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实习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实习的认识

教育实习的认识范文1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实习生是新世纪的知识分子,是我国医疗战线上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利用实习阶段提高他们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人文素养,以期最终立足于社会,满足广大患病群体的需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是摆在我们带教老师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医学人文;实习生;带教老师

高等医学院校实习生是新世纪的知识分子,是我国医疗战线上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如何利用实习阶段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人文素养,以期最终立足于社会,满足广大患者群体的需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是摆在带教老师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时代,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世界最复杂的学科之一,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探索的道路上,也将不断面临一系列伦理难题,全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又兼具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因此,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切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成功医生的先决条件[1]。

1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仅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卫生法规及医学史等,课程偏少,方式简单,学校对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开设类似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医学院的最高比例不到10%[2]。而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便已开始着手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恩格尔教授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教学重点。张亚斌等[3]报道显示,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早在1978年便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而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切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值得每个医务教育工作者思考。

2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

所谓人文,即人性与修养,是人的精神文化。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用以记录、观察、分析、理性判断来探讨人的情感、道德、理智、行为,积累和创新人类思想,指导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部分,或称为人文科学。所谓素养,是指一个人的涵养,一般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道德上。人文素养是由知识、观念、能力、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而人文素养是一个医生要成为良医的必要条件,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就应该及早培养这种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拥有爱心和耐心,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人性化医疗的构建[4]。近年来,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结合,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重视[5-7]。临床医学学科往往只是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和强调临床实践技能,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治病救人,在医学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地与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扎实推进人文教育是对带教老师提出了的新要求。尤其是本科实习阶段,作为带教老师,人文教育应始终陪伴左右,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样重要,如果继续被忽视,势必影响职业生涯。医学实习生进入临床实践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人文素养必须贯穿始终,在我国现行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显著不足的情况下,从临床实习阶段到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予以加强至关重要。要从思想上、行动上牢固树立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建立长效机制,规范地将人文素养教育落实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医务工作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必须高于或者等于患者的人文素养,这样才有能形成良好的医患和谐关系。否则,会形成很难控制的局面。文汇报曾经报道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黄新余医生的感人事迹,在医疗人性化的目标面前,医生们创造出奇迹,做出令自己、患者及家属终生难忘的事情[8]。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伤医、杀医事件。据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竟然高达27次。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患者辱骂殴打伤害医生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往往一起医闹事件风波还未平息,就被新的医闹事件淹没了。每起伤医闹医事件的发生,都伤害到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和普通群众的感情,最终对医疗大环境产生不可预计的破坏。笔者认为,追求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从自身找原因,从我做起,始终抱着极大的责任心,不回避医患矛盾,以仁慈、仁爱的心救治患者,在日常工作中对患者像对待自己家人那样,多一点耐心和关爱,多听听患者及家属的呼声,尝试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抱怨,将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对待患者多投入真情实感,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一名医生对自己的患者丝毫没有爱心,那么再高明的医术也将会贬值。医生技术行为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对待患者的认知应该是整体的认知,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解决患者病痛时,采取对患者同情、安慰、关怀等方式,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帮助。媒体多报道一些正能量的东西,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才能让医生安心治病,让患者消除戒备心理,放心看病。

4临床带教体会和建议

通常医学教育包括基础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两大部分,即学校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医院的临床实践教育阶段。临床实习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夯实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的必经途径,也是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先决条件,如何使学生顺利进入临床,为今后步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是临床带教老师需要深刻思考的一个课题。首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长期以来的传统方式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实习生灌输临床患者诊治要点、方法、路径,而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直接面对患者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才是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可以让医学生从中领悟到医学人文的内涵[9]。如从事检验工作,平时经常与患者有接触的机会,在工作中应不失时机地从患者角度出发,优化检验流程、缩短检验结果发放时间,提高检验质量,时刻牢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患者服务态度非常重要,尝试换位思考,面带微笑服务。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带教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对实习生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循序渐进式的人文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5结论

医学人文精神与医疗实践的充分结合,其目标是不断促进医疗体质人性化,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前行。其中许多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研究和实践,以期得到满意的效果,同时,也希望社会能为这种结合提供支撑,使医生们与人文学者在相应的平台相互切磋与交流。特别是在人文学者与医生们彼此相互陌生的情况下,搭建这种平台尤为重要。而就业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真正实践的全新开始,从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真正演绎和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只有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关注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教育,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医者,医的不单单是生理上的疾病,更重要的还是心理上的抚慰,只有既能治病又能成为心灵救赎者的医者才是一个好的医者,一个真正有“仁心”的医者。

参考文献

[1]邱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1-190.

