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所在。[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贴近市场办教育,聚焦产业育人才,针对产业办专业的宗旨。近年来逐渐在“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山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特色,通过“政校企”高度合作,共建起了四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生力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许多个性化的要求,需要通过服务资源条件、服务绩效两方面建立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2]
产业学院是依托“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依托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相关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举办的,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3]产业学院的产生的前提就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产业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产业学院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目标
中山的个别专业镇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如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立的四个产业学院都与当地区域经济相关。如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经济学院。为保证就业,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必须超过或者最起码要达到能为当地产业服务的水平。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山各专业镇的收入水平虽然不见得比周边的城市高,但中山市作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当之大。据麦可思公司近几年的跟踪报告,本地生源一般超过9成留在本地工作,外地毕业也有超过4成留在本市工作。[4]想留下来的毕业必须要达到当地企业的用人标准所以产业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本身就是当地“一镇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的产物。因此,产业学院抓住专业镇“一镇一品”的产业聚集特色,通过在企业门口办教育,有效解决了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兼职老师聘任与管理等实际问题。[5]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现实环境。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最新技术中学习,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跟着提高非常快。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结合生产实践,在学习理论中激起的创新火花很快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尝试,也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古镇灯饰学院很多师生的专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超过预期的效果,随着日后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应该还有提升发展的空间。
三、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前文提到,产业学院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当地工作。这股有知识有文化有持技能的劳动生力军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持是非常有力度的。
首先,产业学院的毕业生掌握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技能。他们本身就是为了服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培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老师很多就是当地企业的技术能手。
其次,产业学院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都融身其中,对当地工作生活的认同使得离职率比较低,很多学生毕业前已经在所在企业工作或实习过,这样的经历使他们与企业减少了磨合,增强了企业用工效率,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持
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势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对企业而言是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结合之后产生的科研动力和对先进技术的改良与追求都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
产业学院有师资,有科研氛围,教师有科研能力。真正与区域经济融合后产生品牌效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沙溪服装学院“第十六届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王荣老师的“敦荣DUNWIN”品牌,荣获“2016年度品牌大奖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奖”。王荣老师2014年成立了敦荣工作室,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品牌设计,熟悉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6]
其他学院如灯饰学院等也不断有新品牌出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必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如何将发展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实事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2]吴建新,易雪玲.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究――基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31
[3][5]林仕彬.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专业镇产业学院的实践为例[J].职业教育,2015,7.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经济波动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48-01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会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家经济的波动。同时,如果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调整不协调,则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导致经济增长步伐的倒退,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波动的重要性。
1 产业结构演变的衡量及其特征概述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证明通过对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适应,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产业结构中资源的合理调整,可以使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推动经济的增长。
我国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对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是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而且,三大产业的变化都可以形成经济波动,根据长期的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二产业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正逐渐减弱,第三产业的影响却在不断增强。
1.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衡量
目前,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内涵的理解不同,由此也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因此在进行衡量时选取的量化指标也不一样。然而,在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时,应至少反映三次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程度和产业间的耦合质量。
1.2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
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标志着国家经济的实质性进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向第二、三产业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由低附加值的产品初级制造产业占主导地位,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制造产业演进的过程;部门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号产业占主导地位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产业结构的演进需要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整体提升,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也就是说,只有不同产业比例关系的演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实现,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3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
产业结构是多种要素组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系统。这些要素在整个系统中根据相关性进行有层次的、动态性的组合,从而表现出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
(1)层次性。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分阶段积累、发展的,随着这一过程的逐步推进,出现了产业结构的层次性特征,由此,实现整个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升华。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层次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复杂性和艰辛程度与国家经济的现实发展相对应。
