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综合改革方案

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文1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06]3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06]63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方案》(延政发[2011]70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市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推进会议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以健全体系、充实基层、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设置,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结合我县实际,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全面实施,努力提高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水平,为促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坚持以乡镇农技体系改革为重点,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县建县管;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政府公益职能,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利于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业务职能发挥;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目标要求:根据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层农技体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健全体系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制度、改善装备条件、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改革与建设,在县建成职能综合、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工作高效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以县、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村级技术服务站点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分工协作、运转协调、服务到位、农民信赖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任务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科技指导和生产经营技术信息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全县果业生产开发技术服务指导;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全县蔬菜生产开发技术服务指导;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全县新型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农业技术、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农情信息服务,农业生态环境和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监测及使用技术推广等工作;植物保护检疫站承担法律法规授权的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治工作;能源办负责农村能源建设与技术服务工作;农业市场与信息中心负责全县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营销,村级信息服务站管理等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农村经营管理站)负责农资市场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指导,农业生产统计,农民经营收入核算及经营指导等工作;农业广播学校(农民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宣传普及农业新技术,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等;农机监理站负责组织实施农业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种子管理站负责负责种子质量检验和监督及承担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及品种管理等工作。

(二)合理设置机构

1、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设置。根据我县产业结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业务关联度和农业事业单位改革现状,遵循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利于综合职能效应发展,利于管理指导的基本要求,机构设置如下:

①将县果业局更名为县果业技术服务中心。

②将县蔬菜局更名为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

③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更名为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④按照延政发(2011)70号文件精神,成立县农业市场与信息中心,取消加挂于农业局的农业信息服务站。

⑤保留省农业广播学校县分校,加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

⑥保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

⑦保留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与农经站一套人员,两块牌子。

⑧保留县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⑨保留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⑩保留县种子管理站。

改革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调整为10个。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

①依据中省市乡镇机构改革政策规定和方案,结合我县实际,整合乡镇农技、农机、农综、果树、蔬菜、能源、信息、农产品安全监测等职能,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牌子。撤销原14个乡镇农综站和7个果树服务站,成立砖窑湾、高桥、招安、建华和坪桥五个区域农业综合服务站和沿河湾、真武洞、化子坪、镰刀湾四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站地点设置在乡镇所在地。

②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依据延政发(2011)70号文件规定,不再列入农业技术推广系列,原职能、职责、人员整体划归乡镇政府,纳入乡镇机构改革中统筹考虑。

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21个调整为9个。

3、村级技术服务点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站)是社会化农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每村落实2名农技推广协理员。人员选聘以现有村级科技带头人、信息员等为主体,由乡村推荐,县乡业务部门考核聘用,接受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指导、培训,以为本村群众示范指导服务为职责,动态管理。村级农技推广协理员服务指导报酬按照村级防疫员标准,每人每年补助960元,纳入县财政预算。

(三)理顺管理体制

1、设置的果业技术服务中心、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业市场与信息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广校、农机监理站、种子管理站等均为独立事业机构,隶属县农业局管理。

2、乡镇(或区域)农业综合服务站实行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即人事、劳资、资产统一由乡镇管理。业务上在县农业局的管理下受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技术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业市场与信息中心的指导。

3、改革后的10个县级事业单位除农业市场与信息中心为副科,农机监理站为股级外,其余均为科级建制,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均为副科建制。

(四)科学核定编制

按照延政发(2011)70号文件要求,编制核定要以确保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为前提,以按职能设岗位,以岗位定编制,原有职能未变,岗位编制不减,新增业务增岗增编,整合机构职能编制整体转移为原则。县级机构编制除新成立农业市场与信息中心增加6个编制外,其余单位不作编制增减变化,即县级机构编制由144名增加到150名。乡镇机构本着精干高效,科学合理原则,参照陕编(1993)62号文件,结合产业规模、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农户数量、农机拥有量和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科学测算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编制,在此基础上增加信息、能源、综合执法、农产品监管等岗位,综合核定编制,按程序报批(详见附件1)。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由改革前的231名调整到127名,减少编制104名。

