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1

关键词:营改增;服务业;影响

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性减税,营业税改增值税成为“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财税制度改革。然而,服务业这一最大最复杂的缴纳营业税的行业,营改增势必对其企业税务及经营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税制改革势必冲击企业现有的管理运营模式。作者力图从财务管理者的视角,结合实际,全面深入分析营改增对服务业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同业者有所借鉴。

一、营改增产生的宏观效应

营改增在宏观层面要传达的效应:消除重复征税以实现税收公平,通过结构性减税提高市场经济活力与竞争,细化社会产业分工,加强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推动产业经济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一是彻底解决营业税在多环节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二是有利于在产业分工细化和深入的基础上提升具有高附加值和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三是有利于有效拉动和扩大内需,减轻投资和出口下降带来的压力;四是有利于降低出口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五是增值税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分工协作的加强,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营改增对服务业的影响

(一)促进试点行业的升级与专业细化。营改增以后,它有利于大幅降低企业在流通领域的税收成本,同时促进企业放下税负包袱,专注产品服务的更新换代与专业化细分。避免了企业一贯采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减少流转环节降低税负。解决了营业税流转环节越多税负越重的疾瘤,完善了试点行业增值税抵扣“链条”。

(二)试点政策将降低大部分行业税负。营改增以后,进一步降低了试点企业在流通领域的税收成本,基本消除了流转环节的重复纳税现象。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企业可以抵扣购置设备产品与销售创意间的增值税,仅对产品增值的部分征税,使得创意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有利于成果的转化。

(三)营改增也影响了一些非试点企业。营改增降低了试点行业下游非试点行业制造企业的税收负担。制造企业类营改增后,因其较多依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生产,可获得服务单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大幅降低制造企业税收负担和产品成本,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与竞争实力。但是相比之下,试点行业的外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试点政策的落实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每项政策的颁布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企业都受益,营改增也是如此。这次改革中,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交通运输业原本的营业税税率原为3%,改革之后,一家上海物流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测算,以公司某条热门线路为例,单次运输的平均运费收入为9000元左右,燃油费2800元(含税),过路费2800元。原营业税为27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891.9元,燃油费抵扣后,实际税负415.9元,增加了145.9元。

三、完善服务业营改增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一)减少税率级次。按照相关的理论,税制单一是增值税特点之一。这正是世界发展的最终趋势,中国增值税改革也是基于此目的。单一税率是对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的保障,这要求对全部商品的进口和销售、全部的劳务按照统一的增值税税率征税。这意味着纳税将更加方便,纳税成本和征管的难度将没有以前那么大。最重要的是,单一税率使人们再也难以升起逃税的念头。单一税制己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现在仅为数不多的国家对服务业的税收标准和一般的税收不同。所以说服务行业增值税税率的统一从世界上讲是大势所趋。我国应该看清国际的经济形势,抓住时机对增值税进行相关的改革,加快推行现代型增值税。

(二)对特殊现代服务行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一般情况下,政府只有在鼓励某行业发展的时候,才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实行增值税零税率,例如社会医疗服务、公交服务、学校建设、公共邮政、文化娱乐服务和公共广播电视。因为征税主体对自己提供的公益行为征税,不但白白浪费社会资源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金融业、保险业等行业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技术实现上也困难重重。这些行业可以先本着简单的原则来进行增值税的征收,等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尝试用一般的增值税纳税方法进行征税。金融业存在的问题是金融性质和政策不相适应:对于辅业务按照基本税率征收增值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些业务包括提供保险箱的服务、收藏品的安保服务和咨询服务等,但对银行信贷等一些核心业务,可以借鉴外国做法免征增值税;为鼓励出口业务,可以对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实行零税率。

(三)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行业。我国的营改增税制改革计划按照三个基本步骤进行:第一步,在一些地区的部分行业设立营改增的试点。中国的第一个试点城市是上海,它在2012年元旦正式开始实行营改增。第二步,在全国范围内对一些行业进行试点的探索。这一阶段开始于2013年,首先得到推广的有交通运输业和六个现代化的服务业。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部行业中推行营改增。该计划最快有可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当前己经试点的几个现代服务行业的各方面的改革正慢慢走向正规化,这为我们完善相关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把这些行业的试点改革推向全国,促进区域之间的税负公平、平等竞争。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现代服务业推行了营改增试点,但这绝不能到此为止,因为税收政策的异同极可能会产生所谓的“洼地效应”,我们要全力以赴挑选其他行业推行试点,以有效遏制此类负面影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应该把试点向生活服务业、业等领域拓展,使抵扣链条更加趋向完整,使更多的人从营改增中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潘仁怡.初探“营改增”对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3(10).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2

关键词: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效应;宏观税负

税收乘数是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程度,体现为税收作用的力度。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发挥税收乘数的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新一轮经济腾飞的重要措施。

一、税收乘数的概述

税收乘数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扣除,税收高低会影响到投资并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税收减少,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因此,税收乘数是负值。税收乘数又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若以Kt表示税收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变动量,T表示税收变动额,则:Kt=Y/T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乘数理论,税收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大小有关,若以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则:Kt=-b/(1-b)

二、税收乘数效应

税收乘数效应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对于税收乘数的效应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税收乘数是一个负数,这表明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是一种反向运动关系

当政府增加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减少;当政府减少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增加。

2.税率变动引致的税收乘数变动

由于Kt=ΔY/ΔT ,其中Kt表示税收乘数,ΔY表示收入数量,ΔT表示税收变动额。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税率变动使ΔT随之变动,从而引致的税收乘数变动。

