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1

1. 知识管理的含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管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的进行研究、学习与应用。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管理科学观念,它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2.知识管理现状。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各行业知识管理的难题在于,即便拥有最完备、最规范的文献资源体系,仍无法直接面向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象,系统化地获取、梳理并理解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无论哪一类型、哪种渠道的知识传播者,均未能真正确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知识服务理念,且对知识服务必须依赖知识管理的规律认识不清。

从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从管理者到员工,大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现有的知识杂乱无序的散布在企业内部,像随处可见的空气一样,虽然珍贵,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时,都还未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

二、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由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占率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解释为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解不同,普遍的观点可表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要素确定企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确定企业使命,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战略分析,综合内外部因素,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最后根据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战略评价。

2.对传统战略管理的评价。传统的战略管理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企业好像一台计算机,战略好像主机,是整个计算机的内核与关键,统筹指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显示器所显示的清晰的文字与图像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即企业呈现在市场上的风貌与状态,这依赖与高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进行正确的决 策,企业员工的准确执行,财务部门合理的投资、筹资方案,市场部门的优势宣传等人力、物力、财力等实体投入与知识、技能、观点等非实体投入,当然,计算机不是孤立的,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空间与渠道,企业也是如此,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对战略方案的影响,有时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现有的方案,以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这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不断的实践、尝试、思考、改革、创新。

三、 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突破得到成长,而知识要创新,要突破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掌握并储存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质的飞跃,在知识的突破点达到创新的成果,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续学习、积累、创新的过程。

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企业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交流。所谓外部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企业外部的人员、环境等进行交流与联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为企业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或和途径,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或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或将现有的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表面上看来并不适用于本企业,可是,通过一些转化、改良与组合后 ,将为企业所用。总之,通过外部的学习,将知识为一种工具,整合、应用企业的资产与资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推动知识的创新突破,从而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的增长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内部学习主要是企业内部同一个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些知识来自于人脑,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等,外化为人的行动,是最难被学习的,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整理、串联、融合,而且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知识创新,将这些新旧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去粗取精,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近期战略目标依据,将知识的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从战略主导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度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平台。知识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构建。过去10多年来,各行业企业获取知识、信息与情报,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来实现。这种以“大资源”、“大发现”为特征的图情模式,以国内外资源整合、文献类型与学科分类为基础,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邦检索、专业检索、跨库检索等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对各行业构建数字化文献情报服务体系、促进新知识推广与应用、提升利用知识开展创新的信心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调研、深入认识各行业战略管理特征与知识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打造知识服务产业新模式的“二次创业”,并围绕资源加工、知识挖掘、产品研发等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新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是借助主题标引技术,实现面向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查全查准。2.是借助XML与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面向知识的直接检索。3.是面向各行各业战略管理与创新需求,提供新颖、权威、可定制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与展望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管理制度 精细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背景下,对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在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不仅要求财务、生产管理等领域需要进行经济化管理,在企业的基础管理,如管理制度等方面也要实施精细化管理。管理制度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相关概念研究

(一)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组织对内部或外部资源进行分配调整,对组织架构,组织功能,组织目的的明确和界定。对实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组织,控制,协调,反馈等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是管理规范的制度化成果。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管理制度已经被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如有些企业将ISO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将企业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管理,也有企业将流程管理文件与管理制度一起结合管理,因此管理制度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从企业的管理现状来看,管理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企业的各项营销、研发、计划、生产、采购、物流、人力资源、行政、财务等工作都离不开管理制度。

(二)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思想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尝试,但是从实际成果来看,更多的企业主要讲精细化管理应用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精细化管理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从管理制度以及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二)管理制度要尽可能完善健全

从目前企业管理实践来说,企业管理已经越来越复杂。而从很多企业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上来看,尤其是针对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来说,缺乏管理制度约束的业务往往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很难进行管控。因此,结合精细化管理思想,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首先要尽可能的确保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健全性。

(二)管理制度要尽可能细致入微

管理制度的建立时为了更好的指导员工的作业,而我国很多企业还没体会到管理制度的真正作用,他们在建立管理制度时往往都不够细致,语言描述含糊,或者只进行了原则性的描述。使得员工在实际作业时,很难真正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来指导日常作业,造成了管理制度对实际业务的指导性不强,不符合精细化管理思想。

(三)管理制度要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大型企业的人数可能到会达到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而如何对这些员工进行管理就需要依靠管理制度的力量。并且,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从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

