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设计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件设计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件设计特点

课件设计特点范文1

关键词:慕课 慕课平台 开放 大规模 在线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欧美国家,2013年进人中国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也弥补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慕课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慕课平台是慕课的课程建设和学习者学习慕课课程的重要媒介。本文在介绍慕课特点的基础上,将对国内外的慕课平台进行探讨。

一、慕课的发展过程

慕课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过了两个前期准备阶段。

1.从“开放式课程计划”到“开放教育资源”

慕课的发展是从“开放式课程计划”起步的,即制订计划,把一些课程分批上传到互联网。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计划在几年时间内将学院3300门课程全部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使用。此后,犹他州立大学等高校相继加入这一计划。同时。世界各国高校也纷纷效仿。“开放式课程计划”初见成效。此举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放式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免费进行查阅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资源。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日本的一些知名高校启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并且成立了开放式课程联盟。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加入开放式课程联盟的日本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联盟所推出的课程构成了具有开放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可见,此举不但推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的实施,而且开启了“开放教育资源”。

2.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开放教育资源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学习资源是指供W习者学习所使用的课件、教学模块、教学评价机制和方法等:支持教师的资源是指进行教师培训所使用的资料,教师运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辅助手法,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具等: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用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此外,很多高校还制定了开放式课程计划。开放式课程计划和开放教育资源仅仅是基础,它们推动了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慕课的出现。

慕课这个名称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狄夫・科莫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首先提出来的。中文译名的首倡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焦建利教授。2008年9月,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道恩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课程:《连通主义与关连知识》在线课程。慕课形成风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2011年秋,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把《人工智能入门》这门课程上传到了互联网上,立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学习者。后来,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共同建设慕课课程。

二、慕课的特点

慕课的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开放

开放是慕课的首要特征,开放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科学精神,所有的人都具有利用慕课学习的权利。即使学习者在人口、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知识仍然应该由人类共同创造和免费共享。因此,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免费选择所需课程进行学习,不附加任何条件。只有当你需要学分或课程结业证书时,才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

2.大规模

大规模是慕课开放性的具体体现。慕课与传统授课不同。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课程学习之中。如前面所提及的,2011年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史朗的《人工智能入门》课,学习者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人,其中有2万人完成了课程学习。到2013年,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的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在线课程450门,加盟院校有90多所。

3.在线

在线是指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特点,研究者把慕课的课程视频切割成10分钟甚至时间更短的“微课程”。“微课程”分为三类:其一是PPT式“微课程”。这种微课程是按照PPT自动播放功能制作成的课程视频:其二是讲课式“微课程”。它是把讲课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块制作成课程视频,形成“微课程”;其三是情景剧式“微课程”。它是用情景剧的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并制作成课程视频。学习时,学习者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进行在线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透明

慕课的设计要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依据。学习者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对慕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就使得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突破了校园的范围。而成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事情。慕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重在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这一做法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讲授为重点。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和讲授的内容。而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这种变化是与慕课的本质特征相互关联的。

三、国内外的慕课平台建设

1.国外慕课平台建设

2012年是慕课建设上取得迅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被《纽约时报》刊文称为“慕课元年”。美国知名学府联手网络技术公司。促使其他“常青藤”院校竞相贡献各自的在线课程。由斯坦福等名校在2012年组成的Coursera(课程时代)成了排头兵;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在2012年建成的Edx(在线教育平台)也毫不逊色:由大卫・史蒂芬斯和另外两个创业伙伴塞巴斯蒂安・史朗和迈克尔・索科尔斯基在2011年共同创办的Udaeity(在线大学)紧随其后。三大慕课平台推出了大量的课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大学加入其中。美国的正规教育管理机构对一些慕课课程进行了评估。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大慕课平台在运行模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学费方面,三大平台都允许学习者免费学习,但如果想要获得结业证书则需要付费。在合作方式上,Coursera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提供慕课课程开发的技术。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则由学校来完成。Edx也是与高校合作,在帮助高校建设慕课课程时,如果提供相关的技术。需要向学校收费。Udaeity与部分高校合作,但更主要的是与高校里的一些教师直接合作开发慕课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Coursera和Edx都是在4至6周的时间内学习完一门课程。并且都具有完备的师生互动机制和考试机制。而UdaeiIv更注重一些核心大学课程的绩点和学位。学习的进度则由学习者自己把握。在教学方式上,Coursera通过教学视频、软件、参考资料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教学,教师在线为学习者答疑并互相批改作业。Edx则以课程内容为纲,以教学视频和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授课。课程提供讨论区、课程百科等帮助学习者进行课程的学习。而Udaeity不仅有教学视频,还有自身的学习管理系统,设置了编程接口和论坛等,与翻转课堂相似。

