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建议范文1
关键词:财政金融;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为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不断深化。在经济管理层面,降低企业职能审批门槛;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压力;提升金融市场活力等方面的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改革深度来看,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提升政府有关部门的财税管理水平。
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关理论概述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如今,我们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因此,金融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內容非常地广泛,如货币、证券、保险、银行、衍生证券、资本市场、投资理财、各种基金、国际收支、风险管理、地产金融、贸易金融、财政管理、外汇管理等。
二、我国财税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财政金融发展现状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目的促进供给作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引领新标准的重大创新,同时新标准的调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建议加快结构性改革,重新进行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扩大有效供给发展方向,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税收性金融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方。有两个主要的财税金融政策,一个是支出性金融政策,另一个是税收性金融政策。支出性金融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影响短期和长期供给的需求。更深层的区别在于,支出性金融政策相当于把资源分配给政府官员,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赋予企业和居民决策权。一方面,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往往低于私营部门;另一方面,政府有太多的权力分配资源,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在遏制危机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计划主要由支出性金融政策组成,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交的问题,譬如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和腐败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有效改善我国财政目前的困境,推进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二)我国财政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1)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范围和对象狭窄,且不平衡
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创业对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优惠政策实行范围较小,目前还只适用于特殊群体和一些特定的企业,例如残疾和失业群体、随军家属、微型和创业投资企业等等,这些创业的人仅仅是潜在创业群体的一部分,更多的普通创业者没有得到实惠,且其能够获得金融扶持的力度有待加大,如物流、服饰等在内的非科技类的创业企业,他们同样能够为社会就业提供助力,但是却不能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
(2)财税金融激励政策过于单一
企业在不同阶段,创新研发的风险及资金成本有别,当前的税收金融缺乏弹性和动态机制,没有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推出针对性的税收补贴及优惠,而是注重“成果导向”。
衰败期,成熟期、发展期和萌芽期是企业成长的四大过程,在不同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不相同的问题和,各个时期企业的着重点也不同。在企业萌芽期间,会因为企业市场前景不明确,要承担较大的压力,所以,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缺乏一定程度的掌握。由于融资困难带来的市场经济活动投入不足是我国初创期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大部分地区对初创期企业风险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导向作用不明显,在保证资金来源、调动投资者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上出现了调控的缺位。成长期的企业急迫提升市场份额、塑造品牌,而当前在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品牌宣传等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则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熟期的企业虽然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但是成熟期的企业也必须时刻维持自身创新能力才能维持竞争优势,避免进入衰退期。此时成熟期的企业应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时刻关注前沿技术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然而当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更侧重于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对企业研发的过程不甚关注,难以激励成熟期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3)企业享受积极性不高
从现行支持市场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看,普遍存在一年一定,一年一调整现象,政策预期不稳定,导致企业信心不足。对于新的企业来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享受不应享受的部分,税务部门不仅要追缴其已经享受的税收优惠,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还会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企业今后的贷款申请等。此外,尽管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优惠力度在逐步扩大,但由于多数政策设计与企业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直接挂钩,导致小微的企业获取的税收优惠有限,有些税种甚至只能受益几十元,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因业务萎缩,未能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带来的实惠,导致申报积极性不高。
(4)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复杂,操作性差
简政放权方面持续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财税金融征管中已采取减少前置审批审核环节和备案等多种措施,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获取财税金融优惠的成本。但从整体上来看,税费项目繁多,纳税申报频繁,审批程序复杂,政策可操作性差的局面依然存在。因为计算难度大、填表复杂,而致使中小企业放弃享受相关财税金融优惠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相关部门仍存在着职责不清,多头征管的格局,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而且影响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比如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将材料交给当地财税部门、科技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三大部门协同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进行核查并形成统一意见,这毫无疑问会拖累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的进度,不利于企业尽早享受财税金融优惠待遇。
三、我国财税金融发展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财税金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对于财税金融政策的全过程而言,拟订、实施、反应和修改是环环相扣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消除政策真空,使其得到切实有效的履行。具体来说,现阶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财税金融政策比较纷杂,要想促进这一行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政策進行整理,剔除不符实际和多余冗杂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不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其次,应根据各种政策的作用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每个部门应当创建相互通报机制,这样政府在出台财税金融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各部门之间的意图,在相互合作下拟订出符合实际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二)加强财政资金的整合力度
其一,首要前提是理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如发改委、财政部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与科技厅、农业部等专项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关系,从根源层面上杜绝职能交叉、划分不清的现象。
其二,明确统一资金管理出口,强化并有序推进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资金、支出资金的权限。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金融扶持资金现状,由资金“多头管”转变为资金“一个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财税金融政策的效能和活力。