(五)创新管理制度

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由县农业局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编办组织公开招聘。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来源:优先从现有乡镇农技人员中进行考试考核重新聘用上岗,择优聘用,剩余部分由所在乡镇(社区)自行消化。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逐步实行农技人员准入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是涉农大中专院校毕业,或经县级以上业务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长期从事本专业技术业务工作的人员。建立县乡农技机构人员轮岗制度,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不低于全县农技人员总编制2/3。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制,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每三年轮训1次。

(六)健全考核考评制度

县农业局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要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群众代表三方共同进行,特别要注意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其主管部门考评分值不能超过40%,乡镇政府和群众考核分值分别不低于30%。要严格按照工作业绩考核,建立考核结果与个人工资、职称评定挂钩的收入分配与职务晋升制度,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继续聘用。要加强农技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七)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要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做到改革与建设同步推进,以建设促进改革,巩固改革成果。乡镇农技体系基础条件建设,必须优先安排在重点镇,建设项目要纳入重点镇建设总体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乡镇站业务用房面积不得少于200平米,区域站业务用房不得少于300平米。乡镇(区域)站建设须有必要的监测仪器、信息、办公设备、培训场地和交通工具(详见附件2、3)。在争取中、省基层农技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的同时,县财政先行列支专项预算,保证建设资金。可以利用原有乡镇站资产置换,或调拨撤并的乡镇中小学闲置场地房屋等方式解决乡镇站建设用房。在争取市财政今年重点投资支持33个重点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同时,县政府也将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抓好乡镇站和非重点镇的区域站建设。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以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建设为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改造提升。对新设单位尽可能利用整合职能机构的闲置资产,设施设备坚持填平补齐,达到有场所、有设备,保证开展工作的要求。严禁超规模、超标准、超能力建设。基础条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单位达到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监测有设备。

(八)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物化、虚拟两个推广平台。物化平台着重示范辐射带动,虚拟平台着重对千家万户技术咨询与指导服务。物化平台建设上,以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区、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构建农技人员工作平台,让新技术新品种直接进入基地示范推广。加强村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村级科技带头人队伍建设,建立了解农民生产经营需求与农户零距离对接的便捷通道,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术推广工作。虚拟平台构建上,整合农业信息网、农业网上庄稼医院、12316热线、电子农务、农信通、农技110联网与电视、星火科技12396以及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以中省农业产业专家团队、市县农业科技专家组、“科技特派员”、乡镇农技骨干、农村土专家相结合的农业服务专家队伍。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收取服务报酬,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农技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性,加快技术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九)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要积极稳妥地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种子销售、能源沼气运行维护、苗木良种繁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业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推进与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子、种苗生产企业、研究开发等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推广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品基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等产业经营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涉农产业开发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一)加强组织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县政府决定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编办、经发局、人社局、国土局、住建局、财政局、监察局、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为成员的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具体事宜。

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文2

一、积极开展大店镇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镇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示范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设置。将大店镇原“七站八所”进行整合,实行“大部门”制综合设置,党政工作机构整合为3个(党政组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办公室);事业机构整合为5个(农业综合服务、财经服务、社会事务综合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并明确“三办五中心”的主要职责、编制数额及领导职数,对现有行政事业人员进行调整理顺。

二是健全运行机制,下放管理权限。去年3月,莒南县在大店镇召开下放管理权限交接工作会议,县住建局、人社局等14个部门一次性集中下放了第一批41项管理权限。为确保依法用权、规范用权,大店镇按照一项权限一项制度的要求,建立《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13项制度,确保下放的各项管理权限有效运转。

三是搭建工作平台,转变政府职能。为促进转变政府职能,扎实建设“四个工作平台”,即: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大店镇投资800万元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要求所有委托下放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全部进入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了执法、环卫等服务机制,由镇统一指挥协调,实行综合执法,为城镇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土地储备中心。负责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购储备及净地出让前期工作,县国土局印发《大店镇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土地收储出让和资金管理。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依托莒南县天湖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注册资本1100万元。目前,已融资850万元用于镇驻地社区建设。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发展活力。结合大店镇实际,23个市直部门确定了58个支持帮扶大店镇快速发展的项目,其中实体类项目10个、政策类项目23个、资金类项目15个、其他类项目10个,内容涉及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市政府专门印制《支持项目计划汇编》,明确帮扶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定期调度和通报帮扶情况,目前,已启动的33个帮扶项目总体进展良好。

