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经营管理制度

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文1

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现就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作如下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管理制度

1、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按规定经过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同时取得健康体检合格证及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2、开展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工作。凡患有伤寒、痢疾、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疾病,必须立即调离食品工作岗位,在未彻底治愈前,保证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3、从业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留指甲、不染指甲油、不戴首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洗衣服、勤洗被褥、勤换工作衣帽。

4、从业人员进入经营场所前必须清净、消毒双手,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工作服应当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不得吸烟及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

5、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和培训台账。我单位按规定聘请经过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或从业资格证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二、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并执行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拟定并实施年度自查和巡查工作计划,探索和推行先进管理规范和手段。

2、定期组织开展本单位食品安全自查和管理,并做好记录。对违反法律规定和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进行批评、制止,严重者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3、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检查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坚持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上岗前必须先体检合格,做到持证上岗。定期开展知识培训和内部考核。

4、定期组织开展场所内外环境卫生清洁,组织检查场所条件、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

5、主动接受食药监管部门的培训考核,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食品状况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建议单位领导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并及时向食药监部门报告。

6、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确定的其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

三、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按照年度自查和巡查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自检自查工作:

1、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取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重点对员工健康管理、进货索证索票、餐具清洗消毒、设备设施管理、加工操作规范、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自查。

2、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各岗位重点环节食品安全检查,每周对各环节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的,要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3、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要服从食品安全管理员检查指导,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从业人员违反制度要求操作的行为。

4、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两次指出仍未改进的,按本单位有关奖惩等规定处理。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建议本单位领导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及时向食药监部门报告。

5、各种检查结果记录归档备查。

四、食品加工操作过程与控制制度

一、粗加工风险控制要求

1、粗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2、食品原料的加工和存放要在相应位置进行,不得混放和交叉使用,加工肉类、水产类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与蔬菜分开使用,并要有明显标志。

3、蔬菜类食品原料要按“一择、二洗、三切”的顺序操作,彻底浸泡清洗干净,做到无泥沙、杂草、烂叶。

4、肉类、水产品类食品原料的加工要在专用加工洗涤区或池进行。

二、烹调加工风险控制要求

1、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加工。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

2、热加工食品必须充分加热,烧熟煮透,防止外熟内生;食物中心温度必须高于70℃。

3、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4、烹调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及时采用高于60℃热藏或低于10℃冷藏(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冷却后及时冷藏)。隔餐及外购熟食要回锅彻底加热后才能供应。

5、加工用工具、容器、设备必须经常清洗,保持清洁,刀、砧板、盆、抹布用后须清洗消毒;直接接触食品的加工用具、容器必须彻底消毒。

6、工作结束后,调料要加盖,做好工具、容器、灶上灶下、地面墙面的清洁卫生工作。

三、专间操作风险控制要求

1、专间及出菜通道要洁净,不能堆放任何杂物。专间(台)只能存放直接入口食品及必需用的食具、工用具。

2、专间使用前应当进行空气消毒,每次记录使用时间和累计时间,及时更换。

3、专间的各种刀具、砧板、切片机械等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定位存放。用前消毒,用后洗净。

4、操作人员进入专间前要二次更衣、洗手消毒,闲杂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备餐间。备餐间窗口保证关闭状态,不得随意开合。

5、待用烧卤熟肉、点心必须存放在凉冻间(柜),凉冻间(柜)内不能存放非直接入口的食品和需重新加工的食品及其他物品、私人用品。

6、保持专间清洁,每天严格做好有关工用具和空气消毒、卫生清扫等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食品添加剂使用风险控制要求: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杜绝使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中物品的现象。

2、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降低了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

3、餐饮单位加工经营食品一般为现制现售模式,尽可能不用食品添加剂,确须使用的,应在限量范围内使用。

4、严禁在餐饮环节使用亚硝酸盐。

5、购入食品添加剂时,须索证索票并登记台账。应索取生产许可证明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五、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1、本单位配备足够的加工设施和卫生设备。主要设施宜采用不锈钢,易于维修和清洁。食品处理区应采用机械排风、空调等设施,保持良好通风,及时排除潮湿和污浊空气。

2、采取有效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等防蝇防尘防虫防鼠设施设备。直接与外界相通的门窗均设置纱门、纱窗、门帘或空气幕,门下设防鼠板,排水沟、排气排烟出入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隔栅或网罩。

3、配置方便使用的从业人员洗手设施,附近设有相应清洗、消毒用品、干手设施和洗手消毒方法标示。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

