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公司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公司规章制度范文1
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负责人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即使知道历史遗产价值,但在保护与建设的决策中,或迫于所谓的政绩压力,或被眼前利益所驱动,放松警惕,批准有关项目,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我国涉及名城保护的法律有《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但是专门的立法尚缺,如果缺少必要的强制保护手段,难以追究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此外,旧城设施落后、破败,缺乏必要的维修经费,居民居住条件简陋,改造呼声强烈,保护压力大。而历史文化名城中小县、市占比例高,多地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差,维修资金不足,导致有价值的历史街区难以为继。文物宣教机构设置、财政文物项目不合理等情况应予纠正,从实际需要和落实法律规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出发,加强机构优化设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应加速文物宣传人才培训,积极选配热爱文物宣传事业,具有文物宣传、组织、协调和新闻写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文物宣传岗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宣传计划,把文物宣传工作纳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之中。在此基础上,合理配合城市的规划部署,城市的发展是以保护文物为前提,这一观念要深入人心,保护文物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中,重要文物应原址保护,当城区改造与文物保护两者必选其一时,必以文物保护为优先。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冲突严重,必要时,也可整体迁移以保护现状。有的也可异地复原,集中保护。在以往城市建设中,已暴露管理部门一些弊端:未经批准擅自考古发掘和建设施工;发现重要文物和遗址,没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对此,应引入惩戒机制,坚决杜绝类似情况,同时要采用多种形式集聚文保资金。
2设定前置,依法营销,遏止旅游发展侵害文物保护
利用文物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做好文物资源保护。文物的不可移动性使其风格、风貌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烙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吸引参观者兴趣盎然的诱因之一。因此,一切擅自改变特定历史氛围的相应工程建筑都应坚决予以拆除。当然,文物坚持“保护为主”,并不表示封闭文物。在文化旅游中,对旅游业制定配套政策,将收益适当返回给文物部门,以供文物保护之用,这是文物资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有些地方将文保单位交旅游企业经营,这种做法违反《文物保护法》。文物管理工作是一门学科,本身应遵循客观规律,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科学性、社会性都很强的特殊行业。一旦将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归旅游公司经营管理,会出现混乱,甚至破坏文物的现象。当文保单位与旅游公司合并之后,组成了所谓的“强强联合”、“双赢”大型旅游开发公司,并称为“高起点、大思路、大手笔、大战略”的创举,结果却令人失望。在江苏徐州,汉兵马俑被新体制下的楚王陵管理处擅自大规模进行所谓的“加固保护”致使许多珍贵的兵马俑受到粉碎性破坏;张家界“黄牌”的警示,将交10亿人民币的学费。旅游公司可以组织游客参观文物古迹,提高经济效益,但不能把文保单位作为企业资产营利,否则影响文物保护,从长远看也不利旅游业持续发展。文保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文物管理部门的合法收入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对文物部门的额外收入只能用于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管理,不能挪作他用,从而真正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达到最大程度的双赢。
3健全体系,高压监管,消除文物犯罪损害文物保护
旅游公司规章制度范文2
依托旅游资源,开创中国乡村旅游先河
改革开放后,西递村开始着手整理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旅游发展之路,是黟县第—个开发的旅游景区,开创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先河。
西递旅游于1986年9月起步,成立了西递旅游景点管理处,村委会贷款1.2万元维修景点、整修石板路、治理河溪、实行封山育林、整治村容村貌,村内有文化的热心老人担当义务导游员和宣传员。当时在香烟盒上写字加盖村委会公章充当门票,票价为0.2元,当年门票收入不足千元。历经8年发展,西递旅游事业初具规模,旅游设施和环境得到逐步完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到1993年,成立了西递旅游公司,旅游接待人(次)从不足千人(次)增长到3.38万人(次)。2000年11月,西递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2009年开始,启动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于2011年5月荣膺国家级5A景区称号。2012年旅游直接收入较1986年翻了近4万倍。预计到2015年,西递村旅游接待量将达12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将达6600万元,西递旅游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1200万元。
这些年来,西递村以其独特的古村落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充分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形成集楹联文化、遗产展示、徽派园林、宗族文化、祠堂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旅游;连续七年协办了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和摄影节活动,推出了特色节庆旅游;依托胡氏祭祖和抛绣球活动,开发了古家具、古农具等民间作品的展示,发展了特色民俗旅游;修复了以猪栏酒吧、三号小镇、西递行馆为典型的一批精品文化客栈,拓展了特色休闲旅游;打造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的体验活动,形成了特色体验旅游;挖掘了诸如腊八豆腐、山珍野菜、腊味烧饼、桂花糯米饼等系列地方小吃,带动了特色小吃旅游。