3.税收乘数的大小受边际消费倾向b影响

从税收乘数公式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税收乘数的绝对值越大,对国民收入的倍数影响也越大。可以举例说明税收与国民收入的乘数关系。假设政府增税1000亿元,若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税收乘数为Kt=-0.8(1-0.8)=-4,意味着国民收入将减少4000亿元(4×1000亿);若边际消费倾向为0.5,则税收乘数为Kt=-0.5(1-0.5)=-1,意味着国民收入将减少1000亿元(1×1000亿)。假如政府变增税为减税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国民收入将会增加,增长量与减税时国民收入减少量相同。

4.税收乘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还应结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来分析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倍数效应,其公式Kg=1÷(1-b);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政府转移支付变化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倍数效应,其公式为Ktr=b÷(1-b)。两个乘数综合起来,就是政府总支出对国民收入的效应。

三、在金融危机时期发挥税收乘数效应的具体建议

1.降低宏观税负、调整税收结构

在我国税收连年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不断攀升,在2008年超过了20%。这一方面对于我国政府调动社会资源发挥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税收乘数效应,较高的宏观税负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减税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最优宏观税负应为16.47%,低于实际宏观税负水平,因而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减税。不过,减多少和怎么减都必须在保证持续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讨论。本文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得到1997--2002年以及2002―2005年两个阶段我国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农业1.13%和0.34%,采掘业0.03%和-1.36%,食品制造业0.31%和0.04%,纺织、缝纫及皮革品制造业0.44%和0.08%,其他制造业0.25%和-0.92%,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7%和-0.30%,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0.36%和-1.17%,化学工业0.77%和-0.90%,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20%和0.20%,金属产品制造业0.73%和-2.09%,机械设备制造业1.36%和-1.37%,建筑业-0.42%和0.70%,运输邮电业1.13%和0.86%,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0.82%和0.63%,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1%和-0.79%,金融保险业-0.14%和0.97%,其他服务业1.14%和1.16%。在2002之前,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作用十分巨大。在2002年之后,其他服务业、金融保险业、运输邮电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住宿与餐饮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增长贡献最大,这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的转移,金融等服务行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加大,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利用2002―2005年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减去1997―2002年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可以看到,建筑业、金融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和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值大于零,表明这些行业的宏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增加,而其他行业都在下降。这说明了近些年我国增长的改善主要来自于建筑业(增加1.12%)及其相关的材料、金融业(增加1.11%)和其他服务业的增长。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要维持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重点在于服务行业的发展。为此,在税制调整方向上应降低第三产业的税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在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中,营业税主要关注第三产业,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减税方向应该在营业税。

2.增加税收优惠政策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企业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国家有必要增加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实施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尽快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收入实行较低的营业税税率等,实施有利于企业安排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3.更大范围提高企业出口产品退税率,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带给我国经济最为直接的冲击就是出口的萎靡。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在2008年下半年已连续三次调高出121退税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我们应更大范围地、更具针对性地提高产品出口退税率,重点是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受影响较大的产品,同时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

4.实施有利于拉动消费的税改举措

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除加大投资外,拉动居民消费应成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又一着力点。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一方面,我国有着十三亿入口,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注重储蓄的传统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尽完善以及居民相对保守的消费传统又成为拉动消费的巨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拉动居民消费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发这个巨大的、潜在的居民消费“市场”。从税收方面来看,可以采取调高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

5.出台配套措施,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税收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我们应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充分调动税收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能量,发挥税收在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应有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长远看,这些税收策略的实施会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得税源更为充沛,但这需要作用的过程和时间;在短期内,必将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而从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看,一方面,由于今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税收收入的实际增速却出现了下滑趋势。因此,在实施税收策略的同时,出台配套措施促进政府机关节约开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便成为此后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湖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Gareth D.Myles.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ole of Taxation[z].OECD Working Papers,2007.

[3]李俊霖: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2007,(4).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3

【关键词】 增值税扩围; 增值税; 财务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69-04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服务业和制造业税制的不统一、服务业征收营业税导致的重复课税,造成服务业流转税较高的税负。此次增值税扩围是顺应“十二五”规划要求提出的,为在生产、流通等领域普遍征收增值税奠定了基础,也是给予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一、增值税扩围的政策内容及原理

(一)增值税扩围的政策内容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对“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规定: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这是继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以来国家又一增值税改革的政策。

2011年11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财税〔2011〕110号和111号文件,规定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市开始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改革内容为: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并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具体税率方面则将有形动产租赁税率设定为17%,交通运输业设定为11%,其他现代服务业(除有形动产租赁外)设定为6%;同时对税收收入归属、跨地区税种协调等过渡性政策也进行了安排。2012年8月增值税扩围至北京等10个省市试点,因此对增值税扩围将涉及的领域及所受影响范围的扩大作进一步研究。

(二)现行增值税、营业税征税范围存在的问题

1.增值税征税范围存在的问题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四个环节,还包括劳务中的加工和修理修配。对主要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以下统称为增值税企业。

(1)由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征收范围可知,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除加工、修理修配以外的劳务排除在增值税征税范围之外而征收营业税,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征收,形成了不同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流转税征收区域,从制度上人为地割裂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也造成税负失衡。

如交通运输业,它是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从增值税企业来看,由于运费是企业日常支出却无法抵扣进项税额,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后按运输费用的7%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对于运输费用占外购原料或货物采购成本比重较大的企业显失公平。从国家的角度看,交通运输业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而接受运输劳务的企业却按照交通运输企业营业额的7%抵扣进项税额,国家损失了4%的税收,形成“税收漏斗”,此处暂不考虑营业税变化给其他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带来的影响。

