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战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战略方案范文1
京东大客户部副总经理李靖在接受《 中国信息化周报 》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提到,无论是技术,还是商用模式的创新,他们都希望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然后再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细数京东企业购这一年来的战略部署,其中也不难发现,每一次模式的创新和布局的推进,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宏大的棋局已经展开
在4・26战略会上,京东针对企业级市场了商用、服务和品牌三大战略。之后又相继了“翼采”平台和企业采购移动解决方案,从而打造成了“智、慧、云、翼”平台+移动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标准化企业采购解决方案体系。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的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此时,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显然不再受用,而是需要京东企业购提出更加细分、精准的解决方案。
通过“蜂巢”大数据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挖掘之后,京东企业购提出了面向外企以及制造业企业的行业解决方案,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并进一步实现了精准营销。“我们不希望只是做一个交易平台,仅仅去帮助厂商卖产品,我们一定要在这中间为客户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未来所有的商业模式也都会基于此去展开。”李靖如此说道。
京东商用四处出击
京东商用战略在之初,就提出构建“需求+营销+交易+金融+供应”的垂直整合闭环产业链,并建设面向“客户+厂商+服务商+咨询商”的共享开放平台,从而使商用采购主体发挥专长,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发展到现在,整合闭环产业链+建设共享开放平台仍然是京东商用的主要模式。通过“蜂巢”大数据系统、“商用场景化解决方案”、“商采通”、“企悦管理”等智能采购工具的应用,来解决传统商用模式存在的企业采购不透明、采购过程复杂、内部组织合作有障碍、信息化采购平台无法自动化、采购过程从长尾走向烂尾等难题。
在上个月举办的华东分享会上,京东商用联合惠普共同了商用笔记本电脑产品。而在此次华南分享会上,京东商用又联合康佳了最新商用电视以及康佳电视版广告机系统。
深圳市康佳商用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跃军表示:“通过跟京东的合作,我们达到了双赢。比如,京东为我们带来物流配送,不仅如此,在市场需求上,京东为我们提供大数据精准定位。对于京东来说,也可以利用我们遍布全国的服务维修网点,有效保障京东服务质量。”
京东商用联合惠普和康佳等厂商新品的模式,其实在京东内部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他们每个月在线上线下都会有类似产品。李靖表示:“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不断探索符合商家专业的产品,并精准推送到有相应需求的客户手上。”
另外,李靖也提到,在华东,外企比较多,华北就是政府机关和高校、研究机构比较多,在华南民企更加多一些。所以不同客户类型和不同行业有所不同,所以导致每个区域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模式,包括跟厂商合作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采购战略方案范文2
1.1采购和供应商关系的转变
供应商跟采购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普通买卖变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外采购操作在跟供应商合作时,都是尽力去采用压低采购价格的手段,费尽心机让供应商妥协。而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完善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得采购可以寻找到更多的供应商,并采用了分散单独治理的方法。在采购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在供应关系链上,双方可以共同分享库存的数据信息,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库存积压成本,很好地解决了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最后达到控制采购成本的目标。还有很多的企业跟供应商建立了技术合作组织,也有效地缩减了新产品的开发成本。
1.2采购的运作必须结合生产的订单需要
在以前的模式中,采购运作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及时的补充库存,以防止库存出现空缺的情况。而在现在的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模式,就以生产的订单需要方式进行的,所以企业的订单需要在客户的需求订单后才产生的。而适合时期的生产订单驱动方案,使得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可以直接配送到制造部门,从而降低了采购部的库存积压和运作成本。
1.3采购管理的重点转移
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重点转移。传统的采购活动最大的缺陷就是跟供应商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沟通,更缺少对客户需求做出及时积极反应的能力。因此,适时生产采购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对企业的采购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且企业必须大力改革,改变过去“为库存而采购”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柔性管理和市场反应能力,大力加强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努力建立一个共同双赢的战略发展合作模式。在跟供应商信息沟通过程中,通过供应商的信息反馈,及时地做出必要的调整,同时也加大对供应商的培训力度,也要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新产品设计开发中,把握产品质量,在这些参与过程中,把事后把关转变为实时把控。