二、全力推进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编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要求,在成功推进大店镇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其他11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的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迅速部署,统筹安排改革方案的拟订工作。组织召开全市优先发展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莒南县编办和大店镇分别介绍了改革试点经验,各县区编办主任和重点镇党委书记就改革方案的拟订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座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确保不走弯路。

二是充分酝酿,保证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市编办组织专人对各县区的重点镇改革方案进行指导审核,对机构设置、权限下放、平台建设等内容统一规范。各重点镇改革方案初稿形成后,向市直20多个部门征求了意见。

三是强化督导,全力推进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方案批复后,各县区按照方案要求,积极行动,对重点镇机构编制及时调整理顺,并成立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重点镇改革工作。分别召开下放管理权限交接会议,一次性集中下放管理权限,并通过管理考核和业务培训,确保下放权限运行顺畅。同时,市编办对各县区重点镇改革工作情况实行定期调度和通报。去年9月份召开的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张务锋市长对重点镇改革工作作了重点安排部署。10月下旬,市编办、监察局、住建委、财政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县区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改革工作的开展。12月,市编办会同市委农工办、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委、市法制办8部门联合组成考核组,对大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权限下放和承接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目前,全市12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12个重点镇的财政收入增幅高达40%,县域经济的地方税收增幅全省第一。大店镇的改革试点、探沂镇的大城管体制,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李庄镇家电、地方镇罐头、大庄镇新型工业园区建设,兰陵镇的文化工程、垛庄镇的红色教育基地、汤头街道的温泉度假村、许家湖镇的地下溶洞等旅游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傅庄街道“七纵七横”道路和义堂、青云等镇的小区宜居园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高,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持之以恒,将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是重点镇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和前提。对重点镇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纳入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讨论改革事项,并把对重点镇的考核纳入市对县区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在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28名市级领导亲自联系重点镇,36个市直部门分头帮扶重点镇。市里还下派12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到各县区挂职县区委常委,专门负责联系市直部门帮扶重点镇的改革工作。组织、财政、人社等各相关部门单位,给予机构编制部门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去年8月,大店镇等10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成功入选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有力推动了重点镇的城镇建设。

二是充分认识重点镇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县乡之间存在条块分割较多的现象,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其责任与管理权限不够一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镇进入经济发达镇的行列,这些乡镇在土地流转、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支农惠农等方面承担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体制瓶颈和发展障碍初步显现。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扩大经济发达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体制机制,增强这些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适应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解决。

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文3

现将《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村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为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以下简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在我县顺利开展,根据《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实施办法》(政办发146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发114号)和《通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政发33号)等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争取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充分发挥全县基层民主为动力,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二)基本原则。一是民主决策,筹补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坚持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考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各乡镇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分步实施,优先支持农民积极性高、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并适当向特困自然村倾斜,提高项目效用。三是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三)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充分调动农民广泛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县大部分自然村基本实现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卫生,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跃上新台阶。

二、奖补范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自然村村内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环卫设施、植树造林、文化体育设施等村民迫切需要并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应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由现有的投入渠道解决。

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应由农民自己负责。同时,对近10年来财政资金扶持过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列入奖补范围。

超过农民承受能力,举债兴办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不列入奖补范围。

,奖补项目的实施范围以主要交通沿线和城乡结合部及村内户外道路硬化等项目为重点,逐年向其他地区延伸。

三、工作程序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以县为主组织实施。

(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申报。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需申报财政奖补资金的,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上报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审批。由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县减负办对所有上报项目的议事程序进行审核。会同县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林业、建设等部门对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可行性以及对各个项目的财政奖补资金进行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审定。

(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经批准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乡镇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和县直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项目议事主体组织实施。

(四)县综改办依据县人民政府的审批意见按有关要求录入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报省、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同时将审批情况反馈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审批后的申报表返回乡镇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站和村民委员会各1份,县综改办、财政局、减负办和县级有关部门各留存1份。

(五)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兑现。奖补资金由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县财政专户核算,综改办具体负责,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奖补。县人民政府依照奖补办法,根据项目类别、工程投资额度、村民筹资筹劳、村集体经济投入、社会捐赠等确定各个一事一议项目的补助数额,严禁按人头平均分配奖补资金。

