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要点范文1
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相关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课程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帮助把课程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其对于规范课程模式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特征入手,通过简单分析目前学前教育课程模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三大要点。
一、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简介
1.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定义
关于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一个概念框架以及组织结构,它包含基本的哲学思想与管理政策、课程程序;还有人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在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幼儿园的任务目标,而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式。现在,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概念是: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用具有代表性的、简单的课程方案,其与幼儿园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环境相适应,并能对幼儿产生特定的教育功能的一种结构模式或者说是功能模式。[1]
2.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构成要素
(1)理论要素: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理论的相互交叉,帮助教学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理念。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一定的课程理念支撑,这些理念帮助教学者在幼儿以及教学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2]
(2)目标要素:每一种课程模式在设计初期,都必须确定自己的功能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能够用该目标进行指导。
(3)结构要素:结构要素包括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课程结构,简言之,就是课程的类别、科别以及具体科目结构。本文所说的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学前教育不同类型的科目以及所占比例。课程目标最终的实现需要课程结构的支持。[3]
(4)系统要素:课程系统仅仅是学前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不同的课程模式其特点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课程模式应建立不同的支持系统。
(5)环境要素:一种课程模式往往只能适用于其所对应的环境。该环境是构成课程模式的背景要素,其包括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环境,具体来说,宏观环境是指大的背景环境,如国际环境、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等;中观环境指的是该区域的文化以及经济、政治背景;微观环境指的是该幼儿园所拥有的软件以及硬件设施。一个完善的课程模式,必须具备这三个层面的环境。
3.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特征
课程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整体性特征,课程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其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以制定的目标为导向;平台沟通性,课程模式的出现,将课程基础理论与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模式,促使课程理论更好的指导课程实践;可行性,设计的课程模式最终是要投入到课程实践中,因此,其必须具有可行性,既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促使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有效性以及相对性,特定的课程模式都适应于特定的环境,其所发挥的作用都是相对的,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其作用的强弱也在不断的变化。
二、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1.照搬国外的学前教育模式,缺乏深入了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加深,国外学前教育的优秀的课程模式,如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案法、项目活动教学法等,被引入我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幼儿园在设计课程模式时,仅是生搬硬套,并没有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效果大打折扣。[4]
2.盲目跟风,缺乏明确定位
现阶段,课程模式逐渐呈现出个性化、本土化的趋势,然而,在实施工程中,部分幼儿园盲目跟风,过分追求个性化发展,却没有深入的研究课程模式的特征以及内涵。部分幼儿园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新的课程模式理论,却忽略了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导致课程模式改革流于形式。
3.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压抑幼儿的天性
幼儿园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幼儿成长中精神、身体方面的诸多需求,激发他们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幼儿园却开始想幼儿传授小学的知识,如加减法、汉语拼音、汉字等,并给幼儿布置了很多的听说读写之类的家庭作业,这导致幼儿对学习过早的丧失兴趣,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5]
三、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要点分析
1.制定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
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确定目标。当然,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对幼儿的兴趣爱好、身心需求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同时,目标必须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独立人格为核心。
2.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模式的主体,是设计的重点部分。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提升课程模式的效用。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须事先对目前幼儿园的课程结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掌握其存在的优势以及缺点,从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其次,还应根据调查结果,对课程结构进行总体规划,对课程开发进行全程指导。
3.根据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
根据课程模式的五要素进行课程的设计以及开发。首先,其设置的课程必须紧扣教学培养目标,选择的课程必须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同时,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幼儿认识社会。
四、小结
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时,必须围绕幼儿的需求展开,充分掌握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构成五要素,在调查幼儿园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从而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并根据课程模式构成五要素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课程设计要点范文2
关键词:高职药学;社会药店;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40-02
