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

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动下,城市道路面积越来越大。在当前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控制、利用雨水思想,忽视了生态保护,例如大量硬化地渗透能力较弱,洪丰雨季降水量大,容易积水,造成城市积水面积增大;同时,还有很多城市道路表面不透水,也会促进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此外,城市道路是产生径流和污染物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控制城市径流非常重要。

1海绵城市设计内容

1.1整体规划内容

海绵城建设要综合整体规划,避免设计不合理、水资源处置不当等。有必要在施工初期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城市地理环境,全面排除现有排水系统的问题,减少干扰,在城市道路两侧设计一条天然绿化带和人行道,有效的保留雨水,让雨水充分渗透到地面,让土壤净化雨水径流,所以雨水不容易积聚,然后通过其他设施的建设,有效管理水资源,避免径流量超标的问题,进而促进建设低影响之路目标的实现[1]。

1.2设计城市道路内容

在路面的一般设计中,传统的路面要求必须倾斜1.5~2%,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降水会排入山体,绿化带的建设和道路的高度是有利于积水排放的。但基于海绵城市绿化设计理念的道路建设,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差,所以当下雨时,雨落到人行道上,收集径流,山路在路面设计中具有一定的高差,使雨水直接流向低路的一侧。另外,绿化带、排水管设计,雨水能够满足大部分绿色植被的需要,水资源将渗入地层被吸收,有一部分渗入地下水后形成地下水,其余部分将流出排水沟。此外,渗水装置可以安装在排水管中,水分直接进入层内,具有渗水装置功能,有效补给城市地下水,管理城市水资源。

1.3设计道路整体结构内容

为了有效管理城市水资源,相关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路面进行分析:①降雨导致路面雨水积聚,可以通过路面之间的差距使雨水渗透到下面的道路上,有效排放雨水;②基层长时间的水将逐渐渗透到道路上,排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两侧,能有效排出雨水;③地表水直接进入路基土壤排放。对于前两种排水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路面径流系数,达到海绵城的设计要求,但没有完成对路面的渗透作用,雨水不能留给绿色植被,也可以污水净化无效。城市海绵施工规范明确规定,路基土渗透系数不得小于7×10-5cs,城市道路交通量非常大,道路负荷大,不能有效对积水进行渗透。在传统的行人道路设计方式中,预制混凝土是常用材料或使用花岗岩,但在基于海绵城市概念设计道路时,必须使用新的路面渗透材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具有生态保护的作用[2]。

2机动车道设计

传统的机动车道设计主要采用无渗透路面,不仅使得路面容易积水,不能补给地下水,还会促进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道路渗透路面,提高渗透性,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减少源头径流。可渗透路面,由于道路损坏防止雨水进入路基,应在上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底加铺不可渗透材料,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层,渗透顶面沿横向坡度排放到盲沟,进入路边的雨水检查井或分离区。道路纵坡坡度范围应控制在0.3~6%之间,渗透机动车辆的斜坡应为1~1.5%。

3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

目前,主要采用不透水路面形式进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设计,遇到雨天,容易使得路面湿滑,并且容易积水,进而降低道路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并且阻止了地下水的补给。但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建议通过透水铺装方式设计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雨水能够向下渗,不仅能够补充地下水、减少路面积水,还能够对路面湿度、温度进行调节。若路基土的透水能力比较差,还可以通过增设排水管的方式提高其透水能力。此外,透水性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纵坡最好是处于2.5%以下,横坡最好处于1.0~2.0%之间。

4路缘石、雨水口和路肩边沟设计

4.1路缘石

道路边缘作为城市排水设施,可分为扁平垂直石块和石块,平面边缘平坦,海拔高低,雨水径流至绿化带或雨中,站立石面较高比周围的水通过溢流,注意雨水的流动。传统的垂直路边不能使道路很快进入绿化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穿孔垂直边缘石头,石头和垂直间隙间隔型立式石头形式。

