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范文1
[关键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城市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共组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425家。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信贷风险成为其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刘光英,2007),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信贷风险对于农村新型机构的发展构成了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防控,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城市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形成的对比分析
1.准入门槛不同。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在应对各类信贷风险时,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来处理出现的信贷风险损失,这些损失给银行带来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准入门槛的降低给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其应对风险能力远不及城市商业银行。
2.贷款对象不同。农村新型机构贷款对象主要是大量的农户和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更没有相关专业的评估对其进行评估(王建英,2009)。借款人生产规模较小,应对各种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违约的可能性也较大;并且借款人一旦违约,其抵押品难以及时变现,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构成了威胁。而城市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和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城市居民有着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在违约的情况下银行也能将其抵押品(如房屋。车辆等)及时变现收回。
3.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上与现代的商业银行相差较远,同时内部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贷款业务中存在着大量的盲点。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带来了风险控制的漏洞。城市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比较完整,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监督机构。
4.操作人员素质不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由于地处偏僻,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差,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在当地招聘,工作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农村中的贷款次数较多,贷款额较小,加之金融人才奇缺,因此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还很不到位,一人多职的现象经常发生。而城市往往会有比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待遇,城市商业银行能更加容易的招纳到所需要的人才,能够保证工作按部就班的完成,而不会省略贷款中的诸多环节。
5.行政干预力度不同。为实行某项政策。当地政府很可能利用行政权力调整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向。由于这种非市场化运作,村镇银行可能会因信贷风险导致经营损失而成为当地政府实行某项政策的牺牲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为股份有限制企业,有一套现代银行管理和运行体系,政府不能干预银行的具体运行,不会强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不会因此而带来信贷风险。
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建议与策略
1.增资扩股,扩大自身规模。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首先是发起人应该实现多元化,可以适当的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其次是在成立后继续吸纳资金进入,扩大规模。
2.对贷款对象多做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首先要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教育,让他们有主动到期还款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保险,降低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因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对农户进行生产指导,村镇银行等进入机构可以与相关技术部门或农业企业合作,为农户提供生产上的指导,使得农民的投入能回收,并且盈利,这样农户自然有钱可换。
3.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等城市金融机构具有的组织结构和监督体系,防止因工作疏忽带来风险。
4.建立职工培训机制,提高职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相应提高其待遇,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来经营其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必须凭职业资格证上岗,建立起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5.政府减少干预。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完全不干预其成立设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的过程中,政府只能从宏观对其进行指导,不能在具体业务上干预其运行和管理,以防止因政府干预而带来信贷风险造成损失,影响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凌云,刘忠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2]赵洪丹,李海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与对策[J]时代经贸,2007(88)
[3]王建英,王秀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风险及防范[J]金融经济,2009(4)
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范文2
关键词:云金融;商业风险;互联网金融;预警管理
