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实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教育实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教育实习

中职教育实习范文1

经国务院同意,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不过,北京大学教授王蓉日前表示,中职免费政策花了冤枉钱,没有带来学生人数的提升,建议将中职全面免费的目标调整为提高中职办学质量。对此,葛道凯回应说,中职教育的人数没有增长,是由于人口数量变化导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中职教育免费与学生人数未明显提升,不能构成简单的因果关系。”

“中职教育全面免学费将是大势所趋。”葛道凯介绍说,目前,已经有9个省市区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此举将令学生就学成本明显降低,促进了教育公平。

记者了解到,这9个省市区分别是、山西省、江苏省、福建省、重庆市、贵州省、青海省、宁波市、厦门市。9个省市区免学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业学校,补贴标准从2000元至6500元(每生每年)不等。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在实习期间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的事件多次发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葛道凯表示,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已经逐步健全。“更重要的是要提醒用人企业与学生,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据了解,25个省份启动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3年总保费共39元,保障金额为每人责任赔付最高50万元。25个省份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

与此同时,教育部在2012年推动各省(区、市)落实《职业教育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责任,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2年,浙江、重庆、新疆出台了相关文件,完成此项工作的省(区、市)累计达到10个。“这说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按规律办学得到更多保障。”葛道凯说。

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高职招考的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将发挥“试水”作用。据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广“技能+知识”考试方式,开展试点的院校近500所、招生100余万人。“这就意味着在1200所的高职院校中,已有近一半的院校实行单独考试招生,在高职招生300万人的总量中,有1/3的学生是通过单独招生招收上来的。”葛道凯说,高职招考改革为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职教育实习范文2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模式改革

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转型变化,要迅速地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步伐,国家鼓励社会不同领域改革适应,向现代化社会前进。职业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树立以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新观念、改革体制、创新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过程管理与考核,突出服务意识,建立灵活的教育管理制度,科学、规范、高效地实施教育管理。”的现代职教理念。简言之,现代职教要实现与市场机制同步,就必须改革传统意识和系统,建立新的“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现代职教理念。目前,中职教育在改革的浪潮中,正承受着转型变化的冲击和创新变革的压力。虽然,教改在职教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要突破长期积淀的传统体制、系统和习惯是十分困难的。时代在前进,中职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就必须针对市场机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和追求。“职业技术层级教育模式”(简称:职层模式)是笔者作为中职教育者,面对中职变革的探讨思索,引为中职教育模式教改的参考。

一、职层模式的概念及方式

(一)概念:依据职业系统初、中、高的技术层级所需文化、技术、技能要求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方式:

1、形式:

学制形式:采用弹性学年形式。

教学形式:以学期为教学段,每段完成一个职业技术层级需要的教育目标。

学籍形式:以学分制管理学籍。

2、内容:

专业内容:以职业技术层级的要求为标准,学习职业层级必备的专业知识。

技能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的要求为准,学习岗位层级必需的专业技能。

文化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工作职能为准,学习与层级相应的文化基础。

3、配置: 教学时间分配:0.5:1:1:0.5(以三年学分制为例)

第一学期:以职业系统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标准教学。

第二学期:以初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三学期:以初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四学期:以中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五学期:以中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六学期:以中级工到企业定岗实践或轮岗实践。

4、组成: 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技能、选修课、岗位实习。

5、考核:

(1)、每学年总学分:50—80;每学期总学分:25—40;

(2)、三年学分制总学分≥170学分;总学时≥2800学时;

(3)、职业技术层级合格认定,以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为准。

二、职层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职层模式的依据

1、职业依据:国家职业分类规定,每一类职业系统中都设有不同的技术层级岗位。比如电类职业系统设有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五个技术层级,每个层级都规定有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的要求,这就为职层模式提供了培养的标准,职业学校就可以依据职业技术层级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培养出目的明确、标准统一、学用对应、名符其实的职业技术劳动者。

