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

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文1

山西汾西县众心蚕丝农业专业合作社以蚕丝深加工为龙头,带动蚕桑基地建设和发展,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以“公平、诚信、拓展、进取”的理念,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事栽桑养蚕,收购、销售、加工同类产品以及向会员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当前,合作社已有会员100户,注册资金121万元,带动900个农户,1400个劳动力就业,其中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830人,年产值超过70万元。

实施办法:合作社以冯村、桑堡、杏虎沟、郭村堡、南掌、焦家庄为重点,大力发展养蚕专业户。一是配合县农业局,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种养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采集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市场行情,积极引导入社农户栽桑养蚕,与入社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书,确定最低保护价,提高入社农户的积极性,确保农户利益。

2008年在农产品价格一度节节高升,而蚕桑价格却稳中有降,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合作社积极深入到蚕农家中,调查了蚕茧生产发展情况,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向他们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发放蚕种、蚕药,加强日常管理,并与农户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书,让他们吃上了“定心丸”。当年春蚕喜获丰收,每张纸单产达38千克左右,收购鲜蚕近4万千克,每千克收购价为17.30元,蚕农收入达70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5万元。

今年,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合作社除免费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外,还对困难户实行资金帮扶,优先向他们垫底提供了1000~2000元的蚕种、蚕药等。

另外,合作社还积极向省、市争取到466.7公顷桑蚕基地及缫丝深加工项目,革新技术,推行省力化绿色养蚕新技术,以提高养蚕科技含量,减轻劳动强度。该项目投资4426万元,直接扶持1200个农户,能就地转移3000个劳动力就业,年销售收入2542.74万元,实现利润623.4万元,投资回收期7.71年,利润率13.45%,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目前已投入1000多万元,对小蚕共育室、蚕房进行了改造,添置了空调等设施,使小蚕共育面提高,为蚕茧丰收奠定了基础,逐步实现由常规传统养蚕向规模化栽桑养蚕生态农业过度。今年计划发展蚕桑种植面积133.3公顷,养蚕1000张,产蚕5万千克。■ (山西临汾市农业局041000王秋萍)

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文2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1、发展迅猛,数量领先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2008年9月末,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251个,发展数量居全国第一;入社社员达23万户,带动农户110万户,两者占全省总农户的20%。

2、组建形式多样,服务涵盖广泛

从组建形式看,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牵头型、技术能手领办型、村级组织筹办型等多种类型并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合作模式看,有生产型、销售型、加工型、产贮加销一体型、专业技术服务型,合作模式呈多样化趋势。从合作范围看,由初期的村内、乡内合作发展到跨乡、跨县合作,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合作范围的拓宽,进一步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统一“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有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几乎涵盖了农村经济各个领域,实现了农村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效地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

3、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与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逐步创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全省共有3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相关认证,其中85个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个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6个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占到了全省农产品“三证”认证总数的18.6%,另外还有186个注册了商标,逐步形成了“建一个品牌、兴一项产业、带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局面。全省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为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合作成效日益显著,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经营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4、促进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经营模式,或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种植经营,或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全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直接统一经营和统一服务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2万亩,占到全省规模经营面积的58%。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改变粗放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新、优、特”品种,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历年累计发展的情况看,全省10251个合作社中,发展数量超过1000个的有长治、晋中、运城和临汾4个市,共发展6556个,占全省的64%;500―1000个的有大同、吕梁、太原和朔州4个市,共2716个,占全省的26.5%;而忻州、晋城和阳泉3个市均不足500个。

2、发展规模偏小

截至2008年9月底,全省10251个合作社共有入社社员23万户,平均每个合作社仅22户,仅占全省661万农户的3.5%。全省50人以上的合作社只有81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除发展规模偏小、示范效应不明显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着结构单一、经营粗放、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3、发展资金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流动资金,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后劲乏力。究其原因,一是农民收入低,出资有限,合作社自有资金本身不足;二是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时间短、规模小、实力弱,致使合作社在争取金融部门贷款上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和担保,难以达到金融部门贷款的规定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但只有少数合作社能贷到,且贷款利率普遍偏高,并且贷款都是贷给合作社成员个人,而不是把合作社作为一个经营主体予以放贷支持。此外,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做好风险的防

范工作,而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从而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

