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1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大理州的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第一轮工业“倍增计划”目标任务,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启动了第二轮“倍增计划”,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二)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大体形成了电力、烟草、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建材、优势农产品和生物资源深加工六大支柱产业。
(三)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好的态势,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已经淘汰或正在淘汰。
(四)生态理念得到落实。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实现污染或做到达标排放,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取得初步成果。
(五)是企业优势发挥明显。部分企业根据各自在市场、资源上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我们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二是企业外向度不高;三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有很大的差距;四是品牌小、散、杂。
对于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要解决好它,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我认为就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确立危机意识。一定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加快我们工业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要破除落后观念。一定要破除两种观念,一个是自以为是的观念,一个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确立“四个引进”的观念,要引进理念,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引进资金。
(三)要抢抓发展机遇。一定要把握住交通不断得到改善的这么一个机遇,积极投入到全球、全国、全省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四)要不断深化改革。一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要不断扩大开放。一定要以开放的意识,包容的心态,树立形象,以良好的环境,争取外部支持。
工业发展上,我有这么几个观点,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推动,在具体工作中抓好。
(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招商引资来推动工业发展,这一点坚决不能动摇,要作为重点工作抓好。一定要营造好环境,策划好项目,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吸引项目进来,要“靓女先嫁”,尽快在企业条件好时,引进合作伙伴,实现股份的多元化,增资扩股,不要一股独大。
(二)坚持把企业上市作为解决资金瓶颈的重要方式。上市是最重要、最好的融资平台,尤其在当前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上市是最好的融资渠道。企业有一些畏难情绪,要迎难而上,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积极推动,遇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在改革上求得突破。企业上市对政府的要求很高,做好了,反过来会推进政府改进服务,因此再难也要上。只有通过上市,企业才能走向全国、全世界,对企业也是一种宣传。我们州要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利润,要发展成为创业乐土,大家都来淘金,今后就能打发展。
(三)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保证,要保持产品市场优势,就需要不断地研发,不断地有新的技术成果出现,这是企业生命力、企业活力的根本。所以,技术创新,我州工业企业必须常抓不懈,我们的农用车市场需要创新,制药企业也要创新,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四)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首先要扶持号龙头企业,,其次要加强基地建设,使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政策向龙头企业聚集。乳业上,我们的基地建设跟部上,目前牛奶职能满足25%,要扶持大的龙头企业。要研究解决核桃、蚕桑、优势农畜产品、蔬菜基地建设,使其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益。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2
这10项措施包括: 一、切实抓好工业领域综合协调和运行要素保障工作; 二、积极扩大内需,促进产品结构和布局调整; 三、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四、大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工作; 五是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六、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七、继续推动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八、大力扶持支农产品发展; 九、以服装行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十、着力提高企业素质。
据悉,工信部将根据国家政策,逐步推行这些举措。在技术改造方面,工信部将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制订工业、通信业领域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明确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和方向,引导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另外还要抓紧做好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建设项目的规划工作。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提高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和工艺技术、试验验证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工信部将与财政、金融等部门协调,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完善对小企业信贷考核机制,积极建立小企业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在东北地区、北京市再担保试点基础上扩大再担保试点范围。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3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生产增速平稳较快,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565.6亿元,同比净增2428亿元,增长20.5%。一季度增长21.3%,二、三、四季度小幅适度回调,分别增长20.7%、20.7%、20.4%,全年呈现高位稳行走势,累计增速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二位。
