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金融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金融政策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1

一、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贷款统计与财政审核认定标准不一,重复统计。涉农贷款统计制度将注册地在县域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不管是否涉农)全部纳入统计范畴,而《办法》虽遵从涉农贷款统计制度的具体统计口径,但又明确涉农贷款为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贷款,即真实的“三农”贷款。双方统计口径不一,导致人行统计数据只能作为计算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参考,需银行业机构重新申报数据,加大了工作量和财政部门审核认定的难度。如某市2011年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数据,抽查16个银行业分支机构报人行统计数比财政审核数高出1265亿元;2011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减数据,人行统计数较财政审核数高出987亿元。

(二)金融机构申报数据欠准确,存在虚报多报问题。部分金融机构为获取较多的奖励资金,或申报工作不细致,导致虚报多报涉农贷款数据。财政部门在审核认定时须把城市建设、工业等典型非农贷款逐笔剔除。2011年某市财政部门审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中,将8个银行业分支机构申报的非农贷款平均余额共73亿元、同比增长额共482亿元予以剔除。如某行的高铁、高速建设等非农贷款余额21亿元,同比增长额117亿元被核查剔除,审定后仅增长027亿元,达不到奖励标准。

(三)地方财政奖励资金未安排,奖励欠及时到位。《办法》规定,中部地区奖励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50%。湖南省自2008年试点以来,省级财政一直没有安排奖励资金,市县财政也未安排,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只能靠中央财政下拨资金折半奖励。同时,上年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一般要到次年末才能到位,调查某县3个金融机构2012年只获得4571万元的折半奖励。

(四)涉农贷款增幅制定偏高,奖励比例无差别化。《办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幅必须达到15%以上,才能获得奖励。随着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调整转向,2010年以来银行业机构贷款增幅逐步放缓,少数银行业机构因达不到要求而放弃努力。如某县一银行2011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幅降为127%,失去了获奖资格(上年获折半奖励54万元);某县农信社近三年来涉农贷款均未达到15%的增量(2010年最高119%),一直以来未获奖励。同时,奖励政策作为弥补涉农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重要手段,没有区分不同贷款对象、贷款额度,统一按增长额的2%实行奖励,加之财政审核欠专业全面,难以有效遏制银行信贷投放“垒大弃小、嫌贫爱富、恋城去农”的偏好。

二、政策建议

(一)改进涉农贷款统计制度,完善奖励依据。建议按行业对象规范涉农贷款专项统计,明确只有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贷款才计入涉农贷款,反映真实的金融支农数据,与财政审核认定标准一致,并直接作为奖励依据,减轻银行业机构重新申报和财政部门审核的负担。同时,加强银行业机构统计工作指导检查,真实准确上报涉农贷款统计数据,严厉查处虚报多报等违规行为。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2

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e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mod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ts policies. Studying financial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ing financial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金融理论;金融深化;农业发展

Key words: financial theory;financial deepen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2—03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基本理论及其分析

1.1 金融基本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

1.1.1 金融抑制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金融抑制的核心是利率管制。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1.1.2 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主要标志是金融部门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其核心内容:放松利率管制;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同业竞争;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1.1.3 金融约束理论: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于1997年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金融约束”政策比竞争性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核心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而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正的实际利率,从而为民间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创造租金机会,从而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金融约束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金融约束政策,达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逐步实现金融深化的最终目标。

1.2 金融理论评价 农村金融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因此,分析金融理论利弊,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1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压抑。金融抑制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金融体系存在着“二元结构”:一是由现代大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二是由钱庄、当铺、合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效率低。直接融资市场落后,并且主要是作为政府融资的工具而存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实行严格的管制,致使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具体表现是压低实际利率,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金融压抑现象,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有关,但政府所实行的政策更起直接作用。纵观我国经济发展,我们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3

