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1

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国有银行的振兴,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落实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一指导方针,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

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眼下,银行信贷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利差收入也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紧密联系着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因此,如何适时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于能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记者从日前先后召开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各行均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针对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

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首先要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对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金融机构服务经济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还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等方面。

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行将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三大战略领域”,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该行明确提出要求,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四大新市场”的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速。

除此之外,工行还将加大对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创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优质商户、新兴消费业态中的高端商户的合作,大力发展直接消费信贷业务。同时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

建行方面则表示,该行会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剩”企业、行业贷款,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平台的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国家在建续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国家生产方式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制造业。

交行董事长胡怀邦提出,今年该行将根据“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确定投放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具体到当前的实际,即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这部分客户往往是金融市场中绝对的“弱势”群体。

经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后,各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各行需要面对的是更加难以把握风险却更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2012年,5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向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

如工行,该行已经明确提出,会持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契合的贸易融资等短期贷款,积极支持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行不但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还将此项业务视作本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

除了商业银行的“规模倾斜”外,小微企业还会得到来自银监会的“监管倾斜”。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将积极推进针对小微企业的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

“三农”一向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引导、带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不过,由于针对“三农”的机构设置和产品开发还很薄弱,相比于小微企业,针对“三农”的信贷结构调整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来支持。作为“三农”服务的主力银行,农行今年提出继续扩大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以“村村通”和惠农卡为重点,继续增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继续搞活县支行,提升县域市场竞争力。另外,建行也提出了东部沿海地区和金融资源丰富的县域乡镇适当加快建设网点,完善服务网络和渠道,为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2

未来五年到十年中国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从总供给层面看,就是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从总需求层面看,就是从主要依靠投资到主要依靠消费;从经济发展模式看,就是从政府主导的模式转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主导模式。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关键。金融市场也不例外。相对于“十二五”规划,“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为“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提。为此规划建议:要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过去几十年金融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做得很大,机构做得很多,但是金融市场本身并没有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系列问题,《财经》记者近日在成都举行的“创新、资本、跨越――2015北京大学成都金融论坛”会后,专访了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他认为,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做得很大,但金融市场本身并没有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要化解金融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就是改革的问题。改革从金融体系来说就是要增加竞争,让市场来决定价格,一定要把市场的决策权还给市场。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财经》:11月3日,“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正式,首次提出了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句话从字面去理解,似乎是说当前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够高。那么,原因在什么地方?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黄益平:核心问题是政府对金融的干预也就是金融抑制还太严重。过去几十年金融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做得很大,机构做得很多,但是金融市场本身并没有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对利率汇率,央行的干预还是比较明显。再如银行信贷配置,包括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还比较大。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就更明显了。总体来说,就是市场机制在金融领域并没有真的发挥作用。

所谓“金融没有支持实体经济”,我对这一说法其实是有一定疑问的。实体经济这个定义本身就不是特别清楚。比如说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算不算实体经济?这些都可以再讨论。

不过现在的问题也很明显,现在货币供应量不少,但经济没有被刺激起来,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经济状况不好,增加贷款和货币供应,但企业有没有这样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并不是说你把钱拿出来企业一拿走,经济活动就起来了。有很多企业家说他的企业根本没订单,你给他们贷款他也没什么用。

第二个方面,很多钱可能去炒房子、炒股票,在市场上转,没有去支持生产。但刚才我说了,何谓实体经济是不明确的。第三个方面,我觉得问题比较大的,是我们的金融抑制。很多企业都遇到了困难。企业遇到困难,最明显的无非是两类。一类是民营企业,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碰到出口困难,他本身对资金也没有什么需求。另外就是国企重工业,投资品,包括资源行业,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很厉害,但是企业关不掉,关不掉还要继续给它提供各种支持它才能继续运转下去。僵尸企业占用大量的资源,说明有很大一块资金其实是无效运转。因此看上去钱是发出去了,经济活动却没有增加。

《财经》:2016年,中国经济会面临沉重的去产能、去杠杆、提高经济效率的中期挑战。这都可能会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一定幅度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调?