1.4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管理有利于采购流程增值
过去的采购管理模式,采购的完成往往需要几个不同部门协助才能完成,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这种管理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第一,采购的申报需要经过多个不同职能的部门的审核,工作效率低下;第二,由于各个部门之间本位主义的作用,使得信息不能够顺畅的流通,导致内耗的加大,最后也造成经营成本上升。而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模式下,信息化技术日渐成熟,加快了管理审批流程的速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1.5库存管理方式也发生改变
在过去的采购活动中,供求关系的作用使得采购跟供应商分离开来,企业采用单独的保持一些库存来解决需求变化带来的波动,并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库存的管理模式已经使得企业负担加剧,把企业推进被动的位置。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管理,从各个细节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2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管理具体的实施策略
2.1采购管理策略制定的关键要素
采购方案考虑的关键因素就是价格,所以过去传统采购模式,就是采购人员通过不断地增加供应商数量,提供多方货源,让多个供应商之间相互形成竞争,从而降低采购材料的价格,最后赢得采购的价格优势。而在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部门人员所面对考虑的问题,相比于原来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考虑多个方面。比如质量、价格、能否及时交货等因素。而且在目前的交易市场中,同一类产品材料的价格涨跌或质量的优劣,都会严重地影响到采购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能否及时的交货,同样也对企业的采购方案的实施产生巨大冲击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对客户能否及时的按时交付货物和对客户的要求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都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总的来说,在新型供应链模式下,交货及时性和交货提前期是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重要指标。
2.2采购要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过去传统的采购管理早已经不适合日益更新的经济发展需要,所以企业采购必须跟供应商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企业采购管理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1)在制定采购方案时要对各种关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对有意向供应商可以先发出招标文件,等供应商接标后再进行初步的审核。
(3)要详细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评估,择优选用。
(4)与选择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5)和供应商共同提高经营利润。
(6)实施供应商的风险防范方案。
供应商的考核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企业在对供应商的考核指标务必要公正、科学、合理。此外,对供应商的考核指标中,不仅仅要重点考察供应商的质量、交货时期、价格等核心指标,同时也要注重其相互协调能力、开发能力等因素的评比。
2.3对库存管理要精细化
库存管理在一个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和采购管理中占据着重大的作用,是价值链实现增值的关键一步。因此,科学合理的建立和改进库存管理模式,是企业实施采购策略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实施科学有效库存管理,才可以跟供应商建立和谐优势的合作关系,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完成采购计划的制订,实现零库存管理。所谓零库存管理,就是在客户订单的作用下,从客户到生产,再到采购,最后返回到供应商这样一种逐级驱动的拉动式生产模式。零库存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库存量,还可以提高库存的运作周期。
3结论
总而言之,在采购中降低采购价格,从而获得稳定有利的价格竞争力,同时也要密切跟进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能较快速的针对新产品设计做出反应,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能力。而对供应商而言,跟采购达成的战略合作关系,能更好地掌握采购需求,改善生产的流程和质量,也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采购管理策略的实施,可以让采购方和供应方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薛丽.应用战略采购优化化工采购成本管理[J].上海化工,2011(1).
[2]陈耀峰.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竞争优势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
[3]薛文情.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策略研究[J].机电技术,2012(6).
