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文1

关键词: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42-01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量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具有紧迫性。没有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状况相协调发展,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的位置,为子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要推动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当前,我们虽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口总量大、增量多的格局仍然存在;目前的低生育水平是主要依靠行政制约手段实现的,其基础并不稳定,工作稍有放松或外部条件发生变化,随时都反弹的可能;不同地区工作发展也不平衡,一些地方至今生育水平还比较高,需要逐步降低。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仍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依法管理,重在服务,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口条件。二是必须根据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目前,在我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婴儿中,有出生缺陷者占4%~6%。出生缺陷婴儿的发生由于具有累加性、长期性和周期性,因而对全民族人口素质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推广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改善人口结构。要尽快扭转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如不尽快加以有效治理,由此而导致的过量的“富余”的男性人口必然对我国的婚姻、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造成长期挤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对此尽快加以治理,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标本兼治,以求取得实效。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切实解决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确立人民群众作为计划生育主人翁地位

一是必须强化群众观点。是否有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看成计划生育的主人,还是单纯看成计划生育的管理对象,既关系到能否发动群众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关系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能否扎根于人民之中,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就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带领群众前进。这样就能―方面使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使这些方针、政策和措施一经决策之后,能够很好地被群众了解和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必须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努力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

三、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事业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文2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权保护;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70年代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从1980年开始对中国的计划生育一直以侵犯人权为由进行攻击。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每年的人权报告中,都把中国的计划生育作为侵犯人权的内容来进行批评。2006年1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局第一次常会上,美国代表的发言再次对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攻击并坚决反对联合国人口基金支持中国开展第六周期的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项目①。事实上,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是必须实行的,并且该政策并非如美国所说,严重的侵犯人权,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看待该项政策。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初期,由于宣传方法不当、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各方面原因,的确存在着强制堕胎,不合理罚款等执法不当现象。八十年代后的一代自从一出生便为各种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耳濡目染:“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流出来,打出来,堕出来,就是不准生出来”、“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然而随着该政策的推行及逐步完善,计划生育的宣传逐渐文明化,种种侵犯人权的现象也得以杜绝,使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本质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一、相关概念

1.关于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含义就可以阐释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和残疾人权益。” 由此可见,计划生育并非一味的控制人口增长,它是一项针对中国目前的人口形势而实施的全方位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关人口问题的解决。

2.关于“人权”

现代国际上所说的人权通常可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称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另一部分称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从另外一个角度,人权也可以分为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这两部分。这些权利主要体现在联合国通过的《国际人权》及其他一系列有关人权的国际文书中,在各国国内,则体现在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国家法律中。集体人权(Collective Human Rights)主要指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所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如国家主权、民族自决权,还有发展权、各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的充分主权。个人人权(Indi-vidual Human Rights)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两大部分。④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针对西方个别国家不顾中国的国情,侈谈人权问题,鲜明地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③。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恰恰体现了维护我国人民整体生存权的精神。

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维护人权的法律体现

我国计划生育法制体系由宪法、法律和众多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组成,该体系的形成在法治层面为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保证,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首先,处于法律最高位阶的宪法对计划生育有两条规定,其一是第二十五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其二是第四十九条第二款:“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对此二条款正确含义的理解,成为理解我国计划生育法制的基础。这两条规定体现了我国对人口增长的宏观调控,强调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注重整体生存权和生存空间的维护,从而保障了基本人权。 

2.与宪法的规定紧密相连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法制体系,这一体系以宪法规范为指导,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文3

**旗的经济问题和人口问题是全旗总体工作中的两个突出问题,这两个问题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要想克服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实现共同发展,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提高对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重要意义的认识

**旗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从具体情况看,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户,贫穷的原因是由于孩子多造成的,有些地区人口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均资源相对地逐渐减少,贫困现象也就暴露出来。从贫困人口的分布和构成上看,贫困人口多分布在风沙干旱地区、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民思想观念特别是生育观念十分落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由于传统观念和历史原因,使这些地区最终形成贫穷落后的局面,这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们以村为单位,将这些贫困地区列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扶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只有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育,才能稳定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反过来,只有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尽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转变观念,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旗是人口大县,农牧民贫困人口基数较大,要想早日脱贫致富,只有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标本兼治,人口下降了,人均资源多了,扶贫工作也就减少了压力,有了这些认识,就有了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的基础和动力。

