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采购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采购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采购的优势

战略采购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战略采购;军队采购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F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84-02

战略采购主要通过供应市场调节、优化节点分布、固化网络联接和整合网络能力四个环节来推动军队采购部门和市场向网络变迁,以获取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益持续动态优势,最大限度提高军队采购的军事经济效益。在具体实施层面上,战略采购过程主要是外包非核心能力、设计供应商群体、采购整合和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提高军队采购的竞争优势。

1 外包非核心能力

军队采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现有资源的相对不足、发展不完善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大而全”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注重“精与细”的建设,将那些不太重要的业务外包出去,而集中去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弥补军队物资采购部门的资源不足,进一步发挥和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并降低军队物资采购风险。

从军队后勤保障活动来看,军队是执行作战任务的武装集团,其核心职能是作战,保障力量与作战力量的比例应该是越小越经济,保障效能与作战效能的比例应该是越高越好。后勤保障是为作战服务的,其核心业务应该是保障,即如何科学地确定军队物资的需求品种、需求数量、需求地点、需求时间,及时有效地安排物资补给任务和计划。其他具体的、服务于保障工作的业务,可以交给具有比较优势和效率的地方供应商来完成,实现社会化保障。因此,对于从市场到部队这一加工――流通――服务环节中发生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等物流业务,拣选、加工、分割、组配等配送业务,以及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维护维修等业务,在不涉及军事秘密或者满足保密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供应商在这些方面的产品优势、渠道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经过军队物资采购部门认证后实行外包,实现资源取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社会化保障,解决军队后勤物资保障资源的集约化配置问题。

2 设计供应商群体

设计供应商群体是战略采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设计供应商群体包括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和供应商群体结构的优化。

现代采购管理中供应商选择的目标不是寻求最低成本、最短交货期的供应商,而是从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出发,注重选择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提供合作的供应商,采购管理的趋势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并与之建立互信、互利、互助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形成经济采购批量,简化采购计划、运输和库存管理,控制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

要减少供应商数量,则需要军队采购部门进行供应商区分,提高管理效率。对军队采购部门来说,与之打交道的供应商较多,分清供应商主次,对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有利于节约军事人力、物力,提高管理效率,这里首选ABC分类方法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ABC分类方法即对供应商进行ABC分类,区分出主次,对关键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我们可以依据下列比例对供应商进行ABC分类划分:A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10%,但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60%-70%;B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20%,其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20%;C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60%-70%,但其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10%-20%;这样划分出ABC三类。A类供应商为军队提供大部分物资,并且厂家数量较少,对其重点管理是降低军队采购供应成本的潜力所在和主要方法,因而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B、C类供应商,因其提供的物资比重少、数量多,则可以减少精力的投入作一般管理,它不是降低军队采购成本的重点。

对于大部分军兵种专用物资和军队特需物资的采购来说,不断改善和优化供购关系是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手段。供应商的优化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优秀供应商和强势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管、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以显著降低采购总成本,实施有效的采购质量控制,提高军队保障采购效能;二是将部分保障环节,如流通环节、配送环节和服务环节,交给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实行外包。

3 发展长期交易合作关系

外包和和设计供应商群体是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的前提,网络交易认为:(1)供应商是买方企业的延伸部分;(2)与主要供应商的关系必须持久;(3)双方不仅应着眼于当前的交易,也应重视以后的合作。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买方企业和供应商致力于发展一种长期合作、双赢的交易关系。采购部门改变一般采购多家比较和短期契约的采购手段,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向同一供应商增加定货数量和种类,使供应商取得规模效应,节约成本;并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契约,使其不必卷入消极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资源更高效的利用。在这种长期合作的交易关系中,供应商对买方企业有相应的回报:(1)供应商对买方企业的定单要求作出快速的反应;(2)供应商有强烈的忠诚于买方企业的意识;(3)愿意尽其所能满足买方企业的要求;(4)运用其知识和技术,参与买方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

军用物资采购也是一种交易行为。交易是指一种价值形式的让渡和另一种价值形式的获取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种交换活动将相关的企业外部资源导向企业的任务。在交换的过程中,采供双方均追求标的物的成本效用超过让渡标的物成本的目标,力争取得交换者剩余。由于不同价值形式对不同主体的效用不同,在交换中交易双方都有可能获得交换者剩余,因此,军用物资采购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存在着“双赢”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威廉姆斯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供应链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提高了战略采购(strategic purchasing)这一概念。战略采购指宏观范围内确立采购资源,建立最优的供应体系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它使企业重新定义如何与供应商交易,永久降低成本,提高供应商的价值供献。战略采购的意图之一就是与关键供应商(Key Supplier)建立良好的关系(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 BSR)。BSR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战略采购的成功实施。据此,军用物资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定义为,为实现战略采购目标,军用物资采供双方立足军用物资供应链为实现财务状况、质量、数量、交货、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而建立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建立军队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还要求双方信息高度共享,包括公开成本结构等敏感的信息。前提是彼此间的高度信任,而要形成这种信任关系,必须加强经常流,及时处理合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问题。首先,供需双方可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经常就成本、质量控制、市场动态等方面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便于价格的确定和质量的把关。其次,军队采购部门应及时将部队所需物资在质量、数量和供货等方面的新要求以及意见建议告知供应商,以利于供应商能够及时调整生产满足部队要求。第三,供需双方应该经常互访,相互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4 采购整合