(2)增值税条例细则规定对混合销售的征税分别按照行业性质和业务性质两个不同标准划分增值税和营业税征税范围,缺乏统一性。细则对兼营的规定实行也存在着问题:随着纳税人经营多元化,兼营行为居多,劳务提供与商品销售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些经营业务是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畴还是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畴,很难准确加以断定。

2.营业税征税范围存在的问题

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包括:提供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对主要缴纳营业税并属于此次扩围行业的企业以下统称为营业税企业。

从营业税企业来看,我国的营业税除个别业务允许差额征收外绝大部分业务为营业额全额征收,不允许做任何扣除,加大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也不利于专业化及分工协作。从营业税企业内部来看,营业税不区分收入属性以全部营业额为计税依据,存在对于各种收入的重复课税。从营业税和增值税企业之间来看,重复征税体现在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在提供服务时必须采购的机器设备等支出负担的增值税和接受劳务负担的营业税不能在下一个环节抵扣,同时由此承担的成本转化为下一环节定价时的营业额又导致相应的营业税的增加。

(三)增值税扩围的行业选择

从理论上看,理想的增值税应该是普遍征收,覆盖所有实现增值额的行业。我国实行增值税从部分到整体,步步推进,至今仍然只是在生产、批发、零售、进口货物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环节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征收带来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因此,统一征收增值税是大势所趋,但基于国家“稳中求进”的经济方针,增值税扩围应当从与原增值税范围联系最紧密且受增值税扩围效应最大的行业入手。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生产业有明确定义: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可见制造业与生产业紧密相连,然而其日渐增加的生产消耗却不能在税前扣除,这成为增值税企业更重的负担。生产业也需要改革来消除其因重复纳税带来的问题。因此试点首先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展开。

但是,由于某些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些行业尽管在理论上存在着征收增值税的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昂的征税成本以及由于征税而产生的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使得政府不得不放弃对它们征收增值税。因此,无论增值税征收范围如何扩大,始终存在一些政府无法或不愿涉及的领域,由此形成了增值税扩围的行业。这也是增值税试点仅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中试点的原因之一。

(四)增值税扩围的政策作用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和需求,这一改革便明确在服务业领域征收增值税,分为两档税率按照试点行业营业税实际税负测算,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交通运输业转换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基本在11%~15%,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鉴证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基本在6%~10%之间。为使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改革试点选择了11%和6%两档低税率,分别适用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

营业税税率转换为增值税税率的计算公式:r=(t×25.58%)÷(1-t×25.58%)。其中r为营业税税率,t为增值税税率,25.58%为税收价格效应系数,假设:t=13%,则r=3.366%。可以看出,当增值税税率为低税率13%时,相当于营业税的税率为3.366%(介于3%~5%)。因此,如果按照13%的增值税优惠税率征税,这与现行交通运输业征收的营业税税率3%的负担水平基本相当。得出的税率明显高于改革试点的两档税率,因此存在一定的优惠力度。

增值税实行差额征税,不存在重复征税,具有税收中性的特点,而我国虽然已经转为消费型增值税,但对于不动产还是不能抵扣,所以属于不完全的消费性增值税。因不动产投入大,使用周期长,使用范围广,技术更新慢,为防止因基于这些原因导致的税款减少,我国税法规定不动产不能抵扣。随着经济发展,与营业税并行征收的问题突显,特别是在生产业体现更明显。缴纳增值税的企业所耗生产服务多,同时生产服务业也日趋壮大,需要进项税额抵扣以降低成本,因此,此次扩围旨在通过缓解增值税企业与营业税企业、营业税企业与营业税企业之间的抵扣链断裂而导致重复征税的突出矛盾,实现结构性减税的目标,进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二、增值税扩围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从宏观上来看,增值税扩围是针对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所导致的对商品和劳务征税标准不一致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原理和作用上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微观层面来看,其对于经济运行主体企业的具体影响如何,较之于扩围前的变化应怎样处理,同样值得探讨。

税收政策广泛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其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税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实现,并通过公司财务体现。此次增值税范围扩大,必将对改革波及的企业财务产生影响。

此次扩围的目标是缓解增值税企业与营业税企业、营业税企业与营业税企业之间的抵扣断裂矛盾,因此,可将所研究的企业分为增值税企业和营业税企业两类。以下从税负、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利润四个方面来探讨增值税扩围对有关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增值税虽然是价外税,但是仍会对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税负是对企业税收支出的综合衡量,增值税具有转嫁性,因此企业只是增值税的纳税人,消费者才是真正的负税人。即便如此,即将转嫁的税负会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增值税扩围对增值税企业和营业税企业的税费影响并不相同,即税负变化不一,因此价格波动也应分而视之。服务也是一种商品,因此以下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统称为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若扩围使行业税负减轻,则商品价格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减少的税收根据一般均衡条件下供需的变化分析,将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分配。结合理论的推理,从企业现实出发,扩围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分以下情况:

首先,增值税扩围将有助于降低增值税行业的税负,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生产业进行增值税扩围将修复增值税抵扣链,消除增值税抵扣链在生产环节中中断造成的重复征税,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从而严格降低下游增值税行业产品的税负率,同时可能降低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使扩围的价格效应进一步发生作用。

其次,增值税扩围不一定降低营业税行业的产品税负和价格,其税负变化取决于扩围前后税率、成本费用率和行业利润率等因素。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不仅与企业的销售收入有关,还与企业成本中可以获得抵扣的项目有关,同时也与前后税率的变化程度密切相关。税率的换算已在上文提及,它是一般情况下的平均税率,具体的行业也有不同的应用情况。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分析如下:

1.假设:I为交通运输企业当期应纳增值税收入总额;C为交通运输企业当期发生的成本和费用总额;Rc为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费用率,即成本费用总额占收入总额的比率,R0=C/I;R1为成本费用可抵扣率,即成本费用中可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费用占总费用的比率。

2.等式:

(1)扩围后应纳增值税:I*11%-C*R1*17%

(2)扩围前应纳营业税:I*3%

令两式相等,8%I=C*R1*17%

R0*R1=47.06%

3.由此可见,成本费用率及成本费用扣除率越高则企业获得减税的效应越大。

最后,对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而言,不论提供何种服务,扩围后其税负均有下降,虽然无进项税额,但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计算销项税额时要将售价转化为不含税价格,因此应交税费有所减少。

(二)对企业资产的影响

增值税扩围所涉及的服务业被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在现行消费型增值税的体制下,这将会影响营业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原材料项目,包括原材料购买、成本归集和资产购买、计价、折旧。

营业税企业购进原材料所含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扣除,因此原材料成本降低,进而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减少。由于在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存货对资金的占用减少,可以增加企业用以进行扩大业务范围、更新机器设备或投资增值的流动资金。因此,存货成本减少可以使企业更加灵活地应付市场变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营业税企业新购设备的增值税也可纳入进项抵扣的范围,从而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减少,折旧额也相对减少,这使得企业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资产相对增加,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相应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相对提高,同时资产变现速度加快,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有利于企业的资产更新、技术进步。

上述两个项目允许进项抵扣使总资产减少,资产的变现速度增加,加速了资金的周转,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从而使财务状况得到改善,经营风险下降。

但此次增值税扩围仅允许对新购进的机器设备进行进项抵扣,扩围前购进仍需使用多年的机器设备却无法抵扣。由于机器设备使用年限长,新购入设备所需资金量大,企业能用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因此扩围对此类企业的效应并不太明显。

(三)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以利润最为重要,并且受收入、费用的共同作用。收入、费用、利润与商品价格息息相关,因而与税负也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因此增值税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在此三方面均有体现。

企业的收入随商品价格变化,前一部分对商品价格变化的阐述表明:增值税企业行业的价格可能随着扩大进项税额的范围而降低,但是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最终与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价格降低使企业销售收入增加;相反弹性小于1,则价格降低使销售收入减少,因此,扩围对销售收入的影响不确定。值得考虑的是企业税负的减轻效应是直接高效的,而市场对行业价格的调整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销售收入在短期内可能大幅增加。对于营业税企业而言,行业税负由成本费用率、扩围前后税率等因素决定,因此收入变化应视税负的变化,但作用机制与增值税企业类似。

假定某企业,某月销售收入为I(不含税),接受运输服务可抵扣金额为C1(不含税),其他生产可抵扣金额为C2,则当月应交增值税额=I*17%-C1*11%-C2*6%。在短期内,因市场价格与销量对税收政策反应滞后,销售收入I基本稳定,因此当月抵扣进项税额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增值税。

在营业税企业中,与费用有关的科目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折旧的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扩围后对应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会相应减少,同时原料的计价不包括增值税,因此二者使营业成本降低,增加了利润,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税费类是税率和收入、利润共同作用的结果,会因其每一个因素的变化而不同。营业税金及附加中的营业税因改征相应减少,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虽不能确定增减情况,但是其对利润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在短期内,销售收入增加,费用降低,则营业利润随之增加,利润总额也同向变化。

对于净利润而言,利润总额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利润增加,企业所得税随之增加,净利润增加的幅度低于利润总额增加的幅度,对企业税负有加重的不利影响。

(四)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现金流量按业务内容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对于增值税企业,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支付各项税费科目现金流量减少,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出减少。而对于营业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中购买材料、支付劳务的现金中不包含进项税额,固定资产的折旧随其计价降低而减少,因此经营现金流出减少。进项抵扣也使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成本减少,最终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也减少,以上各项可以使企业的现金流出减少,相对地增加了企业的现金。但由于收入增加的增税效应及允许抵扣的减税效应视具体企业情况而定,再加之利润的变化使企业所得税也随之发生变化,税金流量的增减无法确定,但其变化方向、幅度与税负的变化应是一致的,即税负增加,相应的税金流出增加;税负降低,相应的税金流出减少。若现金流出量减少,则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流动比率,使短期偿债能力得到增强。

三、政策建议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为顺应“十二五”规划相关企业也应该对政策调整作出积极反应,以从中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一)因地制宜调整企业财务战略

增值税扩围对增值税企业的作用可概括为:新增生产的抵扣金额,减少增值税额。由于商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减税与价格变动对收入存在双重作用,导致最终影响的不确定性,但短期增加收入效果明显。对营业税企业的作用可概括为:会同时给服务行业带来“税率提高的增税效应”和“进项抵扣的减税效应”,最终的影响取决于前后税率的变动、成本费用率、行业利润率、其他税费的变化等。

因此,各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的税负制定相应的财务政策,包括投资、筹资、股利等。如可以利用享受的税收优惠进行扩大再生产,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应积极分析了解税收政策,利用税收链的思想,寻找税收利益,从鼓励性政策、税制要素、税负转嫁等方面实施税收筹划,尽最大限度享受增值税扩围给企业带来的优惠。

(二)加快技术设备革新

营业税企业由于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可享受抵扣机器设备进项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提高资产的变现速度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企业可利用改革时机进行人才招纳和培养,扩大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对于增值税企业,由于所采购的部分劳务所含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扩大了抵扣范围,节约了经营成本,同样获得更多资金,有利于进行技术设备革新。

(三)合理投资与筹资

增值税的扩围在允许机器设备抵扣的条件下将会使营业税企业总资产减少,企业利润增加,现金流出量减少,相应地刺激了企业投资,尤其是机器设备可以进项抵扣资产的投资。另外,由于企业利润增加,使企业的股价有上涨的趋势,有利于股东分红,使投资者对其投资信心增加,更有利于企业的筹资。相应地在增值税企业,营业利润可能增加,也会刺激投资,利于筹资。但是,在税改的政策环境下,企业需要对自身及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结合税收政策的效应,合理进行投资,注重投资方向、投资效率、投资质量、投资平衡,进行投资组合,并加强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 王成敬,王星星,林珍,等.论增值税扩围对建筑企业的财务影响[J].会计之友,2012(9):93-94.