4.2雨水口

雨水入口是城市路面径流的主要收集设施,也是雨水收集的起点。雨口通常位于机动车辆或非机动车道边缘,经常因为雨水径流或道路清洁垃圾进入雨水,雨水严重堵塞,雨水收集效率降低,暴雨将导致城市淹水,产生非点源污染。为了解决雨水喷嘴堵塞的问题和水污染问题,除了传统的雨水除污拦截装置外,还可以设置污水拦截铁栅,取代传统的雨水炉排,方便清洗,铁排侧面可以打开,拦截吊篮可以拦截径流中的小污染物。除了道路,雨水出口广泛应用于沉没的绿色空间和生物拘留设施。如在绿化带排列在雨中,高度应在表面高程与下沉绿色空间之间的最低点之间,径流通过间隙垂直遏制污水拦截进入雨水过滤,雨水渗透主要在绿化带内或吸收饱和,其余雨水从雨水溢流进入市政排水管道系统[3]。

4.3肩侧沟

传统的水泥混凝土侧沟堵塞不美观,而且没有雨水净化功能,而使用沟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草地景观植被表面沟渠,收集,运输,净化和排放的雨水径流。

5道路横断面设计

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是1.5~2%的斜坡排水斜路,雨水通过奥利维尔进入雨管系统,绿色引导石头一侧比巷道呈凸形。道路水平坡度优化分离后,雨水通过路面坡道为凹陷区域,浅层土壤饱和。多余的水通过炉排雨水收集雨水管中的井(高绿50~100mm)。雨水头可设有渗水井,收集的雨水通过渗水渗透到深层,并通过渗流填筑地下水。

6路面结构层设计

城市道路的传统路面结构通常采用不透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据建设部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渗透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规范技术规范”,渗透砖、透水混凝土路面应符合道路路面功能规定,符合防水,防滑,防噪声等要求。随着水深的增加,多孔沥青路面通常分为三种:一是通过高孔隙度与相邻水层道路采水设施的形式与表层的组合;地表水进入表层(层)通过盲管进入附近的采水设施;穿过道路后的水面穿透。前两种降雨时减少地表径流,解决“排水”问题,但不能解决渗流、停滞、积水等问题。

6.1目前中国混合料设计方法的一般过程

目标集的外部因素;无效集选择合适的粗骨料分级,并确定最佳沥青。其中,OGFC混合料的孔隙度相对较大,难以通过马歇尔试验法确定最佳沥青含量。为了研究混合料,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应采取以下三种方法:结合马歇尔试验方法、飞行试验、混合物性能试验确定最佳沥青含量[4]。

6.2采用CAVF方法的渐变设计方法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过一列的研究提出了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通常情况下,通过CAVF法设计OGFC沥青混合料,骨架孔隙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OGFC材料的孔隙度和耐久性,OGFC孔隙率处于18%之上,能够将自由水快速排放出去,同时考虑到车辙和水损害性能。CAVF方法使得渐变设计过程更容易进行定量评估,具有相对较好的工程操作。应用Superpave设计方法与此不同(根据经验,仍然较大)沥青混合料的分级设计更加标准化。但这项法律也需要完善。例如,将聚集体除以4.75mm的方法仍有待讨论。

7结语

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探讨了城市道路路面结构的设计,为了达到理想的排水效果,在道路路面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避免采用传统排水方式,可以通过绿化带、草沟、排水管、排水管渗透等方式有效排放城市雨水。在理念下设计道路路面结构,能够补给地下水,缓解排水系统压力,减少径流污染,提高道路安全舒适度,改善城市气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文佳,张琨,郑艳娜,刘心媚.“海绵城市”理念的研究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J].山西建筑,2017,43(12):99~101.

[2]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03):7~10.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绩效评价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兼论我国海绵城市创新体系平台的建设[J].中国名城,2015(05):16~25.

