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产业经济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产业经济规划范文1
关键词:龙陵县;贫困难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39-02
龙陵是国家级贫困县,2009年财政收入为27 359万元,GDP为23.0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1.89∶40.49∶27.62。按实际人均纯收入低于1 196元的扶贫标准,龙陵县有贫困人口13.42万,占该县农业人口的52.24%。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龙陵县贫困难题突出表现为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未能兴旺,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存在困境。因此,必须振兴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解决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困境,才能破解龙陵县贫困难题,这给予云南73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破解龙陵县贫困难题之道
1.振兴县域产业经济。充分挖掘三次产业的潜力,走好产业化发展富民富县的道路。(1)改变农业投入太低的现状,大量增加资金、技术、服务投入;尽量推广种植优质高产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推广猪、牛、羊、鸡、鸭等畜牧良种,实现规模化、技术化养殖;大量增加茶叶低改面积,提高茶农收入;扶持“两烟”种植,提高烟农收入;全县农民最大的资源是山,应落实林改政策,多给予农民实惠,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搞好核桃加工销售,尽量扶持贫困户种植石斛、工业用大麻、草果、香菇等林业经济作物,促使林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大化肥、籽种、农药等农资补贴力度;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搞好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素质培训,形成大批有文化、懂技术、擅长经营的新型农民。支持涉农产业项目,发挥好涉农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打造一些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抓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有效解决金属硅、硅铁、锌等矿冶业和水泥、酒精、硫酸的污染破坏,处理建筑业垃圾;加大对中小型工业、建筑业特别是加工业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县域轻工业发展;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和社会资金支持,发展龙陵县工业和建筑业,搞好项目的规划论证,把有限的资金投到最该发展的项目上,带动民众从中获利。(3)争取省、市政府投资黄龙玉,大力宣传和推荐黄龙玉,确实把龙陵打造成黄龙玉第一县,发挥出如翡翠玉石一样的经济社会效益;督导邦腊掌温泉项目建设,抓质量、强服务、树品牌,极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县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聘请专家指导,尽快启动龙陵松山抗战遗址开发与保护项目,结合龙陵抗战博物馆和已修缮完成的董家沟日军慰安妇遗址等,通过省市县电视台、电影、电视剧、报纸等媒介大力搞好龙陵抗战文化的宣传、表演,做“活”龙陵抗战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该县具有第一吸引力和第一赚钱的产业。配套建设服务好、档次适宜的旅店、餐饮、旅游纪念品、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挥侨乡文化、乡镇特色民族文化在县域文化旅游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民、农民工从文化旅游、餐饮、旅店、运输等第三产业中获利。
2.振兴县域企业经济。(1)抓好县域企业规划与扶持,振兴企业振兴县域经济。扶持一些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企业发展,不轻视其他中小企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重视建筑业企业发展,发挥建筑业企业在县域房屋、道路、电站等建设项目中的作用;重视扶持轻工业企业发展,大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品贸易等企业,抓好旅游及旅游特色产品企业,营造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针对当地贫困人口、大学生、职业教育人员进行培训,吸纳他们到一些企业中就业,给予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促其增收脱贫。(3)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能多为人民谋利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抓好企业经营策略、经营效益、财务廉洁等事项,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作,调整企业利益分配格局,治理类似于龙头企业效益丰厚、中上层管理人员获利丰厚、职工及与企业相关联的民众收益少的问题。
3.振兴县域市场经济。抓好公路、铁路、水电站和电力改造、文化旅游等大额政府主导投资项目,促进投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的兴旺,抓好县域内外市场建设,促进县域投资、消费、外贸市场的繁荣。(1)完善县域内外硬件市场建设。抓好“千乡万村”市场建设,坚持乡镇集市规划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集镇供水、供电、排污处理等配套工作,改扩建县、乡(镇)一、二级产品批发及交易市场,改变有形市场拥挤、混乱的局面;适当建设村、社(组)交易市场,繁荣农村交易市场。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保山通向东南亚第一市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契机,提高道路等级,进一步降低县外市场运输成本。(2)完善县域内外软件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坚持落实减税、补贴、优惠等政策,促进民众增加消费和提高消费档次;大力开拓县外市场,促进畜产品、核桃、茶叶、糖、石斛、大麻、水泥、电力、硅等大宗产品外销,抓住大瑞铁路建设、缅甸至重庆石油输入过境、很靠近德宏并与缅甸接壤等条件,打造商品贸易物流带,促进县域企业、县乡财政和民众增收;加强市场供求信息收集和传播,建立专门的市场交易组织,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运作机制,确保市场供销渠道畅通;培训并带领一部分贫困人口从事经商贸易行业,繁荣批发零售市场,促进贫困者增收致富。(3)采取合同交易和入保险等方式,协调企业、中间商和农民、职工的利益分配,确保产品优惠补贴措施的落实,确保产品供给不短缺,确保产品价格较好或合理上涨,增加企业和民众的收入,有效防范和削弱市场风险,照顾农民、企业普通员工和小商小贩多获利益。总之,关键的关键是确保县域产品产、供、销畅通,确保产品价格较好或合理上涨。
4.解决县域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困境。(1)提高人口质量,抓好智力扶贫。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做好疾病防控治疗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和贫困人口低保、医保工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抓好“两基”教育,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促使受培训者依靠技能脱贫致富,改变因贫困而麻木不仁或者“智短”缺乏致富途径的问题。(2)抓好税收征缴,杜绝偷税、漏税,增加县财政收入,增加县政府扶贫资金投入;科学合理地规划、论证扶贫项目,以项目的可行性、实效性去争取更多的省、市扶贫资金投入,争取更多的省外发达地区对口扶贫支持,争取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投入资金与技术扶贫。(3)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减少因灾返贫、因产品价格低迷返贫问题。(4)依托烟草、核桃、畜牧、石斛、文化旅游、加工制造等产业和乡镇小城镇建设、县城功能区建设,抓实产业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促进民众增收脱贫。大力开展经营致富技能培训,如经商贸易、运输、建筑、修车、餐饮、旅游纪念品制作、民族舞蹈表演等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向乡镇、县城转移,促进城市低收入者在县内外创业致富,促使一些农民、农民工转为市民。
二、龙陵县贫困难题及破解的启示
(1)云南国家级贫困县存在一些共性与个性贫困难题且相互交织,使得贫困难题更加难解决。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没能兴旺发达,区域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存在困境,这是县域共性贫困难题;县域交通区位条件差、少数民族以往一直贫困落后、能用于经营致富的资源贫乏等,这是县域个性贫困难题;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委靡不振,以及县域区位资源条件差、沿边山区贫困等问题相互交织。(2)破解县域贫困难题应抓好共性与个性贫困难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强县与富民相结合,大量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搞好促进农民、低收入者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扶贫开发;始终抓好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市场建设,极力促进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兴旺发达,尽量吸纳贫困低收入人口参与其中以求多增收、快速脱贫致富;摆脱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大量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搞好能力素质扶贫;抓好交通建设,削弱区位劣势。(3)云南贫困县应当努力抓住中国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契机,尽力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学合理谋划,振兴县域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市场经济,尽量瞄准贫困低收入人口,尽量吸纳他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并从中多获利,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龙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longling.省略.