通过融合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边界,交易双方的动态能力因专有信息和知识实现高度共享而得到共同的提升。采购部门不仅可以引进供应商动态能力,还可以从双方的动态能力提升中获益。信息和知识传递是采购整合的核心内容。整合网络能力有两个产出:一是提高引进的供应商核心能力与采购部门自有能力的兼容性,二是创造新的能力。整合网络能力的决策称为采购整合。

战略采购强调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如后勤财务部门、军队审计部门等)之间的整合。采购整合有三个方面: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采购战略目标整合;采购部门和竞争战略及其它职能部门战略整合;供应商、采购部门、其它职能部门间努力最优化。(1)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沟通机制。在对抗性的交易关系中,交易双方的沟通大都由买方主导,信息流基本是单向的,双方都不愿意共享信息。在合作性的交易关系中,双向信息交流非常频繁,双方经常就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可行性等交换意见,并针对意见进行不断改进。(2)早期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沟通的增加促成了供应商参与军队物资开发。军队可以利用供应商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在军队科研机构的指导与协调下不断改进军队物资的品质。(3)供应商发展紧密的交易关系的另一成果就是军队帮助供应商发展能力。军队采购部门应着眼于长期的军事经济效益,去改进供应商技术、质量、配送和成本方面的能力和业绩。(4)军队采购部门与军队后勤保障战略决策过程相整合。采购整合包括:采购部门参与战略采购计划过的整个过程,为战略决策提供建议;战略选择时贯穿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采购部门有获取战略信息的渠道;重要的采购决策与军队后勤保障的其它战略决策相协调。

参考文献

[1]蒂莫西 .M.拉塞特,战略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的合作与竞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2]徐金发,卢蓉.战略采购的过程模型及其作用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6,(3).

战略采购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工程公司 EPC总承包 战略成本 管理

EPC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商按照与业主的合同约定,独自承担工程设计(Engineering)、采购(Purchasing)、施工(Construction)等项目全过程,并对整个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负全责,直至工程竣工,最终实现向业主“交钥匙”的工程承包模式。通过集成化的项目执行和管理,实现了三大要素的整合:第一是技术和工艺,第二是设备和材料,第三是施工。EPC总承包的主流模式是以设计为龙头,这种以设计为先导的集成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整合上下游资源,更为重要的是EPC承包商对先进工艺技术的开发,对设备材料国产化的开发能够协同化,集成化,从而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不断完善工艺方案和成套设备的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中逐渐树立技术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外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工业领域的技术垄断。

一、从成本控制到资源管理

在一般财务会计概念上来讲,成本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所以根据这个定义,为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增加所有者权益,就要控制成本。这就是成本控制理论的根源所在。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成本对应的是收入,因为有成本的支出,才会有收入的获取,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成本是一种资源投入,这种投入是以获取收益为目的的,包括有形的收益和无形的收益,也可以分为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成本是一种资源投入而非资源耗费或者是资源付出,因为投入对应的概念更应该是收益,也就意味着成本本身已经蕴含着收益的因子。所以要把成本控制的思想转变到对投入资源的管理上来,而衡量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准则是资源投入所创造的效益的高低。

二、EPC总承包项目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路

工程公司EPC总承包项目的战略成本管理能力就是企业为项目实施配置资源的能力。若是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作为具体EPC项目的成本管理只能是成本控制,存在着先天不足。我们知道,企业中一个项目组的成本管理能力要依赖于这个项目组所在的企业,要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边界值和层级区间。作为EPC总承包项目,其成本要素主要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和施工成本,对项目成本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要素价格和要素质量。全球各地的要素价格和质量是不一样的,比如人工成本,欧美发达国家人工成本相对较高,素质也较高,越南、孟加拉、斯里兰卡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素质也较低,中国、印度可能比较适中;比如设备材料的价格,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不同,同时还会受当地采购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的影响。所以作为项目组织本身,并不具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这需要工程公司具备全球化战略思维,具备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的质量和价格之间进行最优组合。

三、EPC总承包项目战略成本管理的原则

EPC总承包项目战略成本管理的原则应该是基于总成本最优原则。也就是说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化设计、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单位的资源,为业主提供集成化的EPC总承包服务。