[2]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4(1):41-42.

[3]张亚斌,刘小薇.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15-1617.

[4]杜治政.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人性化的医疗[J].医学与哲学,2013,34(8A):6-11.

[5]王敏,孔德润.人文教育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渗透[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116-118.

[6]方木水,肖凤,刘丹,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医学与哲学,2014,35(5):74-76.

[7]王衍晶,郭福玲.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全科医学理念与人才观[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12-813.

[8]施嘉奇,沈艳阳.一个冒险抢救而挽回生命的案例[N].文汇报,2011-11-15.

教育实习的认识范文2

对于责任感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为止并没有统一的描述,在以往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能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应当做好的分内之事的心情。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应尽义务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它包括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感通过为履行这种义务而采取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来,有责任感的人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以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尽管对责任感定义的角度有所差异,但都对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的看法是较为一致的。“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一 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责任感能够创造奇迹。但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能够创造奇迹皆由其责任感使然,甚至这些人即使在自己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他们靠的是就是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以出色地完成。学生如果没有责任感,各方面都可能会出问题:不遵守校纪校规、不按时上下课,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不服从实习管理等。没有责任感,人的个性可能会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个人将来的前途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责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有在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架构整个道德体系的各种元素,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道德。因此,责任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特殊性也对我们培养未来的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临床医学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内容

责任感的培养有许多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逐渐丰富,主要包括: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等方面。

1 自我责任感

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感培养的起点。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而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医学生更加要重视自我责任感的培养,才能更好的为医学事业服务。在临床实习中,从个人日常工作做起,不断强化个人责任意识。

2 家庭责任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家庭负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家庭责任感就是一种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庭生活的一种主体意识。家庭责任感是形成大学生爱心的前提。家庭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生活的前奏,在家尊重父母和自己的亲人,在外面才有可能去关爱他人,才有可能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3 他人责任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必然要接受他人的支持、帮助与合作。培养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才能使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与他人互信互爱,对他人有礼貌,助人为乐,在医院对患者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临床实习,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患者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而寓医学人文教育于实践 活动之中,促使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

4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点,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是否健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其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是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过渡时期,人民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反映在医疗行业,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生的工作环境也不好。这就要求我们实习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修养,在工作中尽量少出错,同时努力与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且从优秀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中体会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从而加强个人责任感。

5 职业责任感

职业责任,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学生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责任义务观、苦乐观、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学生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我校的“三早”教育中早接触临床,也是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受到职业熏陶的一项卓有成效的措施。临床实习生在实习阶段能够更深刻的体会职业对个人的要求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要求,逐步培养职业责任感,以便更快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履行职业职责。

三 临床医学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实习医生。除了身份的变化之外,对临床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工作对象的转变。医学生的生活主环境由在学校转变到实习医院。进入实习阶段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是实实在在的患者,做的是操作技能要求高的临床工作等。我们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医学生责任感教育,形成“三位一体”H的责任教育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责任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而进一步内化为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1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某一充满冲突的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置身于各种充满冲突的关系之中,通过“情境中的我”从心灵深处来反思和认识自己。提高应变能力和对道德冲突的感受能力以及道德选择能力,并通过对冲突价值的甄别、筛选,将其内化在自身的道德心理结构之中并践行之。

通过角色扮演法,结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体验责任,让他们暂时扮演医患关系中的某一个角色,感受体验其艰难辛苦或思考处理这一角色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对策。这种方法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亲身体验和理解他人的工作和肩负的责任,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

2 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是一种独特的道德教育内容,是把人的内在情感动员起来,使之融汇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范式。运用情感教育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在精神上鼓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不断地完善自我,让他们积极参与实习,主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医生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医生工作的特点,客观地分析实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康人格。在实习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的状况,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3 情境教育法

责任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我们要善于创设责任情境,引导学生在实习工作中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医院可以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使学生们接受责任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感受责任感形成的过程,认识到负责任对患者、对个人、对医院、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我们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临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患者的需要,使他们的工作与患者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责任感。

4 公正团体法

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法是一种集体教育方法,学校和医院可以通过此方法建立各种管理组织,鼓励学生民主参与,营造一种民主的道德氛围,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并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学生对集体和他人的责任心。