4、用于加工、贮存食品的工用具、容器或包装材料和设备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

5、各功能区和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操作台、刀具、砧板等工用具,应分开定位存放使用,并有明显标识。

6、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餐用具清洗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严格按照“除残渣碱水洗清水冲热力消保洁”的顺序操作。药物消毒增加一道清水冲程序。

7、消毒后的餐饮具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无泡沫、无不溶性附着物,及时放入保洁柜。盛放消毒餐具的保洁柜要有明显标记,要经常擦洗消毒,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要分开存放。

8、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必要时消毒,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六、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

1、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一次性餐用具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便于溯源。

2、进行采购时,选择许可证照齐全有效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索取留存有效购物凭证(发票、收据、进货清单等)。

3、应当建立台账(采购记录),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清单或票据等相关凭证。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无保质期的,不少于2年。

4、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等,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门店自行采购的产品,应当遵照以上规定执行查验索证索票制度。

5、采购食品时应进行感观检查,不得采购腐败变质、掺杂掺假、霉变生虫、污染不洁、有毒有害、有异味、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及原料,以及外观不洁、破损、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或不清楚、来源不明、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水产及其制品加工食品

七、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食品与非食品不能混放,食品仓库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质(如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和杂物。

2、设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出入库登记,保证先进先出,易坏先用。及时检查和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并做好相关记录。

3、各类食品按类别、品种分类、分架摆放整齐,做到隔墙离地。

4、仓库内要保持通风、防潮、防鼠、防虫,定期维护,及时清扫,保持清洁。

5、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并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供应商提供)。

6、肉类、水产、蛋品等易腐食品需冷藏储存。冷藏冷冻设备,须贴有明显标志(原料、半成品、成品)。生食品、半成品、成品分柜存放,不得生熟混放、堆积或挤压存放。

7、应有满足生熟分开存放数量的冷藏设备,并定期除霜(霜薄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

8、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并配备保温和冷藏设施,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八、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

1、需要公示的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剂。

2、需要公示的食品添加剂基本信息包括:品名、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编号、供货单位等。

3、公示的基本信息要与实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相符,不得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变化的要及时更换公示信息。

4、采购的食品添加剂要专人采购、专账记录、专区存放、专器称量、专人负责,并按照有效期使用。严禁采购和使用无合法生产资质以及标签不规范的食品添加剂。

5、公示栏应按照规定悬挂,便于公众了解相关信息。

九、废弃物处置制度

1、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应设专人负责管理。

2、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应有“餐厨废弃物或废弃油脂“字样的密闭容器存放,做到日产日清,最长暂存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

3、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应交由经相关部门许可或者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餐饮单位应与处置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并索取其经营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4、餐饮单位不得乱倒乱堆餐厨废弃物,不得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放到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公共厕所、公共水域或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者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

5、餐饮单位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帐,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

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和全体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单位正常运营,维护社会稳定,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工作情况,特制定如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一、领导小组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长:

员:

二、应急处置程序

(一)及时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单位负责人要在2小时内向市市场监管局(食药监局)(联系电话:12331)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并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二)立即抢救

单位负责人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120)抢救,协助医院进行调查和抢救。

(三)现场处置

单位负责人要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四)场地维稳

发生食物中毒后,本店的从业人员要尽力做好现场疏导、解释和安抚工作,要稳定消费者和病人情绪,确保事态可控,任何人不自行散布事故信息。无法控制的,要及时与110控制中心联系。

(五)配合调查处理

单位负责人要配合市场监管局(食药监局)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病人中毒情况。

三、事故责任追究

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问题;办法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为了满足人们的日趋增多的需求,必须要开展大量的煤炭开采工作,并且利用煤炭进行火力发电,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电力来从事生产和生活。在进行煤炭开采工作之前,地质勘探队必须对采矿区的地质条件予以勘测,以此将地质情况反馈给采矿人员,给采矿人员提供采矿依据。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地质勘探队开始面临全新的挑战,所以,地质勘探队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地质勘探的效率,为采矿人员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保证采矿人员的安全,提高煤炭的产量,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人员缺乏对经营管理理念的正确理解。与国外的经营管理相比,我国的经营管理理念发展的较晚,部分地区并没有意识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管理者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对勘测人员进行,所以不能提高勘测人员的工作效率,地质勘探队获得的收益降低。另外有的管理者在实施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时候,缺乏对经营管理理念的理解,因而管理效率不高,难以帮助地质勘探队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