四、对设计资源的整合

(一)学习曲线

将公司或者个人的累积产出量与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或者单位产品的成本函数关系描绘成的曲线就是学习曲线。学习曲线表示,随着累积产出量的增加所体现的学习程度的提高,单位产品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递减,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带来成本的递减。学习曲线要发生作用的前提就是要实现专业化分工,只有专业化分工才能实现技术的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作为集团化的工程公司,一定会有多个成员单位或协作伙伴,但是众多的成员单位和协作伙伴大都是随着市场区域化而发展起来的,在所在区域市场内开拓市场、承接项目,属于块状经营模式。而作为内部高度专业化管理的集团公司,应该是线条状的经营管理模式,每家成员企业应该都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技术特长和优势,在集团总部的协调下,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属于本成员单位技术特长和优势的市场。在这种战略方向指引下,根据“学习曲线”的理论,每家成员单位都会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具备竞争力的技术优势,从而在集团公司统一的管理体系下,发挥航母编队的集合优势。

(二)实现专业化分工的措施

1.一体化的设计管理体系

集团化的工程公司要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管理体系,所有成员单位或协作伙伴都必须要在这个统一的管理体系内来进行作业。没有统一的设计管理体系,各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不可控,项目的质量、进度不可控,成本当然也难以控制。

2.对成员单位和协作伙伴的专业化定位

根据集团公司对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判断,结合各家企业的历史情况和当前的技术积累和比较优势,来对各成员单位和协作伙伴进行专业化定位。

3.建立持续不断推动专业化定位发展的保障机制

建立一体化的设计管理体系和对成员企业的专业化定位相对比较容易做。但是如何来确保成员单位按照专业化定为来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是一个非常现实和深具挑战性的问题。

集团化工程公司的成员单位由于历史情况、现实情况等各种原因,发展不平衡,很多成员企业是地域化的市场优势,而不是专业化的优势,在企业所在地什么项目都做,没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更难以取舍的是,拿到手的合同额和利润额比较高的项目却不一定是本成员企业的专业化定为范围内的项目。这就造成了集团总部和成员企业尤其是成员企业推动专业化定位的矛盾心理,甚至成为推动专业化的阻碍。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专业化战略难以落地。

(1)经营一体化

把市场经营业绩从各成员企业综合考核中抽离中来单独考核,分为专业定位市场考核指标和非专业定位市场指标,对符合专业市场定位的指标设置较高的考核权重,对非专业定位的市场指标设置较低的考核权重。本企业承接的非专业定位的项目交由其他专业定位对应的成员企业来执行。

这样一方面确保项目不会流失到集团外部,一方面激励成员企业以更大力度开拓与本企业专业定位相对应的市场。这样通过经营一体化的管理,使得所有成员企业执行的项目都是与本企业专业定位相对应的项目,从而不断产生技术积累,逐渐形成技术优势和执行优势。

(2)专业化前提下的项目执行一体化

专业化前提下的项目执行一体化指的是集团各专业事业部和对应的专业定位的成员企业一体化。对各专业事业部和对应的专业成员企业建立一体化的考核,对各专业事业部的考核要把对应的专业成员企业的各项指标纳入进来,促使各专业事业部主动积极的为提高专业成员企业的技术能力、专业素质和项目执行能力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

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各专业成员企业,习惯站在本企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更多的考虑的是尽最大努力拿到尽可能多的项目,至于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专业化定位,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开发和积累,理顺机制、提升项目执行效率这些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可以把专业化的战略称为“理想”,那么成员企业的这种立足于本企业生存的思维称为“现实”,在成员企业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理想”屈从于“现实”,从而影响集团公司整体目标的达成。所以要确保成员企业服务于专业化战略,就要改变成员企业的生存式思维,把成员企业转变成“利润中心”,利润中心的考核模式会促使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合理使用资源、降低成本上来,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做大营业额上去。

(3)对协作伙伴的选择

对于海外项目的承接和执行,国际化工程公司应该更多考虑设计资源的全球化优化组合,去寻找更为熟悉项目所在地标准和规范的协作伙伴来执行,而作为本公司来讲,要建立一只专业化、专家化的管理队伍来确保协作伙伴按照公司全球统一的管理体系来执行项目,以实现项目执行效率、质量和成本的有机统一。

五、对设备材料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单位的资源整合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P、C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往往是工程公司负责采购和施工的管理,而具体的设备材料供应和施工安装工作分别由制造厂商和施工分包单位来执行。所以在这种角度上我们可以把制造厂和施工分包单位统一来为供应商,不过是制造厂供应的是设备材料,施工分包单位供应的是劳务。在这里我们引入“战略采购成本管理”和“供应价值链”的思维。