单月增速保持在18%~21.6%之间,比2010年波动幅度收窄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见图1)。单月增加值持续扩大,3月超过600亿元,6月跨上700亿元台阶,11月突破800亿元,12月创886亿元的新高,月均增加值突破700亿元,比上年月均值高出200亿元以上。工业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3.7%,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见图2)。
2、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重点产品增势较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同步较快增长,实现产值26945亿元,增长36.6%,快于全国8.8个百分点;销售产值2.62亿元,增长36.4%。工业品产销率97.4%,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内销稳步增长的同时,出口高速增长。全省工业完成出货值1199亿元,增长52.6%,增速快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重点监测的470种产品中,406种产量保持增长,其中白酒、服装、中成药、电缆、船舶等108种产量增长30%以上,计算机、磷酸二铵、冷轧薄板、无纺布等41种产量成倍增长。汽车产量174.3万辆,稳居全国前列。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钢材产量3594万辆,水泥产量9343万吨,分别增长24.1%、10.3%,产量居全国第六、第八位(见表1)。
3、工业利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35亿元,增长35.3%,增幅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650.3亿元,增长25.1%,其中利润1497.4亿元,增长29.3%,增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月度利润除3月外均保持在100亿元以上,6月达到134.2亿元,11月达到148.9亿元,12月再创254.7亿元历史新高(见图3)。17个市州除武汉外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12个增速超过40%。其中,仙桃、随州、咸宁、林区利润成倍增长,潜江、天门、鄂州、孝感、利润增速超过60%,荆门、恩施、黄冈、荆州增速超过40%。武汉利润351.5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23.5%;宜昌利润235.3亿元,增长13.9%;十堰、襄阳利润182.8、139.7亿元,增长24%、25.2%。
4、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工业结构持续改善。千亿元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继汽车产业之后,食品、石化、钢铁产业营业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机械产业超过2000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1800亿元,建材产业超过千亿元(见表2)。初步统计,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25家,其中东风公司、武钢集团营业收入过2000亿元。轻工业消费类产业提速,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5%、18.3%,比重由2010年的29.8:70.2调整为31.8:68.2。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分别增长25.9%、20.1%、20.6%,三大制造业结构调整为32.2:36.3:31.5,消费品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4.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完成增加值2325.9亿元,增长23.4%。产品更新步伐加快,产品附加值提升,全省工业增加值率3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省50家列入淘汰落后企业全部关停,六大高载能产业增长16.9%,低于全省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
5、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拉动作用明显。全省17个市州除林区外均实现两位数增长,15个市州工业增速超过20%,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增长26.8%、26.6%,增速居全省前二位;咸宁(26.3%)、荆门(26.2%)、天门(26.1%)增速超过26%。武汉工业增加值达到245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8.7%;宜昌、襄阳工业增加值均首度突破千亿元,分别为1100、1035亿元,成为全省工业重要增长极。黄石、荆门增加值超过400亿元。武汉城市圈工业增加值增长19.4%,规模占全省工业的56%;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增加值增长24.2%,同比加快1.4个百分点,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继续强劲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0.1%、41.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9.7、10.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50%。
6、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增长加快。2011年,全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9亿元,增长40.4%,增速同比加快17.7个百分点。其中,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67亿元,增长30.1%。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3.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武汉完成工业投资1202亿元,增长40.5%,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宜昌、襄阳工业投资649、641亿元,增长27%、43%,增长较快的还有随州(88%)、天门(71%)、咸宁(54%)、荆州(53%)、黄石(51%)。全省制造业完成投资4759亿元,增长47.7%,其中食品、汽车、钢铁、化工、建材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5%、28%、58%、41%、51%。