(四)管理制度要能提升效率和效益

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都是按照职能式管理方式来组织的,各部门之间按照职能进行分工。但是,这就造成了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看,往往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职责交叉部分,容易产生扯皮。通过管理制度,可以进一步对职责交叉部门进行严格的职责界定,明确他们在流程中的分工,减少扯皮现象的发生,有效提供企业的流程效率,提升企业效益。

三、如何开展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管理制度精细化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充分了解到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所能够发挥的作用,首先,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能够更细致的指导日常业务,尤其是对于刚入职的新员工来说,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本职岗位,成为公司正式的一员;其次,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问题,并且辅助企业管理者有效解决问题;此外,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减少企业管理中的扯皮现象,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因此,为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的作用,企业就需要研究如何开展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企业要明确管理制度的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制度几乎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将管理制度分配到各个部门自行进行管理显然是行不通的,企业需要在公司层面明确一个管理部门来负责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

其次,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考虑精细化思想,保证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健全性。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是一项核心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要依据自身的管理现状以及管理需要,罗列出管理制度清单,并且要充分保证管理制度清单的健全性,尤其是要注意不遗漏关键业务控制点。在此基础上再详细编写管理制度的内容,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管理现状,以解决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并且内容要尽可能的详尽,要能真正指导日常的业务。对于跨部门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管理制度管理部门还要组织相关部门一起进行讨论,明确切实可行的方案。

再次,为了了解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企业要组织管理制度的审核工作。企业要建立管理制度的定期审核机制,建立管理制度的审核小组,并且要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要对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尤其对未按照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要进行分析,若是员工主观上不执行管理制度,则要对员工进行教育或处罚,促进管理制度更好的执行;若是管理制度的编制存在偏差,无法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去执行,则要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管理制度审核小组在审核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作为管理制度优化的依据。

四、结束语

管理制度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企业管理中,为了更好的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就需要将管理制度与精细化思想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的、细致化的管理制度,以更好的指导日常业务的开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企业战略,2013(12).

[2]何颖.浅析企业规章制度精细化管理[J].现代班组,2013(Z1).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3

企业是个大系统,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无形动力。企业在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时,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在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内的规则,要综合考虑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能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来建设管理制度,以便企业处理各项业务时有理有据,保证企业的经营、技术和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概括的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应根据自身实际包括:经营企划管理制度的内容、行政管理制度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采购物流管理制度的内容、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内容、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的内容、能源管理制度的内容、审计与内控管理制度的内容等。

2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际性原则

即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凭主观意向随便制定。

(2)合法性原则

即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3)系统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要覆盖完整,从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包括人、机、料、法、环、测,以及人、财、物等环节来建设企业管理制度。

(4)协调性原则

企业内各部门在建设管理制度时应相互协调,内容上要相互兼容、协调、统一,避免重复和交叉,从而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获得最好效益。

(5)阶层性原则

主要指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者层与员工层意愿的双重结合。

3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在制度管理建设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制度不系统

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存在制度缺位现象,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可依,管理出现空白;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本位主义严重,各自规划,只考虑本部门利益,不考虑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各项制度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相互交叉,导致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2)管理制度不稳定

主要表现为:日常工作中针对临时性或特例问题而修改正式实施的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周期短,修改频繁,不稳定的管理制度使得员工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有就管理制度自身的内容和相应格式要求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对于管理制度制定或修订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管控流程,造成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管控流程的规范性差。

(4)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制度形同虚设,上层管理者往往采用“长官式”的管理方式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总是“特事特办”,实质是管理者说了算;普通员工对制度的掌握度不够,工作中按习惯办事、有章不循;或者,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可操作性差,原则性、粗线条多,定量、定具体标准少,无法执行。

4管理制度的管控流程要规范

管理制度从起草到颁布实施要有完善的管控流程,并且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制度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管理制度管控流程具体是指如下,制度起草人员在制定制度之前需向制度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只有通过立项申请的管理制度才可以进入制度的编制环节,制度编制完成后;制度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内相关部门进行制度的评审,起草人员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制度内容,为强化管理制度的审核机制,起草人员要携带修改定稿的管理制度到相关业务部门会签,会签完成后报制度主管部门进行制度格式和内容的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报总经理批准,批准后的制度方可、培训、实施。制度主管部门要根据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情况,设定管理制度的编号,每项管理制度要有唯一的编号。

