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1
[关键词]服装首饰;造型设计;造型元素
[中图分类号] J52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2-0078-03
服装首饰设计有别于传统的首饰设计。传统的首饰设计很注重材料的价值、性能和工艺的精湛完美,而服装首饰设计是以服装实体为背景,对依附在服装表面的局部个体造型的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服装首饰设计更强调首饰的造型创意与服装效果的整体配合,其创作意图表达的不完全是首饰概念,更多的是要求与服装整体效果的协调与统一――既要有好的整体效果,又要突出局部亮点。这对于改善服装的表面肌理对比和调整人们的视觉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服装首饰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除装饰挂件外,还可以是以扣子为代表的扣件系列、胸针系列、腰饰系列、贴片系列和各种连接扣件等,使用材料品种多样,极为广泛。
一、服装首饰的造型设计步骤及影响因素
服装首饰设计是按照首饰的设计构想、造型、材料及工艺要求,通过工艺处理并制作生产的过程,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计构思的形成构思文案并绘制效果图首饰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成品物化过程。
首先是确立主题。服装首饰设计主题的构思对设计理念和造型构造有着明确的导向和强化作用。主题可以是独立性主题,即以饰物本身的结构造型为主,通常以比较抽象的设计概念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如爱情、旋律、光影、生命、季节、情绪等;也可以是依附性主题,主要是将主题具体化,不脱离设计本身的服装背景和具体的材料与物体形象,如动物、植物、自然景观、材料实体等。独立性主体与依附性主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强调设计灵感,后者强调实体装饰。主题的确立既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诉求,又不能脱离服装主体,在设计上要考虑服装的色彩、面料的肌理效果、服装的外在造型等因素。
其次是构造首饰形态。首饰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审美情趣、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通过一定的构思变为概念形态,再用图形方式通过视觉传达出来并确立材料和工艺流程,最终物化为现实形态的过程。设计的关键是对饰物造型的感觉和判断力,其核心在于寻求形态本质意象的表达力,这与构成形式美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在首饰造型设计中,其形式美体现在于变化和统一的矛盾中寻求首饰外形既不单调又不混乱的调和,包括首饰部件的粗细、大小、轻重对比,首饰表面肌理效果的凹凸、聚散等。由于首饰是以服装配件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饰的趣味性和装饰性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是首饰设计的物化过程。从设计过程和形态物化程序来看,综合性是首饰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功能性设计的同时,在生产和物化过程中要兼顾表达传统文化、民族个性、精神品位等。从服装首饰设计的综合构思到作品物化成形,要建立三种造型意识:图像意识(图形的外在轮廓、图形外部的表面肌理形态),实体意识(造型对象的多面体空间、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连接、不同立体表面的外在形态),虚拟意识(空间的场性、空间造型的穿透力和秩序关系的排列)。三种造型意识的建立,不仅仅是对首饰物体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寻找造型的空间对比关系。
影响服装首饰设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主题背景的服装造型。服装首饰的作用首先体现于服装的配饰功能,所以首饰的造型设计要适应服装整体效果的需要。其次是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信仰差异对首饰的纹样和图形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中亚地区喜欢花卉和几何纹样,排斥英文字母、动物和十字架纹样。再次,在工艺技术层面的物化过程中,生产条件和工业技术的不断改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对服装首饰的加工和美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点、线、面在首饰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1、点的应用
在服装首饰的造型设计中,点是最简单、最明确和最稳定的造型形式。在任何造型设计中,点都不是单纯几何意义上的点。在美学构成中,点的形态变化也能表达一定的美学形式和精神内涵。在服装首饰设计中,点并不独立存在,通常是依附于线或面的支撑,在形式结构上可以是规则的几何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自由形体或自然物,如自然的金属块或串珠类饰物等。
在实际应用中,点是使用最多、最广泛、最直接的造型元素,以点为主构成首饰支撑的点的形态有:
(1)点的串联形态。表现形式为多个点依附线的支撑,具有线的性质,有一定的张力和方向性,是首饰设计中最原始、最简单的设计方法。如串珠类和石串类饰物的串联,就是通过点的排列和线的连接构成的。
(2)点的突现形态。点依附于面的支撑,表现为大小形态的对比、高低聚散的几何块状、有序和无序的排列与分布等。这种点的排列具有明显的肌理效果,更容易客观地改变物质的外部形态而体现出其精神内涵。在服装首饰设计中,可以运用不同材料元素进行立面的组合、分离、复叠、落差、通透等,通过多种设计手法达到预期效果。图1中的块体镶钻,表面分布不同形状、大小、质量的小颗粒钻石,外在表现复杂多样,构成形式丰满,肌理对比明显,更能传达强烈的视觉效果。
(3)点的镂空形态。镂空形态依附于平面或实体中,能明显弱化平面张力,弱化实体的重量感和形状,并能有效构筑饰物的多层次内层空间,使空间具有移动和变化的多重效果。各种镂空雕塑和平面镂空首饰的设计就采用了点的镂空手法。图2的扣饰造型,镂空表面纹饰图案,既减轻了金属块状的重量感,又因面纹饰图案的多面重叠与互动以及空间在流动中变换的不同效果,而强调了多重空间的多样造型。
2、线的应用
线在几何学上是一种不明显的实体,线的基本属性是张力和方向,可表现各种形式线的力象与意象。在服装首饰造型设计中,有三种不同性质的线。
(1)以实际的线体来表达,形式上有长短、曲直,截面有方圆、粗细、规则、不规则。线表达的服装饰物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强调和修饰服装局部的结构功能及造型方式。具体的饰物类型有项链、手镯、腰饰等,都是以线(包括直线、弧线、曲线、折线等)为主体构成的首饰形态。如腰链就表现为具体的线条实体,其中块状点的连接能增加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统一的块状造型又能体现腰饰的秩序美,对腰部造型有强化作用。