7、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煤电保供有力有序。面对三季连旱、水电欠发、煤价高涨等不利局面,在全国大范围限电情况下,全省保障电力正常供应。全省发电量2101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火电933亿千瓦时,增长22.1%;火电机组平均利用5049小时,同比增加543小时。全年全社会用电1451亿千瓦时,增长9%,其中工业用电量1046亿千瓦时,增长8.6%,占全社会用电的72.1%。全年调运电煤4306万吨,同比增长23.6%,其中铁路调运量2692.32万吨,占62.54%,“下江煤”、“海进江煤”调运量突破1000万吨。截至2011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5314万千瓦,同比增加408万千瓦,电力保供能力继续增强。其中,水电338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63.7%;火电191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36.1%。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全省39大类行业中,除石油开采外增加值均实现增长,26个增长20%以上;35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22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40%。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增速有所放缓,消费品工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实力增强。
1、汽车行业步入平稳增长。汽车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175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2.3%回落至14.6%。实现利润375.9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3.5%回落至8.1%;税金142.6亿元,增速由年初的43.3%回落至13.1%。汽车产量174.3万辆,增长1.6%。其中,轿车产量增长1.1%,越野车、客车、载货车分别增长11.6%、9.2%、8.7%。神龙公司、东汽股份、东风渝安、东风本田汽车产量分别为40.6万辆、32.3万辆、33.4万辆、25.4万辆。
2、食品行业高位增长。近几年来,食品行业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增长波动性小、稳定性强、景气周期长,成为行业中的最大亮点。全年行业增加值跨越千亿元台阶,达到1076亿元,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521.9亿元,产业规模超过钢铁、石化,成为全省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产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增长32%、72.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7.9%、24.1%,均居各行业之首;实现税金93.2亿元,增长4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4%、35%、29.4%;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248.7亿元,增长62.9%;稻花香集团营业收入达118.9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百亿食品企业。全省酒、茶、面、油等多个子行业增长较快,大米、植物油、方便面、精制茶产量均增长30%以上。
3、钢铁产业增速放缓。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影响,钢材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三季度后钢价逐渐下滑。12月末,武钢、鄂钢钢材出厂均价分别为4600、4250元/吨,比上年末分别下滑100、400元/吨。受此影响,鄂钢全厂减产20%以上,宏泰、吴城等部分小钢厂停产限产。在新投产项目拉动下,全省钢材产量3594万吨,增长24.1%,其中三峡全通钢材产量468万吨,增长2倍。行业完成增加值653.3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18.2%回落至14.3%。实现利润98.8亿元,增长75.9%;税金65.3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8.1%回落至2.8%。
4、石化行业效益回落。原油价格高位震荡,石油加工业亏损加剧,导致石化行业效益明显回落,但在化工行业支撑带动下全行业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933亿元,增长16.6%。其中,化工行业增长24.7%,石油加工、橡胶行业增长11.5%、4%。实现利润85.9亿元,增长6.7%,增速同比放缓55.2个百分点;税金175亿元,增长8%,增速同比放缓15个百分点。化工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8亿元,增长49.3%,利润、税金分别增长52.8%、24.5%。石油加工业净亏损26.6亿元,税金下降7.6%。全省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农药21.2万吨,增长30%。原油加工量1004万吨,同比持平。
5、机械行业增长较快。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省内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机械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增加值965.3亿元,增长22.8%,占全省工业的11.3%,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2.6亿元,增长33.1%;税金61.1亿元,增长21.4%。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31.2%、18.3%、23.6%。化工设备、工业锅炉、发电设备产量分别增长92.1%、83.4%、19.3%。船舶产量223.2万载重吨,增长31%。
6、电子信息产业提速。电子企业克服外部需求萎缩、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滑等不利因素,行业增速持续回升。全年完成增加值543亿元,增长30.4%,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6.6亿元,增长21.9%;税金44.8亿元,增长27.8%。计算机产量825万台,增长336%;显示器产量1506万台,增长7.3%。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富士康实现产值307亿元,增长92%;天马微电子、新芯国际、南玻多晶硅产值分别增长6.5倍、70%、94%。多普达、波导等重点企业停产限产,手机产量下降26%。
7、纺织行业逆势前行。纺织企业克服成本上升、棉价震荡、外需下滑等困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在不利形势下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546.8亿元,增速由年初的14.3%逐渐回升至22.8%。其中,服装业增长33.9%,对行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4.4%;纺织、化纤业分别增长18.8%、27.9%。行业实现利润86.5亿元,增长76.6%;税金51.7亿元,增长35.3%。其中纺织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252.4亿元,增长51.8%;服装业利润增长86.2%。全省布、纱产量分别增长52%、26.1%,服装产量增长57%。