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文2

下半年,__住建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和县委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必须稳、坚决增、抓投资、提增速、增效益、促发展”信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市委“六个坚持、六个反对”和县委“六干”要求,全力推动__住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3亿元以上,竣工商品房2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4.38亿元,建筑业新增就业岗位2500个,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5亿元以上,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00亩,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0.5平方公里达到11. 5平方公里。重点做好“四四”工程: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立足建设新型ⅱ小城市,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综合交通组织、绿地生态系统、地下空间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综合设施等6个专项规划的报批。二是加强镇(乡)村规划。按照布局集约的要求,依托“一主两辅一带”城镇空间布局,编制完成《__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修编完成讲治镇总规和控规、18个乡镇专项规划和51个扶贫村新村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城市设计。积极开展城市绿心、滨水空间、城市出入口、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并纳入城乡规划的决策、实施、评估体系中,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水平。四是加强“多规合一”。 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相互沟通衔接,推动“多规合一”,力争年底提交成果。

一是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加快城一小周边、__天宇周边和__小学西侧16米道路等11条市政道路建设,并力争四号地块安置房周边16米道路竣工投入使用,不断推动城市西进、城普一体化进程,构建“五横六纵”城市框架。二是加快生态景观建设。重点推动滨水景观、牛山寺休闲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等“城市绿肺”项目建设,确保今年新增绿地400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三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编制完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不断提高城市河、湖、绿地、公园等“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编制完成《城市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四是加快城普新区建设。落实“抓点示范”,通过城市综合体建设,带动实施金都花园、清晨实业等开发项目,并积极配建新区教育、医疗及市政道路建设等设施,逐步形成新宁、普安两组团拱护环绕的结构。

一是严格规划管控。始终坚持 “规划一张图、全县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的原则,保证规划实施不走样;加强“两违”整治,探索建立常态协作机制,做到巡查不断档、管理不脱节,切实将违法建设控制在萌芽状态。二是严格质量管理。深入推进工程质量两年治理行动,加强实体抽查抽测的频次和覆盖率,严格执行竣工验收程序和验收标准,全面落实五方主体和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三是严格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严格市政设施管护。建立动态巡查制度,对破损道路和公益设施进行及时修补;认真落实城市道路开挖报批制度,杜绝“马路拉链”现象;提高绿化管养标准,加大修枝整形力度,保持城区绿化带常期整洁。

一是抓实房产去库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我县去库存措施,建立住房租购并举制度,将棚改货币化安置比率提高到50%,努力消化全县66.58万平方米房地产库存,坚定房产市场信心。二是抓实棚户区改造。采取市场开发、平台运作、群众自主等多种模式,加快化肥厂等6个片区棚户区改造,保证9月底前全面开工,并确保货币化安置达到50%以上。三是抓实保障房建设。加快2014和2015年的公租房建设进度,全年基本建成372套、竣工411套、定向供应农民工30套保障性住房。四是抓实农村危房改造。落实新村建设扶贫,加强质量技术指导,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43个旧村改造、10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240户农房抗震设防改造。

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文3

摘 要:本文研究了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关键问题,提出海绵城市、排水防涝与低影响开发概念及相互关系,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的定位,内涝防治综合系统如何落实等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防涝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1.如何深刻认识海绵城市、排水防涝与低影响开发概念及相互关系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综合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城市形态和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和特大暴雨、保障城市安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国际上流行的一些其它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方法异曲同工,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6],都是将雨洪管理理念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及管理机制等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顶层的城市建设和雨水管理模式。总体上,根据笔者对发达国家及城市雨洪管理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资料分析,许多发达国家及城市都在顺应国际潮流,朝着水敏感性城市发展,如奥克兰、柏斯、鹿特丹、墨尔本和新加坡这几个城市或国家,虽然在雨洪管理方面较为先进,但实际现状距离水敏感性城市的目标,仍然有不同差距。而纵观我国的城镇发展和水系统状况,由于发展的极不均衡,涵盖了图中的多个阶段,许多欠发达地区可能还处于供水和排水城市阶段,而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部分跨入水循环城市阶段,尤其污水处理及利用水平已达到相当高标准,但雨水管理仍然是一个短板,拖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后腿”。不过,我们发展的火车头(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正在与国际接轨,朝“水敏感性城市”目标努力。因此,对解决我国城市(雨)水领域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毫无疑问,排水防涝不是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只是在历史欠账、严峻现状下,自然突显出的一个紧迫任务而已。换言之,排水防涝目标固然重要,径流排放总量控制、污染控制、良性的水循环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等其它多重目标也同样不可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性目标,在《指南》中,LID理念已从狭义的源头分散措施的概念拓展为广义LID理念,涉及源头、中途及末端全过程及多尺度,类似美国近年来提倡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不过,尽管LID/GSI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种理念、方法和一类措施,但并非全部,它们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因为在高密度的城市化区域,“灰色与绿色”、“地上与地下”、“源头与末端”、“蓄与排”的有机结合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即使在低影响开发推行得十分成功的新西兰奥克兰,在他们的设计手册中也提到管道系统是支持水敏感设计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作为主要系统,这是一种务实和科学的态度。