其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在日常狠抓管理的基础上,迪过狠抓执行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把用于支持市场发展的各项资金真正落在亟须的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群体,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推动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常态化的制度性安排,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建立与资金绩效评价联动的机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提高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一是要扩大财税金融优惠对象的范围。对个人创业方面的财税金融优惠对象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应提高激励市场发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受益面,推广到所有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创业者,同时扩大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程度,平衡创业主体间的财税金融待遇,提高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二是要加强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宣传。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对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了解不全面的问题,税务部门应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如微信公众号、税务网站、微博、税务栏目、走进企业等,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财税金融负担,支持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纳税申报程序。近年来,虽然税务部门已大力推进财税金融优惠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对后续服务的管理,要深刻贯彻放管结合的政策,让财税金融的征收更加的规范化,纳税的申报流程更简单化,纳税主体能更加高效便利的申请财税金融优惠手续,让“服、放、管”这一政策同时进行,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督,不断提高纳税服务的水准。
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建议范文2
【关键词】科技金融
对于科技金融这一概念,学术界还没给出统一的定义。笔者知识有限,仅可从字面来看,简单地把它认为是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创新性结合。科技金融作为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当今经济圈的核心热点,科技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而科技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撑。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若将彼此完美结合,我相信这会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自从1983年开始就已经出现有关科技金融的研究文献,但数量一直都比较少。直至2006年,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与实施,科技和金融才逐渐成为热点话题,于是有关科技金融的文献出现大幅地增长。现国内已有很多学者或从理论上或从实证方面对科技金融这一新兴领域进行研究,各位学者、专家以及金融业人员、科研人士等不同领域地人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笔者通过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借鉴各位前辈的研究成果,对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进行综述,根据各位学者的研究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建议。
一、科技金融的定义或内涵
赵昌文(2009)将科技金融的概念界定为:科技金融是系列性的金融工具、政策、制度和服务等的极具创新性及系统性的安排,能够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成果的转化,是诸如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等的为科技、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支持的主体,和在科技创新投资、融资期间实施的行为及举办的活动一起构建的某一体系,是我国科技创新、金融体系的关键组分。此外他还在2014年我国首届中国科技金融年会中补充说到科技金融具有公共金融和商业金融双重属性。房汉廷(2010)则认为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它具有政策价值,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心丹、束兰根(2013)两位学者着眼于其他角度,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种结合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平台,在全面整合、创新金融资源之后,将贯穿了整个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源配置、产品设计与服务安排提供给科技型企业,金融资源主要有担保、保险、创投、证券等,且提供的服务都是系统化的高效的和极具创新力的。徐玉莲(2012)将科技金融界定为:诸如政府、市场投资人员及金融机构等的金融资源主体将资本、金融支持政策、创新金融产品、金融配套服务等提供给市场中的创新主体,从而有效整合金融资本链和科技创新链,即为科技金融。胡苏迪(2012)等人认为科技金融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工具的总和。王元(2014)提到科技金融并非独立于当前所形成的金融体系的一个部分,科技金融是一种探讨怎样更好的组合金融资源、创新要素的政策及制度安排。
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或出现的问题
许爱萍(2015)通过对京津冀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她认为这三地科技金融的投入强度、投入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并且三地的合作意识薄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她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京津冀地区,而是全国普遍存在各地科技金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魏蓉蓉(2015)等人通过分析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存在管理分散、相关部门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全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够深入、缺少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金融复合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科技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寻舸(2015)从区域金融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失衡,总的来说,中西部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科技金融的区域辐射和扩散效应较弱,各地区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联动和配合。徐玉莲和王玉冬(2011)等人也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只是他们的论证方法不同。徐玉莲等人是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通过一系列计算,系统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内在联系。他们认为我国大多数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且与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差距。而肖泽磊(2011)等人通过对武汉市科技金融的研究发现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门槛高、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是阻碍武汉市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这种“武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除了存在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张明喜(2015)曾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实证分析了支持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财政配套机制。他指出,在科技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存在财政支持政策不稳定、政府投入有限、支持方式不完善等共性问题外,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风险补偿资金使用受限、科技金融基础设施较为滞后等原因也阻碍了我国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曹颢(2011)等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使用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分析了我国各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存在科技金融产出效率低的问题,而且金融体制与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之间还存在结构性矛盾。虽然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各界对科技金融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探索热情在递增,而且研究水平也在提高。
三、相关对策或建议
