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方法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68-1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企业要想适应变化的形势,就要深化改革,根据市场变化来自主经营,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断发展,这样的经济经营模式也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更新,现代企业管理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企业的档案管理问题,企业的档案管理要不断面对新的形势,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经营质量。
1 企业的档案管理核心在于工作人员的素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信誉与经营质量,管理是经营有效的一部分,企业管理质量直接与管理人员相关,企业发展提高了管理水平,这样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档案资料,例如:人事资源资料,工程建设技术以及施工图纸等,这些档案资料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技术与经验方面的支持。档案是由人来管理和操作的,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首先,自觉学习,不断进步。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要认识到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积极调整知识结构,紧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精通档案管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操作水平,以此不断适应现代社会。
其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档案管理是一个充满学问的工作,工作人员可能时刻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可以把工作做得好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学习的楷模,并要经常参与关于档案管理的学术讨论会,听取优秀的建议,吸收好的观点,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水平。
再次,及时了解所在企业的工作内容,积极供应信息服务,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经营内容,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科研活动为核心,主动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发挥档案信息的利用功能。
2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关键在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应用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就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大量的资料与图纸,这些图纸在实际生产中与新技术的研发中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加强对科技档案的管理,仔细将重要项目或工程的技术文案全部收集起来,加以分类,归档建籍,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以便需要时能够顺利查找,加以利用,还要对科技档案以电子信息的形式进行管理,通过建立电子信息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做好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全面加强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与研发,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要对科技类档案进行规范条理的归档,方便档案与文件的高效应用,此外,电子信息形式存储的档案要做好技术保密工作,严禁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档案信息的妥善保管与利用。
3 做好企业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对档案进行收集与归类只是一个基础工作,档案归类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合理的利用,通过开发信息资源来收获企业经营效益,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优化信息服务,因此,要不断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全面发挥档案信息咨询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
要成立高效运行的企业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第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来建立档案信息咨询网络,收集一些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的数据信息,基础信息记录等资料,将这些资料及时归档并逐渐形成全面的档案信息库,第二,全面获取同一行业范围内的资料信息,及时沟通行业内部的档案工作情况,积极吸取有用的意见或者建议,全面优化对档案信息的应用。
首先,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对企业进行网站设计与建设的同时,要优先预想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建设,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确保行业范围内的所有用户都有效地享受所需要的信息,达到信息资源的共同利用。
其次,全面获取同一行业的信息资料。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需要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源头就是同一行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
4 总结
档案信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就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完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对企业进行优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玮.企业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变革[J].法制与社会,2009,(9):66-67.
[2] 李锡湘.论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管理[J].科技信息,2010,(22):65-69.
[3] 杨成林.YANG Cheng-Lin 试论企业档案的知识化管理[J].电力勘测设计2009,(6):36-63.
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紧密结合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被证明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加强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加快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发展,提高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的物质动力、智力动力、精神动力、竞争动力,从而营造全面、协调、健康向上的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内部环境,才能持续不断地创造企业效益和提高社会效益,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统一。
1、紧密结合事业发展的目标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能提供愿景,鼓舞人心。
促进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紧密结合事业发展目标提炼企业精神、建设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战略愿景的融合,使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与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经营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要面向所有职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以建立电影发行放映文化企业战略愿景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自觉转变观念,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发展信心,形成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才能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才能促进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全面振兴。
近年来,公司在国内国际私营影院巨大竞争的背景下艰难起步,及时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应对当前挑战、合力克难奋进”的二次创业目标,公司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紧紧围绕这一共同愿景开展活动,如组织经营与发展研讨会、员工建议书和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公司的宏伟愿景并对公司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引导员工以战略愿景为目标自觉投身于公司的二次创业,并在公司完成预定经营任务后,及时兑现对员工的奖励,按规定调整员工的工资福利,让员工真切地享受公司的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励员工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紧密结合产业经营的目标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能激励队伍,凝聚人心。