2. 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的定位

根据《排水(雨水)防涝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各城市在2014年应完成《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编制,但从目前已经完成该规划的一些城市情况看,规划涉及的范围、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关键措施、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与《指南》的要求符合程度等方面都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也有一些城市已经做过或正在编制《低影响开发规划》、《雨水利用规划》、《非点源污染规划》甚至《海绵城市规划》,这些密切相关的规划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它们的关系如何处理?多年前,笔者就提出,应积极开展“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综合解决雨洪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另一方面,国家相关的规范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当务之急的《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之内涵究竟如何?在原有整个规划体系中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响应《指南》之要求?这些都是业内急需面对及明确的重大问题。

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相关规划体系可作为一个参照。在专项规划方面,除雨洪管理规划外,还有流域管理规划、城市雨洪水质管理规划、总体排水规划以及洪泛区管理规划等一系列雨洪相关规划,因此,在规划内容上也必然有重叠之处,落实过程中也会面临协调上的冲突。但有一点,他们各州有权根据当地已有研究及相关规划内容,对其中核心的雨洪管理规划目标及内容进行调整,使得雨洪管理规划更务实、更具针对性,并且也缓解了与相关规划的冲突。

S多发达国家和城市也多采用雨洪管理综合规划。但综合规划对管理体制、专业人员规划技术水平及各专业间的协调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并且规划前期需要长期的调查研究及数据信息积累。因此,应客观认识我国目前雨水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通过相关的规划规范编制和修编,对雨水规划的框架、目标和控制指标及其他具体内容进行完善。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或一些新城规划时,在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下开展雨洪管理综合规划是可行和必要的;而在已建成区进行改造规划时,可在传统排水规划中合理纳入防涝、LID及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新内容,来进行补充和完善。

3.内涝防治综合系统如何落实

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编制是一项重大举措,但更重要的还是如何落实。一个城市内涝防治综合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丹麦哥本哈根即使在较为完善的管道基础设施基础上(已达10年一遇的管道标准)编制的暴雨管理规划,仍然预计需要20年时间才能完成,实现100年一遇的洪涝控制标准[13]。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差距大、管道建设落后、提标改造难度大,尤其大量已建成区涉及到拆迁、多部门协调、土地用途变更和协调等多方面复杂问题,在此情况下进行全城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改造,带来的经济、社会及环境影响是无法想象的,要想在10年内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目前,《室外排水规范》已明确了管道小排水系统以及防涝大排水系统标准,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又提出了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建议性标准。研究表明,实现径流总量控制会对小排水系统标准甚至整体排涝标准产生影响,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内容是对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一方面,面对规范对管道标准的明文要求;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在已建成区大规模改造重建难以承受的高难度和社会影响,径流总量控制要求的落实过程中LID设施建设也涉及政策、激励机制和大量建筑、场地改造和用地协调困难等多重障碍,以及巨额资金需求对经济条件较差的许多二、三线城市的严重制约等等。摆在建设部门及政府面前的是多方压力以及“改与不改”、“局部改还是全面改”、“如何改”的艰难选择。