5管理制度要有统一的格式

为了管理制度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性,避免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不统一的现象,企业可参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管理制度编写细则,细则中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统一要求,并编制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职责权限、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要素。职责权限指管理事项中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与权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规定出主责部门、协作部门及其相互关系,确保各部门职责界定清晰。管理内容和要求要以业务事项为主线,明确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负责、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明确质量、时间或成本的具体要求,只有明确具体要求,才能方便制度的执行。禁止同一内容在两个不同制度中重复描述,若需引用,必须写明引用文件的具体名称和编号。检查与考核主要指制度制定部门要定期对制度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管理制度格式统一主要指对制度文本的封面样式、字体、字号、段落、表格等格式提出的统一的要求。

6如何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而不执行,那么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空谈,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1)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合理。

只有职责权限界定清晰、管理内容与要求合理的管理制度才具备可执行性,这就要求制度起草人员既要熟悉企业内部相关的业务分工,充分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内容与要求,又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2)管理制度要有稳定性。

一成不变的制度不一定是合适的制度,但经常改动的制度一定是不合适的制度。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对制度进行适时更新,但是,朝令夕改的管制制度将令员工无所适从。因此,企业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来完善管理制度,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合理化,只有具有稳定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规范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

(3)制度的宣贯学习要到位。

员工只有了解制度才能执行制度,员工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企业要以各种形式持续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学习力度,员工只有熟悉掌握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

(4)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执行管理制度的楷模。

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在管理工作中更要严格按管理制度办事,如果管理者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视制度为儿戏,无形之中则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因此,管理者要将制度执行放在首位,能够自觉遵守制度,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企业内形成上行下效、人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

(5)监督检查要到位。

无数经验表明,监督检查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可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要根据管理制度内容的要求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活动,检查工作要切入实际、有深度,避免形式大于实质的检查,发现问题要找出责任人,并将制度的监督检查情况与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挂钩,以强化监督检查,确实起到典正法度、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功效。

7结束语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4

摘要: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规范性运作,而想要保证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建设,并明确其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管理制度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内部秩序的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依据。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制度建设,就会导致企业各个部门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评估、立项、起草、颁布、实施、修订的过程,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措施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与职能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从最高领导层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原则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规律特点,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企业管理者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此外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制度中既要体现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定性要求也要体现定量要求,为后续的执行和考核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管理制度是面向所有的企业员工的,因此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需要清晰明了,方便企业员工了解掌握和遵照执行。

四、我国企业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各项制度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对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是制度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毫无疑问,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导致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在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企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能够对现实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仅仅是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制度,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当制度与生产出现脱节的情况时,就会导致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严谨性。

企业在制度建设中由于制度起草或审核把关不严,会导致个别制度前后条款自相矛盾,反映出制度内容的不严谨,给制度的执行造成困难,给企业的管理造成漏洞。制度起草部门在起草过程中大量套用同行业或其他相关业务企业的类似制度,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治理结构不符,导致管理制度的适用性欠缺,与工作实际脱节,无法起到指导生产经营工作的作用。制度管理部门在制度过程中审查审核不严谨、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审核、评价、的程序,最后导致制度效力不够达不到管理制度的标准。以制度管理要求规范时不被认可,会给企业治理造成一定影响。

(三)企业对风险防范的差异性

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风险的影响因素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其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加重了风险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从目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部分企业存在了严重的风险防范机制漏洞,各部门成员未能意识到风险问题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对风险的评估效果不足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及时对风险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和防范。

(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可靠性

为有效实施内部管理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经济基础稳定情况下,保证公司管理层与决策人员了解公司现状,完成企业实现决定目标,把那个对外界公开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具有可靠性,加强人员管理的严谨意识。在实施企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首要工作便是防止会计工作的信息准确性,控制工作信息出现失真性,由此可看出现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环境中运行完好的状态下,实现企业定下的战略和经营目标。

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企业制度体系

企业想要更好地建设制度体系,就必须要了解现实情况才能够完善制度体系。企业制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才能具备合理性。除此之外,企业处于不断发展和运行的状态,所以企业的具体制度也会经历从适应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地管理,保证管理的合理性。管理的合理性体现在对企业制度全方位的管理方面。对外部环境的管理包括明确国家出台政策的情况、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理解行业发展特点、发展前景等等。再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自身存在着的特点还是企业对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文化的选择都需要包括在其中。由于制度建设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进行处理。