解析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风险整体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内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本文将互联网风险划分为上文所提到的三种类型风险。其中政策法律风险细分成了国家、行业和机构等层面,商业风险主要有市场、信誉和操作等风险,技术分为安全和技术选择风险,如图1所示。解析基于业务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从上述分析得知,互联网金融主要被分成了三大平台,分别是业务、管理和协作三大平台。互联网金融资金需求的双方在业务平台上撮合成交;通过国家管理者、行业管理者以及互联网企业各分支机构对其实行各层监管,上述各监管组成了互联网金融管理平台;软硬件开发维护者及网络服务商主要担任协作业务及管理平台的运营,他构成了互联网金融融资类的业务协作平台。在业务层,资金融通双方都面对了商业风险。一是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利率和流动风险组成。互联网风险一方面会受到行业监管、行业分化和行业竞争等的影响,另外还会遭受央行货币政策刺激,两者同时加剧了利率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一般会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有可能会在第三方中介滞留两天至两周的时间,不具备有效的担保及监管,很容易会出现资金挪用的情况,若是缺少流动性监管或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必然会导致支付危机的出现。另外不断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也会上限,不具备用户优势的平台将会借助提升利率和缩短投资期限的形式来吸引投资者加盟,这就必然会引起平台流动性风险,并且很多用户在平台跑路消息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平台的投资仅仅限于打新投资,这显然会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二是信誉风险。信誉风险就主体划分,主要分为自然人信贷风险及企业信贷风险两种。自然人信贷风险主要是指自然人违约,其出现违约主要是由于其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进而出现了道德问题。自然人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借款人的经济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该种借贷用在了生产经营商。互联网金融业务内会牵涉到大量的自然人信贷范畴,由自然人承担对应的偿还义务,但是自然人的经营状况、身体健康情况和消费习惯等都会引起还款风险。另外自然人借款人的个人观念及道德问题都会造成违约风险。企业信贷风险和自然人借款人的动机以及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企业借款人主观上恶意不按时清偿债务可能性较低,对比之下,由于经济实力、行业发展和经营状况等因素导致的资金短缺更加容易使其违约。因此在对信誉风险实施评价时,自然人信用风险要更侧重对其偿还意愿的评估,但是企业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则更加侧重对其偿还能力的评估。三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主要指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活动内,由于人员匮乏、内部流程制定不当或是实施失败以及系统不足所造成的直接性或间接性损失的可能性。目前用户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交易数据、文本数据等大数据系统出现交织,由于没有通过授权方位、系统退化、雇员欺诈、服务提供商风险和客户安全保护意识较低等交易内,操作风险正是来自这些繁琐和复杂的数据系统行为的结合内。依据操作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划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及外部操作风险两种。内部操作风险主要因为绩效考评、审计监管及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因素所引发;外部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私人泄露、钓鱼网站的盛行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用户注册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并且不能很好地分析和管理交易中出现的大数据,另外是否可以合理地对各种数据进行保存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特点。一是扩散速度快,破坏力强大。传统银行业务通常是通过纸质或是银行内部系统来操作,一旦出现了错误,是有充分的时间查找、连接并且追回损失的。但是包含了交易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和用户数据及文本数据等大量数据的云金融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一旦出现了问题或是差错,将会难以立刻纠正,并且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速度飞快,等到发现问题后再拦截和追讨损失基本无望。二是风险会交叉传染。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内包含了融资类、支付类和理财类业务,业务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性;此外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内的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旦一个出现风险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三是很难区分风险责任。互联网金融办理的过程一般都会涉及到外包商、电力和电信等其他多种合作方式,因此一旦某个方面出现了服务终端、客户信息泄露和系统崩溃,将会直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并且难以对责任实行区分。责任不能区分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旦发生了损失,将难以对有关方的损失赔付进行明确。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系统
数据作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内必须要遵循下面几点:一是系统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属于一个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行检测、预测和预警的系统,是大型的体系,该体系内包含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所有,因此建立该系统时必须要考虑每一个用户和金融产品的提供者等全部参与到金融活动内的人的利益,同时还要实行系统性建设。二是时效性原则。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的特点是高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活性具有的及时性特点,因此在实行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中,必须要实时防范并且及时处理,确保可以及时判断风险和快速应对,避免造成太多损失。三是科学性原则。在预警系统的建立中要确保科学性,保障系统可以准确对金融风险实行判断,防止对金融风险作出错误估计,最终导致不必要损失。将数据当做中心系统层级。在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内存在以下几层:一是数据管理层。预警系统主要是基于数据建立的,对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系统对数据的管理机制,建设和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数据管理中心,便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存储。而且在数据中心还要实行管理过程内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安全性。二是数据整合层。风险预警系统的最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海量数据,进而实现对其中风险的语境,这就必须要系统地对金融风险存在更为透彻的认识,自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重新整合和分析数据,进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信息整合能够很好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数据提取层主要是整合及提取数据。三是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层主要是分析数据,判定数据的风险。这就要保证系统具有完备的智能性。四是数据的解释层,数据解释层是对风险的解释,更加准确地来讲就是通过风险和企业现状结合得出分析结果,其中包含了风险的可靠性、危险度、产生根源和处理方法。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模式
