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行业相关政策

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文1

关键词:知识产权 产业政策 实践 建议

引言

知识产权强(立)国战略已经成为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创造和保持国家竞争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国家战略。我国于2008年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简称《纲要》)并连续四年出台年度推进计划,如何促进产业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有效衔接成为《纲要》的战略重点。客观来看,我国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设计仅用了近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时间的历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从产业政策的视角,梳理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政策,对于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内涵及国内外政策现状

(一)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内涵

从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实践及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涵盖范围广,既包括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也包括体制机制,涉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整个过程。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的核心内容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包括结构、组织、布局、技术等政策。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包括政府的直接规制、行政干预等直接干预手段和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间接干预手段。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很明确,即产业。结合相关理论,本文将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界定为: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的,促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不断进步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政策总和。

(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现状

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相对完善细化并不断调整。万莎(2010)指出发达国家为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财政配套、政府采购及加速折旧、激励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付明星(2010)指出韩国政府自金融危机后,在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台了详细政策。江尚、颜慧超、林洪(2011)认为,美、日、韩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在不同阶段采取了各有侧重的产业政策。朱翔华(2009)指出,专利政策在国际、区域标准中地位不断提高,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等提供政策保障。

(三)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产业政策相对零散且存在缺陷,处于积极构建过程中。盛亚、孔莎莎(2011)研究指出,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和申请,关键的促进创新的目标未得到足够重视。政策手段更多是行政措施,财税、金融与人事措施不足。万莎(2010)研究指出,我国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的政策存在缺陷:资金投入不足、政府采购规模偏小、税收激励力度不够等;于立、吴绪亮(2010)认为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在保护和反垄断上面存在认识偏差,提出“保反阶段论”、“保反三分法”、“三三制体系”等政策主张。易先忠、张亚斌(2007)认为后发大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选择应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也要求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产业化政策。郭强(2012)分析了我国四种知识产权产业政策设计模式,提出了分层面、重奖励和评价机制、重视企业导向作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毛金生、程文婷(2011)指出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相关政策体现了系统性、阶段性、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而我国相关政策在促进知识产权应用(产业化)及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的细化政策等方面相对薄弱,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紧迫而重要。

美、日、韩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实践

近几十年来,在知识产权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基于不同目标重点的产业政策。美国重在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日、韩重在促进经济、科技转型和赶超;美国政策策略重在支持创造-运用,日、韩政策策略重在支持引进-创造-运用再到自主知识产权。综合分析可知,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均落脚到国家战略、配套政策及行业政策等几个层面。

(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引导政策

各国均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不断调整。美国为应对“石油危机”、“经贸危机”,于1979年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成功实现了向后工业化的转型。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及美国制造业的加速向外转移,美国知识产权政策不断调整,其轨迹为:创新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执法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及政策实施使其从二战废墟中快速崛起,为保持其竞争优势,2002年出台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大纲》,同年11月制定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将“知识产权立国”奉为国家战略,并每年详细的“推进计划”。期间政策也得以不断调整,如专利战略经历了从实用新型向技术发明转型,1984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超过20万件,到1992年减少到10万件。韩国政府于2009年制定出台《知识产权强国实现战略》,同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基本法》制定,立志成为21世纪的知识产权强国。

(二)国家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及配套政策

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包括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政府订购等,发达国家结合各国知识产权政策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并实施细化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具体政策,同时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教育和人才等配套政策,构建起一套适合本国国情、助推本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

美国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及政府采购政策。如美国使用财政资金对专利等费用进行补贴,1999年对所有的团体和成员都降低了专利申请费。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在采购产品时,必须购买美国产品。同时,美国制定了系统的促进知识产权的相关教育及人才培养政策,前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了一个总经费达1360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大力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和发展,成立了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FLC),将联邦政府资助的700多个国家实验室、大学和私人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迅速推向社会和工业界,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日本通过组织产官学联合、财税金融支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政策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及运用。政府用科技预测、开发计划等形式组织产学官联合进行应用开发研究;政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补贴创新成本、减免专利年费等。日本采取政府优先采购本国有自主研发的产品,甚至以高于市场价进行采购以扶持本国企业。同时,日本重视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日本特许厅的知识产权数字化图书馆(IPDL)进行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据调查,98.1%的企业利用IPDL获得有用的知识产权信息。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方面,制定了人才培养综合战略,着重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创造和管理人才及潜在人才的培养。

