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语言基础 典型例子 练习常态 代表性问题 实现意义
在汉译英的时间过程中,除了有理论、技巧外(这些理论堪称高明,技巧可谓实用),没有座位翻译中称为翻译基石之一的“语言文字”是不可的。这正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般。
如对以下的四字句的翻译。
秣马厉兵
秣马厉兵用于汉语中,它的意思主要侧重于“作好战斗准备”,它强调人员和物质上的准备,泛指积极作好准备工作,还不能和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严阵以待”互换使用。“战士们秣马厉兵,对付任何侵略”。这句话既然运用了秣马厉兵,那阅读文字的人就应该体会到通过这四个字传达给你它的准确含义。基于此,你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翻译。试比较: The soldiers are kept under arms. The soldiers made active preparations against any aggression.可以看出,第二句在表达秣马厉兵上用了”made active preparations”,而第一句则只有”kept under arms”,说明只在备战状态,但看不出士兵们心态,甚至士气,甚至力量等“积极地,做好了准备”的信息。
汉译英的初学者在试探和练习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自身对母语第一语言和英语第二语言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学起,去了解两种语言间的共性与个性。以下有个练习是这样的:
明天早上你将会见到他,他会来到你的住所,那时你就不会怀疑人们总说他“风尘仆仆,精疲力竭”是怎么回事了。
这样的练习应该无理解困难之处,唯一要做的就是使这个练习达到整体性和准确性。对于初学者而言,会考虑,风尘仆仆,该怎样达到准确。比如说“dusty”如何呢?比如说“be fatigued with the journey”又如何呢?那“精疲力竭”呢?以下的可作参考。“tired”,“drain sb.Of her/his last ounce of strength”.看起来它们的后者均为短语,而它们的前者均为简单的单词。而且有译者认为说后者似乎要丰富些,更能把句子所传达的含义传达到。于是便选择后者作为这个汉译英练习的首选。请看,这段文字便译成这样:You will meet him tomorrow morning and he will be in your residence. Then you’ll feel it’s naturally that he is a man tired and dusty in other people’s mind.
You will meet him tomorrow morning and he will be in your residence. Then you’ll feel it’s naturally that he will be fatigued with the journey and will have been drained of his last ounce of strength.It’s just the right image of himself in other people’s mind.
二者比较看来,似乎后者较为完整,岂不知前者在用语上简单。淳朴、到位,让人读后不觉得是又长又缠的裹脚布,而就是一个准确到位的再传达。后者也从含义上传达到了,却没有实现语言的言简意赅。因此,前者应该是更可取的一个翻译理解。由此,也不难看出,语言文字的功底之所以能选前者,且能达到前者的翻译水准,那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合理的合时合势的运用,这正证明了翻译者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自然、轻松、明快、准确的语言功底。而不是做作、复杂、拖沓、朦胧的语言功底。不是说后者的做法不好,因为这后者所谓矫揉造作,复杂、拖沓、朦胧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有必要的。但在此处运用中,做到第一则的翻译就很好。语言贵在达意。
言简意赅,意境性极强,寥寥数字,便能够勾勒一幅画面。“风尘仆仆”就是一例。“仆仆”二字,即能使阅者的眼前呈现出一个人在那一瞬间的形象,有岁月感,有画面感,有如亲见了这么个形象的人一样。所以不要把“风尘仆仆”拘泥于“be fatigued with the journey!”语言并非单纯到我们日用生活中的“早安,吃饭,洗澡,爬上”这样一些明确的层面上。也并非这些简单的语言便不值得运用和发扬。语言该如何运用,运用好了,达到理想的程度才是为好。用这些我们所谓的简单语言达到画面感和真正的语言境界感。舍弃在这个翻译联系中不应有的华丽和娇柔,才好符合汉语语言的文化。那反问一下自己,作为英语的使用者,他们在二者中间选择,哪个更符合他们的习惯呢?
那汉译英中,就只该使用以上所说的那种言简意赅的方式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试看以下的练习。
“指桑骂槐”。
莺儿忙道:“那花篮是我们编织的,你老别指桑骂槐。”(《红楼梦》・59)“We made that flower basket,”cut in Ying’er.“Don’t scold the locust while pointing at the mulberry.”这是中文规矩的翻译,没有多余的修辞。修饰处,“scold the locust while pointing at the mulberry”这本来就是汉语中“手指着桑树儿唾骂槐树”的相对应的翻译。
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骂槐,暗相讥讽。(《红楼梦》・69)“All the maids and serva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Ping’er, kept gossiping, making sarcastic remarks and casting aspersions at her.