一、加强金融产业的宏观监管和调控

加强金融产业的宏观监管和调控,避免金融产业的发展过渡或不足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注重金融服务业的均衡协调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产业链较长,几乎同所有的产业都有关联。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首先要求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和金融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次,金融监管工作应该引入成本收益法作为分析方法,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选择适用的方法(如绩效标准、市场激励和信息战略)而不是制定各种标准。此外,还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内外部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所在地政府的政策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大力培养金融人才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金融服务业中基本决定着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行金融人才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鼓励和督促员工不断进行观念和知识更新,培育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同时,重视人的素质提高。

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使其与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靠拢,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现代服务业不再是低工资和低技能的职业,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从事服务业。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这两个行业是我国所提倡的现代服务业范畴。缺乏受过适当培训的人力资源会成为服务部门创新的重大障碍。

三、对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产业金融政策

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金融服务业对各产业支持的差别影响,对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应该采取措施改变金融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度不强的状况,从金融政策角度考虑应逐渐加大金融对第三产业的扶植力度,包括信贷资金投入。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关联产业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发达国家尤为集中于服务行业。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关联产业为机械设备、金属产品、商业饮食、公共事业、化学工业等。尤其集中于资本密集、原材料消耗型的制造业,而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的相关产业类型主要为房地产服务业、社团、社会和个人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运输、建筑,金融服务业对服务业的关联程度远高于制造业。不同的产业需要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相应的金融政策,国家鼓励的产业,应该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增加资金倾斜力度,扩大信贷资金投入。对于国家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金融政策的主导意见将是紧缩信贷发放。金融服务业扮演的是金融政策执行者的关键角色。

四、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制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4

关键词 资源富集地区 农村金融 发展 浅析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能源需求不断扩大,使得资源富集的陕西省榆林市能源工业迅猛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地方金融业迅速扩张,形成了特有的资源带动型金融发展模式。资源型经济爆发性增长,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资本积累的有利条件,但也造成资金的高度集中,制约了资金匮乏农村的金融发展,本文将对资源富集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一、榆林市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概况

(一)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比较低。

2011年,榆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2亿元,较1998年增长564.16%,年均增长13.1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同期GDP增速15.69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17%,拉动GDP增长0.56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良好。

截至2011年底,榆林市拥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36个,从业人员7363人,全市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844.51亿元,贷款余额1179.39亿元。其中全市涉农贷款余额为509.04亿元,较1998年增长6935%,年均增长35.35%;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17.62亿元,较1999年增长4026%,年均增长32.87%,农村金融有力地支持了榆林市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榆林市近1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快。

榆林市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等五种机构,截止2011年底,共有机构数490个,占全市金融机构数的77.04%,从业人数4777人,占银行业从业人数的64.88%。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榆林市已形成以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为主的农村发展银行、国有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榆林市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发展缺乏政策有力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对农村金融客体农户来说,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但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财政对农村公共使用发展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大;对农村金融主体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虽然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很大,但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制经营风险的扶持力度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差异性等问题关注较少,同时存在中央政府投入多,地方政府投入少问题。

2、金融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金融环境出现了较大变化,贷款需求出现大额化、长期化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理财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却以盈利为目的,将资金逐渐转向利润更高的城市资金需求及建设资金需求。金融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大信贷指导力度,设立对于投向农村及农业相关信贷投入的奖励机制,督促农村金融机构在盈利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3、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支持配合应更加深入。目前,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与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已形成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但是财政支农资金由政府投入,金融支农资金由金融机构投入,两者的目标不同,前者追求社会效益,后者注重经济效益,在现实中让两者结合有一定的难度,造成财政与金融在支农项目上缺乏应有的协调和配合。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家独大。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联社以及由其改制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截止2011年底,共有机构数为331个,占涉农金融机构总数的67.55%,从业人员达到3015人,占涉农金融机构总数的63.11%;各项存款余额为498.37亿元,占涉农金融机构总量的53.89%,各项贷款余额为317.62亿元,占涉农金融机构总量的58.16%,占全市涉农贷款总量的62.40%,存贷款余额均超过涉农金融机构总量的一半,形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家独大,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的局面。对于农村金融客户,由于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基本没有网点,邮政储蓄银行只吸收存款,农户对金融机构基本没有选择余地,信贷需求只能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得以实现,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和城市多元化金融服务相比差距较大,同时资金运营向城市发展,向大项目集中比较明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品种单一,除存贷款外,中间业务几乎没有涉及,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经营模式简单;基层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学历水平偏低,人员短缺现象严重,制约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随着农信社改革的深入,企业以营利为经营目标的确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渐显示出资本的逐利性,将资金投向效益好、周转快、额度大,信贷管理成本较低的非农行业和产业,偏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地区资金融通的本来属性,致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资金需求额较小的农村地区成为金融服务的盲区,影响农村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降低了金融支农的综合社会效益。