8、建材行业增势强劲。受益于水泥价格上涨、产能持续释放,以及石材、瓷砖、平板玻璃等子行业拉动,建材行业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完成增加值474.1亿元,增长31.7%。实现利润101.8亿元,增长101.3%;税金52.2亿元,增长53.9%。全省水泥产量9343万吨,增长10.3%,增速由一季度的22.3%放缓至12.9%。瓷砖、石材、平板玻璃、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88%、72%、47%、55%。
9、烟草行业质效提升。武烟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档烟比重持续提高,在有限的产品增量中实现效益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337.1亿元,增长15.6%。实现利润27.7亿元,增长46.9%;税金259亿元,增长22.3%,占全省工业税金的22.5%,行业营业收入利税率达到7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10、医药行业增势平稳。在国家新医改政策刺激下,市场需求和生产销售稳步扩大,医药企业克服中药材、原料药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行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21.4%。实现营业收入514.5亿元,增长31.9%;利润43.8亿元,增长27.1%;税金20.7亿元,增长18.5%,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51%,同比提高0.52个百分点。中成药产量20.8万吨,增长38%;化学药品产量8.4万吨,增长57.5%。
三、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购进价分别上涨6.5%、11.5%,价格“剪刀差”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两种价格“高进低出”挤压企业盈利空间。二是融资成本上升。随着利率不断上调,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及相关费用上浮30%~60%以上,与贷款相关的财务支出“水涨船高”,全省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分别增长31%、31.7%。三是用电成本增加。湖北省工业用电价格在6月1日、12月1日分别上调2.5分/度、3.3分/度,两次涨价导致全省工业企业每月增加成本4亿元以上。四是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省内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两成以上,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利润增幅呈逐月走低态势,四季度虽出现回升,但仍低于年初54.5%和一季度34.3%的增幅。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大中型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全年实现利润904.5亿元,增长11.7%,低于全省增速17.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由上年的6.2%降至5.6%。
2、行业和企业分化较为明显。从行业看,上年行业整体回升、普遍向好的局面发生变化,产业链上游行业好于下游行业,竞争性的汽车、钢铁、石化行业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汽车行业从上年增速快于全省12.3个百分点,转变为低于全省5.9个百分点,影响全省工业减速2.2个百分点;钢铁、化工行业也明显减速,石油加工业和火电行业亏损严重。从企业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增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8.6%,全省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7.6亿元,同比增长94.5%,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创2008年下半年以来最高增幅。三季度以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品价格下挫,原材料工业步入调整期,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经营或减产停产状态。受此影响,十堰增速由上年的39.2%回落至10.1%;武汉增长16%,增速低于全省工业4.2个百分点。
3、生产要素制约矛盾突出。一是煤电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湖北省电煤主要靠外省调入,传统省份煤源供给不足,加之铁路运力限制,煤电供应紧平衡逐步成为常态,特别逢迎度冬期间保供压力较大。二是企业资金异常紧张。央行实行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企业资金普通短缺,回笼时间长、手续多、难度大,回款中承兑汇票占比高、贴现费率高。三是用工结构性短缺。各地普遍反映熟练工、技术工尤为紧缺,部分重点企业出现中高级技工稀缺难求的局面。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总体来看,2011年湖北工业经济延续“十一五”以来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总量持续扩张,增长趋于稳定,产业升级和内需型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初显。综合分析湖北省工业发展所处阶段、内在动力和各地发展势头,2012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仍然可期。
1、增长活力的持续性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省工业发展明显提速,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年首度突破千亿,2005年达到2007亿元;2008年达到3842亿元;2009年达到4742亿元,当年净增900亿元;2010年达到6136亿元,当年连续跨越5000、6000亿台阶;2011年达到8565亿元,当年净增2429.1亿元,增量比2006年全年总量还高出125.6亿元,实现从6000亿向8000亿跨越,2012年将跻身“万亿工业俱乐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从工业地位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3.7%,较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工业主导型特征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1∶50.1∶36.8,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较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阶段性特征,工业经济在这一阶段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今后一个时期,工业扩张和第二产业主导的格局还将进一步强化。但要看到,湖北工业产值虽稳居全国第十一位、中部第二位,但规模不及江苏、广东、山东的1/3和浙江、河南的60%,与湖南的领先优势仅相差700亿元。因此,湖北要继续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全面落实“两计划一工程”,即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级的骨干企业、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使工业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主导支撑。