[2] 蔡昌.对增值税“扩围”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10(5):44-45.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4

关键词:金融 支持 服务业 路径

一、陕西省服务业总体情况

2009年,陕西省第三产业实现产值3084.91亿元,占GDP的37.68%,同比增加4.76个百分点;据陕西省统计局1201家企业抽样调查显示,陕西省11类服务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316.95亿元,同比增长6.93%;企业资产总计1063.7亿元,同比增长6.99%。

近年来,陕西省比较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把服务外包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为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力度,自2010年起,陕西省财政每年从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划拨专项资金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目前,西安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有服务外包企业860多家,2009年基地实现服务外包产业和软件总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远高于全国水平(25.6%)。

二、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

一是“种子资金模式”。文化产业是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将融资支持文化产业作为战略重点,集合总分行多元产品,形成了开行独特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支持陕西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开行坚持“投、贷、债、租”的组合运作,促成开元城市发展基金的成立,为打造西安文化特色城市提供30亿元“种子资金”,以体制建设创新文化产业资金来源。

二是“项目收益权质押担保模式”。“朗臣大厦”酒店式公寓物业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开发区,近邻高新区核心商圈和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商务人士客源充足,很好地迎合高新区外籍商务客群中长期租住的需求。浦发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以酒店式公寓未来的租金收入为担保,给予该公司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性物业贷款,用于支付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应付款项,并与申请人签订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两方账户监管协议,以其自有房产作抵押。多种措施并举,有效地防范了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对于推进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是“供应链融资模式”。建设银行针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轻资产、重知识和技术含量、抵押品少等特点,大力拓展供应链融资系列产品,从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交易关系为出发点,充分重视对企业现金流、物流和流程的监控。中国银行成功引入了中小企业新模式,积极为中小企业团队选调业务人员,探索围绕核心企业、开发上下游企业的全景式供应链融资方式,满足现代服务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是“金融租赁模式”。 针对服务行业不同项目的特色,建设银行依托建信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推进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产品,已向西安地铁2号线项目机车设备、隧道、洞体等设备和资产提供融资租赁额度14.5亿元,期限10年。招商银行积极与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进行联系,推介当地租赁项目,已先后推介陕西省电力公司、电信陕西省分公司、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唐都医院等服务类企事业单位。

三、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措施。目前服务业企业较为普遍的融资瓶颈是抵押物不足或无效担保。《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逐步将收费权质押贷款范围扩大到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存在质押登记部门不明确,质押权变现困难等实际问题。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服务行业的支持都采取固定资产抵押或融资链货权抵押方式,这些方式不能切实解决服务业固定资产少的现实问题,而且融资链货权质押担保资金占用时间较长,影响了货物及资金的周转效率。

二是评级授信体系有待改进。金融机构现有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测算与实际掌握的服务业情况差别较大,往往需要人为进行二次调整。一方面因为部分服务业财务报表失真影响到系统测算,尤其是“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测算不适应服务业,测算出的流动资金贷款往往不能够满足服务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仍缺乏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信用评分体系。

三是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限制了金融支持服务业。目前,服务业大多资本规模小,固定资产较少,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之服务业企业贷款需求额度小、需求频率高,且多为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导致金融机构管理成本较高,降低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总体收益率,客观上也限制了服务业融资。

四、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扩大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对服务业的支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形成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要发挥金融对服务业的推动作用,需要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建议多形式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使企业能够了解金融活动的规律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满足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要求。同时,相关经济管理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如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服务业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设立支持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改善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

二是要加大金融创新,积极提升对服务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业群体的特点,积极开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鼓励商业银行拓宽信贷业 务范围,积极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加快金融业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银行,实现金融服务的多层次化。

三是要发挥金融机构信息资源优势,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平台,减少银政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完善支付结算体系,优化对现代服务企业的结算服务,提高其资金运转效率。发展直接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努力拓宽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

四是以信用体系建设为载体,搭建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平台。一方面,要加快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完善系统功能,扩大企业信息范围,提高征信信息的精准度,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诚信宣传力度,不断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氛围。尝试建立地区性的金融业服务与竞争公约、企业破产改制办法、逃废债企业公示制度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全金融资产,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贵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  《西部金融》 2009年11期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5

一、今年以来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服务业主要指标运行良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1、服务业增长较快,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更加突出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0%,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均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则下滑0.3个百分点。从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服务业增速一直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特别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服务业稳增长的作用更显突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9.8%和9.7%,房地产业仅增长2.5%,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5.0个百分点。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46.60%,高于第二产业0.56个百分点。

2、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继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2013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2.3%。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利用外资的56.0%,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上半年服务贸易逆差589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0.57%,同比增加了38亿美元。其中,旅游、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差额逆差分别达到427亿、279亿和119亿美元。