三、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1、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应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对于农村信用社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和财政补贴,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其加大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投放,使农村金融机构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财政资金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对重点涉农业务的适当补贴和扶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业务,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2、提高金融政策支持效率。对于农村金融现状,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大协调监管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信贷指导力度,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符合国家结构调整政策,二是尽力督促农村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三是扩大农村抵押品范围,开发政府担保与农户联保相结合的综合担保模式。

3、完善政策协调机制。一是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充分利用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就最新的金融情况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得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加强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人民银行应积极与商务、工商及农业科技等部门加强联系,相互配合,从农业生产、销售及深加工等各方面都能享受政策支持,使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度。

1、强化金融支农主体机构地位。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其支农主力军地位,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农信社产权关系,明确其功能定位,实行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制和职业化,真正实现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分离和制衡。加强农村信用社植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使命感,保持与“三农”的天然联系,提供满足农村基本需求的金融服务,保证农村地区更多的农户和涉农企业获得更多低成本资金,从而实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2、激活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加快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建设,完善独立运行机制和和考核体系,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大力推进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积极开展商业性涉农贷款业务,将政策性业务拓展到符合国家政策意图的农业产业化领域。结合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控水平,督促全面开办各类支农信贷业务,巩固完善资金回流反哺农村的机制和渠道。

3、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探索扩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解决金融服务空白问题。

(三)依靠新技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农村地区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基础金融服务。在低成本拓展存款、汇款、贷款和保险等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同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供适合农村特点的理财产品。

(作者: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农业推广硕士)

参考文献:

[1]程兴财.新形势下金融支持“三农”的对策建议.西部金融.2011年第1期.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5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铁路建设尤其是动车组建设以及高铁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铁路建设融资筹划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以来,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2011年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财政政策不断紧缩,再加上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的影响,我国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不令人乐观。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铁路建设融资筹划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关措施。

二、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的目的

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的直接目的在于提供铁路建设的建设资金,而建设资金的保供是工程顺利进展和维稳要求必然要求。

一方面,铁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做好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能够保证铁路建设工程建设资金的充足,维持铁路工程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国家基础建设的顺利实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铁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建设量巨大,很大程度上为我国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而铁路建设施工和建设人员很多是农民工兄弟。做好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保证铁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就保证了很多农民工兄弟的就业问题;反过来看,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不力,就会直接导致大量农民工兄弟被迫停工,失去生活来源,造成各种不稳定因素,对铁路建设不利,对社会稳定不利。

三、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当下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不能令人满意,铁路建设资金总体缺乏很大,融资工作十分艰难,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2011年以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内采取紧缩的金融政策,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2011年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直接影响,导致我国资本市场自2011年夏季至今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再加上由于铁路处于国家基础设施的地位,银行贷款利率远低于对其他行业的放贷利率,因此在紧缩的金融政策下,银行对铁路行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铁路建设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难度不断加大。

第二,2011年发生的温州动车事故以来,社会大众和资本市场对铁路建设信心缺失严重,高铁板块股票较长时间一直处于极度低迷和萧条的状态,铁路建设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三,近年来,银行贷款方面受银监会监管压力大。一方面,银行贷款要受到行业集中度(不超过15%)的约束,银行对铁路项目的贷款规模明显受限,原有承诺和合同难以顺利兑现;另外一方面,铁路建设工程的建设要求资金链不能断,但是目前各个银行每月的放贷额度不确定性(总行每月公布一次放贷额度),无法保证铁路建设项目的正常用款需求。