(一)战略采购成本管理

主要针对的是整合供应价值链,使得总成本最低,在EPC承包商这里主要针对的是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商,都属于采购的对象,一个是采购产品,一个是采购服务。我们统一把其称为战略采购,战略采购成本管理与普遍意义上的采购区别是前者注重的是“最低总成本”而后者注重的是“单一最低采购价格”。简单地说,战略采购是以大的采购品类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来建立供应渠道,一般采购是以获取具体产品采购价格最低的简单交易。

从供应价值链管理的思想来讲,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单位都可以看做是EPC总包商的供应价值链,一个提供的是设备材料,一个提供的是施工安装劳务。我们知道,在EPC总承包项目中,采购和施工阶段的成本占项目总成本比列要达到85%以上,如何管理好这两部分的成本,对项目总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我们认为,项目本身的成本管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EPC总承包商对供应链价值的管理能力,这要求EPC总包商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全球化的,一个核心就是该企业是否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势资源配置。如果EPC总承包商能够具备获取全球资源的能力,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配置,那么就会极大提高其在工程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具体来讲,EPC总承包商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最具优势的供应商和施工分包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EPC总承包项目的成本管理能力。战略采购成本管理主要是它以大的采购品类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来建立供应渠道,通过整合供应价值链,使得总成本最低。这种管理模式把传统模式中EPC总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对立博弈关系改变为合作协同关系,从而在节约总成本的同时,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并进行价值分享。

(二)实施战略采购成本管理的措施

1.建立供应价值链

作为EPC承包商首要的问题是要确立对供应商管理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模式,才能培养自己与供应商的合作能力。要想实现在全球配置优势资源,就需要找到优秀的、能够且愿意提供长期合作机会的供应商,进而才能实现价值链管理。这是前提,那么如何汇集吸引优势供应商资源呢?

(1)建立集中采购平台。集中采购的优势主要在于实现规模化采购的效益,为供应商带来更多采购量的同时,从而获得对供应商更多的议价能力。EPC承包商在实施分散采购时或者单个项目进行采购时,每个项目特点不同、进度要求不同、质量要求不同,同时要要根据本项目资金、预算的安排来实施,往往是每次采购量不大,无法获得供应商批量采购的优惠。集中采购不然,通过集中采购平台,把各项目对同类产品的需求汇集起来,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获得供应商给予的更多优惠,降低整体采购成本,同时集中采购也减少了订货次数,节约物流运输开支。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集中采购平台,将会对各种产品统一订货渠道,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优胜劣汰,就形成了优质的供应商与承包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就形成了EPC承包商的价值链。

(2)与施工分包商合作关系的建立。作为EPC承包商同样要在执行EPC总承包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自己的施工分包商长名单,并在每个项目执行完毕后,进行后评价,不断优化筛选,最终确定自己的施工分包单位短名单,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为承接总承包项目分享优势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从而降低EPC总承包项目的总成本,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2.EPC供应商的开发

供应商开发的内容与步骤为:采购物资分类对相应物资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潜在供应商的评估询价和报价确定潜在合作伙伴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商开发中,一般需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质量、成本、交付、服务,简要称为“Q.C.D.S”原则。

在这四项基本原则中,质量是首要因素,首先要考察供应商是否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认证证书,然后再考察产品的认证情况,其次要考察其生产技术能力即其主要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设计、技术研发能力。然后是考察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对EPC总承包商的项目所需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进行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价格谈判来实现成本节约。在交付方面,要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交货周期、增减订货的响应能力、主要技术和生产人员状况。最后要考察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的纪录,这一定也非常重要。

3.实施合作型关系的供应商管理

作为合作型供应商管理,供求双方确立的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合作共赢关系,根据学习曲线理论,每个供应商都有其对应的学习曲线,在供货一段时间后,其成本会持续下降。EPC总承包商应与建立合作关系的供应商一起研究,提出改进方案,以最大限度节约成本。

战略采购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67-02

一、前言

经济型酒店以其舒适方便、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的特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优先选择。但随着国外酒店品牌的不断进入及国内商务型酒店的竞争,当前经济型酒店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价格因素将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衡量指标,而酒店成本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经济型酒店的房价,如果酒店成本增加房价随之上涨,那酒店将会损失部分顾客,利润空间将会变小。因此,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管理水平急需增强,传统的成本管理存在短期性、局限性等缺陷,而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及竞争性等优势,可见,经济型酒店实行战略成本管理是其明智之举。战略成本管理自西蒙提出以来,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运用广泛的是桑克模型,该模型的战略成本管理包括战略定位、价值链以及战略成本动因三大分析工具。三个分析工具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企业应先进行战略定位分析,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而确定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向,为其取得竞争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企业要对自身的成本情况进行分析,即确定其成本价值链。最后,企业要弄清其价值链上的每一个成本动因,即对企业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这样企业能够找到有效的降低其成本的方式。企业的价值链上存在多种成本动因,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作用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型酒店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准确的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是经济型酒店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价值链视角探讨我国经济型酒店如何加强成本管理,以期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型酒店要提高其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经济型酒店面临竞争激烈环境的关键,也是经济型酒店生存的根本,但当前我国仍有不少经济型酒店对成本管理理解错误。