县域产业经济规划范文2
关键词:产业创新;县域经济;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52-02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台。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时代的到来。
一、对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理论研究
(一)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
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综合研究后,我赞同如下的定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这一定义表明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域功能、自然区域功能和经济区域功能的交集所形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行政区域中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从县域发展规律的研究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切入点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它包括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中人的主导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客观基础的差异性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中产生了许多个性化问题。如县域资源禀赋条件有好有坏、地理区位条件有优有劣、经济规模有大有小、县域经济系统中的人文素质有高有低,进而使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但是,无论是发达县(市)还是不发达县(市)在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问题,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人才、技术、投资融资等方面存在瓶颈式限制,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就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弥补突出的劣势结合起来的过程。江苏昆山始终立足于新经济背景,着力寻找产业生长点的发展模式是这方面最成功的范例之一。(2)把特点和重点双突出的过程。云南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成功塑造云南“三神”形象的成功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3)以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县、高新技术农业兴县、外向型农业兴县、生态农业兴县发展模式的成功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4)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的过程。温州模式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5)以招商引资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增强县域发展后劲的过程。“江阴板块”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6)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吸引力的过程。我国百强县在这方面都是成功者。
从这一实践取得成功的过程来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过程也就是培植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这也使我们找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即壮大县域产业经济。
(三)从县域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找到发展壮大县域产业的依赖路径
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经济时代三次产业按其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排序为一二三;工业经济时代的这一排序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新经济时代这一排序为三、二、一。当然,产业演进也有特殊规律,如产业跨越式发展、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因此,县域产业发展规律是在一定时期,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若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并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将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依据这一规律从我国百强县成功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选择县域主导产业的三项原则:一是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引进技术与产业关联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市场容量与需求收入弹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上述三结合原则才能实现既发挥资源优势又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延长产业链又获得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保证市场有足够发展空间又获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所依赖的路径是产业创新。
二、对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主体动力分析
熊彼特指出,发展不是基于人口、财富的积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而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实现的“新组合”,“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合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可见,熊彼特所谓的发展也就是创新。在研究引起经济发展的原因时,熊彼特写道:“在排除了引起危机的全部外部原因之后,我们还可以找到具有纯经济特征的原因,这些原因在资本主义体系内产生”。“甚至在缺少外部因素时,仍然会有经济变化,换个说法,除去作用于商业状况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引起经济自动变化”。这表明,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关键因素仍然是内部因素,而内部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创新的主体动力――它们才是产业创新这一运动的最重要力量。
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创新主体是指参与创新过程,并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农民等。
县级政府作为产业创新的主体,它既是宏观产业政策的实施者,也是本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县级政府若真正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它就会以全球眼光综观国内外经济、科技走势、市场走势,深察县情、区情,看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体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县域实际的产业创新战略和规划,使县域产业创新获得政策的支持和政府推动。尤其是在当地人没有经商的历史传统的县域,把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培养成具有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支柱产业的过程,政府强大的引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
调能力是形成稳定市场的最重要的力量。
除政府外,县域产业创新的主体还包括企业――因其具有投资、实施研发和将创新技术商业化的功能,又具有追求利润的巨大内在动力,通常被称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创新的最重要的行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因其为县域产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被视为推动县域产业创新的原动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被视为重要的产业创新主体。中介机构――被视为县域产业创新的联系者,因其具有催化新技术商品化的功能,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一主体在推动县域产业创新中的动力作用将越来越得以显现。