采购战略方案范文3
组织能力
一个好的采购战略可以反映出对产业经济和动态变化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潜在收益的定量分析,提出采购的必要理由。但这必须广泛利用专业人员,以获取最好的建议。实现战略采购的组织能力包括从战略制定到实施的能力。从组织架构即决策流程上必须有相应的责任人负责实施。现实情况是,战略采购的行动从采购部发起,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权威,在内部跨部门合作及外部供应商整合方面遇到阻力。即使有外部顾问参与,在顾问离开后,很多变革又重新回到了原点。采购部直接上级一般的级别都比较高,但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专管采购部,在精力上难以协调,从而造成战略采购实施的失败。惠而浦公司运用多功能的商品业务团队,来准备商品业务计划。这些计划遵循一个标准的大纲。其中包括内部行政成本,以及外部供应基础概述:全球需求和市场份额的检测以及对竞争对手和他们的采购模式的评估等。战略采购的组织能力涉及到跨部门、多功能,其组织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组织地位和组织能力才能实现战略目标。
总成本建模能力
持有总成本是衡量战略采购管理的重要基准。同时,它是供应商管理及内部价值链管理的考核标准。它也给出跨部门及供应商合努力的重点。例如:麦当劳公司多年来和供应商一起合作,开发出一种优化厨房成本的复杂模型。该模型抓住鸡的预期死亡率和体重增加期,去决定在例如湿度和空间分配等各种条件下的最佳饲料配制。而且,通过建模模拟饲料配制如何影响体重增加和死亡率,供应商就那个针对饲料价格的不会,调整饲养方案,优化小鸡的体重增加量。那么,如何去建立总成本建模能力呢?首先要开发出总成本建模所需要的知识。以美国的本田公司为例,当本田公司在俄亥俄州的马瑞斯维尔投资于制造和工程领域技能时,通过创立了一个称为成本研究的中心小组,采购职能系统地建立起成本建模能力。几年来,采购员已经轮流进入这一部门,然后再回到直接采购的位置上。用这样的方式,成本研究职能吸收了采购人员特定的商品知识,反过来又将本田的成本列表法传授给他们。现在,最初雇用了20至30个人的部门消减了一半的人数。而且,本田的采购人员还轮流进出企业的其他部门,在组织中广泛传播他们的关于成本驱动因素的知识。从上例可以看出,其次,总成本建模能力还包括其它部门的配合及认同。其中,不论是通过流程设计,还是通过文化引导,都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整合供应商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对供应商的管理涉及到选择、评估和剔除三个方面,而供应商管理又是采购管理的基础。其中供应商整合是改善供应状况实现战略采购的关键。将供应商数目减少,同时对供应商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度却不小,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数据收集工作。如果供应市场数据收集能力强,供应商整合就成功了一大半。
采购战略方案范文4
关键词:工程公司 EPC总承包 战略成本 管理
EPC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商按照与业主的合同约定,独自承担工程设计(Engineering)、采购(Purchasing)、施工(Construction)等项目全过程,并对整个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负全责,直至工程竣工,最终实现向业主“交钥匙”的工程承包模式。通过集成化的项目执行和管理,实现了三大要素的整合:第一是技术和工艺,第二是设备和材料,第三是施工。EPC总承包的主流模式是以设计为龙头,这种以设计为先导的集成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整合上下游资源,更为重要的是EPC承包商对先进工艺技术的开发,对设备材料国产化的开发能够协同化,集成化,从而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不断完善工艺方案和成套设备的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中逐渐树立技术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外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工业领域的技术垄断。
一、从成本控制到资源管理
在一般财务会计概念上来讲,成本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所以根据这个定义,为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增加所有者权益,就要控制成本。这就是成本控制理论的根源所在。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成本对应的是收入,因为有成本的支出,才会有收入的获取,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成本是一种资源投入,这种投入是以获取收益为目的的,包括有形的收益和无形的收益,也可以分为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成本是一种资源投入而非资源耗费或者是资源付出,因为投入对应的概念更应该是收益,也就意味着成本本身已经蕴含着收益的因子。所以要把成本控制的思想转变到对投入资源的管理上来,而衡量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准则是资源投入所创造的效益的高低。
二、EPC总承包项目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路