高职药学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特色。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度普遍提高,平时选择到各类社会药店购买药品、保健品等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们希望在各类社会药店购买药品、保健品等时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咨询与服务。顾客的这种需求就要求药学工作者特别是药店药学工作者,要有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与之相适应。相关信息显示,各层次药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药店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大[1]。但是在社会药店工作的高职药学毕业生,有很多未能真正起到为顾客提供药学服务、合理用药咨询的作用。究其原因,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药店工作岗位的需要还不是很密切。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应针对社会药店工作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适合社会药店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多年以来,我国高职药学专业教育以药品生产、质量检测为主要工作方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尤其突出化学,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化学课程,而且各学科内容侧重于服务药物的制备、检验和存储,而与药物临床的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医学相关的课程开设只占很小的比例,缺乏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更是没有开设[2]。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化学知识丰富,生物医学知识贫乏,在药厂工作能力强。而在社会药店工作所需要的关于患者疾病基本诊断、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对药物治疗结果分析和评估能力、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人与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比较欠缺。这样最终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与患者进行对话,缺乏对患者的说服力,更谈不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供药学服务。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向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方向转变,培养学生掌握过硬药学专业知识,丰富临床专业知识和较强社会药店工作岗位能力[3]。
二、社会药店顾客基本需求
为了准确地了解患者在社会药店购买药品时希望药学工作者提供的服务,我们从永州市11个县区选取了8个乡、镇的民众为调查对象,安排了20多个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912份,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知,患者在社会药店购买药品时最希望得到能针对其身体状况指导用药,能得到有关药物配伍使用时的禁忌教育和帮助,能得到安全合理用药知识教育,能提供多种药物供其选择以实现降低治疗费用,能在自助用药时清楚最佳服药时间和方法。因此,我们就从满足这五个基本需求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置。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1.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在保留高职药学专业主干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的基础上,对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删减,尤其是化学课程。例如,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成了无机分析化学,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将有机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课时量减半,删除了药理学课程中药学拉丁文的内容,以便抽出课时增加医学基础课程。这样调整就是为了使学生具备指导合理用药和药品调剂的能力。另外针对2015年最新执业药师考试大纲的变化,我们也压缩了药物分析的课时量。
2.加强医学基础课程。为了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与患者交流沟通的临床知识结构和技能,为今后在社会药店工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打下医学基础[4]。我们增加了医学课程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课时量,同时新开设了部分诊断学基础、临床药物治疗学和临床医学概要这3门课程,并且邀请了部分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
3.开设交叉学科。针对现在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等,我们自编教材开设了常见病用药指导这门课程,详细介绍了有关的临床症状、合理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相当于交叉综合了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这样直接服务于学生将来在社会药店从事指导用药工作,同时也能更好满足学生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需要。
4.增设人文社会学科。在第四学期,我们还增设了医药商品营销学、顾客心理学人文学科。因为在社会药店开展用药指导和药学服务工作,除了要求具备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外,肯定需要一定的与人交流沟通和销售技巧,于是我们将文化素质教育和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融入课程教学。
(二)实验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1.探索情景式教学。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都是在实验室里完成,体现不出在社会药店实际工作的现场性。于是我们利用与老百姓大药房投资共建的模拟大药房,开设用药咨询服务综合性实验,让部分同学作为患者提问,部分同学作为药师和工作人员在柜台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大家交替轮换进行。通过这种情景式体验让学生融入到药学工作者与顾客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场景中去,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启发锻炼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
2.实施订单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融入企业,缩短岗位适应时间,我们从2011年开始与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和恒康医药集团等开展订单式教学培养改革,由学校和订单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关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派遣师傅共同进行教学。学生前两年在学校接受全面完整的理论知识教育,后一年全部进入订单医药企业中去,既安排顶岗实践又安排少量在企业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的理论教学,建立起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突出教学过程的岗位对应性。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职业技能与岗位规范接轨,最终实现“按需教育”。
我们基于社会药店方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经过多届学生的试验,通过医药连锁企业和学生本人的反馈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客观评价,比以前药学化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药店具体工作中上手更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更强,能更好地提供患者合理用药的指导及药学服务,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三方共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医学课程的大幅增加,学生学习任务明显加重,实验实训时间延长,教学课时安排异常的紧张。因此,我们基于社会药店方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
参考文献:
[1]袁海建,王卉,周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药学专业零售药店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药房,2015,36(26):5162-5164.