思想政治工作是“灵魂”,生产经营工作是“肌体”,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彰显活力。几年来,公司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司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出生产力!”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设计和部署。即在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制定改革方案、具体政策措施、工作计划时,同时设计、制定好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方案,并与经济工作同时布置下达。具体就是通过对有关方针、政策、改革方案、工作计划及其他重要工作任务落实中,可能出现的思想障碍、承受能力和其他困难进行预测分析,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并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作用,保证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和经济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落实。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立功竞赛活动,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努力完成经营任务上来,在2个结合上下功夫求实效。即在改革方案实施和经济工作开展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经营发展所面对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及其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工作。把两个“结合”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超前开导、同步引导、善后疏导的“三导工作法”。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和宣传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引导党员、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观念突围,实现思维创新,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开拓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经营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检查、考核。即思想政治工作的检查、考核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检查并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在推进改革方案实施、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经济指标完成等方面的实效作用,结合各单位、各部门经济工作绩效,进行综合检查、分析、评比和打分,作为表彰、奖励、处罚的依据,并及时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得力的单位、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3、紧密结合“两个效益”的目标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能打动人心、深入人心。
发展是硬道理。在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经营全部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发展为核心的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只有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要立足于广播影视政治性强的实际,真正从党的宣传舆论的实际出发部署经营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技术研发,并在抓好经营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凝聚激励人们向上奋进的合力,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更加可信可亲。
参考文献:
[1]潘熙宁主编《探索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
[2]定维武编著《企业文化》经济管理社出版
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范文3
王亚南(1989.2―)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云南民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1月就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上日程。但是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在职业年金、养老金计发办法上没有完善的改革办法,还存在地方政府权力寻租等问题。本文就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立法先行,制定专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
我国虽然出台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但是由于其没有法律的强制性,执行力不强。只有立法先行,确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法律地位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在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在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制定法律法规,再推动法律在各个省市的实施。在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的时候应当出台配套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具体规章制度,使试点省市依法改革。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该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衔接关系,针对矛盾点应加以明确。例如,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的退休工资应与公务员看齐,如果改革法律中不涉及公务员养老保险的改革,必然会影响法律的权威性。最后,还应该制定激励和处罚规章制度,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理顺政府中各个部门的关系,区分各部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的职责,加强其改革力度。
2.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提升事业单位人员参保意愿
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时必须改变养老金计发办法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参保意愿。根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同时建立基本养老金的物价补偿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于“中人”规定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但是对于过渡性养老金发放标准没有明确。本文认为可以依据工龄、职级、工作贡献、专业技术为依据在参考企业过渡性养老金的基础上,以缩小改革前后养老金替代率差距的标准下发放。同时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与事业单位相适应的职业年金制度。
3.制定合理完善的职业年金制度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必须制定合理完善的职业年金制度。首先,应该将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职业年金的缴费比例可以依据缩小改革前后养老金待遇差距确定。在参考不同国家的缴费主体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缴费方式。针对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缴费主体可以为政府、单位和个人。政府可以采用固定缴费比例的方法。单位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贡献选择差别缴费,用以激励员工。个人根据自己意愿在规定比例内缴费。针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缴费主体可以为政府和个人。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员工表现确定不同的缴费比例然后上报,政府拨款。在职业年金的投资对象上,选择可以信赖的投资方式,对高风险投资的比例加以控制。针对职业年金的投资比例可以参照2011年的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职业年金可以采用个人账户的完全积累模式,在给付方式上采取缴费确定型。为了激励单位和个人交纳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可以探索尝试缴费和投资阶段免税、取现时缴税政策。
4.明确政府财政责任,做实个人账户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带来了财政负担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尤其是对于老人和中人个人账户的做实问题。其次应该明确政府要改变财政支出结构方式,加大财政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上的投入。针对财政负担有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我国目前一直采用的办法,即转移支付。目前我国用这个办法逐步做实账户。虽然不影响当下的养老金发放,但是随着老龄化情况的严峻,未来会有巨大的隐形债务。参考国际上的做法,还可以采用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和发行认购券。当然,在逐步做实账户的同时,应该保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在明确政府财政责任的时候,还应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边界。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巨大,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完全负责。所以,应该根据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明确中央政府的财政责任。