(2)相关性。产业结构内部的相关性体现为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整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信息反馈。由此可见,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对结构的协调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特征,只有对整个结构进行规范的调整,实现结构的合理协调,才能将产业结构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3)动态性。产业结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具有动态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动态的过程正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产生经济周期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还能与国家经济变化周期进行协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将由对资源和物质分配效率的注重转向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关注,这种符合社会发展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有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周期也非常重要,也不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内部稳定。
2 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经济波动,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通过数据分析,产生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变迁,即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波动的作用最明显。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呈现长期的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可以重新配置国内行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政府的经济改革提出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也能督促政府进行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维持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根据主流经济学理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变动,会对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此可知,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对经济发展阶段的设定和国民收入的变化产生影响,并由此推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变迁。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即符合这一理论逻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的份额和影响力正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在产业结构中形成占有份额和影响力的逐渐稳定;第三产业则处于现阶段的高速发展期。由此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具有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2.1 优化产业结构
只有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才能解决产业结构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已逐渐实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过渡,也就是说,我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我国产业结构中某些不合理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甚至造成逆效率的主要原因。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利用率得不到提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已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2.2 发展第三产业
在我国由于资源配置对工业行业的投入偏低,使得工业企业在产业结构中一直处于动态无效率的状况。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经济波的关注重点。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我国服务机构在技术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推动了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了信息技术的研发,对公共发展平台的建设起到了良性作用,在产业结构中表现出了更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机制,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配置更趋合理化,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要素的提升,对促进经济波动、加速经济增长产生了有利影响。
3 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建议
3.1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国有企业的改革应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形成由目前的第二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向三大产业协同合作带动产业结构演变的新局面,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带动基础产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产业的全面发展。
3.2 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弱势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然而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在进一步上升。因此,优化我国农业的内部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产业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3
服务业是实现分工的重要保障,经济要素的流通靠服务业实现,信息、情报、技术等服务业对于分工的协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llenYoung的《递增报酬和经济进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是一种“网络效应”.在分工网络中,经济因为分工而产生整体的递增报酬,服务流通网络与市场的规模相互决定.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为服务经济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分工、专业化、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基本概念可以为经济现象特别是服务经济现象给出新的解释.服务经济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也是分工的过程体现.在经济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的服务经济是作为交易费用的形态出现的,服务经济对交易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内生和外生成本的概念可以用来很好分析服务经济本身的效率.
二、服务经济、分工与专业化
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服务最深刻的根源在各类劳动的独立化和社会化,也就是生产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程度越高,与此相应的服务业的发展越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转化为社会服务.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斯密定理指出,市场的范围决定分工的程度.服务业的核心部门流通服务业如商业、金融、交通、信息、物流等,都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将分割的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联接起来,服务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范围与深度,也决定了市场分工的水平.此外,服务业功能性部门中的生产业如咨询、技术支持等行业,作为高效的中间投入为生产服务的同时,更加速了信息传导,强化了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大大减少了社会分工试错过程的盲目性,间接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
三、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些研究者将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达经济阶段”、“后工业化社会”、“丰裕社会”.事实上,“服务经济”虽然在表面数字结构上有其突出的特征,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代表着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路径的逐渐改变,并随之不断延伸拓展、以及从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特征.
1.工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是指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工业因大量使用机器而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非常迅速的规模扩张,工业与其他产业在结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服务业的主要部分是流通服务和基本功能服务.工业主要带动的是诸如交通运输网络、商业和金融之类的经济网络型服务活动的增长,因为它们是工业生产供应和需求之间的桥梁和网络;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一些消费型服务的增长,这类服务业的增长因素更多地来自于收入在较短时期内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工业财富膨胀过程中,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加强和反哺机制还并不特别显着,工业生产中服务活动的中间投入地位也还没有那么突出,工业或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迅速,大大超过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方面快速扩张,但产值贡献增长远落后于就业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于工业部门.
2.服务经济阶段服务经济是指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物质生产及其实现所需流动性带来的非物质交易与活动超过物质生产活动自身的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化、深化,社会分工的链条不断加长,一些原本不能交易(即交易费用大于自给自足费用)的人类活动被市场卷入,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部分;信息、物流、金融、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不断成长,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流通服务业占据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引领服务业总体水平迅猛增长.传统服务活动因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如网络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等)在形态上得到改进.服务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市场经济必须有大量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从事包括融资、销售、定价、广告、评级、筛选、质量保证、保险等在内的看似无用,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业务,来确保产品的生产、交易得以完成.随着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产品需求更加多样化或精细化,服务行业的形式、机构、人力、物力资源等都得到迅速的增加.