3、服务业商务活动总体保持扩张势头,企业信心有所回升

今年以来,非制造业PMI指数保持在53.0%以上,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1.0%以上,新订单指数保持在50.8%以上,均在荣枯线之上。5月份非制造业PMI指数达55.5%,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达54.5%,新订单指数达52.7%,均为年内最高水平,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2、2.1和2.6个百分点。6月汇丰银行中国服务业PMI指数达53.1,创15个月以来新高。这显示出服务业企业信心正在回升。

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仍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受信贷收紧和房地产市场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放缓,上半年累计增长17.3%,处于2002年的历史低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2013年1―2月的25.0%一路下滑,2014年上半年累计增长19.5%,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增速较快的行业为水利管理业,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服务消费增长加快,服务消费价格稳中有升

文化、旅游、信息等服务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上涨25%和14.8%。大众化餐饮消费持续回升,上半年餐饮企业收入增长10.1%,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3月起,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长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14个月负增长的局面。服务消费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上半年平均涨幅超过3.5%的服务类项目有旅游(8.9%)、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7.3%)、衣着加工服务费(5.1%)、住房租金(4.0%)。

(二)新型服务业态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消费新热点

1、网络购物成为时尚,线上线下模式渐成常态

互联网、移动通讯、物流配送体系快速发展,使网络消费接受程度更加广泛。2013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国。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8.3%,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2.4%和10.2%的增速。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网络购物同比增长29.9%,比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业态当月增速高出23、24.6和25.8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零售行业网店和实体店线上线下(O2O,Online to Office)双向发展加快。一方面,传统零售企业为适应网络消费趋势,纷纷开展网络零售业务。2013年全国百强零售企业中有67家开展网络零售业务,比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加26家和5家。另一方面,一批成名于网上的网店品牌为增强顾客消费体验,也纷纷开设实体店,如美妆电商聚美优品、母婴电商红孩子等。

2、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

2013年以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迅速崛起。阿里消费金融服务集团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20日,余额宝资金规模达到5413亿元,用户突破1亿人,比1月翻了一番。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4月份原保险保费收入3974.45万元,相当于一季度保费收入的87%。一季度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交易额规模达16317.5亿元,与2013年四季度相比增长110.5%。

3、紧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新业态引发广泛关注

一些传统行业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需求方向,创新业态模式,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借助电子商务,通过建设“在线产业带”,探索了一条节约成本、获取信息、塑造品牌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3年在线产业带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18%。截止2014年3月底,超过100个产业带和专业市场签约建设在线产业集群。

(三)服务业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发展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1、“营改增”继续扩围和简化增值税率同步推进

今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业正式纳入“营改增”。一季度“营改增”累计减税375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减税161亿元,非试点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214亿元。同时,国务院决定简并和统一增值税征收率,7月1日起将6%和4%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

2、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服务业创业活力

在今年3月1日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3―6月全国共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440.06万户,注册资本总额7.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8%和54.37%。新登记企业在服务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3―6月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分别占全部新登记注册企业数的77.81%。

3、电信、金融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力度加大

电信领域,已有19家民营企业获颁虚拟运营商牌照,今年3月以来,多家虚拟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品牌和号码卡,如蜗牛移动、巴士在线、阿里通信等;金融领域,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确定5个民营银行试点方案,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等民营企业将参与试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主要领域供给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服务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从供给层面上看,金融、电信、交通等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养老、医疗、教育等行业社会化程度不够,行业发育不充分,供需严重不匹配,制约了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限制了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发展素质上看,服务业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总体水平不高,知名品牌少。从国内看,我国服务业平均顾客满意度低于第二产业;从国际上看,我国快捷酒店、网上购物、银行、快递服务等领域顾客满意度,分别比美国低8.48、5.76、4.80和4.30个百分点。在国际品牌评价机构BrandZ的2013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中,我国有9个服务品牌入选,除中国移动、腾讯和百度外,其他6个均为金融企业品牌。反观美国等发达国家,上榜服务业品牌集中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如Google、麦当劳、微软、沃尔玛、迪士尼等。

(二)缺乏适应服务新业态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体系,新业态快速发展中隐藏着较大风险

许多服务业新业态是依靠市场力量自发产生发展起来的,发展历史短、发展速度快。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缺乏对新业态发展趋势的判断把握,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体系,导致行业发展风险隐患较大。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我国现有第三方支付企业300多家,200多家企业持有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仍有100多家无照经营。由于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互联网信贷(P2P)平台产生大量资金沉淀,容易发生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风险,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洗钱等非法活动的中转平台。2013年10月以来,已有超过72家P2P平台倒闭或“跑路”,涉及金额12亿元左右。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建立风险准备制度,也无类似“最后贷款人”的保障机制,一旦出现危机,将会快速波及到普通大众、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并通过互联网形成连锁效应,对金融体系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冲击。

(三)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仍然受到限制,相关政策落实亟待加强

今年以来,服务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快于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其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左右,低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10个百分点。这表明了服务业利用民间资本还不充分。部分服务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仍存在限制,万得等信息服务企业反映,我国信息采访权不向民营企业开放,主管部门往往将一些特殊牌照发放给关联企业,民营企业无法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并从事相关业务。

当前服务业产业政策中存在着政策不平等、政策落实不好、政策不适应行业特点的情况。例如,建设用地实行统一国有供给制,工业用地与服务业用地价格存在巨大差距,客观上增加了服务业投资成本。许多地区采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夜间多为低谷时段。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业企业可选择夜间作业不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企业多只能白天运营,难以享受低谷用电优惠。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根据产业地位和行业特征,加快调整和完善服务业的具体支持政策