5.建立有效的缴费监管机制,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力度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为了保证基金的积累,必须建立监管机制。对于政府而言,可以采用法律、经济或行政手段来保障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收缴。法律上应该建立事业单位自身、财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税务、工商、审计等相关部门责任制。对于有缴费能力拖欠严重的事业单位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经济上的手段可以是对欠缴费单位和个人收滞纳金。行政上的手段可以是党委政府重点监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工作,建立定期通报和公示制度,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情况作为信用评定标准。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部门联动,即财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税务、工商、审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力度。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还存在其他问题,针对统筹层次低,本文认为由于东西部财力上的巨大差异,现在还不适合进行全国统筹,可以初步建立省级统筹,突出基金的风险分担作用。针对社会化管理的问题,由于统筹层次低,不可能实行社会化管理,在逐步推进省级统筹直至全国统筹的同时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2]翟磊、高连欢:《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关键环节及对策建议―基于各国经验的比较研究》[D].2010
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范文4
这种状况与电力发展的总体形势极不适应,与国企改革的设想和目标也不适应。电力改革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如何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明确改革三大重点
根据国家规划,到“十一五”末,央企将减少到80~100家。而且,在“主业原则不超过三个、企业链条最多不超过四级”的要求下,整合不仅在央企之间进行,各企业内部也要加大重组力度。
可以预见,未来两年,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在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大整合力度,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将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
电力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改革更多的将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方式及模式的改革。但电力又是众所周知的垄断行业,就要进一步探索电力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采取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健全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使电力企业真正得到科学发展。
在电力改革过程中,应该强调三个重点:一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范围和力度。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准入的范围和条件。二是政府电力监管的职能设计。三是电力国有资产的转让、委托管理、直接管理、投资控股等多元化管理方式的改革。最后达到电力企业监管法制化、运作公司化、劳动合同化、供求市场化的改革目标。
把握四个改革方向
首先,电力在整合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形成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消除国企原有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弊端,使之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电力改革的方向之一。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标志之一,就是使更多的国有电网电力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对于国家电网电力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庞大,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革比较困难,但资本市场为其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可能――通过整体上市等方式,将电网电力企业变为公众持股公司,是一条较彻底的股份制改革之路。
其次,引入竞争、破除垄断是电力改革的又一大方向。电力企业改革无论怎样走,未来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垄断经营必然要被打破。
这是“十七大”达成的共识,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既需要社会推动和监督;也需要政府推动和监督。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引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经营机制,这是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然,破除垄断并不是绝对的。引入竞争机制后,电力主业仍然会在一定区域呈现相对垄断性。如主干网是全国性垄断,还是某一区域相对垄断,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在多大范围内保持垄断。关键在于对电力企业垄断区域的合理定位,在什么范围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决定了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层次与深度。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还在于对电力体制运作成本的清晰化。从目前改革的难点来看,电力网络建设成本与维护成本还很难进行清晰界定,导致改革很难进行深入。一旦深化改革,可能导致运作成本高于原来的运作成本,引起新的社会分配不公。由于区域或全国性的相对垄断,电力运作成本越不清晰,改革就越难以有效推动。因此清晰电力体制运作成本是将改革引向深入的重要依据。
第四,用工的社会化将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从国企运作成本来看,实行社会化用工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利用岗位劳动价值有效破除相对垄断带来的成本不清晰。因此深化社会化用工方式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获得新进展的必要条件。
着力推进五方面内容
面对深化电力改革的形势,作为电力企业,要在苦练内功上做好准备,为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5方面着手,来适应改革的需要。
第一,明确市场化战略导向。既然未来市场化是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将国企传统的运作方式转化为市场竞争的运作方式,改变过去形成的机关或事业化的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导向形成未来竞争战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电力企业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与考核机制。由于市场化改革要求企业按照市场成本来核定企业效益,因此电力企业要通过市场化的薪酬设计、绩效考核来确定人工薪酬、引入激励机制、控制国家投入成本,有效适应大众对用电成本降低的需要。
第三,建立职业化岗位职责体系与企业文化。从电力垄断企业来看,目前岗位或多或少带有行政化色彩,而不是按照职业化要求来设计,官本位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显然不适应企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只有实行职业化岗位职责体系才能促进企业根本转型。要从培养职业人的角度来考察人和任用人,改变过去培养行政干部的用人模式,形成市场化的岗位竞争体系和企业文化。
第四,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逐最大利润。但是,电力企业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接受国家监管,同时又是密集型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投资大,审批程序多,进入门槛高,导致电力企业收入难于控制。然而,利润是由收入减去成本而获得,在收入不可控的前提下,要增大利润就得在降低成本上下工夫。目前电力企业,80%左右是燃料成本,2%左右是人力成本,8%左右是管理成本,10%左右是生产成本,在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要压缩的只能是燃料成本和生产成本。而燃料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只能在量上降低消耗。因此,降低能耗,将是电力企业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
第五,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问题。对于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电力企业,要安置好从原企业分流出来的职工。对于拟改制为私营或民营性质的企业,应在改制方案中明确提出改制后尽量接收安置原企业职工的要求。
企业改制要符合两条原则
前两年,在电力企业集团分拆发电业务、建立独立企业的过程中,曾出现过2003年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紧急叫停电力系统职工持股的“37号文”所指出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包括企业改制未经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国有资产未经评估或未通过公开竞价出售、国有电力企业的利润向电力系统职工投资的企业转移,以及此后出现的未履行必要的市场程序、通过层层交易将清退职工股后产权极不明晰的企业变成私人公司等等问题。
这些现象不符合国有资产转让的有关规定,也违背了产权转让的程序公正原则。这种不公正改制很可能导致财富集中到少数对企业有控制力的人手中。
近几年,在电力改革过程中,由各地国有电力集团分拆建立的电力系统职工持股企业资产急剧扩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前一时期山东鲁能集团通过一系列运作,促使职工股退出并转化为私人企业集团,引起更大震动。这是电力改革过程出现的新问题。这些事件的症结并不在于国企改制和职工持股,而在于如何合理合法地实现国企改制和产权明晰。