旅游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西递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保护第一,坚守传统文化合理利用
这些年来,西递村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三三”机制,维系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延续了文化遗产的传承。
探索建立规章、組织和保障“三体系”。先后出台《西递景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禁止在西递古民居群内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关于在西递古村落严禁新增经营活动和经营场所的决定》《西递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明确了村民对古村落保护的各项职责和义务。制订《西递古村落保护规划》《西递新区总体规划》和《西递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实了古村落保护规划体系。組建了西递遗产保护委员会和西递旅游管委会,综合协调、指导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成立西递村遗产保护协会、卫生保洁队伍和民兵义务消防队等专项保护組织。设立西递景区警务室,维护景区治安。成立了景区执法大队,加强日常保护、现场管理和监管监控。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破解古民居保护的资金“瓶颈”,强力推进古民居保护。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省政府专项保护资金。打捆使用“百村千幢”、亮点建设等多方面资金。每年从门票收入中征收20%的文物保护资金,专门用于古民居保护修缮。与此同时,创新党员认领古民居保护机制,組织“创七星争五员”活动,有力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
探索构筑生态、安全、控违“三张网”。注重古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将古村落的核心区建筑与周边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一体保护。在《西递古村落保护规划》中将西递划分为遗产核心区和遗产缓冲区,规定在缓冲区内要保持传统种植地(菜园、农田等)、河流和自然山水景观等与古村落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严格落实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绿色质量提升等各项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和防护,不断强化生态网络建设。制订《西递古民居建筑综合治理白蚁危害的防治技术施工方案》和《西递古民居白蚁灭治技术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用国家指定药剂,实施白蚁防治工作。严格落实《西递古村落消防专项规划》,探索建立专职人员和民兵相结合的消防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坚持30年如一日的夜间打更制度,提醒村民注重夜间防火、防盗。安装了消防栓、购置了手抬泵等消防设施。2011年,结合三线地埋工程,对所有家庭室内电气线路实施套管,将消防供水与县自来水联网,增加水压,全面消除古村落电气防火方面的安全隐患。冻结核心保护区内建设行为,严禁新建和改建与古村落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村内道路及公共设施等,避免建设性破坏。建立土地巡查月报制度,进行动态巡查,对违法违章建设—经发现坚决制止,限期拆除。
探索建立宣传、论证、考评“三制度”。通过媒体宣传、村规民约、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形式,宣传古民居保护的法律法规和重大意义,提高村民对古民居保护的认同感,使保护古民居成为村民自觉行动;以举办国际山地车节、摄影节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为载体,宣传推介古民居保护利用成果,动员各界力量参与古民居保护利用。本村房屋建筑维修严格执行九项程序,反复论证确立最佳修缮方案,并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使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确保“修旧如旧”和“不改变原状”。制订《西递景区管理办法》,实行村民百分考评制,以考评手册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农户,对违反规定的乱拆乱建、店外店经营等行为除强行拆除外,并按百分制实行扣分制度,与年旅游分红相挂钩。
完善设施。扮靓西递旅游新天地
近年来,西递村累计投入3.4544亿元,通过遗产保护、业态升级、设施配套、交通优化、社区和谐、机制创新、管理加强七大系统建设,使西递步人了集遗产保护、观光、居住、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快车道。
围绕公共服务,完成了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如:文化中心、幼儿园、留守儿童之家、农家书屋、居民健身和老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农合行网点、邮政所、小型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等经营设施配套,旅游公厕、游客接待中心、售票处等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为改善交通环境,对石小线、西西线升级改造;对村内小街小道石板路进行了整修并亮化;新建花园式停车场2处,满足了游客和村民停车。建立垃圾中转站,添置了垃圾保洁设施,聘用专职保洁人员20余名,全天候服务景区保洁,实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
旅游公司规章制度范文3
“文化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的核心就在于坚持可持续开发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开发即既要坚持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满足当代旅游业的需求,又要满足环境与资源的延续,能够惠及后人。而这,与政府的引导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方面,政府需要与旅游企业共同携手合作,以达到在旅游文化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延续。