(2)平面之间的交界线或面的边缘线。这种线可以是直线、曲线,可以是多端点、多方向的线,具体表现为规则的线物体、不规则的线团、线的放射组合等服装首饰。
(3)依附于平面的线体或线体镂空。这种线体在表现形式上为多种线体以不同形态依附于平面,从而改变平面的外观效果,更好地表达符号或肌理的意义。在服装首饰中,各种类型的首饰都可以运用镂空的方法进行造型设计,也可以通过这种造型方法改变首饰的造型形态和空间感。
3、面的应用
面在首饰设计中,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如平面、弧面、折面、曲面等。其表面可以根据材料特性按对比法则进行多种肌理效果的制作,如平滑、粗糙、颗粒、磨砂、镀金等,使各种美学元素的冲突得以强化。图3中的扣饰,金黄色金属曲面的立面造型,在强调金属质感的同时也减轻了金属的僵硬、冰冷感,镜面的流动线条形成立面空间在运动中的多层次变化。
基本造型元素点、线、面对服装首饰的造型设计有决定作用。由于服装首饰设计不能脱离服装而独立存在,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服装本身的材料、颜色、消费群体等因素,尽量与之融合匹配。
[参 考 文 献]
[1] 任绘.首饰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2
【关键词】平面构成元素;点、线、面;设计手法;展示空间设计
一、展示空间设计中平面构成的作用
平面构成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展示设计的程序和步骤,初始阶段是对展示活动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整个展示设计的概念设想和设计理念,以文案的方式提出展示设计的构思与要求即展示计划。最终设计者通过对技术资料及展示资料的收集,将平面图、立面图、照明与动力配置的线路图、道具制作工艺图、音响与电子设施规划及其他特殊设计的施工图等以平面图上勾画出来,以作施工制作的依据。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点、线、面是设计中的最基本的元素,每种元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特征。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把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巧妙合理的运用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使点、线、面在平面与空间中达到和谐统一,并使各个精心设计的平面元素更好的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展示空间中,再根据展示空间的整体形象和空间布局要求来对这些元素进行综合运用,在辅以材质、色彩、照明等综合元素,提高展示空间环境传达事物信息的价值,获得受众视觉或心理上的共鸣,创造合理、科学、优美、有价值的空间环境。
二、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
1.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造型元素是点、线、面,其中构成要素是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以这些基本要素为条件,加以组合构成,便会创造出无数理想的造型。
(1)点。点是具有由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它的概念是相对的无定性的。点通常是指小的东西,但具体到什么程度才能给人以点的感觉,就必须要有环境做衬托,所以,它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蚂蚁相对于人是点;人对于地球来说是点;地球相对于宇宙来说是点,所以说点是物质中最小的形态,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和形状。
(2)线。线是最具表现力的元素。线可以明确体现轮廓,增强动感和静感,具有下垂感、向上感、节奏感等形式感。如插图、标志、记号、文字等都是用线来表示的。在设计上可运用线的简、繁、密、疏,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渐变的直线可以体现空间的进深感,强调空间变化。
(3)面。面是线运动的轨迹。通常情况下,点密集成线,线密集成面,面给人以充实感。通过面的分割、重叠、皱折等手法可以使雷同、呆板的形产生大、中、小等不同的变化。在设计中,面的量感和体积感常在版面中起到稳定和控制的作用,产生协调性和统一性。面的明暗对比使画面效果更加强烈响亮,虚实对比则能使画面的主题更加突出。
2.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1)重复构成。重复构成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构成手法。重复形式是基本形的规律化反复,它能加强人们对基本形的印象,使画面产生安定感和秩序感,并产生多种多样美的节奏。
(2)渐变构成。渐变是指基本形或骨骼逐渐地向外或向内扩大或缩小,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变化。它往往是以基本形或骨骼的渐次、循环渐进的逐步变化,把图形推向,完成造型的表现。渐变的形式是多方面的,有方向的,有方向渐变、位置渐变、大小渐变、色彩渐变、形象渐变等等。
(3)发射构成。发射是重复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重复的形或骨骼单位环绕一个中心或几个中心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在视觉效果上,发射具有强烈的聚焦效果,发射构成的骨骼变化会给人带来很强的三维空间感受,这种感觉会随着骨骼线单元的增加而加强。发射具有渐变的一种特殊视觉效果,是一种渐变的造型。
(4)密集构成
密集的基本形是自由的排列,有疏有密,不规律地分布在画面上。密集构成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自然的集中形态,密集构成揭示了构图中重要法则,即密集的图形与疏散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5)特异构成。特异构成是指在规律化的重复中刻意的突变,是同类形象中异象的强调,以此来打破重复性的单调,并以强烈的对比形成视觉的焦点。特异是在重复和渐变规律的骨骼或基本形中的一种特异变化,在规律中出现轻微差异或局部突破,而产生几个不规律的基本形或变异骨骼,但又保持其整体的规律,这样就消除了完全重复单调感,造成动感,增加趣味。
(6)对比构成。对比构成是形象在空间中诸要素的对比性的特别反映,它是一种自由的构成形式,以形态本身的大小、疏密、虚实,以及形状、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平面构成作为设计的基础训练,主要解决的是形体问题,通过对注意力与造型力的训练,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通过抽象形象来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摒弃了对功能、材料、造价等的思考。