从县域产业创新的运行过程来看,县域产业创新有这样两条渠道: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二是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无论哪条渠道,各主体动力的强弱及各主体动力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合动力大小,对县域产业创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强大的动力不但使每个主体在县域产业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使每个主体自觉地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县域产业创新以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三、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解放思想,走出误区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这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在谋求县域产业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进行设计和运作,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误区。
县域产业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其自身规律性,不是领导创政绩的需要。在县域产业创新中,领导干部要管好市场、管好服务、管好规划,推动县域产业创新,走出“干部经济”误区。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在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坚持特色原则,并在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经济”,走出“全能经济”误区。
(二)牢记根本点、找准出发点,培育和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
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是县域产业创新的根本点。不断发展壮大的县域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才有强大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政府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是构成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件。牢记根本点,就要培育和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从战略上研究和抉择本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和怎样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是县域产业创新的出发点。在确定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吸收消化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选择,要围绕特色形成优势选择带动力强的项目。同时,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要注重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使县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强大的人才支撑。
县域产业经济规划范文3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策见解
县域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和层次,不仅是我国的国土的主体,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是中国主要人口的居住地,养育着全国74.46%的人口。从经济总量看占全国半壁江山;而同时,县域几乎提供了全国粮食、油料、肉类的生活保障,是全国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为 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棉花、粮食、油料等基本原材料。它处在“城尾乡头”的位置,既有城镇也有农村,既有第一产业也有二、三产业,既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可以说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要切合地区实际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
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发展县域 经济 ,必须突出工业化,大力培育县(市)属企业,通过新型工业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工业的增量。一要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突出县情和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工业发展规划。二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三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改变县域初始工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积极推进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发展,有效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把县域经济发展为特色经济就是形成自己的优势经济。为发展特色经济,一是调整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从当前来看,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内容是降低县域经济的经济内容重复率。根据调查,目前县域经济小而全的体系基本没有打破。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谁也没有优势,在市场经济好时一片繁荣,市场不景气时则一片凋零。调整原则不是什么一、二、三产业比重,也不是轻重结构比重等,而是优势比重,只要占优势,不管是什么产业,是什么部门,都应当重点发展,否则都应逐步淘汰。二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避免开发不足使资源整体闲置或品位开发缺位,又要避免过度开发,使稀缺性资源价值降低,寿命缩短。在发展特色经济中,一定要强调对稀缺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注意领域内市场,在巩固域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外拓展。对域外市场,在售后服务、质量、信誉上要给予域内市场同样的重视度;同时,要注意保护地方品牌,不要轻易放弃、更改名牌,以保证品牌的连续性、稳定性,离开了一定的地方品牌,特色经济将失去其最有影响的外包装。
三、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参考文献 :
[1]刘克俭:促进县域经济 金融 和谐发展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6,(2).
县域产业经济规划范文4
关键词:县域旅游;研究内容;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3
一、引言
在我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县域旅游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目的地范围更大的市域、省域乃至全国游相比,县域旅游的资源、要素配置等具有突出的相似性,较易塑造鲜明的旅游特色与旅游形象;与旅游目的地范围更小的乡村、景区旅游相比,县域旅游依托的县级行政区划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整体,能够极大的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购物、聚会、养生、会议等全方位需求。在我国,县域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规模适当、功能完备的县域特点决定了县域旅游既能达到一定规模,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易于操作性[1]。
我国学者对于县域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视角逐渐多样。本文重点搜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收集了百余篇研究县域旅游的论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纵向梳理,能够客观认清我国县域旅游研究的现状,深入剖析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以期为我国县域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参考。
二、县域旅游研究主要内容
1.县域旅游经济研究
在新常态下,县域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其突出的经济拉动效应已经成为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因此,如何将县域旅游与地方实况结合起来以真正实现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现阶段学界关注的重点。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如徐文燕针对黑龙江省县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竞合模式[4];陈洁等比较分析了焦作云台山景区与其他景区、阐述了焦作各县具有后发优势的景点,为其他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5];杨杰等则提出了发展肇庆市山区县域旅游经济的相关举措[6];陈建设等以国家重点风景区、4A景区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7];李雪峰等论述了阿尔山特色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探讨分析[8]。此外,徐飞雄等从县域空间完整与否、地域空间、合作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县域旅游的经济合作模式[9];郭鲁芳则通过对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市)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剖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制度的变迁情况,阐述了影响其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并指出了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0]。