2、高位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从经济运行轨迹看,2004年以来湖北工业步入快速上升通道,除2005年外增速均高于2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一度打断工业增长曲线,但当年增速仍超过20%,随后连续28个月保持在20%以上。2011年,全省工业继续保持在20.4%~21.7%的高位平台稳健运行,当月增速维持在18%~21.6%的增长区间,工业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增强。从发展趋势看,全省工业经济仍处于增长周期的景气阶段。但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较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续影响逐步显现,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市场预期不足并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与通胀压力并存,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增加。加之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全省工业经济逐渐由高位运行转向平稳较快增长。因此,湖北需要把保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动向,强化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和预控,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同时,要下大力气搞好煤电运保障供应,抓紧建立煤电保供长效机制,加大资金、用工等要素协调力度,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内需型产业的带动性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入提速的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有力促进了汽车、房地产和以满足消费需求的轻工产业加快发展,同时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等提供中间产品或设备的产业获得较快发展。近年来,全省汽车、钢铁、建材及轻工消费类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需型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等产业保持30%左右的强劲发展势头,消费品工业比重提高到32.2%并超过原材料工业,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增长。2011年,湖北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意味着全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消费品工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和装备国产化步伐加快,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有望大展身手。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原材料工业仍具有一定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湖北地处国家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顺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继续把内需型产业尤其是消费类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研究制订完善发展规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支持汽车、机械制造以及消费类电子、食品、纺织、轻工、医药等消费品工业加快发展。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4
在具体工作上,我们侧重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加快项目建设,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增添后劲
围绕党委、政府的要求,我站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会议促动、典型带动、平台诱动、服务推动等有效措施,积极营造浓烈的发展氛围,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参加市集中开工,一批新项目建成投产。今年全镇在手实施的工业项目56个,计划投资总额14.6亿元。其中投入在亿元以上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从项目实施个数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用款均创历史新高,这些项目的全部投产达产,将会形成20多亿元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加快持续不断的项目建设,为我镇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注重加快园区建设,为工业经济打造快速发展的平台
我们根据党委、政府对园区建设的意见和要求,依据园区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凸现区位优势,到目前止,园区用于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已达5423多万元,园区路、水、电、通讯已基本配套。今年已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实施完成实施“三路一企”拆迁工程,即:丁庄路、周庄路、同心路、华富生活区。共拆迁居民13户,拆迁安置补偿110万元。在实施拆迁过程中,做到耐心宣传政策,苦口婆心做好工作,确保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落户项目的顺利开工。2、实施道路工程。重点加快4条道路工程建设,加速园区南延、西进、东扩。目前,新河路下水工程已实施,总长1300米,用款45.5万元;戴庄路、丁庄路南延、威高西延,周庄路、同心路贯通工程通过招标,由兴厦集团中标承建,用款320万元;丁庄路路灯工程长2000米计54盏,用款50万元;五路绿化带扛土计14000立方米,用款45.5万元。3、实施桥梁工程。聂庄桥、小丁庄桥、丁庄桥三桥建设,用款160万元。4、实施绿化工程。五路绿化通过招标由扬州市盆景花木公司、高邮市杉微花木场中标实施,用款近220万元;5、开展园区道路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提升园区对外形象,对环卫工作,实行有偿服务。二是强化标准化厂房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今年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40.1万平方米,其中,今年新建成面积达7万平方米。三是强化招引企业进园和项目建设。目前已有128家企业进园,其中已投产企业94家,今年入区数8家累计投入13.51亿元。在项目建设进程中,我们坚持依法用地与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一手抓争取指标用地,今年共争取2家用地指标计470亩,其中向市争取用地指标70亩,以华富公司向省争取点控指标400亩,有效缓解了我镇工业用地的矛盾。目前止,集中区已开发面积2792亩,其中今年用地315亩。一手抓依法依规用地。园区已用的土地,没有一宗违法用地,对照政策应支付给农民的补偿安置费已全部发放到村组。四是加大园区土地陈欠款的清收力度。通过划分到人,明确责任,今年已收回200多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园区的正常运转。今年园区企业可望实现产值27.6亿元,同比增长67.3%,占全镇工业的48.2%,初步形成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的格局。