2、心理依据:人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对社会认知的心理指导着人的行为能力。依据心理学说的层级理论,人在不同的环境生活,就有着不同的需要和追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正是青春萌动时期,朦胧中期许着自己像成人一样独立自主。为此,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就想马上接触专业工作的学习,摆脱厌倦的基础知识学习情绪。但是,专业知识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支持。采用职层模式,抓住职业要求的教育特点,明确职业技术层级的定位目标,一方面解决知识学习的承接,一方面又满足学生职业技术学习的追求,从心理上保证职业向往的热情,不好高骛远,使专业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职业教育成效。

(二)职层模式的职业发展

1、职业纵向发展:国家职业设置归类,都有其职业系统,系统又由不同的职能工种环节构成。比如电类系统就是由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职能工种环节构成。职业教育总是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普及技术到专业技术,逐步完成职业系统综合的知识,达到职业技术层级所要求的能力。为此,可以说职业系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劳动者发展的江河,职业技术源远流长、浩瀚深邃、学无止境。

2、职业横向发展:职业系统构成的有效运动,既有技术的支持,还有管理保障。技术包含生产设备的选择、使用、监测和维修,每一项内容都要有相应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执行;管理包含系统的配套、协调、经营和考核,每一项内容也需要懂专业的人员来操作。为此,可以说职业系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劳动者发展的大树,职能岗位枝繁叶茂、各有其能、相辅相成。

(三)职层模式与市场机制的契合

1、市场需求:社会市场对职业劳动者的需求规格是不统一的,因为,任何企业的岗位人员不可能都在同一平台上,必须是职业技术层级的组合,才能有效的运转。为此,如果职业学校能为市场提供多规格的职业劳动者,谁就可以最大范围的适应市场、占有和赢取市场。与社会市场需求规格的契合,反过来使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化。职业层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能有效地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品质和声誉。

2、市场波动:市场需求是随社会生产变化波动的,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波动,壮大学校规模,就应象电力网络一样形成动态的储备能力。完成初级职业教育,市场需要就可进入市场就业,市场疲软又可回到职业学校进一步深造。由此,劳动者有选择学习和工作的自由,不感到约束和压力,学习自主,追求迫切,也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管理。同时,职业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动态的生源储蓄。而现实是进入职业学校,必须完成学业才能就业。如果遇上市场波动、疲软,毕业就失业,学习者感到学而无用的失落和叹息,职业学校对市场波动没有一点可以抗衡的能力,学生和家长的抱怨声使职业学校声誉严重受损,甚至危及到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四)职层模式与中职发展的配合

1、灵活教育机制:采用职层模式,分段完成职业技术层级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职教改革,实现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构成现代化的动态职业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期许和追求,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要求,从而激励、鞭策学生在职业选择学习上,懂得学习是终身的,培育起浓厚地学习习惯和兴趣。由此,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机制必须灵活机动,才能与市场发展同步。采用职层模式就能灵活教育机制,就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突破传统模式: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在有限地学习时间范围内得到职业工作必需的知识及能力。传统职业教育“三段式”虽然保障了知识的系统性,但掩盖了学习者求职的心理需要,磨损了职业向往的热情和兴趣。采用职层模式以职业技术层级的要求组织安排教育教学,适时的补充职业需要的基础知识,使学习者进入职业学校就感受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熏陶,听得到、看得到、触及得到职业要求的气息,从心理上产生了学习的好奇,由此而浓厚职业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也就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三段式”模式,形成生机盈然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环境。

3、调动学生追求:职层模式使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明确职业技术层级的概念和定位目标,同时也理解职业的选择和职业技术层级的追求。因为,初中毕业的学生,正是青想的岁月,对于进入职业学校是建立独立人格的第一次选择,对职业的认识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或无意识的从众选择。通过职层模式学习,迫使学习者对职业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选择,并确定自身能力的职业技术层级追求,避免了学习的盲目和好高骛远。内在意识的觉悟,就会产生行为的动力,使学习者对职业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也就浓厚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

4、提高办学规模:采用职层模式,基础是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三年制的弹性时间在六年之内,并且要取得毕业证书必须在本校完成60%以上的学分,必修课和限选课必须占80%以上,才能算完成职业教育的学业。由于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的动态性,即使只读了一学年就离校就业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历的限制和社会生活经济的压力,就会产生回归读书的心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的机制,使学习者产生回到原学校完成学业,不进其他学校从头开始的心理,使学校在册学生规模相应增大,形成动态的储备生源,从而提高学校办学规模和资源利用率。

