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1

一、发展经济、增加财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改革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方式,坚持城乡统筹,加大三农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改革财政对企业支持扶持的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作用,把财政对企业支持的重点转到支持节能减排,市场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率高、产品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财政贡献大的企业,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在财政支持中增加效益,财政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增加收入。

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新修正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财政经济形势,科学合理编制收支预算,提高收支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力,严格预算执行,坚持依法理财,努力做到没有预算的开支一律不得支付。

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投入机制,不断织密社会保障网,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着力推进全口径预算,将国家政策规定的政府基金项目转到一般公共预算。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改革办法,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政府性债务列入预算管理,努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加快预算信息公开,促进阳光财政建设。

三、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2

认真梳理改革重点,研究制定改革措施,继续抓好工作落实;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为全市改革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财政局扎实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回头看”工作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根据《关于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会议,认真梳理本单位承担的各项改革任务,扎实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回头看”工作。

一、重点改革任务

按照中央、省、州、市级改革试点和《xx市重大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xx-20xx)》明确的改革任务,市财政局承担的改革任务主要为:一是与市公安局共同承担中央、省、州、市级改革试点“跨省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试点改革工作”(x项);二是与市发改局等有关部门承担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扶贫开发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的改革工作(x个大项、x个小项)。

二、工作推进情况

自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局党组高度重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攻坚克难,突破重点,切实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全力谋求改革实效,各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完成中央、省、州和市级改革试点x项,完成xx市重大改革举措实施规划改革任务xx项。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对xx市财政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明确分管领导和与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结合《xx市重大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xx-20xx)》,认真梳理工作要点,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三是按照工作要求,及时上报改革台帐、信息、工作推进情况;四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协调沟通,收集整理工作中的难点、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抓好经验总结、自查整改工作。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激发了发展动力活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民主法治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政治继续完善。

三是社会体制改革促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统筹推进了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有序衔接。

四是扶贫开发改革围绕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创新,全面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为实现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础性制度框架,系统推进了河湖保护和生态环境整体治理工作。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提升了文化管理效能,巩固壮大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部门职能职责原因,市财政局为牵头部门的部分改革工作因市财政局不是执行主体,无法牵头组织开展改革工作。二是涉及国有企业管理改革方面,由于体制机制未理顺,存在管理真空地带,市财政局因无相关管理职责,无法牵头进行改革,导致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待市政府成立国资委进行牵头管理后,我局按要求配合做好改革工作)。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3

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现行的财税体制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尤其是与当前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军区医院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政税收制改革创新方面也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以自身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自身存在的弊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针思路,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是关系着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财政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政府体制,由政府体制决定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决定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这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现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从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到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收支模式、收支结构的确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决策。而地方政府仅在中央集权统一决策或授权下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一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着“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的模式。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实现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财政总体实力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是关系着社会经济不断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综合分析,明确清楚现时状况。伴随着改革的逐步加深,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财税管理难以控制;监督监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影响着管理人员,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对有关财政税收,产生诸多弊端。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来有益经验,在新形式新环境下坚定不移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已不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有: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财政压力,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逐步实现从财力性分权向制度性分权过渡。军区医院也应梳理和政府的权责关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军区医院自身财政管理的体制。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改革是从“放让权力”开始的,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税收制度是必须的。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只能,严格规范收入机制,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三是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进行撤并,增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主体税种设计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4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数量扩张惯性难以扭转,关键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方面。生产要素市场化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突出的问题是,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一些地区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人为地压低土地出让价,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资源性产品价格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又不能很好地反映环境损害成本,在客观上使主要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扩张有利可图,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

从社会资源配置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目前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信贷资金的配置往往受到行政的干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无论货币政策是松是紧,都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信贷成本低,对于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而言,融资的门槛高,借贷比较困难。由于资金链紧张,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广大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最灵敏的信号,价格扭曲不仅无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且会向市场传达一种错误的信号和引导。只有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才能使行业利润平均化的规律产生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有条不紊地进行高效配置。