在课程评估方面,Coursera依据教学软件中提供的作业、测验和习题集进行评价,并且要求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Edx目前依据教学软件提供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以后还会利用在线论坛、基于百科的协作式学习、在线实验室等交互学习工具进行评价。Udaeity依据教学软件提供的测试、习题集以及基于编程的作业进行评价。此外,每个教学单元的每个知识模块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在对学生诚信的要求方面,Coursera要求得比较宽松,学习者只要点击文本框同意遵守荣誉准则即可。Edx要求学习者参加有监考老师的期末考试,这些考试由学习者支付不同费用在各大Pearson考试中心完成。Udaeity要求学习者支付98美元在各大Pearson考试中心完成有监考老师的期末考试。在线下互动方面,Coursera通过Meetup组织线下活动。Edx目前还很少有线下互动。Udaeity则组织了线下学习小组,并且已经有学生组织了线下见面会。

2.国内慕课平台建设

上述三大平台,前两个已进入中国。2013年,许多中国知名大学开始加入国际慕课平台。4月1日,复旦大学上线《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5月2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x的在线课程项目。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所高校加入Coursera。10月27日,“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实现了国内众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已有300万以上的国内在校大学生进行慕课课程的学习。

清华大学从2013年6月开始进行慕课平台的研发。并于同年10月正式建立“学堂在线”这个平台。同时开放了5门慕课课程。2014年4月,经过教育部授权,清华大学成立了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时至今日,“学堂在线”已开放了400余门慕课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高校。

中大学MOOC是由网易公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建立起来的慕课平台,于2014年2月成立。这个平台涵盖了国内985高校的重要课程.是国内慕课平台中课程数量最多的一个。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国内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学习者的数量持续增加。此外,中国大学MOOC这个平台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证,学习者如果达到了平台上相关的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好大学在线”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百度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一个慕课平台。这个平台所提供的慕课课程已经覆盖了全国的主要高校。其中一半左右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这在促进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推动西部高校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百度公司为这个慕课平台提供技术,实现了“好大学在线”和各高校教学管理平台的对接,使慕课课程真正走进了校园。

课件设计特点范文2

Abstract: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 student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prets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for each stag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urriculum, which come to art school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centered skills training,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rket development to promote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actual operational.

关键词:艺术院校;建筑设计课程;课程解读;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Key words: art school;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curriculum;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65-02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课件设计特点范文3

关键词: 海洋技术 实习基地建设 特点 目标

海洋技术专业是综合了原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专业中侧重于应用的部分而产生的新专业。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为适应江苏“海上”的开发战略而设,在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时仍然是人才培养与输送基地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工科院校,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海洋技术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相近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在水产养殖、饲料、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保护与管理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营销、质检、科研和企业管理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

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及冒险精神,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具备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对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1]。实习基地应成为学生自主训练,激发创新思维的基地。

一、实习基地的现状与不足

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学科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学科发展方向明确、教学规模适中、科研水平有一定提升、教师学缘组成相对合理,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实践上有了较大的收获,但由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所处的地区性差异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我校海洋技术学科仍然有诸多改进与提高之处,尤其表现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建设上。

1.基地没有完全体现海洋技术人才培养特色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目前偏重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目前的实习基地中大多数是与淡水养殖相关的一些企业,如养殖饲料生产厂、鱼种繁育场等,而对于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等研究对象及一些海洋高科技研究的实习场所很少。

2.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内容单调

培养计划中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不同的实习时间、内容是与理论讲授的内容相适应的,目前除毕业设计需要投入系统的研究过程外,其他的实习形式基本上都是观摩学习,浮于表面,对实习基地的整体没有深入的了解。

3.部分实习内容档次低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程度与水平的一种检验方法,也是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体系优劣的考核,目前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数是由本专业理论课老师指导,绝大多数内容是在学校实验室中完成,研究内容基本上是理论课多个实验内容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思路少,完全是按照老师的完整方案执行。