三、注重转变工作职能,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一是在工作职能上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一批新开工项目分别由副镇级领导挂钩,工业专线的同志作为具体的联系人,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实施企业排找困难、理顺关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是以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做好行业分类,掌握工业发展的走势,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今年共组织开展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产业结构情况、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等调研分析活动;三是以服务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为企业各种政策的、行业的、科技发展的以及金融方面的,适用信息,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四是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贴身式服务,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四、注重安全生产工作,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5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过近年来不断对工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目前我市已形成食品饮料(含烟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拥有了烟厂、蓝剑饮品集团、宏达集团、明日宇航、利森水泥、科新机电、美大康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2015年底203户增长至2020年底226户(预计);预计至2020年底,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50亿元,比2015年436亿增长14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13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8.6亿元,增长率31.3%,年均增长率7.04%。
二是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积极谋划大项目和跨区域、跨地区项目,全市工业项目形成“储备一批,谋化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推动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招商力量,重点瞄准成都、沿海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小齐上,构建形成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撑,小微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辅助的“双创”新局面。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实行每月督促协调,帮助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实行挂图作战,全力确保开工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早日竣工达产。十三五期间,我市总投资2000万以上的项目新开176个,投资总额315.6亿元。2000万以上的项目实现利税243.1亿元。
三是“平台”与“要素”并重,推动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两园规划布局,经济开发区下设南区及北区,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聚集发展,工业总产值保持稳步增长,创造的利税逐年增加。2015年园区共有企业15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7.8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0.21亿元;2020年园区企业增加至355家,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实现利税106亿元。
四是“新”与“旧”并行,区域特色体系初显。“十三五”以来,工业经济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卷烟厂、蓝剑饮品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明日宇航、科新机电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以玉鑫药业、美大康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利森建材、华磷科技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以宏达股份、安达农森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五大产业体系,工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坚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加快工业项目新建,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嘉寓门窗、科新机电等总部经济实力显现,振鸿钢制品、华磷科技、步阳门业等重大项目落地,新兴产业企业达63家;结合环保攻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落后生产企业65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01条,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8.32%。5年来,通过新旧动能转化,初步形成结构优、体量大、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