2.市场主体方面。从市场主体的活动看,政府对经济起着主导的作用,并且经常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投资实际上由政府主导。在当前的考核体制下,政府追求政绩,忙于招商引资。甚至不惜引入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资不足。这就导致投资率居高不下,投资结构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对于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而言,还缺乏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到位,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规模仍然偏大,一些垄断行业改革仍然滞后。国有企业无论在市场准入还是在信贷支持方面,都比民营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缺乏有效竞争的环境下,经济结构的调整自然变得非常缓慢。

3.机制转换方面。传统的那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仍有较大的市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较强的惯性阻力。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仍习惯以加大投资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不但最终消费难以有效提升,产业结构也难以有效提升。所以,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总的来讲距离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相当的差距。

体制机制的转换之所以受阻,究其根源是利益因素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配,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集团对目前的发展方式,特别是能够给自己带来持续不断的寻租空间的部门,必然坚决拥护和支持。此外,地方利益集团的很多目标和中央目标并不一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中央提出的一个口号,更需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但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政府调子很高、步子很慢、手段很虚,甚至说一套做一套。这些问题不解决,发展方式转变仍有可能是一句空话。

二、深化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十报告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列提出,表明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制度保障。十报告还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经济领域必须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转换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是一项基础性改革,是抑制经济粗放扩张和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重要的条件。目前的资源型产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定价,价格只反映了劳动力开发的成本,而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要抑制对要素的过度需求引发的扩张性的增长,有效的办法是改变资源的定价机制,加快建立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来决定价格。要按照市场取向、政府调控、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理顺水、电、油、气、煤和其它矿产类资源产品的价格。

资源产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要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特别是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确保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改革而受到影响。根据十会议精神,下一步将着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这些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促使财政体制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直以来,各级政府热衷于搞投资、搞建设、追求GDP的最大化,而在医疗、教育、保险、养老、失业、救济等领域,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状态。财政体制的转变,一方面是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总量投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结构,实行三个倾斜:即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实现财政体制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关键要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由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导致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因此,必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逐步健全以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为基础,重点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划清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体制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资源高效配置,并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如加大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碳经济和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先扶持先进工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积极发展各类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拉动逐渐减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消费,扩大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低成本的发展模式,这个低成本主要体现在我国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资本、管理、技术的收益越来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相比之下,劳动报酬占比却持续下降。尽管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分配的天平向劳动倾斜,劳动报酬占比有所提升,但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和国家经济增长。所以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要通过多种途径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也使社会发展更为稳定、更为和谐。

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报告中提出了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重点,也是拓展内需空间的重要举措。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完善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重心的体制机制。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仍然是土地资源,要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到侵犯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要还农民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流转增值收益主体的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除此之外,要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就业服务等为重点,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和水平的基本均衡。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5

一、目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制度中的不足。虽然,我国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预算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预算的方式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位的各种财政和非财政资源进行分配、控制,对各个生产经营目标进行协调。从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来看,涵盖的范围非常小,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财政制约和监管体制不健全,也不具有透明、公开性特征,和公共财政的整体目标不相适应,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存在非法挪用财政资金的情况,给年度财政预算计划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不足,影响了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进程,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1]。(二)缺乏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缺乏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第一,税收体系不完善。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税收体系没有纳入能够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关税种。部分税种存在着很大缺漏,给财政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阻碍了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使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供给。第二,分税改革存在不足。分税作为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已在世界各国都被广泛的运用,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从分税制度的内容来看,实行分税制,需要根据不同税种的要求实现“三分”目标,即“分权、分税、分管”。因此,所谓的分税制度主要是为了处理地方各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以及事权关系,通过税权的划分,将税种划分成中央和地方税两种。但是,目前分税制度存在着不合理、不具体现象,使得财政供给出现不平衡,各个重要区域的财政收入划分的差异性,使得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体制,再加之,财政权力全部又中央政府掌控,使得地方政府缺乏一定的财政自,使经济的利用分配受到一定的阻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2]。(三)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分税改革制度实行以后,为了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收入不平衡的现象,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使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在具体实施转移支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稳定影响,使转移支付正常实施受到影响,阻碍了财政税收体制的深入改革。如,在转移支付的时候,资金转移时间长、资金利用率低,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就极易出现转移不规范、违规等各种情况[3]。而在资金转移的时候,不规范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转移制度规范,转移支付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使得财政转移中发生违规截留以及漏损资金现象,另外,转移支付的结构体制缺乏科学、合理性,税收返还与补贴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例非常小,对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资金转移支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财政转移支付缺乏公平性,不利于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二、加强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财政预算体制。要做好财政预算工作,就需要建立并完善财政预算体制,将财政预算方案的制定和实行分隔开来,对国家的长远目标进行规划,同时还应该做好长期和短期规划的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体制。同时,还需要将财政预算的范围扩大化,不断地更新调整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另外,要建立并完善财政预算体制,还应该将社会保障等资金预算情况,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财政活动等增加到财政预算体制中去,将财政税收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4]。(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各级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事权以及支出情况进行科学划分。从财政支出层面来看,要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比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另外,从财政收入层面来看,需要将各级政府部门和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进行科学、合理划分,适当的将中央政府和的收入比重增加。(三)规范财政支付体系。要规范财政支出体系,就需要做到下面几点:第一,需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提升,做到专项和一般性支付的完美统一,对转移支付结构合理控制;第二,需要调整转移支付手段,构建公平、有效的资金分配制度,适当增加中央政府收入和支出比例,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还应该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财政权力,体现财政自由、公平性[5]。