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不断强化对合作社的引导,2008年6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一周年之际,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贯彻落实该法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重点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对合作社的“帮生、帮长、帮规范”行动,有力推动了各地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帮生”就是加强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帮长”就是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加大人员培训、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努力营造合作社成长的宽松环境。“帮规范”就是做好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二)加大培训力度

省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写了《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资料》,并以此为教材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训,2008年全省共培训了近一万人,对农民组建和发展合作社给予了积极的指导。

(三)创新发展环境

省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监管实施“四不”政策,即登记不收费、不验资,监管不年检、不罚款,有力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部门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列入专项预算,2008年省级专项扶持资金达到了1000万。全省11个市、115个农业县(市)中已有8个市、46个县(市)将1890万元专项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贷款扶持,截至9月底已支持了12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思考与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职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五处提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省上下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定的精神上来,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切实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协调工商、税务、质监、交通、土地等部门具体落实各项倾斜政策和优惠措施,形成扶持合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加强政府扶持资金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施重点工程,注重品牌建设

根据山西实际,近期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是实施“四个三”工程,即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重点推进忻州、吕梁、晋城等市加快发展;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包括合作社财会人员3000人;培育扶持30个省级重点示范合作社;培育扶持300个市、县级示范合作社。通过培训、扶持、帮助,尽快促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更大、更快速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依靠自身优势,抓住优势产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商标注册、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QS安全认证的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逐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合作社竞争实力。

(三)加强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典型

针对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对合作社的发展要分类指导。发展较快的应在提高质量、提高效益、规范发展上下功夫,并力争在建立信用合作、联合发展上有所突破;发展较慢的应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方针,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居中的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发展与规范并重。同时,对于新建的合作社,要力争更多的农民加入,提高农民的入社率;对于已建的合作社,要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吸收更多的农民入社,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户的入社率达到50%以上。

(四)严格建章立制,促进规范运行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章程、协议,使其在依法成立、依法登记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的范围和约定的责、权、利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合作社内部民主选举、民主议事、盈余返还和财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合作社成员的地位和经济利益。通过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建制,从根本上增强合作社的内在活力,进一步拓展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五)拓宽融资渠道,提供项目扶持

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文3

急农民之所急积极探索实践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县农行是一个农村大行,大客户、大项目相对较少。全行11个网点全部为乡镇农村网点,这些网点以前基本上以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资产业务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由于资产业务的停滞,农村网点的竞争力也在下降。在这种状况下,通过对十个村抽样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为3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依照这一比例,全县有30万农户,有9万农户有贷款需求,贷款总需求近40亿元,这说明农村市场广阔。后,该行按照总行提出的“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发展农户贷款业务。在推进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多户联保、信用等方式,也学习过“五老”推荐、村委会推荐、共青团+农户等方式,但是在继续加大农户贷款投入的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了困难在加大,这种困难来源于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难度,按照上级行的规定,如果农户贷款不良率超过2%,小额农贷业务就会被叫停。但事实上农户贷款点多面广,目前每个网点平均发放贷款超过了300户,对这些农户管理已是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农行人员少,信息不对称,对每个农户进行调查,放贷效率也不高,防控风险也更困难。从理论上讲,小额农贷的批量放款和管理是世界各国寻求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小额农贷不通过批量处理,就很难解决收益覆盖成本、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难持续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帮农民之所帮创新担保模式

现代农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农户,根无基不立,没有农户的生产种植,任何产业链条都不可能做成功。作为农行,服务“三农”在农村说到底还是要服务农户,没有农户的发展,就没有农村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发展。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的金融需求很强烈,但是存在贷款难、存款难、取款难、汇款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是必须面临的问题。在破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上,积极探索了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设立、运作、控险、合作的四种模式,共同构筑起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的整体框架,最终形成了现在小额农贷“批量管理”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合作社为纽带,以社员为对象,以产业为基础,实行互助担保。主要特色为:

科学严谨的设立理念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坚持四个原则运作,即坚持政府引导、有限介入、商业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其中商业运作是,指在农户入社入股自愿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运作。包括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吸收股份。农户加入合作社时,入股5000元,用于建立担保基金。成员有贷款需求时,农行按照成员入股的金额最高放大10倍给予贷款支持;二是市场经营。担保合作社的主要经营收入为担保费和股金利息收入,农行让利于农户,对农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农户在贷款时,按照不超过贷款额度的1%向合作社缴纳担保费。合作社的收入分为两个用途,其中不高于60%用于合作社的日常开支和维权费用,包括对工作人员的酬劳支付,其余用于增加担保基金、冲抵担保发生的经营亏损、代偿支出和弥补担保呆账损失,确保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正常运行。