(一)风险预警设计思路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定性风险评估指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实行量化,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进行测度。依据选择的权重系数测定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综合评分值,依据设定的预警区域范围来确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区域,从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相应策略权重系数的选择在风险测度内是最关键的问题,对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及操作风险实施分别测度中,须确定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问题;另外就是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评分值测度过程内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分别权重系数确定的问题。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业务平台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主要被分成了市场、信誉和操作风险三个维度,而且各个维度的风险有着丰富的含义,很难使用单一指标来客观描述。为了使得评价指标变为更精准,本文使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设计互联网金融三个维度的商业风险。 针对定量指标,笔者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银行体系定量指标来计算,最终对定性指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最终对应的评分值。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
通过假设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内各变量间均是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作用的,建立互联网金融业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且对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三维关系假设主要为:H1:市场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的直接正影响;H2:信誉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防控的直接正影响;H3:操作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的直接正影响;H4:市场风险防控及信誉风险防控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5:市场风险防控及操作风险防控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6:信誉风险防控及操作防控间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7:市场风险防控依赖各种要素不受信誉风险及操作风险防控影响;H8:操作风险防控依赖的各要素不会受市场和信誉风险防控影响;H9:信誉风险防控依赖的各要素不会受市场和操作风险防控影响;H10:除市场、操作和信誉风险以外的其他因素都是残差项。划分衡量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指标为: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个体的指标,包含财务健康情况及机构规模;二是互联网金融整体指标,包含了信贷质量、资产规模、资产及负债匹配数量;三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指标,包含了业务发展模式、产品类型、风险度量等。见表1所示。在模型内市场、信誉和操作风险分别作为三个外生潜变量分别由各自所属显变量测量,互联网金融风险系统的各变量相互间是存在关联性的,因此假设三个外生潜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变联系。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业务风险是内生的潜变量,主要是表1内的八个显变量反应。
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结果
首先要对预警信号阈值实行确定。预警信号阈值是触发预警后续行动的临界值,阈值要综合数据的模型、历史数据经验和专家经验以及同业信息确定,并且还要考虑互联网金融的融资平台的风险偏好、客户与平台的联系、监管部门检查评估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和监管要求等因素。一旦风险表征值超出了预警信号的阈值,将会触及预警流程,进入风险预警系统,将实现对风险级别的定位。其次是定位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级别。依据评估风险大小,划分互联网融资风险为正常状态、关注状态、次级状态、可以状态以及损失状态5个等级,分别用绿、蓝、黄、橙、红五种颜色的灯来表示。详情见表2所示。第三是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的结果。在处于绿色信号灯范围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要考虑和其开展对应的业务活动,还要增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效益,平台必须要大量的吸收该种类型的业务;在处于蓝色信号灯的范围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则可以考虑接受和其开展对应的业务,那些已经有的处于蓝灯状态的业务,则可以考虑持有;在处于黄灯信号的范围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按照公司的战略和客户征信情况,适当考虑是否需要开展其他方面的业务,若是已经存在了处于黄灯状态的业务,要及时防范并且调整,或是改变持有策略或是适当转出业务;在处于橙色灯信号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则不应当考虑其借贷,若是当前业务已经处于信号灯为橙色的状态,要立即采取对应措施来降低损失;若是当前处于红色信号范围内,则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将其拉进黑名单,针对已经处于红灯状态的业务,则要采取强硬的手段实行积极挽回,尽力弥补损失,实行不良征信评价。
参考文献:
1.卜亚,张敏.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基于激励相容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
2.李灏来,李越冬.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6(3)
3.黄建康,赵宗瑜.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价值体系的视域[J].理论学刊,2016(1)
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范文3
一、我国省级政府必须发挥其管理地方金融相关机构的主体作用
要想建立起权责清晰的风险管控机制,首先需要地方能够明确管理金融机构的主体部门,这也是风险处置责任确立的关键。
(一)地方的金融机构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十分重要
就我国现有的财政分权制度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呈现出“弱金融、弱财政”的发展布局,在各个地方政府展开GDP较量中,十分重视金融在GDP增长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各地都会积极的推动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一些减免税收、资金支持以即低价格转让土地的有关措施对金融机构进行扶持,在中央和地方二者共同的领导下,现在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地方已经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发展态势,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县域、农村等均有分布,对于“三农”问题以及一些当地的中小型规模的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等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的金融服务中起到主体作用,是促进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对于地方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权利应该交给省级政府
目前,金融机构已经遍布县域和农村,当金融活动在省级政府管理区域内展开的时候,省级政府可通过其相关控制资源,比较简洁的获得一些金融机构在活动经营过程中的信息,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对于信息的掌控上,省级政府有着十分强大的优势,对于金融机构管理的效率也十分高。而省级政府和地、县级政府比较来说,对于经济的宏观管理能力较强,将金融机构交其进行管理,省级政府可以给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作出较为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方针策略,对于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提供较为科学的规划,同时,在促进当地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使得金融机构反作用与当地的经济,推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权责缺乏制约引发管理问题
(一)省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权责缺乏制约
省级政府需要承担一些信用社、担保公司(融资性)以及提供小额贷款的公司处置金融风险的责任,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细则,清楚的说明在处理风险的时候省级政府的具体资金来源。金融风险传染性较强,发展速度较快,一旦金融风险发生的时候,省级政府并没有办法在很短时间内筹集到对于风险进行处理的资金,通常情况下还是会向中央政府求得帮助。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假若处理不当,直接会引发大范围的金融风险或者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出现,导致中央政府不得不承担处理风险的资金,帮助地方化解危机。当中央政府提出偿还资金要求的时候,省级政府则常常会以各种借口拖欠资金或是拒绝偿还,原本的省级政府应承担责任不得不又中央政府承担,由于省级政府未承担风险,导致其在推动当地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缺少风险意识和承担责任意识,并不利于提升对于金融机构管理的有效性。
(二)省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引导严重偏离方向
金融资源在当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获取金融资源较为重要的方法途径就是省级政府参与更多当地金融机构的管理。省级政府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为取得GDP的快速提升,一些管理人员会降低进入金融市场的考核标准,通过这种办法来吸引金融机构到省级政府所管理的辖区内展开业务。最终导致设立的一些金融机构数量繁多但是质量较低,使得金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加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省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引导严重偏离方向,而又缺乏相应监管机制的制约,最终政府只看重GDP增速而忽视了对于风险的关注,最终使得当地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严重背离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三、地方金融风险处置基金的建立的积极作用
(一)降低省级政府需要承担的处置金融风险的责任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省级政府对于当地金融机构存在的金融风险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基本有了明确的标准,一旦当地的金融机构发生风险,必须马上进行资金的筹集工作来化解风险。建立起省级政府为出资主体的金融风险处置基金,其实只是把政府本营承担的风险处置资金在风险发生前就储备好,而不是给省级政府增添额外的压力负担,这种办法不仅可以保证金融风险处置资金的增值保值,同时也没有使得处置资金本身的价值受到损害,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省级政府需要承担的处置金融风险责任。
(二)减少省级政府对金融风险的处置成本的投入
金融风险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是传染性强度大、演变速度快以及危害性较大等等,在建立起金融风险的处置基金后,当有金融风险出现的时候,省级政府可以马上调动风险处理基金,找到对家的处理风险的时机,降低金融风险造成大范围危害的可能性,将风险遏制住,降低省级政府对于风险处理的成本投入。但是,假设省级政府并没有积极的建立起处置金融风险的相关基金,而是在风险发生以后临时筹集资金对风险进行补救,不仅做不到及时有效,而且所需投入的资金数额相对较大,筹集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容易由于时间的拖延造成风险处理的时机延误,最终使得成本大大提升。
(三)提升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防控意识
地方金融风险处置基金本身的出资人包括金融机构本身,风险越高的金融机构所要缴纳的处置基金也就越高,承担和防范风险的成本也就越高。有的地方金融机构为使自身承担的风险成本降低,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提升了风险的防空意识,从其本身做起进行风险的防控,有效的规避风险。
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范文4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特别是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有些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为:
1.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从金融创新的起源来讲,最初的金融创新就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证明,金融创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金融风险表现最为激烈的时期。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金融风险的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2.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规避直接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损失。在规避间接风险方面,由于直接风险的规避,所引起的间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减少,所以金融创新也能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就是为规避银行贷款风险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3.金融创新并不能规避所有的金融风险
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用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融风险可以依靠金融创新来管理,有些金融风险则只能依靠其他的手段来规避。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自己作案或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违法犯罪活动,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类金融风险是没有办法依靠金融创新来解决的,只有依靠制度创新以及其他的法律手段来加以解决。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创新的策略
虽然我国银行业近几年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就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金融创新状况与国际金融业相比,无论是金融创新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金融创新策略和目标,银行业的一些金融创新体现出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非均衡特征。一方面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领域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而在金融脱媒使银行体系作用降低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直接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促进金融创新,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但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金融创新应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危机重申了金融业的“万有引力”定律: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天马行空。危机后我国的金融创新应把重心重新转移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尤其是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及“三农”服务。具体地说:(1)贴近生产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双赢的有效渠道。随着直接融资体制的逐步健全和环境好转,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逐渐成为常规手段。中小企业融资是银行业务的弱项,未来的形势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加强此项业务,以适应金融脱媒的形势变化。(2)针对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特点,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体现多方共赢,从而构建一个多种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此外,中国通过科技创新超越“世界工厂”角色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落后可能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而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创新应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危机呼唤“加强监管”。但是,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应该放弃市场化导向的基本逻辑,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在市场化道路上走过了头的美国人,现在开始高举“加强监管”的旗帜;对我国来说,“市场化导向”仍然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改革目标,还得继续推进。在理论上,存在一个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但是,在实践中划定“最优边界”并不容易,有证据表明双方都有将边界前移的理性动机或非理性冲动。因此,我们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
三、总结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金融创新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并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但是,事实证明一味追求金融创新,而忽视金融创新工具与产品所隐含的风险,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么,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是否就不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只要金融创新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此外,针对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防控从而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是可行的。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以防范微观风险;另一方面应通过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调控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参考文献:
[1]厉无畏,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3]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5]何德旭,范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J].上海金融,2008,(10).