工程公司EPC总承包项目的战略成本管理能力就是企业为项目实施配置资源的能力。若是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作为具体EPC项目的成本管理只能是成本控制,存在着先天不足。我们知道,企业中一个项目组的成本管理能力要依赖于这个项目组所在的企业,要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边界值和层级区间。作为EPC总承包项目,其成本要素主要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和施工成本,对项目成本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要素价格和要素质量。全球各地的要素价格和质量是不一样的,比如人工成本,欧美发达国家人工成本相对较高,素质也较高,越南、孟加拉、斯里兰卡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素质也较低,中国、印度可能比较适中;比如设备材料的价格,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不同,同时还会受当地采购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的影响。所以作为项目组织本身,并不具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这需要工程公司具备全球化战略思维,具备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的质量和价格之间进行最优组合。
三、EPC总承包项目战略成本管理的原则
EPC总承包项目战略成本管理的原则应该是基于总成本最优原则。也就是说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化设计、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单位的资源,为业主提供集成化的EPC总承包服务。
四、对设计资源的整合
(一)学习曲线
将公司或者个人的累积产出量与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或者单位产品的成本函数关系描绘成的曲线就是学习曲线。学习曲线表示,随着累积产出量的增加所体现的学习程度的提高,单位产品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递减,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带来成本的递减。学习曲线要发生作用的前提就是要实现专业化分工,只有专业化分工才能实现技术的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作为集团化的工程公司,一定会有多个成员单位或协作伙伴,但是众多的成员单位和协作伙伴大都是随着市场区域化而发展起来的,在所在区域市场内开拓市场、承接项目,属于块状经营模式。而作为内部高度专业化管理的集团公司,应该是线条状的经营管理模式,每家成员企业应该都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技术特长和优势,在集团总部的协调下,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属于本成员单位技术特长和优势的市场。在这种战略方向指引下,根据“学习曲线”的理论,每家成员单位都会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具备竞争力的技术优势,从而在集团公司统一的管理体系下,发挥航母编队的集合优势。
(二)实现专业化分工的措施
1.一体化的设计管理体系
集团化的工程公司要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管理体系,所有成员单位或协作伙伴都必须要在这个统一的管理体系内来进行作业。没有统一的设计管理体系,各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不可控,项目的质量、进度不可控,成本当然也难以控制。
2.对成员单位和协作伙伴的专业化定位
根据集团公司对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判断,结合各家企业的历史情况和当前的技术积累和比较优势,来对各成员单位和协作伙伴进行专业化定位。
3.建立持续不断推动专业化定位发展的保障机制
建立一体化的设计管理体系和对成员企业的专业化定位相对比较容易做。但是如何来确保成员单位按照专业化定为来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是一个非常现实和深具挑战性的问题。
集团化工程公司的成员单位由于历史情况、现实情况等各种原因,发展不平衡,很多成员企业是地域化的市场优势,而不是专业化的优势,在企业所在地什么项目都做,没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更难以取舍的是,拿到手的合同额和利润额比较高的项目却不一定是本成员企业的专业化定为范围内的项目。这就造成了集团总部和成员企业尤其是成员企业推动专业化定位的矛盾心理,甚至成为推动专业化的阻碍。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专业化战略难以落地。
(1)经营一体化
把市场经营业绩从各成员企业综合考核中抽离中来单独考核,分为专业定位市场考核指标和非专业定位市场指标,对符合专业市场定位的指标设置较高的考核权重,对非专业定位的市场指标设置较低的考核权重。本企业承接的非专业定位的项目交由其他专业定位对应的成员企业来执行。
这样一方面确保项目不会流失到集团外部,一方面激励成员企业以更大力度开拓与本企业专业定位相对应的市场。这样通过经营一体化的管理,使得所有成员企业执行的项目都是与本企业专业定位相对应的项目,从而不断产生技术积累,逐渐形成技术优势和执行优势。
(2)专业化前提下的项目执行一体化