同是“指桑骂槐”,为何便是由“scold the locust while pointing at the mulberry”转变成了“casting aspersions at her”?
这就要求译者在操作和实际运用中要有缜密的考虑,不可信手拈来。除非译者技艺精湛而了不得,否则要有对所翻译的内容的整体性的安排和控制。
这些文字都是有实际考虑的。那就是作品中文字所针对的对象不同。莺儿, 是一个丫环。所以她的语言中,不会有如大家闺秀,受过良好教育的小姐们的语言的。她的语言中是直接的,平直的,不含蓄的。对象主要是说平儿。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们,不会忽略平儿在整个贾府的身份和地位仅次于“太太们”,而被称为“平儿姑娘”。因此用于描述她的文字定会用引申性的文字,而不会平直。当我们看到“casting aspersions”便能理解了。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语言运用上要有合理的取和舍。看准语言所指对象,用到哪儿,这是要思量的。
我们再看一则练习。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道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呐喊・自序》)。
有译者译为下:“Who turns from abundance into poverty? I think people can see the real face of the world in the course.
从这则文字中,读者大概知道这已和原文相应了。可总有一些地方不适。那是什么呢?“大概式”。这就是答案。因为这是初学翻译者的一个毛病。不仔细地选词、句,甚至句子构式。不研究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和相关的翻译技巧。在汉译英的翻译中,不可大概,要字斟句酌,要筛选,要比较,看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试看以下一则汉译:I believe those who sink from prosperity to poverty will probably come, in a process, to understand what the world is really like.
首先从结构上它使用了能盖住全句汉语结构的“I believe that…”,用词上选用了“sink from…to”,“probably”,“in a process”.这较之前面的可以说有些汉式英语的翻译,应该是好太多。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对它的掌握和运用要得心应手得多。但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我们对它的学习是不深的。
就汉语中的通感(synaesthesia),在英语中它的运用要学习一下。例如:
Sour beverage 西文的软饮料。但在以下的英语中运用广泛。如:A sour part-time job.枯燥无味的工作。可以把这一项技能延伸到其他技能上。如:转义,独造等。
这些都会从细节处影响到汉英翻译。以上所述,都是汉语和英语文字功力几个方面。汉译英过程中应培养和掌握的能力。这对汉译英的完美实现无不有一点的指导性, 有助于汉译英完整成功。
[参考文献]
[1]英汉语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郑立信,王菊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西方修辞学.从莱庭.徐鲁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萧立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平面;公益广告;震撼力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65-02
一、什么是平面广告
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平面广告随处可见,平面广告是在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词。我们可以从空间概念、使用场所和设计角度来鉴定平面广告。从平面广告的空间上来看我们一般把以长、宽两维形态传达视觉信息的各种广告称为平面广告。按使用场所,我们可以把平面划分为三种形式,户外平面广告,室内平面广告以及可携带式的平面广告。从平面广告的设计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文案、图形、线条、色彩、编排诸要素。平面广告因为传达信息简洁明了,能瞬间扣住人心,从而成为广告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平面广告设计在创作上要求表现手段浓缩化,并且要富有象征性。一幅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具有充满时代意识的新奇感,并具有设计上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感情。
二、什么是公益广告
通过社会公众制作,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某种观念传达的广告我们称之为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是呼吁大众关注社会性问题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因为公益广告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的力量,而且其传播方式是大众化的,所以能承担起创造社会价值的任务。社会公德、社会服务、伦理道德、行为引导等内容是公益广告的主要诉求点,其传递的信息都是公益性的,并且以图形为载体进行传播。公益广告作为广告家族的一个特殊成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西方发达国家,参与公益广告被看成媒体成熟的表现,企业肩负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我国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公益广告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公益广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程,当前公益广告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益广告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的道德文明程度社会风气的重要参考标志,所以,公益广告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什么是公益广告的震撼力以及为什么公益广告需要增强其震撼力