资金的拨付由县财政局根据县人民政府的审批意见,按项目的实施进度分期预拨到乡镇财政所。对农民筹资、村集体经济投入和社会捐赠等资金,必须由议事主体将相关收据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审核,报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财政所方能对议事主体按工程进度拨付财政奖补资金。待项目竣工验收后由财政所与县财政进行结算。奖补情况由乡镇和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逐级报市、省财政及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县财政局按规定和程序办理资金拨付手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实行事前预拨和事后报账制度,由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采取实物或现金方式,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考核、验收。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分年度进行考核和验收。经考核验收,未完成计划的,相应扣减次年县对乡镇的奖补资金;违反政策和规定安排使用奖补资金的,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工作步骤

一事一议奖补工作按四个步骤实施:

(一)5月1日到5月30日为宣传动员部署阶段。主要是传达贯彻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开展宣传发动,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要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二)5月30日至7月30日为项目申报审批阶段。7月10日为村民委员会提起申报的最后限期;7月16日为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组办公室报送申报材料的最后送达日期;7月30日为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组办公室汇总向省、市上报经县人民政府审查核准后的财政奖补项目的最后日期。县人民政府将按照相关规定确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三)8月1日至12月31日为落实村民筹资、社会捐资、及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全面组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阶段。

(四)1月1日至2月28日,为检查验收报账阶段。主要是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进行总结验收和决算。

五、配套措施

(一)统筹规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整治、移民搬迁等有机结合起来,以自然村为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谁积极、支持谁,谁主动、谁受益”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覆盖面,不得低于自然村总数的20%。

(二)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各乡镇要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文件的通知》(彝政办发47号)的要求,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明确议事范围,确定限额标准,细化管理措施,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所议之事要符合大多数村民的需要,议事过程坚持民主程序,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特殊原因跨年度筹集资金和劳务,须经全体村民同意,报经省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不得超出规定范围向农民筹资筹劳,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筹资筹劳任务,不得平调使用筹集的资金和劳务,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防止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

(三)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1.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的数量、奖补金额等应作为村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布。

2.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乡镇、县财政局、农业局要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档案和数据库,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奖补项目的申报书等相关原始资料汇总归档,规范管理。

3.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组办公室、财政局、农业局以及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对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行为,责令纠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四)推进村级公益事业设施管护体制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成的资产,归项目议事主体所有,要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项目资产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对现有或今后形成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要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2005〕49号)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设施运行维护的投入,探索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运行维护的新机制。

六、组织领导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政策性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高度,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周密筹划,精心组织,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相关部门要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主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努力形成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部门分工、责任明确、配合密切、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工作机制。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本试点责任单位(不再另行文通知),要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试点工作的重心在县、基础在乡村。县直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认真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宣传引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各乡镇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做好具体组织工作。村级组织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民主议事,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筹资筹劳,实施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要建立乡镇、村干部分工联系项目责任制(每个项目都要有乡村干部联系),建立县直部门挂钩联系项目村责任制,建立县直试点主要责任单位分片检查、指导、监督项目责任制(另行文通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全部参与试点工作。农业、交通、水利等涉及项目多的部门,要抽派1-2名业务骨干充实县综改办工作至试点结束(其余责任单位确定兼职业务人员)。

(二)加强督促指导。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财政、农业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加强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了解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进展和奖补资金的兑现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试点工作健康发展。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财政奖补政策的制定,奖补资金的分配、管理和监督,指导县乡开展财政奖补工作;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一事一议制度的完善,指导乡村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加强对村民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发改、交通、水利、林业、建设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指导各乡镇搞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监察、纠风、审计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跟踪检查和审计监督,对群众举报和违反相关政策的问题,要及时查处,坚决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宣传部门要做好试点典型宣传报道。

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文4

2010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和框架,并根据着力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努力作出优化和必要的微调。

2010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迎接新一轮增长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总的来看,在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反周期、抵御危机冲击的宏观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和增强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财政政策在与货币政策配合而继续保持一定的扩张力度的同时,预算分配需合理安排下一年度的赤字和国债规模,以及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既维系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又稳妥处理好公共风险防范。与此相关联,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保持投资适度增长,资金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因为“4万亿”的大量项目已在2009年上马,而工期大多要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2010年的可用资金须首先支持已开工项目的续建,而谨慎掌握新项目的上马。