三、平面构成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展示空间中的点、线、面构成。点、线、面是展示空间设计中我们能看到和感知到的最基本元素,它们以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来诠释空间,以静态或动态的形式组合成为各种界面,体现人们所需要的内在精神,空间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与变化、展示形象就是从点、线、面的综合应用中体现出来的。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在论述点、线、面的特性和功能时说:“点、线、面试造型艺术表现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它具有符号和图形特征,能代表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抽象的形态,赋予艺术内在的本质和超凡的精神。”在此,我们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看待并分析空间中的点、线、面的构成和存在状态。
2.点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在展示中,一个商品、标志、装饰色块等,都可以看成展示形式中的点,点具有标明或强调位置、形成视觉焦点的作用。点具有非常好的视觉中心作用,因为,点是力的中心,当画面上只有一个点时,人们会把目光集中到这个点上来,它具有紧张性,点在画面的空间中,具有张力作用。点的这种作用在展示陈列中运用的很广,它可以规定展品、强调其中心点以突出形象,调节展品与展品、展品与展具、装饰物以及背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3.线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在展示设计中,直线是最基本的手法之一。使用得当的直线,能够取得明确的引导观众视线的效果。而曲线更趋向于自由、活跃。曲线可以丰富整体设计效果,打破单纯直线所造成的理性、严谨的氛围。在实际设计中,如果结合使用曲线和直线,能够产生丰富的对比效果。
4.面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面是线的集合,比线具有更强的幅度感。面与面形成的空间,面(比如墙面、地面)的装饰体现了空间的整体效果和风格。面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大小、形状、方向和闭合方式不同,直接影响着它所限定、划分的空间的特性。面依附于建筑体的表面而存在,它与体一起构成建筑的形态。如墙、影壁就是独立的面,起到阻挡视线与划分空间的作用,在现代设计中,墙面采用新的结构形式,是面脱离出来,使空间通透、轻盈。用各种不同的构成手法来对面进行造型设计,可以丰富空间环境,给展示空间带来新奇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办公空间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3
关键词:空间 版式设计 空白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本是老子知日守阴、知刚守柔,则可为天下楷模的处世哲学,而这种饱含哲理的处世智慧却早已融入绘目艺术领域.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书画的空间意识,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不受光彩虚实的轰染村托,而是在中国书画中表现为特有的“疏密”变化,达到以白当黑、以虚为实的空白处理。自面将空白视为光明所所在,是留有退想的无极空间,也是黑处蓄势待发的无极空间。理解“留自”所起到的意义,不仅成为绘画中空间处理的永恒妙决.同时也为书籍版式设计在二维尺度中探索三维空间力量的形式法则作有效补充。
1.版式设计中虚空间处理的意义
一幅中国画在疏简繁密中必须讲究虚实得当,才能灵动深远。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也要讲究虚实相宜。在版面编辑中,编排的内容是实体,当每个实空间占据一定位置后,一定要有若干的虚空间来调节视觉强度,使其张力、动势得以释放和延伸,这个虚空间就是“留白”。留白是版面未放置任何图形文字的空间,它是版面中的特殊表现手法,其形式、大小、比例决定着版面的质量。
版面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在版面构成中,版面设计者应巧妙运用留自,适度把握版面的虚空间,营造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流畅舒适、层次丰富、虚实相宜的版面视觉空间效果,让观看者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接受作者和编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以达到版面设计的最终目的。
2.现代版式设计中虚空间的处理
2.1黑白空间
古典版式设计最为古老的是500年前以德国人古腾堡为代表的,其特点是以订口为轴心左右两页相对称,内文版式有严格的限定,字距、行距具有统一的尺寸标准,天头地脚内外白边均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一个保护性的框子。框子的大小决定了空间的面积,字距、行距在平面中的排列使文字在二维空间中具备了黑白空间的虚空感。文字油墨的深浅和嵌入版心内图片的黑白关系使得空间无处不在。
古典版式设计在书籍设计史上经久不衰,在历史长河中也造就着版式的立体虚空间。现代平面设计的诸多流派均来源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绘画风格,而这些西方近现代派绘画在其启蒙时或多或少地又受了东方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散点透视,虚实疏密,空间留白等形式和形态上的处理方法。现代版式中常用的“以白当黑”的设计手法即是典型。“以白当黑”是把空白当作设计元素,通过版式编排、处理以达到“以形写意,以意达神”的目的。版面空白也就是虚空间的处理,是使版面注入生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胆地留出大片空白,是现代版式设计意识的体现。恰当、合理地留出空白,能传达出设计者高雅的审美趣味,打破死板呆滞的常规惯例,使版面通透、开朗、跳跃、清新,给读者在视觉上造成轻快、愉悦的刺激,目力因之得到松弛、小憩。
2.2字图一体设计中的空间
文字和图形是版式的“骨骼”与“肌肉”。在实际的版式中,字体常常成为图形的一部分,即通常所说的字体图形。在字图一体的版式编排过程中,这种编排的行为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既有时间性,又有空间性。
在字图一体的处理中,运用图形的虚实手法,来达到字图融为一体的目的。字图一体在自由版式设计中,版面排列的位置常与图形中物体运动方向相联系,而成为图形的一个关联元素,递延视觉,反映文字在空间上的节奏。字图一体还体现在版式的编排和图片可以任意相互叠加重合上,使版面中有无数的层次,以增加画面的空间厚度。
2.3多维空间