(二)优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的严重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阻碍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强调法人的作用以及监督权,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进行运营的同时,体现法人以及监督权的主体地位,为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法人还需要对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实现权责分明制度。例如制度的完善,能够避免部门超越权限开展业务现象的发生,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工作,确保权力的稳定。通过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加强上下级沟通,避免权力与职位不对等的情况产生。

(三)加强重视提高执行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管理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关注管理制度建设成果,保证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严格要求具体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掌握有效在用管理制度整体动态。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可以开设讲座、培训班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部专题会、网络宣传、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熟悉制度内容,掌握制度实质,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的理念,增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管理者和制度制定部门要带头执行制度,将制度管理要求和规范落实到日常管理和业务当中。可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对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

首先是坚持合规性建设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的要求,不得与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相违背;要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体现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及合规性。在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得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性。在制度建设完善及修订时,要保持全局观念,系统化的考虑问题,保障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性。其次是管理制度建设要在分析现状,充分讨论分析存在的不足及缺项,按照程序开展梳理、修订、评审及,才能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合规性及适用性。再次是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制度是经过严格程序、严谨思想、严肃修订的用于构建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和违犯; 所有生产经营运转、工作落实均需按此制度办理,否则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同时,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当现行制度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时,又需要及时修订。

(五)提高管理制度可操作性

内部管理制度的文本应当是简单准确的,使企业员工可以快速明白制度所要表达的内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容要注意不可过杂,根据企业的规模确定体系的细致程度,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可以较为简化。针对企业的主要业务以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活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作为重点,一些经营生产中涉及较少的部分可以较为简略。管理者在构建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先将较为紧急的制度内容确定出来,后续再进行不断的完善。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确保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明确划分员工工作职责

职责工作分工控制通常解释为:对不同员工所分属不同职业进行分离控制工作,若发生某人主要责任工作出现错误行为与舞弊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职位便捷性掩盖这一事实的职务,通常情况下称为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业务展开经办工作,授权批准并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中,不相容职务可以大概率的避免发生工作舞弊行为。对不相容职业实施分离工作是展开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此类原因,许多企业在进行设立与建设管理制度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划分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责。企业总体运行的职责需要分段划分清楚,在做到不留死角的同时,还要做到分配责任后人员之间不产生冲突,在员工充分理解自己的权职范围后,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有哪些,使员工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职务不产生交叉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授权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与职责,两者之间不允许跨越权限工作。并且应在公司管理中制定奖惩规定,在员工完成工作后加强检查考核力度,保证工作质量与效果。

六、结论

总的来讲,实现企业内控制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完善,规范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内外环境的稳定,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洁.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0).

[2]宋雪寒.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9).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5

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一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正确界定中

小企业,并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提出其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其次,采用项目化管理的

方式,对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范围管理。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

论认清企业发展的现状,利用企业成长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等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企

业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管理制度问题进行剖析和诊断,进而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活动

制定工作分解结构。

然后,应用项目时间管理和沟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进程和信息沟通进行全过程控制。最后,通过南方园林工程公司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化管理的实证分析,提出一套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创新 项目化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就企业本身管理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三是业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四是管理方式单一,盛行。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化管理内容

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地界定中小企业并揭示其本质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中小企业的基本前提。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第4条,“中小型工业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为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其特点是:容易创建,但破产率高、融资渠道少,自筹资金经营、权结构单一,对创业者的依赖性较强、组织结构简单,规范化管理度低、经营方式灵活,富于创新、竞争力弱,受环境影响大。因此,针对其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化管理主要主要包括:一,基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二,经济责任制度。是指对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各类员工的工作范围、责任及拥有的权力以经济形式作出规定;三,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即为各项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等所作的规定。其中包括经营规划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生产管理制度等。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特点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具有如下的项目特点:

(1)时效性

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在不同的经济时期需要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企业战略定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否则将会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和正常运行。

(2)独特性

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有特性(行业、区域、属性、规模、市场、组织等)决定了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自然具有其独特性,并且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管理制度创新也具有其独特性。

(3)目的性

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是因为现存的管理制度已经或即将不能继续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需要部分或整体进行创新以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同时必须根据企业现有资源状况及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是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

(4)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具有的时效性,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及一定的时间段内必须完成,因此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组织只在需要创新时期才进行临时组建,并且根据创新目标会从不同的企业管理部门抽调一定的人员进行组建创新项目团队。同时,如企业自身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不足,则企业将外聘相关的专业人员加入创新项目团队。