新颖高效的运行模式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的最大创新就是把担保公司和社员联保模式组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担保体系和担保模式。该模式吸取了担保公司的正规化经营方法、运作体系、管理措施,同时又兼备了社员联保的连带偿还责任。一是三个制度奠定基础。制订了章程、担保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对社员加入的条件、社员的义务和权利进行了明确,同时进一步细化了担保流程,让流程更加清晰,操作更加规范,确保了担保合作社的可持续运转;二是三个流程提高效率。在入社流程上,按照成员申请、联保小组民主投票推荐、合作社理事会议民主投票决定、理事长审批的流程进行操作;在担保流程上,按照成员申请、联保小组民主投票推荐、合作社理事会议民主投票审批、向农行提供担保函(附名单)、农户借款合同逐户盖章担保的流程操作;在贷款流程上,按照成员申请、受理调查(担保函、总行农户贷款制式三张表)、上报审批、签订农户贷款合同(合作社逐户盖章担保)、贷款发放的流程操作。三是三个账户强化管理。设立担保基金账户,成员入股的股金全部存入担保基金专户,主要用途是在补偿担保基金账户不足以偿还逾期贷款垫付农行贷款;设立补偿担保基金账户。担保合作社按照社员贷款金额的1%至2%收取担保费,其中的40%存于补偿担保基金账户,用于偿还社员的逾期贷款;设立费用管理专户。在财务制度中规定将担保费的60%存入费用管理账户,用于担保合作社的管理费用,包括日常开支、维权费用、对工作人员的酬劳支付等。

安全有效的控险模式一是入社保证。入社保证即准入管理,是最源头的控险措施,农户申请加入合作社时,必须经过联保小组民主投票和理事会议民主投票两层关口。由于合作社是以村为单位设立,申请人的品行、财务情况,社员都一清二楚,保证了准入质量。二是基金保证。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成员交纳股金作为担保基金,章程和农行同担保合作社签订的协议上都规定了当社员贷款逾期时,农行有权先从补偿担保基金或担保基金中扣还贷款。三是联保保证。当经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清收无果,贷户确实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照章程和联保协议书的规定,贷款将首先由本联保小组成员按入股比例偿还,不足部分由担保合作社其他成员按比例代为偿还。四是社员退社控制。担保合作社成员对其他成员贷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在贷款本息 未还清时,不得退出合作社,逃避连带保证责任。五是逾期比例控制。担保合作社担保贷款逾期率高于10%,且担保合作基金垫付金额占基金总额的20%以上时,停止为农户提供担保,集中精力清收,当贷款逾期率低于10%,垫付比率少于20%时,方可重新为农户提供担保。

简单实用的合作模式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成立后,农行与担保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对担保合作社出具担保函并在借款合同上盖章确认担保行为的农户进行整体授信,分户用信。同时,吉祥寺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的贷款模式与其他融资模式相比,主要有四大优势:一是放大倍数。农户入社时,需向担保合作社交纳5000元的股金,作为担保合作社的担保基金,农行按照农户交纳担保金的最高10倍放大贷款比例,即农户只要交5000元的担保金,就可以最高获得农行5万元贷款的支持(第二个合作社的农户贷款可达20万元以上);二是优惠利率。为了更好地惠农,让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农行对担保合作社成员的贷款利率实行优惠,低于金融同业贷款利率;三是简化手续。目前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成员申请贷款,只需要填写一张申请表,在农行实地调查上报审批同意后,由担保合作社提供担保函并在借款合同上盖章确认即可。同时,授信期限一般为二年,最长的可达8年,在授信有效期内可循环使用,办贷效率明显提高;四是灵活方式。对担保合作社成员贷款,可以采取一般方式和自助可循环方式。

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文4

宁波鄞县。蔺苗下田已40天了,乡间到处是一畦畦一垄垄的嫩绿。围绕着这种被叫做“日本草”的“神奇”植物,世居农民和“外来户”之间发生的冲突从1999年秋天开始至今没有平息。

当时蔺苗正待下田,村经济合作社贴出一纸通告,“户籍迁入村的外来户,未到村办理入社手续的,土地统一由村收回,不得随意耕种。如有拖拉机手对此土地进行翻耕,一切后果机手自负”。