教育实习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护理; 人文精神;实习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9-02

护理人文精神以“患者”健康关怀为终极目标,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社会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护理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影响力明显弱化,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进行探讨。

1 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所处背景

医学人文精神提倡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患者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强调医学人本化与人性化。护理人文建设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脱离实际的人文建设形同空中楼阁,无法实施践行。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的抱怨已经成为国民重要话题,医患关系紧张日渐为社会各界瞩目,医学人文精神已在当前医疗系统中存在现实缺失。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出既符合公众利益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医疗改革机制,强调卫生政策与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提倡充满人文精神的医疗保健服务。新医改坚持“以人为本”的路线,充分认可医学人文属性,提倡对医学人文精神进行价值重构。因此,当前历史阶段的护理人文精神建设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2 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困境

2.1护理队伍人文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理教育门槛较低,护理队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人文知识的储备量自然偏低。护生在校接受护理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为了应付专业课程教育而花费大量时间,真正用于扩充人文知识的时间则微乎其微;即使是学校能够开设人文教育相关课程,护生也多是为了通过考核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并树立人文精神者仅为凤毛菱角。

2.2 社会价值观变化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变革已经使得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价值观变迁,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增加,很多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几近枯竭,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逐渐发酵,变得难以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存在较大难度。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使得人们过多地关注自我发展,而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则提倡关注他人(患者),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从职业道德要求来看,护士关注患者是职业要求,与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有很大差距,这正是社会价值观变迁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的影响例证。

2.3 护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培育

我国护理教育,多数侧重于护理技术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往往被忽视。首先,护理技术的培养容易在短期看到成效,而人文精神培育的收益则是体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在短期之内不可能有所成就。过于追求功利的短视者,往往会在护理技术上竭尽全力,而在人文精神建设上则选择主动放弃。其次,护理学校对人文精神建设的教育手段单一,认识水平缺乏高度。人文精神建设不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具体事例中,自觉地找到处理护患关系的措施与手段。

3 加强护理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提倡将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

我国当前正处在新医改的攻坚阶段,新医改的内容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并积极导引人文回归。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不排斥,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护理教育领域,我们提倡将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

3.2 人文知识积累强化人文精神建立

“人文”一词并非泊来品,我国历史上对“人文”的记载可以溯源至《周易》、《汉书》。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国自古就把医学称为“仁术”,清代著名医学家喻昌说: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中国传统医学主张对病人的同情与关爱,主张与病人进行情感沟通,形成了“仁爱救人”的医德精髓。西方古代社会对“人文”的理解为,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病人,认为医疗行为的目的就是为病人服务,为病家谋幸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理解,对“人文”的关注都集中于人本理念。对护理实习生的教育,有必要确立这样的历史渊源认知,从而为牢固树立人文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3.3 鼓励社会实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人文知识累积与参与社会实践,都能够起到开拓视野,培养护理实习生主动分析与处理护理事件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除职业操守以外还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力求多样化,引导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理念。

3.4 注重护理工作中的细节

优秀的护理带教老师往往是通过工作细节,来展现人文关怀。南丁格尔曾经说过: “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我们护理人员正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家属体现着我们的护理关爱。住院患者除了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外,更要注重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方面护理需求。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床边呼叫系统的使用讲解、院内引导标志的解释、入院后的健康宣教、出院时的援助之手,都可能让患者有亲人般的感受,增加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提倡对护理实习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采取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知识积累强化人文精神建立;鼓励实习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责任感;在具体护理工作中,追求细节成败。

参考文献

[1] 周向锋.传统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 ( 21): 923-924.

教育实习的认识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新课程实施现状和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现状分析下,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革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实践与认识,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师每一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培养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学科教学能力的重要课程??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其教学目前尚有不尽人意之处:反映在学生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门课程学不学一个样,会写教案就行;反映在教学效果上,问题突出体现在数学教育实习中,如不会运用数学教育原理指导教学,不会运用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等。这种局面不改变,是难以培养出适应快、质量高、教学能力强的未来数学教师的。

一、新课程的实施现状

新课程的实施现状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中学教师对新课程并不十分认同和理解,部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也同样存在着守旧和不理解的情结,对新课程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等把握不准。很多中学在进行课程实施中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第二、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对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科书都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认为考试评价与新课程理念并不一致。