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规划

一是要创新组织机构建立。创新项目组织的目标很明确,即能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同时在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和既定的时间段内必须完成。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却十分庞杂,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系统工程。从纵的方向看,创新项目组织既要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以取得指导和支持,又要通过对下属单位的合理组织,搞好有机协调工作;从横的方向看,创新项目组织要妥善处理好各类关系。

二是要设置创新项目组织机构的目的是要组织企业及各方力量,完成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任务。创新项目组织机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创新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内外部条件,可以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形式。但是在设置创新项目组织机构的时侯应遵循以下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人职匹配原则、命令统一原则。

三是要新项目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创新项目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主要有:职能式组织机构、项目型组织机构、矩阵式组织机构。

五、结语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提高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有效性和实际的效果,应该实施项目化管理。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化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如何实施有效的创新管理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应是多样性的。本文只是提供了一种项目化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希望能给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带来一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丁荣贵著,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关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1.130

[2]白思俊主编,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1.36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管理制度 规范性 创新性

一、企业管理制度概述

所谓企业管理制度,指的是企业职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定和准则。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学术研究以及实践经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做这样的解释:企业通过引入新的、具有更高管理效能的管理模式、方法或变革,替换不再适用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模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接下来,本文将分别谈谈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及创新性。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一)企业管理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

由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是企业中所有员工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定和准则。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国家管理很相像,都是“先人治,再法治”,也就是说,在一个部门刚建立不久时,应当以“人治”为主,即允许领导者对部门多多干预,以促使该部门快速进入正轨;而随着部门的规章制度慢慢健全,部门也渐渐步入正轨,“法治”应当占据主导地位,这时候的领导者逐渐对部门施行间接管理。企业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系统性与专业性协调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其发展战略,必须依托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二)“规则=规范+程序”

通常而言,一个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应当由以下要素组合而成: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此,在许多场合或情形下,“规则=规范+程序”。在形成企业管理制度的各要素中,即为什么制定、凭什么制定、制定的范围、管理制度如何实施、管理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管理制度同其他制度有什么关系等,规范性的因素包括为什么制定、凭什么制定、制定的范围等;规则性的因素包括管理制度如何实施、保障管理制度完成预期目标的方法和程序等。

(三)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

首先,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需要具备规范性,这里说的规范性指的是企业的管理制度需要契合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每个企业行为所牵涉到的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或者准则;其次,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整个过程也需要规范,也就是说企业中全部职员的整体职务行为,还有企业的工作程序必须是规范的。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在保证企业管理制度是规范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制度运行有个良好的效果。

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性

(一)企业管理思想、组织和技术要创新

1、企业管理思想创新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思想根本性地决定着企业的管理组织、制度以及行为,因此要想企业管理制度拥有创新性,首先必须将企业管理思想进行革新。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有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仍然不太重视市场调研,不懂得利用资本进行经营,也不善于使用现代的管理手段以及方法来管理企业等。因此,企业内部需要转变管理思想,不断引进新的管理人才,接纳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为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基础。

2、企业管理组织创新

在传统的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其管理组织机构很复杂,有些组织设置得并不合理,比如后勤服务部门和党工团等非生产性组织占据了很多企业的人员编制,而重要的生产性部门地位却不高,这种组织结构显然不再适用于现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企业需要对管理组织进行创新,简化管理机构及企业人员,加强重要部门的分量,如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等。

3、企业管理技术创新。

所谓技术创新,指的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首先对新产品、新工艺进行设想;其次生产新产品、新工艺;最后将新产品、新工艺应用到市场。而这里所指的技术创新是管理技术创新,之所以要创新管理技术,那是因为管理会跟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复杂,此外,市场需求的急速变动和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使得管理者不得不加快其反应的速度。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企业内部基础管理要加强

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包含以下内容:建立制度、规定流程、存储信息和创建管理团队等等。企业需要做好基础管理,理清楚企业内部基本生产协作关系,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假如企业没能将基础管理加强,那么管理的创新只会让企业变得更乱,造成与管理者最开始的期望南辕北辙。同时,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所以其管理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安排基础管理,保障企业的创新能够契合自身的管理模式,致使企业效益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需要规范性和创新性的管理制度,而其规范性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规则=规范+程序”;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同时,其创新性体现在: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技术要创新;企业内部基础管理要加强。只有企业保障了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优秀的企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