黄益平:明年如果采取一些比较大的动作去产能、去杠杆的话,可能主要会担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失业,第二个是不良资产,第三个是经济活动下行去产能的时候稳GDP增长的挑战会更大,因为你要关闭很多工厂,短期内增长下行压力会加大。

但是怎么协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我的考虑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是,假如这些问题真的会出现,决策者的选择就是想长痛还是短痛之间的取舍。要做选择。病状已经在这里了,你闭着眼睛不看它不是一个选择,但如果留着这些问题不处理可能未来的问题更大。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去做(去杠杆去产能)。

当然在做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策略。越拖问题越大。原来的两个主导产业现在都碰到困难,一个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品重工业。这两个行业单纯地靠周期性因素已经很难起死回生。IMF提到,中国所有的结构性改革如果落实下去,在短期会压低中国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其实说的就是短痛;但是这个短痛如果做得好,过了五六年以后,我们的GDP会因此提高2个百分点。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要推进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也就是最近讲的结构侧改革,实际上就是结构改革必须要推进的原因。美国、欧洲、日本也都在讲结构改革。供给侧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词而已。供给侧改革当然很重要,但东西并不是新东西。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60条都是供给侧的改革。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3

在世界经济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历次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与实体经济基本不关联,但深究其根源,他们都与当前金融“脱实向虚”的过度发展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在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正确把脉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党的十提出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重塑被一再强调,并提升到新的战略发展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金融业的高度集聚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反复的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复苏态势一波三折,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已进入到一个趋势性放缓的阶段。当前,“脱实向虚”、“以钱生钱”热潮不减,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趋势日益明显,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转型发展攻坚期,实体经济企稳回转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双重压力。虽然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在以往思路上已做出适当调整,但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直存在,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引发质疑。围绕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寻求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最佳的组合与平衡点成为决策者及监管层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工作难点和重点。笔者从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评估出发,分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以稳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动关系为着眼点,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一整套金融政策体系与调节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评估

为解决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国家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但实体经济身陷困境的局面仍未缓解,突出表现在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基础薄弱、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分离的趋势明显两个方面。

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的基础薄弱

实体投资锐减,产业呈空心化。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依靠原材料、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的共同投入推动。受危机重创之后,在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之下,实体经济投入大量流失,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一路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逐步逼近,如图1所示。

据统计,2013年一季度,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占GDP的比重为45.9%;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占GDP的比重为47.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首次超过制造业。其中,投资锐减是引发产业空心化的最主要原因。第一,在一度放缓的经济复苏进程中,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延续疲态。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比2011年回落3.4个百分点。第二,受投资瓶颈的约束,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迅速转移和外迁,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2012年1~12月,第三产业投资197159亿元,增速增长0.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投资158672亿元,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54636亿元,增速比1~11月回落1.1个百分点。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在危机之后出现首次下降,总额达到1117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3.7%。2013年一季度,企业资金周转指数为58.2%,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5和2.2个百分点。国内经济发展存在因实体经济投资不足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外需持续疲弱,出口增速剧降。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并不明朗的形势下,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拉动国民经济出口方面遇到瓶颈约束。虽然外贸出口总额不断上升,但外需疲软仍在继续,出口增速下降,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回落,如图2所示。

此外,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和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企业利润的下降同步发生。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净出口(顺差)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6%,外贸依存度降至47%;2013年5月我国出口1827.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出口外需萎缩停滞,外需的超预期下滑阻碍了实体经济回升。

企业生产下挫,实体利润缩水。面对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资金不足、订单外流以及贸易摩擦等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自身信心不足,盈利能力下降,具体表现为:第一,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态势不明。据《2013年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一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7.1%,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和6.5个百分点,企业销货款回笼指数为62.1%,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6和2个百分点。第二,部分行业利润下滑比较明显。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企业产销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已2013年中期业绩预告的913家上市公司中,有多达52%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并多集中于餐饮旅游、化工、农林牧渔、钢铁业、传统机械制造业等行业。

经济失衡增加实体经济的脆弱性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国内金融部门发展速度已超过实体经济,而且部分地区的金融资产规模也超过实物资产规模,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互换的表象背后,隐藏了经济失衡的本质,经济体系内的不平衡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脆弱性。