综前论述,职层模式的探讨,注重的是职业学习者和市场职业技术层级的对应,以此实现破解“三段式”的传统职教模式,指出传统的学年制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弹性学制模式的条件,采用职层模式的优势和可行性,由此涉及模式的管理内容在此没有赘述,待后再作相应探讨阐述。

参考文献

中职教育实习范文3

一、中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比较

1.出台背景与目的

1993年《教师法》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其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将教师的身份从“职业”转向至“专业”层次,这无疑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的认可。然而,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性的认可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措施却始终未能明文制定。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师来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种类的多样性阻碍了职业教育教师这支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然而这只是其浅层次的原因,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于外部职业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低,于内部未能形成系统的、权威的职业教师专业组织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把控。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最终必然落实于职业教育教师,因而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效率休戚相关的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为改变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培养培训无章可循的零散局面,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规范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标准》的出台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本规范,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据,为教师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要求。

1999年之前,英国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教师资格没有任何成文的规定,教师的资格认定以及职业发展培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导致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没有统一的培养途径,也没有统一的入职标准,教师的教育背景及来源多元化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特征。由于未能得到政府以及公众的关注,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职业地位、工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二流地位,中小学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领域任教,反之则不行。然而随着继续教育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英国政府以提高教师专业化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始介入继续教育领域。1999年,英国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出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的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一改继续教育领域教师标准长期以来混乱模糊、依附于普通教育的局面,为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其目的是为所有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资格和专业发展提供衡量标尺,规范继续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培训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提供借鉴标准,从而引导继续教育机构的有效发展。

2.专业标准框架与内容

我国新出台的《专业标准》[1]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要求”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内容”作为主要部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中职教师的专业要求进行解构,以15项二级指标和60项三级指标对其专业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第一部分“专业理念”中以理念为先导,强调教师应当具备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以及“终身学习”这些职业教育革新理念。第二部分为“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为15个领域 60个细则,着重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特点。“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教师应具备从宏观的职业理解到微观的个人修养等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知识,能够熟悉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职业背景知识,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对口情况及其职业资格标准等;掌握课程教学知识,熟悉所教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以及课程标准等;掌握通识性知识,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等。“专业能力”要求教师应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教学实施能力,能够创建积极的学习气氛,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拥有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能够妥善安排实习实训计划,有效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并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具备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活动能力,能够各类学生组织自我教育,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教学评价能力,能够利用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具备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与学生、家长、同事、社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工作,参与校本教学改革工作的能力。第三部分为实施要求,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这四个群体如何使用《专业标准》提出明确的指导建议。

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 [2] [3]所描述的是合格的继续教育教师以及教师资格侯选人必须展现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理解和专业技能,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的职业意识、知识、理解和技能等各个方面。因此,在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之前,同样以理念为先导,对继续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应当具备紧跟时展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具备与他人共事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并具有权利、平等、包容的态度。在“国家标准”具体内容和要求部分,从职业意识、技能素质、教学素质三个纬度出发,提出共计80项要求,其中教学素质是三个领域最核心也是划分最明晰的部分。职业意识部分共罗列出22条要求,如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中的地位;正确认识所在机构教育目标以及政策;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的差异对学习、课程开发及授课的影响等。其中结合学生主体的理念,突出继续教育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原有水平的多层次性,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有效学习的特征,为情况各异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取得最大的学习成就。同时,要求教师需要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近期发展状况,保持自身知识不断更新,能够利用测量、评估、质量指标促进教学质量。技能素质部分由“个人能力“和”个人品质“两部分组成。个人能力中要求继续教育教师具备分析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监督和检查教学过程的能力、自我反省和提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强调了教师的合作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的要求;个人品质中对教师提出了热情自信、富有活力、诚实正直、坚持不懈、热爱教育、严谨治学、情感育人、方法有当等要求。教学素质作为“国家标准”的主要部分,以教学过程的顺序为逻辑引导,分为八个方面,分别为:正确评估学生学习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及要求,并能够以此编写设计教学计划;能够开发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具备合理安排设计教学活动,管理学习过程的技巧;具备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具备自我评估和规划未来的能力;及教师的其他素质要求,如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熟悉国家对职业教师制定的规章制度、清楚对学生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要求。