专业化前提下的项目执行一体化指的是集团各专业事业部和对应的专业定位的成员企业一体化。对各专业事业部和对应的专业成员企业建立一体化的考核,对各专业事业部的考核要把对应的专业成员企业的各项指标纳入进来,促使各专业事业部主动积极的为提高专业成员企业的技术能力、专业素质和项目执行能力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
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各专业成员企业,习惯站在本企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更多的考虑的是尽最大努力拿到尽可能多的项目,至于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专业化定位,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开发和积累,理顺机制、提升项目执行效率这些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可以把专业化的战略称为“理想”,那么成员企业的这种立足于本企业生存的思维称为“现实”,在成员企业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理想”屈从于“现实”,从而影响集团公司整体目标的达成。所以要确保成员企业服务于专业化战略,就要改变成员企业的生存式思维,把成员企业转变成“利润中心”,利润中心的考核模式会促使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合理使用资源、降低成本上来,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做大营业额上去。
(3)对协作伙伴的选择
对于海外项目的承接和执行,国际化工程公司应该更多考虑设计资源的全球化优化组合,去寻找更为熟悉项目所在地标准和规范的协作伙伴来执行,而作为本公司来讲,要建立一只专业化、专家化的管理队伍来确保协作伙伴按照公司全球统一的管理体系来执行项目,以实现项目执行效率、质量和成本的有机统一。
五、对设备材料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单位的资源整合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P、C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往往是工程公司负责采购和施工的管理,而具体的设备材料供应和施工安装工作分别由制造厂商和施工分包单位来执行。所以在这种角度上我们可以把制造厂和施工分包单位统一来为供应商,不过是制造厂供应的是设备材料,施工分包单位供应的是劳务。在这里我们引入“战略采购成本管理”和“供应价值链”的思维。
(一)战略采购成本管理
主要针对的是整合供应价值链,使得总成本最低,在EPC承包商这里主要针对的是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商,都属于采购的对象,一个是采购产品,一个是采购服务。我们统一把其称为战略采购,战略采购成本管理与普遍意义上的采购区别是前者注重的是“最低总成本”而后者注重的是“单一最低采购价格”。简单地说,战略采购是以大的采购品类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来建立供应渠道,一般采购是以获取具体产品采购价格最低的简单交易。
从供应价值链管理的思想来讲,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单位都可以看做是EPC总包商的供应价值链,一个提供的是设备材料,一个提供的是施工安装劳务。我们知道,在EPC总承包项目中,采购和施工阶段的成本占项目总成本比列要达到85%以上,如何管理好这两部分的成本,对项目总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我们认为,项目本身的成本管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EPC总承包商对供应链价值的管理能力,这要求EPC总包商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全球化的,一个核心就是该企业是否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势资源配置。如果EPC总承包商能够具备获取全球资源的能力,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配置,那么就会极大提高其在工程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具体来讲,EPC总承包商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最具优势的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EPC总承包项目的成本管理能力。战略采购成本管理主要是它以大的采购品类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来建立供应渠道,通过整合供应价值链,使得总成本最低。这种管理模式把传统模式中EPC总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对立博弈关系改变为合作协同关系,从而在节约总成本的同时,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并进行价值分享。
(二)实施战略采购成本管理的措施
1.建立供应价值链
作为EPC承包商首要的问题是要确立对供应商管理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模式,才能培养自己与供应商的合作能力。要想实现在全球配置优势资源,就需要找到优秀的、能够且愿意提供长期合作机会的供应商,进而才能实现价值链管理。这是前提,那么如何汇集吸引优势供应商资源呢?