可以看出,现阶段关于县域旅游经济的研究大多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研究方式较为单一、成果也极为有限。
2.县域旅游产业研究
从理论上讲,县域旅游因历史、文化等因素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实际上也不外乎是单一景区、有限的旅游产品链和门票收入的“三一经济阶段”[11]。因此,如何改变单一的县域旅游产业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以及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县域旅游产业的定位,徐勤飞根据旅游产业在不同阶段的任务,提出对县域旅游产业进行基准性和前瞻性定位、制定发展目标并选择发展模式[12]。关于县域旅游的产业集聚,林邡分析了影响县域旅游产业集聚的因素并提出了“品牌驱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三动”发展策略[13]。关于县域旅游的产业链,赵磊等研究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县域旅游地之间相互耦合的内在关系[14];而林轶等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品牌整合的县域旅游产业链模式[15]。关于县域旅游的产业发展,唐代剑以浙江海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刺激旅游价值中枢神经、建设人性化拳头旅游(景点产品)及加大主体形象促销力度等三点建议[16];吴晨等运用后发优势理论,从后发优势分析和发展对策探讨两个方面构建了休宁县旅游产业发展框架[17];李纯蛟以西充县为例探讨了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8];黄勇指出要按照“大旅游”的新思维来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环境、城建布局,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9];王赞新比较分析了武陵源区、凤凰县、永顺县三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探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和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强弱 [20]。
由上观之,现有研究大多从个案研究入手,缺乏对县域旅游产业纵向的深入梳理及横向的比较研究。
3.县域旅游规划研究
目前,缺乏整体规划已成为我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常态,稀少的现有规划也存在着业态雷同、目标市场单一、主题索然无味等问题[21],这对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学界研究的重点涵盖县域旅游规划问题。比如,王群等以庐江县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居民旅游感知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县域居民旅游感知因素研究框架 [22];丁娟等指出小范围的行政界线对旅游规划的制约、客源的市场分析等特有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县域的旅游规划中也是颇为重要的[23];肖玲阐述了饶平县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发展空间等问题,认为这也是县域旅游规划中必须重点把握的[24];张述林等深入分析了跨县域旅游WRS结构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影响该系统构建的物理、事理、人理等因素,提出了跨县域旅游WRS结构系统的开发建议[25];杨瑞霞总结了普遍适用的县域旅游规划编制原则,提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和加强支持系统建设等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思路[26]。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基本上涵盖了县域旅游规划的方方面面,包括规划编制原则、规划具体内容等各个角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4.县域旅游开发研究
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相比,县域旅游受制于当地区位、资源、资金、政策等因素,呈现出诸如缺乏深度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定位不准确、市场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27]。针对此现状,学界予以了重点关注。首先是对县域旅游产品的研究。章杰宽采用SWOT分析方法,提出构建洛川县五大旅游产品体系[28];孙振鲁等构建了与昭平县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开发谱系表[29];而张林等分析了县域旅游产品设计的四阶段,提出了旅游产品设计的SECI模式[30]。其次是对县域旅游发展评价的研究。李少游等构建了包括资源吸引力、相关支持产业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区位条件、市场占有力等因素在内的县域旅游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1];李瑞等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构建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2];丁美琴提出了实证指标体系,并将其细分为33个具体评价指标[33]。再次是对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罗彤等基于交通线路的变化将炎陵县域内旅游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心,两轴,三组团”,而将县域外旅游空间结构抽象为“十字形”[34];樊贞指出县域旅游空间结构包括点、线、面三要素,相对应的有极核式、点轴式和网络式三种模式[35];靳瑞景分析了广水市的县域旅游空间组织,提出构建“多核分级―两轴延伸―五翼合作”空间联动发展模式 [36]。最后是对县域旅游文化的研究。李承宗等针对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37];王文娜等则分析了进入成熟期的栾川旅游文化发展走向[38]。此外,县域旅游品牌[39]、市场[40]、竞合[41]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
分析前文可以得知,县域旅游开发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相当一部分的研究都停留在静态的定性描述与分析,研究的方法也不够系统全面。
5.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不同的县域由于区位、经济、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赋存优势和开发价值,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目前,全国推出栾川模式、焦作现象、宁波经验、婆源之路、泰宁路径等五个典型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许振晓等以杭州地区三县(市)为例,从旅游经济发展r序、市场化进程、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了三地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启示[42]。方晓勤利用“钻石体系”评价了各个县域发展旅游的竞争优势,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四种,并研究了每种模式的背景、发展战略及提升策略[43]。戴婷总结了五种具有代表意义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并分析比较了它们之间异同[44]。钟睿根据影响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的不同,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了每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45]。此外,薛宝琪等提出了实现伏牛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四种可选模式,即生态补偿模式、环境教育模式、社区参与模式和县际联动模式[46];肖光明分析了德庆发展山区旅游的策略和创新途径,指出这些创新模式对我国山区县域旅游发展的若干启示[47];周霄等研究分析了栾川与常熟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48]。
可以看出,基于不同视角提出的各种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我国当前县域旅游的演进方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
三、结论与展望
任何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县域旅游研究领域同样如此。通过对我国县域旅游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理论研究在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对实践的现实指导也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从长远考虑,县域旅游研究还是有一些提升之处的:在研究视角上,还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以更好地把握县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及隐性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引入社会调查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以客观准确评估县域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旅游发展评价体系;在研究内容上,除了拓展完善现有内容外,还应重点关注县域旅游的动力机制、社会效益、旅游营销、旅游市场等问题,以把握县域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加深对县域旅游的理论积累。
参考文献:
[1]Douglas G P.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64-67.