3.实施主体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由教育部颁布,作为各级各类机构、职业教育学校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基本依据。《专业标准》的实施主体有: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三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妥善制定学校教师聘用、考核、晋升、退出等管理制度,注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1999年就业与技能部(DfEE)根据《学习化时代》(The Learning Age)绿皮书的建议成立了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同年,该组织颁布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的国家标准”。标准的实施同样是由继续教育的教师培训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等组织承担,除此此外,同时在全国范围其他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其他授证机构认可,并且在全国资标准框架内有效。“国家标准”被作为继续教育领域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的依据,对继续教育教师的认证、招聘、评价及培训发展等都起到了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国家标准”在之后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导致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效果不甚理想,2005年英国撤销了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代之以由雇主领导的独立机构LLUK及其辅助机构英国标准确认中(Standards Verification UK)来负责继续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4]

二、英国继续教育教师国家标准实施分析

英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国家标准的颁布代表了长期以来依附于普教教师资格体系的英国继续教育教师有了自己独立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出台是公众对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政府为提高国家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对于促进继续教育教师制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专业标准》的出台背景、目的、框架内容与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有着较多相似之处,那么对于“国家标准”后续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关注尤其必要。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结果并不如预期中那么令人满意,事实上,由于继续教育领域的复杂多样性与“国家标准”的指标设计的理想化之间的冲突,影响了预期目的的实现而饱受人们诟病,并且最终导致了被其他标准取代。我们在实施《专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引以为戒,但同时,其中不乏一些细节考量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对于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1.完善的框架体系设计

“国家标准”构建了职业意识、技能素质、教学素质三个一级指标,之下设置了10个二级指标,在标准主体部分即教学素质下的8个二级指标下更设置了26项三级指标,较为详细的规定了继续教育教师应该拥有的具体的教学素质。所有的规定性的要求均反映在80项三级指标中。

2.独立性与衔接性兼顾

如上所述,“国家标准”的颁布改变了长期以来继续教育教师标准依附于普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QTS)的状况,“国家标准”从继续教育自身出发,构建根植于继续教育特色的教师标准,有利于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国家标准”在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框架(NVQ)内能够进行有效衔接,提供的标准可作为继续教育教师认可资格的指导,以及继续教育教师的招聘、管理、评价及培训课程等参考依据,受到教育机构和其他授证机构的认可。[5]

3.注重教师群体的差异性

“国家标准”的制定中考虑到了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来源与类型不同于普通教育教育,继续教育中存在这大量来源于企业的兼职教师,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英国教育就业部在将“国家标准”具体落实到操作的过程中,对不同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区分。2000年2月10日颁布的《继续教育教师强制性教学资格》的文件中把标准具体划分为初步、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并且为来自于不同群体的继续教育教师群体提供了相应的资格考核标准,同时在文件中确定了继续教育教师职前培训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针对不同群体的继续教育教师形成了三个等级的法定资格要求。[6]

4.过度概括化导致各方寻求共识的失败

“国家标准”的出台目的在于为继续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广泛认可的参照标准,使得各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然而,在追求标准的普适性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各方共识的统一。尤其在部分内容的表述中,过于抽象笼统和难以准确把握的措辞更加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理解的歧异。如应与标准联系最密切的继续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课程,由于各方对“国家标准”的不同解读,缺乏对继续教师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共同认识,导致在教师资格认证上认证机构与高校无法达成一致。高度概括化的“国家标准”虽然受到认证机构的欢迎,但在课程实施的应用中引发了人们很多不满。[7]

5.反馈评估标准与保障体系的缺失

如果说“国家标准”作为纲要式的规范要求,对各方实际工作起到的应当是基本依据的作用,那么其内容描述的概括性可以被理解,然而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保障体制以及反馈评估标准,则是“国家标准”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实践领域具有复杂性,表现为教育情景的多变性与教师群体来源的多样性。为了使“国家标准”能够充分发挥纲领性指导作用,相关部门更应该出台细则将标准从书面文件向实际操作转化,只有形成上通下达、相互衔接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作用才能层层传递,真正的落在实处。然而在其后的实施过程中,除了2000年《继续教育教师强制性教学资格》的出台,没有其他相关条例或文件来引导各方达成共识,造成“国家标准”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国家标准”的实施反馈以高校和认证机构提交的文件纸张为主,仅以书面静态的指标对教师能力进行评估,难以提供展现教学质量和业绩水平的空间,成为影响英国继续教育教师国家标准预期目的实现的一大障碍。