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平面设计所处的地位与从前已大不相同。而在观看方式方面,无论是通过眼睛还是用鼠标去点击,深入设计空间的方式也改变了。平面设计以往多在二维状态中进行创作,在经历二维程式化的设计之后,设计师在探索新的界面时,力求打开新的思维空间。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设计图象的叠加、透视、错位、渐变等仿佛将我们带到立体思维的大空间,符合了平面设计界较早提出的超越和突破二维平面的提法———-在视觉空间上创造失控景观。
20世纪80年代传统期刊设计者在同样字体的版面内往往通过改变大标题和副标题的行列来突出文章要点,用字体的大小及其外形来区分大小标题。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以各种各样方式排列的标题:有的位于页面的边缘,有的斜掠过整整一页或横贯两页,有的竖立在文章的旁边,还有的紧靠甚至是陷入正文里面,这些排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版式的平面空间,创造出多维的立体空间视觉效果。
3.版式设计中虚空间处理给我的启示
在版式设计中的虚空间处理过程中,理论要紧密结合实践,才能使版式设计获得成功。其步骤应是:①了解最新信息、动态。要广泛浏览书刊,注意那些最新的、设计精良、较为优秀的期刊。从中获取信息和养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②了解刊物内容,动手勾勒大量的草图。主要是整体构思后逐一画草图。设计思考前要全面、细致,一个环节都不疏漏。每篇文章都要再进行构思,在尊重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但又不脱离设计整体风格的轨道。③总结并收集反馈信息。这一步骤是为了减少失误,使设计的版式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喜爱。④注意平时积累。设计版面时,一方面要了解最新动态,但更为重要的是注意积累,这样设计时才能更加胸有成竹。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4
“空间造型原理” 是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以空间艺术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传统教学时易走两个误区:(一)单纯的理论灌输,陷入空洞晦涩的理论话语网络;(二)纠结于外形层面的造型语言,单纯练习手工技法,即知行关系脱节。因此应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从单纯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转变为思考设计现象,在设计现象中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基本原理去创造新的作品,由此达到“知行合一”。
一、在理论讲授上引导学生求“知”
知是行的前提,因为只有多知,才可能拓宽知识面。原研哉提出“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也是一种设计行为,“知”的传授应直观易懂。由于空间概念本身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形式构成的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又过于“行而上”,因此在理论讲授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骨架,以分析设计实例,剖析设计手法为导引主线,以提高设计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为宗旨的解析式教学,全面展示空间造型的魅力。如在具体讲授“造型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相关理论部分时,除了引用罗马的坎皮多格里奥广场、土耳其的塞利姆清真寺、赖特的流水别墅等经典案例,也穿插“李布斯金的犹太人博物馆”,“北京奥体公园的设计”,“上海世博会掠影”等现当代的最新设计成果,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易理解的图像语言,并附以大量背景材料和分析图式,有重点有层次的联系实际进行讲解。一方面,使理论知识深入浅出,改变了传统理论授课干燥乏味,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潜移默化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
鼓励学生多求“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更新的设计手法被用在空间设计上,面对每秒都“刷屏”的设计现象,应积极主动地对教学内容和范例进行进化翻新,注重探讨国内外当代相关设计学科的创新及学术发展,紧跟设计潮流,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看待基础理论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运用与变化。当下的新新一代视角多变,传递信息方便快捷,看到有趣的事物,利用手机、数码相机等设备随手拍摄下来,并附以文字、声音等发在QQ、微信、微博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爱好。结合学生族手机党们的特有习惯,组建了班级群,发起了“随手拍认知活动”,鼓励学生在任何环境中随手拍下自己认为形态塑造好的场景,并利用身边的各种工具(水、地面)随时画下草图。将课堂知识带入生活体验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在实际的环境中观察空间的形态的敏锐度,寓教于乐。学生可在平时生活中,节假日的逛街途中,上学的路上,随时随地观察场地特征,将场地上的视觉要素归纳成点线面等基本造型元素,并注意各要素的尺度关系。鼓励学生用图纸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图,把空间认知和把握从过去的生活体验感知上升到对空间形态构成的理性分析,在身边寻找形式美。当然借助现代流行的交流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形成注意观察身边空间构成的习惯是本活动的宗旨。
二、在演习训练上教育学生践“行”
行是知的落脚点,因为只有行,才能检验知的深与浅。课程中灵活安排与各部分讲授内容相结合的课程训练,巩固理论学习内容。比如讲授造型的基本要素时,安排 “演绎名画”训练环节;讲授形式与空间功能时安排训练课题“夏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空间设计的基本形态规律。
课题一:演绎名画
基本要求:通过解析名画中蕴涵的构成原理来帮助学生寻找设计灵感,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空间作品。
目的:增强视觉敏锐度,二维到三维空间想象力、空间转换能力的培养。
指导要点与步骤:
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绘画一般都有比较长时间的学习经验,通过对其熟知的作品,引发学生自己用分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将自己感兴趣的画作平面构成化,以创造出有趣的形态,并将这种形态做为空间作品的创作源泉。训练通过“解析—抽离—转型”等步骤引导学生实现从平面思维到三维空间的思维转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解析”训练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能理性地看待隐藏在画面中的图形、轮廓、本景和不同色块之间蕴含的比例关系;(二)“抽离”指学生通过提炼名画中基本造型元素的构成关系,如控制线、模式、韵律和动感等,并进行适当的加、减、演绎、复合、分割、缩放、遮盖等操作,调整成转化立体作品前的理想平面;(三)“转型”指将平面中较为引人注意的正要素形体,转换成为体块,而相应构图中形的负要素的负空间和灰空间以及参考框架都可以处理成为背景。在“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型与型的关联而使空间形体处于多向延续,通过比对调整,直到获得满意的空间形式。
在“解析—抽离—转型”过程中,因为对名画作品特征的借用和重新解读要求对先前的构图体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注入新的想法,初始的设计概念在图形的变化和转换过程中,能得到不断强化和清晰化,最终成为消化过后的自我意识的反映。学生从创意构思到形式的确立、材料的选择,直至完成设计作品这一系列的创作过程都贯彻自己的理念,树立了整体观念,成为本训练环节的亮点之一。(附组图1)
同样一幅名画,不同学生由于理解方式不同,解析抽离出的平面也不相同,同一学生的平面由于经过不断推敲比较,图形和背景交互作用,从初始平面状态派生出来的空间形式也是变化多样的,由此设计蕴含无限的可能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本训练的又一亮点。
与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纯粹美学和抽象形体构成原理和技巧方面的“名画解析”训练不同,“夏屋”的训练安排在讲授完理论内容“形式与空间”后,旨在进行形式与功能之间的探索。
课题二:夏屋
基本要求:
在校园环境寻找作品摆放地,并分析该场景中的造型要素和空间氛围,将其作为创作出发点。
1.运用各种材料反映创作主题。
2.分组进行创作,每组各成员分别提交草案并进行讨论,共同提交最终成果,分工协作,控制造价。
3.作品大小高度在2m左右,材料不限,风格自定,手工制作。
目的:探寻功能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
指导要点与步骤:
形式是在设计目地的控制之下各要素的集合,如形状、尺寸、色彩、质感、位置等,它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训练步骤分为“场地调研——草图比拼——方案修改与确定——空间布置与方案执行——成果”。校园环境是学生所熟知并能亲身体验到的,在构思方案和实施的过程中,需多次对场地特征进行比对,运用所学原理知识探索其空间形式构成的关系。
设计创意是整个方案的灵魂和引导者,它直接影响项目的外形,实现其设计目的以及潜在的本质特征。在对“夏屋”这一主题的设定中,作品应具有独特的识别性,能凭借其优美的形式来使人们感知它,使用它,并适应一定的特殊条件和环境要求,在环境中既是独立的个体视觉焦点,又能融入其中,与之结合成为整体。形状是形式的主要可辨认的特征,运用一些单纯的形状,如圆、方、三角形等来做基本形并加以变化成为简洁的形式,可以使作品更加容易辨识和记忆,因此,形体设计上鼓励单纯简洁。制作时,由学生选择限定空间的元件(如木板、绳索等),作品完成后要求能放置在场地上保存一段时间,结构和材料应讲究适用性和合理性。(附组图2)
方案实施前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自己的概念性设计,并在设计小组内进行相关的问题讨论,如方案的优缺点,预算造价是否合理,实现的困难度等。学生在设计时既可以从功能入手,以功能决定形的组合;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形式本身入手,先运用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形,再根据美学意义调整功能分配。
在设计和过程中体会形与环境的关系,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形式与心理感受以及形式与材料构造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本训练的关键。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授课效果出发,时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调整授课重点,注意基础内容衔接专业知识。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对其设计作品进行可持续性“调整”,本着系统性原则,使指导有方向,辅导有成效。
三、在教学艺术上体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理念融汇在空间造型课程中,丰富了讲授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其求“知”和践“行”达到“合一”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三种基本教学法:
(一)案例示范法。注重将教师本人的作品或曾指导过的优秀作品进行从设计构思、创作方法到表现手法、设计过程进行全方面剖析,系统性地演示基本原理运用的过程与方法。如在“复制的力量——2010当代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展”中的艺术作品《病毒系列2010》、《依椅》运用了点线面的构成手法达到丰富的展示效果;2010江苏省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的几位同学的《徐州市奎山公园改造方案》,以平面布局去完成功能分配,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拓展学生知识含量。
(二)探究研讨法。是指学生在发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采用集体交流和研讨的方式进行,训练中鼓励学生用语言和草图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可行性研讨,肯定其在学习中所走的能通向更多可能性的“弯路”,通过方案比拼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鼓励其探索式学习,拓展其设计思路。