1、创新土地管理政策

试点部分服务业用地年租金制;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厂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存量房产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适当提高土地容积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2、发展面向服务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借鉴韩国经验,设立“服务业特别基金”,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发展联保贷款业务,创新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逐步建立有利于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的“草根金融”体系。

3、加快落实鼓励类服务业企业水、电、气、热与工业同价

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对于110千伏安以下的商场、超市、餐厅、宾馆、冷库等无法避峰用电的企业,不再纳入执行峰谷分时电价范围。

4、建立开放的服务质量社会监管平台

针对旅游、医疗、电子商务、通信等消费者投诉较多的行业,重点加强服务质量和安全监测。督促服务企业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构建销售者牵头发动的质量责任追溯链条。

(二)加强跟踪调查,抓紧研究制定适应服务业新业态的监管体系和配套政策

1、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风控体系立法,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原则和界限,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监管。成立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开展行业自律。

2、加快研究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模式

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在交易方式、支付结算等方面与传统贸易方式差距较大的情况,加快建立新型的审查模式、监管模式和相应的税收政策;在符合安全规范的条件下,研究允许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应用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等创新技术扩展线下市场。

3、研究制定支持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积极推广“网定店取”、“自动取货柜”、“定点取货”等网购配送方式。

(三)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着力解决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限制问题

1、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放松服务业的投资限制,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落实鼓励文化、商务等服务出口的支持政策,重点发展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2、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分离主辅业务

对新设立的服务业企业,应加强指导,帮助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企业分离涉及手续多、费用多问题,地方政府要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协调减免相关费用等。

3、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

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国有资本相对集中的领域,尽快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主动吸引国有资本参股或股权互换做大做强。放宽民间资本投资的税收抵免政策和纳税扣除适用范围,民间资本投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产业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可设置一定免税期。

4、推进面向社会的政府原数据公开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092-05

一、重庆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必要性

城乡统筹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城乡科技资源扩散,通过城市科技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美国通过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就以不到全球7%的耕地、5%的人口,生产出占世界农业总产值12,6%的农产品,占全美生产总值的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加快科技资源扩散体系建设,对于解决重庆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需要

重庆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科技资源。重庆市农村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起步到今天,已经形成跨越第二、三产业,囊括建材、化工等多种行业,并在汽车、摩配等行业甚至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局面。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帮助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提高人员素质、实施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

2 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新要求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需要科技支撑,重庆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促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迫切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和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对科技及服务提出了多学科及多功能的需求。

3 农村实现科学发展的新任务

重庆是大农村,又有三峡库区。很多农村地处偏僻:关注和解决不同农村地区中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种问题,包括各类灾害的侵害,重大工程移民,一些地方性疾病,恶劣自然环境侵害,土壤、水体、空气污染危害等需要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同时,引导区域各类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贯彻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对江河、湖泊沿线、草原、森林、湿地等特殊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等也需要丰富的科技资源为依托。

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新期盼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使生活在这个区域中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依靠科技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社区管理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手段。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依靠科技,提高收入,满足消费需求;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降低发病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进农村社区环境,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二、重庆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可行性

重庆作为一个市情特殊的直辖市,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十分明显。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重庆的城市技术创新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已经具有强大的供给作用,已经具备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基础条件。

1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已经形成以工业为支柱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和固定资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11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8.6亿元。增长4倍。

2 科技人才不断丰富

截至2006年底,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7761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4147人。全市现有科技机构715个,科技机构中科技人员36717人,科学家和工程师25300人。2002年至2007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增长15.2%,引进外国专家1.1万人次。与此同时,重庆各高等院校为创新输送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3 科技经费逐步增长

2006年全市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达到了85.23亿元,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从经费筹集来源看,企业资金占69.9%,政府资金占15.8%,金融机构贷款、其余来源分别占8.3%、6%。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全国第。3位,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81%,位居全国第2位。

4 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截至2007年底,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到11个,取得了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混合动力汽车、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近五年来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50件。王鸿举市长在08年3月举行的全市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过去5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提高到全国第12位,高于我市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重庆构建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的主要障碍

1 财政税收政策不配套

财政税收政策对新技术,特别是农村新技术应用的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阶段支持不够、针对性不强。针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市场的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工作滞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扩散贷款难。农村技术创新融资渠道狭窄,商业银行对创新特别是农村的技术创新的支持有限。

2 中介服务市场不发达

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市科技资源扩散的中介服务机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投资小、资源少的状况。除西南信息中心、重庆市科技信息中心、重庆市高技术创业中心及其他少数中介服务机构外,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则相当小。正由于其规模小、投资少,因而基础设施、服务资源较差,从而难以形成区域性科技资源推广的“发动机”。

3 农技推广机制不健全

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由于组织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能交叉、重复研究过多,相互渗透、协作不够,研究工作的同水平甚至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难以集中资源解决急需的农村技术创新问题。由于缺少有效的密切合作,在城市科技供给与农村技术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机制,导致农村研究领域与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经济脱节的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技术供求 上存在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失衡,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同时农村技术推广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严重滞后。由此造成多数基层农技推广难、经费来源缺乏。

4 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借贷体系不完备,致使农民使用新技术资金严重不足,阻碍了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政府对农村科研和推广的投资强度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对农村科研的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地区平均数的60%,推广科技资源的强度也仅为发达地区的60%~70%。项目选择和资金配置呈现出愈来愈离开农村,向上级部门和城市集中的趋势。

5 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致使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差、愿望低。目前,全市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62年,仅列全国第20位,2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列全国倒数第4位。农村整体较低的文化素质严重制约了其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而且全市农村的各种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很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参与受到限制。