(一)缺乏成本管理的全局观念

现阶段经济型酒店员工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实际操作中往往强调企业初期经营投入成本,从而低估了企业长期经营成本,普遍存在缺乏对酒店成本管理的全局意识。部分经济型酒店成本管理上只是企业领导在不断强调,认为成本战略由领导及财务部门负责,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企业效益与员工的利益没有有效地结合,使得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较低、成本管理意识缺失,从而失去了对成本控制起关键作用的群体,成本管理效果自然不会明显。显然,如果企业全员没有参与,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则比较困难。

(二)成本管理的内容认识不清

目前,许多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管理仍局限于传统的简单模式,忽视企业潜在的成本损失,对成本的全方位控制尚未形成,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耗费缺乏足够的重视,人员配置方面不尽合理,存在大量冗员。酒店一线岗位劳动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强度较大,诸如客房服务员相对不足且岗位薪酬最低,而酒店二线岗位劳动条件较好、劳动强度较低,诸如管理人员存在闲置情况且薪酬标准很高。可见,作为劳动密集性的酒店这种服务性企业,一线岗位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酒店的服务质量,而实际上经济型酒店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却与此相抵触。同时,部分酒店忽视对员工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员工业务不熟练甚至出现人力资源流失现象,进一步增加人工费用,工作效率低。

(三)与战略的联系不够紧密

经济型酒店传统的成本管理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过多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不断谋求成本最小化,不关注成本和利润以外的范畴,没有将竞争优势与成本管理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得企业可能失去良好的发展战略,更难以形成竞争力,导致偏离企业的长期目标。可见,传统成本管理概念比较狭隘,成本管理的范畴不能局限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的价值耗费,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与企业战略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企业要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应立足市场、以环境为导向,将成本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通过成本控制来获取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发展方向,从而建立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管理

根据经济型酒店的特点及价值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经济型酒店价值链的基本价值活动含存货管理、销售管理、服务产品以及酒店售后服务,辅助价值活动含基础设施、采购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由此可见,经济型酒店的内部价值链主要由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服务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几部分构成,内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时不仅要考虑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还要充分考虑整个价值链链条上的成本控制。而经济型酒店的外部价值链主要由供应商、竞争者及顾客等几部分构成,在外部价值链中,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酒店的总成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表现。

企业内外部价值链不是孤立的,内部价值链处于完整链条的中间部分,结合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管理流程,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可以从采购、销售及服务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进而消除企业的不增值作业,实现不断增值效应。

战略采购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物资供应管理;零库存管理;采购管理

study on them odern enterprisemanagement ofmaterial supply

liang xu-ping

(china energy construction group building four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mpany taiyuan shanxi 030012)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ic epic and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y, the more and more intense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scientificmanagementmethods ofmaterials become the importantkey to success and profitsource.therefore,material supply management is referred to as"the third profit source", and is also the core ofmodern enterprisemanagement section.

【key words】materials supplymanagement;just-in-time inventorymanagement;purchasingmanagement

1. 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模式

物资供应管理[1],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仓储活动进行的管理,是对企业采购、仓储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其职能是供应、管理、服务、经营。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为企业提供物资和服务。

1.1 传统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在传统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中,具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订货方式非常单一;供需双方为谋取私利,盲目追求最低交易价格,导致信息流、物流扭曲与失真,致使产、供、销的有机协调链难以形成,必定增加交易成本和不必要的交易风险;各组织分散采购,自给自足,供需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不稳定,竞争多,合作少;库存结构不合理,库存管理不到位也致使成本增加,资源浪费;信息系统的不健全与技术手段的落后,不能对供应链的不确定变化和用户需求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为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克服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各种不足,创新管理模式。