公益广告的震撼力是指广告能打破观众漠视广告的能力,给人带来视觉上或者是心灵上的震撼,并使广告受众产生联想、回味、追忆、惊奇、赞赏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受众记住此广告并为此广告所动,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公益广告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公益广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建立起一套公益广告良性发展机制是重要原因。公益广告运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体、企业、社会团体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在公益广告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提出了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优化机制和模式。其次由于公益广告大量的诞生。公益广告在设计制作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水平较低的作品,这些作品平铺直叙,表现方式呆板,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不能带给广告受众视觉上以及心灵上的震撼,以至于广告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法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推动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在广告设计上就要下足功夫,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设计创意、图形语言、版式、色彩以及广告表现媒体等方面来增强我国公益广告的震撼力。
四、怎样去增强公益广告的震撼力
(一)通过广告创意来增强平面公益广告的震撼力
平面广告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静帧。虽然有时候我们在表达一个信息的时候也会用到多幅画面,但是这都是在同一个时空里展示的,所以如果我们想增强平面广告的震撼力,吸引观者的眼球就必须要有优秀的创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创意是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好的广告创意能够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力,从而使受众对其印象深刻。在我们任何一个广告作品中,创意就是这个广告的灵魂。电脑奇才比尔・盖茨说过:“创意犹如原子裂变一样,只需一盎司就会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效益。”同样在平面公益广告中一个好的创意就像原子裂变一样,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力,所有的视觉元素都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公益广告传递的不仅仅是漂亮的画面,更是爱和责任的主题,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公益广告在创意时,应避免直白说教或过于抽象含蓄,让公众看后真正产生共鸣,以达到公众会不由自主的去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的目的。
鉴定一幅公益广告是否有一个优秀的创意,首先应看其是否能给人吃惊的感觉,好的创意能让公众从视觉上以及心灵上都有一定的震撼力;二就得要看我们的创意在整个广告中是否和谐;三是是否符合我们的策划要求;最后就是这个创意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延长受众的记忆时间。以下是几个平面公益广告中运用广告创意来增强平面公益广告的震撼力的实例: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创作者把烟变成了一只置人于死地的有形的手,整个广告不需要文字的表述,作者的创意就足以震撼我们的视觉和心灵,整个广告创意让我们能切身体会到吸烟带给我们那种窒息的感觉,从而使我们远离吸烟。
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 英汉交替口译;工作记忆广度;口译质量;心理机制
一、引言
英汉交替口译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中间处理、输出,中间处理是核心部分。其中工作记忆容量(广度)和工作记忆协调能力非常重要,直接制约口译信息处理每个环节的质量和速度。通过口译质量表现可以研究英汉口译过程中工作记忆的机制,探讨语言材料在信息处理中间环节的运作方式,勾勒口译工作记忆的心理机制。“工作记忆”这个术语传达了更多记忆过程的动态观点,包括存储和加工功能。存储功能与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加工功能则与加工能量相关。“加工能量”即我们用于某一任务的所有认知资源。当任务是新的或者很难的时候,则需要更多的加工能量,从而给存储功能留下较少空间。[1]工作记忆起着处理器的作用。[2]
目前关于口译工作记忆的主要研究结果有:张威(2007) 职业口译人员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大于其它领域的人员。职业口译员的工作记忆容量要普遍优于学生口译学员。说明口译记忆容量与口译效果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工作记忆容量越大,口译效果也越好;[3]滕亿兵(2007)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工作记忆的容量大小与交替传译的表现并没有显著相关,而且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并不显著影响交替传译的成绩;[4]章忆晶(2008)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工作记忆广度与英汉交替传译成绩不存在显著关系;[5]杨小虎(2009)尽管工作记忆在理论上已被认为对同声传译加工有重要影响,但明确支持该假设的实验并不多见。[6]杜英姝(2010)由于工作记忆对交传作用的研究较少,实验设计也不尽相同,究竟哪个结论更切实际,目前还不宜下定论;[7]张威(2011)工作记忆前提是听辨,通过主动构建图式,联系长期记忆进行理解,理解实际是长期记忆为中心的图式。在口译初级阶段,工作记忆容量的发展变化更突出,与口译加工和效果的关系更明显,而在口译高级阶段,工作记忆协调能力的提高更显著,对口译效果的影响更直接;[8]谌莉文(2011)口译工作记忆加工是口译思维过程的重要认知机制。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在记忆处理程序上体现出区别性特征,但是,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其记忆运作的概念化本质是一样的。[9]
为了进一步认知口译工作记忆的心理机制,笔者细致分析以上关于口译工作记忆研究的被试和实验方法,设计本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目的是研究交替口译工作记忆广度和口译表现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述口译工作记忆的心理机制。实验被试为本科低年级的学生,研究发现对上述研究结果有补充意义。
二、工作记忆广度测试实验和英汉口译测试过程