(二)经营管理制度尚有待于完善。由于经营管理理念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因而管理者在对煤田地质勘探队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对地质勘探队进行管理,以期减少勘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导致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人员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提高经营管理的作用,所以造成勘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勘测数据缺乏准确性,无法为采矿人员提供准确的采矿依据,阻碍了地质勘探队的长期发展。

(三)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的目的不明确。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的目的不明确,所以管理人员在对地质勘探队进行管理的时候,只是对单个的组织或部门进行管理,并没有将勘探队的所有组织部门联系到一起,因此导致只有个别组织或部门的管理效率较高,能够适当帮助地质勘探队获得较少的经济利益,无法获得一个团结统一的地质勘探队,阻碍了地质勘探队实现长远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四)缺乏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分析及研究。管理人员只是一味地按照经营管理制度办事,没有引进较为人性化的处理方法,因而导致经营管理的效率偏低,无法提高地质勘探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分析与研究,不能对地质勘探队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经营管理制度已不适用于地质勘探队,进而导致经营管理的失效。

二、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煤田地质勘探队自身的特点所致。一般情况下,煤田地质勘探队的规模不大,只能归属于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差,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快速的发展,因此这就使得地质勘探队在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不能够耗费大量的资金去购买经营管理方案,即使拥有了较好的经营管理方案,但是地质勘探队为了降低勘探的费用,就会专注于眼前利益,不能实施经营管理方案,因而阻碍了地质勘探队的长远发展。

(二)经营管理与煤田地质勘探队的发展战略不统一。煤田地质勘探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统一经营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煤田地质勘探队中的工作人员才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使地质勘探队中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发挥到最大,并减少不必要的资金的浪费,工作人员会按照发展战略的要求从事工作,减轻经营管理的难度,帮助煤田地质勘探队真正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经营管理缺乏反馈机制。所谓的经营管理就是管理人员为了实现煤田地质勘探队的长远发展而选取正确的决策,此种决策能够有效提高地质勘探队的勘测效率,提高勘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勘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地质勘探队的声誉,从而让地质勘探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煤田地质勘探队的经济收益,促进煤田地质勘探队的发展。但是经营管理制度缺乏反馈机制,因而无法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正确的评价,这便无法给予工作人员恰当的奖励,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导致地质勘探队的发展受阻。

(四)缺乏实施经营管理的环境。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对于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要想切实实施经营管理,必须拥有恰当的环境,但是地质勘探队缺乏实施经营管理的环境,因此就出现了管理者缺乏对经营管理的理念认识和理解,地质勘探队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无法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等问题,所以经营管理的效率偏低,阻碍了地质勘探队的发展。

三、解决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管理人员对经营管理理念的认识与了解。要想在煤田地质勘探队进行经营管理,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对经营管理理念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强化对地质勘探队的管理,进而提高地质勘探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地质勘探队勘测数据的准确性,让地质勘探队获得更好的声誉,从而增加地质勘探队的客户,给地质勘探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地质勘探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逐步完善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制度。地质勘探队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必须逐步完善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可以引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进行修改,使经营管理制度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的;另外,管理人员还可以自行研究,创造出与企业发展相配套的经营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提高煤田地质勘探队发展的目的,并且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明确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的目的。明确煤田地质勘探队经营管理的目的,是进行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明确了管理目的,管理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在工作过程中选取正确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经营管理的目的。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当尽力实现经营管理目的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经营管理中切实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描绘完美的发展蓝图。

(四)加强经营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分析。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经营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分析,一旦在管理的时候出现与企业发展不符的地方,就需要勇敢的实施整改及改进,争取利用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来提高煤田地质勘探队的发展速度。

四、总结语

总之,随着煤炭开采数量的增多,地质勘探队的勘探工作越来越频繁,但是地质勘探队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不利于地质勘探队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对经营管理理念的认识以及了解,持续完善地质勘探队的经营管理制度,同时管理人员还应明确经营管理的目的,重视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研究及分析,以便于提高经营管理的制度,从而实现地质勘探队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 张杰民.现代企业强化会计基础的必要性分析[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2.11(11):111-112

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文3

第一,物质激励。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物质激励涵盖工资、福利、奖金以及其他形式的薪资条件等多方面内容。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物质激励效果直观、明显,被目前大多数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所采纳。然而从双因素理论层面分析,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物质激励仅能消除员工的不慢,无法实现激励最大化。