1.2 创新采购管理模式。

(1)创新采购管理模式包括两部分:即集中式战略采购模式和jit采购模式。

(2)集中式战略采购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内部跨组织的采购流程重组和结构变革。集中式战略采购管理注重管理的理念,即“集中”的管理理念,不固定在组织形式中,也不是设立所谓的采购中心。集权和分权并存的采购组织结构被广泛采用,因其能够集合两者灵活性和规模性的优势。再者,企业实施战略采购后,部门内仍然采取独立采购的方式。对于重要物资的采购,跨部门虚拟采购核心小组的设立,有利于获得价格规模效应,有利于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集中式战略采购的优势包括成本优势和战略优势。成本优势体现在集中式战略采购能够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供应链的总成本降低。在采购成本战略中参与的供应链上成员越多,各环节的共同合作越和谐,则降低成本的机会就会越大。战略优势体现在集中式战略采购能够促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该模式使企业能够放眼全局,注重整体管理战略,快速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合理考虑各部门采购资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采购目标和采购计划。在该模式中,企业加强了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消除了在供应市场上的许多不利因素,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3)jit采购又叫准时化采购,是一种无库存的或者库存达到最小的采购管理模式,也是即需采购,不需设库存。这种生产方式主要体现为“彻底杜绝浪费”,“只在需要的时侯,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实施jit采购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库存量,减少资金的占用,降低物资的采购价格,提高资金的流通速度,降低库存成本,为企业节省更多流动资金,从而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大量流动资金被占用、采购成本难以削减、采购周期过长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与供应商的合作成为jit采购的重点,供应商供王军: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探讨货及时可以大大降低采购者的库存量,而采购者采购量的增多,

以减少供应商库存费用,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1.3 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管理[1]是指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按照jit方式组织物资供应,使整个过程库存量最小化的总称,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管理实力。零库存是个特殊概念,也是当今经济社会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其旨在实现库存的最小化,绝非指储存量为零。实行零库存管理策略就是采用jit采购模式,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零库存管理要求企业在生产链上能够顺利进行,否则其带给企业的风险不容忽视。零库存管理是由日本首创,然后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被广泛推广,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少走弯路,从而实现库存的改革。

2. 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环节  (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物资供应管理。物资供应管理主要包括以下重要的环节:计划管理环节、采购管理环节、储备管理环节。只有能够准确把握各环节的重点,才能控制成本,并保证生产物资的供应。计划管理环节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也是物资成本的开始。该环节中,物资需要量、物资供应量、物资采购量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2)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在于控制成本,降低物资的进价。降低物资进价的方法一般都有:采取及时付款的方式,而非分期付款;采取批量采购物资方式获取价格优惠;准确获取市场物资信息,把握物资价格变化规律,在市场低迷时购买;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大宗物资;选择口碑好,讲诚信,实力强的厂家,签订长期合同。储备管理环节重在使企业库存的数量既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又能使其库存能够最小化,即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

(3)零库存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它能够杜绝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进一步降低控制成本。实施零库存的方法一般包括:不采用库存储备的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其功能,达到变相储备;委托存储和保管物资,物资所有权仍属于自己,但可付款给被委托方,由其保管和发送货物,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单独设立仓库等资金,并实现企业库存最小化;企业生产中的许多物资不必要由自己企业生产,而是可以采取协作分包方式,承包给供应商;企业在没有一定储备时,企业库存量受生产物资和成品配送的影响,若供应商能够及时配送所采购的物资;物资的储存在运输途中就能实现,从而达到零库存;出租仓库或厂房内的部分场地给供应商作为仓库,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由供应商储备而非企业。代保管是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即企业代为保管供应商的物资,企业按用料多少来付款,而企业仓库中物资并不体现在企业的存货中。

3. 完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

(1)企业物资供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采用传统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最新动态了解不到位,不能及时获取信息;企业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采购过程监控力度。在现行规模化经济和现代采购物流发展的浪潮中,企业抛弃传统落后的供应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供应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提高本身的竞争力。在传统供应管理模式中,企业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和目标,并且未经批准私自采购的现象也很常见。这导致企业效益缩水,利润减少,规模不能扩大。

(2)许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往往一叶障目,片面追求商品价格的高低,而忽视了整个采购成本的高低。有些企业工作人员中饱私囊,徇私舞弊,不能与供应商协调合作,频繁更换供应商致使企业采购成本增加。在采购物资时,许多企业由于信息系统与技术手段的落后不能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如物资价格的变化规律,市场的供需情况等,在购买时时常会买高价产品,增加采购成本和采购风险。企业对采购过程的监控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也不完善,导致采购业务主要以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和事后分析为主,忽略对供应商的选择,以及采购过程的监控。

(3)要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必须解决物资供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完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首先,改进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第一步要做好物资计划,提高采购资金的运转周期率,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然后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形成采购规模,获得更多的优惠,降低供应链总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速度;其次,控制采购成本,降低采购费用,需要综合考虑采购

物资本身的成本和相关方面的利益,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够保证与供应商长期协调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另外,对供应商的考评也可以激励或奖惩供应商,促使供应商能够及时配送价廉物美的货物,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采购总成本。

(4)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杜绝工作人员中饱私囊,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应时刻牢记把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再次,加强市场信息管理,需要企业加强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学习,建设物资供应系统,如搭建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引入电子商务等,以合理配置企业人员,及时准确把握市场最新动态,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加强对物资供应的监察,强化制约机制,即做到事前确认供应商的信用等级以及做出采购计划;事中全程监控采购过程,保证工作人员与供应商正确交易;事后,分析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4. 总结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物资供应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一定要下定决心放弃传统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引进新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一定要加强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规范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市场的最新动态,一定要规范、完善物资供应的监督机制,加强物资采购的全程监控,规范物资采购行为,避免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这样,企业就能在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为企业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亚.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发展,2007, 06.