3.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反哺机制日益加强.由于服务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业中的某些行业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要高于制造经济时期,社会整体生产效率较之于制造经济时期也有大幅的提高.乔根森从实证的角度比较了1947—1985年间不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发现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高,甚至在总体上不比制造业低.在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比重日益下降的同时,工业物质财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支撑地位和能力仍继续存在.黄少军对22个OECD国家和57个其他国家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即使在服务经济阶段,服务业仍不是整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工业始终都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在经济结构变动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方面,只有工业比重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服务业的比重变化影响并不显着.但从ThijstenR的实证中又可以看到,美国1980年代到1990年代间制造业生产力的恢复与这个时期服务外包所促成的服务经济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说明流通业和知识资本集中的功能业对工业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制造业较长期的强劲增长表现与产业结构表现中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并不冲突,这也是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精髓之一,即服务业通过自身的增长和结构的放大,同时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变革,帮助比重下降的工业仍能提供足够的社会物质财富,反过来支持这种高服务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服务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过程.
四、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的网络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容量的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体系对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贸易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金融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中间市场等新型服务业逐渐壮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类活动的冲击力更大,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更多,协调机制也远比过去更为复杂精巧.服务业的范畴已从最初的商业贸易、公共服务、个人消费深入到生产的内部环节中.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了流通的效率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其作为中间投入所发挥的微观积极作用和宏观经济影响,它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经济)效率(efficiency)……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联系,而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这一现象被杨小凯称为“分工经济的网络效应”.物质生产对经济发展的有形作用与服务业无形作用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的描述来表示:有形的辐条汇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 便利,“无”发挥了作用.老子的这段话表明,服务业是“无”,农业工业是“有”,“有”是“无”的寄托,“无”是“有”的媒介,“有”和“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有效的经济体系.Riddle通过构造一个“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模型”向我们描绘了服务在分工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而是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具体而言,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有3个重要作用:一是加速流动,实现市场扩张.“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讲在集中固定的生产和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明显地加强了.”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限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极大减少资源对生产制约的同时,将分散市场与集中的生产联结起来的商业和金融业变得格外重要.二是提高交易效率,提升经济体系效能,促进了工业的效率.“国家生产系统的越来越复杂导致中央政府监督和调节作用的加强”,同时,“政府对劳力消费需求(警察、卫生、公共保健、教育及其他)大大增加”.三是增加经济体系的弹性,实现经济平滑调整.市场的透明性加强,信息传导更迅速,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链条加长,生产消费过程更具有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最终需求也会增加.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业;县域经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44-03
国内许多学者对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曹振良认为,房地产业定位也就是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刘育中阐述了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作用;刘静岩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曹宏亮认为,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结成了密切的联系,并且两者的发展呈现同向波动关系;李启明就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刘文婷对武汉房地产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等。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国家或者大中城市有关房地产业的研究,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略显单薄。因此,本文以湖南省望城县为例,对房地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望城县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望城县紧邻长沙市区,是长沙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向外扩散的承接区域。近年,望城县房地产业不断升温,特别是随着长沙市融城建城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多条交通干线的贯通,以及日益增长的房地产需求,加上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区位,使房地产业成为望城县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房地产业开发投资259487万元,进驻望城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52家。商品房新开工建设面积100.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5%;新竣工建设面积42.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自2002年起,投资额逐年攀升,由1300万元陡升至2006年的259487万元。房地产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带动了建筑、建材、装饰、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望城县房地产业成长很快,表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二、望城县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的关联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或是带动,或是制约。一般来说,GDP、经济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信贷规模和利率都与房地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对房地产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望城县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与房地产业发展关联度进行分析。
