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在当今社会生活上外英语已经成为重要交流工具,掌握好并能够应用一门外语是当代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小学教育中,把英语摆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素质,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够影响到小学生英语水平。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已经到了改革瓶颈,我们必须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目前,英语课程在小学中全面授课,国内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相关研究很少,大部分资料都关于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文章。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教师专业素质相关理论研究,从小学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学科的实际性出发,分别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理论进行研究,并针对牙克石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策略,弥补现在理论不足,为现在牙克石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

一、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概述

(一)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一是活泼、开朗、友善的性格,以其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二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这门学科、热爱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事业心、职业道德,才能够对学生负责,对英语教学负责;三是具有不断创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能够不断地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四是具有绘画、歌曲等才艺,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有四个方面:①英语专业知识。②理论素养。③教学能力。④教研能力。

(三)牙克石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分析

牙克石市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比较好,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符合小学教师年轻化的需求。小学英语教师中有一部分既懂英语教学又懂教学管理的骨干力量,能够带动整个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但是,仍存在不足之处,有部分教师的学历没有达标,需进一步进修;部分教师虽学历达标,但专业素质需通过非学历教育继续提升。通过分析牙克石市小学英语教师的来源和素质不足的原因可以发现,小学英语教师要么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要么缺乏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如何改进现状,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二、提高牙克石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思考

(一)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探索培养模式

按现代化英语教学的要求,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并采取措施开拓英语师资来源。打破传统的师资培养和培训格局,实行“教师职前、在职教育一体化的全程教师教育”。各类师范院校要把培养小学英语师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办学任务,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以满足小学对英语师资的需要。

(二)推行英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

教师的教学经验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指导,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性的指导,推动教师的发展。在职继续教育是教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继续教育与教师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相联系,推动教学事业的发展。

(三)推行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和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制度

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素质,首要任务是严把入口质量关,制定统一的资格准入标准,只有取得英语资格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才能任教。大专以下学历的小学英语教师都必须取得英语教师资格证书。要高度重视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引进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对即将上岗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资格考核,能有效提高全市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此外,教师在进行有关岗位培训后,也要通过考核结业,授予相应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三、结论

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进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能力,使其能够承担起新课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专业人才的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必将更富有内涵,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必将得到更快的推进。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等主编:《教育能力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 科研型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素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渐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首先尝试开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至今,本科小教专业已在全国100多所师范院校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1年至今历经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印证在一线教育中好的教师一定是个好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这样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就面临着新的课题,即职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我国的本科层次小教专业是一个源于中师的高等教育新专业,它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①。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具有“双专性”,即具有一般师范专业的本科专业的共性、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和小学教师自身的特性。而本科小教专业和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最大不同在于,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教学型”的小学教师,本科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研究型”教师②。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本科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追求。

二、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科研型小学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及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要实现小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必须为此培养科研型小学教师。

科研型小学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了解自身教育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发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有过反思、学习、团队合作,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高师院校在培养本科小教专业人才科研素质方面的规格要求表述为:师范生掌握小学教育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创新性地使用现代小学课程与教学开发的策略和方法,了解有关的学科新成就和发展动态,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进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和技能。教育科研能力需一定的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作为基础③。

三、本科小教专业人才职前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途径

1.从意识上重视。长久以来,高师教育存在着重学术轻师范、重学科专业培养轻教师专业培养的倾向,对于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视不够。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提上日程,师范教育开始重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本科层次小教专业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几经实践和厘定,小教专业的定性、定位越来越清晰,在小教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在职后生涯发展中的核心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能力。所以,必须使小教专业师范生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素质在其职业的长足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小教专业师范生牢牢树立起教育科研意识是教育科研的灵魂的重要观念。

2.从知识结构上积淀。小教专业师范生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全面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多能”,这既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又是秉承初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自然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全面性,在知识方面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广,各个学科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通。未来的小学教师还具有“双专性”,一方面是学科专业知识要专,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知识要专。这要求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努力学习,扎实牢固地掌握未来职业需要的主体性知识,即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牢固掌握条件性知识,即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3.从课程上强化。基于小教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类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师范生学会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内容要丰富,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要适当,使师范生既学到广博的知识,又立足自身有针对性的弥补、丰富。

中国教育的传统历来是以学科课程组织和实施教育内容的,师范院校也不例外,顺应当前初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加强综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要给师范生设置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综合类课程,特别是综合类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德育论知识、教育管理类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要以本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本地区小学生的实际为生长点。

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产物④,它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思想和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类课程的实施一直是高师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增强实践课程的实效性,通过切实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教育调查,加强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从活动中锻炼。开展丰富的教育科研培训和讲座,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师范生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论文及成果评比,倡导教育科研导师制,让师范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由导师躬亲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行动中完成积累,学会用教育科研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5.从评价上激励。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师范生行动的巨大动力。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动机,使师范生具有教育科研兴趣,树立起科研意识。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评价制度,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的监督和监管,进行周期性的评比表彰,将师范生的科研活动参与度和科研能力纳入学期、学年的评奖评优体系,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从外部和内部激励学生从事教育科研。

注释:

①南京晓庄学院,晓庄试验: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初步探索[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②四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③申仁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④[英]迪尔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J].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庞雪群,朱昆,庞晓晴.论新课程改革视野中教师的科研素质[J].学术论坛,2006.8.