三、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思考

1.完善与外部资格体系的衔接

我国《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标准,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然而在体现职教特色和独立性的同时,如何在外部与其他职业资格体系相衔接是《专业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与普教教师资格的互认,以及对于专业领域职业资格的互认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师的聘任、培训、晋升和流动等问题。英国在这方面,利用完善健全的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框架(NVQ)作为依托,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国家标准”,使得继续教育教师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受到认可,并形成继续教育领域内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值得我们借鉴。

2.实施过程中对不同群体层次教师的定位

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和专业教师学科类别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在,也是《专业标准》实施的难点所在,要使《专业标准》真正能适用于每一位中职教师,需要将这一复杂性充分考虑进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之中,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定位和需求分析,切合实际的制定适应不同群体中职教师发展需要的标准。首先在教师资格的评定中,需要充分考虑我国中职教师来源的差异性,可以借鉴英国的作法,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技能背景对其做出不同的任职资格要求,英国将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资格分为三种:一是初步资格,对应类别是城市行业协会教师资格第一部分(为期一学期的基本教师资格),适用范围是工龄为一学期以内的所有新教师;二是中级资格, 对应类别是城市行业协会教师资格第二部分(为期两学期的教师资格,在完成第一部分之后进行),适用范围是工龄满4年的所有兼职教师;三是高级资格,对应类别是教育学研究生证书或教育证书。其次在教师聘用标准中,应当考虑中职教师应聘岗位的不同,对其能力有所侧重进行考核,英国“国家标准”在制定入职标准时采取了以教师岗位的不同将教师群体划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临时教师,并对其制定了不同的能力要求。最后在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中,应当注意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需求的不同,英国“国家标准”构建了由教师各个职业生涯阶段所应具备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参与的专业活动组成的内容框架。基于上述比较分析,英国在这一方面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3.强制性标准与指导性标准相结合描述

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使各方达成共识的原因之一在于采用了较多的指导性指标而使得指标表述的过度概括化。在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各指标功能,在不同的实施领域中采取强制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我国《专业标准》作为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性标准,旨在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管理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依据,因此以抽象性和普适性的表述为主,而在其下位的规章标准设定中,需合理采用强制性指标来保障标准体系的可操作性。如教师资格的评定、职称评定中,应以学历、能力考核、专业考核、科研成果等指标来强化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性。而定位为用于辅助中职教育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专业标准,则应以指导性指标为主,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灵活适应性。[8]

4.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

分析总结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效果之所以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具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国家标准”的真实意图不能准确传达与落实。我国《专业标准》作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要做到详细囊括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比较困难的,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仅依靠单个规则也是不科学的。《专业标准》作为指导文件应当发挥整体引领的作用,而在操作实施领域则需要依托各个环节与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加紧构建以《专业标准》为指导纲领的中职教师的资格标准、录取聘用标准、培养培训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至关重要,并以此为依托形成完善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才能真正推进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而作为下位的规章制度,如何将《专业标准》的要求如实反映在规章之中,同样是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重要的构建工作之一。

5.建设实施保障机制

为了能确保《专业标准》的实施效果,实施保障机制不可或缺。在标准体系为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建构起畅通无阻的合力机制的同时,需要保障机制发挥监督、评价、反馈、调整的作用,确保证《专业标准》的实施长久有效。在保障机制的建设中,除了要厘清监督审查工作由谁负责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评估的问题。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评估由认证机构和高校不定期向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提交书面文件以作审查之用,旨在检测其教师培养的工作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然而由于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得提交上来的文件流于形式,无法检测出“国家标准”实施的真实效果,同时增加机构的工作量而引发不满。同样,评价结果如何充分发挥反馈调整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专业标准》不应当是静止不前的,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的深入与成熟,标准应该根据评价反馈科学的进行修改和调整,以应对职业教育领域复杂多变的环境。