理论性研究方面,曲昭(2015)等学者通过对历年来有关科技金融的文献进行计量分类给出这样的建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科技金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理论、实践和政策3个主要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同时政府也要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一批专门的科研人员,鼓励学者们进行研究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此外,他们还认为国家应该将政策的制定具体到地方,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的困难。魏蓉蓉(2015)等人通过对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实况进行分析,他们认为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应重点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科技金融支撑平台,优化有关政策环境。许爱萍(2015)针对京津冀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离不开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的安排下,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科技与金融的匹配互动。同时她还给出了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构建三地工作协调机制,拓展银行服务网络,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融资互助联盟为主要内容的方案。许爱萍所给出的这些建议可为我国其他发展不平衡的地区提供借鉴。
实证方面,张明喜(2015)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研究结果,他提出应该加大政府投入,让财政支持方式多元化,完善扶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并且健全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体系、规范基础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建议。对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度较低的问题,徐玉莲(2011)等人通过实证分析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度,认为各地政府应加强重视程度,并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制定差异化战略,强化当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度。2014年,张玉喜(2015)等人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通过分析数据结果,他们得到了启示,认为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首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缩小中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其次要加强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我国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第三,为了科技金融在长期内能更好地发展,还应加快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和环境,完善科技金融机制体制和有关生态环境。寻舸(2015)从区域金融学的角度提出应该发展适应本地特色的科技金融,实施科技园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各区域在科技金融上的合作,优化科技金融“软环境”,调整科技金融结构增强区域科技金融的内生发展机制等有关对策建议,促进我国科技金融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肇启伟,付剑峰,刘洪江.科技金融中的关键问题――中国科技金融2014年会综述[J].《管理世界》,2015(3).
[2]寻舸.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3]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
[4]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
[5]张明喜.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财政配套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6]曹颢,尤建新,卢锐,陈海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3).
[7]潘瀚翔.无锡科技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3.
[8]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2).
[9]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
[10]曲昭,丁遥张春博.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科技金融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11]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科技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9).
[12]魏蓉蓉,鲁继业.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模式研究――基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视角[J].《财政金融》,2015.
[13]赵昌文.《科技金融》[M].科学出版社,2009.
[14]李心丹,束兰根.《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建议范文3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 生态补偿 政策建议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先后开始征收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尽管国家将补偿费用于治理和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但在政策设计上却没有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问题。因此,研究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于矿区、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生态恢复和重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框架
矿山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明确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主体、责任和界限,将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分为旧账(历史已造成的破坏或称之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新账(新造成的破坏)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企业对破坏的生态有两种补偿形式:现金补偿和修复治理。现金补偿是煤炭开采造成的直接损害如:地上附着物损害、人员安置、耕地占用等容易明确受害人的,直接给予现金补偿;修复补偿主要指开采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将开采破坏环境恢复治理到原有生态系统的目标,其中又包括企业直接修复补偿和政府组织大型工程治理两种补偿方式。
因此,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涉及到两部分内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或称备用金)”。“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 由地方环境或国土部门征收后上交国家,建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由企业上交国家或在银行建立企业生态修复账户、政府监管使用。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由政府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简称“恢复基金”)来实现。“恢复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向正在生产矿山企业征收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捐赠、捐款项等。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标准应以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本为依据确定。在目前条件下,生态补偿依据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损失的修复治理成本作为标准是合理的,它不仅可以达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也可以保护受损者的基本利益和符合补偿者的承受能力,具有可操作性。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框架见表1。
二、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处理好生态补偿的几个重要关系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政府主要是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政策导向、法规基础和一定的财力支持,同时引导建立全国性和一些区域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地方政府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和责任主体,负责建立本辖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配合中央政府实施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态补偿。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和市场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就目前我国生态保护和市场发育的实际情况而言,政府在建立生态补偿中的作用是主要的,政府不仅要制定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引导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同时还需支付大尺度的生态补偿。只有在一些主客体十分明确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3、生态补偿与扶贫的关系
生态补偿不能混同于扶贫。生态补偿主要目的不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如果将生态补偿与扶贫混淆在一起,将可能产生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应当建立生态保护重点地区与受益地区之间的协作与联动机制,引导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支持。