四、着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支撑体系

重庆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要走出常规的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要有区别于传统的新型资源观念,要有立足城乡的新型发展理念,要有支撑起城乡科技资源流动的扩散体系。为此必须建立起主城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的三级科技资源扩散体系(图1),以重庆主城九区作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的中心源:以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等6个区域中心城市为科技资源扩散的二级源,分别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带动和辐射周边县乡的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以铜梁,开县等25个县域中心城市为科技资源扩散的三级支撑点。

通过科技资源的扩散,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功能是城市技术创新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这些功能的运行,即形成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而它的支撑体系则包括政策、中介和社会三个层面(图2)。

(一)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政策支撑体系

科技扩散政策体系,是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组合(图3)。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激励企业、农村、农业组织、农户对科技资源的利用,来实现技术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实现科技资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1 优化财政税收政策

实施乡镇企业新产品开发扶持政策。针对全市乡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强、技术使用和开发率低的情况,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大优惠扶持政策的力度,对乡镇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应用等,采取企业申请、相关部门联合认定方式,按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适当比例予以补贴。调动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积极性,引导促进乡镇产业等的发展。

设立农村产业技术、应用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确保资金额度逐年稳定增长,并适度加大基数。增强政府对农村产业升级的引导导向力度,促进农村的结构调整。参照部分省市的做法,设立引进农村产业吸收再创新专项资金。建议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村产业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强化对其中的关键新技术的研究掌握及提高,为我所用,加快提高我市农村产业技术水平。

支持乡镇重点企业研发体系的建立。推动乡镇企业技术应用中心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真正成为农村技术推广的主体。设立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对乡镇重点企业的技术应用项目给予引导支持,促进重点企业优化完善技术应用基础设施。促进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和交流,加大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打破两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将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精简办理优惠税收政策的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2 调整金融支持政策

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使乡镇企业能够真正得到优惠政策的支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改善乡镇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企业优先进入全市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充实完善市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功能,支持开展对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的保险服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强化信贷指导,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为农村产业升级和乡镇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一是由政府牵头设立农村技术信贷担保基金,向农村的技术型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以帮助它们获得发展资金,从而促进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的增长。二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创新灵活的机制,吸引多渠道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融资体系。

3 构建产业扶持政策

要加速科技资源扩散,就必须解决城乡产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在财政、信贷及其他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要依托城市在资本、信息、人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农村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业化为抓手,将城市与农村市场融为一体,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相互配套,逐步建立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配送连锁、电子交易、期货交易等现代市场流通业态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让市场信息“自由流动”,使农民方便快捷的获得及时和全面的市场信息。

(二)构建城市科技资源中介支撑体系

由于我国尚处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期,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特别是针对农村市场的创新中介机构缺乏,政府在创新中介机构发展中的宏观管理、政策法规体制体系建设、市场培育、规范运行等方面,还必须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建设服务城乡统筹配套体系的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图4)。

1 建设城市科技资源扩散技术转移中心

为了更好推进全市科技资源扩散,建议在主城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并在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等六区设立技术转移工作中心,其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加强对技术交易人员和民间技术转移机构的登记、支持和管理,组建常设的城乡技术交易市场,从事技术转移中介和仲裁业务,提供、收集、分析技术交易和评价信息,加强区域之间 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易,构筑与技术交易机构\评价机构和转移机构的综合联系机制等(图5)。

技术转移中心应该是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和相关组织共同打造的市场化运作平台。其主要任务是有效地促进技术扩散和技术商业化,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城乡技术转移扩散的交易成本,让城市的科技资源能够方便快捷的在城乡流动,在城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资源扩散通道。为了推动城市科技资源通过技术市场的转移,政府应在程序和方法上提出具体方案,以确保成果公证、有序地向农村市场转让,并保护有关研究机构及个人权益。通过减免税收和融资的办法,促进城市的技术转移和技术输出。

2 加快推进城乡科技信息平台网络化

政府要尽快解决城乡信息渠道不畅、供应不足的问题,打破信息封闭,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信息、研究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并制定实施科技资源的共享制度,降低收费标准。建立起有利于知识、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交流的网络组织结构体系,鼓励城乡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发挥重庆市对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建立完善区域双向资源信息库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建设,以重庆的几大城市为中心,创建辐射全市、服务区县农村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与其他地区的科技合作渠道,建立和完善科技合作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为区域吸引人才、资金、项目创造优良条件。

3 努力实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

应按照“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服务的市场化进程。首先,政府应该在资金投入、业务骨干培训、宣传和业务指导等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重点支持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已经树立服务品牌和信誉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次,加强对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内部改革,促进它们往企业化方向发展。对现有中介服务机构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要真正与政府分离,使之成为真正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机构。最后,大力发展民营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各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一批科研院所向服务性企业发展,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开展业余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建立一批民营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带动和促进我市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组织方式。

(三)构建城市科技资源扩散社会支撑体系(图6)

1 建立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重庆农村人口比例大,而且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是由近600万个农户组成的,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小农户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只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了,农民共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步伐才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探索建立“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兴办和合办专业合作社,不断健全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机制。引导有能力和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产品行业技术协会,把同类农产品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组织进来,发挥其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加大技术集成,提高产、加、销能力,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

2 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的人才战略

设立专门的科技人才到农村的激励基金,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应用等,建立经常性的人才输出机制,为农村的产业化升级持续不断的提供技术人才。通过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加快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校(所)门,领办、创办涉农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必要资助、管理培训、融资服务等多种扶植手段,壮大农业创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中介人才队伍,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农业学科带头人和一流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为农村提供科技人才支持。以农村信息员、农村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队伍。

3 着力打造农村科技信息推广平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