所谓“手续”,是指交纳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的“入社费”。所谓“外来户”,是10多年前村里人从外边请来种田的农民。

80年代中期开始,鄞县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青壮年大量丢下锄头,进工厂做工;搞些本钱,就做些生意――宁波人向来有经商的传统。

地越种越粗,有的干脆抛荒,草长得一人多高。洞桥镇上凌村的张阿财,那时是村里经济合作社的社长。他说:

“本村村民都不愿种田了,承包田退还给村里,300多亩,我们村耕地的一半就荒了。”“上面规定不准抛荒,抛荒就扣我的工资……最后想出办法,邀请外来农民带户口进村种田。”

38岁的林学明,1985年就举家迁到集仕港镇西陆村种田。“村长、书记跟我说,你来种地,村里保证各方面照顾你。我说,将来你们要地种,会不会赶我们走?村里忙跟我们订合同,我们保证让地不抛荒,他们保证对我们与当地社员一视同仁,乡政府还盖了图章。”

据有关部门统计,鄞县迄今共引进浙江省临海、黄岩、乐清、仙居、三门、宁海、奉化、青田、丽水、绍兴等地的偏远贫困山区外来农户8364户,24963人,经营粮田44000多亩。

大多数外来户的生活,在各自的村里仍属中下水平。毕竟是田里扒食,日子再好又能怎样?

但这两年乡镇企业不景气,而种田,却因为有了“蔺草经济”陡然走俏。

蔺草,又叫灯心草,是编席蓑、做工艺品的上好材料。本来在农村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这两年,宁波人又用它做成“榻榻米”,细软光洁,在日本走俏,身价陡然高升,人们叫它“日本草”。“日本草”每年11月下种,次年六七月成熟收割,不耽误晚稻播种,而且宁波各乡镇草编厂需求量大。一季蔺草,亩均收益达到3000元,外来户一般每户有10亩左右耕田,一季蔺草就稳笃笃3万元到手。

本地人有的下岗了,有的生意做得蚀本,就想起了“日本草”,后悔自己当年不要种地。

时值二轮土地承包。本地人掌握的“村政权”向外来户提条件:要么交钱,要么无地可种。

很多人当年为来鄞县种地,多的交了一两万元,少的也交了几千,为的是迁入户口。但现在本地人却对他们说,不交钱,把户口迁回去。

藕池村的办法是让迁入户按村集体净资产额人均占有量,“打八折”缴纳入社费。村里收了12.3万元,仅有几户未交。

洞桥镇孙王村的外来户缪孔兴说:1990年,我骨折了,我老婆跟社长讲,男人腿断了,10多亩种不动了,可以不可以退掉几亩。社长说:你们是外来户,叫你们来,就是种田的,不准退田。现在他缴不起“入社费”,一分田也没有了。

外来户们还向记者拿来了当年的协议书。这些协议书上都有相关的规定:“户籍迁入后,按本村村民同等待遇,享受、看待。”

外来户们还向记者提供了一大堆“村经济合作社”的收据:如戚家村的郑小平1993、1994年共交了6800元公积金;郑仁考一家四口1996年交了1.8万元公积金和500元治安费......

“不是社员,为何要收公积金;交了那么多年公积金,为什么还不是社员?”郑小平说。

1999年春天,鄞县2.4万外来户开始相互联络,集体对抗。三个来自黄岩的外来户成了他们的领头人。他们上宁波,上杭州,上北京。

农业部在他们上访一周后,给了鄞县人民政府专函答复。这份函说:“……浙江省1993年实施的《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对此类问题已作原则规定。对处理这类问题,我们有两点参考建议:一是对浙江省《条例》实施前后新迁入户应有所区别;二是对《条例》实施的新迁入户收取‘入社费’问题,也要考虑有关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规定的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外来户们欢欣鼓舞。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文5

关键词:农机;经营;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农机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更加快了我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这对于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推动了农机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1158个,入社成员27302人,其中,有6个列为农业部示范社,100个列为省级示范社。合作社拥有各种农机具27434台(套),资产总额达116021万元。占全省机械总值的5.6%,服务农户超过79541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作业面积达到64万hm2,占全省机械耕种面积的18%。合作社总收入超过112350万元,纯收入51906万元,社员人均收入达1.9万元,是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多。我省农机合作社发展也正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方向转变,由耕种收纯农田作业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已成为当前我省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