[2]牛海桢,高燕,雷金瑞.甘肃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论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65-70.
[3]李秀斌,刘少和,张伟强.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以广东第一“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J].热带地理,2008,28(3):271-276.
[4]徐文燕.基于竞合模式的县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深度协作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2):51-55.
[5]陈洁,于琳,李春意.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以焦作各县域为例[J].价值工程,2009(1):52-54.
[6]杨杰,付华英.肇庆市山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略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6,27(6):61-65.
[7]陈建设,吴忠军.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景区为视角[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64-67.
[8]李雪峰,海赢.以阿尔山市的特色旅游为例浅析发展县域旅游经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6):46-49.
[9]徐飞雄,刘娟.论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120-123.
[10]郭鲁芳.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2):22-25.
[11]龚绍方.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初探[J].地域研究c开发,2008,27(6):61-65.
[12]徐勤飞.县域旅游产业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3.
[13]林邡.县域旅游产业集聚探讨――以福建永安旅游业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4]赵磊,夏鑫,全华.基于旅游产业链延伸视角的县域旅游地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74-880.
[15]林轶,熊礼明.基于品牌整合旅游产业链模式的民族县域旅游产业开发研究――以广西巴马为例[J].江苏商论,2011(9):124-127.
[16]唐代剑.论县域旅游形象定位及旅游产业发展――以浙江宁海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76-79.
[17]吴晨,李东和,汪燕.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休宁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8):764-766.
[18]李纯蛟.嘉陵江中游西充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2):204-210.
[19]黄勇.论县域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建设[J].求实,2000(8):38-40.
[20]王赞新.政府职能、市场作用与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湖南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多案例比较与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66-80.
[21]杨瑞霞.我国县域旅游的规划与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2004(12):109-111.
[22]王群,章锦河,丁祖荣.县域旅游规划中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88-92.
[23]丁娟,焦华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旅游规划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4(2):76-79.
[24]肖玲.对于县域旅游规划重点问题的探讨――以饶平县旅游规划为例[J].热带地理,2001,22(2):138-160.
[25]张述林,胡科翔,秦趣,宋增伟.WSR系统方法论在跨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9-61.
[26]杨瑞霞.我国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淇县旅游发展规划为例[J].商业研究,2006(9):178-181.
[27]黄月玲.县域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协作发展――以桂林旅游圈龙胜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338-341.
[28]章杰宽.县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及实证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92-95.
[29]孙振鲁,杨令.县域旅游产品谱系构建与开发设计研究――以广西贺州昭平县为例[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2):1-5.
[30]张林,李文兵.县域旅游产品设计的SECI模式研究――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69-72.
[31]李少游,张瑾.桂黔湘边区民族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旅游论坛,2009,2(3):359-365.
[32]李瑞,殷红梅.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63-1272.
[33]丁美琴.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以高淳县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4]罗彤,钟永德.基于交通改善的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炎陵县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6-88.
[35]樊贞.基于区位论的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湖南资兴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08.
[36]靳瑞景.县域旅游开发的空间分析一一以广水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7]李承宗,蓝甲云.对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124):70-72.
[38]王文娜,吴郭泉.文化潜移背景下县域旅游发展动态分析――以洛阳栾川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6):51-54.
[39]陈建城.县域旅游品牌的创新和发展――以福建省仙游县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09(6):48-51.
[40]陈金华,周灵飞.县域旅游市场调查与开发策略――以平和县为例[J].福建地理,2001,16(3):38-41.
[41]程道品,王丽娜.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桂林县域旅游竞争态势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48-51.
[42]许振晓,王国新.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剖析一一对杭州三县(市)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5(6):68-72.
[43]方晓勤.中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一以泰宁县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44]戴婷.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为线索展开[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5]钟睿.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与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46]薛宝琪,范红.伏牛山区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6):71-75.
[47]肖光明.山区县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德庆案例[J].肇庆学院学院学报,2007,28(6):70-74.