2012年上半年和2012年下半年,对西南民族大学全校选修通识选修课《口译入门》的学生一共组织进行两次问卷、测试和采访。被试为来自本科低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实验目的是验证工作记忆作用机制和语言材料在大脑中加工的过程。具体步骤有:初步调查问卷筛选被试;被试为选修英语口译入门课程学生,工作记忆广度测试;英译汉口译测试;统计分析;访谈。
2012年全年两个学期选修口译课程共377人,通过调查问卷选出合格被试进行口译工作记忆广度测试和英译汉口译测试。2012年上半年测试分析后调整优化统计方法。2012年下半年进行正式的测试实验。下半年共有选修课程学生196人,有效被试共30人。
实验步骤如下:
通过问卷了解学生英语水平,被试重点筛选选课学生中英语水平相对高的,专业集中的学生。主要是西南民族大学2010-2011级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比如文新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国际教育学院的旅游英语、外事英语专业学生,以及经济学院的国际金融等专业学生);
问卷后做工作记忆广度测试:发放工作记忆广度测试试卷两份,试卷一用于被试判断听到的句子是否有意义,试卷二用于测试被试的工作记忆。要求被试每听一个句子,判断这个句子是否有意义,在试卷一上填写是否有意义。认为句子有意义,在对号后面打钩,认为句子无意义,在叉号后面打钩。没有意义的英语句子举例: The knives whispered to each other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y went to a party. 与此同时要根据记忆把句子末尾的单词填写在试卷二相应的位置。每组包含的句子数从2个逐渐增至5个,提高句子听力长度和工作记忆难度,末尾单词填写正确的结果作为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判断句子是否有意义的目的在于让被试进行思考和记忆整个句子,而不是简单地只听每个句子末尾一个单词。
工作记忆广度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选择工作记忆广度测试成绩高的学生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英译汉口译测试;
英译汉口译测试:英译汉口译测试材料来源于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 《英语口译实务3级》 第50页的段落口译:
Tourism is a major industry in New Zealand with a highly developed infrastructure. In the age of jet travel, New Zealand is easy to get to. The main international airports, in Auckland, Wellington and Christchruch, are served by many of the world’s major airlines. Arrival procedures are streamlined and many tourists do not require a visa.
选择这个段落进行口译测试是因为旅游领域的知识比较浅显易懂,教师测试前的教学中穿插有讲解和训练;句式复杂度稍微具有难度,有一定生词和背景知识难度;这一段的难度和水平,比较能综合测试学生各种口译技能,有相对高的测试信度和效度。
现场打分,同时现场使用录音笔录音;口译评分标准综合了海峡杯和高教杯口译大赛的评分标准。英译汉口译打分标准:满分100分。其中 内容一30分 (说话人意图 逻辑 层次 语法) 内容二 30分 (信息完整 准确度 术语精确 数字精确);表达一 20分(声音响亮 吐字清晰 表述流畅 自信 精力饱满);表达二 20分 (能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功能准确再现讲话人的态度和情感)。
统计数据,主要分析研究口译工作记忆广度和英译汉口译表现之间的关系。假设通过口译课程训练,口译工作记忆能力得到增强;口译工作记忆能力和交替口译表现紧密相关,在口译训练初级阶段尤其紧密关联。
三、口译工作记忆的心理机制研究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显示的学生被试者在不同句子分组的测试中表现出记忆度受到影响;被试者在记忆广度测试中的确对于每组句子的记忆能力有显著差别,语言输入材料增多情况下记忆能力有显著差别;工作记忆广度和口译质量关系不大。
口译工作记忆的刺激训练打通学生心理机制中未开发或者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为进一步的口译专业学习、职业训练打好基础。从这一点讲,在口译初级学习阶段的口译工作记忆心理机制研究是完全有意义的。
本实验研究本科生低年级初级口译学习阶段英汉交替口译过程中工作记忆,实验结果显示在本科低年级口译初级学习阶段口译工作记忆广度和口译质量关联度不大。目前同类研究的实验对象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专业硕士、英语口译硕士阶段或者职业译员阶段。从本科低年级学生到本科高年级学生,从英语专业硕士到英语口译专业硕士,一直到职业英语口译,不同的研究达到共识的是随着语言材料的增多,记忆能力也会有差别,但是工作记忆广度和口译质量关系不明显。可以明确的是语料输入增多增加了工作记忆的负担,同时增加了各种口译技能的难度,包括工作记忆调取长期记忆和图式、协调各种注意力资源和认知资源、口译信息处理和表达、应对各种现场情况、克服注意力干扰分散等。正是由于口译技能的复杂性使得这一工作具有高强度的挑战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使得我们的研究需要考虑更多的研究因素。尤其是口译工作记忆的复杂程度更是要充分考虑。本实验研究从本科低年级层次研究了交替口译工作记忆心理机制,是对目前同类型研究的补充。对于各个单因素的细致分析和系统研究,我们需要做更加长久的努力。在教学上不仅加强工作记忆,更要加强工作记忆和其他能力的协调;应用在口译教材设计编写、口译教学方法改进等各个方面。口译初级训练教学阶段一定要注意选材不宜过于职业化,否则学生难以接受。应该逐步由易到难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熟悉现场环境、注意选择有意思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学生认识水平差距,因而导致对于同一事物适应快慢的因素,因势利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整体的交替口译工作记忆心理机制,我们会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推测工作记忆环节语言材料在大脑中信息加工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David W. Carroll. Psychology of Language (third 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Richard John T.E Working Memory and Human Cogni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张威.口译与工作记忆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学术梯队建设工程项目(编号:12SZYTD27),项目名称:图式理论视角下英汉口译的工作记忆心理机制研究。