4.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基地较少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方向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以生物体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生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如盐地碱蓬的一个生长周期需要6―7个月,鱼从幼体长成成体也需要数月,而目前较多的实习单位是饲料生产企业、水产品养殖企业,以直接程序化操作为主,加上实习单位的管理章程、效益要求,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仅仅是看看、望望、逛逛,无法真正上手操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盐城工学院是面向地方建设的一所省市共建普通院校,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发展定位,在目前沿海大开发的利好形势下,海洋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学科实习基地建设是重头戏之一,在海洋技术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业务单位和高校三个方面要共同参与基地建设;调整与提升现有基地层次,发展与完善基地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互尊重、目标明确、效益兼顾,才能完成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1.基地组成的层次性

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地组成的层次性,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可以组建不同内涵层次的单位。不同层次包括有单位的整体经济实力、研究实力、与海洋技术专业的相关程度等。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主要是给学生以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明确专业在社会的应用状况,学时较少,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需要与海洋技术学科相近的即可,如水产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微生物研究所、滩涂湿地保护区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全面检查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所耗的时间较长,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就需要与专业科学较为密切的单位,如海洋化工生产企业、滩涂资源研究机构、海水养殖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等。

2.发展方向的多元性

人才培养方向与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发展的多元性,海洋技术专业创新性人才包括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研究性人才。由于自身的发展,实习单位在基地组成层次中可以易位,原来主要作为认识实习的单位可以发展成毕业实习单位,原来科研型单位可以发展成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单位,实习单位多元化与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内基地是校外实习基地多元化发展的必要补充,校内基地的建设应当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学到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校内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2]。

3.实习内容的完整性

整合基地单位优质资源,同类实习基地要各具特色,采取学生在不同单位轮换实习的方式弥补实践内容单一的缺陷,保障实习效果,并对不能达到要求或效果不理想的实习基地及时予以淘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实习内容的完整性显得更为重要。海洋技术主要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生长周期长,任务完成需要时间也长,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及与社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果研究失败,则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代价就较大。因此,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时间要相互调剂,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周期或者研究周期相适应。

4.实习过程的理论性

实习指导教师是专业实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实习指导老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实习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理论老师更为重要。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离不开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营情况[3]。

在校外实习基地指导的老师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较强,但及时给学生以专业理论归纳解释则缺火候,如果让校内教师充当实习指导老师,则理论强而实践弱,因此需要注重校外基地指导老师的培训工作,让校内指导老师可以作为带队老师直接深入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通过理论、实践、提高、再应用,讲懂、讲通深奥晦涩的理论,提高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把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健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共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体系。

5.基地建设的动态性

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物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从布局上看,有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教育实习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当地政府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与共建,因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

在当今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想实习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就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最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都受益的“共赢”目标[5]。创新性实习基地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优胜劣汰,去劣存优,校企共赢是保证其良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37-139.

[2]阎玉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2004,(2):87-89.

[3]申忠宇,赵瑾.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sup.):106-107.

[4]李志敏.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59-61.

课件设计特点范文4

关键词:施工技术;经济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冯兴国,熊宝莲,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5.

课件设计特点范文5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CAI课件 设计策略 制作原则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综合在一起组成多媒体系统,最终形成网络,进行优化教学。同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等一些学习理论及人脑记忆规律的原理对影像、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学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控制,以实现教过程的实时性、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外语电话教学的交互性和个别化特征。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媒体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一直存在,并且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交互活动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提高和完善。

一、CAI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策略

计算机用于英语教学,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方法:用于课堂演示教学,用于集体学习和用于个别化学习。尽管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就其设计中的基本策略而言,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课件控制方法,信息陈述策略,学生的应答方法,应答结果的识别与评价策略。

1.课件的控制方法

课件的控制方法的确定将决定主学习阶段的模式及流向以及相应的应答方法和判断评价的处理。通过对应答结果的处理和判断,及时给学生信息反馈;或控制转向下一内容的学习,或对学习者给予支援、矫正,最终达到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质量高的课件,在安排教学顺序时,既要保证知识的衔接和系统性,又要使学生能够自己调整进度和选择学习内容,建立一个最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顺序。