(1)建立集中采购平台。集中采购的优势主要在于实现规模化采购的效益,为供应商带来更多采购量的同时,从而获得对供应商更多的议价能力。EPC承包商在实施分散采购时或者单个项目进行采购时,每个项目特点不同、进度要求不同、质量要求不同,同时要要根据本项目资金、预算的安排来实施,往往是每次采购量不大,无法获得供应商批量采购的优惠。集中采购不然,通过集中采购平台,把各项目对同类产品的需求汇集起来,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获得供应商给予的更多优惠,降低整体采购成本,同时集中采购也减少了订货次数,节约物流运输开支。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集中采购平台,将会对各种产品统一订货渠道,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优胜劣汰,就形成了优质的供应商与承包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就形成了EPC承包商的价值链。
(2)与施工分包商合作关系的建立。作为EPC承包商同样要在执行EPC总承包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自己的施工分包商长名单,并在每个项目执行完毕后,进行后评价,不断优化筛选,最终确定自己的施工分包单位短名单,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为承接总承包项目分享优势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从而降低EPC总承包项目的总成本,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2.EPC供应商的开发
供应商开发的内容与步骤为:采购物资分类对相应物资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潜在供应商的评估询价和报价确定潜在合作伙伴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商开发中,一般需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质量、成本、交付、服务,简要称为“Q.C.D.S”原则。
在这四项基本原则中,质量是首要因素,首先要考察供应商是否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认证证书,然后再考察产品的认证情况,其次要考察其生产技术能力即其主要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设计、技术研发能力。然后是考察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对EPC总承包商的项目所需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进行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价格谈判来实现成本节约。在交付方面,要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交货周期、增减订货的响应能力、主要技术和生产人员状况。最后要考察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的纪录,这一定也非常重要。
3.实施合作型关系的供应商管理
作为合作型供应商管理,供求双方确立的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合作共赢关系,根据学习曲线理论,每个供应商都有其对应的学习曲线,在供货一段时间后,其成本会持续下降。EPC总承包商应与建立合作关系的供应商一起研究,提出改进方案,以最大限度节约成本。
采购战略方案范文5
【关键词】现代成本会计;企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35-01
一、现状及成因
企业在当前这种持续、普遍、全面的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其困境是不容置疑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各种生产成本的上升,是一种“成本上升型通货膨胀”。目前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费用所占的比重下降,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
首先,从理论上说,我们已提出建立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在内的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但在如何使这个方法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形成有机联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适用于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我国目前仅有6.2%的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这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者的个性重视不够。
最后,从成本管理手段看,虽然部分企业进入了会计电算化阶段,但成本管理模块应用程度不高,许多企业仍然是进行手工核算。这样,直接导致了有相当多的企业都存在着成本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日益严重。
二、走出困境,有效实施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充分发挥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现代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要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
同时要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几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使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
采购战略方案范文6
一、依靠内需发展是大国经济的基本规律
国际贸易理论表明,大国情形下的出口或者进口,由于贸易规模大,导致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国际市场的价格也随之发生变动,即大国出口时国际市场的价格就会下降,进口时国际市场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使大国的贸易条件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如果大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比较小,还会造成“贫困化的增长”,甚至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阻断产业结构升级的自然路径。大国在加工出口贸易方式下,国内只得到了低廉的加工费,而客观上却通过原材料等中间产品进口的高价格和成品出口的低价格给进口国进行了双补贴。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被国外的实践所证实。
二、内需发展战略下国际经贸联系的特点与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1.国际经贸联系的新变化、新特点。①国际贸易的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在内需发展战略下,国际贸易的主体除了外贸公司、出口企业、跨国公司外,出于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国内的任何企业或公司均可直接从国外进口所需的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及服务,也可以将其在国内市场剩余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②国际交易的客体将趋于无形化、多样化。在内需发展战略下,我国国内市场将成为国内外产品和服务竞相角逐的主战场,国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要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将其生产的整个工序置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下,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采购或外包,使进口和出口得标的物中既有有形的原材料零部件,也有无形的生产;既有成品也有中间投入品。而中间投入品中包括的生产者服务的种类和数量要远大于成品的种类和数量,从而使国际交易的客体必然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无形化的特点。③国际贸易模式将由出口主导转为进口主导。国际贸易模式是指出口和进口产品的种类及其组合。在内需发展战略下,由于国内资源和先进技术相对短缺的限制,再加之出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口的大量增加将成为我国今后国际贸易模式的重要特点。而出口的规模将会相对地下降,出口的主要目的是为进口服务,而不再是为了创汇。国际贸易模式将由出口主导转为进口主导。④国际交易的方式将由传统转向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出现将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也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替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在形式多样的国际贸易方式中居主导地位。