中职教育实习范文4

开放式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课堂教学,而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只是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偏移,由课堂转向了实践,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1.自主性

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设计任务要求,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任务的实施及分析。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提供相关知识、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和帮助,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干涉,有利于创设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情境。

2.探究性

学生一旦确定了任务要求,不会再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模式去思考问题,而是以学生的思维方法,按照生产的需要、学生的理解,加上教师的引导,改进和完成任务目标。

3.综合性

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方式,是综合了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学习方式,学习动力从实践中来,实践思路从学习中产生,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组合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学方法。

4.开放性

一是一体化教学的学习场所,不再受教室的局限,它向着企业发展。二是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三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学习途径、研究方法不一,研究结果各异。

二、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1.着眼于学生

以往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单一的教学目标,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要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的课堂教学目标,就要做到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端正学习态度的多元整合,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更能培养自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便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学生为发现者

中职教育开放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不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和应用数据推出的理论结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自主的学习兴趣、_发创新思维、发展实践技能,从而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打破“教――学――问――学――教”的环式过程,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自主分析――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总结理论依据”的开放式过程。

3.创设情境

课堂情境极为复杂。要使一次课变得完美,教师需充当“导演”的身份,课堂既呈现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场景,又呈现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景,以及学生与学生分析探究、团结协作的场景等。因此要想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乐趣,使学生融入场景中来,“导演”们就要开创适合学生们“扮演”的课堂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给学生们提供展现思路,自由发挥的途径,学会怎样学习。这对“导演”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4.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经过努力探究总结出来的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让学生提高创造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和自豪感。开放式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5.开放练习

中职教育实习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实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实习形式应实施三级分段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习形式呈三级分段走向趋势。这符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性质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迎合用人单位或企业的迫切需要。

模拟性实习。是指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在实习指导教师及课任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操作要求和规程,自己动手学习实践操作的实习。属于教学实习的初级阶段。模拟实习一般要求在校内完成,故又称为课堂教学实习。为了提高模拟实习的质量,学校应根据专业要求,设置各类专业的模拟操作室或实训室,为学生初步接触和学习专业技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

适应性实习。适应性实习是指分批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或企业进行的一种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的第一线进行直接操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其良好的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和职业行为。适应性实习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对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业的适应性至关重要,是不可忽视的实习中间环节,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应性实习一般为两个月至半年不等的时间。

定向性实习。是指学生毕业前,通过双向选择,利用一年的时间,到用人单位或企业进行的定向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出现,同时又属于在校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凡实习合格,用人单位欢迎的,在定向实习期满后征求学生本人同意,可留在实习企业继续工作。凡思想、技能、身体等不符者,回到学校再培训再就业。定向实习与前两阶段的实习相比,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考核严,属于实习的高级阶段。

模拟性实习、适应性实习和定向性实习前后有序,三级分段,相辅相成,螺旋上升,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常见的三种教学实习形式。

实习过程应促进三个转化

实习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与行为转化、知识与能力转化、劳动与效益转化的过程,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最好考验,是没有试卷的真实考核,是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实习过程是促进思想与行为转化的过程。教学实习使学生从封闭半封闭的学校小课堂突然跨进了多姿多彩的社会大学校,极大的增加了他们接触社会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活跃了思想,增长了见识。本来在学校里不易暴露的思想及道德上的差异在实习中有了显现,有的学生能礼貌待客、助人为乐,有的学生能吃苦耐劳、拾金不昧,但也有的学生却不尽如人意,拈轻怕重、好逸恶劳、我行我素等等。这些道德水平、公私关系、是非标准、劳动态度、纪律观念上的差异是学生真实思想水平的反映和体现,而参加实习则加速了学生思想定向行为的转化。年青人可塑性大,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只要加强引导教育、加强实习管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就能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良性转化和良性循环。

实习过程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实习,顾名思义,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检验,以锤炼工作能力的一种手段。实习客观的反映了每个学生知识掌握的功底、能力和水平,为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实践机会。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从理论上讲,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能力就越强。但在实践中知识与能力并不都是呈正相关的。比如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有时在实习中却能力平平,而某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却能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其实,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涉及诸多因素,既需要必备的知识基础,又需具备一定的非智力品质,如兴趣、情感、意志力等,此外,学校有关部门应注意经常从实习基地了解情况,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注重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鼓励求异创新,切实改变为追求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倾向,使实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全体教职工应群策群力,为学生、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受诸多原因的影响,这项工作的落实还任重道远。