[2]王昌善.论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谢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3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4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经济适时地提供训练有素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它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从事社会职业必备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操作技能,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训教学两大块,生产实训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职业学校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条件。但是现行的职业教育众所周知,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方面还是在教学模式方面无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非得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来一次深刻变革,在培训方法上来一次革命,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它与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相似之处,更有他自身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的明确,专业及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

1.专业设置与开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开发应是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经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广泛进行调研后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即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经过分析、论证后而设置的。相同专业又可根据企业具体要求和学生志愿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和技师等不同层次的灵活的实施计划(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是否科学,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一部分专业课程是根据行业、企业具体的岗位操作要求而设置的。改变了以往多年不变的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相脱离,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甚至还得企业二次培训,造成浪费的状况。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扭转了中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生产需求相脱离的弊端。通过课程改革加大了操作技能培训,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深受行业、企业的欢迎。

二、专业课教学内容以实践、训练为主

1.编写校本教材。

要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应根据所设专业结合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编写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模块教材,实施模块教材。模块的划分要准确,包括:一是技能模式的划分,二是模块与单元的划分。模块教材是由单元组成的,模块又与工作相连,从“职业领域”开始、直到单元,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划分。只有在准确划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按工种按等级组合成脉落清晰、思路明了、符合生产实际、兼顾技能独立性与系统性的模块教材。每个模块之间相互衔接形成有机联系,保证整个实训教学的过程协调。模块技能单元的核心就是标准化操作,其实质就是解决不同的工作岗位应知、应会的问题。模块实训前教师与学生知道干什么、如何干、何处干、干到什么程度,是技能单元模块实训教学的主线。

2.突出技能,采用模块实训。

以往的实习受条件限制,加之传统的实习方法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实习、考核方法单一,重要的是针对不强,加之实训设施不完善、学生多、实训场地小、双师型教师少等原因,致使有些实习内容流于形式。而模块实训是集理论、操作模拟训练、电化教学于一体的实训教学方法,模块教学方法结合行业、企业的具体工种的操作岗位与国家、省、市职业标准与专业相结合,开发出的项目驱动法模块实训,根据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内容划分出一个一个小的目标单元模块。以模块为中心,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一个单元模块目标,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目标单元模块实训。实训基地是实施模块实训的基础。模块实训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技能培训模式,收到了传统实习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1.以人为本,教学中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点及所教内容结合该专业工种、岗位,授课方法结合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尽量采取讲练结合法,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方法――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多用模型、挂图及多媒等集声音、画面、演示于一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平面问题立体化,化难为易,以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及劳动生产的感性认识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校所设专业需要增设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必修课。根据不同专业岗位增设会话、礼仪、讲演、书法、摄影、艺术欣赏等多种选修课课程,给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以必要的心理准备。在教书的同时注重育人。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尽快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190-03

0 引言

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社会发展输送各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十分注重技能性和实用性。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逐渐深入,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笔者在多年的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1 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 

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就业教育。但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招或高招考试的失利者,在中学阶段文化课底子薄弱,对学习新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自信心不足,虽然有比较强的求知欲,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学的课程有什么用,往往对一些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的实用性抱着怀疑的态度,而这些课程对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效果,从而造成学生听不进、学不会甚至厌学的情况。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更新速度较慢

相较于其它专业,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的更新速度比较快,例如当前装机量较多的桌面系统WinXP,微软将于2014年停止升级包的。在职业院校开设较多的软件课程Flash已经从2004年的MX版本到现在的CS5版本,中间历经了8、CS3、CS4等几个版本的更新,不到两年就要更新一次,而很多院校由于设备的原因,仍然在讲授Flash8或者更早的MX2004,课程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就业。

1.3 教学方法过于保守,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职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稍差。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墨守陈规,仍采用传统的讲学练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免下降。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要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逻辑上联系紧密,只依靠教师讲解、板书、书面练习难以达到学习目标,代码执行流程和结构关联很难被真正掌握,还需要通过动画、演示系统、上机操作等教学手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本质的理解。

1.4 评价方式不够完善,深入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手段仅限于期末考试加日常考勤,期末考试或集中笔试或提交作品,学生日常的学习程度不易被把握,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时调整授课方式,不利于因材施教。这样,难免出现平时应付差事、期末突击复习、甚至考试抄袭或直接将他人作品提交的情况。学生也仅满足于正常出勤和考试及格的最低要求,局限于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缺乏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和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

