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公司规章制度

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0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企业经营的范围和企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企业面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才能保证企业所有员工都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理各项业务,保证企业和股东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得企业更加注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本文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之下完善内部控制提供借鉴。

一、业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器,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平稳的运行,从容地应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作用如下。

1.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财务风险是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风险。在近期我国局部地区,一些民营企业就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甚至导致了部分大型企业的直接倒闭。这些企业往往都因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企业的财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不能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了解到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2.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保护企业和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分权制衡”原则,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所有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者以上的工作人员甚至工作部门之间完成,所有工作业务的处理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每一个业务人员都有明确的业务责任。同时,内部控制还有“不相容职位分离”原则,有效地预防部分岗位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损害企业和投资人利益的方式获取私人利益,有效地保护企业以及投资人的利益。

3.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剧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企业只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才能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竞争压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理各种业务,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通过监督、考核以及各项激励措施,调动所有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正常运营至关重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平稳运营,规避各种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但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部控制认识存在误差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体制,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企业运营相关的各种活动都纳入到这种体制和机制之下,保证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能够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有序进行。但在实际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第一种误区是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等同,认为内部控制可以完全代替企业的管理活动。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是没有看到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工具,企业管理活动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手段。另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分权和监督。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内部控制表面上的现象,并没有理解内部控制真正的含义。

2.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

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我国文化的影响,对内部控制体系认识不足。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甚至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机制就是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管理与监督的机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应该覆盖到整个企业的所有岗位。这就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设相当落后,部分岗位以及人员不能纳入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之中,严重地削弱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

3.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缺失,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必须要以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合理的业务流程作为基础。当前,我国的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减少监督成本和业务办理流程,将部分业务的办理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员工或者岗位,这就会导致必要的监督措施的缺失。个别的员工具有超过其能力及业务范围的权限,严重违背内部控制的“分权制衡”原则以及“岗位分离”原则,导致企业内部失控。特别是如果这些情况出现在企业的采购或者财务岗位,将给其带来巨大的风险。

4.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缺失

企业的会计信息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企业的会计从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理相关业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真正了解企业各部门运行的情况,才能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状态。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缺失、职业判断能力低下、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在上级管理者的命令以及相关利益的诱惑之下,为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失控。

三、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意识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还有相关人员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要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企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受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要真正加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首先需要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让企业管理者真正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掌握内部控制的方法,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让企业管理者理解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所有日常管理活动都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2.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必须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前提。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都存在“人治”的倾向。部分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机制就是方便上级管理下级,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因此,要强化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就必须转变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将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所有管理和日常业务活动都纳入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之内,改变企业“人治”的局面,利用企业的规章制度约束和引导所有员工的行为。

3.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分权制衡”和“岗位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两个重要原则。但分权以及业务的分离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监督成本以及业务办理成本的增加。部分企业为了节约运营成本,没有按照内部控制的相关原则在企业内部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没有合理安排相关业务的办理流程。这就导致部分员工或者部门出现过于集权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要解决这一难题,企业必须设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得所有人的业务活动都有明确的责任,都在一定的监督之下进行;所有业务的办理都会涉及到不同的岗位和员工,必须防止部分员工权力过大而无法监控。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合理地设置部分业务的办理和审批流程,保证所有业务的办理都会涉及到不同岗位的员工,重要业务的办理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从流程控制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4.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企业的财务岗位在任何企业都是核心岗位。财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以及企业运行的风险。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低下、职业道德缺失,在上级领导的命令或者外界利益的诱惑之下,不能按照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依据已经发生的业务事实记录相关财务活动,给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地扰乱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隐患。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让财会人员了解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了解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让财会人员自觉遵守企业的财务制度,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记录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文2

企业无论大小,在管理上都要有章可循,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企业同样要讲惯例,甚至要比大企业做得更好,在每个细节上下苦功,这样才有机会,否则,拿什么和大企业去争?