[2]杨宗发,杨元娟,刘晓颖,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探索[J].重庆医学,2013,42(16):1915-1916.
[3]周振华,王文渊,骆航,等.试论基层药学服务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药事,2014,8(4):60-62.
[4]程丽娟,陈秀荣,朱炳生.新时期的高职药学教育改革[J].科技信息,2013,15(12):196
[5]李秀丽,唐晓光,白音,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0):,261-262.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Pharmac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Pharmacy
ZHOU Zhen-hua1,WANG Wen-yuan1,LI Yu-ting1,HE Ai-ping2
(1.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Pharmacy,Yongzhou,Hunan 425100,China;
mon people big pharmacy,Changsha,Hunan 410000,China)
课程设计要点范文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学习了后面章节,忘记了前面章节的内容,不清楚到底要掌握哪些的知识,哪些知识是课程设计中需要用到的。在安排课程设计时,一般都在课程结束后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因为时间短,学生又缺乏实际知识,只能照本宣科,照猫画虎,甚至不知道在设计中构件是否一定需要,有的更是把别人的设计计算书抄袭一遍,毫无创新,毫无新意。课程设计完成了,但是质量得不到保证,课程设计成果不理想,而学生则反映钢结构难学,钢结构课程设计复杂、不好做。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则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教学目标,这已经成为钢结构课程设计的一大难题。
2推进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通过分析上述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结合近几年指导钢结构课程设计的经验,从引入工程实例、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增强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等多方面对钢结构课程设计进行改革。
2.1引入工程实例在课程设计讲解过程中,以已修建实际工程为主,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将书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近两年榆林麻黄梁汽车产业园区,兴建了一批汽车销售4S店工程,主体为门式刚架。就以实际工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已修建好的门式刚架,了解结构形式,翻阅完整设计图纸等资料,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一一对照、比较,增加了实际工程认知度,增强了施工图的绘制能力。在校教师再对钢结构施工图中的要点一一讲解,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2优化教学内容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课程设计内容。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集中讲解,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后,该校安排以理论部分较强的钢结构原理为主。对于课程设计部分的讲解学时几乎所剩无几,那么对于钢屋架课程设计中的支撑布置、荷载导算、内力计算、构件计算、节点设计等几部分以平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强调,这样能够保证设计各环节的质量,对此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另外,要求学生查阅最新规范、图集,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那么就要以最新设计规范为依据。
2.3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在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一种引入“参与•合作”教学模式。把一个设计项目拆分为几个子项,2-4人组成设计小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去,对某一项目进行设计,每人设计一个子项。“参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设计作用,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设计理念,团队合作的设计学习情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另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种形式屋架,有人字形、三角形、梯形,每种屋架有不同的坡度,采用不同的积灰荷载、屋面荷载、不同的钢号等,保证一人一题,避免抄袭、雷同出现。2.4教学方法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它最大的特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构件,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同时并用来实现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5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核制度第一,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合理安排进度。钢结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最后两周完成。设计前期学生进度较慢,设计工作状态懒散,设计进度跟不上,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制定详细进度计划,定时检查,才能保证学生按进度完成。第二,指导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及时讲解,同时准备一套较完整的钢结构施工图,让学生从制图的角度仔细查阅图纸内容。这样能够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第三,在成绩评定方面,指导教师秉着“公平、公正”地态度考核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出勤率;计算说明书成绩考核学生掌握概念情况、计算准确率、内容完整性;设计图纸成绩考核图纸整洁度、制图规范性、图纸完整性;课程设计答辩成绩考核学生回答问题完整性、准确性等。
3小结
课程设计要点范文4
1.课堂练习不足。目前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的后十周,课程设计环节安排在教学环节之后,教师的授课时间紧张,上课只能大概讲授要点,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与工程实际相差较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际工程知识,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对构造的设计难以理解,加之又有很多细部构造,单独依靠课本的文字描述以及平面图形难以想象实物的构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3.课程设计内容灵活性不够。课程设计的格式比较固定,缺少提供学生进行创新的模块,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大多按部就班,缺乏思考,只是按照例题做完了任务,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设计进一步改进思路