1.研究方法介绍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反映系统内各因素的动态发展状况,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以关联度作为其关系密切程度及相互比较的主要标志,曲线越接近,相关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给出原始数据列的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m):
X0(k)=(x0(1),x0(2),…,x0(n))
………
Xm(k)=(xm(1),xm(2),…,xm(n))
其次,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间的差序列,计算关联系数?灼:
?孜(k)=
式中,?灼为分辨系数,且?灼∈(0,1),i=0,1,2,…,m。
再次,采用公式
?酌=?孜(k)
计算关联度,列出关联序。
最后,比较关联度的强弱。若?酌a>?酌b,则称影响因素Xa的关联度优于Xb。
2.数据指标选取
根据望城县社会经济与房地产业发展实际,分别从经济发展、关联产业以及生活消费水平3个方面选取以下8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X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2=GDP(万元)、X3=财政收入(万元)、X4=工业产值(万元)、X5=第三产业产值(万元)、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7=人均GDP(元)、X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与X9=房地产投资(万元),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3.关联度计算过程以及排序
利用SPSS11.5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参考序列以及比较序列差序列矩阵。确定关联系数?灼,这里取值0.5,并计算得出关联系数矩阵。计算关联度γm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4.结果分析
通过对望城县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与房地产业投资进行分析可知,在各项指标中,与房地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工业总产值,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等。这些指标与房地产开发的关联度差距最多为0.2,说明望城县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房地产业发展关联紧密,与房地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二)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望城县社会经济发展在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这些部门的发展。
1.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拉动作用
依据表1中望城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可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趋于同向增长。根据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相关模型(1)如下:
Y=84695.81+2.70686X………………(1)
R2=0.890049
t=(2.514844)(7.52761)
F=56.66491
由模型(1)可知,望城县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可以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7亿元。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GDP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2.房地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我国房地产业关联度达52个行业。通过对望城县房地产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房地产投资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最高,因为房地产业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装饰装璜业、家具生产业等产业的发展,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依据表1中工业总产值与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可以得出工业总产值与房地产投资之间的相关模型(2):
Y=197546.2+2.844X……………………(2)
R2=0.916848
t=(6.524859)(8.785383)
F=77.18295
由模型(2)可知,望城县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就可以带动工业总产值增加2.8亿元。房地产在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综合算账,房地产业每投资10万元可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据此,2006年较2005年,望城县房地产业投资增加值便可为望城县直接或者间接增加25949个工作岗位。
3.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消费,改善人居环境
望城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与房地产投资的关联序排在第四位,房地产投资促进了社会消费,望城县的人均GDP也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人们逐渐向住宅小区聚集,住房消费大幅度增加。住房消费是居民家庭最大的消费,进而住房消费的大量增加,加快了望城县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望城县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紧密,相互促进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对拉动投资、刺激消费、带动就业和优化城市形象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望城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依靠房地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首先应该认识到湖南省现阶段房地产行业总体来看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在房地产的1/3的市场都集中在长沙市,其余也大多集中在各地市,县域的房地产市场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其次,应该看到,房地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出现整体投资过热,局部存在泡沫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为依托,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振良.房地产倒U曲线与房地产产业定位――论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J].东方企业家,2001,(11):56.
[2] 刘育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 2007,(05):98.
[3] 刘静岩.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J].特区经济,2006,(05):267-268.
[4] 曹宏亮.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同向波动分析[J].技术经济,2002,(09):5-6.
[5] 李启明.论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J].中国房地产,2002,(06):13-15.
[6] 刘文婷.武汉房地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06):91-92.