2 农机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促使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得到有效整合,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物质装备基础,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众一农机合作社,按照“流转自由,退社自愿”的原则,对全村301hm2耕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和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经营模式(即“四化六统一”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全村经济的发展,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9600元,是2005年的4.8倍。

2.2 推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托管为基本经营宗旨,本着自愿的原则,农户以土地加入合作社,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民不出任何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坐享其成。省心、省力和高收益,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仅3年时间,入社农户就从当初的27户发展到320户,托管土地从当初的56hm2发展到542hm2,土地托管范围覆盖了3个乡镇的10多个村,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3 实现了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成,促进土地连片种植,集中管理,不仅为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开辟了用武之地,也使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推广,促进了农业技术的集成和农机农艺的融合。我省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30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实施全程农机化建设项目,主要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载体,进一步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一些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增产、增收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近年来,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提升了主要农作物关键、薄弱生产环节的农机化水平。2011年全省新建全程农机化示范区面积14万hm2,示范区累计建设面积达到80万hm2,在示范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全省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全省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4 强化了农机服务和管理

农机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起到“连线、织网、聚人”的作用,成为基层落实农机化政策宣贯、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农机维修、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管等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双阳村大农机合作社,是全省培养的“一村一名大学毕业生”牵头组建的,他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开展机械作业、市场营销、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多项服务。已成为双阳区农机化公共服务的新型载体。为提高农机社会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他们还主动在合作社的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对其他农机合作组织给予指导,使其服务能力上都有新的提升。目前,该合作社占地面积4000多m2,建有二级农机维修站500多m2,技术培训中心300多m2,入社会员315户,经营土地600多hm2,机械服务作业1500多hm2,累计培训农民3.4万人次。2011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620万元,纯收入156万元。

3 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土地规模经营滞后

由于农机合作社多数是以经营大型机械为主,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土地是分散经营,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种植结构各不相同,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突出,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难以发挥作用,致使大型机械作业效率低下,作业成本增加。

3.2 扶持资金匮乏

我省绝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领域和范围窄,发展水平不高。寻求新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目前农机合作社融资渠道少、贷款审批难,资金的匮乏至使合作社的发展失去了根基。扩大再生产实施缓慢。

3.3 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

农机合作社多数都是由农机大户发展起来的,理事长和驾驶员都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低,缺乏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3.4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合作社的组成方式主要有股份制形式和联合式两种,由于内部制度不够完善,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够民主,成员间经常发生矛盾纠纷,影响合作社的稳定和发展。

3.5 机械出勤率低

由于农机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而农机维修能力不足和零配件供应滞后,机器老“趴窝”问题日益突出

4 对农机合作社未来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

4.1.1 广泛宣传,引导流转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4.1.2 搭建平台,促进流转

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做到屯有信息员、村有服务点、乡有服务站、县(市)有交易中心的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和政策咨询等服务。

4.1.3 加大扶持,推动流转

应采取政府补贴、贷款帮助、以奖等方式,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建立土地租赁、土地托管和委托作业等有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推动流转。

4.2 扩大融资渠道

4.2.1 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开展交流合作,实行企社共建,社社联合,南北联合、市场主体联合等进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定单农业,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先垫付一部分生产资金,通过相互支持,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合作共赢。

4.2.2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对合作社贷款实行贴息政策。

4.2.3 实行项目扶持。将农机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和玉米机收等一些具有作业补贴的项目交由合作社来做,对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合作社,国家应安排一定的扶持发展资金。

4.2.4 对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和维修间等建设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予以补助。

4.2.5 继续执行吉林省农委分别与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分行、吉林省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达成的《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信贷支持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对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实施进行监管,引导和督促农机合作社合法经营,保证贷款安全归还。

4.3 强化人才培养

4.3.1 把农机合作社人才培养作为农机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活动。

4.3.2 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训、引进、激励机制,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合作,培养合作社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

4.3.3 加大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重点培养带头人,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4 加大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服务,提高合作社运用现代技术管理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4.4 完善制度建设

重点指导农机合作社建立健全3项制度:

4.4.1 民主决策制度,发挥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功能,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

4.4.2 生产管理制度,建立机务管理、绩效考核、安全生产等考核办法,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机具使用效率。

4.4.3 收益分配制度,强化财务管理,规范盈余分配,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要坚持规范办社的方针,大力推广使用《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等规范文本,促进农机生产服务规范化。

4.5 加强售后服务

4.5.1 加强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督

重点加强对补贴产品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承诺兑现、质量监督投诉电话的公布、质量问题的协调处理等主要环节进行督查。

4.5.2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实行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机修理厂联合,通过组建农机维修4S店、农机配件供应点等方式,提高农机维修质量和配件供应的及时性。

4.5.3 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

要用足用好阳光培训政策,农机主管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努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国占.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功能作用及建设思路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05).