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范文5
一、财务公司风险特点
财务公司是以企业集团为基础,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拓展集团的经营业务,增强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体现出重要作用。但财务公司在运用资金支持、服务集团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经营方面的风险。其风险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制因素影响金融风险。财务公司管理活动受到集团企业直接的干扰,同时会受到集团企业自身风险的影响。
第二、分布较广。财务公司不但能开展银行业务,还能开展保险、证券投资等业务。如福特、通用下属的财务公司都可以开展租赁保险、消费者融资、汽车经销商融资等服务。而多元化业务也体现出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分布较广的特点。
第三、集中度高。现在财务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信贷,因为政策的制约,信贷业务又以集团为主,这种高度集中的风险会提高财务公司的管理风险。
第四、结构体现出侧重点。在风险构成上,政策风险与体制风险的影响较大,每种风险也有各自的侧重点。
二、财务公司风险形态
第一、信用风险。这是我国银行面对的重要风险,并且在财务公司的总体风险低情况下,也有着集中度高的体现,其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债务人没有履约,但恶意不还贷款的情况很少。
第二、利率风险。我国利率市场化还没有真正实现,财务公司因政策性因素会提高其利率风险。当上调贷款利率时,客户会降低贷款数额,因为客户的同质性和单一性,财务公司难以运用营销方式提高贷款需求,难以提高收益。当贷款下调利率时,虽然客户会增加贷款要求,但因为资金来源具有局限性,财务公司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放大产品供给,难以运用提高贷款数量的方式弥补下调利率而产生的收益损失。
第三、市场风险。其概念是因为资产市场价格波动、汇率变化等因素,给财务公司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但因为财务公司投资范围较大,使其承担着更严峻的综合市场风险。
第四、流动性风险。通常而言,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包括资产质量及其结构因素、负债类型及其结构因素以及资产负债平衡因素等内部因素,还包括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利率变动因素、国家货币政策等外部因素。集团公司与财务公司各自的流动风险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放大的现象,当集团缺乏资金、经营困难时,会减少财务公司的资金供给,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也会不断提高,同步放大集团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第五、操作风险。由于财务公司内控机制和治理机制失效而出现操作风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集团大股东干扰财务公司独立经营,使其成为大股东不计成本从社会融资的工具。
第六、法律风险。和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业务具有封闭性,降低其出现法律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财务公司还要面临声誉风险、转移风险与国家风险等金融风险。
三、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策略
(一)增强金融监管的理念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财务公司要对监管予以重视。首先管理者要具有先进、科学的监管理念。运用相关的监管体制,可以全面预防和控制金融系统风险,推动金融体系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保证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按照我国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监管的实践经验,风险监管可以提高风险防控的效果。但监管中也会产生成本,出现监管失灵的现象,影响金融管理的改革创新,降低企业竞争力。所以财务公司要建立起效率、服务、开放、公平等管理理念。在决策重大事件时,要坚持科学、民主和实事求事的思想;出现政策性变动时,要给予财务公司知情权与话语权,避免出现个人或少数人决策和管理的不正常现象。另外监管部门要站在改革金融市场和发展集团的高度上,重视财务公司影响和作用,妥善解决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预防和控制各种风险。总之,监管部门要以实践经验为前提开展调研,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监管策略。
三、严格管理资产负责的比例
根据资产负债比例进行控制和管理,可以强化经营管理方面的约束机制,提升资产的效益和质量,进而达到经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间的优化组合。按照规定财务公司风险资产应占资本总额10%以上;对于负债大于一年的,其与总负债的比例应该高于50%,而拆入资金和注册资本全额比例要达到100%;产品融资金额、买方信贷、消费信贷等要低于产品预售价格的70%。财务公司在经营时,要遵守相关指标,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自控体系,要重视其可操作性,并围绕比例管理开展工作,其内容包括对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指标的管理。
四、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财务公司的财务风险比较大,管理者应该在建立健全体制的基础上,提高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而应用监督机制是提高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应用监督机制时,第一、要提高稽核的任务和职责,保证每个机构都能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充分体现出监督的作用。第二、应该提高现场稽核的力度,在金融风险产生的初级阶段要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其扩大和发展。另外要重视全面稽核的应用,并让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由于财务公司办理金融业务要以集团企业为基础,在经营环节上存在一定特殊性,所以财务公司要有针对性的对稽核重点进行监督管理,或对新业务开展重点监督。第三、开展内部稽核时,要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大部分财务公司开始运用计算机处理传统业务。为了完善与发展内部稽核,财务企业要应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并逐步让系统自动生成稽核监管表。
(四)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财务公司防范金融风险最好的措施是内控制度,在其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化公司的经营决策、完善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制度规范化、经营决策程序化等。应该重视每个方面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可以运用内控制度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保证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外还要构建起转移与分散风险的相关机制,确保可以有效的化解风险。财务公司可以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的具体要求,对资产结构进行安排,严禁因为对象、期限、金额等过分集中而产生风险,要科学的实施分散处理。
