“一顺一丁”式砌筑。外墙处理形式主要有、粉刷、拉毛、水刷石、贴面砖等方法。地面也不再是传统的“空铺”法,而用木板或彩色地砖等。另外,建筑的附属设施水、卫、暖、电等现代建筑设备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建筑技术的时代性和进步性,致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2.设计师和营造所的出现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新和对建筑独立性和个性的追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扩展和影响,新材料、新结构的运用和新功能的需求,促进了设计师的出现。镇江的设计师群体具有本土化、文化选择矛盾性的特征,导致了镇江近代建筑的中庸性和非典型性,也影响了镇江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的发展。营造所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散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专业化的组织形式,还出现了水电、厨卫系统等新行业。另外,经营方式、制度法规的完善以及各种建筑规范的形成和设计思考的完善都使得近代建筑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总之,镇江近代建筑的建造技术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同时,西方建造方式带有本土色彩的折中和妥协。新兴技术运用范围小,技术发展程度低,建造技术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是导致镇江没有出现像上海、南京、南通等近代城市中的新型结构的建筑和现代式建筑的直接原因。
五、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路径及动因
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不止于某些建筑演变;不止于表面的抄袭和模仿;不止于建筑单体本身,具有整体性特征。由于建筑结构和构造方式的变革,其演变具有由封闭形态走向开放形态、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特点。建筑性质不再以封闭的家族为模式单元,由家族性转变为社会性。其演变总体呈现突变到渐变再到转型的特点,又以渐变过程中的文化矛盾性作为其独特之处。首先,这种演变是被动的、侵略式的文化传播,呈现突变的特点;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和风格样式发生着渐变的西化演变。近代后期,现代式建筑转型成为建筑发展的大方向。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路径呈现出“非典型性”的“本土化演进”方式,即以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元素与建造技术要素为根基的“西化”表现,以及一种“不彻底”的现代转型方式。一方面传统建筑在近代时期的“西化”,是一种不典型的、平民化的本土演进;另一方面,西方建筑式样也融入了传统的建造技术要素,发生了“本土化”演变。近代晚期,镇江的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的转型并不彻底,没有形成典型的现代式建筑。镇江近代建筑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从最初的中西“二元并存”方式到前期的“自下而上”方式、中后期的“自上而下”方式。最初中西文化是以共存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随着商埠区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经历了由民间到官方的逐渐扩展,直至省会迁镇后,以政府意志为主导才出现了现代式建筑的端倪,即自官方到民间的转变,如图5所示。镇江近代建筑特殊的演变路径,为探索中国中小型城市的建筑在近代时期的肇始(传统建筑的转型)、定型与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从建筑发展演变的非物质动因来看,镇江近代建筑的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必然结果。中西文化的冲击与融合、社会政治因素的变动与发展、交通区位的变化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经济制度转型等因素在近代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权重影响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另外,人的心理、思想意识及行为的互动与转变也是近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之一,它们是建筑形成的非物质要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六、结束语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3
太极拳技的表现是:“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随人所动,后发先至”;“随动而变,处处主动”;“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现浅述一二如下:
拿腕解脱法
设对方用右手将我右手腕拿住,欲将我捋扌列之。
解法一:
我感应于前,右手松沉,顺对方捋扌列之势,由掌变拳,借势旋转,施用粘粘之法,意贯于拳,用拳沾贴进击对方胸肋部,同时左手虚虚拢住对方右手背部以防其变。且柔内含刚,审时度势。在我用右拳进击对方胸、肋的瞬间,可沾贴涌按对方,以臻“周身一家”。此“搬拦捶”中“捶法”之一。
解法二:
我感应于前,右手虚虚变拳,意贯拳峰,且微微上扬,用拳峰抵刺对方腕部内侧,且顺势用手擒拿对方腕部,我之左手同时轻抚对方右臂,“听、探、顺、化,随机而用”,“舍己从人,动中求顺”。此法“手挥琵琶”势中含藏。
拿臂解脱法
设对方用双手将我右臂肘腕擒拿,并将我向右方捋扌列之。我感应于前,左手沾贴拿按对方右肘部,右臂随对方旋转之势沾贴旋转并用右手拿按对方左肘,意贯周身,随对方之势将对方合、裹、涌、逼之。此法“搂膝拗步”过渡动作中含藏。
设对方用双手将我左臂肘腕部擒拿并扌列转之,我身形随对方扌列转之势沾贴运行,同时我右臂松沉上举,以右手为领劲沾贴对方左侧,周身一家顺对方旋转之势推、按、涌、逼之。此“搂膝拗步”使用法之一。
“拳技”之道,以大力取胜者谓之“力大无穷”;以刚阳取胜者谓之“武功高强”;以击打取胜者谓之“武技精湛”;以轻灵取胜者谓之“武艺精深”;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方可谓之步入武道。
“拳技”的最高境界不是“刚暴猛烈,战无不胜”,而是“轻灵虚无,不战而胜”;“阳、动、刚、形、实、外、硬”属基层武功;“阴、静、柔、神、空、内、灵”才是高层拳技。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4