电力企业改制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要符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产权转移必须符合公正公开的原则;二是要符合“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电力系统改革总体目标。
然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鲁能改制”在多个环节上有悖于这两条原则。因为让电力企业管理层兼任职工持股发电企业负责人,电力企业职工同时还是所持股的发电企业股东,这实际上通过股权和人事关系将厂网重新一体化,在电网和部分发电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损于其他发电主体利益的股权和人事关系。这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形成竞争性的电力市场”等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规定,“十五”期间电力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然而,改革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改革推而不进,离当年改革方案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原因与电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关系甚大。
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市场法则;企业;管理;改革;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掌控着世界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步伐。进入新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全球资源匮乏、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世界经济的增长蒙上了阴影。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如何在激烈的市场净增中保持不败之地是企业的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给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创新带来了新的难题。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只用不断转变机制、深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场法则为准绳,积极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推进企业管理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二、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可分为一般环境与和直接环境,即影响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四个方面。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技术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整个的市场环境也不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一般环境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控制的。企业不可能改变环境,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必须时刻把市场作为企业管理进步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面对纷繁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的好坏、效益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当保持忧患意识,把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作为适应市场环境的突破口,以市场价值和价格规律为核心,紧跟市场动态和客户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不断满足市场现代化、社会化的要求,消除进入市场的阻碍因素,寻求适合市场环境要求和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制度。保持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高度灵敏性,进一步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以市场法则来检验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改革成果的优越性。
三、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方法和理论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市场竞争正不断的从企业之间资金和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员工的素质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需要各领域人才的密切配合和团队协作,如何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制的全面接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要保持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要合理设置组织机构,适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促进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效率。要注重引进优秀人才,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企业管理创新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管理者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脉搏,及时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创新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管理手段,在推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以市场法则为依据,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我国市场经济走向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企业的市场区域势必要扩大,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势必要增多,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应当高瞻远瞩,改善固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及时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决定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点,要善于把握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企业高级管理层分析、研究未来市场发展走势,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出企业经营战略。要善于灵活变通地运用市场准则适时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始终与市场变化同步运行。要注意“大战略”与“小目标”的协调,把年度计划和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加强计划管理,保持企业稳定、连续发展。同时,利用市场法则制定配套的战略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建立企业战略目标与市场法则的联系渠道,定期对当前市场运行情况“把脉”,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准则来验证战略的合理性。
五、完善管理措施,加快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
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果要靠管理措施的完善来加以规范和巩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不断制订和完善管理措施,把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深化企业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保证。要夯实企业内部的基础性管理,把基础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并再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所要求的标准化工作是指以制定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完善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提高管理效率。完善企业管理措施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细化管理工作内容,执行标准化的考核制度,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细化对员工的业绩考核标准,做到“奖惩合理,提拔有据”,把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善于适应和学习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的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管理,加快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
六、结束语
市场环境和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但其遵循的基本法则却是“静态”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企业要积极把握历史机遇,敢于应对严峻挑战,要善于把握市场的脉搏,以不变应万变,要时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根据自身规模和实际制定发展目标,推进管理现代化进程,适时用市场法则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检验企业管理改革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站稳脚跟,保持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晓平,王锋.用市场法则加强企业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04):22.