在大多数私企,很多管理人员是老板“亲信”,但本身并不具备管理素质,管理混乱埋下劳动争议及纠纷种子。管理人员不熟悉业务,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比较差,责任心也差,这就导致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劳动争议及纠纷的发生。

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管理者不依法管理,被管理者不信守合约,一旦利益冲突,便各行其是。例如有的单位为留住人才,不顾人事政策的规定,对人事流动也多方阻挠;有的单位在劳动合同中订立显失公平的条款来约束人才。

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只有很少的几项,一旦发生争议,就无所依据。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使得这些规章制度不能落到实处,该奖的没奖,该罚的不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导致劳动争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所讲的只是一些很明显的具有大众化的原因,而实际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具体的分析。

第一,依法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首要前提条件是合法,只有合法才能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如果所定的规章制度不合法,那么在劳动仲裁中将不能作为有效证据得到支持,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案例:某企业老总从报纸上看到机关改革中的“末位淘汰”制度很受启发,也想在企业中实行这种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方法。在征得企业其他主要领导的同意后,便在本企业推出了企业版的“末位淘汰”制度。但在该项制度实施不久后,便有一位职工因被“末位淘汰”而不服,向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企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那么,企业的做法是否合法,而该职工的要求是否会被支持呢?

评析:老总认为推行“末位淘汰”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但他的做法却恰恰违反了劳动法中的有关规定。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解除或终止必须是在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情况出现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本案例中的企业并未就劳动合同中的相关内容根据“末位淘汰”制度做相应的修改,所以企业制定“末位淘汰”制度来解除与职工的合同是没有法律根据的。

其次,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度不仅对职工起作用,同时也约束到企业的行为。

案例:某公司的《员工守则》中的第十条中对上班时间员工私自外出的情况的处罚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次发现,给予书面通报;第二次发现,解除劳动合同。”

刘女士是该公司办公室职员,有一天她私自外出到公司附近的商场给儿子买学习用品,结果被人事经理发现。人事经理通报了办公室主管,办公室主管找到刘女士,严厉批评。可过了几天,刘女士又一次上班时间私自外出去买水果,这次不巧被公司行政副总抓个正着。公司鉴于两次私自外出的事实,根据《员工守则》,向刘女士下发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刘女士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

评析:公司对刘女士的处罚结果并没有问题,因为刘女士确实两次在上班时间私自外出而违反了纪律,而且违反公司劳动纪律的结果在公司的制定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公司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并没有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做。公司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员工的同时也约束着公司本身的行为。所以,该案例中的公司在仲裁中败诉,不得不品尝因没有严格执行公司规章制度而酿下的苦果。

第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经常是劳动争议仲裁中一项重要的证据,不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内容要合法、规范、完整。任何一种合同,内容合法都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而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往往也是劳动争议发生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就要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劳动政策、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订出一份合法的劳动合同。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续订等工作应及时履行必要的文字程序。

订立规范、完整、合法的劳动合同,只是合同管理的一个基础和前提而已,更重要的是履行合同,只有严格、认真地履行劳动合同,才能真正地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及纠纷的发生。

第三,加强宣传,使员工熟悉各项规章制度,预防劳动纠纷发生。

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规范员工行为、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的重要依据,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要把宣传和组织员工学习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义务来对待。要有意识地组织员工学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尽皆知。只有知道并掌握了这些规章知道,才能去贯彻和实施。

第四,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作用。

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多样;协调

企业管理体系即企业运行的所有规则和方法。狭义的企业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标准化建设、开展企业三体系认证等工作。而广义的企业管理体系,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企业战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信息、文化等其他体系。这些系统相互影响、依存、关联,构成了企业的整个管理链条。

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狭义的管理体系上, 主要论述我国国有企业特有的一种管理现象,即一个企业同时建立和运行着多种狭义的管理体系,如:规章制度体系;企业标准化体系;以及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通常简称“三体系”)等同时并存的现象。

一、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多样化并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发展壮大的自身管理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快,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建立,国有企业自觉加强现代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努力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接轨、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企业积极探索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地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工作和 “三体系”认证工作等。

2.满足上级主管单位和地方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国有企业在设计和构建管理体系时,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管理目标自行设计管理体系,还要符合上级和主管部门等的管理要求。因此造成企业在已经拥有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又建立起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环境、职业与安全体系。

二、管理体系运行状况

1. 管理制度体系

主要是指企业的规章制度。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习惯于应用这一传统型的管理制度体系。目前,随着在国有企业广泛开展管理制度提升活动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国企的规章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并能够得到广泛有效的实施。

2. 企业标准化体系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标准作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扩大技术垄断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大集团公司的竞争焦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技术标准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90年代以来,许多国有企业或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或按照上级的强制性要求,开始了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和形成了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基本框架的企业标准体系。