资金价格双轨,施加融资压力。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渐进式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金融体系内部的自发调节机制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及其诱发的资金价格双轨制给实体经济施加了较大的融资压力。在“影子银行”和“全民泛金融化”的趋势下,银行的存贷利率并不能客观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真实价格,资金市场上价格双轨并行。长时间维持的高位同业市场资金价格进一步扰乱了市场流动性预期,金融机构去杠杆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实体经济流动性收缩力度,使得利润微薄的实体经济融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短期资金成本逐步上升。自2013年5月以来,长期资金成本已上升1.5个百分点,未来12个月还可能上升0.5到1个百分点。

高倍利润差额,加速虚实背离。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其必然流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领域,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巨大的利润差,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向高利润的非实体领域急速流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同业市场间低价易得的资金使得不少金融机构绕开信贷额度控制和杠杆的限制,通过信托融资等系列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利活动,将资金等投向房地产及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脱离实体经济实现自我增值。从审计署公布的36家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看,包括信托融资在内的其他单位和个人融资从2010年到2012年末已飙升125%。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被扭转为“以钱生钱”的虚拟活动,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一旦市场流动性收紧,实体经济融资主体极易遭遇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困境。

金融杠杆高企,催生投资泡沫。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与资源错配,导致了企业的流动性过剩和高杠杆经营,国内实体经济忽视扩大产能,转向虚拟投资,造成实体经济振兴乏力。企业通过实体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热钱”,引发实体经济投资泡沫。这突出表现为上市公司利用大量闲置资金购买金融投资产品,忽视扩大产能再生产,非上市公司通过利用各种途径从事民间借贷活动牟利,大量资金流向增价资产和政府投资平台,原本流向实体经济的生产资金被抽空。根据摩根大通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5.86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

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方向下,大量的信贷投放与政府投资等各种刺激政策接连不断,但资金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实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鼓励与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正常的复苏轨道。

金融支持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功效的短期化特征明显。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实体经济对货币政策效应日益敏感,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政策执行缺少规范,信贷倾斜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有限。此外,相关配套辅助政策、信用环境等也制约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

金融资源错配投向偏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金融体系的功能不能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金融部门依托贷款形式,通过利率管制压低资金成本,为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体系中大量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则尚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此外,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机制不畅,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金难以通过有效合法的途径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展,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失衡。实体经济过分依赖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具有不可持续性。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增长过快,截至2013年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39.57万亿元,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50万亿元,其中贷款增长最快,已从2007年底的27.8万亿元达到目前的67.22万亿元。相比之下,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很不发达,虽然截至2012年底,债券市场的发行余额已超过23.8万亿元,但债券余额的60%以上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持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之中,阻碍了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金融创新正负效应倒置。从理论上讲,金融创新重在以金融体制的变革和金融工具的研发与推广来增添潜在利润,维持一种以盈利动机推动金融持续不断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效与预期相差甚远,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创新帮扶实体的正向效应小于挫伤实体的负面效应,金融创新效益倒置。除了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关系处理不当、契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缺乏等原因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的发展也远远不足,金融工具的同质化已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需求。相反,影子银行体系内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非正规金融创新泛滥,徘徊在监管体系边缘的影子银行将资金输入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将风险隐患传染给了实体经济的运作。

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缺位。虽然社会融资总量在增长,但真正到位实体经济的融资数量并不多,在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机制缺失。从准入上说,国务院已出台相关规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推动民间资本开办银行和金融机构,但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主体对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尚不明确,多层次的竞争性格局并未形成。从退出上说,当前扰乱金融秩序的违规违法活动存在于整体金融体系之中,风险不可避免地在传递,甚至波及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清理退出机制不完善,使得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资金无法及时有序地退出高风险投资领域,实体经济资金注入不到位。

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透过经济表象寻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深度把握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配合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的进程,以市场机制调动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引导资金从虚拟市场导入实体经济、扭转流动性“脱实向虚”趋势的政策选择。

推进市场化改革,激活实体经济。在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金融资本网状联合控制的格局下,要将资本配置于具有最大经济效益的实体经济部门,就必须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面对信贷市场供求偏紧、贷款利率上浮压力较大的局面,在可监控的范围内完全放开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定价、信贷额度控制以及贷款投向管制,在市场主体可容忍的范围内,将资本配置于高回报率项目或强竞争力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前存款增长缓慢、流动性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由存款利率减档过度到完全放开利率上限,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为大量民间闲散资金疏通投资渠道,加速实体经济产业资本的形成。此外,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风险,最终构建一个成熟的市场化体系,利用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亟待升级的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具有经济效率、就业创造能力的中小企业。