二、找准结合点,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文4

〔实例1〕某调查报告称,某村2001年出生婴儿10人,其中男婴6人,女婴4人,出生性别比高达150,严重失调。

〔实例2〕某乡给某村下达人口计划,其中一项指标是计划生育率,要求当年的计划生育率不低于95%,而该村一般每年出生不足20人。

〔实例3]某地计生委根据群众举报,查出某县一个超生5胎的情况,据此称该县超生问题严重。

〔实例4〕某县总人口不足50万人,近年来在孕妇中推广服用“福施福”。上级要求检查服用“福施福”后,人口缺陷发生率是否逐年下降。还有不少地方把孕产妇死亡率是否逐年下降当作生殖健康服务工作的考核内容。

这几个例子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以个案或少量发生的情况,说明一个地方宏观的情况。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所分析的对象(人口)或事例具有群体性,这个群体是由每个个体的人或事件集合而成。每个个体是否发现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作为表现群体规律的统计数据,只有当群体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才有意义。群体的规模太小,尽管对每个个体的统计是准确的,指标的计算也是正确的,但计算结果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群体的规律。

如实例1,一个村的出生人数仅为10人,计算的出生性别比要么是100(“绝对平衡”),要么就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实例2中计划生育率受出生总数的影响,要么计生率正好100%,只要有一个计划外出生,计划生育率就低于95%。例4涉及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或孕产妇死亡率一般统计时均以10万作为分母,对于一个县,每年出生几千人或1万多人,即使按照出生缺陷、孕产妇死亡发生的平均水平,每年也只有几例,偶然性很大,在统计数据上很难表现为逐年下降。至于例3,以一个特例说明全县的情况,更是欠妥。各种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教材上并未说明各项统计指标适用的人群至少要达到多少,但一般说来这些统计指标绝大部分不能用于分析规模在几百人到一千多人的村级情况,许多指标在县、乡级使用也不太合适。多年来各级是通过报表收集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报表由上级制发,基层单位按统一的口径填报每个项目,然后逐级汇总、上报。这样以来,上、下级的报表式样相同,只是数量大小有差别,于是,上级单位计算哪些指标,下级单位“照葫芦画瓢”计算相同指标。特别是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要逐级分解、落实,相应地,工作指标也被层层分解,上一级控制的指标(如出生率、计划生育率)也被一直套用到基层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

2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实例5〕1995年8月,在全国上半年人口形势分析会上,某省计生委分析本省当年上半年二孩出生数量比上一年同期减少的原因时称,由于自当年起全省广泛推行“三结合”,许多群众为了发家致富,主动退出二孩指标,于是二孩出生明显减少。笔者的同事立即对此理由提出了置疑:既然是主动退出二孩指标导致二孩出生减少,那么原来应在1995年上半年生育二孩的妇女至少在1994年上半年就应退出二孩指标,而那时候,该省并未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至于1995年上半年开展“三结合”后退出的二孩指标,其二孩出生减少的效果应在1996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群众退出二孩指标与二孩出生数量的减少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实例6〕许多文章分析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孩子越少。

这两个例子说明分析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应考虑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口生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现象的发生既受自然属性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社会属性对人口现象的影响和制约是有条件的、间接的。而自然属性的影响和制约是无条件的、直接的。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常常要通过自然属性来实现。在分析人口现象的时候,首先要解释人口的自然属性,然后再解释社会属性。就实例5而言,从妇女退出二孩指标到二孩出生减少,至少间隔10个月,即妇女的怀孕期,无论推行“三结合”力度多大,妇女10个月的怀孕期不能缩短。退指标的发生与出生数的减少在时间上不“同步”,至少要“滞后”一年。也就是说,1995年上半年因开展“三结合”妇女退出二孩生育指标不会影响这个时期的二孩出生数量。关于实例6,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属于社会属性,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的确会影响其生育行为。然而,影响生育的自然因素,直接因素是避孕节育行为,具体地说,影响生育的生物因素包括推迟结婚(不发生)、采取避孕措施和流产(终止妊娠)。妇女文化程度影响到上述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如文化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掌握避孕知识,可以提高避孕的有效性,减少怀孕的可能),并通过上述因素影响生育孩子的数量。直接讲文化程度与孩子数量的关系,未免有些牵强。

3定量与定性

〔实例7〕各地每年都要分析当年的人口形势,将当年的数据与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许多分析报告在列举了对比数据后得出结论:“今年的工作比上一年有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如果我们仔细察看各项指标的数量,发现变化并不大,如计划生育率由88.5%上升到89%,出生率由15.4‰下降为14.9‰(这其中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能导致出生率下降),多孩出生由165人减少为149人,多孩率由2.2%下降为2%等等。根据这些数据的变化,得出的定性结论应当是:“工作稳步发展,人口增长保持平稳的态势”。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分析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分析,并由“定量”的描述引申到定性的判断。如果忽视定性的分析,那么,所谓定量分析不过是数量变化的文字描述而已。把握好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定性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即“定量”在前,“定性”在后。那种先“定性”,再计算数量变化的做法,违背了“定量”与“定性”的基本规律。这样进行的定量分析,只是给定性的结论加一些数量的点缀。