[7] 陈永岳、陈伯庚.新编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32.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5
【论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
1.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
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是指为协调产业在区域内更好的发展,而建设的具有制度化保障的一系列与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等,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从而提升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1.1 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立基础
1.1.1 区域行政协调机制初步形成
产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只有在区域的行政协调机制形成后,才能建设产业协调机制。没有政府的协调机制,跨区域的管理机构无法建立,从而产业也无法进行跨区域的协调;没有全局规划机制,产业的布局也得不到优化;没有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等机制,相关企业则缺乏积极性。总的来说,产业协调机制的建立离不开行政协调机制。
1.1.2 区域产业资源良好,利于互补发展
要建立区域产业的协调机制,该区域必须具备良好的产业资源,适合发展互补型产业。在一个区域内,产业合作优于竞争,只有适合发展互补型产业,才能避免各城市间产业的盲目竞争,达到协调发展。如长三角地区,各地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的互补共赢及其对区域外的辐射带动。浙江和江苏围绕生物工程产业、现代信息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生态环境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等做出最优选择,而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则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突破口。如此良好的产业资源,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较为协调。
1.1.3 区域基础设施发达
地区的产业协调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通讯、交通设施是建立产业协调机制的根本保障。在长三角区域,集洋山港、太仓港、北仑港、舟山港和南通港等于一体的集中组合港口有望建成;沪宁铁路,沪杭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将区域的各个城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珠三角区域,公路、铁路、水运、港口、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各城市,全面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上两区域在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保障下,产业要素流动频繁,已基本形成颇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2 建设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意义
1.2.1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区域一体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经济增长的重心已从单个城市逐步转变为城市区域,因此,全球一体化首先体现为区域的一体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建设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一体化。
1.2.2 当前区域产业转移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已在多地实践,但通过调查发展,这种转移多是无序的、盲目的,缺乏制度化的保证。如此发展,不但不会使区域的产业提高竞争力,反而会造成区域的产业发展混乱,失去竞争力。因此,建立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要求迫切。
1.2.3 增强区域互动,实现共赢
产业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宏观上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间的沟通合作,增进区域的互动联系,使各方得到利益,实现共赢。
2.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本文所指的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
2.1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2.1.1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
目前,北京市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第二产业逐步减少,第一产业仅占很小一部分,这说明北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天津市第二产业最为发达,第三产业也呈现强劲势头,与第二产业一同为天津市贡献绝大部分产值。河北省大部分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较北京和天津比重偏高,第三产业较弱。
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天津和河北,这两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天津目前的第二产业比重与河北省相当,甚至略高于河北省,但天津呈下降趋势,河北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较慢,但正在向合理的方向转变。
2.1.2 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并没有形成体系。虽然正在向这方面发展,但是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如今的布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形式发展。如北京的中关村“一区多园”、丰台总部基地、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文化产业园等,天津的滨海新区、中海油能源生产基地、航天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河北的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石家庄动漫产业园区、曹妃甸重化工产业基地以及各县市的工业园区等。第二,临港产业加速集聚。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曹妃甸临港工业区依托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大油田,产业集聚加速形成;沧州渤海新区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和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为主导,正在全力构建沧州渤海新区临港产业群;黄金海岸新区正努力构建由滨海至内陆的滨海休闲带、近海生活带和内陆产业带。
2.2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
2.2.1 产业盲目竞争,同构现象严重
在京津冀地区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在争取各自利益的过程中,产业盲目竞争,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学术界通常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用该系数测定产业结构相似度,以此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同构程度。根据经验,对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进行评价时,以0.9为标准来判断高低。通过计算,京津两地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为0.89,远远高于津冀两地(0.59)和京冀两地(0.39)。①京津两地同属区域大都市,国家直辖市,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很少从区域利益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导致产业同构的现象的出现。
2.2.2 缺乏优势和特色产业,区域产业竞争力较弱
在京津冀区域内,各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使整个区域无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以钢铁产业为例,在京津冀几乎所有地区都有钢铁企业布局,大型国有企业就有首钢、天钢、唐钢、承钢、石钢等多个。企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导致区域钢铁产业虽然产量大,但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弱。 2.2.3 产业转移问题多,效果差