the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yang bin’s vers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sun xiao-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china abounded in ideologies of full complexity, the collision of different thoughts invigorated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yang bin trans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he book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study on her translation has not yet been found, this paper aims to illustrate the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via analyzing its chinese version from perspectives of subject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yang bin; ideology; manipulation; pride and prejudice
翻译活动由来已久,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转换,还牵涉到文化层面的交流。西方的翻译理论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条是文学的,一条是语言的。文学派视翻译为艺术,使原作得到再生。他们不仅讨论忠实于原文的优点与缺点,还关心译文的目的与效应。在欣赏原文的风格美与文学美的同时,他们尊重译语的习惯表达法及文学传统。因此他们认为译者应该具有文学才华。而语言派则只关注语言,从语义学、语法功能分析、句法结构、语言的使用等方面探讨翻译。他们认为翻译就是生成一个与原文在语言的深层结构对等的译本。然而这两派观点已不能再满足20世纪末以来的翻译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掀起了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研究翻译。本文拟以杨缤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为例,从选材、翻译策略等角度论证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控。
一、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是某一阶级、政党、职业内的人(通常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它是某一国家或集体里流行的信念,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同时,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一整套或有系统的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1]。列费维尔(lefevere)起初把意识形态简单释为“世界观”,后来以赞同的语气引述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界说,即意识形态为“观念体系,由指令我们行动的形式、习俗和信仰构成”[2]。他阐述了影响翻译的“两要素”理论,即翻译自始至终都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其中,赞助人控制意识形态,专家控制诗学[3]。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行为,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二、意识形态对杨译本的操控
目前《傲慢与偏见》在我国的汉语全译本有三十种之多,最常见的版本是孙致礼译本,王科一译本及张玲、张扬合译本,且他们的译本多次再版[4]。《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代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崭新领域。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织部分专家学者所著的《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黄传新、吴兆雪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的问世,填补了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一读。
研究视角的转换,往往直接制约着研究内容的价值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本书把意识形态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加以专题研究,是个新视角。全书以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主线,把意识形态建设置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着重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创新路径,体现出作者驾驭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的能力。同时,该书在研究方法上也颇具新意,采用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将历史与逻辑、理论综合与实证分析、纵向与横向研究等方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既运用理论阐释的显性论述,又运用一定的比较分析、实证研究与个案分析。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全书呈现出继承传统与注重创新相衔接、专题分析与整体建构相协调、理论阐释与实践运用相一致的鲜明特色。