(二)寻求政府支持,统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无论是开发项目或者开发管理,两方面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各级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只有这些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将旅游所在地的发展规划与国家的旅游重点目标相结合,进而发展出只有本地区才有的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以一种立体的思维去关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不仅仅依赖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开发,还在于政府的规划扶持。除了在面上进行文化资源各个层次的组织和管理,还要在点上细致统筹,合理安排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经营、管理、售卖、以及开房方面给出相应的原则,在支持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持续发展上的保护。对于符合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发展的单位和个体,可以相应给予支持,并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持。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业产业链
在旅游业内,往往对于旅游产业链的一个误区在于大多数的旅游公司都将文化定位为旅游业表层的一种附属物品,也因此大多对于旅游文化的售卖,也只停留在售卖文化资源的“毛坯”阶段,没有去深挖资源内涵,只是刻意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游客旅游的实质在于,游客从旅游过程中获得旅游信息进而产生的心理。由此看来,游客除了在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方面可以获得良好的体验,还在于在这些表层现象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内涵中所领略到的文化体验。也因此,纵然旅游产业链是从消费者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而发展的各个不同行业的链接,但究其实质仍在于文化的培植,从另一种角度来开,售卖旅游其实在于文化的售卖(覃峭,张林,李丹枫2009)。要促进河南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形成配套齐全,服务规范,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艺术表演与工艺品开发和音像、出版等新媒体开发等方式的开发,分别融入到现实的旅游业、艺术业、音像业、影视业和出版业中,形成产业效益。这才是旅游真正的售卖意义,只有售卖出了文化,才能将相应的各个行业的产业售卖出去。而当下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对河南的旅游区域进行新鲜文化血液的培植,如何探索文化资源的发展。我们看到,当今的文化产品已经发展为特色鲜明、品种丰富的一种态势。而河南的旅游文化产品要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开发。这一方面要考虑到文化产品与现代化的消费模式(如网络信息的消费,电子数字映像的消费等),现代化的消费模式不仅仅有着良好的潜在顾客群,更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的消费模式,这无论在顾客方面还是旅游公司的经营方面都更加便利和便捷。有时候即使是利用一下当前最流行的时尚文化,也可以为旅游效益带来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曾经有景区将电影《功夫熊猫》中的动画场景进行搭建和模拟,带来良好的效益;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当下的文化传播态势,研读当前文化的传播模式(如大众媒体传播、小众传播、人际传播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立体地、有效地,全面地将河南的文化产品售卖出去。媒介的传播对于文化的带动已经无可置疑,而即使是人际传播也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里人际传播不仅仅是指对于旅游效益上的口口相传,它的重点在于,旅游从业者如何作为一个文化的发声筒将本地的文化资源传播出去。只有这样立体、全面、合理地对河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把握,才能最好地将河南的旅游售卖出去,进而达到从文化到经济上的双赢。
(四)建立一支强大的专家学者学术队伍
对河南旅游的科学规划和发展方面,聘请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进行可行性方案的布置和总体规划,来探寻河南旅游产业的文化竞争力以外,还应在实践上努力铸造河南文化品牌,还需要一支强大的文化研究学术队伍,这是推动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保障,以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大力加强国际间的旅游交流合作,例如,举办国际旅游文化交流、文化艺术节,文化研讨会等等,以寻找出河南鲜明的文化竞争脉搏,从而达到旅游经济的有效提升。
(五)进行文化产业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旅游区的从业人员总体上呈现的特征是:学历水平不高,文化素质较差,业务能力勉强的态势。以导游为例,导游的解说因人而异,导游除了要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还应考虑不同区域与文化背景的游客,如此才可以准确传达信息,而目前的导游情况也是令人堪忧。针对这样的现象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业务培训和知识培养,以达到素质和能力的双向提高。但是更值得忧虑的在于当前文化产业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缺失。尤其是跨文化管理层面的人才缺乏,这个不仅仅与当前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市场的人才缺乏相关,还与旅游业对于文化的定位相关。而对于这样的高层次的人才,除了加强各高校的培养以外,也有待企业内部的精心培育。
(六)用跨文化理念指导旅游对外宣传
我们需要用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来指导旅游外宣的质量。这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河南旅游和特色文化的建设。就国际而言,当前所急需考虑的是如何将河南特色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这一方面依赖于有效的宣传渠道的扩建,使得“酒香不怕巷子深”;另一方面在于河南本土特色文化如何有效的与他国文化进行交流和传播,这不仅仅涉及语言的问题,还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就国内而言,一方面在于河南本土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特色的区分,从而使得河南文化旅游具有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在于如何将河南的文化旅游持续、良好、稳健的长期发展下去,可以参与进国内旅游市场竞争之中。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其旅游宣传上的最核心仍是不同区域文化宣传和交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需要的指导思维便是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思维。利用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无论是在解决扩大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渠道创新等问题上,还是对当下中原文化的选取、拓展等问题上诸多方面的规划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结语