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4
一、教学目标
1.针对学科特点因材施教
由于焊接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如物理、机械等,但实际教学中,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从对于目前技校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要对这些学科进行理解和剖析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就造成了一定的问题。教师应该运用一些非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
对于焊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操作技术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还应该加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目标要突出实用性。在技校的教学中,学生要学好理论基础,加强实训操作能力,同时要进行创新,这能够使教学目标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
3.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教学内容
技校的职责就是为国家输送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情况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面的调整,使得学生的能力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技校既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又为社会输送了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建设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着重的选择。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的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深奥难懂,不符合大多数技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相关设备的陈旧和短缺,教师的人数和技能落后,造成了焊接工这种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能够通过理论来进行讲解和学习,达不到学校的教学目标。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要相应地调整教学模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技校的焊工教学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动,让学生学习的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对焊接专业的学生进行实战或者相关操作的模拟,使得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避免学生出现错误,从而浪费时间和材料。
三、丰富教学方式
对于焊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让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但是还应该针对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侧重。例如,老师在课堂中讲解的重点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用处比较小,但是提示的小的细节,可能是重要部分。所以就要针对实际操作来丰富教学形式。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对于技校来说,过硬的专业操作固然重要,但是职业素养的提升能够对技术教育起到辅助的作用:一方面,?ρ?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采用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整体来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于实际焊工教学中的一些错误能够及时弥补和完善,这对焊工人员的自身发展有帮助,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英语习语汉译
习语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语言的精华。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翻译习语时,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因此,译者要综合考虑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等因素,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使译文尽可能达到为译文读者所普遍接受的效果,正如尤金・奈达在“功能对等”理论里提到的读者同等反应才是判断译文优劣的标准。本文借助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语习语的汉译作一些探索。
一、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原则。“功能对等”被定义为“读者同等反应”(readers’ equivalent response)。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的逐字对照。奈达的翻译概念从信息的形式传递转移到读者同等反应。奈达认为,在决定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形式结构,而应该对比读者的反应。因此,翻译标准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主,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equivalence);力求把源语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反应转换成目的语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同等相关反应。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一般来说,翻译习语有三种方式:移植法、借用法(用目的语中对应的习语翻译)、意译法。
(一)移植法