第二,工作本身。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工作本身因素主要由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以及工作安全内容组成。企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内容操作简单,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对较高,反之员工便会对工作感到厌恶。工作安全是从员工安心工作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员工工作安全,员工才能全心全意开展工作。

第三,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主要由企业文化、团队合作、人际关系、领导关系以及员工归属感等内容组成。企业生产经营中,工作环境相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渗透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能够对员工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员工只有在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认同之后,才能对工作产生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四,员工发展。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核心要素,对于其他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员工对企业的物质激励、工作本身以及工作环境逐渐满足后,员工会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晋升的机会,或是企业是否有潜力、能够给予其培训与成长的机会、荣誉等。员工发展激励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的最高层次激励,当企业满足员工发展需求时,员工会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热情,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优化途径

(一)注重员工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

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在注重员工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全面考虑企业员工的实际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针对性,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实施效果。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采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常见的激励机制方式和类型,全面分析和了解员工的个性特征,确定企业激励方式与决策,同时针对制定的相应的方式,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和制度,全面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

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确保激励措施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制定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应用中提升和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促进提升。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前,应当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以便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员工实际特征和工作情况,不断完善科学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激励机制实施前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对比,对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应用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以便企业对经营管理激励措施及时优化和改进。

(三)有机结合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为了确保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应当有机结合企业先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考虑企业的长期经营管理发展目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时,应当坚持全面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原则,以能够推动企业的长期有利发展为目的,及时优化和改进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利的作用和影响的内容,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现存问题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主要是指从房屋建筑工程的立项起,经过下程招标、规划、设计、施工等整个过程的管理,保证建筑—r程项目高效率、高质量并顺利完成。由于我国全面实行建筑丁程管理的时间很短暂,对工程管理的系统进行深人研究的理论比较少,相较于国外的工程管理,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比较落后。而且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经营体制不健全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我国建筑管理机构管理比较混乱,权责不明晰,交叉权力不明.经常导致争功,互相推诿责任的事情。健全的工程管理体制必须配套设置功能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执行部门,科学分工,明晰权责.并对—r程施丁进行技术交底,努力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一些建筑施丁单位为节省施工成本开支,没有特定的设置工程管理部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分t、管理混乱,加之人员较少,很难达到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施工单位工程管理制度混乱

我国正逐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力度,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建筑行业的现状进行科学归纳、总结,并科学、系统地制定建筑行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而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只是表面应付,并没有把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从而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3、工程经营管理不科学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对建筑施工的行业模式是以承包企业为龙头、以施r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但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行过程中效果不好。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经营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模式,专业化、系统化不强;加之我国工程施T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够对施工中的人、财、物、机械、机型统筹管理,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能,达到最优化的工程经营管理模式。在实际中.建筑工程管理中大量的资源被闲置甚至浪费。工程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二、强化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的策略

为实现建筑施工单位的最大化利益,必须强化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经营管理理念,并将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应用于实践,并不断地修缮、更新,确保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管理组织

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好的管理组织将会极大的提高对企业经济的管理,节约各种行政支出,并能有效地对各个经济要素进行监督,最终提高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领导体制,是一个十分复杂又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一方面它同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相联系,要与生产力水平和企业的规模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受到社会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与企业形式的制约。企业组织管理则体现了为实现企业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而对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有效的配备和使用企业资源,并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企业在健全企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组织时,也必须对相关的基础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包括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一套严密的经营、生产、技术、财务、质量、劳资、材料、机械设备等管理标准,对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对各种计量技术和计量手段的管理,以及所有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料的管理等。这些基础工作是实施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对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体制与管理组织以及相关的基础管理工作。

2、加强建筑企业技术要素的经营管理

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就是要求对企业中的相关的各项技术活动过程和技术工作要素实施计划、组织、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筑行业的各种技术活动,一是指包括技术检查与核定、技术交底、图纸与工艺会审等方面为保证正常生产活动的技术要素;二是指技术创新活动,如技术改进和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新技术工艺的试验研究等。技术经济管理是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技术管理对于稳定企业生产技术工作秩序、保障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搞好环境保护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技术管理的任务,正确贯彻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活动,不断推进并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各项技术的经济效益,真正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二是要做好各项技术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技术责任制、做好技术情报和信息管理工作、做好施工技术日志与工程技术档案、严格贯彻和执行各种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并定期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三是要做好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如建立安全责任、检查、教育等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施工环境的公害和污染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3、加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