4、“造血”补偿与“输血”补偿的关系
努力创造“造血”补偿的条件,将补偿转化为地方生态保护或提升地方发展能力的项目,而“输血”型的补偿应尽量落实到基层农牧民手中。
5、新账与旧账的关系
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优先序应该是先解决新账问题,只有控制住了新账的增长,才能解决旧账的问题。新账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和企业,而旧账则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
(二)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行多渠道融资
1、加大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补偿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手段。建议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权重,增加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平等的公共服务原则,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2、加强地方政府对生态补偿的支持与合作
地方政府除了负责辖区内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之外,在一些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的生态补偿中,应根据自身财力情况给予支持和合作,以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双重作用。
3、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
政府手段仍是我国目前生态补偿的主要措施,同时应积极探索使用市场手段补偿生态效益的可能途径。生态补偿不能单靠政府补贴,要建立补偿制度,健全补偿途径。在这个制度下,应加大拉动人们对生态服务的需求,抓住公众的支付意愿;加大对私人企业的激励,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加强同财政金融部门的联系,寻求相关专家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建立基金,寻求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捐赠支持等,促使补偿主体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
(三)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
从目前来看,应加强部门内部和行政地域内的生态补偿工作,整合有关生态补偿的内容;对于跨部门和跨行政地区的生态补偿工作,上级部门应给予协调和指导。
从长远来看,建议国务院设立生态补偿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生态补偿的协调管理,领导小组由发改委、财政部、环保总局、林业局、水利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领导组成,行使生态补偿工作的协调、监督、仲裁、奖惩等相关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同时建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和技术咨询。
(四)增强利益相关者对生态补偿的认知与参与
生态补偿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建议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的科普教育和大众宣传,增强群众的生态补偿意识,明确生态补偿的政策,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态补偿中去。社区是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的最终对象,社区公众的知识、认知和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的效果。在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和规划时要充分鼓励社区公众的参与,采取“边学边做”的方法,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其能力。尤其是在人、财两缺的贫困地区,应当通过相关国际国内项目,加强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者、规划者、管理人员、企业管理者等。
(五)加强生态补偿科学研究
生态补偿是一个新的课题,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筹措和使用等各个方面。加上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不清楚,有待于深入研究。建议将生态补偿问题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对补偿标准体系等关键技术,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的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的衔接、生态补偿的对象、标准、方式方法,以及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活动的生态影响评价等,都需要跨学科综合研究,需要组织进一步的科技攻关。还需要加强生态监测体系研究,为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生态补偿: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任勇,冯东方,俞海.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没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4]尚路时.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一个不容同避的话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6)
[5]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J].求是,2004(13)
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建议范文4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
(二)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部分行业生产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市36个行业有28个行业完成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行业完成产值增幅达两位数(不考虑价格因素),一些主要行业增速仍然较低。
从工业目前存在问题看,我市工业生产形势仍然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支柱产业生产降幅过大,经济恢复任务仍然艰巨。一季度我市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32.7%、电力生产供应业下降9.12%。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由于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下滑或低速增长,直接导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大幅缩水,给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增加了较大难度。
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回落,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降势,3月份下降9.32%,降幅比上月扩大0.77个百分点。一季度平均下降8.7%(去年同期为上涨6.1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出相关产品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前期产能过剩矛盾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受到外需下降的抑制。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
一是在建投资项目增多。今年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100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7个。
二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54.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01亿元,同比增长3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3.6:50.8:45.6。
四是房地产投资下降。从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情况看,今年1
投资存在主要问题是新开工大项目少。今年13月新开工项目355个,均为亿元以下项目。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为47.56亿元、18.48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分别增长6.7%、31.7%。
(四)物价继续走低,消费市场增势逐步减缓。
分地区看,农村消费市场回落快于城市。3月份,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为3.85亿元和6.25亿元,分别增长8.8%和14.0%,分别比上月回落8.1和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与上月相比,零售业增幅回落4.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幅回落9.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增势初显减缓迹象。
(五)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工资增势趋缓。
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职工工资增幅放缓,加之部分企业裁员,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66元,同比增长8.1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78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7.64%。一季度,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5460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仍在继续恶化,全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暖迹象。从我市一季度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但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发展。
二、几点建议