四、加强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的策略

1.做好市场调查和判断,掌握金融环境和国家政策

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和判断工作,要及时掌握国家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要针对我国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制定好相关融资筹措计划和对策。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人员也要充分掌握我国和国际资本市场以及金融融资市场的动态。在形势较好的时候,要选取最优化的融资筹划计划;在形势不如意的情况下,要尽量早作安排,适量储备,虽然一定程度提高了融资成本,但可以确保资金不断链,避免更大的损失。

2.积极与银行沟通衔接,保证月度贷款的落实到位

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人员要积极和银行沟通和衔接,要及时了解银行近期内的放贷额度,保证铁路建设月度贷款能够及时落实到位。如果贷款额度情况有较大变化,还应及时调整近期内的融资筹划安排,保证建设资金的需求。

3.引进银行竞争机制,实现多银行融资,降低风险

铁路建设工程融资工作中要充分引入银行竞争机制,尽量规避单一银行为工程建设单独提供银行贷款现象,尽量实现多个银行融资竞争,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融资不到位的风险,也可以在竞争中择优融资。

4.灵活使用融资产品

在保证资金前提下,铁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可将长贷、短贷和其他金融产品充分结合,灵活使用各类融资产品,降低资金成本,保证铁路建设资金的储备。例如:2011年长期贷款年利率7.05%,一年期流动贷款年利率6.56%。 A公司当年向B银行申请贷款10亿元,在保证银行对贷款承接的前提下,A公司采取了先使用一年期短期贷款,到期再使用该银行长期贷款承接的方案,当年向就节约融资成本100000万元*(7.05%-6.56%)=490万元(假设的年初一次性借入,年末到期归还转贷)。当然,由于铁路建设期没有经营收入,这一运作的前提必须是短贷和其他金融产品到期必须有长期贷款承接,不能建背建设资金不断链这一原则。

五、结语

铁路建设是一个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高铁领域更是领跑世界。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国条路建设融资筹划工作情况不能令人乐观。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铁路建设融资筹划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重点分析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现状,并提出加强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的策略,得出相关结论。笔者水平有限,文笔粗陋,文章纰漏之处必然众多,希望广大同行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张晓恒.对铁路建设融资筹划的几点思考.现代金融.2011.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6

近年来,我省金融业发展的形势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规划科学、思路明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规划科学体现在《贵州省金融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该规划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首次将金融业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等大事来考虑谋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十大工程、突出十个重点的战略要求,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规划特色鲜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符合贵州省情、勾画贵州金融业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科学规划,对于我省“十二五”时期以至于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思路明晰体现在省委、省政府对于全省金融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布署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特别是在全省金融会议上明确了金融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提出为全省经济社会提速转型、后发赶超提供更强大的金融支撑的明确要求。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全省金融业改革发展,形成主业鲜明、功能互补、融资便利、运作良好、治理规范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制。主要目标是,全力推动“三个打造”,确保实现“三个高于”,力争达到“四个翻番”、“两个全覆盖”。

措施有力体现在突出抓好“五个着力”:一要着力巩固和扩大融资规模,保障全省发展融资需求;二要着力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金融产业;三要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速转型;四要着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增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要着力改善地方金融生态,营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近年来,特别是省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以来,贵州金融业发展出现的大好形势、呈现的历史性变化。全省金融业整体实现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新增存贷款连续三年双双超过千亿元,今年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排全国第2位和第9位,全省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在全国排第4位,金融业主要指标在全国赶超进位的态势明显,金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我省已由早些年的资金流出省转变资金流入省。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困难与挑战:我省金融资产和业务规模总量和人均占比在全国都很小,金融发展水平不高,融资渠道单一,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