这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必然会对传统贸易方式各个环节的监管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新课题。⑤对外投资和企业并购将成为我国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在内需发展战略下,国内一些资金雄厚、技术成熟、国内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的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或并购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步伐趋于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直接投资等资源配置活动,中国正日益成为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10年连续增长,这种增长趋势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而进一步加速。同时,无论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中国海外并购总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652亿美元,其中浙江省在境外设立的营销机构已累计超过3000家,2012年浙江民企海外并购项目达63个,并购额7.1亿美元,2011年,中国民企海外并购十大案例中,浙江企业占了一半以上。可以预见,对外投资和企业并购将成为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上述特点归结起来就是,随着我国内需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期以来国内主要通过外贸公司进行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将不断地回归生产企业,加之企业对外投资和海外并购的不断增加,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将会日益加强,现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进出口业务将必然回归国际商务的范畴。所有这些变化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2.对国际经贸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在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除了要精通英语、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能吃苦耐劳等素养外,还需要具备更宽的国际视野、更强的全球意识、更娴熟的外语交流能力、更深厚的跨文化积累、更全面地分析能力和更科学的决策能力等。
三、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已经与现实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与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略下对进口贸易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高校及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密切相关。在此发展战略指导下,伴随着出口贸易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出口贸易业务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在这种社会需求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货物的出口为核心,对进口业务人才的培养常常被置于次要位置。然而,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大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走以内需增长为主的道路。近年来,我国的进口规模已经呈现出大幅度持续增长的势头,这种趋势今后还将更加明显。许多外贸公司和企业在招聘不到进口业务人员的情况下不得不从职工中派员外出学习或培训。
2.与我国“走出去”战略对跨国企业经营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的实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服务贸易也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务活动,客观上也要求将这方面的人才需求纳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中来。
3.与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行的培养方案是基于传统的贸易方式设置的,传统贸易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单贸易的规模比较大,生产经营都可以批量进行。而近年来出现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面对的却是海外分散的采购规模非常小的成千上万的客户,显然这些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与传统贸易是不同的。2012年8月,杭州、上海、郑州、重庆、宁波正式获批成为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首批试点城市,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顺应了电子商务发展趋势[1]。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义乌市进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新模式成为试点的重要内容。一头在义乌采货,一头在国外市场销货、供货、结算一条龙的跨国外销方式,国外游客购买等方式都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表现。[2]
4.实习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实务性比较强的专业,实习环节对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外贸公司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常常流于形式,收效有限。有协议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接纳学生实习的能力难以满足需要。校内实验室进行的进出口模拟课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但毕竟作用有限。
四、内需发展战略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创新
1.培养方案创新的原则。兼顾市场需求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固然要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传授给学生找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大学四年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获取才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2.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创新。由以外贸公司为主转向以跨国公司为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上是以为外贸公司培养进出口业务人员为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加入WTO以后,我国于2004年将对外贸公司的成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许多企业拥有了自营进出口贸易业务。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外贸公司的经营受到了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国外并购方兴未艾。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以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并购会不断增加。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也要相应地由以为外贸公司培养优秀的进出口业务人员为主向主要为跨国公司培养高级国际商务人才为主转变。
3.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为主,进出口业务为辅。与上述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相联系,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跨国投资、国际并购、国际采购、国际营销等活动培养既精通英语、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能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素养的,又具备更宽的国际视野、更强的全球意识、更娴熟的外语交流能力、更深厚的跨文化积累、更全面地分析能力和更科学的决策能力的等高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