1.提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源于欧美一些国家,其实质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设计可借鉴此类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工程设计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2.课程设计分步实施。以往课程设计的展开都是在所有知识教完之后进行的,这样上课与实践效果均不佳。为了打破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严格界限,可使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首先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定课程设计题目,然后将课程设计划分为若干设计阶段。
3.教学手段多元化。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用多媒体、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外,现场教学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周围已建或在建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进行现场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4.设计内容的多样化。在布置设计任务的时候可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不同形式的桥梁,这样一个组负责一个设计,减轻了每个人的负担。并且,考核时加入创新得分这一项,鼓励同学去多思考,更深刻地去理解相关原理。最后进行统一答辩,向每个同学提问,根据其相关回答以及所做的工作再分别给分。
课程设计要点范文5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训练环节,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的专业训练过程,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理论计算、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规划、设计思想。
课程设计论文准备
(1)课程设计(论文)开始前应准备好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等必要
的教学文件,以及教学参考资料、范例等。
(2)在满足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设计选题应使学生得
到较全面的能力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做到参数、指标或侧重点不同,避免因工作任务雷同而出现抄袭现象。
2、课程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配备和职责
(1)指导教师应在课程设计(论文)开始时向学生下达任务书并公布具体
考核方式。
(2)指导教师应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出勤、工作进度,保证足够的指导时间,
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适当组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查学生完成的设计论文,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
将课程设计论文资料整理齐全,按要求存档,并填写有关报表。
3、课程设计论文的任务书和指导书
(1)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由指导教师拟订、撰写,经系主任
审查后,在布置课程设计(论文)任务时印发给学生。
(2)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论文)题目、已知技
术参数(题目背景)、设计(论证、调研)要求、设计(分析)方法、指导教师与系主任签字。
(3)课程设计(论文)指导书应包括设计步骤、设计要点、主要技术步骤
和关键分析、方案比较内容等。
4、成绩评定与资料归档
(1)学生课程设计论文完成后,由学生按要求装订成册,指导教师应组织
评审。课程设计论文成绩根据学生的考勤、课程设计论文完成质量综合评定,其权重由教学基层单位确定。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
(2)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填写《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课程论文)工作总结表》。
(3)课程设计(论文)成果及相关材料由学院保留四年。对于优秀课程设
计(论文),保管期限可适当延长或移交学校档案室存档。
课程设计论文要求
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应包括:
1.封面
2.任务书
3.目录
4.正文
(1).论文题目;
(2).技术参数、设计步骤;
(3).设计理论分析方法
(4).设计结论及其分析
5.参考文献
注意:绝不允许课程设计论文雷同,一经发现全部计为零分! (即便课程设计的内容相同或相近,在文字叙述中也要有自己独有的文字表达出 来,所有的图都要自己画,一旦发现报告中出现网络下载的图片取消成绩) 课程设计论文的格式要求:
论文使用A4纸打印,中文字符一律使用宋体,西文字符一律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一级标题采用小三号字加粗,两端对齐,段后空一行;二级标题采用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两端对齐,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题目、目录、附录、参考文献等标题采用小三号字加粗,居中对齐,段后空一行。
图标题应在一级编号下顺序编号,如图1.1、图1.2、图2.1、图2.2??,居中置于图的正下方,段后空一行。
表标题应在一级编号下顺序编号,如表1.1、表1.2、表2.1、表2.2??,居中置于表的正上方,段前空一行。
页眉采用五号字居中注明“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字样,页脚采用五号字居中标注页码(摘要和目录采用罗马数字,其它采用阿拉伯数字)。
(1)篇幅
课程设计论文的篇幅为3--4千字左右。
(2)装订
论文按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的顺序装订成册。
题目:
课程设计要点范文6
关键字: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1 概述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通常简称为编程语言,是一组用来定义计算机程序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被标准化的交流技巧,用来向计算机发出指令。