[2]桑明伟.鹤岗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作用[J].现代农业,2011(06).

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范文6

关键词:汉中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8-1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其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加强合作社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功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汉中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基本情况

南郑县法镇付家沟村于2009年9月正式成立了汉中市第一个专业合作社,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6个烟农专业合作社,南郑县2个、西乡县1个、略阳县1个、洋县2个,入社社员达1500人,都建立了内部章程。

2 合作社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2.1 成立组织机构,提升保障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合作社的快速推进。要制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并通过月度推进表、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予以推进和落实,才能扎实有效深入推进合作社建设工作。

2.2 坚持依法组建,规范设立程序

烟农专业合作社是以烟农为主体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具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按照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组建相关团队。建立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社员管理、服务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盈余分配、档案管理、社务公开等制度,组建专业化服务队,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2.3 明晰产权关系,合理设置股权

烟农专业合作社享有行业补贴建设的育苗工场、密集烘烤和农机具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行业保留运营监督权和最终处置权。合作社成员可按章程的规定以现金、实物资产或土地使用权出资。合作社成员出资不得参与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的建设。合作社成员的出资可视作股份,参与合作社盈余的分配。

2.4 开展多种经营,增强发展能力

坚持在“以烟为主”的前提下,利用已有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开展多种经营,进行了育苗大棚内种植蔬菜的试点,拓展服务范围和经营内容,增强合作社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防范、灾害保险的途径,不断提升合作社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2.5 抓好试点,带动全市发展

2012年,我市在洋县四郎镇流浴村进行了小型综合合作社试点,由大学生村官周李军担任理事长,该村种植面积305亩,合作社入社社员8户,种烟面积240亩,合作社资产有:育苗大棚1个,机械3台,三轮车2台,季节性租赁运输车辆2台,烤房7座。合作社建立了章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组建了专业服务队,采取灵活用工的方式,由合作社向社员和非社员提供服务,收取费用(社员收取70%),再向专业队支付劳务报酬,拟从专业队提取一定的管理费作为发展基金。其中:育苗户1户,供苗标准为36元/亩;机械队4人,由合作社向机械队提供机械,机械队承担维护,机耕费70元/亩;植保队30人(含除草),每人每天40元;采收队12人,采烟装炉每炉520元;烘烤队2人,每人每天60元,或按每夹烟9.8元提供服务;分级队8人,每人每天40元或0.4元/斤;运输队2人,由合作社向运输人提供车辆,运输人承担维护及相关费用,每车50元。我们认为在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种植小区域内,该模式具有较强操作性,收购结束后,将对该社经营情况进行整体核算评价,进一步完善明年运作构架。

略阳县种烟农户周宏喜在去年合作社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继续采取统一租赁土地,集中16户零星土地组成100亩连片烟田,与农户签订租地入股分红协议书,租金按照土地产值的10%分红,烟叶收购结束后统一算账兑付,在生产期间由农户出劳力,按工计算劳动报酬,每月结算的方式,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山区互助型的专业合作模式。

3 存在问题

3.1 烟农意识有待加强

受小农意识影响,烟农普遍存在跟风心理,对合作社缺少主动加入意识,部分烟农对合作社意识淡薄,比较茫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参与的多,不利的则参与的少。

3.2 设施综合利用滞后

目前,合作社对于育苗工场、烟用机械等设施的综合利用虽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利用育苗工场种植蔬菜和植保设备开展其他作物的生产服务等,但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的综合利用大都还处于试验或启动阶段,烟草行业投入的大部分设施在烟叶生产闲置期还未能真正得到有效利用。

3.3 启动资金受限

由于合作社烟农配套资金有限,要成立专业服务队,还需要启动资金支撑。

3.4 缺乏素质高的带头人

合作社没有高素质、有担当、有能力、愿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4 意见和建议

4.1 模式的选择

合作社的类型和模式没有固定统一的,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探索,无论哪种模式,服务半径不宜过大,设施要相对集中。

4.2 加强制度建设

按照“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体受益”的要求,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制定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广受益。

4.3 量化资产,解决能人缺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