4模糊和精确

〔实例8〕某地区的一份材料称,根据20年来每年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推算本地区20年来少生了1831275人。

〔实例9〕某县计生委利用农村赶集日人口比较集中的机会,出动服务车,设置咨询台,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县计生委的汇报材料称,“一个月来在集日上接受宣传、咨询的群众累计达到127328人次”。

乍一看,实例8和实例9中的人数和人次数的统计和计算十分认真仔细,数字如此精确,令人钦佩。但转念一想,不免生疑:实例8中利用总和生育率计算少生人口,需要以年龄别生育率与分年龄妇女人数相乘计算出生人数,一般来看,每个年龄组的计算结果都不会是整数,只好四舍五入。每一年若干个年龄组累计下来,个位数已经含糊不清了。再把20年的少生人数累计起来,怎么可能精确到个位数呢?况且20年间,该地区的人口并非处于“封闭状态”,各年龄组人数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也会影响到计算少生的数量。至于实例9,在一个开放的、人们频繁走动的集市上,如何判定哪个人接受了宣传,哪个人接受了咨询,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即使有标准,实际操作中也很难把握,因此,根本没有可能逐人统计。实例8、实例9中看似精确的数据令人感到滑稽,倒不如模糊一些,说“20年大约少生了18万人”,“一个月在集市上接受了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服务的人次达10余万”,或许有几分可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和计划生育所涉及的是宏观层面的事情,与此相应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是大致的状态或趋势,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做到精确。许多同志在应用统计方法时,往往注意的是方法本身的定义和计算过程,而对计算中数据的来源不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很多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使是全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全局报表),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或影响,存在着调查误差,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特点之一。新晨

5原因与结果

〔实例10〕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人口出生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提高多少个百分点”的说法。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全国各省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均GDP的数量变化进行计算,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关系数。把人口出生率作为自变量,看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影响因变量(人均GDP)变化的数量大小。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文5

摘要:人口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有效的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将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挑战,现行的人口控制政策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也迫切需要做出调整与改变。

关键词 :人口增长;生育政策;经济条件

一、关于人口增长的现实境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2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相比与1830年我国有4 亿人口来看,我国人口增加得很快,人口基数也比较大,但是增长的速度却在逐步放慢。另外也有预测到2042年全球人口将会呈现负增长,而我国在2020年开始就有可能会减少,目前北京、上海出生率只有0.7,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的经济迟早会崩溃的。社会对于19到22岁的青年最为敏感,因为对企业来说,企业将会出现用工荒,对大学生来说,生源不足,大量高校将会面临破产,从2009年我国的高考人数持续下降来看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引起足够认识的,这种情况会造成我国的劳动力减少。

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下,全国老龄办在今年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9 年底,中国60 岁老人有1.67亿,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会达到4.37亿,未富先老的画面是我国呈现的又一人口现状。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后果已有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因此我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处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老龄化现象的出现,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和适应,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很好的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应当提前建立和完善老龄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一些社会化的养老机构,来缓解个人乃至社会的压力。同时较低的生育率也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有数据表明最近几年我国的生育率都没有复苏的迹象,因此对生育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将更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但是人口对经济的发展是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学术界也没有给出统一的定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人口绝对水准的增加导致了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会带动人口的增长,使劳动力的就业增大,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生产量,并使国民收入增加,因此,人口也会随之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又会使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样经济也会随着增长。他指出一国的经济是否繁荣最重要的是看人口增长的情况,国民收入的增加,储蓄量也随之增加,劳动报酬也跟着增加,这样人们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使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人口不断地增长,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才能够发展起来。

在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把人口控制在零增长还是负增长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没能够得到定论,但是通过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人口的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只有适度人口的增长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世界上个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的增长和生产率也不同,适度人口规模和适度人口增长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如果人口增长偏离了适度增长速度,无论是高是低都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人口过度增长阻碍经济发展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观点都不一致,而且不论什么样的研究,都不能拥有统一的观点。但是对于人口过度增长阻碍经济发展的观点确是一致的。