人是建筑施工的主体,其经济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管理活动,实施有效人力经济管理能够极大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企业本身效益的最大化。人力经济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除了传统的人员招聘、录用、档案管理、人员调动等,还增加了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岗位与组织设计、行为管理,以及终身教育等内容。人力资源是实现建筑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面。良好的人力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人员的劳动消耗,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建筑企业在人力经济管理上的,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中人员的内在潜力,实施各尽所长、各尽所能的“能本”管理;并建立“德为前提、能力本位”的能绩优先的用人制度,坚决实施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干部人事制度,创造条件保证有才能的人更好的发挥才干。

4、加强建筑企业质量要素的经营管理

所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只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甚至是子孙后代的幸福。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时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而建筑质量经济管理就是要根据设计和用户要求,在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施工,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以实现企业本身效益的最大化。建立全面的质量要素管理体系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对全员、全过程、全企业进行经济质量管理。要实现全员的经济质量管理,必须做好全员的质量教育工作,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建立包括各级部门和人员在内的质量责任制制度,已明确其职责与任务范围;有必要经常性的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以及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到质量经济管理中去。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当前工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建筑工程经营管理,降低建筑单位的风险,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个建筑项目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立山,胡启波.如何搞好建筑工程经营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3

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铁路车站 经营管理水平 对策

一、引言

随着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运输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铁路车站的行业优势正在不断的弱化。如何适应运输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是铁路车站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由于铁路车站具有行业垄断地位,在铁路车站的经营中,不注重运输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不注重车站内部的成本管理控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车站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造成了车站经营管理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严重影响了车站的整体发展。经营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基本标准,铁路车站的经营管理活动要紧紧围绕着“利润=收入-支出”这个公式进行,不断增加车站经营收入、降低经营成本、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才能实现经营利润持续增长的工作目标,才能不断提高车站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促进车站的整体发展。

二、车站增收对策

1.加强运输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积极开展客货营销工作。一是在车站营销中树立“客货并举、抓大管小”的经营理念,不放过任何一个增加经营收入的商机。二是加快运输服务创新。积极利用铁路运输新产品不断出现的有利时机,加快运输服务创新,满足企业和货主的需求,实现路企双赢。三是提高服务质量,维护铁路形象。车站要有“旅客货主是上帝”的意识,把提高旅客货主的满意度,增强旅客货主的安全感,把维护车站的诚信形象,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2.大力巩固车站既有经营收入来源。由于运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对车站原有的经营范围、经营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击,车站要在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的前提下,对其他具有可替代的运输方式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满足老客户的新需求,不断巩固强化既有收入的来源,防止已有经营范围缩小、经营收入流失情况的发生。

3.培育经营收入新增长点。在巩固既有经营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努力培育经营收入新增长点,确保车站经营收入的稳步增长。一是培育站略装车点收入,站略装车点是近年来在铁路运输组织方式一个创新,它具有装车量大,装车效率高的特点,是铁路装车的发展方向,车站要抓住站略装车点发展的契机,提前介入,提供优质服务共同开发和经营管理;二是组建物流基地,充分利用物流基地在装车去向、空车调配、装卸机械化等方面的优势,扩大货源吸引区域,为车站经营收入创造新的亮点;

4.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车站经营收入的稳步增长,重要的因素在于调动经营人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车站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激发经营人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一是依据经营收入的底线指标,实行超额奖励,欠收处罚制度;二是经营收入与经营人员工资(奖金)挂钩制;三是职务(岗位)变化与经营收入挂钩考核制度。

三、车站节支对策

1.强化成本意识。在企业经营中要获得利润,就要控制成本。不但要加强直接成本管理,而且要加强期间费用管理,加大向管理要效益的力度。铁路运输车站必须加强成本节支工作,在努力创收的同时,必须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降低消耗,节约支出,实现持续盈利的目标。

2.坚持成本管理。一是编制详细的生产经营预算计划;二是推行目标成本责任制和科目负责制,实行成本否决,全面实行车间、班组核算,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三是健全成本管理的内控制度;四是加强材料燃料采购的管理,降低材料燃料的采购成本;五是严格固定资产购建的审批手续。

3.健全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一是真实核算成本;二是加强车间、班组核算,加大车间、班组有权考核力度,节约部分按照比例进行奖励;三严格成本考核,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对车间、班组的成本管理实行否决制度,促使每一职工都在关心成本支出。