一般说来,带有异域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往往都是一些形象化语言,英汉之间文化的差异往往就体现在使用不同的形象,或相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翻译时,译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同时力求语言流畅易懂,保留原文的感彩。这样既可保留原文中的形象化语言,又可为读者保留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同时又可为本国语言注入新鲜血液。例如:
1.as stupid as a goose译为“蠢得像猪”,结构形式都很完整,但若译为“笨得像鹅”岂不更为让中国读者感到耳目一新?而且读者会立刻意识到原来在英语文化里“goose”的联想意义竟是“stupid”。
2.armed to teeth虽然可意译为“全副武装”,但远不如直译为“武装到牙齿”来的形象生动,有特色。
3.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 eyed man is king.意思有些近似汉语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但这种“以土代洋”的译法会让读者产生难道外国也有“蜀地”和“廖化”的文化误读。若译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倒也可以,但“盲人国里独眼人称王”岂不更形象?不但传达了意思,而且兼顾了语言形式。
因此,移植法不但能达到使目的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获得基本相同的信息,同时基本上保留了原文形式的对等,而且能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实现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
(二)借用法
所谓借用就是借用汉语现成的习语来传译英语的习语。不同的民族往往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同一思想,但由于人们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和文化信息也相同的习语。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用相似或相近的汉语的现成表达方式来传译,保留原文的形象美、精练美,增加趣味性。
1.“同行同义”的习语
(1)Easy come,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
(2)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将这类英汉习语互译,可谓形神皆备,通顺晓畅,属于和原文完全对等的翻译。
2.相近似的习语
(1)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2)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3)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
(4)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人靠衣裳马靠鞍。
此类英语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恰与某些汉语习语近似,虽喻体略有差别,但隐含义和联想义相同。因此直接“拿来”既可保存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3.“异行而同义”的习语
(1)The spirit is willing,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2)Grate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此类习语虽然在汉语中找不到形同义同的对等表达方式,但却可以找到“异行而同义”的相似表达方式,译者可以借用这些现成的表达方式来译。
(三)意译法
习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往往带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一些富有文化特色表达方式的习语具有固定的含义,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如果逐词翻译,拆开解释,轻则使译文生涩难懂,重则造成误解。例如,英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按字面意思翻译为“下猫下狗”,逻辑上讲简直是无稽之谈,令人难以理解,忍俊不禁,其实是“倾盆大雨”的意思。又如show the white feather译为“展示白色的羽毛”也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其含义应是“示弱,胆怯”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采用直译也无相对应的汉语习语可以借用,而意译虽不重细节,不过于“较真儿”的态度,反而让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实现了自然流畅、表情达意的效果,因此意译显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例如:
(1)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大吃一惊
这里的字面意思不合逻辑,若直译为“把心放在嘴里”更让人费解。
(2)What he said is but a cock-and-bull story.
他的话只不过是拙劣的谎言。
“a cock-and-bull”是指很蹩脚的、一听便知的谎言,不能望文生义地译为“公鸡和公牛的故事”。
习语的意译过程,尽管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和词语上并不相等,但是译文读者仍能获得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信息,体会到基本相同的意境氛围,因此意译实现了奈达的“意义优先”、“读者同等反应”的理论主张。
三、结语
在翻译的标准上,译界虽众说纷纭,从未统一过。笔者认为,就习语翻译而言,“表情达意”、“忠实通顺”是基本要求、基于习语的特征,译者可以借助移植、借用、意译等翻译方法给出恰当的翻译,同时追求“读者同等反应”才是佳译的准绳。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公共利益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韩非;功利主义;人性;仁;利
一、何为韩非眼中的功利主义
在韩非看来,人性与人情等同,人的爱、憎都是基于功利目的,并且没有超越功利的“天性”。而韩非的局限便在于割裂了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的联系,不承认道德良知对人的影响,将功利单纯的理解为物质利益,将道德快乐排除在功利范围之外。有趣的是,在人性的自然本性论证中,韩非显然是认同道德良知的影响力的,并提出仁者欣然爱人的观点,韩非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i从引文中的“生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报”可以看出显然韩非是认同道德良知的,与孟子所说恻隐之心有类似之处,甚至韩非还将还将这种仁的本性定义为最高的仁,即上仁。但一旦进入社会实践领域,韩非则抛弃道德良知的影响作用。