―需要把加快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精心把握结构优化导向,把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中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安居住房、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文教科卫硬件设施等七大方向上的各个具体项目选择好,进一步强化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加大投资的监督检查和施工监理,确保尽快落实到位、保证质量、发挥效应。

―还应出台多种措施力求“四两拨千斤”地扩大社会投资,拉动民间资本跟进。一是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充分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机,对社会资本投资给予平等待遇,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应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人金融、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力以及城市供水等多个行业;二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三是支持发展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四是以多种方式促进出口。

财政政策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等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降耗起重要作用的特定产业。企业,要通过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等手段给予政策倾斜支持;二是对国家鼓励的传统产业改造,以及区域转移的传统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支持;三是对竞争胜产业,从税收政策、行政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政策环境,实现优胜劣汰,积极抑制产能过剩;四是对污染环境、生产技术落后、产品供大于求的企业,通过提高税费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实行限制性政策,配之以市场竞争压力,坚决予以淘汰;五是针对服务业竞争力较弱的特点,积极研究则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其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其竞争力;六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财政政策在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支持稳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一是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民及城乡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提高其收入水平,进而改变低收入者消费不足状况。二是要继续实施并完善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扩大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的试点范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其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三是要加快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和减少“预防性储蓄”,为提高城乡居民的持续消费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四是要优化、强化税收等实行收入再分配调节的政策工具的作用,抑制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悬殊。

财政政策在大力支持“三农”,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农业投入制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政策性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长。二是促进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抓紧研究建立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并总结经验改造能繁母猪补贴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最低收购价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四是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支持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五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财政政策在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一是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努力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抓紧出台有关配套文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并注重机制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继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加大廉租房建设规模和加快棚户区改造;五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六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文5

这次全省农村水利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5·31”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水法》,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这次会议,既是一年来农村水利工作的总结交流会,又是下一年工作任务的部署动员会。会议期间,南京、淮安、扬州、常州以及张家港市水利(水务)局等单位作了重点交流发言;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张家港市河道疏浚和长效管理现场,普遍感到很受启发。张家港市是全国“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精神文明建设树起了一面旗帜,对农村水利建设也高度重视,成效显著。我们这次会议放在张家港市召开,一方面是要学习和弘扬张家港精神,树立“敢于争先”的锐气,“自加压力”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团结拼搏”的士气;另一方面是要认真学习他们新时期加强农村水利工作的经验,促进全省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总之,这次会议安排十分紧凑,内容丰富,很有成效。关于*3年农村水利工作任务,陶长生同志已经作了全面部署,我都同意。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明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水利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水利系统紧紧围绕厅党组年初提出的争取“六个创新突破”,突出“三个重点”,具体做好“八项工作”,努力做出“四个方面贡献”的总体目标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水利事业发展,各项水利工作态势良好。防汛抗旱取得了全面胜利。累计抽引江水63亿立方米,保证淮北地区抗旱水源需要。积极做好迎战长江洪峰的准备工作,保证长江上游来水安然过境。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今年,我省水利重点工程投资34亿元。截止8月底,完成投资2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62%。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长江堤防达标工程、治太工程可望在年内基本完成。治淮工程、重点水源工程等按计划加快实施。根据国家计委、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南水北调东线*段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要求,各地加快前期工作进程,总体初设已全面完成,正在抓紧组织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省以上报汛遥测率达到83%,90%以上的县水利局与省水利骨干网联网,开始建设6个全省水利基础数据库。同时,实施了江水北调水资源监控调度系统、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用系统。水利改革深入开展。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基本理顺了职能,逐步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城市水与农村水、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逐步推开。目前,全省已有3个地级市、32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供水体制和水价改革有了新的进展,逐步建立健全供水管理机构,第四步水价改革方案已基本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新的经验。积极组织试点,推行管养分离,不断深化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农村水利改革取得了新的成绩。小型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灌区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乡镇水利站改革深入开展。投融资改革探索和拓宽了新的渠道。城市水利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化开发的新机制;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工作得到了强化。苏锡常地区封井工作进展顺利。截止8月底,已完成683眼封井任务,地下水开采量也按限采计划执行。苏北地区强化地下水管理,按计划开采使用地下水。加强水功能区划管理及纳污总量控制。制定全省利用水利工程改善水环境调度方案,尽量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环境。另外,各地依法行政,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措施,积极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农村水利工作作为全省水利工作的重要组织成分,近年来,各地针对税费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年,全省累计完成土石方7.4亿方,新建小沟以上建筑物5.2万座,新建防渗渠道530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01万亩,投入各类资金16.2亿元,完成劳动积累工2.5亿个,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已经有15个项目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35个项目列入国家节水示范,59个项目列入省级节水示范,全省节水工程灌溉面积达到1500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6平方公里,发展水保林6万亩,经济林7万多亩;新建、改建、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46处,改善了430个村近40万人饮用水条件。二是农村水利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94.5%。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乡镇都保留了水利站,其中以条为主管理的占86%。三是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各地通过强化措施,科学调度,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抗旱水源,为夺取今年的农业丰收作出了贡献。