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控
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利器”,对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银行经营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商业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要想降低风险,实现最大化的盈利,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思维和方法,谨慎对待产品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对策。当前如何有效防控金融产品创新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分析
(一)意义
金融产品创新属于一种相对概念,指的是银行业完全原创自主开发产品,涉及充足产品、重新定位产品、拓展原有产品功能、引进国外成熟的产品等,能够保证金融服务的特色性及产品的多样性,使客户获得良好的利益。商业银行创新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两点:①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往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虽然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但其也是通过劳务和产品的出售进行发展,而金融产品的全新设计、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②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产品创新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金融产品,使金融机构利用多样化的产品来化解经营风险,有效调节金融业务运行,实现融资证券化的发展,引导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定经营,达到风险社会分散化的目的。
(二)风险类型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类型涉及以下几种:一是法律风险。金融产品的合约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相符,特别是因衍生金融商品等创新工具而产生的商业纠纷,大部分都处于无法可依的情况,往往会产生法律风险。二是汇率风险。有些金融机构是采用外币的方式对交易或资产负债进行计价,一旦外汇的汇率垂涎波动,则会导致价值变动,产生外汇风险,这种风险无可避免。三是信用风险。该风险指的是客户意愿的转变或财政能力不足等,履行金融产品合同义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该风险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操作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没有及时反应价格浮动、报告、技术、控制系统缺陷等问题而导致财务风险产生,这些问题都在管理的范围内,如果不能对其加以充分认识,则会引发信用风险或市场缺口风险,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发展。五是流动性风险。此风险是指金融企业或金融机构保有的资产规模、负债数额等不统一,如短期资产不足、彻底丧失流动性等问题,这些都会为企业或机构带来流有苑缦眨影响企业或机构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控策略
(一)优化风险管理技术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相对复杂且充满风险,这就需要有效控制风险,详细测算和评估各种风险因素,以此准确辨别风险的程度及类型,保证金融产品的创新及发展。从我国现有的风险防御策略来看,RAROC使进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核心技术,其表现形式为:(风险成本、经营成本、收益)/经济资本=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这种手段能够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量转为当期成本,直接调整当期盈利额,对最后收益进行准确衡量,直接连接银行承担的风险与具体收益,为对个经营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如目标订立、绩效考察、工作决策、发展规划等。
(二)加强预防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可能会产生的风险,构建系统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使决策层和管理层形成正确合理的管理理念,增强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对现有防范风险制度加以适当完善,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路线,如对规章制度缺陷加以修订和完善,让业务操作规程更为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对操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等。此外,若工作人员没有执行到位,往往会出现操作上的纰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强团队的执行力建设,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预防操作风险,有效规避操作风险。
(三)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与信息交流渠道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可以准确预估和及时辨别金融产品创新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通过先进的系统和技术来构建监测系统,借助风险评估模式正确评估产品创新风险,以便更好地预估和连续评价各种不利影响,有效把握风险的变化情况。当然操作人员也可以获取更多相关的信息,如业务波动幅度与对象价格等,正确评价风险情况。此外,风险防控体系的高效性要求决策者在创新金融产品时,提供可靠与及时的内外部信息,并将该体系渗透到各个环节;同时保证银行内部员工信息交流和传输渠道的有效性,使其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积极参与到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环节。
三、结束语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的风险,如法律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要从实际的经营发展情况出发,确定产品创新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积极找出和排除风险因素,优化风险管理技术,加强操作风险的预防,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与信息交流渠道,从而保证金融产品创新的完善稳定进行,研制出更为优质的金融产品,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课题组,李晓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其风险防控的研究[J].浙江金融,2014,09:4-10
[2]程未.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风险与防控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0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