当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种类繁多、共性大、更新速度快,同时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蓬勃发展使得计算机软件开发从业人员的职业分工更为明确。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上看,除了要求从业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不能再仅仅孤立地教授几门编程语言、几门相关的专业课程而已,而是要教会学生掌握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蓝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延续传统的学历教育方法,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需要改革,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当前的教学改革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学习领域”、“任务驱动”、“职业岗位导向”、“面向工作”等各种课程设计方法层出不穷。然而,纵观大部分课程改革,我们发现其教学改革更多体现在独立的课程中,并没有在课程与课程的衔接上下功夫。大部分院校均先后开设VB、C、C++、JAVA等多门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专业课程,学生虽然学习了多门程序设计语言,然而每一门语言都只学了皮毛,每一门课程都学了基础,只能完成课堂和课后的作业和练习,而对于能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如何综合解决问题一筹莫展,碰到问题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
2 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探索与改革:C语言学习三部曲
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同时很多新型的语言都是衍生自C语言,,掌握了C语言,经过简单的再学习,就可以用其他新型的语言去进行程序开发了。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只要把C语言学扎实了、学透了,就可以说掌握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精粹。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C语言为主线,以一脉相承的C语言、C++语言、C#语言为基本知识内容,配合上数据结构、UML、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点,提出语言知识入门、语言能力提高、语言技能应用三个阶段和应用层次的“C语言学习三部曲”的课程改革方案。
第一阶段:语言知识入门――C语言与数据结构整合
1、课程知识要求:
1) 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如数据类型,3种语句结构,数组,指针等。
2) 掌握数据基本结构形式和操作,如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以及数据结点的查找、添加、删除、排序等操作。
3) 掌握“自顶先下、逐步细化”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2、课程技能要求:
掌握如何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特别是数据的表现形式和动作行为的表现形式。
3、课程设计要点:
将C语言和数据结构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在讲解C语言的数据类型时溶入数据结构知识,在讲解C语言的语法结构时溶入数据结构的数据操作知识。
4、课程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程序设计思想和理论,学会数据及数据处理由现实世界向计算机世界的转换方法和过程,学会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描述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第二阶段:语言能力提高――C++语言与UML工具整合
1、课程知识要求:
1) 掌握C++语言的高级语法知识以及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形式,如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封装、继承、多态,以及模板等概念。
2) 掌握UML知识,掌握利用UML工具(如ROSE)来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和建模的方法和过程。
3) 掌握以“抽象与分类”为关键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2、课程技能要求:
掌握如何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特别是以面向对象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该课程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掌握了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后,进一步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3、课程设计要点:
把C++语言和UML进行有机的整合。将UML作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分析和设计的工具,而将C++语言作为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编程和实现工具。
4、课程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理论,学会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OOD)和面向对象编程(OOP)方法和工具。
第三阶段:语言技能应用――C#语言与数据库操作整合
1、课程知识要求:
1) 掌握C#语言的高级语法知识和软件架构知识,如集合、委托、托管、、C/S与B/S架构开发方法等。
2) 掌握数据库操作知识,如SQL语法、、XML等。
2、课程技能要求:
掌握多层架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复习第二阶段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后,掌握开发.Net应用系统的方法,掌握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方法,以及掌握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添加、删除等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3、课程设计要点:
将C#语言与数据库操作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讲解用C#语言开发基于.Net的多层架构应用系统中,通过讲解与LINQ将SQL溶入C#语言。
4、课程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和数据库操作,掌握通用的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
3 结语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会议上说到:“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教学改革和创新。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探索与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进企业,与企业软件开发人员的进行密切联系与沟通,了解市场发展与需求等一系列调研后,提出了改革方案并付诸实施。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思路是正确的,课程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