显然,在新建城区,需要按照2-5年国标进行管网的规划设计,还应通过合理规划,尽量保留天然沟渠、坑塘,合理规划设计道路和开放空间等大排水系统,合理预留绿地空间,在满足防涝标准要求基础上,尽量达到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但需要明确,按要求实现的源头控制系统叠加2-5年重现期的管道系统,实际上将能应对更高标准的暴雨。

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文4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环境;设计;构建策略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城市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逐渐转变。强调公园生态环境的有效构建,营造“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公园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传统意义上的园林由囿和圃发展而来,强调区域性,以园林为核心。现在城市公园绿地打破狭义的区域概念,越来越重视公园的“生态”属性,同时着力于自然生态元素的融合、人文景观的创设,进而使人与环境和谐共融。本文以马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究公园生态环境的构建策略。

1公园生态环境的构建理论

目前,公园在城市公共服务定位中的作用日益完善,更强调“生态+人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构建。对于现代城市公园而言,生态环境的构建,应着力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和景观社会行为学的综合应用,充分体现城市公园的“生态”、“人文”、“使用”等本质属性。

1.1景观生态学理论

生态公园的构建设计,应以“空间”的有效搭建为基础,强调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在互联互促关系下,将“生态”属性以空间美学的形式更好地呈现。因此,在公园生态环境构建中,借鉴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尺度与等级理论”,都有助于优化公园生态空间。基于行为心理学、美学的视角,为公园生态设计添加空间形式的“语言”表达,进而展现公园的生态美,为城市人的生活、休闲提供良好的空间。

1.2深层整体生态观理论

生态环境的构建,是对一个整体系统的统筹兼顾,着力于系统内部循环体系的形成。因此,在公园生态环境构建中,应从深层整体生态观的视角,强化对公园运行消耗资源的有效控制,依托生态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就是说,在设计构建中,一方面要从整体生态观出发,强化公园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可持续构建;另一方面,生态公园应立足于公园的总体规划,形成完善的生态技术体系。

1.3和谐生态观理论

生态环境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公园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在公园生态环境构建中,应始终将“和谐生态观”作为设计理念,通过生态功能、使用功能在空间、内容上的科学构建,突出公园内部系统的协调统一。生态设计还应尊重“文化观”的元素融入,通过创设人文景观提升公园环境的人文气息,将隐性的生态文化层面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生态美学景观。

2马桥城市公园设计

2.1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镇区内,整块基地东西向宽约180m,南北向长约340m,东侧有现状河流,中间有银春路穿过。基地用地面积约4.5hm2,用地性质为公共绿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45585m2范围的绿化、道路、景观小品、水景以及相应附属设施工程。项目技术经济指标见附表。

2.2总体设计构想

马桥城市公园位于马桥大居片区的核心位置,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社区的居民。因此,设计中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特别注重整合区域土地、水、景观等自然资源,强调功能的针对性和景观的实用性,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利用植被的生态防护净化功能,打造“城市绿肺”,改善沿线生态状况、美化城乡人居环境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持水土平衡、减少自然灾害、净化空气,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经济发展和文明社会的需要。马桥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由三大景观序列组成:市民空间、社区空间和开放空间。在3个各具特色的景观序列中,又形成“”主要的景观功能区。因此,在总体设计构想中,形成“三轴、两带、三区、八片”的景观布局形态。

3公园生态环境的构建策略

3.1融合、联接:融合生态元素,联接绿地系统

在公园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元素的运用,强调绿地系统的联接。公园景观能够渗入周边生态景观中,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外的景观效果。同时,注重与邻近公园的绿地、公共空间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环境元素的最大化,进而在相互渗透中强化公园生态环境系统的构建。