在充分肯定农村水利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水利工作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由于当前农村水利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对于要不要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新时期如何保持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在少数地方出现了一些动摇和困惑。因此,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关键在于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措施有效,保障有力。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指出,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农村水利工作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加快农村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条件和搞好服务。各级水利部门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出发,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农村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一)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农村水利工程是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农村水利的现代化是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没有农村水利现代化作支撑,就不可能有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农村水利现代化又是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水利现代化,就不会有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农村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这一丰富、完善的过程,需要以做好各个时期农村水利工作为前提。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农村现代化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才能保障全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是新时期赋予农村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农业集约化等新要求,进一步巩固、提高、完善现有灌溉、排水、供水设施标准,加强水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时,要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为实现全省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入世以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省农业要在国内争先进位,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实现由过去重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向重视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以农产品优质廉价立足于市场。优质的水源和科学的灌溉方式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省水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省河道有近3/4的水质劣于三类,这样的水环境,很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同时,我省农业用水量大,损耗多,增加了农业的成本价格。农产品的品质不高,成本过高,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作,要把改善水环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必须加快县乡河道疏浚力度,恢复引排标准,切实整治农业生产的水环境,为优质农业、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打下基础,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基础条件。同时,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要通过优质的水利服务,全面提高我省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是保障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富民作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奋斗目标。富民,最关键的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我省有近60%的人生活在乡村,农民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农业。*1年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占12.6%,农民人均收入3787元中,来自农林牧渔业收入有近1000元。在苏北地区,农业收入所占比重更大,涟水县、淮阴区等相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中,农业收入达到1/3以上。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繁荣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水利基础比较薄弱,标准不高;大部分地区工程老化失修,更新改造任务较重;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农村自来水到户率都不高,等等,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作,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生产用水、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农业增产,繁荣农村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动农村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整体推进,对农村水??临着新的形势和变化:一是农村全面推行税费改革,使农村水利建设在投入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新时期农村水利事业如何保持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产品综合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在农村水利工程布局、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田灌排降标准、农业用水水质及供用水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农村水利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方面得到了新的拓展。农村水利建设从传统的农田水利扩大到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防洪、供排水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等。我省农村水利工作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作,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以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农村水利的大发展。要不断增强“四种”意识: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意识。总书记“5·31”讲话强调指出,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们水利部门就要在农村水利工作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加大农村水利投入,保证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业增效,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贡献。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农村水利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农村,如果不注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注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注意了解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农村水利工作就会丧失基础,丧失发展的动力。必须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坚持科学的态度,革故鼎新,大胆超越,进一步深化完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灌区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水价改革,促进农村水利事业持续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抢抓机遇意识。当前,我省农村水利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是中央和省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入世以后,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绿箱”政策等,为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三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明确三年内将逐步取消“两工”;第四是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和发展,给农村水利注入了新的活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否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关系到我们的工作能否开创新的局面,关系到农村水利工作能否持之以恒,稳定发展,关系到农村水利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四是要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群众、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切切实实做好服务工作,是农村水利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我们的第一位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水利部门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需要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快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争取经过5-8年的努力,农村骨干引排河道要达到10年一遇以上,城镇防洪标准要达到15年一遇以上;建设各类防渗渠道4万公里,发展喷滴灌60万亩,渠系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农田水利灌溉用水每年至少下降1个百分点;灌溉保证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丘陵山区亩均蓄水库容达到300方以上;乡镇供水到村普及率提高到95%;城镇生活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城乡河道水质普遍提高1个等级,县级主要河道水体水质达到或接近三类标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80%以上。各级水利部门要围绕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认真做好农村水利建设的规划工作,研究提出今年农村水利建设计划,大力开展以河道疏浚、节水灌溉、骨干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等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以保证区域工程、地方工程综合效益的整体发挥。农村水利现代化是整个水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水利建设必须以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苏南要全面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苏中要抓好示范县、示范乡镇建设,苏北要抓好示范乡镇和示范片建设,抓好典型,逐步推进。用先进技术改造农村水利,用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农村水利,用现代的思路观点指导农村水利,加快由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