旅游公司规章制度范文4
在旅游客运领域,每年都有很多事故发生,旅游客运发生事故,是否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司机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旅游客运市场究竟有哪些乱象?究其原因何在?
新浪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网友认为,造成旅游客运事故的原因,与车队管理疏漏,司机素质参差不齐有关,而同样有超过五成的网友认为,旅游车挂靠经营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旅游客运个性明显
旅游交通安全是旅游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旅游车辆的运输安全与客运班线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旅游车辆运输路线不固定无法准确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定位,途中的突发安全事件较多,需要驾驶员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而且旅游车驾驶员是不跟车走的,被调度派到哪辆车就开哪辆,所以旅游车的技术状况不容易掌握,路况的不确定性比班线车辆多,不像班线车辆路线固定,路况熟悉,且所驾驶的车辆也较固定,车辆技术性能容易掌握,这些因素也易造成安全事故。
旅游客车运输除受交通、安监、公安等系统管理监督,还需要符合旅游局等上级部门的行业要求,这就要求其有一定规格的操作模式。
旅游客车运输往往是团队或者包车业务,很少会出现超载现象,但是为了赶行程而发生超速或疲劳驾驶,夜间驾驶等现象,也造成不安全因素。
由于旅游运输的特殊性,乘客中有不少知名度高的人,甚至还有不少海外人士、国际人士,这对旅游客车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一般的班线运输造成的后果要大很多,对企业的社会负面影响更大。
另外,省际旅游客运企业经过公司化改造,目前还尚有部分车辆属挂靠经营,企业在车辆动态、车辆维修、驾驶员变动较快,驾驶员安全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旅游客运企业对车辆的动态管理不够等等,都会让旅游客车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所以旅游车辆运输单位在安全工作上更需下大力气,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这是保障旅客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形象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管理疏漏多
旅游客运车辆和旅游公司往往未签订合同或合同内容不够具体,一旦发生旅游客运事故,首先要调查的就是事故车辆是否出自有资质的汽车公司,是否合法经营,是否有客运准许证,旅游包车证等,再看旅行社是否与汽车公司签订租用合同。
在调查旅行团车祸事故中,签订合同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如果做到位,它能够在事故发生后,一定程度保护双方的权益。
记者从某旅行社拟定的一份《旅游用车合同》上看到,汽车公司一方应具备合格的旅游营运资格,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汽车服务质量标准,必须购买机动车辆全险,车辆在有限期内,并经过当地车辆监管部门年度检验合格,符合交通安全标准等。除此之外,旅行社还向其提出车辆和服务的要求,遇到突发事件或事故时,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等。记者发现,在“服务要求”的第5条中,“乙方的司机坚决不可开快车、斗气车”等字眼较为模糊,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其实,在不同路段,不同地区,车辆应该限速多少米,这些具体项应该适时写进合同中,特殊的旅游路段应有特殊的处理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实际上,旅游车辆的挂靠和承包问题在业内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个中的经营管理疏漏并未得到弥补,隐患未得以排除。
与完善的规模化经营的汽车公司相比,挂靠承包的车辆往往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除了司机的素质或未能符合要求外,甚至还会出现司机为赚外快,多加快跑,不顾疲劳的情况出现。“当这些旅游车以散兵游勇的形式存在时,我们不得不怀疑在管理上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而实际上公司规模化管理与经营的模式才更为合理。”
另外,在挂靠和承包无法避免的时候,又以以包代管,以租代管的形式出现,只收钱不管事,这是承包挂靠经营存在的最大隐患。
实际上,很多旅游客运事故,均与车辆挂靠经营有关。有的是挂靠车辆违法停车下客,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的追尾事故;有的则是挂靠司机无山区驾驶经验,导致事故发生。
挂靠旅游车的司机未必具备专业旅游司机的经验,这是业界普遍担心的问题之一,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质未必优资质。”专业的旅游司机须对所走的路况非常熟悉,能驾轻就熟地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而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并不是某个会开车或者有个旅游营运资格就可以代替的。
司机疲劳驾驶是不少旅行团遭遇车祸的原因之一,司机缘何要冒生命危险超时驾驶?业界人士分析,“零负团费”的存在,使司机和导游一样,处于利益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张师傅是北京某旅游客运公司的一名普通司机,他告诉记者,旅行社会按次支付给客运公司,客运公司则根据司机的出团量来发放工资,旅行团收取的团费越低,支付给客运公司的费用也越低,接着直接反映到司机的基本工资上。“从购物和加点中肯定能获利,和导游一样,这是行规。”
旅游淡旺季明显,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旅游用车的弹性很大。在淡旺季尤为明显的,每年几乎有半年是旅游淡季,很多旅游车在这个时候报停,一停就好几个月。
这样的旅游特性让旅行社租用社会车辆的现象在所难免。按淡季来看,很多车辆会被闲置,而旺季车辆或许又不够用,如何解决供应上的尴尬,承包个人或某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车辆,旺季可以帮忙接送客人,淡季则发挥其原本的功能,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并且组团社在保证产品线路安全方面有着重大责任。然而就目前来看,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有不少组团社往往顾此失彼,以牺牲安全来换取短期利润,实际上这是“小赚大亏”。