3.2多元、拓展:优化公园布局,拓展生态景观

实现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拓展性构建,对公园布局进行有效优化,并在已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拓展。马桥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中,形成“三轴、两带、三区、八片”的景观布局形态(见附图),为公园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空间。(1)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公园规划设计的多样化活动空间包括滑板、市场、演绎空间、宠物公园等,为公园的“生活”元素做足了功课。通过高差的处理把城市街道界面与活动区域分开,增加了活动区域的安全性。(2)社区服务功能空间。基于商业+服务的设施空间,为公园提供更加便捷的商业服务。通过公共庭院,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更好的空间。(3)互动、放松活动中心。在公园的活动中心,着力于广场空间与生态的有机融合。通过设计喷泉水景,为市民提供与水互动的空间。同时,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功能布局和小品、设施布置中创造人性化的尺度和使用空间。

3.3景观本土化,突出地域景观特色

在生态景观构建中,马桥城市公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景观本土化。即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的植物配置原则,结合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采用各自不同的景观表现方式。整个绿地的植物景观以“城市氧吧”为设计理念,以植物造景为原则,创造树林、树阵、休闲草坪、滨水绿化等景观,让久居城市的人们直接感受大自然的绿色气息。绿地中,乔木占绿化总量的70%以上,灌木及地被与草坪的比例为2∶1。通过巧妙的乔灌搭配、色彩组合,结合景观规划的合理布局,形成“四季景观丰富、相互适生共存”的良好生态景界。林下地被以宿根和球根花卉为主,粗放管理,可减少人力成本,使公园更具生态性和观赏性,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生态防护及景观效果。

3.4纵横交错,组织景观交通路线

公园为开放式公共绿地,周边道路均有开口到城市道路。整个绿地结合运动空间、开放场地和社会空间,均有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道路设计,使游客可以便捷地穿过。在交通路线设计中,突出“景观交通”的主体性地位,进行道路等级的科学划定。马桥城市公园道路分为3级:一级为主园路,宽度随道路走向而定;二级为漫步道,宽度为3m;三级为次园路,宽度为2m和1.5m。其中,漫步道贯穿基地南北,与主园路形成环路,次园路则穿插其中,整个道路系统将内部各节点连接成一个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3.5海绵城市,修复水生态环境建设

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颠覆与重构,扭转了传统建设模式中硬化路面、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快速排除”、“末端集中”的做法,强调优先利用水系、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海绵”进行排水,避免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问题。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马桥公园,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让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4结语

公园生态环境的构建,应紧扣人文生态景观的理论要求,从和谐、自然的视角出发,搭建“生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在马桥城市公园生态环境构建中,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生态要素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市民空间”、“社区空间”和“开放空间”三大空间体系的有效构建,完善公园在城市公共服务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国波.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研究[J].新农村,2016,(14):102-104.

[2]张杰.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7):65-67.

[3]夏冰.四川省生态旅游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构建[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5.

[4]聂曦.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6,(12):73-74.

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文5

热词:教材建设 教材规划 人才需要

教材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师、教材、学生)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专业教育教学重要支撑,是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教材出版也是专业出版社的重要版块。教材规划是行业部门、学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出版社等开展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组织形式。做好每五年一次的教材建设规划选题、组织编写和教材推荐工作,无论对行业人才培养,对学校教育,还是对出版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土建类教材规划优势明显

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近5000万人,但整体素质偏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约800万人,占16%;高中学历约1000万人,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约3200万人,约占64%。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今年2月6日,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城市建筑评估、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安全管理、城市安全、装配化施工、建筑节能、城市节能、供热管理、地下管廊建设、街区路网改造、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修复、污水大气处理、垃圾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客观上为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出版提供了出版方向和内容要求。

(一)“十二五”土建类规划教材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平

土建类专业包括本科14个专业、高职32个专业、中职13个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土建类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评选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各专业核心、急需及特色教材,也是土建类专业教学的首选教材,代表了行业教材建设的最高水平,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