四、完善车站经营管理制度

1.转变财务工作方式。财务工作向管理型的转变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使财务人员把精力更多用于车站的经营管理上,发挥其决策和控制的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经营管理。

2.加强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回笼。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血液”。在资金管理中一是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对原材料的购进和使用,财务部门应与购料部门共同把关;二是严格控制贷款额度;三是变资金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四是加强资金流出管理及债权清理力度。

3.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基础工作薄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车站经营管理,要使成本管理有效,就必须加强原始凭证制度、计量制度和内部结算、内部责任制度等基础工作建设,完善财务一系列管理制度。

4.完善目标成本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与考核这几大环节。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一定时期的成本目标。在费用支出上实行分级分口管理。对于重要原材料实行消耗定额、限额发料制度。

五、提高经营人员的综合素质

安全经营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内控制度;管理制度;融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3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63- 02

在执行内控制度时,部分企业把内控制度与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人为隔离开来,分别运行控制,形成了两套控制管理程序和方法,甚至出现两者相互矛盾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不利于企业统一规范管理。因此,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兼顾两者的目标、程序和方法,使内控制度成为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形成规范经营管理的强大合力。

1 内控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内涵比较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管理合规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及不法行为,有利于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 内控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区别

2.1 适用范围不同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一切管理规定、流程、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职能分工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上级制度规定的总称,是对企业所有经营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普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分上下层次,也分专业类别,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例如一个中等规模的石化企业,光公司的管理规章制度就有8 300多个,内容超过百万字,可见规章制度涵盖的范围和幅度非常庞大,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软环境。而内控制度适用的范围相对较小,一般限于大中型企业。初始的内控制度主要是控制与会计信息关联的一些业务流程,现在范围在生产、安全、人力资源方向发展,但与企业管理制度控制管理的范围比,内控的范围仅是其中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一部分,范围相对较小。

2.2 侧重面不同

内控制度的概念是企业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对企业相关制度提出的特殊要求,侧重点在于与财务会计管理相关的管理要求。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为了生产经营发展需要而逐步健全完善起来的,不仅限于财务管理,也包括生产、销售、安全等各条块制度,并涵盖企业不同管理级次的制度、办法和规程等,调控的范围是整个企业纵横交织的全局经营行为。

3 内控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3.1 内控制度的主要依据来源于企业管理制度

失去了企业基本制度,内控制度就成了无源之水,或者需要完善更庞大的制度体系才能达到控制要求。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都是依据某项企业管理制度,每一项内控制度的业务流程均附有所依据的制度目录。内控制度是对企业业务流程和制度再造,是按照业务流程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对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串联,对重要职责权限进行汇总。

3.2 内控制度对执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内部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执行,或者内部人员串通作弊、蓄意营私舞弊,将会导致内控制度失去应有的效能。

4 如何使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

4.1 选择高风险领域强化制度建设

企业的经营风险来源于市场、决策、经营、控制和法律环境等方面。企业应通过各类风险评估,选择风险较高、发生概率大的流程和环节,重点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防范风险发生。

4.2 提高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修订工作针对性

在企业修订管理制度时,应借鉴内控制度的严谨性、程序性、系统性优点,对于运行程序性制度,参照内控流程格式进行修订。笔者公司在修订管理制度时,参照内控制度,按照统一格式,制定各经济业务流程矩阵,使企业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在形式和要求上趋于一致。对于非程序性配套制度,制定各类制度的标准格式模板,统一制度名称规范、内容规范、格式条文规范等,使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矩阵、适用的法规依据3部分相互配合,组成制度体系,达到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的目的。

在修订企业管理制度过程中,还要积极吸取内控制度强化风险控制、经济业务与事项的信息沟通、检查评价、岗位分离与权限控制等好的做法,使企业管理制度完全适应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需要,完全满足内控制度的5项目标和其他管理要求,保证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完整、目标明确、执行有力、控制有效、检查有度、考核到位。

在修订内控制度时,要充分依据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规定,既要避免与企业管理制度冲突,又要避免增加实施和控制成本。

5 结 论

强化内控制度是近年来世界性经营风险加大、社会诚信危机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强调内控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内控制度毕竟只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内控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制度体系,难免会增加制度执行的重叠、冲突与协调成本,这与执行内控制度的成本效益等5项原则不相吻合。通过优化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吸收内控制度的管理优点,完全可以满足内控5项控制目标的需要。因此,在修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去,集中企业制度管理部门的精力,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防范日益增大的生产经营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