韩国除了财税等政策体系外,更注重金融创新。通过制定相关财税政策,奖励、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如将职务发明报酬从原来的10%-30%提高到不低于30%;对私营研究所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工业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的研究与开发总支出给予50%的补贴,对中小型企业的新技术开发,给予技术开发费75%的补贴,最高限额为1亿韩元,如技术开发成功,则只需分5年偿还补贴资金的30%,技术开发失败则无须偿还。在金融创新方面,韩国通过建立政企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联合融资体系以及运作研发技术融资利息补偿援助项目,构筑起知识产权的“金融大厦”。此外,与美、日一样,韩国注重信息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知识产权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行业知识产权产业政策

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突出特点和成功之处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政策细化并切实落实实施。以美、日、韩的汽车和信息产业为例(见表1),基本经历了行业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行业层面的技术和产业政策-实施环节的财力支撑及标准化建设等配套环境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路径。

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剖析,对照我国相关政策的现状及不足,要巩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国际地位及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应从宏观到微观、从硬件到软件等方面出台更多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

(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制定的系统性

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政策经验可以看出,要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形成国家强大的竞争能力,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套包括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再配以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人才培养等环节的政策。我国应在已有国家战略及初步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深入结合产业、重点产业发展阶段及实际,深入开展细分研究,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及系统性。

(二)及时制订调整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

美国、日本、韩国在传统的汽车、钢铁等行业及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缘于各国在上述各行业的技术形成、引进、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发展路径和特色。这对我国在当前世界产业竞争激烈、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环境下,如何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除应进一步完善细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政策外,还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七大具体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等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三)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重视开放合作

日本、韩国作为后起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战略路径上走了一条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在前期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保护性政策促进了各自重点产业技术的国有化,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均顺应大势,将知识产权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相结合,采取更加开放的思维,既充分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又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知识产权的优势地位。在目前全球化、国际化及区域一体化程度更加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应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形成内外结合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四)重视专利标准化战略在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制订和实施中,将知识产权标准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在日本“2012年知识产权实施计划”中,政府计划在2013年之前把日本电动汽车(EV)快速充电器规格“CHAdeMO”推举成国际标准,扩大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我国在制定总体及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时,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化问题,结合世界及我国产业技术实际,制定关键技术标准,使之成为国际标准。

(五)重视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及人才

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健全的法律保护及其他政策的实施,使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文化。同时,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除了技术人才外,在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方面也投入了极大的力量。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人才相当缺乏,也导致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不足,在政策制定中应更加重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万莎.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探索与研究,2010(2)

3.付明星.韩国知识产权政策及管理新动向研究[J].知识产权,2010(3)

4.江尚,颜慧超,林洪.美日韩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政策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5.朱翔华.国际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标准科学,2009(2)

6.盛亚,孔莎莎.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演变(1985-2009)—一个量化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7.于立,吴绪亮.保反兼顾、内外协调的知识产权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10(5)

8.易先忠,张亚斌.不均质后发大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困境[J].国际经贸探索,2007(2)

9.郭强.强化我国知识产权导向政策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2(4)

10.毛金生,程文婷.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政策初探[J].知识产权,2011(9)

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强化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商业行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并促进我国商业的顺利改革。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依旧较多,主要是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足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隐患,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2.商业银行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的内容,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对各项风险隐患的辨别和预防能力,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风险控制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各项业务的拓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不断融合的当前,风险因素一旦形成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通过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提升其整体的发展质量。