1.5 教师对专业体系结构的把握有待提高

一些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决定了教师除了要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必须十分透彻外,还应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有较深入的把握,对教材的挑选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要有很好的把握,对学习主体和授课任务要有充分的了解,对上机环境和操作流程要比较熟悉,能够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求能够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否则,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反过来制约教师的工作热情,满足于不出教学事故的消极状态。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不同于普通职业培训机构,学校教育在注重就业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不能过于追求片面和实效。应该本着“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凸显出学生在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本着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提升学生自信心。例如,在讲授程序解释执行和编译执行的区别时,可以从学生所熟知的移动电话入手。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有Java、塞班、安卓和iOS,这时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小调查,请使用这3种操作系统的学生分别举手,并说出使用感受,学生马上联想到网络上总结的几种操作系统使用者的不同行为习惯,iOS使用者的特点是“打游戏、拍照片、发微博”,安卓使用者的特点是“刷机、重启、扣电池”,塞班使用者的特点则为“摔手机、摔手机、摔手机”,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上的哄堂大笑,学生对该环节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何采用中低端安卓系统的手机会经常死机扣电池,而塞班用户经常“摔手机”呢?因为是与日常应用相关的事物,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此时可以趁机卖个关子,让学生课下自行查阅资料,得到问题的解答,再次上课的时候由教师总结。塞班应用采用C/C++编写,C/C++是采用编译执行的,源程序经过编译系统生成机器可读的目标代码,执行效率较高,对硬件的需求不高。而安卓应用是基于Java开发的,Java程序采用解释执行,不生成目标程序,运行效率相对较低,所以同级配置下,同驻内存的程序越多,安卓系统的效率就越低。由一个生动的例子入手,学生不仅很容易地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而且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难于理解的内容也不再拒绝,自信心逐渐得到了提升。

2.2 以行业为导向,循环更新课程内容

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许多在学生入校时仍然适用的专业技术,在学生毕业后可能已经被业界更新或淘汰,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紧紧跟随行业动态,同企业发展相结合,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保证学生所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了解微机零部件及接口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承担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简单维修工作。在以往,基于价格因素,市场上组装机出货量较大,学生需要掌握各类部件的不同接口标准和电器特性,主要服务对象是组装机用户。但随着成本的下降,目前品牌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组装与维护课程也应针对市场行情和应用趋势的变化引入新的内容,淘汰过时的技术。笔者还发现,一本出版不到一年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所展现的内容,与市场主流应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这也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完全以教材为主讲材料,而应不断更新授课资料,以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准则,体现授课内容的循环更新。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中学 计算机教师 专业素质

教育者本身具备较高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作为职中计算机教育的主导――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育成功的极重要条件。

一、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实效

教与学是一对相互作用与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学生对教师敬仰与尊重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信任教师。换句话说,即学生只有在完全信任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后,才会认真对待教师的指导,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对计算机进行示范,对计算机示例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在心中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就会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就会降低。专业技能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每一位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实效

教育是使人的潜能转化为才能的过程,是学生成材的基础。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直接引导者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把握住他们的学习走向,继而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将他们的潜能转化成为才能的这一过程,是必须依靠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专业素质才能做到的。一名职中计算机教师,除了应具备全面的知识修养、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技巧之外,还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语言能力。学生在接受计算机教育时,是理解与实践相结合的,除了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计算机有深刻感受外,教师还应以生动、形象、幽默、言简意赅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语言能力是职中计算机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影响教学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善于号召和组织学生,维持学生集体的纪律,既要融洽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又要融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课堂内外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保持一种正常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是教师驾驭情绪的能力。计算机的教学过程有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生的不积极参与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严于克己,把握自己的情绪和感情,随时都要以一种有利于教学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注意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以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注意在课堂上调节、鼓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乐于学习。在教学中,切记不能以教师本人的情感为出发点,一切想当然,一切以教师为中心,那样势必会出现教与学相脱离的不利局面。

第四是教师分析解决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学生经常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败而消减学习热情,例如一次计算机比赛没有取得好成绩,就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应该客观地帮学生分析失利的原因,并指出计算机比赛的特殊性,再以热情、鼓励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力求再一次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应变能力也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中学生不乏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知识面较广者,他们随时都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有义务、也应有能力处理和解答这些问题。能随时回答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教师,是最能让学生信服的,也是最容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望的教师。

三、计算机教师的人格素养与教学实效

计算机教师除了应掌握好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极的人生信仰、对学生有正面影响的价值观念等。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教师也不例外。计算机教师应经常从书本中获取各类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教师的美好形象,从而获得学生尊敬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