(三)角色参与法。指在训练环节中,加强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时每个学生即是“设计者”又是“评价者”,自己提出方案并对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方案提出建议,通过“调研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比拼——方案推敲与确定——方案执行与实施——成果与总结”等流程最终完成课题,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根据每组成员特点和学习进度进行针对性的现场指导,既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与沟通交流,又注重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彼此的角色互换,学生在彼此方案比较与竞争中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各抒所见,取其所长,最终提出集体创作成果,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方案质量,形成团队合作精神。探究研讨法和角色参与法的运用有三个关键步骤:首先,应构建合理的合作组织;其次,应以设计实践项目为载体,合理引导;再次,强化汇报,实现认识提高。分组时应注重组员素质的搭配,注意男女生搭配,性格搭配,特长搭配,保证每组特质基本相当。角色设定时应使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并在每次讨论过后进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跟蹭”现象。探究的最终目的是如何高效高质的解决实践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以“导”代“教”,在方案实施后完成落实汇报,总结经验和成果,在回顾体验过程中提升认识。
空间造型原理作为专业设计课的前提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其教学中的“知行合一”,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维、专业设计程序与方法得到训练,对创造意识培养具有开发性效应。在教学时让学生理解基本元素作为造型语言的创作“单词”,形式组合方式作为“语法”,有了单词和语法可以造“空间句子”,但要使空间设计更加美好,必须能抒发创作者意图和情感。打造空间如同握在手中的杯子,通过改变杯型来使容纳更加丰富,而你就是握着杯子的人,只有掌握好原理知识,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健.艺术设计专业范例教学法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0(4):148~149
[3]杨开富,谢燕平.空间造型设计思维培养——空间构成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装饰》2011(6):64~65
[4]李泰山.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美术》2012(6):94~101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5
一、构成艺术“熏灸肌理”的制作方法
教师通过讲授肌理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掌握一般情况下视觉肌理、触觉肌理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视觉肌理的处理手法主要有画、喷、洒、磨、擦、浸、烤、染、淋、燃烧、拓印、贴压、剪刮等。笔者通过案例讲解、作品赏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燃烧法的运用,正确制作出熏灸效果的自然纹理,包括边缘熏灸和表面熏灸两种肌理效果。
(一)边缘熏灸肌理制作方法
1.人工法。在熏灸肌理的设计与制作中,纸质作品的边缘既能够按照边缘线条的设计轮廓进行燃烧,给人带来边线轮廓自然流动的视觉感受,又能够体现出强烈的熏灸肌理效果。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环节往往是燃烧速度的控制和燃烧强度的控制。燃烧的时间越长,火焰越大,熏灸程度越强,燃烧对象的边缘或表面也就越难以控制。无论是采用自然熄灭还是人工熄灭,燃烧速度的控制都需要操作者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良好的耐心。考虑到燃烧速度的影响,很多操作者经常采用人工法,用口腔吹出二氧化碳,熄灭正在纸质作品边缘燃烧的火焰,从而得到自然古朴的边缘熏灸效果。
2.揩拭法。揩拭法是使用刷子、刮板和包裹棉花的细布等工具,处理织物表面上的污渍,使之脱离织物。[2]此方法来源于服装织物的洗涤方法,同样可以用于通过平面构成燃烧法制作熏灸肌理的过程中,即观察纸质作品边缘的火焰,当燃烧边缘达到设计轮廓效果时,用美工刀、硬纸片等固体小道具擦刮燃烧边缘,达到熄灭火焰的目的,得到边缘熏灸效果。相对于人工法,此法更加有效、安全,对于制作面积大的作品,更有利于操作者身体健康。因为长时间吹气容易导致大脑缺氧,出现头晕等不良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张推荐此法。制作过程中,熏灸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各步骤的连贯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1)实物边缘的剪切方法。如需要达到更加自然流畅的边缘效果,最好先勾画出最后效果的轮廓,再用手工撕裂的方法进行剪切。
(2)实物边缘接触火焰的面积。接触火焰的边缘面积为燃烧面积,也是最后轮廓效果部分,此面积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熏灸效果过重,与设计预想不符。
(3)实物边缘接触火焰的时间。边缘预设燃烧面积接触火焰的时间不宜过长,根据设计效果确定时间长短,但最终效果须注意满足形式美法则,达到平衡与和谐。
(4)熏灸效果的自然控制。要达到自然流畅的熏灸效果,需要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和感觉,直至能够得心应手地控制燃烧速度和强度,其自然的流露就在微妙的感觉之间。要让学生在掌握燃烧法制作边缘熏灸肌理的同时,培养耐心和细心。
(二)表面熏灸效果制作要点
在实施燃烧法制作表面熏灸效果时,纸质产品与火焰的间隔距离、燃烧时间是制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恰如其分地掌握纸面和火焰的间距,必须首先弄清楚火焰各层的温度差异,这恰恰是较困难的地方。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学生按操作的步骤做出了熏灸效果,但仅仅是依样画葫芦,表面熏灸效果不佳,水平参差不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表面熏灸肌理制作的技巧,不能良好地控制纸面熏灸的时间和程度。针对这一情况,需注意:要根据纸制实物半成品进行整体熏灸效果设计,预先确定要出现熏灸效果的位置和大小,用铅笔作好标记;点燃酒精灯或蜡烛,将纸质实物从上至下,慢慢靠近火焰,注意其间距是以火焰的外焰到纸面的距离为准,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和焰心温度较低;注意火焰变化,及时平稳移动实物调整距离,达到间距相对准确时,保持实物位置固定,等待熏灸效果出现;纸面出现熏灸效果后,注意调整间距,以免温度过高,实物发生燃烧,在保证安全间距的同时,进行水平来回移动,以达到熏灸效果自然均匀。
二、熏灸肌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视觉肌理的教学任务结束时,教师往往没有更多地思考学生当下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其专业学习中是否可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实际上,熏灸肌理不仅可以应用在专业学习中,也能够应用在今后的实际设计工作中。在此,以平面、动漫和服装三个设计艺术专业为例加以分析与探讨。
(一)表达平面广告的精神内涵