随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各城市定位的深化,区域产业转移也已有所实践。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指导,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问题,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北京已陆续将工业企业转移出四环以外,多迁至河北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首钢的搬迁,北京市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唐山。首钢与河北唐钢共同打造的京唐钢铁联合公司已经在唐山曹妃甸建立。但由于缺乏从统筹全局角度出发的协调机制,这些转移多是受政策指引,并没有考虑市场情况,京津地区的有些产业并不适宜被河北省承接,转移至河北不但不利于产业发展,反而会给河北的生态带来负担。
3.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
面对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在建立具体的协调机制之前,首先要发现建设障碍,并理清总体思路。
3.1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障碍
3.1.1 区域合作关系复杂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政治上享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权利,区域内的政策几乎都是偏向北京的发展,这就使得区域的合作难以展开,即使合作也无法实现共赢。可以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三地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不公平竞争导致区域经济畸形发展,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宏观效益整体水平的发挥。
3.1.2 缺乏行政协调机制
正如上文所述,在京津冀区域内,由于政治因素,政府的合作很难开展,这就导致了区域协调机制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区域协调机构的缺乏。在京津冀区域内,并没有一个管理区域的机构组织,发挥行政职能的还是各城市政府。除此之外,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政府间的沟通联系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的产业协调机制基本无法建立。
3.1.3 发展环境差异较大
当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环境有较大差异。尽管存在产业梯度差异利于产业的转移,但是差异过大也会成为制约因素。从产业链的角度说,河北省目前缺乏产业配套能力,许多京津转入产业在河北找不到配套产业,所需配套产品仍需从京津获得,这就使产业转移失去了意义。另外,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2010年,北京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为75943元,天津为72994元,河北省则远远落后,仅为28668元。②如此悬殊的经济差异也是产业协调机制建设的难题。
3.2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
首先,要建立行政协调机制,使制度上有所保证,规范调节市场与行政的关系,确保要素的流动不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其次,确保地区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缩小城市间的差异,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区域利益为重,避免产业的盲目竞争,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适当集聚,形成集群,发挥优势,提升整体的产业竞争力。
3.3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3.3.1 制定区域产业规划
京津冀地区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产业规划,规划要充分满足市场的要求,突破行政边界的束缚,将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总体上给与全面的考虑,使关于区域产业的一切有规可循。
3.3.2 建立产业筛选和评价机制
产业转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制定政策,而是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起筛选和评价机制。根据产业环境和地区的定位确定哪些产业适合在什么地区发展,尝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标准,使产业转移实现可量化。
3.3.3 建立产业环境优化机制
产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依赖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亟需建立产业环境的优化机制。如产业转移需要一定的配套作为支持,京津地区的一些产业需要转出,但河北某些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承接的环境,产业链较短,上下游产业发展不完善,因此要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又如产业集群能形成规模效应,利于产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区域内可以促进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3.3.4 建立优势产业选择机制
可以按照城市功能的定位,建立一种优势产业的选择机制,通过对产业环境的考查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形成长效化和制度化。如北京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创意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市应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河北省应立足传统重工业的优势,重点培育精品钢铁、综合化工、现代物流、重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五大标志性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金属制品、电力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群,联动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及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产业。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 物流产业;经济增长;因子分析;计量经济分析
彼得·杜克拉(美)曾预言,物流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黑大陆”;魏杰提出,物流产业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吴邦国副总理也指出,物流业是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8~2008年的统计数据,选取人均gdp等13个指标建立物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物流产业综合产值,然后对物流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物流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发展趋势一样,即经济增长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2)物资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和物流产业综合存量与gdp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都能推进经济的增长,其中,物资资本的推动作用最大,物流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可见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目前物流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对物流业提出的要求,我国政府和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可以采取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统一规划物流业发展、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以及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措施使经济与物流进入更加良性互动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德鲁克.经济领域的黑色大陆[j].财富,1962.
[2] 魏杰.物流业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eb/ol].news.beelink.com.cn/20040225/1528468.shtml,2004.
[3] 吴邦国.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举行[eb/ol].web.peopledaily.com.cn/zdxw/19/19991125/199911251911.html,1999.
[4] 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1):151-154.
[5] 王纪勋.物流产业发展与江苏经济增长[j].价值工程,2007(3):69-71.
[6] 孙敬水,黄蕾.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工业技术经济[j].2009,28(1):53-59.
[7]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