如何规避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参团安全风险,组团社的组团节奏则是首要值得关注的。劳毅波认为,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断出现加点购物的团,司机的负担有所加大的同时,安全风险有所上升。
合理的组团节奏应该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线路行程中,路况、天气、时间、空间、距离、事故发生概率等等,都应该被纳入组团的考虑范围内。组团节奏过快,那些本该考虑在内的安全要素往往会被忽略。“若要不被忽略,那就以具体的操作手法来实现。比如在什么样天气,明确某段高风险路段,控制在什么时速下需要多久时间,这样控制节奏或许更为妥当。”
就规范旅游租车市场而言,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探讨有效的管理路径和方法。另一方面,和旅游行业协会,酒店行业协会一样,旅游汽车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其作用,提供旅游司机专业培训,对车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政府方面予以一定扶持,让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功能,达到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的效应。但值得提醒的是,行业协会的管理,不应只收钱不办事,提供对旅游汽车行业,乃至挂靠的社会和个人车辆车主针对性的服务、培训和管理,才是将“散兵游勇”转变成“正规军”的良方。
思路已经明晰
从事道路运输的都知道,安全因素由“人、车、路”构成,现在“路”的条件是不断提高,也不属于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范畴,企业更能掌握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和“车的因素”,人就是驾驶员,车就是车辆技术状况。
依据国家有关道路交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企业自有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落实维修保养、定期检验、安全例检制度,保持车况良好、车容整洁。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测、维护,确保车辆不带“病”行驶。参营车辆在规定时间内,将“车辆险”、“司乘人员险”、“第三者险”等险种保齐、保足。
为加强旅游用车安全管理,规范旅游用车市场秩序,进一步预防和遏制旅游车辆道路交通事故,保障旅游者生命财产安全,各地都出台相应的旅游用车安全规定,规定中明确指出:各旅行社要切实加强租使用车辆管理工作,不得租用没有经过有关部门核准的汽车公司车辆用于旅游接待服务。
首先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旅游安全各项措施落实,在源头上控制不安全苗头,排查安全隐患,避免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指导、监督辖区内旅行社和旅游汽车运输公司贯彻旅游安全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对旅行社和旅游汽车运输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接待旅游团队租车渠道进行监督检查。对无旅游营运资格的车辆和擅自租用无旅游营运资格车辆接待旅游团队的旅行社,依照《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30号令)第53条及其他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加强对旅行社导游、旅游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建立健全有效的旅游用车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用车安全管理目标和责任,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导游业务培训。
并严格执行各项旅游安全规章制度,租用具备相应旅游营运资质、车容车貌整洁、车况良好、各类保险及营运手续齐全的旅游客运车辆和职业道德好、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驾驶员参与旅游接待业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单程在4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6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驾驶,必须配备两名以上驾驶员,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24小时内实际驾驶时间累计不得超过8小时。
实行“人盯人、人盯车”的现场安全“叮嘱”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实行现场安全叮嘱制度。
发车之前深入发车现场对要出车的车辆和驾驶员进行面对面沟通和安全叮嘱。当每班发车前,安全员根据线路和天气不同对当班驾驶员进行安全叮嘱,并对其当天身体情况进行询问,是否感冒有伤痛,前晚是否休息充足,是否熬夜;观察驾驶员的情绪,如有不满或者与爱人闹矛盾心情烦躁现象等等,一旦发现不符合出车条件的,立即调派其他驾驶员出车,另外还检查车辆的消防设备是否齐全有效、安全锤是否配备,轮胎灯光等是否符合要求,做好出车前的安全工作,确保安全行车要求。
旅游公司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目标;方法;经验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02-0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当前中国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和提高中国劳动者的政治、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世界观的树立、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承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来,企业文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的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帮助大学生重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挥企业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责任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在生动的职业基础之上,校园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进一步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融合企业文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要着眼于企业文化对职业人的要求,立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汇点上,建设具有时代特征、高职特色和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服务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企业的进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汇点就是两种文化对接的接口,是连结两种文化并使之顺利过渡的桥梁。通过两种文化的有效对接, 使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同,使高校毕业生具备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为高校培养与企业和社会无缝对接的人才服务。