2.2 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数超过2500多家,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规模而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使其整体的发展及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稳扎稳打,不断优化和提升其自身的发展规模,使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对各项金融业务的严格管理,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竞争力。因此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

3.1 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牵扯到其各项业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方法和措施还停留在较低级的层面。一方面,很多银行的管理者将财务风险管理视为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没有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在管理方法和理念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在管理方法和模式上与跨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3.2 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财务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专业人才的推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虽然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技能仍然有待于改进。其一,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其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其所掌握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相对落后,难以通过提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未能有效发挥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其二,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外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没有有效流入到银行中,使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商业银行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较大,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少有政策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其只能从自身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需求,其所采取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和相关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危及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威胁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其发展的情况不一,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4.强化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改M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对商业银行而言,要想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要提升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并投入必要的资源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根据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其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创新,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成本,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以此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4.2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其一,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到专业化人才对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专业化人才的推动实现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各方面发展奠定强大的人才储备,以此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其健康长期发展。其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使其能够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始终保持优秀的人才团队建设,促使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专业化人才的保障。

4.3 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从商业银行及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角度出发,对其各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并为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规定,避免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保证当前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有效的细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引导机制,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政府的各项管理办法能够在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强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总结

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重要内容之一,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来看,其存在的各项问题都会危及其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从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出发。应该从改进和优化财辗缦展芾泶胧、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宁,部莉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

[2]郭申友,徐金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06)

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文3

关键词: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现状;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目前,保险市场采用一系科学合理的措施,结合以往经验,积极创新金融工具,不断研发和设计各种新的保险产品,以此来优化和提升保险市场的整体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保险市场良性发展。

1、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客户、金融及自身财务等各方需求,而针对传统保险工具和传统金融产品的创新,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改革,在传统保险工具的创新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了大量的保险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拓展销售渠道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实现产品创新和业务扩展,进而使各方的需求都能达到满足。而在保险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由于我国前期市场基础还不扎实,保险衍生产品的创新发展理念还不成熟,用其代替传统的保险产品的创新发展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经验积累,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以保证保险市场的整体稳定运行。

2、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整体机制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实现平稳的创新发展。首先,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动力不足,保险业对其重视不够,创新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缺少创新活力,减弱了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其次,我国现行的税法、会计制度等相关政策对保险业的扶持力度偏弱,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约了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缺少相关制度机制的支持,金融市场化、自由化进程就很难推进,而在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也影响着保险业的稳步发展。最后,缺少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缺乏相关创新配套技术,金融工具创新是一系列系统的创新,在各环节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方位支持,而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优秀的人才相对较少,创新的配套技术相对落后,此方面是金融工具创新最薄弱的一环节,应该引起各方足够重视。

3、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前景及优化策略分析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加强对金融工具创新策略的优化,才能有效促进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效果得到良好呈现。

3.1优化创新策略要具有内外兼顾的创新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保险业在管理上还没有达到精细化要求,在金融工具创新发展上需要进一步理顺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创新发展关系,外延式的经济发展理念影响着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要实现保险业高效良性发展,就必须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人才及配套技术的创新等内涵式发展理念,二者需要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才能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为保险业在市场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2优化创新策略要拓展多元化的创新发展空间

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需要积极协调各方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提高对资本市场的科学管理,有效控制和降低金融风险,不断扩大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寻求和加强多方合作,通过金融工具创新来加强和提高保险业与其它金融业间的互通联系,并以此来满足各方需求,进而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提供新途径和新渠道。

3.3优化创新策略要营造高效稳健的创新发展环境

金融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资本有效运行基础,而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具有法律支持的有效载体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建立和完善相关创新机制,并在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等各相关领域为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金融工具创新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

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可持续发展,就要结合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根据各环节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发展的优化,进面不断满足各方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保险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达到保险业整体运行高效、稳健的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国军,梁骁.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保险创新[J].金融世界,2014(3):27-27.

[2]赵迪.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102-103.