五是“大”与“小”并育,壮大企业规模。坚持把培育企业主体作为发展工业的关键环节,大企业大集团、中小微企业“两手抓”,五年来开展中小企业家“北大班”“清华班”“夏大班”等培训350余人次,陆续出台总部经济管理办法、工业发展奖励资金、创新人才引进办法、工业产业倍增计划等多个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分工协作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5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新增15家,2020年达到233家;在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达到45家。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6
【关键词】 武汉市 工业园区 评价体系
武汉市工业园区在经过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的原始积累之后,特别是在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的情况下,转变工业园区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其必然选择。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引导。
一、武汉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
1、区域性和整体性并存
武汉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注重区域性和整体性的协调统一。自2011年武汉市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以来,全市纳入到工业园区考评的六个新城区和三个跨三环线的中心城区,共新开发工业园区两百余平方公里,为各个区工业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平台。2013年,全市又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相关区的工业倍增发展区为基础,以全市重点产业为龙头,形成了工业发展“四大板块”的互动格局。
2、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
工业园区的发展应该在注重质量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发展。2011年以来,武汉市六个新城区和三个跨三环线的中心城区分别以每年新建十平方公里和五平方公里园区的速度迅速扩张,呈现出动态扩大的趋势。全市确立“工业倍增”计划后,工业园区的逐年扩大和“七通一平”(“七通”即水、电、路、气、讯、热,其中水包括供水、排水;“一平”即场平)完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这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各园区每年的新建也都在前一年基础上向外扩张,在平台不断夯实的同时,也呈现出长效、稳定的建设态势。
二、低碳背景下武汉市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的现状
1、考评主体专业化
评价主体是评价体系是否全面、客观、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专业的评价主体,工业园区的评价工作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往,对工业园区的评价主要是采取实地勘测预估、依据报表进行评判的方法,但是在“水、电、路、气”以及相关凭证的核查方面缺乏专业性。2012年之后,对武汉市工业园区的考评采取“一年两查、辅以暗访、随机抽查”等多种形式。
2、考评指标多样化
一般情况下,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指标、生态指标、环境指标和管理指标等几个方面,具体二级指标在不同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武汉市对工业园区的考评以往主要侧重以“七通一平”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企业及时入驻并投入生产,随后又加入了详细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指标,并做到了量化处理,以后还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便更好地监测园区发展的成效。
目前,武汉市在园区的考核体系构建上重点考虑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包括产值、税收、增加值及其增速、入驻企业数。二是发展前景,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额、项目引进个数、签约项目投产率、投资强度、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三是科技水平,包括人才数量及结构,专利数量、科研结构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占比。四是生态状况,包括公共绿化面积、绿化率、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中水回用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五是产城融合,包括整体规划、路网密度、城镇人口规模、吸纳就业人数以及各类用地占比,此类指标重点考核规划完成情况、吸纳就业人数。六是园区建设,主要考核“七通一平”完成情况、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状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其中重点考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和体制机制创建情况。
3、考评程序严格化
武汉市工业园区的评价工作采取以下程序:确定考评准则分工及指标权重制作现场检查表制作现场评分表根据考评分工进行定量考评计算各指标得分并汇总加入定性分析的考评结论。
4、考评手段更趋科学
武汉市对工业园区的考评工作采取了年中和年底集中考评的方式。这样不仅增加了正式考评的次数,并且形成了年度项目计划表、现场检查表、现场评分表、项目进度表、考评结果汇总表等系列表格,将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大大减少了主观臆断的概率,确保考评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对工业园区的考评结果也与各个工业园区的发展专项资金直接挂钩,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
三、武汉市工业园区考评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武汉市工业园区考评指标涉及规划编制、目标制定、“七通一平”方面的基础设施和“食、住、行、娱、教、医”等方面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但随着武汉市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成熟完善,大项目、大企业已纷纷入驻,经过将近两年的建设期,落户园区的项目纷纷进入投产阶段,产能逐步释放,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突显。因此,今后对工业园区的指导、监测、考评等应融入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指标,将现在的“园区建设快不快、投入大不大”向“园区发展好不好,效益高不高”的方向转变。
四、对武汉市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及完善