由于学习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CAI课件应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特征和要求。其实际控制方式主要有:学习者控制,程序控制,适应性控制,有建议的适应性控制。其中学习者控制是一种以学习者自主进行控制的方法,使学习者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所希望学习的内容,实现自主的学习。程序控制是根据学习者对每个具体问题的一次性应答结果来决定其学习流程,其适合于单一知识结构的学习。适应性控制是学习控制和学习者控制的结合,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识别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任知籽陛,是提高课件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建议的适应性控制不仅给学生以最多的控制权而且提供适当的指导,还在学生学习时提出各种建议。

2.信息的陈述策略

信息的陈述包括三部分:引人部分,指导部分,补充部分。其中引入部分包括:标题页,教学目的的陈述,引言,学习已有知识的能力的激活及必要的预考。指导部分的内容处理是处理课件设计的中心。课件设计者把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融入信息处理中,它主要涉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人机交互性是CAI的基本特点,是CAI学习过程展开和控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交互方式的设计,而不应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全部搬上计算机。设计者应充分利用传播媒体技术的优势,以使信息呈现饿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学生的应答方式

CAI课件的特点之一就是计算机能不断分析和处理应答的结果,所以一个课件的设计如果没有人机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是不成功的。在CAI课件中,最常见的交互方法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注意,为学生提供练习,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并且帮助学生理解信息。  4.应答结果的识别与评价策略

应答结果的识别与评价系统的设计是人机对话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应答评价的人机对话过程是一个不完全的过程。对学习者结果的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评价应明确地指出作为学习结果的应答正确与否,这种评价对学习者正确地掌握学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评价应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予以激励,对学习者学习予以引导。其意义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应答的判断、评价能向学生提供恰当的信息反馈,减少学生外语学习中错误的同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起刺激强化作用,使学生确定学习序列的流向,这是实现学习转移的依据。

二、初中英语CAI课件的制作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CAI课件的使用作用于学生——一个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保持时间性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因此,我们要克服CAI课件因程序教学通过强调刺激学生而形成的反应行为,不注重学生内部的心理过程弊端。CAI课件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考虑其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注意CAI课件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

2.实用性原则。CAI课件的实用性是指课件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之中,课件的内容应具有普遍性且易于接受,有其共性的特点,可以运用于同层次其他班级课堂教学,同时课件的操作也简单易行,不但自己在上课时不因操作的繁杂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其他教师在使用操作时也能运用自如。课件的开发,作用对象是学生,操作的是教师。一旦你的课件被认为具有普遍性、易于接受、效果好的特点,就可能成为其他教师共享资源从而被其他教师所采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与教材相结合原则。CAI课件的制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设计的。教材的内容确定课件基本范围的选材方向。课件的使用,目的是帮助完成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的教和学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介质。制作CAI课件时,要把与教材有关的各种素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语言环境原则,使CAI课件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4.教学时效性原则。CAI课件具有容量大,信息源广,媒体成分高等特点,又是在课前准备和制作的。CAI课件的制作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它不是课堂教学的另一项内容,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累赘。在制作课件时,要选好材,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直观陛、启发性原则

课件设计特点范文6

【脚本设计】

【设计意图】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实践与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四季》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并且力求做到如下四点。

1.利用课件激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主动求知,刚导入课文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欣赏课文图片,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配乐,很快把学生带进了景色各异的四季,既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利用课件动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中去,在设计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把书中的语言文字转变为一个个动态画面,借助视听效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活课堂,使学生真切感受四季的美丽。通过对动画的欣赏,学生对四季有了一个初步的、较为完整的感性认识。

进行各段教学时,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动画,引导学生比较四季,抠重点字、词,朗读句子,从而领悟精彩所在。此外通过优美画面的展示,同时配以悠扬的音乐,加之同学们有感情的齐读,把整个课堂带入了一个美的意境。

3.利用课件排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贵在得法。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部分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四季》课件设计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排难功能。识字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利用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和“找朋友”,帮助学生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使识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

在课文各段的教学中,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动画,让学生图文相结合,直观、形象地了解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不需要教师讲解,疑难之处学生通过一看一读便明白了。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拓展学习”这一部分,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4.利用课件审美。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在“图片资料”部分,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出现一幅幅美丽的四季图,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带来了不同的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此外制作精美的课件本身就是美,在课件设计中,我结合《四季》一课的特点及一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选择了颜色较鲜艳的黄色做主色,淡绿为背景色,以求达到整体上的美感。

此外,课件的制作本身就是教学思路的体现,可以利用课件把握整体教学思路,形成对知识的立体掌握。我在做本课课件时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思路展开,让课件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且体现出层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