盘活资金流动性,渗透实体经济。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适度微调流动性管理策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政策的适用性。第一,差别化流动性管理已成为央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第一步,组合运作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创新工具,审时度势,调节银行体系流行性。有限度地允许商业银行核销坏账,将部分资金从产能过剩企业撤出,引向符合监管要求的实体经济领域。第二,在新增贷款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步骤、有差别地退出房地产、平台贷和“两高一剩”等高风险和产能过剩的行业,盘活贷款存量,同时深入了解实体经济发展的态势,强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根据项目资金的周期性特点,实施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还,提高风险防范的前瞻性。第三,利用政府对资金流向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减免中小企业税收等方式,以高投资回报率吸引资金流入。

调整金融结构面,对接实体经济。“钱荒”高峰过后,国内资金面滑入“紧平衡”状态,围绕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利用信贷杠杆推进金融结构面的调整,保持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是解决银企双方隐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调整融资结构,改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衡的状况。加速开发契合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完善制度安排与优化准入标准,鼓励经济活跃地区的实体经济主体走向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融资渠道;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有序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包括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挂牌公司推荐、股权买卖等业务。另一方面,调整客户结构,纠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偏离现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针对大中型核心企业客户,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理财、资产管理、财产保险、投资咨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针对处于发展状态的中小企业客户,要适当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配合地方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警惕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

加大金融再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因,金融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借鉴国际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准确把握金融创新的量与度,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的关键。首先,以传统业务为前提,通过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金融机构要做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传统业务,将优化业务流程、精简组织机构、改进考核激励等贯穿于日常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效率化经营。其次,以现有产品为基础,通过技术创造实现创新。各方市场要围绕服务对象及资金投向,借助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技术,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一揽子金融产品。大力推广我国已推出的利率、汇率、股票、权证、股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继续推进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创新,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4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落实好党建工作,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牵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机关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严格落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各项规定和步骤。紧密结合金融工作的实际,采取上专题党课、开座谈会、落实“”制度,履行党支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提高行政效率,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鲅鱼圈金融网建设,夯实和巩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加强政府服务职能,落实政务公开、政风行风建设、绩效考核管理等各项要求,以“马上办”的作风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指标稳中有升

我区现有金融、类金融机构共计:168家,新增金融机构1家。其中,银行26家(总行2家,分行5家,支行19家),保险公司23家,保险机构25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融资担保公司6家,证券公司鲅鱼圈分公司4家,期货鲅鱼圈分公司1家,金融资产交易机构1家,集团财务公司1家,互联网金融机构65家。

金融指标方面,预计6月末,我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11.1%,比年初新增90亿;各项贷款余额达1244亿元,同比增长17.5%,比年初新增90亿。

(三)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发展

区内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条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现状,我办与邮政储蓄银行经多次沟通和协商,共同推出“助保贷”这一项创新型贷款业务,重点扶持有市场、有发展潜力、但抵押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使一大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3月1日,鲅鱼圈区政府与邮政储蓄银行营口市分行正式签署“助保贷”业务战略合作协议。为了大力推介“助保贷”业务,5月11日,区金融办组织物流协会与邮储银行进行对接,召开银企对接会,为银企之间搭建桥梁,现场有20多家物流企业参加会议。目前,有两家小微企业申请“助保贷”已通过市行审批,近期即可发放贷款。 

同时,我们还采取现场对接、融资辅导对接等方式,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上半年共组织银企对接活动2次,对接7家,融资金额达1.5亿元。全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新增贷款及新增担保额为1.6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鼓励优质企业上市,促进企业直接融资

我们始终把加大企业上市融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组织各类上市培训推介活动,加强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上市工作。一是积极抓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上半年,我办组织证券公司和23家企业参加全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到省里参加辽宁省投融资信息平台暨股权估值系统上线新闻会,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市场化对接。二是努力营造良好上市环境。深入企业加强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政策需求,加强工作调度,及时掌握企业上市进展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上市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区企业上市情况如下:

1、地方股权挂牌公司1家:营口天亿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23日拿到辽股交交易板创新层的挂牌通知书;

2、地方股权准备挂牌公司1家:营口铁源物流有限公司于3月23日与中喆律师事务所签订了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服务协议,有望下半年挂牌成功。

3、获得政策扶持金1家:在辽股交交易板创新层挂牌企业营口百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6日获得市、区财政奖励的40万扶持资金。

(五)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推进金融集聚

牢固树立金融产业化理念,提升金融业在全区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采取对接引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等措施,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增强我区金融业综合实力。上半年,我办新引进金融机构1家:营口市农商银行。

经营口浙江商会的大力推进,浙商银行有意向在我区设立浙商银行营口分行。浙商银行是全国股份制银行,实力雄厚,影响面广,它的入驻,对我区金融格局的提升,对加快我区企业的上市步伐,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7月初,浙商银行将与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六)预防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

我们会同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针对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兴起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确保金融市场稳定。一是按照国家和省、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进一步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专项整治工作。二是做好地方监管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工作,加强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加强对投资咨询类公司的监管,防止非法集资、发放高利贷行为。三是深入到社区、村屯发放宣传单,建立非法集资排查与金融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加强监测预警、社会宣传,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七)赴先进地区学习,提高服务质量

为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推进我区企业上市步伐,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委员的提议,我们相关工作人员赴昆山市、嘉兴南湖区进行考察,学习金融工作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分段提前给予奖励、贴息,减轻企业上市资金负担;二是将上市工作列入镇、办(园区)年度考核目标;三是成立鲅鱼圈投资管理公司,代表区政府投资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四是成立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服务公司是服务性机构,负责启动金融服务中心筹建、招商等前期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我区金融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金融市场秩序良好,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效的提升,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和警惕。一是个别企业债务危机给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挑战。二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经济下行趋势下,金融机构不良“双升”势头明显;受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金融风险源头多样、传导迅速、高隐蔽性特征明显,需要创新手段,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三是金融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需进一步夯实,创新金融机构体系的各方合力尚需进一步凝聚。四是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勤关注、勤思考,在业务上要力求“术业有专攻”,注重拓宽知识面,确保真抓实干。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做足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服务

鲅鱼圈区中小微型企业众多,金融资源丰富,如何更好地整合金融资源,使投融资双方实现快速高效的对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市场的客观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创建鲅鱼圈金融服务中心,内设孵化基地,推进“金融无障碍化”区域建设,为将入驻我区的金融机构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务: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创业培训、网络信息等服务,制定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打造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培育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的标杆。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进一步推介邮储银行“助保贷”、建行“小微快贷”等业务,积极与区内其他银行对接,积极探索企业债券、信托等新兴融资方式,尝试开展信用贷款、金融产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形成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络。大力扶持政策性担保资金投入,鼓励和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由政府搭建平台,创建“银保模式”,即银行和保险机构通过协商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借款人违约风险损失,进一步实现银行和保险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赢格局。

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对有意向挂牌上市的企业进行持续跟进,联系证劵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及时更新企业电子档案;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调度,发挥政府增信机制作用,为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还款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按期还贷、续贷提供短期周转资金。

(三)开展金融论坛活动,打造“鲅鱼圈金融论坛”品牌

为了进一步丰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内涵,提升金融集聚的品质,我们将开展金融论坛活动,聘请金融界知名专家,进行相关金融主题讲座,为我区金融机构高管及企业家解读最新金融政策,积极申办有影响力的金融会展活动,结合我区金融环境,打造区域金融论坛品牌,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

(四)有效整合金融资源,成立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5

新一届政府对推进改革表示出了极大的决心与热情,国务院总理近日表示,我们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首先我们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其次,我们还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我们还要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而近期中国地方金融改革持续发力,释放出金融改革由局部向全面推进的提速信号。去年3月、6月、12月,温州、珠三角、泉州金改相继获批,沿海地区率先扛起了金融改革实验的大旗,金改的狂潮席卷而至。今年7月,中国(上海)自贸区获批;8月底,义乌金改正式获批。正在翘首而待的还有长株潭、武汉,甚至还有新疆、陕甘宁等中西部地区。