3.“三体系”认证

“三体系”认证是指ISO9000认证(质量管理体系)、 ISO14000认证(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认证(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三体系”标准是被世界多数企业所接受的,企业在开展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工作方面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已经成为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要素之一。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国企普遍重视和开展了“三体系”认证工作。

三、多种管理体系同时运行的优势与弊端

1.多种管理体系同时并存的优势

(1)能够满足不同的管理意图和管理需求

在国有企业常有的三种管理体系中,管理制度最符合传统习惯,形式直观、简洁,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更易理解和接受,在实际运行中效果最好。所以,管理制度体系最适合“管人”。

(2)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发展的深刻变化,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决定未来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有形资本,而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技术标准往往决定了某一行业的技术路线,并最终决定企业的产品发展方向。标准化战略的运用得当与否,往往能决定企业的生死。所以,企业标准化建设更适合 “管技术和创新”。

(3)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对外贸易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因企业和产品而异,遵循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行为的准则,强调以国际惯例为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正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的国际接轨,特别是实施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依据的质量认证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国际惯例。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标及贸易谈判中,是否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企业质量体系并取得第三方认证证书,已成为投标签约的先决条件。在供需双方的贸易活动中,依据ISO9000系列标准取得体系认证是得到取需方信任获取订单的前提。企业“三体系”认证更适合“管质量”。

2.多种管理体系同时并存的弊端

国有企业中负责规章制度建设、标准化建设、“三体系”认证工作的往往是不同的部门。在设计和建立不同类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管理体系的重复、交叉和冲突。同时,还会造成管理“过剩”,效率降低。

四、不同种类的管理体系如何和谐共存,有效运行

1.建立科学、高效的体系管理流程

(1)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的建立,都是对企业某一领域管理的强化、细化,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企业可以最善于驾驭的规章制度体系为核心,建立起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框架。

(2)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应将侧重点放在技术标准上。而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必须做到要求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保持一致。即内容统一,格式上符合标准的规范要求。

(3)“三体系”认证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将质量(环境管理、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从而保证企业现行常用管理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融合与协调。

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文4

【关键词】 日本企业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引言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无可厚非,但企业同样是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对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同时扮演好“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角色。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承担的对社会、对员工和对环境的责任,具体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按照道琼斯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原则,只有同时兼顾到经济、环境、发展三者间的利益,并在这三者之间实现平衡发展的企业才能获得长期成功。虽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经营成本,但从长远上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且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成为一个一流的国际企业不可忽视的竞争力之一。日本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已经有了一系列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依据。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过程中,要多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不断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各项工作,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根据日本专门和统计社会责任报告的General Press有限公司每年都的《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书》中的调查分析可知,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报告的名称日益多样化,具体来说有环境报告、环境管理报告、社会环境报告、可持续报告、CSR报告、责任关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其他的形式。二是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内容也日渐充实,对环境信息、社会信息、利益相关者等多方面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都有所涉及。三是在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业中,银行及其他金融行业、保险业、批发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都增长显著。

1、规范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出台了《环境基本法》、《环境基本计划》、《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使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控制环境污染的成本,从而催生了日本最早的社会责任报告,即1993年由本田汽车公司的环境保护报告,以及由东京电力公司的环境行动报告。1999年日本环境省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用于指导企业进行环保成本的信息披露。从2000年出台第一份官方环境会计报告――《环境会计指南》起,日本相继推出了《环境会计指南》2003年版、2005年版、2007年版,该指南系列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范围、方式、内容等作了更加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大大提升了操作的可行性。2003年被普遍认为是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元年。在这一年3月,日本政府内阁了《促进可持续社会建设主计划》,并提出到2010年,实现“有50%以上的上市公司和30%的未上市、但雇员超过500人的企业应环境报告”的目标。同时,日本企业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向投资方和消费者渗透,在组织架构上,很多企业成立了专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机构,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其业务活动更好地整合,同时还定期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公开和透明。

2、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

日本是亚洲最先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国家,松下幸之助关于“企业是社会公器”的认识对日本影响很深。由于有较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日本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上丰富而具体,披露形式上可靠又多样。为了让日本全社会更好地了解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目前有超过90%的日本企业每年都会“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这里面主要是介绍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理念、方针、组织和实施的情况等。同时,日本企业为了有效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理念、方针、规划到实施、监督、评价与完善、信息公开等一系列环节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体系。另外,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中的每一部分也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子系统,比如环境保护,并且还明文规定了相关的内容。由此形成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体系,不但能对企业和员工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约束力,并且还有利于接受社会监督。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已经形成了组织管理、实施操作以及监督评价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进而能从多个层面保障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规划、有管理和有监督的展开。从整体上来看,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员工权利、环境保护和社会贡献这四个方面,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思想。