熏灸肌理作为一种视觉表达语言,不仅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还能够激发创造能力。不论是燃烧边缘的边缘熏灸肌理,还是层叠晕染的表面熏灸肌理,都能够在平面设计中起到良好的美化装饰作用,传递出设计作品的内在信息。利用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可以制作出不同形态、深浅、晕染的熏灸肌理效果,将这些视觉效果与设计理念加以结合,运用联想、象征、隐喻等艺术语言,升华其精神内涵,把视觉效果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设计对象的社会属性有机结合,会在增强设计作品的视觉审美冲击力的同时,增添表情达意的功能性。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的猕猴桃软饮包装设计即是如此。[3]为了表现产品的新鲜程度,原研哉将猕猴桃肉的本质肌理特征,表现在软饮外包装上,消费者能够直接通过产品的包装视觉信息,获得产品的信息及属性。将熏灸肌理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在香烟平面广告中,被烟渍侵染的牙齿、晕染发黄的牙菌斑、被香烟熏灸镂空的内脏器官等,都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如此直观的肌理画面,告诫消费者香烟商品的危害信息,其艺术震撼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平面设计的效果。
(二)强化影视动画的美术意境
动漫艺术涵盖范畴包括故事题材、主题内涵、叙事结构、人物性格塑造、影片风格、造型风格、视听风格等方面,而肌理的表现可直接应用在角色设计、影片风格、造型风格、美术风格的处理上面。这种动画设计人员开辟元素创新的美术风格设计,在继承熏灸肌理效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以往不易在动画中表现的视觉画面,能够以更好的视觉效果展现于世人面前。平面构成的熏灸肌理表现是基于绘画者或设计者的艺术风格而创作的。在当前的动漫艺术创作中,特效制作人员能够采用材质处理制作出熏灸肌理,应用在动画创作的场景设计、人物特技和画面特效中,在作品中创作出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美术风格。例如陈嘉上导演的电影作品《画壁》预告片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水墨形态,呈现出不同形态、深浅、晕染的熏灸肌理视觉感受,表现出古典背景下物质的独有质感,营造出复古、淡雅、质朴、隽永的意境,与中国水墨有异曲同工之效,呈献给观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民间传统古朴内敛的美术意境风格。
(三)拓展服装设计的包装造型
服装设计与肌理密不可分,熏灸肌理可运用在服装效果图的表现方面。一是单纯强化效果图整体的视觉冲击力,二是有针对性地表现服装效果图的款式和面料,采用边缘熏灸和表面熏灸强化效果图技法的局部表现力,为设计锦上添花。熏灸肌理也大量应用在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中,根据不同服装材质的功能属性,采用燃烧法进行熏灸肌理的制作渲染,对材质本身进行二次设计,此方法也可结合剪、撕、刮、擦、染、编、绗缝等服装工艺手段,使服装面料焕发新的面貌,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宽广的创意空间。相比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在借助于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同时,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这跟服装设计效果图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服装设计作品的包装造型方面,熏灸肌理处理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艺术手段。不管是对效果图本身进行熏灸表现,还是对服装设计系列作品进行整体包装,边缘熏灸和表面熏灸都能够起到品味独特的装饰作用。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6
关键词:平面设计;分块;案例式;项目式;评价标准
《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理论和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使学生了解熟悉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行业规范。在“2+1”的高职办学模式中,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以我院 多媒体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从事平面设计的占31.4%。所以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技能运用能力,也决定学生的创意思维开发,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软件运用技能、创意思维开发,在接触平面设计之前的一个学年中,学生已修完《绘画基础》、《构成》以及《平面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以及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构建理想形态的构成能力,同时也掌握常用平面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对于理科生源的多媒体专业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课程,为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扩展应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课程建设进行探究与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分块”教学的整合
根据我院教学大纲的规定,本课程总学时68节。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种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大众传播学及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技能。[1]因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为了便于教学,因此将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其知识体系汇集成“块”,加以适当的学时安排进行系统授课。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程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学时的分配上需要重新安排。其中,因为理论性太强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视觉流程与平面结构设计、文字的基本结构、编排形式与标题的编排、图片的平面构成、组版原则与设计步骤等内容不适合独立用来给动手能力较强的高职学生讲解,而且教材中的形式美法则因其在构成课程中已有相应介绍,故只做简单复习,所以上述内容简化为“版式设计”,在较短的课时内做简单介绍,将相应的理论分散至其它各“块”中,如在招贴设计中介绍视觉流程、在vi设计中介绍字体设计、在包装设计中介绍组版原则,灵活地把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另外,把logo设计和ci设计合并后细化为vi设计,以便开展项目式教学。整合后如表2-1所示。