仁的丧失与利的沦丧,在韩非看来是由于是由于道的变化所致,上古的历史环境一去不返,基于上古历史环境的仁之本性,也随之消亡。这是韩非唯物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他的历史观似乎可以对其功利主义思想的转变做出说明。但是考察分析韩非的历史观,就会发现韩非的历史结论的推理则刚好是建立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前提之下。韩非曰: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ii
二、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
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则来源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进而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而当人们对功利的追求与社会发展出现了利益冲突,矛盾爆发,人与人便从合作状态进入到对抗状态。不难理解,这是生在乱世的韩非对于他所处的大时代的思考与反思。人有道德良知的自然本性,但当人处于社会时代的大环境之下,自然本性便会受到社会本性的影响,当矛盾爆发,自然本性受到遮蔽,道德良知被蒙蔽,人与人走向利益的对抗。这既是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逻辑,更是韩非的历史观逻辑,其本质都是韩非功利主义思想的延伸。
既然人性的自然本性战胜不了人性的社会本性,那么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又如何能达成个人与社会的利益统一?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模式,更是韩非对功利最大化追求的主要载体,在否认人与人基于道德良知合作的前提之下,韩非抛弃对人性的希望,将功利最大化的实现寄托于社会这一主体之中。韩非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对社会利益的追求,本质依旧未能逃脱道德良知的影响,他内心深处对道德良知是持肯定态度,只是韩非认为单纯的依靠道德良知无法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只有依靠国家、社会、君主才能协调好社会成员间的利益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只是这种思想逻辑在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被扭曲,形成了极端的人性自利思想。
三、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从微观上讲,一方面,韩非提出“七术”、“六微”的君主御下治吏的权“术”,从政治上讲,术德是君主的阴谋手腕,拨开君主这一主体,若是以国家机关为主体,运用“术”来防范官员的腐败,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采用秘密手段监控官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这种“术”的手段是正当的。比如设立独立的反腐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廉政工作效率,术德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韩非认为个体皆是以“自为心”、“自利”,持理性的自私自利的目的举止行为,并将功利等同于物质利益、等同于财富,实际生活中,功利是一个多元概念,人们不仅有物质财富上的功利目的,更有物质财富以外的追求,例如审美、爱情、兴趣、慈善等。不可否认的是,以物质财富为目的的功利追求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功利追求,更是经济社会的价值原则。而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为经济领域中个人追求物质财富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道德上的依据。创造财富也应是受到鼓励的道德行为。从国家的角度看,个体无需承担社会的道德义务,以获得财富最大化为目的合法范围内经营活动可以受到鼓励,鼓励人们积极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以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这样,个体利益与社会正义不仅可以和谐共存,更能互相促进发展。
而从宏观上看,立足于法家功利历史观,韩非强调人性中“仁”与“利”,道德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行为规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评判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诚然道德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但是仁与利的道德本质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恰好能对如何面对道德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是由传统社会与现实社会两部分构成,因此,人既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又受到传统社会的影响。透过法家的功利主义思想,即便是现代社会,变化的只是仁与利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行为方式,法家的功利历史观在现代意义上仍有可用空间,历史是有联系的,不再是断裂的。仁的范畴不仅是原始状态下的自然本性,更是社会状态下的自然本性;利的范畴不是人的唯一本性,而是社会状态下需要与仁结合的经验本性,如此,可以使法家功利主义思想的功利标准多元化丰富化。其实,超越原始法家的功利主义思想,实质便是丰富其功利标准,多元化功利标准关键在于仁与利的结合。利无外乎“自利”、“利他”两个方面,人是自私自利的,这点无需置疑,但是人的自私本性并非时时刻刻、由始至终覆盖着人性的本性;受仁的本性的影响,人在很多时候是有追求“公利”的“利他”行为。
不可否认,仁是人在社会状态下的本性之一,对“仁”的追求,也是人对功利追求的一部分。将“仁”的引入“利”,并与“利”相结合,扩大了“利”的内涵。韩非将“利”解释为自利,引申为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对“利”的理解稍嫌单一化,自利还应包括对仁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同情心、公正心、爱与被爱之心、审美心、慈善心等等的自我精神满足,仁与利相结合,功利主义思想内涵便更加丰富,也算是以一种现代方式实现了真善美。
注释:
i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ii 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