[2] 张艳.浅谈如何完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j].现代商业.

[3] 张桂杰.浅谈生产企业如何进行物资供应管理[j].财经与管理, 2009.

战略采购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物资供应;采购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物资供应和采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原有的计划配给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企业要立足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完善物资供应和采购管理制度,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

一、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以及现状

物资供应管理是指为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物资供应,对企业采购、仓储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它的主要功能是供应、服务、经营、管理,目标是成本最低化、服务最优化。现在大部分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以库存水平决定订货量和订货方式,而库存结构不合理;同行业各个企业各自采购,难以发挥规模效益;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滞后问题严重;供求两方没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供货不稳定;供求两方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信息流和物流系统不畅通,产、供、销链条薄弱,不仅增加了物资供应的成本,也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对物资供应的质量和交货期大多是事后控制,增加了物质供应的风险。

二、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意义

1.可以带来利润的杠杆效应。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用于物资供应的花费(主要指物资采购费用和存储费用)平均占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通过物资供应管理节约的费用就是利润的增加。这种利润杠杆效应给企业带来了增加企业利润的有效方法,而要通过增加销售额提高利润水平就很难,需要销售的大幅度增长。并且企业物资供应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杠杆效应的发挥,而企业的物资供应成本大多占总成本的80%以上,因此,加强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降低物资供应成本意义重大。

2.物资供应成本控制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我们知道,税前利润=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要想增加利润可以通过四个途径:提高产品单价,扩大产品销售量,降低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是降低人工和材料的消耗,也就是降低固定成本;第二利润源泉是增加产品销售额,也就是增加销售量或提高产品单价。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两种途径越来越难,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还要从降低变动成本入手,而这些成本大部分都与企业物资的供应管理有关。因此加强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是企业增加利润最为有效和最有潜力的途径,也就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三、企业物资供应改进建议

1.加强计划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强化对物资供应计划管理的认识。其次要做到编制需求计划有理有据,物资消耗有规定,材料使用有方向、有标准,对所有的物资进行分类统计,把相关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交货时间等进行准确描述,提高物资供应的计划管理水平。最后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施精细化管理,编制科学有效的物资需求计划表,严格控制重要物资的存量。

2.建立物资供应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系统。提高物资供应管理的手段,采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提高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物资供应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企业实际需要的信息化物资管控平台,把物资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物流配送管理、库存管理等都纳入物资的信息化管理中,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3.优化储备结构,科学储备物质。根据实际要求,企业仓库中一定要保持合理的物资储备量,以便于满足生产需要,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加强对物资材料的验收工作,物资入库前都要根据合同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查,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仓库;强化对物资材料的使用管理,做到“日清月结”。

四、企业采购管理模式探析

当前企业的采购管理模式还很不完善,许多还深深地保留着传统采购管理的烙印,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创新企业的采购管理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集中式战略采购。集中式战略采购给企业带来的最大竞争优势就是成本,它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优势,降低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总成本。这种采购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都要参与到降低采购成本的战略中,各个环节通过加强协作,不断探寻降低成本的机会。我们知道,采购成本包括直接采购成本、物流配送成本和仓储成本。集中大批量采购通过获得规模效益直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集中式采购战略能够使各个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对物流配送系统进行共同规划,超出预算的物流费用由供应方承担;集中式采购战略能够提高仓库管理的有效性,避免重复设置仓库的现象,同时一些供应商为了与采购联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往往主动提供管理仓库,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战略优势是集中式采购战略的另一重要优势,它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的竞争力。首先,企业可以根据这个战略,并结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全面深入分析市场的变化趋势和各部门的采购计划从而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任务计划,避免盲目性;其次,集中式采购战略能够实现对所需物资的集中采购,对关键物资的优先和重点采购,保证了企业物资供应的稳定性;最后,这种采购模式能够与供应商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

2.JIT采购模式。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经常遇到采购成本高、采购资金长期被占用、采购周期长的问题,而实施JIT采购模式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JIT采购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材料的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从而降低了物资的库存成本,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降低了物资的采购价格。JIT采购的关键因素是与供应商的合作,供应商供货的时间和供货质量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此需要加强与供应商的协调沟通。对物资采购方而言,供应商及时保质送货可以大大增强企业供货的稳定性;对物资供应商而言,也可以降低自己的库存量,减少库存费用。

五、结语

企业的物资供应和采购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通过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创新采购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泉,刘文才.优化物资供应业务管理 降低工程物资采购成本——贵广铁路建设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初探[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08).