(二)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强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各地要将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节水农业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坚持开源节流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统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努力把节水灌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大力推进工程性节水措施。在淮北、沿海、高沙土等水量型缺水地区,重点推广防渗渠道,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推广管道输水,在丘陵山区及高效经济作物区要重点推广喷滴灌技术;二是要大力推进技术性节水措施。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技术。三是要推进管理性节水措施。各地在优化灌溉制度和方式的基础上,注重节水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建设可靠实用的计量设施,不断改进农业用水计量办法,促进农业节约用水。四是要研究节水灌溉的政策性措施,多渠道增加节水投入,调动农民节水的积极性。要通过强化节水管理,减少农业用水量,降低农业成本,给农民带来实惠、带来效益,使节水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三)要多渠道增加农村水利投入,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我省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逐步取消“两工”,农村水利投入每年减少10亿元左右。农村水利是直接为农服务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应纳入财政部门预算。省里已经设立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和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各市县均要按照财政厅的要求,尽快建立相应的补助资金。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农村水利投入渠道,保证农村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要规范使用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回收资金,确保全部用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近两年“两工”使用的过渡时期,按照地方政府批准的使用额度,重点解决乡以上骨干引排土方工程建设。要积极参与村组的“一事一议”,探索新的投入方式。在加强水费征收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安排一定的水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今年我省农村水利工作,将县乡河道疏浚作为重点,厅党组对此十分重视,正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各地也要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支持这项工作。在保证农村水利投入的前提下,要围绕河道疏浚、节水灌溉等工作重点,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研究农村水利的投入方式,确保农村水利重点工作顺利开展。要强化对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建立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农村水利改革要围绕落实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益的总体目标要求,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一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公益型工程竞价承包、资源型工程竞价租赁、效益型工程竞价拍卖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完善改制工作,在今年年底确保全面完成改制任务。对已经完成改制工作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做好服务,保持良性运行。二是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供水管理机构+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模式,逐步推开。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3年要确保全面完成。要坚持“先改革、后改造”的原则,实行竞标立项,对没有改革方案、不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灌区不得列入国家灌区改造项目。三是农业用水水价改革,要根据转型需要,明确收费主体,大力推行水费自收,坚决杜绝多头收费或搭车收费现象发生。要将“面积、水量、水费”三公开,接受民主监督,规范征收行为。四是要加强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水利站工作的指导,逐步推进事企分开,优化人员结构,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五)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今年是作风转变年、调查研究年。省厅就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已经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要注重调查,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农村水利发展的关键问题。农村水利工作主要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特别是乡镇水利站,直接面向农民,服务农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在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指导工程维修养护,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农民的呼声,关心农民的疾苦,反映农民的意愿,在与农民的交往中加深与农民的感情。要了解农民和基层对水利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找准农村水利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要大力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以良好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推进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掀起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各级水利部门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迅速掀起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将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早部署工作任务,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切实加强检查督促,确保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单位??点水利工程建设那样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大中小工程并举,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统筹,亲自过问、亲临检查督促。要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职能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将今年农村水利工作目标任务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计划安排、资金投入等各方面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深入实地,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切实组织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各项工作。要加强考核检查工作,及时通报工程建设进度,如实反映工程建设情况,促进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有效地开展。

(二)力求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实质性效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要大干、苦干,更要讲究科学,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一是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编制农村水利发展规划。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盼,在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下,对年度实施计划作出科学安排;二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农村水利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制订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三是要严格管理,保证质量。对今年实施的河道疏浚、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作,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优化设计、精心组织、加强管理、严格验收。要珍惜民力,爱惜民财,力戒形式主义。对每一项工程的实施,都要精心安排,力争干一段成一段,做到当年工程当年发挥效益,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农业综合改革方案范文6