(二)案例式教学植入“块”中
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2]平面设计中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设计领域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站在设计者的高度,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来分析成功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决定植入该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块”的内容、以及课时分配的长短。在vi设计“块”中,以“中国联通vi设计”(图2-1)为例,首先通过介绍此案例的基础系统、办公系统和营业厅系统,分析其成功品牌释义、创意理念、制作规范和应用系统部分。再扩展分析为何中国联通成立时选择了蓝色中国结作为公司品牌标识;为何品牌标识由蓝色变为红色;如何弥补联通此前品牌定位不甚清晰的缺陷,从而确立新的企业文化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列举各个成功和失败的设计案例,从中总结出成功案例的创意思维、设计准则和失败案例的问题所在,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思考来开发自己的思维,从而丰富自身的创作源泉,完成教学任务。
一个权威的案例,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示范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又起被效仿的作用。所以,选择优秀案例并且充分利用,是“分块”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用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参照物,再加以设计上的探索,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项目式教学带动竞技
平面设计中的项目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引入一个完整的项目,确定项目内容及其要求,进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向主动实践,模拟设计企业的设计流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任务要求的教学活动。在授课前的教学计划修订中,要对近期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校、省、国家乃至全球的各类竞标项目有一个初步了解,小至一个威客网的投标,大至全球性的比赛,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作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在完成设计项目后,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各级竞赛或投标,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肯定。以项目式带动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增,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竞标、赛项等项目上取得相关奖项或获得经验积累。项目式教学一般用于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和vi设计等比赛机会较多且课时总数较长的教学“块”。
(四)评价标准的制定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价值尺度对教学成果的审查,评价的客观性由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决定。作业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结果的价值反映,它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和忽略了哪些内容,具有指明学生的努力方向的作用。因此,作业的评价标准的制定需具有科学性,以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在图形或文字、组版构成、创意能力、纪律或团队精神等方面开展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如表2-2所示。
三、结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分“块”后植入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精选“项目”等教学改革,为教学构建新媒介,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案例式教学,尤其是理论部分的教学,从其他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如传统教学法。而泛滥的使用案例式会让学生过多的注重实际操作案例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过于薄弱,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式的推进上,尽量不要选择竞技比赛难度太大,获奖几率太低的项目,可以从校级的小型比赛做起,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更容易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在评价标准上,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分值不能超过40分,把握教师在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如果发现学生在互评上面有不良行为更要加以制止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以上是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该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还有待继续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