战略采购的优势范文6

采购外包就是企业在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全部或部分的采购业务外包给外部采购商(BPO)。通常第三方采购商具有更专业的采购知识和谈判力,通过大批量的联合采购帮助企业节省采购成本,优化供应商管理。这使得企业可以节省采购的人力成本,形成流线化的供应链结构,可以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布罗哈的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一般竞争力是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资源具有战略价值,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和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能为企业取得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并为企业独自拥有,还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因而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包括服务)在市场上也不会轻易被其他产品所替代。

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找到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利用它向外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想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知识、技术上不断创新。通过形成新的核心能力,产生新的核心技术,再创造出新的核心产品,这才能使核心竞争力得以延续,在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对采购外包的阐释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Quinn的研究表明,企业应该持续地在具有核心能力的业务上进行投资,而将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进行外包。外包非核心活动可使企业更加提高管理注意力,加大对绩效显著工作的资源的分配,而对相对劣势的工作交给外部组织承担。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将精力和资源集中于不断发展的、可控的、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上。把次优的采购活动交给更为专业的采购公司,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第三方采购的高效率主要来源于其专业化的技能可以使企业在取得某些商品和服务方面获得更多的灵活性。采购外包结束了自给自足的采购组织模式,同时把非核心采购业务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别人也可以在核心采购业务上增强竞争优势。

三、采购外包决策过程分析

采购外包更多地被公司看作是战略上的调整,成本的节约则被看作是次要的原因。企业在实施采购外包业务模式时,必须权衡考虑。

首先,要看采购外包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全局性、谋略性特点,采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应当从属于、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采购外包若偏离了企业发展战略,就会打乱企业的长远部署,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许多奉行国际化战略的公司,在进行全球扩张时,都纷纷选择将采购外包给更熟悉本地资源的第三方公司。企业则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专注于研发、生产,提高整体效率,更快速地进入本地市场。

其次,要看采购外包是否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把采购业务外包,以利于企业更好地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采购外包并非把采购业务全部外包给更专业的第三方采购公司,彻底地把企业的采购职能、企业的采购部门从企业中删除。科学的外包是将企业中缺少战略优势、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充分利用社会的公共采购能力。企业自行处理专业采购、涉及核心竞争力的采购,以及企业已经建立采购优势的业务,并在公司留有骨干的采购人员与外包采购商进行协调。

最后,要分析采购外包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并不是所有的采购项目都适合外包。企业要对外包所耗成本与自行采购所耗成本,做详细的对比分析。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采购外包的决策要上升到战略高度。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认真分析采购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有多大;企业能否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比自营采购更高价值的资源,由此决定企业是否应选择采购外包。

四、采购外包风险分析

1、企业机密外泄。正如IBM前任首席采购官里克特所言,生产采购包含着许多提前设计工作,而你并不希望设计秘密公开给第三方,因为他们可能与其他公司分享这一信息,而一旦采购外包将发包方的采购利益和经验告诉其他公司,这无疑会损害企业的竞争优势。

2、易失去采购的控制权。长期和缺乏机动的合同容易削弱企业对采购的控制力,且决策的可逆性下降。有可能造成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失控。

3、难于监控。如果是处于不同的环境和规章下,对采购服务商所进行采购活动的监控实施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据专门从事外包合同审计的ZndEdison公司的调研发现,大多数采购服务供应商向发包企业通知价格上涨只需两天,而通知价格降低则需要22天。因此,如果企业不跟踪市场动态和对服务公司进行定期审计,报价中很可能会隐藏一些额外的成本,从而导致经济损失。

4、转置管理成本上升。转置成本是企业由自营转向外包时将会增加的管理成本。当采购外包服务与风险成本高于由企业自行采购时,企业将放弃业务外包,促使企业重新构建自身的采购流程系统。这一反一复,无疑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5、对职工的工作情绪造成冲击。采购外包往往会裁减职工。随着更多采购业务的外包,企业采购人员会担心失去工作。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被外包只是时间问题的话,就可能使他们失去对企业的信心,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导致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业绩水平下降。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比如,为了加强对采购的控制权,可以根据本企业的需要和采购服务提供商成立一个联合采购小组,由本企业的采购人员和采购服务商的专业人员一起履行采购职能。战略寻购当中的一些业务比如价格谈判,还是由自己来执行,接下来的程序由合作的联合小组来执行。这样的一种方式会让企业更好地控制供应链的管理权限。或者考虑成立合资的采购公司。在签订采购合同时,要特别注意因故终止和任意终止条款的定义以及争议的解决、责任赔偿等问题。另外,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