3、推动日本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督机构

目前日本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社会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环境检察部门、环境研究所、同业协会中的环境监查委员会、咨询公司等都有积极参与。以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为主的日本相关协会、职业团体和研究机构为满足社会需求,都积极开展了与企业环境审计和第三方认证有关的调查研究及实施工作。不少企业对环境管理系统、环境业绩等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而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包括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审计鉴定并发表意见,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经营成果。

三、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要在我国企业中有效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促使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完全可以借鉴日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

在日本政府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指导中,影响颇广的是“环境会计指南”系列。日本政府定期推出该系列的最新版本,逐步确立了环境会计系统框架,促使企业的披露形式规范化与统一化,增加了企业间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具备很强的实践指导性。而目前我国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主要是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指引》,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以及201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单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规章制度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无强制性规定,多倡导公司自觉、自愿地披露其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详细的用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的规章制度,指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2、提高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日本的很多著名企业都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推进部或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室,用来专门负责全球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工作。但在中国,专门设立社会责任部的企业屈指可数。虽然我国各行业、各地区社会责任信息定期机制初步显现,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企业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待进一步激发。我国政府应倡导企业逐步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公司的战略、组织和日常经营中,并将中期以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和下一年度的具体社会责任目标相结合。

3、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社会监督

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时候,总是存在自我吹捧的倾向,故其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应当经过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可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把社会责任审计结果传达给各利益相关方。但仅仅发挥传统审计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采取各种形式的社会监督等来推动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例如通过媒体可以系列报道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从而引起社会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有效性与透明度的关注和讨论。另外,行业组织也应该加强自律,督促其成员认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积极落实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事宜。

【参考文献】

[1] 宋丽然、许家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亚洲[J].财政监督,2010(11).

[2] 卢洪友、祁毓:日本的环境治理与政府责任问题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3(3).

[3] 雷鸣: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征及其启示[J].日本学刊,2010(6).

[4] 张和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2(3).

[5] 钟宏武: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文5

1美国企业与丰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

1954年美国学者Peter F Drucker提出了“人力资源”的定义,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美国的管理学者与企业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形成了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美国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价值为导向,围绕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控、合理配置的过程。并根据企业需求,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选聘、培养、激励、考核等),实行模块化管理。从雇用关系上来分析,美国企业采用的是市场化的雇用关系,即当员工认为企业支付的薪酬与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不相匹配时,员工通常会要求加薪或跳槽,员工和企业之间以绩效考核为基础,以价值为尺度,相互博弈,最终实现雇用与被雇用。

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并没有对“人力资源”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像美国企业一样分模块实行管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聘、培养与激励等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并且与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它更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责任的相互性与价值观的认同性。基于日本企业的特色人事制度和丰田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丰田采用的是长期的、基于承诺的雇用关系。

美国企业与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以招聘为例,美国企业在选聘员工时注重的是个人能力与专项技能等内容,以补充岗位空缺为目的;丰田在选聘员工时注重的是对丰田价值观的认同,从一开始就从精益角度出发选拔高度认可丰田价值观的人,并注重其全面发展,培养其超越岗位需求的能力。

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与日本的社会文化差异。美国文化突出个人的能力与贡献,有较强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且注重每个人的个性;而日本是单民族国家,更注重忠诚度与集体利益。因此,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二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差异。

基于日本的社会文化和丰田独特的生产方式,也形成了与美国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并支撑其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丰田生产方式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1以人为核心

丰田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团队是由人组成的,机器设备是由人来使用和维护的,丰田正是以人为核心,进而依靠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传承和积累。丰田生产方式注重效率提高、消灭浪费,提高效率需要从人为操作单元的工位以及由工位、工序等衔接起来的生产线开始,进而从共产全局入手,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提高、每一个环节都杜绝浪费,机器不可能主动消除浪费,只有以人为核心,每个人都有彻底消除浪费的思想,才能实现彻底的消除浪费,进而更好地支撑丰田生产方式。

22以规章制度为首位

在丰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始终以规章制度为首位,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一开始制定规章制度时就以人为核心,从员工的视角出发,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得员工能够充分理解并支持规章制度,并使得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M而树立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权威。

