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期末学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期末学习总结

高中生期末学习总结范文1

现阶段,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辅导员制。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辅导员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后来国家在1956年出台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该条例对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等问题都做了明文规定,该条例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步形成,随后的几十年内辅导员队伍不断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发展、壮大。沿革至今,辅导员制仍是大部分院校的学生管理主力军,但该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与辅导员制相比,导师制显得更为科学。所谓导师制,是指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个性化指导,同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存智慧和学业智慧的成长为目的,最终发挥教师的导引、协调作用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1]。导师制普遍被认为是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该制度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分制的改革。17世纪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首先实行该制度。20世纪9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度被引进中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名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该制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随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纷纷试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2]。

机械工程学科本科生在完成大学通识教育后,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其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高等特点,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将课堂授课和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传统的辅导员制度虽然久经考验,有大量的学生教育经验,但对学生培养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技能锻炼方面略有不足;而导师制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即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培养,并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乃当前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培养模式。

一、机械工程学科本科生的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适应。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生活环境改变、人际关系改变、学习模式改变等挑战,顺利完成这些挑战,不仅可为整个大学的学业成就、职业规划提供良好开端,而且能为个体人格健康成长拥有和谐人际关系提供重要保障[3]。

1.人际交往危机。在初入大学时,学生正处于心身迅猛发展的阶段,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应对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独生子女等问题,相比上一代人在性格和习性上存在诸多差异。对于机械学科学生来说,理性思维高于感性思维的是他们的特性,这样也促使他们比文科的新生们更快地接受新环境。但适应很难,对于从原来固定时间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从原有的固定座位和同学转变为教室、座位、同桌不断更换,从原有单调的学生生活转变为丰富的大学生活,面对这些转变,在应对这个“校园小社会”时,部分同学无法转变新的社交方式,从而产生茫然和偏激心理。新的环境下他们的朋友圈逐渐缩小,而之前的交友方法又显得不合时宜,较差的交际能力,让他们感慨“举目四望,茫然无亲”,却又无力着手、做出改变,只好自怜自叹,自怨自艾,这就出现了人际交往危机。

2.学习危机。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原有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人由初期的欢快喜悦变成后期的茫然无措。此时如果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相关的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则易产生学习怠倦等问题,即对学习感到厌倦、疲乏[4]。雪上加霜的是,机械学科的难点又在于机器结构异常复杂,学生多但实验样机少,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面对这样一门实践性强,内容涉及机械、液压和电子等学科,各章节之间联系很少的专业课,他们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又因为部分学生对机械学科的认知度几乎还是零,或者说是停留在高招填报志愿阶段,他们仍是仅从专业名称上来直观判断这个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所以对于更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完全没有具体的渠道进行了解。对未来的迷茫,造成了学生目标的缺失,进而导致学生们荒度时光、得过且过,这便造成了学业上的危机。

二、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的设立,将会是针对机械教学模式创新向前跨越的一大步。学校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来选拔优秀的机械学专业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同时具体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详细要求,使导师开展工作有章有循,有依有据。

在导师制度的推行中,应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两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并非替代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而且分工明确。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指导,包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导师则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包括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做出成绩等。双方通过密切合作,真正体现出该制度的优越性。

1.建立章程,规范管理。建立专门的导师工作条例。制定专门的导师条例,规范导师的遴选、任命、奖惩、工作职责等。在院系建立导师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遴选、任命和联系导师、协调导师工作、反馈导师意见建议、接收学生投诉和反馈等情况,使导师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交流探讨,互利共勉。在院系层面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导师工作总结和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探讨更适宜本班的教学办法。每个学期,导师办公室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如新老导师经验交流会、工作总结会、师生互动座谈等来促进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量化考核,奖惩有据。每学期末学院组织导师工作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对所有导师进行量化考核,即考核导师投入到所带班级的成效,建立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例如评选“年度导师”等,将导师的工作量纳入人事绩效考核中,并将导师的工作业绩作为人事晋升中的加分条件,使导师有充分的积极性投入到学生培养当中来。

2.机械工程学科导师的具体任务。首先明确导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力和素质双优的技术人才。能力主要包括机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而相关素质是指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导师在学生入学初期,应向学生介绍机械专业的特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勾起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完成对于大学的良好适应后,导师应着力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动手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来看,导师可以组织校内课堂机械物理实验或校外工厂观摩、校企合作实践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完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导师也要广泛调研,与同学谈心交流收集意见,如导师可以时常进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或者进行规律的学生单独谈话,如此,导师全面掌握了学生的性格、特长、潜质和知趣,才能从专业角度帮助分析学生自身的竞争优势,继而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做好制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等工作,使学生合理配置周边的各种资源,真正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成为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内驱动力[5];导师还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相互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