随着武汉市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创新提升,结合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考评指标的转变方向,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业园区的考评体系、指标,对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和权重表达,权重选择将采取专家评判方法(德尔菲法),再经过层次分析法加工处理获得。为此,本文将从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入手,对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期能够对武汉市工业园区今后的考核、评价和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和借鉴。。
1、考评范围及分类
武汉市工业园区的考核范围是从2011年起即纳入全市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九个工业倍增发展区。结合各区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发展条件,将其分为二类考核:第一类即六个新城区的工业倍增发展区。按照现状要求,重点评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考评其现阶段发挥的经济、社会等效益。第二类即三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的工业倍增发展区。重点考评其发挥的经济、社会等效益。同时,考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配套设施持续建设和完善情况。
2、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评价体系着重突出园区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并将这三个方面细分为8个领域层,每个领域层又通过若干具体指标来反映,共计13个具体指标。因此,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考核评价共分三层:即模块层(A)、领域层(B)、指标层(C),C隶属于B,B隶属于A。
模块层(A):园区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领域层(B)在模块层(A)基础上分为8个层次:园区建设投资、园区新开发面积、工业经济、税收、国际化程度、就业、中介机构服务数量、绿化率。
指标层(C)在领域层(B)基础上,再细分13个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配套设施建设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上缴税收总额、人均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出口创汇额、合同外资额、实际到位外资额、园区年末就业人数、地区年末就业人数等。
3、考核评价权重计算方法及步骤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在目标评价中的相对重要性,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权重配赋的方法有多种,我们选择将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来进行权重配赋。
首先,构建同一层次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咨询专家学者的基础上,依据Salty等专家提出的九标度法两两评判其相对重要性的分级量化,获得判断矩阵。
其次,同层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具体方法略)。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对特征向量作归一化处理,确定层次单排序权向量W,即AW=?姿maxW。其中,A为判断矩阵。W的分量[W1,W2,W3,…,Wn]T即对应于几个模块或领域的权重向量。
最后,按照以上步骤,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领域层B以及指标层C各评判要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4、考核评价指标权重
按照上文所说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和步骤,结合武汉市工业园区考评实际情况和需要,同时考虑到操作性要求,在部分指标权重的分配上进行微调和规整,最终得到以下指标权重:第一类即六个新城区的工业倍增发展区,按照园区建设(70%)、经济效益(20%)、社会效益(10%)的比例进行权重分配。第二类,即三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的工业倍增发展区,按照园区建设(30%)、经济效益(50%)、社会效益(20%)的比例进行权重分配。
现将第一类六个工业园区各项指标权重表述如下(第二类工业园区指标权重类同,在此不作赘述)。
(1)园区建设模块层。该模块层共包含2个领域层。一是园区建设投资(在园区建设模块层中占50%),其再细分为2个指标层,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园区建设投资领域层中占80%)和生活配套设施(20%)。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形象进度和服务管理三类指标体系,共涉及16个考核子指标,具体考核指标体系及分值分配如下:第一,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共设立“实际投资总额”、“征地”、“场平”、“拆迁”、“还建”、“道路建设”、“电力设施建设”、“供排水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建设”等9个考核指标。第二,工业示范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形象进度设立“征地场平”、“拆迁还建”、“骨干路网”、“设施配套”形象进度共4个考核指标。第三,工业示范园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设立“信息报送机制”、“服务管理制度”、“项目基础资料”共3个考核指标。二是园区新开发面积(在园区建设模块层中占50%)。
(2)经济效益模块层。该模块层共包含3个领域层。一是工业经济(在经济效益模块层中占62%),其再细分为3个指标层,即规上工业总产值(在工业经济领域层中占41%)、规上工业增加值(28%)、工业投资(31%)。二是税收(在经济效益模块层中占23%),其再细分为3个指标层,即上缴税收总额(在税收领域层中占34%)、人均利税率(34%)、产值利税率(32%)。三是国际化程度(在经济效益模块层中占15%),其再细分为3个指标层,即出口创汇额(在国际化程度领域层中占46%)、合同外资额(20%)、实际到位外资额(34%)。
(3)社会效益模块层。该模块层共包含3个领域层。一是就业(在社会效益模块层中占60%),其再细分为2个指标层,即园区年末就业人数(在就业领域层中占50%)、地区年末就业人数(50%)。二是中介服务机构数(在社会效益模块层中占10%)。三是绿化率(在社会效益模块层中占30%)。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武汉市工业园区相关可参考指标项目,并对调整后的3个层级、13项指标的各层权重值和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分析。该体系并不刻意追求考评指标与武汉市工业园区发展指标的完全吻合,只是期望通过此次比较分析,特别是在指标权重方面的探索,为今后工业园区考评工作提供借鉴。
(注:本论文为校级科研课题:低碳工业园区评价体系与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306。)
【参考文献】
[1] 成贝贝、汪鹏、赵黛青等: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