当前,**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与困难并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扩大投资保增长。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继续把投资拉动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进笼子,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市的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项目立市的理念,依托基础产业引进大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招大商、引巨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结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大项目资源,促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项目投资水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五是确保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在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投入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价格向合理水平过渡,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困难,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平稳、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抢抓工业稳大局。要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的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发展石油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造船、食品等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其规模和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二是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加快扩张优势企业,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从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造船等行业进行评估和筛选,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业上市、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产品延伸等多种手段,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增强核心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提高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障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着力从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内部效益,提高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抓住央行两率下调,银根松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获准新增信贷额度的解困和扶持作用,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三)提振需求增活力。要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要尽快完善社保,加大财政补贴,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和用好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完善消费设施,提升消费市场。要在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大型综合商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基础上,活跃城乡流通,培育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切实抓好家电下乡及配套措施的完善。重点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的机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三是提高消费层次,培育消费热点。要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消费,用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全面拓展信息、教育、文化、旅游、健身休闲等消费领域。
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建议范文5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累积效应下,全市经济下滑势头有所趋缓,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生产仍处于调整中,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进一步发展,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
一季度农业生产开局较好,农、林、牧、渔各业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副渔业产值34.92亿元,同比(按可比价格下同)增长5.49%,其中,农业增长7.53%,林业增长4.96%,牧业增长4.92%,渔业增长3.87%。种植业中蔬菜产值增长7.53%,畜牧业中家禽产值增长12.44%。一季度,全市出售及自宰的肉禽达1333.06万只,禽肉产量达1.94万吨,同比增长14.45%。全市肉类总产为10.3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8.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90%和6.86%。
(二)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市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市工业均处在低位运行状态。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15.15%,比上月回落了16.8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17亿元,增长16.7%,增幅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0个百分点。但与去年11月、12月大幅下滑的情况相比,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
一是部分行业生产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市36个行业有28个行业完成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行业完成产值增幅达两位数(不考虑价格因素),一些主要行业增速仍然较低。
二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1—2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55,比去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整体好转,主要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所致。1-2月,中石化**分公司实现利润1.1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亿元,实现利税近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成多,去年同期利税为负。
从工业目前存在问题看,我市工业生产形势仍然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支柱产业生产降幅过大,经济恢复任务仍然艰巨。一季度我市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32.7%、电力生产供应业下降9.12%。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由于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下滑或低速增长,直接导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大幅缩水,给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增加了较大难度。
二是企业开工明显不足,企业用电量持续下降。一季度部分企业处于设备运转较低的状态。反映企业生产的重要指标用电量明显下降,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为41641万千瓦时,比上同期下降20.95%。1—3月份用电量为114571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1.51%,这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仍很困难。
三是工业品出口受阻严重,产销衔接水平降低。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为159.44亿元,同比仅增长2.03%,其中出货值为9.87亿元,同比减少7.17%,这是近年首次出现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76%,同比下降3.65个百分点,销售不畅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回落,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降势,3月份下降9.32%,降幅比上月扩大0.77个百分点。一季度平均下降8.7%(去年同期为上涨6.1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出相关产品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前期产能过剩矛盾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受到外需下降的抑制。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
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及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即城镇50万元以上、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上及房地产开发投资,下同)72.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4%,投资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增幅较上月下降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去年1—3月投资增幅为62.2%,是20xx年月度增幅最快的月份)下降28.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5.87亿元,同比增长27.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50亿元,同比下降16%;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6.95亿元,同比增长45.5%。其运行主要特点:
一是在建投资项目增多。今年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100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7个。
二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54.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01亿 元,同比增长3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3.6:50.8:45.6。
三是县域投资增长较快。八县(市)投资完成50.15亿元,同比增长32.6%,城区完成投资22.67亿元,同比增长21.5%。
四是房地产投资下降。从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情况看,今年1—3月完成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5.2%。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碧桂园完成投资4亿元,导致去年同期基数高。从商品房销售情况看,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7.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6%,销售额为11.14亿元,同比增长83.2%。
投资存在主要问题是新开工大项目少。今年1—3月新开工项目355个,均为亿元以下项目。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为47.56亿元、18.48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分别增长6.7%、31.7%。
(四)物价继续走低,消费市场增势逐步减缓。
自去年5月份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逐月回落,至今年2月份同比上涨仅为0.2%,3月份则进一步演变为下降1.6%。从类商品看,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价格分别上涨0.1%、4.3%、0.6%和0.1%;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价格分别下降0.7%、2.5%、0.1%和9.7%。
3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6亿元,增长15.4%,增幅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3个和3.35个百分点,为20xx年8月份以来最低水平。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亿元,增长19.3%,增幅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6个和1.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农村消费市场回落快于城市。3月份,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为3.85亿元和6.25亿元,分别增长8.8%和14.0%,分别比上月回落8.1和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与上月相比,零售业增幅回落4.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幅回落9.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增势初显减缓迹象。
(五)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工资增势趋缓。
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19.48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月提高4.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9.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3亿元,同比减少4.2%,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7个和38.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37亿元,同比减少16.5%。
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职工工资增幅放缓,加之部分企业裁员,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66元,同比增长8.1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78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7.64%。一季度,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5460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1—2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6699万美元,下降3.71%,其中,出口4813万美元,同比下降15.29%,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市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原因是金融危机对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目前我市一部分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出口数量下降,资金回笼放缓,经营利润下滑。一季度,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3179万美元,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4026万美元,同比仅增长1.7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减少6.3%。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仍在继续恶化,全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暖迹象。从我市一季度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但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发展。
二、几点建议
当前,**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与困难并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扩大投资保增长。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继续把投资拉动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进“笼子”,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市的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项目立市”的理念,依托基础产业引进大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招大商、引巨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结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大项目资源,促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项目投资水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五是确保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在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投入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价格向合理水平过渡,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困难,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平稳、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抢抓工业稳大局。要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的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发展石油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造船、食品等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其规模和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二是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加快扩张优势企业,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从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造船等行业进行评估和筛选,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业上市、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产品延伸等多种手段,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增强核心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提高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障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着力从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内部效益,提高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抓住央行“两率”下调,银根松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获准新增信贷额度的“解困”和“扶持”作用,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三)提振需求增活力。要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要尽快完善社保,加大财政补贴,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和用好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完善消费设施,提升消费市场。要在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大型综合商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基础上,活跃城乡流通,培育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切实抓好“家电下乡”及配套措施的完善。重点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的机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三是提高消费层次,培育消费热点。要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消费,用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全面拓展信息、教育、文化、旅游、健身休闲等消费领域。