[2]宋玉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J].理论界,2010(05):213-214.
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盐业公司 中层管理人员 培训方式
一、 引言
专营体制造成了中盐等企业的行业垄断。高额的稳定利润,导致了盐业公司经营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如员工思想观念落后,官商作风,管理层市场运作能力低等。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国家推动垄断行业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发[2005]9号)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2009年全国“两会”上,盐业体制改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制定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盐业公司面临的环境将变得日益复杂,为有效地应对这一变革,盐业公司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新经济时代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对盐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创新能力,打造一只精良的管理队伍,是盐业公司应对盐业体制改革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良策。在过去20 年中,企业管理人员始终是美国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核心,据美国教育部提供的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的成人教育参与率的统计资料,管理人员的参与率为52.2%,是平均参与率的2.5 倍。从美国企业支持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实践中我们获得启示: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培训可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培训可促使中层管理者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资料表明,美国企业每年在正式或非正式培训上投入千亿美元,而这些培训能够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尚不及10%。如何能有效地提升培训的效果,培训方式的确定不容忽视,培训方式既要遵循教育培训的客观规律,又要具备可行性。盐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不同于公司一般员工,且由于长期处于专营体制下,他们也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中层管理人员,面对盐业专营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对盐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层次分析法,试图探究盐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有效方式,希望对处于改革新时期的盐业公司做好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提供参考。
二、相关文献概述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T.L.Satty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AHP应用步骤:(1)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条理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2)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3)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4)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低层(方案层)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层次分析方法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尤其适合于人的定性判断起重要作用的,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
(二)中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者是在任何结构、形态和产业的一切机构里,一个拥有自己所辖的下属、同时向更高一级管理者负责,并通过贯彻,传达,计划和实施调动、指导和控制员工来完成整个组织目标的管理者。盐业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是充满责任和挑战的经营群体,他们协调资源、承上启下,承担着盐业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作为盐业公司的中坚力量,中层管理人员既要严格贯彻公司高层的战略意图,又要结合本部门(单位)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调动下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计划,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运营,这是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因此,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盐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于盐业公司和中层管理者自身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培训价值 所谓培训是指为增进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之一系列有规划、有系统的活动。实施培训可以为组织带来以下效益:增进员工知识技能,提高员工素质;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升工作效率和经营绩效等。曾任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培训高级顾问的詹姆斯.普耐德认为,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训者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衡量培训的标尺,不是检查学了多少,而是看用了多少。培训的焦点是行为活动技能;培训不是为了知道的更多,而是为了行为的改变。培训强调的是其目标的针对性、运作的现实性和效果的适用性。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价值体现在:能有效地提升其学习能力;是激励中层管理人员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培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好坏。关于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方式,宋振涛、柴海梅等认为:授课模式、案例教学模式、讨论模式、专题研讨模式、现场实习模式、角色扮演模式、考察学习模式、职务轮换模式、任务主导模式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