实习过程是劳动转化为效益的过程。在实习中,学生既肩负着学习的任务和使命,又通过劳动和服务,创造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他们的劳动和劳动成功应给予充分的认可与尊重。为此,在实习期间,要重视教育学生遵循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标准和服务质量,使用户满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礼貌待客、热情服务,树立服务至上、用户第一的思想。另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市场经济形式分析和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市场、了解企业,激励竞争上岗意识、公关营销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等等。

实习方法应实行三者渗透

实践证明,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和制度管理是搞好教学实习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思想教育是前提、是基础,技能培训是重点、是中心,制度管理是保证。三者互相渗透交融,才能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实习的首要任务。根据行业特点,要强化实习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在处理两个关系问题的教育上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要重视榜样教育,以先进带动后进,把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由于实习工作的岗位、劳动班次不同,学生比较分散,因此,思想教育的形式一般以个别教育为主,以群体教育为辅。

优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尤其是提高技能水平是职教实习的中心任务。从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有计划地抓好三项培训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主要途径。(1)岗前培训。组织学生参加一星期的军训,让学生经受“苦”“累”“紧”“严”四关的磨练,培养吃苦耐劳、独立生活的能力,强化组织纪律观念。现代企业十分强调对人的严格管理,没有组织纪律观念,没有服从意识的人是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2)上岗培训。通过集中训练、个别指导、实际考核等途径,集中对实习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了解掌握岗位工作的任务、程序、质量方针以及为完成任务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3)换岗培训。为增强学生的从业适应能力,有计划适时地组织学生轮岗实习,进行交叉岗位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职教育实习范文6

 

关键词:中职生 创业教育 实现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中职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无疑是缓解我国目前就业压力的一个现实而非常有效的途径。众所周知,就业压力的缓解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经济发展强大至关重要,是构成稳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环境的一个必备因素。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颇具规模。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都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教育特点,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创业教育,我国开展中职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在中职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质是教育创新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但如何正确的实施创业教育,在教育界却仍是一大难题,对此笔者有以下肤浅的认识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教师要有创业教育的意识 

创新教育在我国已不在陌生,但如何正确的实施创业教育呢?笔者认为,实现中职生创业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创业意识。只有教师具有了创业教育的意识,教师才能每时每刻挖掘教材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创业教育因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贯穿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让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创业人格。 

创业教育不仅可帮助学生就业,还能推动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国家、社会,甚至家庭减轻了负担和压力。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潮流,善于捕捉信息,改变教学思维模式,进而勇于进行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充分发挥教育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文化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创业教育的内容,把文化课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为学生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的教育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作用”。创业意识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强化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质量和效率的必要途径。学生有了创业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教师的有意教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能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的教育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三、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长远策划能力等。学校要通过创业教育,让中职生掌握一定的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过硬职业技术和相当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辛勤地耕耘和灌溉。教师要在自己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文化课教师要讲清创业的内涵,让学生知道创业的意义及重要性;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有生产、创业、科研的经历和能力,以充实课堂和成为学生学习之榜样,特别要注重实验实习课的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找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四、国家、学校、家庭共同创设创业教育氛围 

我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职

业教育者,就应该与社会广泛的接触和沟通,是“绝对不能关起门来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另外,中职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还必须结合国家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措施,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采取有效地途径,与学生家庭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创设创业教育氛围,努力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还可以通过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开设创业设计竞赛等各种活动以及设置大量的实验实习课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另外,学生家长要改变 “一定要让小孩考上大学”“一定要找个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只有摒弃了这种世俗的看法,才能大力支持孩子的自主创业,我们的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地去实施自主创业。 

总之,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和经历。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中职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中职学校一方面要联合社会力量,让专业课教师得到锻炼;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明白创业的真正内涵。同时,学校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于仓,柳国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 

[2]高洁.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5. 

[3]罗元.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 

[4]张良.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