县域产业经济规划范文5
一、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遂溪县围绕争当湛江市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和打造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立县、生态文明建县、协调发展兴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1.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近几年,遂溪县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全面落实“工业经济立县”战略,工业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如图1)。 截止 2011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更是达到了221.3 亿元,同比增 20.4%,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63.6 亿元,同比增 26.5%,居全市十县(市、区)第三,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 44.1亿元,同比增 22.9%。
2.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 2005 年遂溪县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 家,近几年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 6 家左右。 截止目前,共有工业企业3546 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2 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 14 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387家,个体工业企业 3077 家。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亿元, 增长 24.2%; 实现利润总额 2.3 亿元, 增长110.7%。 1 至 11 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8.35%,提高 40 个百分点,居湛江市前列。
3.工业园区、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为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立县”发展战略,主动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及湛江钢铁、石化等大项目上下游配套产业,遂溪县致力建设白坭坡、岭北、杨柑、城月、洋青、 北坡等六大工业基地。 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2864 亩,已完成征用土地面积约 7500 亩,北坡、城月、 洋青三大工业基地环评前期工作完成 80%,六大工业基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 亿元, 落户企业46 家,完成总投资 41.9 亿元。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 2011 年遂溪县共引进50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达 92.32 亿元;其中在建、筹建项目 14 个,总投资金额达 8.12 亿元;新签约项目11 个,计划投资 35.75 亿元;正在洽谈项目 25个,计划投资48.45 亿元。 今年 1 月,遂溪县招商融资项目签约仪式在湛江市政府一号会议室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4 个,总投资额超过 68 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包括总投资30 亿元的深圳市联讯100MW 太阳能光电发电站项目、总投资1.5 亿元的湛江统一企业有限公司饮料二期项目、总投资16 亿元的中电投遂溪风力电场项目等。
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长久以来,遂溪县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工业强,则县域强”发展硬道理之后,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立县”的发展战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优势地位逐步显现(如图 2)。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制糖、建材、饲料、机械、电力、造纸、纺织、农海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加工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产业集群效应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呈现七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二、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遂溪县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中卓有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瓶颈, 制约着当地工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工业总量较小、企业规模不大。 虽然,近年来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但相比湛江市的霞山区、坡头区、开发区、廉江市等地方,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在整个 GDP 中比重还偏小。 要把遂溪县打造成为湛江工业发展的第二高地, 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优势,实现跨越。 就目前而言,县域内中小规模的工业企业居多,支撑行业发展的优强龙头企业较少。据初步统计, 遂溪县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占到总数的2.31%,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必然影响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进度(如图 3)。
2.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从产业层次来看,遂溪县现有的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还是依靠地方资源实现的一种初级产品的粗加工型,缺乏技术含量,深加工程度不够,就决定了其产业链不会太长,产业层次还处于较低层次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也较弱。如制糖产业、建材企业,大多只局限于初加工,且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利润少。但相对来说这些企业,多耗能、耗水,且废弃物排放比例较高,因而,节能减排任务较重。 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遂溪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较大,工业主导地位不是很突出(如图 4)。 且县域内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占据的比重较大,如制糖、造纸、农海产品加工等。 而高新技术企业少,形成自己品牌的产品少,多数属于上游产品,附加值低。
3.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 以遂溪现有工业企业来看,不仅规模普遍偏小,且管理水平和层次也普遍偏低。 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是从个体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层面上,管理机制落后,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状大,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再加之管理人员观念落后,做大做强的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协作意识,致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普遍较弱。 还有企业自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投入极低,包括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比较匾乏,导致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不高。
4.投资总量不足 ,园区建设滞后 。 目前遂溪县委、县政府正致力于发展园区和基地建设,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2010 年遂溪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4 亿元,就决定了投资总量不会很大。 截止目前,遂溪县也未能申请到省级产业转移园,未能争取上级的建设配套资金,各工业基地的建设资金只要依赖于本级财政的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相对吃紧, 必然影响到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因此,大多基地只完成了基本的“三通一平”工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影响落户企业按时进驻和顺利投产, 给招商引资成效造成影响。
5.工业基地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遂溪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基地有:白坭坡工业基地、岭北工业基地、杨柑工业基地,虽然各基地在规划定位上比较明确,但在现实引进项目过程中,却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最终导致工业基地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引进的企业五花八门。正由于基地主导产业不突出,因而内部企业也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产业集聚度较低,大大降低了园区的吸引力,影响到基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6.企业融资难,资金瓶颈制约严重。 对于欠发达地区,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无容置疑就是资金问题,遂溪县工业发展中也遭遇到这一困境。目前遂溪的存贷比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方面说明遂溪的贷款市场不够活跃,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充裕。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遂溪目前存在企业缺钱贷不了款,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两难局面,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也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7.用地指标少,企业引进难度大。 由于国家对于土地政策的严控, 致使许多欠发达地区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又受到用地指标少的困境。特别是现在土地征用和使用的手续不断规范和严格, 加上遂溪县土地储备不足, 所以对于引进项目的征地问题难度不断加大,落户企业由于用地问题不能解决,而迟迟不能动工建设,最终不得不放弃投资,也不在少数,这些无疑都大大制约了县域工业的发展。
8.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遂溪的政务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面对承接省内的“双转移”和钢铁、石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历史机遇,仍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诸如审批程序繁杂,办事效率地下,“吃、拿、卡、要”等等现象还存在,导致项目落地进展缓慢, 严重影响项目工程进度和招商引资的效果,都对遂溪工业经济跨越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
三、遂溪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依赖