(一)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客观载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美化校园、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光荣传统、发扬奋发向上精神的主旨作用,还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生产现场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整体的物质文化规划,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的有机成分,如企业对职工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引入校园文化,加以张贴、宣传和运用;二是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建设带生产性的实训或生产基地,把企业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等引入基地,建设一批具备企业文化特点的教学实训基地。通过精心设计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突显职业教育的学院校园物质文化。
(二)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范要求和规章制度,我们在进行学院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和锻炼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等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配套与内容的衔接,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也就是说,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建设一整套与企业接轨的、科学的大学生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将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觉悟和习惯。
(三)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要主动吸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形成一套以现实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系的价值标准、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方法与路径
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立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结合企业文化来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子,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开展区域企业文化调研,整合企业文化资源
显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合企业文化,首先要对企业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企业文化的调研和学习入手。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适应相关岗位群为依据的,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特点较为明显,近二年来,我们在珠三角地区分行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并在这个基础上对行业的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注: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整合,就是指有意识地对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的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一体化的过程)。目前已初步完成了服装、动漫、物流等行业的企业文化的调研报告。
(二)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引入企业的物质文化,重点是在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一是将企业对职工要求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张贴在校园里,如“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告诉学生工作精益求精的重要意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则为学生揭示了工作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耳闻目睹,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二是在专业实验实训室的环境布置上,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将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上墙等,通过精心设计,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达到环境育人之效,如我院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装设计与生产基地、物流基地、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等。
(三)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管理制度