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文4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资源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已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依靠市场手段配置金融资源,虽然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要求并不适合这种配置。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短缺,这种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性,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缩减营业网点,同时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资金外流严重,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缺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随之降低,扩大了区域差异和贫负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资源配置,已成为引起社会不稳定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资源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银行金融服务积极性低,加重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银行业的经营理念上是属于经营风险大,成本高的地区。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进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积极性及金融服务主动性较高,而不愿介入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已有50%以上营业网点已被撤出,呈现出居民办理一般金融业务难的局面,严重降低了银行在居民眼中的形象。另外,我国全国性金融机构实行分行制,由于实行贷款集中管理,信贷政策权限受限等因素,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自、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及实效性大大减弱。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所吸收的存款,在全国范围内调节使用,使存贷比例不断降低,扩大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统一的信贷政策,扩大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

银行是特殊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又要保正资金的安全性,又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全国性金融机构统一制定信贷政策,从总行到基层行的经营目标是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重点项目来增加利润,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一些项目很难得到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这种倾斜差异,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形成不利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已成为国有银行贷款排斥的对象,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支持产业差异性不断扩大

商业银行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放贷环节上,对不同产业所表现出来的“惜贷”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认为农业是高风险产业,对该行业表现出很强的“惜贷”态度。2011年全国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0.1%:46.8%:43.1%,新疆为17.3%:50.0%:32.7%,而和田地区为31.8%:19.1%:49.1%。同样喀什地区和克州等地区第一产业占的比例也高于全国和新疆的比例,这些区域又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商业银行自然吸收的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存款,几乎不发放贷款,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农业相关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就很难从银行贷款。例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2011年各项存款余额为9.15亿元,贷款余额为1.372亿元,存贷比例为14%,其中农业银行各项存款为5.73亿元,贷款余额为0.00596亿元,存贷比例不到0.1%,存差是5.72404亿元。邮储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65亿元,贷款余额为0.0951亿元,存贷比例为5.8%,存差是0.699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存差较大,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四)贷款主体提供有效担保品种难度大

贷款担保是银行除了考虑贷款主体归还能力以外,还要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做为必要条件。根据全国统一担保法的有关规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贷款担保。银行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担保种类,从而形成贷款难的问题。虽然经济欠发大地区当地政府出资建立担保公司,由于担保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较小,不适应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要求。其次是担保公司收取相关费用的原因,使贷款主体的负担加重而放弃贷款,引起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五)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金融创新不足

我国银行业务的同质化较严重,各个银行之间没有特殊性的差异,不同贷款主体的经济活动在设置相关业务时,缺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主休金融业务的宣传、研究适合当地的有关业务意识。另外,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年初,而中小企业及农民又在不同阶段有资金需求,因此很难通过银行贷款满足资金需求。在少数民族地区办理相关业务时,由于双语柜员匹配不到位,增加了办理金融业务的难度。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高利率的金融产品,导致贷款需求的降低,引起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六)信用环境欠缺

银行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贷款清收困难,不良贷款比例增高。例如,2011年和田地区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例为5.47%。由于贷款主体的信用意识淡薄,对银行业务的性质及信用要求了解缺乏,与银行合作不良而失去信用。其次,有些中小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银行不能按时获得准确而完整的企业经营资料,无法准确客观地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量化判断,企业信用等级低的因素,贷款项目难以测定,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形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优化新疆民族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建议

(一)强化金融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

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应该在金融行业的经营范围和支持经济方面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制度。由于金融行业是社会责任性、经济效益性及社会效益性非常强的行业,金融行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金融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有以下明确的法律规定的内容: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比例不得低于50%;二是要有调整贷款集中管理方法和扩大基层银行的贷款权利以及新业务创新的能力;三是贷款利率要低于城市贷款利率,鼓励建立多种中小金融机构;四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利息补贴政策及监管金融机构服务功能考核指标等,注重建立法律法规时,避免只强调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而忽视经济发展支持的范围。