二、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教学现状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第一、教材教法的内容相对陈旧和组织不合理是很多师范院校的通病;第二、与高师院校其它课程几乎一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会造成负迁移,也失去了教学本身的示范;第三、与实践的脱节。很多院校已不再组织学生的见习,时间少的可怜的实习多已是形式化,与初等学校的交流几乎为零,这好比生产播种机的厂家不去调查农户的需要一样荒唐。

三、对策

针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现状及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以及对中学教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经验,提出对策如下:

1.重视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是教材教法课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建议、教学建议等都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应制定的。即新课程理念是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指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关系到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制定等。叶澜教授曾指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是新型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把工作做成工匠型还是专家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从新课程产生的背景、研制,以及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等,新课程标准与我国原教学大纲的区别等。

2.增加现代数学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是培养未来型数学教师的基础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学数学现代化今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事实,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是不会停步的。高师数学系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保证具备这样“现代素质”的未来型教师呢?除常规的教法课的理论与技能课之外,还应增设现代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内容。这样从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和问题出发,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去剖析它们,帮助学生去分析和理解中学数学教材,这样在现代数学综合观点的剖析下初等数学的概念和问题的本质特征被揭示出来,使得未来的中学不仅能具体感到学习现代数学对中学数学确实有指导,而且能使他们对中学数学教材理解更深刻,来龙去脉看得更清楚,也就更加利于教材的分析,更利于设计的实施。

3.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中学数学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是基本方向

不少数学教育界同仁已发现,学生对教材教法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学内容在联系中学数学教育实际方面的不足、缺乏具体指导意义有直接关系,因为在大学生层次上,学习内容的“有用”与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是统一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 B Kalesnik)所指出的:“在大学阶段,当职业成为学生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时,各种学科的实用价值就受到怀疑。加强教学内容同中学教育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到这门学科对他们将来职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材教法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性,突出实用性是针对这一现状的关键措施。

4.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改革的突破口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的机会。因此,在教法教学中,应改变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结构。如对于中学数学教学基本理论中的教学目的、数学原则等学生不易理解或不太熟悉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精讲为主;对于某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备课等章节内容,教师可以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对照问题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把握课堂的气氛和进度,并对所讨论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提供典型案例或对比案例,师生共同分析、点评该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

教法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训练教学技能是教材教法课程的另一个任务,如果按照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知识分为编码化知识(Codifiedknowledge)和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knowledge)ii,那么教学技能应属于难于编码和度量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对于这类知识,学习者必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才能掌握。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法。一是要让师范生走出大学,进入中学课堂,亲身体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二是要请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中学数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传授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和现代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新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教育实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5.评价方法的完善是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教学评价对于调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闭卷、开卷和微格教学三方面来进行测评。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更有效的使考核起到诊断、引导、调控、作用,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同时,对师范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其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很多好的改革思路在实施时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与师范院校对教材教法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的教学设备、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是必然而且是真正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查有梁.启发创新教育模式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3]季素月,施珏.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0,(3):57.

[4]丁丰朝.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3):68.

教育实习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顶岗 实习 管理 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10-02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校的基本教学制度和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解决了学校实习场地不足和学用脱节的矛盾。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由于高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质量相对差异较大、加之学生到企业之后,顶岗作业比较分散,如何搞好实习期间的管理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下面就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谈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1 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

顶岗实习是指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余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顶岗实习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1 学习内容的针对性

为了拓宽就业的途径,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主要是针对“岗位群”设计的,但学生一旦到企业顶岗实习,则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其学习的内容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根本没有讲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1.2学生身份的双重性

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反过来讲,学校把学生放到企业去之后,不能认为主要由企业来管理。学校除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外,还必须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3 技能学习环境的真实性

顶岗实习从“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到“以岗位和企业为中心”,提供了学生专业学习最真实的环境。从时间上看,“8或12小时工作制”替代了“课表作息制”。从空间上看,“岗位”替代了“课堂”,“企业”替代了“学校”,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到企业后必将有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学校在动员准备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把工作尽量做细、做深入。

2 分析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管理等办法,顶岗实习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实践证明,由于企业对顶岗实习认识不足,学生与学校时空的阻隔等因素,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有的学生擅自离开实习岗位,根据调研掌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2.1 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

1.学生人身安全难以保障问题。由于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受企业承受能力限制,不同专业学生分到不同的单位实习,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岗位也不同,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易出现安全问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法律观念淡薄,加之个人自由空间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这些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作用。

2.环境变化导致各方面的不适应。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主要有四种情况:

(1)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不适应。

①专业不对口不适应。学校在安排学校顶岗实习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对口,但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也有的时候不可能学生一到企业就给你安排的就是本专业岗位。现在也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可有的同学总是想一到企业就能接触本专业;他却不知道,企业还需要考察他。

②身体对所从事的工作环境不适应。有的认为工作噪音太大,自己的耳朵受不了;有的感觉工作环境有气味,受不了;有的认为工作环境引起他的身体过敏,有点害怕等等。

③对企业的要求不适应。有的不能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有的也还不能尽快从学生转变到员工的角色上来。

(2)不能吃苦。这是现在大多数的实习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有的感觉工作太累,企业加班等身体受不了中途离岗,有的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心理疲劳等。

(3)对社会期望值太高。有的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当逃兵,开小差;有的甚至轻信别人的游说,为追求高收入而走人违法之道等。

(4)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2.2 劳动时间超长加班现象普遍,学生难以适应,实习时间难以保证

根据学校要求,学生应完成一年的顶岗实习期。但是,顶岗实习期间,大多数的企业的劳动时间都是超标的,学生难以适应,实习时间就难以保证。根据我系对顶岗实习企业跟踪回访结果表明,国内企业,其工作时间均在10~12小时甚至更长。刚出校门且年龄在20-23岁之间的高职学生就很难接受和面对,短期内很难适应,导致学生则因顶岗实习生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日工作时间长,而怨声载道,无法坚持而找各种理由借口离开实习企业。因此真正能坚持实习并在实习单位就业的为数就不是很多。

3 对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工作顺利、有序,稳定地进行,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必须通过明确实习任务、规范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拓展和稳固实习基地、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办法来做好实习工作。

3.1 顶岗实习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应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并与实习单位的管理者做好沟通工作。

2、对实习学生进行宣传动员,将实习的目的、要求、安排和计划告诉学生们,并对学分的考评实施细则也一并公布。实习前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实习前组织由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有关实习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规章管理及产品品种等加以系统化培训教育,是学生能尽快的适应企业的管理。

4、实习前与企业协商为实习学生申办实习期间的工伤保险,

解决三方后顾之忧。

3.2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安全实习提供重要保障

1、建立和健全管理工作机构。成立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为组长,教务、学工办、专业教研室等为成员来组织、管理顶岗实习工作。

2、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文件,制定实践教学规范、顶岗实习工作细则、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

3、为保证学生安全和权益,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书。同时为了促使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安全有效的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离校前与学校签订实习管理协议书。学校必须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实习的企业、内容和时间,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4、加强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投入一定的经费和人力来保障实习安全顺利进行。对顶岗实习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可配一名指导老师带队或聘请企业班组长为兼职教师,学校发放实习课时津贴或补助,教师差旅费由学校支付。

3.3 充分调动三种人的积极性对实习学生实施管理

1、带队教师。带队教师最好是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他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对学生的考勤、纪律、岗位适应情况、实习态度进行管理和打分。

2、企业班组长。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班组长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既是企业的生产员工,又是学校聘任的实习指导教师,他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实践知识,还有工作经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行规及团队精神,他应给实习生的职业操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创新程度、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打分。

3、学生干部。实习学生中的学生干部既是实习者又是实习学生生活、实习秩序的管理者,他可以对学生的自我管理状况进行打分。

4、实习结束返回学校时每名学生要呈交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结合各项考核指标给出合理的实习成绩,记入成绩册,装入档案。对不及格者可随下届学生实习,成绩合格后方核发毕业证书。

3.4 以德育教育为统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夯实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按教育。对于不能吃苦的学生,除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的教育外,还要充分做好学生在顶岗实习前的军训及相关培训教育,以及通过学生成才典型的宣传来教育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例如,2010年11月中旬,在辽宁鞍山六合农牧业公司实习的十六名学生,因工作强度较大又累,全体思想不够稳定,马上采取措施,以打电话,发短信,网上QQ聊天等形式,经多次交流,使学生明白实习工作中暂时的苦和累,都是为以后打基础,可以锻炼自身的毅力和承受力。就这样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安心实习,现已有两人晋升车间主管,月薪4千以上。又如,2011年4月,在北京宏宝莱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的115名学生因工作时间长(12小时工作制),得不到很好休息,也有很大波动,带队教师与她们谈理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看法,耐心与她们谈心,安定她们的实习心态,使他们顺利的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真正实现了就业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实习与就业的充分准备。对于学生感到对工作岗位不适应的问题。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在学生上岗前对岗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让学生三思而行。另一方面上岗后还要进行爱岗敬业的跟踪教育。例如,2011年8月,在沈阳桃李面包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的80学生,打电话、发信息,诉说实习的委屈感受,我们一边耐心听她们诉苦一边开导她们,说明实习可是锻炼一个人的好方法,也是成就一个人的好机会,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学习。经过这段长时间的谈话,做通了她的思想工作,让她能安定下来,顺利完成实习。