对大学生的管理,是通过大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准则来实现的。我们积极探索和引入企业文化来创新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以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为切入点,参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衣着、举止、出勤等做出大家认同的规范并严格执行;重新评估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办法,制定大学生个人业绩表,从德、能、职、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学习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的竞争机制,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贷等方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建立并实施一整套大学生管理及评价体系。
(四)融合企业文化,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体验企业的生产氛围,掌握岗位技能。很明显,要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在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融合企业文化,才能使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不单形像,更加神像,从而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近年来,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融汇:一是对各类实训或实习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调研成果,聘请企业有关专家,精心进行规划和设计,引入企业的精神文化,力求建设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学院所有的实训基地都张贴有安全生产、管理格言、企业口号、名言警句等宣传标语或教育图片,如“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强化管理,精益求精,铸造品质”、“忠于公司、忠于职业、忠于人格”、“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等等。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学院成立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管理,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文化,进入基地实训的大学生,实施“准员工”身份管理;对于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课堂教学,借鉴企业的团队管理方法,引进企业的目标责任制和员工考核办法。三是“筑巢引企”,先后将广州百越动漫有限公司研发部、环球旅游公司,福田服装公司引入学院,企业的研发部、生产设备和正式员工进入学校,也直接地把企业的文化带进校园。
(五)在大学生的二课堂活动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近年来,学院和各系积极拓展大学生二课堂活动,通过企业赞助、校企联合、科技文化下企业等形式,大力开展各种文艺演出、产品、节日联欢会、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大学生二课堂活动,渗透企业文化气息,建立了一批行业或企业参与或冠名的校内大学生的品牌二课堂活动或社团活动,如服装展演、口语大赛、金牌导游大赛、礼仪队等,在大学生的二课堂中彰显企业文化。
三、经验总结
(一)融合企业文化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企业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与经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办学理念,积极了解和引进现化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并融合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来,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具备大学精神和浓厚的区域经济的气息,形成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二)引进企业文化是提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改革,结合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把企业文化结合进来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有了灵魂,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否则,没有文化,没了企业的味道,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换汤不换药,工学结合就只是一句空话,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主动引进企业文化,既能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认同企业文化,增强了高职大学生对企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三)借鉴企业文化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
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但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帮助大学生重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责任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在生动的职业基础之上,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管理融合企业文化,并不是不要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现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的好的经验和方法,使大学生的管理模式生动化,人性化和具体化,在管理中育人,在管理中接受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教育,这对于高职大学生从“大学生―准职业人―企业人”的角色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14(2).
[2][美]斯坦利・M.戴维斯.企业文化治理与改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4]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5,(12).