1.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发展目标。 作为遂溪县委县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区位及资源禀赋,立足于整个湛江市发展规划中的定位(湛江美丽的后花园)和区域发展的重点,科学规划全县产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形成各个园区差异发展的格局。 同时,要从整个县域财力和实际出发,着重发展一两个重点园区和基地,实现重点突破,兼顾全局,分布推进。 目前,在遂溪六大工业园区中,白泥坡和岭北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好,进园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也相对较高,应作为发展重点。 再就是主导产业的定位,既要考虑既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如制糖、造纸、农林海产品加工等;也要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新能源、新医药等,统筹兼顾。 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立足长远,起点要高,要上档次,功能完善,以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还应突破各镇域、各园区的行政区划局限,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以及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进入各个园区的项目,突出主导,体现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有序布局。 包括要根据具体产业的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准确定位支柱产业发展的方向。 以及根据产业规划,制定实施一系统扶持政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等,都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发展。 在做好科学规划基础上,还要注意形象策划,以便于宣传、推介,争取更多投资和项目引进。
2.加强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 第一、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与否是决定招商引资成效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搞活工业基地和园区的重要支撑。 因此,在目前遂溪地方财力有限的前提下,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好一、两个园区,诸如白坭坡工业基地和岭北工业基地。 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能基本达到企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功能,能满足落户项目建设、生产需要。同时,还要完善工业园区的生活设施,做到生产、生活一体化,方便企业员工生活,才能真正将项目“招得来、留得住”,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第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 在入园企业、项目的选取上,要根据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重点选取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的龙头企业,以便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 比如积极实施“亩产吨糖县”工程,致力培育大型糖业集团,继续加大糖业综合利用项目开发,延伸糖业产业链条,构建全国最大的蔗糖产业集群基地,打响“中国第一甜县”的品牌;全力以赴支持国电集团火力、风力发电项目和粤电集团生物质发电项目尽快建设,用电力带动所有工业发展,用电力引领遂溪经济大发展。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明晰,对于采取产业链招商的措施,打造“化工基地”、“钢铁、 石化配套基地”、“新能源基地”等专业园区,使基地内企业成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入园企业的选择上,还要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 ,欢迎 “两高两低 ”(高投入、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企业入园。第三、 以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方向,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力。 一方面,要扶优壮强优势主导产业。在积极响应广东“双转移”发展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掘本地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遂溪县制糖、 农林副产品加工、饲料、造纸等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努力解决制约这些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与专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并加强成果转化率,带动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第四、引导园区企业本土化发展。一是要使企业融入本地产业链,利用本地资源发展,避免“飞地经济”。如岭北工业园区的台湾统一饮料集团,政府要有计划地促使企业研发采用本地水果作为饮料原材料的技术 (可由政府出面联系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地果农的收入,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二是企业用人的本地化,提高本地就业率。政府可采取措施对吸纳本地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 或相关优惠政策。 特别是鼓励企业吸收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管理,为本地培育高水平管理人才。第五, 进一步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 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 对建设成熟、功能完善、管理规划的工业园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PK,并对胜出方给予资金扶持或者用地指标上的优待。 积极推行工业园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的开发机制, 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开发园区建设。
3.紧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 遂溪县域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还在于资金少,投入不足。 因此,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是实现工业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控,遂溪土地资源储备不足,用地指标少,又是制约遂溪招商引资的重要瓶颈。 因此,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扩大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又要节约集约用地。所以,在招商引资时可以考虑把好两个关:一是要设置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分行业制定),相同行业优先考虑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的企业入园落户。二是在筛选入园企业时,把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纳入考核范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大的优先考虑。三是积极争取引进国家、省鼓励项目,实现特批用地指标。 这样既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也解决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老大难”问题。 在招商引资中,还需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体制机制的保障。(1)创新招商工作方式。 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应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和创新。 一是接对招商。在发挥领导招商、驻外招商优势的基础上,与省内外发达地区建立友好关系,或者与驻点招商城市的行业协会、产业协会加强合作,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成功率。 二是网络招商。 通过建立遂溪招商网,组织企业上网,建立网上动态项目库;推介招商项目,着力扩大网上招商的成效。 同时,根据各个园区产业链发展需要,通过网络广泛搜集了解相关产业的信息,提高招商的针对性。 三是以商引商。 以商会名义招商引商应该成为一种新模式,其招商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四是敲门招商。由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招商队,专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创新招商机制。首先,要创新考核体系。将考核指标由单纯的“数字化”向结合产业优化、技术创新、行政服务水平提高等综合考评转变。 其次,要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招商引资贡献巨大的团体和个人,给予重奖,焕发其积极性。 组织优势项目、成熟园区的申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项目、园区做大做强。从技术创新、品牌效应、财税贡献等入手,制定相应政策,以税收反哺或者直接奖励等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同时,可设立项目专项基金,扶持重点项目发展。最后,要创新协调机制。针对重大项目,通过建立省县联动、市县联动、企业联动的有机联动机制,促进系统协调。(3)拓展融资渠道。在立足 BOT、BT 等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他融资模式:一要加强银企合作。 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组织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 金融机构要创新工作思路,改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等管理机制,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二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拓宽外资、民间资本进入遂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市场行情好,经济效益高,信用度好的企业,县里可协调金融部门为企业在流动资金、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增资扩建等方面的贷款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工业园区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 互担保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三要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创新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加大开放民营经济领域的力度,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开办手续,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办厂、入股参股和进入技术改造等范畴。