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法纪教育,以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遵纪守法作为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和提醒。制定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及时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动态,排查各种隐患,确保实习学生在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稳定工作。

4、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工作就意味着走出学校单纯的环境,走向社会的大舞台,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不像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那么简单明朗,容易相处。其次要重视人际交往,懂得与人团结合作的原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以诚待人,为人处事要以诚信为准则。现代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团队精神,不要事事以我为中心,要以全局为重。

综上,只有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密切了校企的关系。这样到企业实习既能进得去,又能留得下,技术过得硬。为我们的招生和分配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程相,浅谈如何指导大学生顶岗实习,高等教育,2011,3.

教育实习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江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败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军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其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就现状来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PH以企业为主导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加拿大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社区学院以“开放性”为主要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英国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澳大利亚TAFE的实践教学模式;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模式;韩国高职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动手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能很快满足企业的上岗要求,因此,许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企业不仅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而且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实施中,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学校设有与社会的联系机构,这些机构可以使高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更具职业性,将最新的工作岗位要求反映到学校课程中来,突出培养人才的时代性。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是国外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目标是应用性的高等技术人才,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等方面都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如德国职业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到企业实践;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大学实行的是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安排为期一年的实践,让学生到工厂和有关部门的不同岗位上工作和劳动。

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多样化,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开设大量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采用灵活的方式,选择适当的时候学习,也可以中断学业进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再返回学校学习。

二、江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育部虽在2000年2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在实践发展中,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及毕业生的去向等,均模糊不清。

2.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课程体系。目前,我省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在专业设置上仍是延续或套用原高等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而普通本科高校所属的高职教育则基本上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模式,是本科模式的压缩型。在课程开设上,还是沿用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技能训练大都放在专业课之后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这种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在本质上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相违背。

3.“双师型”教师队伍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至为关键的保证。其中“双师型”教师是主要力量,这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环境、政策不具备,特别是新技术领域的教师完全缺乏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教育与行业的体制隔离是阻碍高职教育名不副实的根本原因;其次,高职教师学历结构改善的途径不应是普通研究生教育,而应该是工程硕士教育,这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但目前工程硕士却不对高职教师开放;其三,高职教师高级职称评定是搬用普通高校的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型而不是科研型的,是应用性的而不是学术研究型的,因此在高级职称的评定上存在相当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其对高职教师的吸引力和积极性。

4.社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在实现途径上,与国外职教发达国家相比,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过少,不利于实践教学做到“三个贴近”(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也不利于实践教学产学合作桥梁作用的发挥。

三、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服务对象要明确定位。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主要是由地方或行业主办,其人才培养服务对象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需要为基准。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需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也可以使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完善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我省高职教育基本都定位在专科层次,应以现有本科院校为教育平台,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让一些面对地方、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院校改制为本科高职,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次可把一些二级学院转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基地。

3.按照素质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要素,而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要求。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以专业改革为龙头,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促进学科综合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传统高教单一学科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其次,要以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为主线,整体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高职教育要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的匹配,多设置一些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重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应进一步增加。这种增加不是对理论教学的削弱和;中击,而是有机地将部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穿行,使理

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积极开展产学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在实践教学具体实现途径层面,主要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借助集教与学、学与练、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首先通过实验室的实验对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数据处理等基本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实训I中心的仿真教学感悟和模拟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获得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识;最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实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职业结构成动态变化的趋势且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在此背景下,人才的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要不断面临专业、就业、失业,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术,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发展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备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

6.实践教学的运作要社会化。首先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由以学校为主导转变为以学校和相关企业、行业为主导;其次配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实践教学内容将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国际通行证书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做到双方的直接接轨。学生可以通过自修等方式,取得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冲抵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也可从事与应用相关专业技能培养的生产实践,在经学校和社会权威机构鉴定后冲抵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再次实践教学教师来源逐渐社会化。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比重逐渐加大,并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