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建议范文6
关键词:黄淮农区;荷兰现代农业;借鉴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3.3;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152-04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Holland to Huanghuai Agriculture
WU Xin-she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 Management,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Henan,China)
Abstract: Holland is a major expor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Four cities in Huanghuai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is in the key stage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Combi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in Holl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ources, region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four cities, inspiration which had reference meaning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cities was obtain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Huanghuai agricultural areas; Dutch modern agricultur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欧洲小国,其人口密度和黄淮四市(指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的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接近,农业自然条件甚至不及黄淮四市,但是荷兰农业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荷兰的农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1]。分析和总结荷兰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黄淮四市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荷兰农业与黄淮四市农业的比较
1.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
荷兰与黄淮四市都是人多地少的地区,人口密度非常接近(2005年荷兰为482人/km2,黄淮四市为630人/km2)。荷兰人均耕地0.056 hm2,低于黄淮四市的0.089 hm2。由于人多地少,黄淮四市与荷兰都有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传统。荷兰的农业生产率居世界首位;黄淮四市则是全国及河南的粮食生产核心地区,不少农产品的总产量和单产居于全国前列。
荷兰地处莱茵河等欧洲大河的入海口,而黄淮四市则处于黄河和淮河流域之间。同时,黄淮四市的气候与荷兰一样温和湿润,光热水土条件还优于荷兰,有利于多种农业生产的发展。
1.2农业生产的现实基础比较
1.2.1农业特征的差异2007年黄淮四市粮食总产量为2 393.6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3.6%,棉花总产量为40.29万t,占全省棉花总产量的53.7%,油料总产量为201.63万t,占全省油料总产量的41.7%,牛肉、猪肉、禽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0.0%、40.9%、38.0%。黄淮四市已经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大粮仓”。黄淮四市2007年的三产业结构比为28.7∶41.5∶29.8,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2007年黄淮四市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结构比为68.3∶3.8∶25.3∶2.6,大田种植业比重将近70%,畜牧业比重有所增加。而荷兰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约占55%,园艺业约占35%,种植业约占10%。与荷兰发达的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四市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潜能挖掘不足,传统农业特征明显。
1.2.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差距2007年黄淮四市耕地旱涝保收率达到60%,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机总动力达到3 271.5万kW,粮食机收率达到83.9%。黄淮四市的设施农业已成为新的亮点,2007年农膜用量达到22 490 t,占全省总用量的37.8%,土地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不断提高,平均每公顷耕地产值达到了19 515元。荷兰农村存在成片的牧场和大型的连栋玻璃温室,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高度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2005年荷兰基于温室的水果、蔬菜、花卉和植物出口总值达126亿欧元,荷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农业技术输出国,其温室建造占世界市场的80%。
1.2.3农业科技水平的比较黄淮四市在农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都达到了90%以上,其中小麦与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黄淮四市认真组织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形成了农作制度、技术推广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的互为促进和良性循环局面。荷兰全国从事农业科研和教育的人员高达8 000多人,在其农业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2荷兰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荷兰农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又得益于荷兰政府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概括起来,荷兰现代农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4个方面。
2.1高效集约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
荷兰在农业生产中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荷兰农业的集约化具体表现在高效益的农业结构、高科技投入、高生产力水平和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上。20世纪70年代,荷兰开始实施温室革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利用温室进行农业工厂化生产。该国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产品都采用温室无土栽培,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等都用计算机控制,作物产量很高,单位土地效益大。现在,荷兰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112人。荷兰农业部门特别注重遗传工程投资,采用优选本国或适合本国环境的世界各地的农作物良种、家畜家禽良种,依靠遗传工程进行改良,生物防病与遗传防病并举,替代了对人体有害的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是荷兰农业发展的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和研究经费占政府总预算的1/5,三者协调发展形成了“OVO三位一体”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荷兰农业发展部负责。荷兰的涉农企业、实验站与国家农业高等学校共同构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与开发的主体。荷兰农业科研的推广体系由四部分力量构成:国家推广组织、企业推广人员、农业合作社推广人员以及社会推广人员。荷兰大农业的服务推广体系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特点。以农民为核心,以农场为载体,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与网络,是荷兰现代农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
2.3互惠共赢的农业合作模式
在荷兰,农民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自发组织起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户合作组织。荷兰农业合作社涵盖了农业生产、销售、农机、加工、保险与金融等领域,专业性的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利益,促
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民通过采购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饲料等,占了饲料供应的56%和肥料供应的61%。荷兰85%的蔬菜水果,95%的鲜花是通过41个水果蔬菜拍卖市场、12个鲜花拍卖市场成交的。荷兰935个信用合作社与3 000多家分支机构,对荷兰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支持,农民贷款的90%来自这些组织。比如,荷兰的皇家养牛协会投入资金参与农业研究,并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为全国的养牛农户服务。实践证明,荷兰农业合作社保护和提高了荷兰农民的利益,并构成了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2.4及时调整的农业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