三、结语

总而言之,财政税收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财政税收体制,及时解决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管理体制,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忠毅.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理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156-159.

[2]王恩胡,李光平,张赫.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6(22):225-228.

[3]任瑞莲.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32):331-335.

[4]纪健荣,曾俊华,刘旭平.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内的税收筹划[J].中国市场,2015(15):117-119.

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范文6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县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确定的工作基调,积极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总体工作思路,把财政工作的重心和工作重点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充分发挥财政的发展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继续争取市政府对*差别政策和财力补助的扶持,为加快*生态岛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完善和实施好新一轮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稳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保障能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实施科学管理,提供最佳服务,创建高效运作机制,提高管理效应,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财政收入和支出。2010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预算县本级财政支出46.90亿元。

2、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岛区工作任务,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各项重大决策和对财政工作提出的要求,积极主动履行好财政职能,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组织财政收入,统筹安排和执行好年度预算,实现年度预算平衡。

3、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财政监管力度。财政监管紧密联系新形势下变化了的新的任务和要求,要以变应变,努力探索监管办法,创新监管思路,拓展监管领域。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组织、统筹、安排好各项资金,为本县生态岛区和新农村建设作好财力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二是把握经济发展主旋律,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密切关注本县区域内经济运行质量和年度财政收入进度,关注影响财政收支的不确定因素,定期分析预算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财政收入增减变化原因,做好财政收支状况的趋势分析。三是继续完善财政体制,深化“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乡镇基本财力实施托底保障方案,理顺两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促使乡镇政府转变工作思路,引导乡镇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四是继续深化财政综合改革,推进“乡财县管”工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要求,在2009年“乡财县管”10个乡镇的基础上,2010年普及至全县所有乡镇。五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完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如实评价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提高财政性支农资金规范、安全、高效的运作,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推进生态岛区和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另外,建议对政府性公司及各开发园区实行收支预算管理。

2、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一是重点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教、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确保资金和政策落实到位。二是重点保障新农村建设,不断巩固、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科学安排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切实保障政府重点实事工程建设,在努力统筹盘活用好各类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按照《*县统筹建设财力的施办法》,遵循统分结合、以统为主,适度集中、确保重点,严格管理、规范操作的原则,运作好投融资工作,提高政府投资综合效益。

3、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围绕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目标,建立和完善预算监督机制,健全规范、科学、安全的资金运作机制,坚决查处各种财政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加强对财政改革中出现的新课题、新事物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基建、教育、卫生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真正把财政监督检查融入财政改革中去。在监督方法上,采用财政监督科与业务科室密切配合,财政部门与县级相关部门配合,事前、事中和事后相互结合的全过程监督,将预算支出的重点放在事前审核把关和事中跟踪监控,辅之以事后的专项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