23模糊管理

与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针对每一个岗位细致全面的制定岗位说明书不同,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模糊管理。所谓模糊管理并不意味着职责模糊,而是以人为核心,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能力,逐步增加工作的内容,不仅仅将员工限制在某一岗位和领域,让其到不同的岗位,熟悉不同的工作内容,培养其超越岗位需求的能力,使员工能够随时为整个企业而工作。

3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丰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聘、培养与激励等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与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通过其独特的教育培养将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和价值观输送给员工,并通过各种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

31招聘机制与特征

丰田从一开始招聘就遵循丰田生产方式少人化的理念,要招聘新员工必须有实质业务的增加,并且严格遵循招聘的规章制度。且从一开始招聘就寻求与丰田价值观的相符应聘者,而不是在招聘结束后,通过再培训让新员工来认可其价值观。丰田的招聘有以下特征:一是丰田的招聘活动基于丰田生产方式出发,选拔适合其生产方式的人,特别是对产品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关注;二是在选拔应聘者时不以其能否胜任某一岗位为尺度,而是选拔与其价值观相同并愿意为企业奉献的人;三是整个选聘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全方位地进行考察并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四是每一个参加应聘的人都能有很好的参与度,并且更全面地认识丰田,做到企业与应聘者的双向选择。

32培训的工具和方法

主业教育。公司对新员工开展全面、细致、分阶段展开的学习活动,从而使每个员工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项能力,并且依靠团队合作展开,不仅实现技术、能力的培养与传承,而且加强了团队合作与建设。

非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是丰田深入员工生活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通过人际关系的建设、企业价值观的持续输送,实现了对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活动通常是由工会组织以小团体的形式展开的,企业为员工的活动提供场所,在活动中每个小团体的成员都轮换着担任不同的角色。这些团体活动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体现了模糊管理轮流担任不同角色、丰田生产方式依靠团队合作等丰田的价值观。此外,“故乡通信”等活动,还通过精神上的影响不断提升着丰田员工的积极性。

QC小组。丰田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体系,使得每一个员工都投身到持续改善活动中,参与QC小组。员工提出的改善活动得到采纳后会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这些奖励使得员工的创新和知识产权得到尊重,从而激发所有员工参与到改善活动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彻底消除浪费的思想,开展改善活动,使得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每个员工、每个团队都有改善活动。这些小改善长期坚持下去,并得到有效落实,会使生产工艺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安全隐患持续降低,作为丰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调动员工参与质量改进的一种工具,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丰田生产方式如此独特,其他企业均难以复制的原因。

33激励机制

丰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合理的薪酬设计、稳定的工作环境、从管理者开始的考核体系、科学的晋升途径等。以员工晋升为例,在丰田,相当部分的管理者都是由基层员工提拔而来,自下而上的晋升,使得管理者能够准确了解普通员工的工作状况,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管理,而且这种晋升途径,给整个企业员工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使职工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国企公司规章制度范文6

所谓行政管理效率,就是在圆满完成行政机关的使命和任务以及即定的基础上,投入的工作量与所得的工作效果之比。低下的行政管理效率,会使企业机构僵化,调节失误,作用错位,而高能的行政管理效率则可使企业运转有序,可调控性强,具有行业竟争优势。由此概念入手,具体分析企业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

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工作人员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

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行政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行政管理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全面规范的管理规则。因此,行政管理体制不全,机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企业里一些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素质不高,知识能力不强,遇事怕负责任或不负责任,缺乏全局意识,对自己有利就干,无利可图的就推诿不干或放在一边慢慢拖着干。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借口上,既浪费了时间又耽误了工作,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严格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对建立的规章制度作为本单位的规章,在领导的统一部署下,落实到岗、落实到人,严格执行。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各就各位,各行其事,各负其责。要真正把各项制度具体落到实处。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工作做得好,成绩突出的,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重视,做得不好,漏洞明显,或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认真总结教训。通过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使规章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至流于形式。

引入现代化技术与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在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无处不在,就企业行政管理可通过计算机合理运用效率管理软件实行企业现代化管理。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自主管理、绩效考评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百年历史,曾经铸就过邮政的辉煌,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可同样是由于这套管理制度在面对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的今天,感到束手无策。通过科学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可以极大的缓解传统的陈旧管理方法与现时代的格格不入。

实施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对策

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管理系统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必须保证其管理措施有畅通的行政实施渠道,再次还要建立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职代会、工会的民主监督职能,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防止其牟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