荷兰农业发展政策与战略主要包括:提高农场主素质的人才战略、保持农业活力的结构政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荷兰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
荷兰政府为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采取了适合国家气候条件与实际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例如,为了降低谷物自给率(现在不到1%),鼓励农民放弃缺乏比较优势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与园艺花卉业。荷兰充分发挥了其地理位置优势,重视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大促进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大进大出。同时,荷兰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农业补贴、扶植私人企业从事农业咨询、农业资料供应、农业科学技术支持等服务。
在欧洲发达国家,消费者对自然、环境、食品安全表现出空前的关注。根据欧洲环境立法的最新要求,荷兰政府通过国家立法、税收与行政命令手段加强了对农用地肥料用量、农药用量以及牲畜排泄物数量的控制。荷兰的农业环境政策已经成为其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准绳,生产者与产销各环节在市场上通过环境质量认定来提高农产品的身价,这极大提高了荷兰农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竞争力。
3荷兰农业对黄淮四市的启示及黄淮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
同荷兰现代农业相比,从事农业劳动者数量偏多,进而农业劳动率低,是黄淮四市农业落后的重要原因。要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发展二、三产业,推进传统农区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是基本途径。由于黄淮农区垦殖历史长,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建议在宏观决策上,黄淮四市必须立足基本区情,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发展与农业关联度高的工业,创新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将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鼓励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广大农民转产转业,不断减少农民数量。
3.2因地制宜,寻求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
黄淮四市农业资源的特点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人均耕地资源稀缺,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总体上看,黄淮四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以土地与水资源节约为主,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专用性为目标的综合型道路。考虑到不同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建议在国家规划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以粮食专用性为目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在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地区积极引导农民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如信阳山区,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
3.3构建全方位农民服务体系
在荷兰,政府为农民更多是提供制度与政策服务,农民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得到从产前到产后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服务。荷兰通过发展合作社和合作银行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一经验值得黄淮四市借鉴。
建议黄淮四市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中介服务支持体系,为农民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考虑到黄淮四市是黄淮水患的多发地区,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政府应给予一定救济与补贴,积极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降低农民投资风险。建议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机化服务、互助保险合作、农产品拍卖等领域的合作社建设,鼓励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资本入股,降低成本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获利机会。
3.4发挥地域优势,扶持特色农业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方面,荷兰为黄淮四市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与经验。重点发展具有本地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减少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植,这种边际退出策略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黄淮四市农业发展一定要处理好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的关系,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又要充分发挥黄淮四市农业资源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剩余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的原料供给、食品保障、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建议根据黄淮四市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农业资源禀赋,分区域发挥农业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3.5改善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环境保护
荷兰素以“低洼之国”著称,有27%的国土低于海平面。荷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荷兰人具有常备不懈的治水精神和珍爱家园的意识,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机制。黄淮农区长期垦殖,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学习荷兰经验,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在工业上严格控制污染,在农业上防止化学药剂滥用,保护水体和土壤,鼓励“绿色”生产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黄淮四市应结合国家的主题功能区规划,区域联动,统筹安排,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黄淮农业生态网。
3.6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巨大、复杂、开发的系统工程,其综合竞争力由系统的各个环节决定。其中,科技创新尤为重要。一是要学习荷兰,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二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建议在黄淮四市实施“传统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包括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技术创新;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新;农业减灾、抗灾技术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三要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
3.7重视农村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
高素质农民是荷兰农业竞争力的基础,荷兰实行完全免费的12年基础教育和务农前的职业教育,规定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没有资格经营农场,在这方面,黄淮四市差距很大。黄淮四市要把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农民作为长期战略。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之外,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民绿色证书工程,要在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从事农业经营的基本门槛制度。
3.8利用外部资源,拓展农业对外贸易
荷兰走外向型农业之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使资源小国变成了农产品出口大国。黄淮四市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加快实施农发基金大别山农业综合开发、亚行北方旱作农业、日元贷款造林项目和世行资源培育、洼地治理、畜牧养殖等项目。认真实施“4+2”经济合作计划,积极利用省外资源,实现农业资源与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和配置。建议黄淮四市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培育农产品出口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展农业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实证分析――以河南黄淮四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41-49.
[2] 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眼中的荷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道欧L,鲍雅朴J.荷兰农业的勃兴――农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M]. 厉为民,译.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倪景涛,李建军.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0):74-79.
[5] 金莲,王永平,刘良灿,等.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