(二)实施倾斜性的信贷管理政策

中央银行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与相对较发达地区在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性差异,采取倾斜性货币信贷政策,人民银行要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分行的调控权限,即总行要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分行再贷款、再贴现的限额,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与此同时,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省级分行在系统资金往来利率和期限上实行比发达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的二级准备金率,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中所需的合理流动资金的要求,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适当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加大授权授信力度,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金融机构要扩大扶贫贷款的规模,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提高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积极性

在现实生活中,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动性较高,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被动局面。当然,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和提高利润是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无法保证金融机构的利润增加。笔者认为,中央财政和各银行的总行出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贷款风险基金,明确贷款损失的范围,注重贷款损失补充工作的检查和兑现的落实。地方政府重视相关金融机构采取减免管理费和税收等措施,金融机构应减免农业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相关税收费用,通过部分贷款损失的补充和税收优惠政策,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四)优化银行结构,降低金融资源配置差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是引起金融供求矛盾的关键问题,也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多种金融机构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在竞争中,金融需求主体收益。国有银行取消相关基层银行业务限制规定的同时,要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营业网点,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增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增加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大相关政策性银行的种类。

(五)改变银行贷款方式,提高信贷投入

全国金融行业中,具有70%以上金融资产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承担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义务,改变经营目标集中在大项目,大行业,大城市的发展倾向。增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营业网点,扩大基层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管理方面的独立性,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和有发展前景项目的开发和支持力度,承担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责任,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业务种类,贷款条件,贷款保证等方面的特殊性,增加较合理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业务种类。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在考虑经营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减少贷款主体没有必要的麻烦,这也是企业提供服务的一般性原则。贷款方式一定要灵活,贷款主体能给银行提供的担保物,银行认为在市场变现能力较好,贷款需求合理下,可以考虑贷款。例如,中小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厂房、农户的房屋、土地和其他资产等等。

(六)重视金融服务创新,扩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创新并不是参照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而是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特点,研究和开发适合的金融服务项目来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结合新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意识,大力宣传金融业务,匹配双语柜员及双语凭证,方便少数民族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在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模式问题,是当前应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以发达城市的金融服务模式操作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是不适应的,因此,要根据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习惯以及经济活动特点来开发金融服务产品是解决金融供求矛盾的基础,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金融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涛,李宏瑾.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发展的关系[J].南方金融.2011(12)

[2]王认真.中国金融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3)

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文5

“新金会”是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倾力打造的互联网金融系列论坛,旨在为投资者、行业企业、服务机构、管理层搭建一个畅通的交流平台,让与会者在这个平台上互通有无、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大力支持。作为“新金会”论坛系列论坛之一,研讨会以“风险・转型・变局”为主题,邀请到大成律师事务所领导和资深互联网金融律师、行业专家,深度解读最新监管办法和国家相关政策,为网贷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另外,此次会议也邀请了多位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平台负责人出席,就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发表各自看法,共同探讨网贷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社长李鸿,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金融部主任朱忠友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肖飒从整改期限、网络借贷的内涵和外延、企业经营管辖归属、政府评估分类及公示的意义、ICP许可是否必须拿、P2P经营范围和服务合同修改等37个方面,全面解读了网贷监管政策,并针对我国网贷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切实的意见和建议。旺财谷独立董事雷洲、大连京北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总裁助理侯少开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了对当前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麦子金服、美利金融、中瑞财富、易通贷、闪银科技等十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会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金融行业相关政策范文6

关键词:大连;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创新发展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从我国互联网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量的金融平台由开始的第三方支付逐渐衍生出了多种模式,已然改变了当代传统的金融模式,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步发展为以P2P模式为主的网贷业务和理财业务。P2P模式的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务从线下交易转变为线上交易,增强了资金的互通性,将传统金融的局限性打破。众筹属于面向大众的一种筹资方式,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和平民化等特点,利用这一金融平台实现理财和资金增值的目的。