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导致了人们生活贫困,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人口增加,使劳动力的供给也跟着增加,这样便使劳动力更加的廉价,使劳动人口的工资减少,使购买水平下降,消费水平也就跟着减少,人们就只能处在贫困的生活状态,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于是产生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人口过度增长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来看,我国自1978 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也在不断的下降,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假设我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国的人口数量一定比现在还多,同时我们的经济也一定比现在落后,在这里运用马尔萨斯的观点恰如其分。

近些年,全球人口过度增长,人口的过度膨胀就会对我们赖于生存的地球造成威胁,自然保护区遭到破坏,大面积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渔业资源枯竭,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在粮食、能源、气候、淡水等方面也会遭到威胁,如此发展将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另外,大量的人口增长会使劳动力人口增加,这样市场上供大于求,就会有大量的失业人口出现,同时住房、教育、收入、养老等很多方面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么多负面的影响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对当前人口发展状况的反思和结论

经过30 多年的努力,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我国的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根据联合国2008年的预期方案认为,我国人口在2023年达到14亿顶峰之后开始负增长,但是根据近几年我国的人口普查,我国的负增长可能还要提前出现,这对我国来讲可不是什么好的征兆,而且我国的出生人口每年都在快速下降,伴随低生育率出现的还有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系列的现状,对我国来讲,相应的政策改变是势在必行了。

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呈现负增长、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等所有国家曾遭遇的难题,也令政府担忧,同时也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状况也开始在中国发生。我国已然被扣上了“老龄”的帽子,但是我们同时也对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不过,单独二胎的放开,能否阻挡人口红利消失,能否改变我们现行的人口现状,如何延续维系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仍有待时间检验。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放宽生育政策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正面作用。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是对生育政策做出的一项重要的调整,但是我们也应该调整好这项政策的正确取向,因为过高的生育率与过低的生育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人口政策应该致力于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更替水平上下,应该对出生率做一个全面的统计与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提出的双方独生子女允许“生二胎”的政策,其实也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因而提出的政策改变,根据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的情况来看,生育政策的改变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生育政策的改变是对经济发展做出的一项挑战,还需要时间和实践去检验,但是我相信,适当的生育率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0年3月12日).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集.

[2]王谦,郭振威.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00-10-2.

[3]中国发展报告: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R].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4]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之一、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R].人口发展状况、目标与对策.

[5]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范文6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前进,就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强人口素质,发展国民经济。如果人口发展变化与国家的国民经济相适应,就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如果人口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则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延缓甚至阻碍作用。

一、我国人口素质现状

一是人口身体素质现状。据调查,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87.7/万上升到2010年的149.9/万,增长幅度达到70.9%。2010年医院检测的前5位的出生缺陷种类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和神经管缺陷。这些缺陷共占全部出生缺陷的49.1%。这就提醒我们要从根源重视人口的身体素质,推行优生优育,增强体质,使人口的身体状况和大脑机能健康发展。

二是人口的思想素质现状。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与传统观念,少数人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传宗接代”意识:“儿是后代根,女是人家人,养女不养子,就要绝一门” 。生了女孩,还想再生男孩,生怕不生男孩就无人传宗,没人接代,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障碍。

三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现状。没有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人们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会有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也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很多地区,文化知识越低,低年化结婚、生育率就越高,早生子早得福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快慢,与本国人口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人生观。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为了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我国就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首先,经济贫困是导致人口高出生率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影响生产发展和家庭收入,人们从家庭眼前利益出发,为了家庭的收入,多生孩子,孩子中学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就出门打工挣钱,因为不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劳动力培养费用低,从而导致收入也较低,家庭经济得不到好转,越是贫困就越生育,导致恶性循环。

实际上,一个家庭孩子多了,每个人的平均生活水平降低,不但影响子女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下一代劳动力的质量,较难摆脱贫困,只有自觉执行计划生育,少生孩子,重视子女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家庭富裕创造条件。

其次,经济发展不能代替人口控制

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又进入经济改革开放,显而易见这是国家控制人口促进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正在开始建立。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不断越高,人口与经济的矛盾凸显,还是因为中国的“传宗接代”观念依然存在。个人经济条件越好越要生儿子传宗,不惜罚款生育。还有就是因为经济条件好转,离婚率提高,非婚生子女和再生育率也大大增加。

因此,控制人口主要不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只有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子女教育、科学技术也都有很大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真正转变,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促使生育的下降,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经济高度发展诱发生育率的下降,靠市场调节来控制人口增长。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因此,必须对人口问题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把人口发展计划确立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使人口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旧的生育习俗,从根本上转变婚育观念,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追求的不再是多生、生男孩,而是生育质量,为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人口理论与人口知识王秀银黄山书社

2、人口科学发展新论 王战标杨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