根据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选题的通知》,高校土建类专业共有388项选题列为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其中高校本科选题216项,高职172项。到2015年底,本科专业完成出版171项,完成比例为79%;高职专业完成出版130项,完成比例为76%。总体完成率比“十一五”规划选题提高了9%。另外,部分选题还获国家“十二五”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约占申报数量的20%40%,远高于教育部5%选送比例。各专业层次规划教材出版完成情况如下:

1.本科专业。完成比较好的专业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大专业,完成率90%以上。完成较好的为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水排水工程3个专业,完成率80%以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因该学科专业内涵变化较大,完成率偏低(53%)。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新专业,教学成果积累时间相对较短,大部分教材为新编,完成情况欠佳(完成率37%―58%)。

2.高职专业。完成比较好专业为土建施工类、工程管理类2个大专业类,完成率90%以上。完成较好的专业为建筑设计类、市政工程类、房地产类和城镇规划与管理类4个专业类,完成率80%以上。建筑设备类完成率偏低,仅仅为46%。

5.中职专业教材。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没有规划中职教材,但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装饰等中职专业完成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5种;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装饰专业完成4种。市政工程施工、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专业完成12种,但总体数量偏少。

(二)学校选用规划教材优势明显

规划教材是各高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并推荐的教材,无论在内容质量还是出版质量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各学校的使用率一般在30%―100%之间。本科专业规模较大的土木、建筑、给排水等,其主干课教材基本做到全国设置专业学生使用率全覆盖,有些主干课教材还被相关专业选用,使用率甚至超过100%;本科专业教材使用率普遍高于高职专业,说明本科规划教材得到学校认可度更高;中职专业教材建设明显偏弱,尤其在数量上,规划教材偏少,在使用上更是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把控。

(三)规划教材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规划教材是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评选、各编写单位和出版单位重视,作者优中选优等因素,规划教材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质量和传承得到保障。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其作者和所在学校一般在我国土建行业具有很高的地位,有一定的权威性,且规划选题以修订版为主,约占70%以上,体现了良好的知识传承。

2.教材内容符合人才培养规范要求。“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大多数属于各专业教指委推荐教材,并严格按照各《专业规范》的教学要求编写,最后由本专业的专家审定把关,教材内容得到保障。

3.注重了教材课件的开发建设。在新版系列教材中,注重了配套教学课件的建设,如按新专业规范编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全部配套了教学课件。2015年出版的中职各专业教材,绝大部分都完成了课件的配备工作,受到学校和教师欢迎。

4.注重新技术领域教材建设。建筑学专业配合BIM新技术,开发了建筑数字技术系列教材,对推动建筑信息技术教学有积极意义。

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范文6

生态城市的原则

生态城市的一般原则是什么?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张家口崇礼区举行的2016‘夏季’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上指出,在交通方面应该是多样化、绿色的,满足多种选择的,把大流量交通和分散交通有机结合的。在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强调混合、紧凑,并且充满活力。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绿色的设施应该融入城市,城市可以向绿色空间开放,相互之间像阴阳一样处处融合。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水是可以无限循环的,大自然无限循环表现的非常的透彻。这也是提出海绵城市的原因。水是N次可以利用的,所以说水是可以循环的,这是大自然的智慧和人类祖先的智慧,只要2.5元,就可以把污水处理成纯净水,海水变成纯净水现在也可以实现了。

我们应该学会与大自然的灾害和谐相处,生态城镇以合理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有效应对雨洪威胁,尽可能把大部分的自然斑痕都可以保留下来,平时也可以当做游乐场所。

城市设计方面,要进行高水平、具有特色的城市规划,要为生命进行建设和规范,而不是为了汽车,不是为了GDP,不是为了人的追求之外的东西,把幸福放在第一位很重要。

公共设施服务方面,中国人看来,子女教育是第一位的,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我们把医疗保障放在第二位。

资产的保值也很重要。在产业孵化方面引入一流专业的机构,像崇礼,滑雪的培训机构,冰雪活动的研究中心,这些成为全国冰雪活动的一个超级场所,从而派生出很多依附的产业,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小镇。节能减排方面应该有碳排放的门槛。