(二)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在传统的思维当中,金融业务是以银行为中心展开活动的,但是在技术和社会思想观念的逐渐发展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当代社会中很多携带标签的业务和领域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也就是说互联网将金融行业的发展推上了顶峰。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广泛影响下,银行等金融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现如今的情形下,银行必须迎合时代的脚步,推陈出新,快速将互联网金融大众化、市场化,以此来抢占市场份额。随着各式各样电子商务平台的更新,互联网金融快速侵占了大连市的多数产业,作为一个发达的沿海城市,互联网金融带动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现在,主要有互联网形式的传统金融,以及通过银监会批准的金融公司亦或是P2P平台等等。从目前P2P的发展现状来看,从2012年开始到2018年为止,从刚开始不足200家到2017年的4,500家左右,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总成交量从2012年初的80多亿元到2017年7,000多亿元,成交规模的壮大正突显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但是在2016~2018年期间,因行业内部监控力度不够、外部环境政策不明确,P2P平台数量正逐步减少,停业与整改问题不断从行业内部显现出来。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但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引导,是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重重之重,同时P2P金融平台也因为缺乏行业规范与个人信用考察等方式出现资金断裂借款人员逾期未还款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行业的业务冲击。

在大连市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过程中,以迅雷之势瞬间横扫了当地的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其中以传统银行业务为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强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办理理念,抢占了中小型银行的业务及市场份额,对中小型银行机构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传统银行将会大幅度减少或是彻底消失,而金融自身便是一个虚拟的存在,是管理债务债权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同样以虚拟性存在的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进行了无缝的连接,成就了互联网金融。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影响的便会是地方性的银行网点,地方性的银行网点是完全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的,可能被一个个取代;其次,互联网金融将打破传统的时间和地点观念,只需要互联网便可以完成想要办理的业务和服务。在此,货币是银行和金融的首要概念,那么现有的货币大多携带国家主权的烙印,因此会携带国家性的限制,美元发展状态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将代替货币职能;最后便是规章制度的冲击,大连地区有很多自己的规章制度设立在金融行业上,无论在信用卡办理还是在交易过程中,此前仍有许多业务不能通过互联网来办理,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渐成熟,这些以往难以在网上办理的业务终将被攻破。现在的交易资金限额和面签等都会限制时间和服务范围等,因此,在一定时间期限下便会过时。大连内部网络金融机构和传统机构的相互贯通,会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连接更为密切,例如众筹这个项目,便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大连地区的金融业和其他地区的金融业便会出现淡化的现象,使得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二)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促进作用。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大连地区商业银行的功能越来越国际化,商业银行对网络手机银行的开发和应用较为重视,从而使手机银行业务竞争较为强烈。在地方平台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移动银行已经得到了大连地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大连银行作为地方银行,是从2006年开始普及中小分行和小型业务的,随着大连市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注入,网络支付平台和实体银行之间的衔接便显得尤为重要,银行结构的重组也已经是线上线下互动的必然要求。为了保障PC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动柜员机及各类网站等各个组织之间的自然衔接,加强客户在不同业务上的体验,强化各种渠道之间的多元化协调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大连区域内的理财产品能够将金融组织内部的业务进行瓜分。从竞争的视角来看,若一项业务的市场发展背景较好,金融体制也相对宽松,竞争者便会增多,传统金融组织便会强化各方面的业务。与此同时,各大银行意识到人民群众储蓄存款消耗严重这一普遍问题,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策略,例如使用理财产品来缓解这一现象的产生从而推动传统金融的发展。最后再加强大连地区证券基金单位和保险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从而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三、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连地区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虽然大连市在互联网覆盖上初具规模,但具体条件和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增强。大连市部分地区基本上都覆盖了网络,但是农村的部分村落由于过于分散,而网络主要设置在商店等核心位置,偏僻地方的人们仍然无法使用网络。手机和台式电脑是人们介入互联网最主要的途径,跟移动手机相比,家庭用的台式计算机的覆盖率比较高。但就互联网金融的覆盖比例和发展水平而言较其他城市仍较为落后。