[5]段伟.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旅游公司规章制度范文6
看得见的优势
原因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化需要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创新课程内容。很多职业院校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加紧缺专业,暂停或取消滞销专业。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六月份成功申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尹长源告诉笔者:“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是第二个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开设这个专业符合了3G移动技术发展的需要。”张家界旅游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了航空与海事服务、韩(日)语导游专业等特色专业,还撤销了文秘专业,以及几个对口升学逐渐萎缩的专业。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专业的调整保证了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进而提升了就业率。
原因二:职业院校更注重跟企业合作
很多学校注重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和合作,进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尝试。企业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让学生不只是抱着书本学理论,还能实实在在地进行上岗实践。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让学生和企业实现“双赢”。
以湖南省为例,长沙县职业中专的农林类种植专业开办了茶厂、农产品加工厂、学生实习工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与东莞商会建立了长期的定点定量供求关系;张家界旅游学校在北京、上海、广州、海南、江苏成立了五个就业工作站,与张家界大峡谷旅游公司等公司都签订了实习、就业定向协议。这样,学生在校期间,找准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待毕业时,就可一跃而起,成为企业的熟练员工。这种就业模式为企业省去了培训费,自然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原因三:职业院校更注重技能培养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技能是职校学生的看家本领。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高级职业指导师潘霞表示:在当今用人市场,收入高低更多取决于能力,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在职业学校掌握了良好技能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行情很好。特别是像职校职业技能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中一等奖的获得者,很多企业在他们获奖之后就伸出了橄榄枝。
据了解,有85%以上的职业院校学生都在毕业时取得了“双证书”——中等职业学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在手,职校生就拥有了就业的敲门砖。
原因四:职校毕业生普遍就业姿态更实际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容易,还在于他们要求不高,不讲条件,比较勤奋,没有架子,企业愿意即招即用。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入学的目的较高等名校的学生要单纯、现实许多。
“我们优先考虑职校生。”很多招聘负责人都这样考虑,“每年我们招聘,基本上选用的都是职校生。主要是他们的心态不像本科生那样浮,愿意从一线干起,动手能力要好些。”
在采访中,笔者也发现,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普遍对工资要求较低,大多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娄底职业中专的学生小靖表示:“工资不是主要的,专业对口最好,实在没有对口的,别的专业也可以。”
如何改善就业质量
和高学历毕业生就业形势相比,职校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媒体和社会都欢欣鼓舞。但是,高就业率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职校生就业率高并不代表就业质量高。采访中,很多人都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职校生就业的起点普遍较低,职场前景并不乐观。那么,职校生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就业质量呢?
一、继续学习很重要
一些学生对自身个性特长了解不够,对职业方向定位不清,这导致他们就业后,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长期处于比较低等的职位上。
“毕业五年了,我在这个城市依然只能是一个过客。”徐伟是长沙建筑工程学校的毕业生,现在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当年毕业时很好就业,班上的40多人几乎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刚毕业就拿到了月薪1,200元的工资,可到现在,月薪也只有1,700多元。”
“找工作不难,可我们的起点低,上升的渠道不通畅。”许多职校生都抱怨,说自己的职业前景暗淡,看不到曙光。
二、提高职业认同感
“我们公司也有职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比较有个性,不愿受约束。比较浮躁,激情容易消退,跳槽率比较高。”长沙生生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宋天翔说,“事实上,频繁的跳槽对解决问题无益,只会让用人单位觉得这个人不可靠。”
由于就业形势较好,很多学生不珍惜就业岗位,随意辞掉工作,自己还感觉很潇洒,但辗转几次之后,往往高不成低不就。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规章制度的约束,稍有不如意就跳槽了。
跳槽率高与职校生所从事的工作层次低、技术要求水平低有很大关系。很多毕业生会考虑到自己的学历低,在就业选择时注重短期利益,认为工作混一天就是一天,没有把一次就业视为终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