研究意识形态问题,关涉甚广,难度较大。但该书的作者能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追踪学术界的前沿发展,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研究框架和逻辑体系。全书以意识形态理论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对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国际比较、目标任务、主要原则、具体路径等进行全面论证,归纳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意识形态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探讨了适应和谐社会构建要求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分析与客观反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是一个政治性、战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作者政治立场坚定,立论严谨稳妥,直面问题,说理透彻。他们强调要充分认识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不断推进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力保证。他们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路径的多层面创新主要包括:理论建设层面上意识形态学理权威的积极建构;思想教育层面上意识形态渗透功能的有效发挥;文化建设层面上意识形态引领功能的不断完善;舆论宣传层面上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不断加强;社会心理层面上意识形态调控功能的切实更新;制度创新层面上意识形态先导作用的充分凸显。作者的上述观点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一书通过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其理论价值在于从学理上探本溯源,廓清歧见,进一步明确了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思想准则;实践价值在于探求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要求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方式方法及创新路径,从而提升和增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力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当然,该书在体系的完善、知识的梳理、概念的界定、理论的把握等方面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对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新经验的总结方面,在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国际比较方面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斗争型”意识形态与“和谐型”意识形态的区分及其转型的论述,虽然颇有创新,但还值得深入研究、仔细斟酌。但就整体而言,我以为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富有建设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必将有助于深化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对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6
关键词 通电试验;校线器;电盘;小型移动;操作台
中图分类号TM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076-01
1 设计概述
所有的电气盘箱生产完毕后,在出厂前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通电试验。本设计是基于解决电气盘箱的通电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思考成型的。该设计成品可用于检验电气盘箱内线路的正确性和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检验简单易行,非常方便,且有效的提高了检查和通电试验的效率。
2 可行性研究
低压配电柜、配电箱、操作箱、临时供电箱等电气盘箱的检验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线路的正确性;二、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以往的工具,我们知道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校线工具是自制的校线器,它既经济又实用,一般是用两节1号电池和一个电珠串联而成的。当被校线路直流电阻达4Ω时,校线器明显变暗;当达11Ω时,校线器基本不亮。当校线器万一碰到220V电源时,电珠可能炸碎。为安全起见,应将电珠用透明塑料包上。目前较普遍采用的通电实验工具为带有插座的电盘。当校线完毕后,用带有插座的电盘空载通电检验按钮、信号灯、接触器等是否能可靠动作。有了以往的检验工具,我们完全能研究出一种融合二者功能于一身的检验工具,简便快捷的完成检验任务。
3 小型移动检验操作台的设计与实现
用校线器检查盘箱内部线路的正确性。再用带有插座的电盘空载通电检验按钮、信号灯、接触器等是否能可靠动作。这两种方法非常孤立,而且没有带上负载运行,同时每次检查都需要来回拖动电盘,非常不便。我们的设计思路就是要实现检查线路的正确性和设备的可靠性有机结合,使盘箱检查更加简便快捷。
3.1 技术解决方案
小型移动检验操作台底部加轮,便于来回推动。操作台分三层,下层后部无门,用来放置一个小功率电机,作为盘箱的外接负载。中层后单开门,侧面有孔,放置带插座电盘,侧面孔放置摇把,收线时摇动摇把,简单快捷。上层后门,用于放置操作台中设备,总电源从中层电盘上取。在上层侧面有卡子,用于放置校线器。台面上布置接线螺柱和带鳄鱼夹的导线。
3.2 小型移动检验操作台的特点
1)把校线器、电盘、小电机(检验负载)合理布置在一个操作台中,节省空间,操作方便;
2)为增加检验的广泛性,检验操作台中设有内部电路,分别供给380V、220V、36V、24V四种电源;
3)操作台底部有轮,检查时推动方便,便于移动。
3.3 具体实施方式
小型检验操作台使用方法如下:把检验操作台推到要检验设备前;拿出校线器进行查线;接上操作台电源,并把需要通电部位的总开关和相应电压的电源螺柱用带鳄鱼夹的导线相连,准备送电;合上相应断路器对盘箱进行操作,以试验正确性;需要带负载的设备接上小电机,再通电进行操作和调试;断开电源,校线器、导线收好,把操作台退回原处。
4 结论
该实用新型解决了检查孤立、操作不便的问题,同时增强了检验的广泛性,能起到提高检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文成主编.工厂供电[M].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