一、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明确指出,由于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和技术条件保持不变,导致传统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均衡”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能力停滞不前。为此,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快速提升的过程。按照生产理论的观点,农业产出水平与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比例密切相关,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更新换代、农业资源组合优化和农业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目标。总之,从理论上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美国的资源条件是土地丰富而劳动力供给短缺,所以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从机械化技术开始,走的是以节约劳动为特征的机械化技术农业现代化道路,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日本的资源条件是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由此诱导农民更多地选择多用劳动型技术和节省土地型的技术。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是从生物技术开始,走的是以节约土地为主的生物技术农业现代化道路。日本政府对品种技术、操作技术、栽培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特别重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当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信息、生物、设施、加工、节水、生态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快速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各国针对本国国情,重点研究适用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和设施,如美国主要是高度机械化及良种化,荷兰是工厂化设施,以色列是温室和滴灌技术,加拿大是畜禽胚胎移植及杂交育种技术,日本突出了生物化学、机械技术等,最终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

我国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农作物品种高秆变矮秆,化肥、农药、农膜的普遍应用,耕作制度变革,良种培育与杂交优势利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节水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和现代造林技术等创新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的粮食消费已由满足温饱升级为追求营养和品质,有效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下,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698亿斤,比上年增产13.5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136.5万亩,占耕地面积16.5%;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72.8万亩,比重达到23.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迈上新台阶还面临着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亟待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如果说之前“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已经被事实否定,而如今“谁来种地”已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江苏社会经济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随着这种转移速度和规模的持续,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的影响,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妇幼化问题日渐显现。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资源约束和生态负荷日益加重,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体系。长期以来,以“米袋子”、“菜篮子”为纲的增产中心论,通过高水平投入、高强度利用实现高产出,造成了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据调研,目前江苏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和3倍,每年使用的65万吨农膜回收率只有60%左右,农业投入品使用量超出合理水平,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江苏每年产生4000万吨农作物秸秆,约有1/3被丢弃和焚烧,每年产生5000万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约有30%~4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加快构建农田养分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提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全省居民身体健康,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容忍度不断降低,对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品的信任危机日益加重。针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安全种植、健康养殖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质、植物源绿色农业投入品,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自然市场风险频发,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既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也容易遭受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波动。如受天气连绵阴雨的影响,江苏2014年部分地区爆发了小麦赤霉病,不少农户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减产损失。又如最近发生的“倒牛奶”事件表明,潜在的市场风险对农产品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将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业链,开发利用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基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农产品预警大数据平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的风险预警与防范,有效降低灾害和市场风险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满足适合规模化经营的品种和技术。当前,江苏农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不断涌现。与以往小规模分散农户相比,在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内容、方式均存在较大的不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研究形成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特征的品种、技术和科技服务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201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部署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应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成本、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制约,用创新思维、改革办法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农业科技必须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等重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开展“三链联动”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文件精神,继续深化江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梳理全省农业科技和产业资源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三链联动”的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聚焦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形成农业科技和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加快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和模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两手使劲。农业科技大多是公共产品,在厘清农业科技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边界的基础上,既要发挥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政府要从选拔式、分配式、间断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连续式转变,完善强化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体系。目前,农业技术遇到的“天花板”越来越多,引进门槛越来越高,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更好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教单位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大力开展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和公益性领域技术创新。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创新,与科教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基础性前沿科技创新和公益性领域科技创新,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启动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和重大专项。从江苏人多地少、市场消费水平较高、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压力大的现实出发,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部署和重点布局,尽快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领域科技集成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更大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上去,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实质结合。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协调作用,以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平台,凝聚农科教、产学研各单位、各部门,在种质源头创新、重大品种创制、关键装备研制、加工储运配套技术和产品供应、终端农产品产出等价值链环节强化协同,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做强创新链,做长产业链,做大农业科技产业增量,形成江苏特点的农业产业科技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基地网络建设,以现有科研示范基地和国家、省示范园区为依托,积极吸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盟参与,构建专业化和综合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示范基地网络体系,使广大农业生产者和农民对新技术“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彻底消除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互动对接、无缝衔接、融合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