主要内容

目前各地风起云涌的地方金改,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是所有制方面,即推动民营资本加速渗透到被国有资源垄断的金融领域;二是价格层面,即推动价格机制的形成,实现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资金的价格,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更好地与实体经济结合,服务于实体经济。上海自贸区将完善自由贸易功能,试点投资和金融改革创新,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有望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义乌金改包括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加快贸易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外汇管理机制、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发展壮大本外币兑换业务、促进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七方面的内容。

侧重点

各金改地区都被冠上了“试验区”或“试点”的名号。如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不一而足。目前国务院批复的金改方案中,各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且各具当地特色。“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是温州金改细则的第一条,凸显了温州金改的重点任务是整顿、治理和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有序的投资;珠三角金改的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自主创新;泉州金改的矛头则指向小微企业融资难,“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上海自贸区则倾向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下的改革;义乌金改核心在于贸易金融。

政策效应:目前,不少业内人士仍在质疑金改取得实质性进展。温州当前金融状况的好转并非是源自金改的结果,而是在经济泡沫减少情况下投机性的下降,而非温州金融改革的绩效。如果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来看,并没有新的金融工具产生。与其说这是金融改革,不如说是对金融问题的化解。温州金改难有实质性进展,其原因是作为金融风险暴露的地方,国家不太可能给予更多的松绑政策。再翻开各地的金改条文,对照其金改进度,也难以让人满意,尤其是外界最为关注的重点方面。如珠三角金改涉及的方面颇多,要兼顾和协调的因素太多,有专家质疑其能获得实质性推动。就在金改地区政策“落地难”的同时,多地却忙着向国家要金改政策。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搅局”,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快速反应。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倒逼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自身的改革,成效或可立竿见影。

存在问题

目前地方金改对民间金融的关注显然不够,所有措施都借助于政府力量以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而看江浙以及广东的金融改革进展,政府主导力量往往难以发挥实质性的效果。去年3、4月间,中央连续批复温州及丽水两个金融改革试验区,希望为民间金融的正规化探出条路来。但是两个金改试点都已近一年半的时间,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据调查信息显示,当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民间借贷官司陷入困境。银行惜贷、民间高利贷和企业联保已成为绊倒当地企业的三大障碍。

无论是国务院的“金十条”还是地方版的金融改革政策,都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问题,那就是民间资本如何参与金融改革,金融改革能否为民间资本开辟一条通道。实事求是地说,江浙以及广东的金融改革进展,政府主导力量往往难以发挥实质性的效果。在丽水,为规避法律风险,放高利贷者往往通过签订阴阳合同和银行走账的方式,让高利贷合法化。甚至有企业反映,放贷者还采取诉讼、财产保全等手段,侵吞企业的资产和股份。这种走入歧途的民间借贷关系,理当是民间金融改革重点治理的对象,但遗憾的是,即使当地企业联名“上书”浙江省与丽水市政府,反映银行抽贷压贷、高利贷盛行,导致企业连续倒闭后果严重等情况,也没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联名的企业全都没有再能从银行贷到款,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因为难以为继而倒闭了。

如果说浙江的民间金融改革陷入困境,那么在广东的金融改革却出现了另外的局面:政府主导在倒退。去年“华鼎担保事件”曝光后,广东省迅速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融资担保行业实施整顿。这种整顿原本是应当的,但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此后多家银行全都暂停了与民营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直接导致民间融资担保机构生存困难,经营步履维艰。今年以来,90%以上的民营融资担保机构都不见了,市场上能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只有5家国有机构。在担保这个带有鲜明民间色彩的行业里,却出现了如此的局面,真是太具讽刺意味了。

保障措施

从各地金改的实践看,靠国有大银行的模式是无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这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大难题。

想从根本上去解决,需要充分盘活民间资本,而非由政府大包大揽,需要让投融资双方充分发挥机制体制的灵活性,合理分配收益与风险。办好民间金融可以说是当前盘活微观经济的关键举措,在这个过程中,理当充分发挥地方各类经济主体的作用。投融资双方构成民间金融的供求两端,在这之间,各类民间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增值、增信服务,发挥为银行服务拾遗补缺的作用,地方政府则应总结金融发展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规则,确保经营环境的公平公正。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