(二)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不完善。

就过去的几年来说,辽宁互联网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就大连来说越来越多的地区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渐呈大幅度趋势的进入其中,非但没能产生有利的影响甚至还出现了一系列的跑路、破产事件,不少著名的金融平台也没能逃脱其中,就比如速贷、信贷都相继被国家相关机构调查,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大连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制度并没有完全成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控手段较为欠缺。因此,大连地区为了能够预测并解决网贷行业的风险,制定了一连串的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出台并没有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失败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政策不够详细具体,不能对具体的情况开展有效的处理。

(三)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力度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而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讲创新更是吸引眼球增加交易量的必要措施之一,互联网创新五花八门,其宗旨都是用创新去开拓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大连地区目前的互联网创新处于新意缺乏期,创新流于形式,大部分是伪创新,披推着创新的外衣,内在却是欺骗着消费者,侵犯消费者权益,以游离于犯罪边缘的形式去创新,固然短时间会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效,但从长期来看,它便于违法犯罪的“新意”并不能对互联网金融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让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等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并不乐观。没有在金融方面做到有效的创新,只是为了规避监管,这种创新并不是创新。大连地区亟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引进,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力度。

四、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

(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连政府应该加强与邮电企业合作,邮电行业作为最传统的通讯行业,有着其必然存在的理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变得尤为突出。因此,邮电行业作为通讯交流的基础环节必须快速的完善起来。这也是最应该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邮电设施涉及到的领域很宽泛,具体包括电信、通信、信息以及网络这四个主要方面。时常会混淆电信和通信的关键点:电信指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否是通过电磁系统来进行运输的,而通信则不涉及到具体传输信息的介质。随着通讯设备不断地发展,信息的传递方式变得越来越完善,速度也随之加快。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地传播信息和使用信息,大连政府必须更好地发展邮电设施的结构使其更加完善,在施工时选择最为优质的传播介质,争取达到设施全面覆盖的目的。

(二)完善市场监管流程。

要想更好地完善目前的市场监管流程,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采取相关措施。最应该做的就是,修整法律法规的体系,使其符合整个市场的要求。为了优待利益相关者可以采取政府扶持的方法,同时为了制约相关人员,政府也要使用规范的手段。首先作为优势的一项政策就是当消费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个人或者是中小型企业时,一旦个人想办理贷款业务,不需要其他方抵押以及担保。其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个人信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不够详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个人信用保障体系迫在眉睫,并加强相关政策的建立。因此,大连地区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第一,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提高个人信用;第二,注重加强监管金融市场。随着各种相关规范政策的制定,能力不够的就会被市场遗弃,能力较强的也会被重用。

(三)充分认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要保证对互联网金融的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体,不仅具有较强的虚拟性,更拥有极高的快速增长性,是促进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一个良好健康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更能推动传统金融业务的升级与转型,加快大连市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步伐,提供较高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大连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加强业务监管和风险防控意识。

(1)强化业务监管和风险防控意识。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其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而互联网金融风险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因此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把关是十分必要的。加强业务监管,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行业发展的稳定性;(2)建立综合监管联系机制。通过分管副市长牵头,整合发改委、金融局、银监局、证监局等政府机构组成的联合监管机构,通过加强各部门间监管联系,组成联合监管网络,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努力解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3)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各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业务监管办法,严格把关,加强业务监管与审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业务行为。此外,还需加强金融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及早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环境。(五)构建城市范围的大数据诚信体系,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保驾护航。构建独属于城市的诚信体系,不仅合法化也更加权威化。一个良好的诚信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坏账率。建立大数据诚信体系是从整个城市的数据当中收集,从中发现蛛丝马迹,从而将信用较差,有坏账情况的人排出互联网金融。这样不仅对互联网金融内部是一个净化,同时也可以预防逾期还款、坏账等情况的发生。将个人的信用与互联网金融挂钩,才可以使网络的虚拟化成为现实化。积极地整合互联网中的资源,将P2P平台的所有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筛选,将信用较低的及时排除,才能在恶劣影响事件发生前及时阻止。

五、大连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