生态新城建设门槛方面应该很简单。仇保兴介绍说,第一,所有的用地都是紧凑的,每平方公里应该是一万人。第二,可再生能源占比大于20%,这样的屋顶都铺上太阳能,能源消耗的30%就可以自发自用。第三,绿色建筑的比例应该达到80%,因为绿色建筑是解决就地取材,全生命周期能够节能减排。第四,保持和丰富生物的多样性。第五,自行车、公共交通、电动自行车出行比例应该达到65%以上,所有的生态城市都是可居、可步行的。第六,我们应该把高能耗的项目进行限制。

小城市的规划要求领导与规划人员超越传统模式,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行扩展,要变成小城市居住者幸福感的可持续、社会进步可持续、景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独特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历史文脉传承的可持续、低碳的可持续,以及对主城产生的单一的或者双重的反磁力的可持续。

论后城市化未来

后城市化上给了许多小城市机会。一个后城市化的城市发展,跟前城市化是不一样的。仇保兴认为要在等边三角上做文章。这个等边三角是由环境的可持续、市民的幸福指数和经济繁荣共同组成的。

从等边三角来看,人类历史上现代的城市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的中国相当于一百年前英国的后城市化。英国、欧盟有很多的经验是一百年后的中国城市化值得借鉴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城运动”;第三个里程碑是上个世纪末气候变化带来的反思。70%温室气体是城市产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城市必须要建设成为生态城市。这三个里程碑是工业革命以来三次对城市问题的思考。

第一,小城市必须产生足够的反磁力,崇礼就因为有天赋的滑雪场所,良好的气候,PM2.5非常低,空气中间的负氧离子非常高。再加上冬奥会形成了强大的反磁力,肯定会成功。但是我们还有许多的新城是讲不出任何反磁力的。第二,新城不在于大,而在于富有特色。“你没有我有,你有我更优。”第三,上海松江新城美中不足之处有几点:一是缺乏混合布局;二是松江府没有了,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市,后来都没有了,搞了一个英国小镇;三是200多万人口的新城没有商业中心,买东西要到上海主城去买,所以就没有足够的反磁力。

新城建设始终有一个问题就是要追求以人为本,还是追求经济的繁荣?仇保兴举例说,美国当时有一个调查,关于居住地的美感和生活方式,得到最高分的是户外公园和游乐场所。美观的物质的环境,像我们周边都是美丽的原野包围,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一出门就是非常好的滑雪场,这些因素对一个新城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还有基本的服务。要在镇上建立一个分校,所有的三甲医院都要在镇上建立分院。上海的六十个镇,人居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仇保兴认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要有开放度,应该容纳各类的人,还要有经济和社会保障以关注领导力。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随着人在一个国家内共同享受,三险跟着人走,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缴纳。如果有一个好的领导,一个有魅力、有号召力、有抱负而且充满理性的领导,这个城市就有希望了。

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心目中的“理想崇礼”应当集旅游、休闲养老、大健康等功能为一体,将会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活力的城镇。而这个美好的愿望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这就需要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务、提供民生环境,以此来提升城市吸引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会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认为,在后城市化过程中,崇礼应吸取外国城市及传统中国城市发展的教训,不宜一味扩张城市规模。“我们应当允许它向周边的城市发展,而且周边城市发展都各有自己的度假、休闲、旅游特色。一旦冬奥会带动整个崇礼冰雪产业、夏季旅游产业,就会沿着北京的辐射带向北延伸到张家口甚至内蒙古,就会形成新的旅游城市带。”

在崇礼2016夏季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上,关于首都服务业外溢话题,其中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CEO于莺认为,北京的医疗资源并没有外溢空间,北京三甲医院88家,民办和公立医院占比一般,如果按2300万常住人口计算,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绰绰有余。“大数据公司为未来医疗提供了可能性,基础医疗的服务从业对象不一定要求像现在有十年左右临床经验,三年也许就可以完成80%、90%的基础医疗”。

现在的高科技会加速医疗发展,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因,高端领域的高科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