4.加快科技创新,构建竞争优势。 (1)落实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在对已出台的科技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遂溪县科技政策法规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遂溪县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使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备、系统和科学。(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主要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保证体系和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与担保机制,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积极鼓励和引导遂溪县工商企业投资科技、兴办民营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3)围绕产业,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机制。 在重点产业和优势技术领域,可借助于湛江市的高校、科研所、各类科技创新中心的力量,积极创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准备、 能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同时,还需要健全和完善产品标准与检测、科技信息数据共享资源平台,以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载体, 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成果转化率。
5.完善投资环境,构建服务体系。 (1)政务环境。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招商引资、税收、土地审批等环节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和资金进入。还可成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其次,要全面落实首长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进一步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尽量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甚至可推动全程服务,构建“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实行重点项目“直通车”制度,凡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所有审批、审核环节,均实行“即时受理、联合会办、全程服务”。 再次,要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政府执行力。 借助于“机关作风整治”契机,依法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对行政管理职权、法定职责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落实到人。一旦触犯,立即追究责任。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节奏,降低行政成本,增强行政效能。 对于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动力。(2)法制环境。 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素质和法律意识,尽力改善法制环境,实现依法治县。对于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执法扰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 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执法犯法的,包括各种为求私利,不顾全局利益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保障县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3)市场环境。 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让所有投资遂溪、建设遂溪的个体和企业,都能拥有一个平等进入、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要严抓“三打”,尽力清除各种假冒伪劣商品,重拳打击各类欺行霸市和经济欺诈行为。 同时,对于进入遂溪的企业,要建立信用档案,对各种皮包公司坚决予以清除。 在不断规划和完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遂溪市场的档次,从而谋划建立国内一流的市场。(4)人文环境。 要加强县域文明建设,提高文化品味和内涵,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尤其要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从基层单位到普通人民群众,都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树立文明形象,为遂溪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目光关注,并积极投身到建设当中去。(5)生活环境。 一个地方生活环境的好坏,也是需要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要对县域内的卫生生活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改变以前的“脏、乱、差”等现象。 尤其是要利用当前湛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动各个县域也做好相关的卫生整治工作,要确保消除死角,大街小巷都要落实责任,尽量完善其功能,增强其承载力,使城镇形象在亮、洁、绿、美、畅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观。惟有如此,创业者才会对县域发展充满信心,为工业发展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
6.建立循环经济,确保可持续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而遂溪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定位是湛江美丽的后花园,其发展战略也强调“生态文明建县、协调发展兴县”,因此,遂溪应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循环经济上,体现区域发展特色。这不仅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对于提高引进企业档次、技术含量和产业集中度,确保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微观层面。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 目前,白坭坡工业基地的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项目,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以此为突破口。未来应该进一步延续这样的环保产业。二是中观层面。是指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生态产业链为依托,企业间能进行废物交换、循环利用。遂溪作为一个水资源比较欠缺的县域,可以借用这样的发展模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生活污水处理之后再用于相关工业企业。 三是宏观层面。 循环经济,不是某个企业或者个别团体的义务,而需要发挥这个地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去推动,才能铸就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发挥舆论的作用,号召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维护。企业要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普通群众要节能减排和制造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保障县域的长久持续发展。
县域产业经济规划范文6
再过一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县政府与县总工会在这里召开联席会,具有重要意义。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报全县工业经济情况,分析工业发展形势,强化工业发展举措,动员全县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形成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打造县域经济脊梁。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年工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宜宾经济强县、四川文化名县、全国生态示范县”的战略定位和“1234”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10亿元,比去年增长1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8亿元,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2498元,增加1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2元,增加815元。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增长41.2%。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10万元,增长10.5%。人口自然增长率1.83‰。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关键,更是取得了新的突破。工业总产值11.93亿元,增长13.1%,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8.01亿元,增长16.2%。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13亿元,增长11.0%。工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增长23%;增加值4700万元,增长15%;利润650万元,增长1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轻工化工两大产业逐步做大。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工业经济投资大量增加,工业规划区完成了总规的初审。华徽食品、红光化工2.5-二甲基苯酚等项目相继投产;天蓝公司首期年产8万吨三聚磷酸钠、红光化工对硝基苯甲酸、文龙药业公司技改等项目也即将投产;天宜公司投资化工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企业品牌逐步做响,制定“南溪县豆腐干”地方质量标准,“南溪豆腐干”地名商标注册准备工作完成,相识缘、金南福、天寨村酒被授予“20*年全国安全优质承诺食品”称号,五粮液集团五一七车间、长兴酒业、南红化工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工业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继续对未改制、改制未完善的国有企业实施“三个百分之百”要求改革,全县国有企业改革已接近尾声。锅炉厂、曲酒厂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重组企业稳步发展;县车队、建陶总厂的改制工作正稳步推进;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费、社会保险得到妥善解决。
三是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制定并落实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民营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领域进一步拓展,各级各部门服务民营企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民营经济总量达7.65亿元,占县域经济的45.1%;个体工商户累计达6934户;私营企业225户,从业人员5223人。
四是工业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31个部门进入中心,设置窗口13个,受理审批项目2414个,按期办结率100%。对企业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坚决制止“三乱”行为,为企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等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类安全事故,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了全民安全意识。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指标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限额以内。
五是广大职工利益有效维护。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金1389万元,失业保险金187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4*万元。低保扩面2218人,低保人数达8848人,实现“应保尽保”。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参保5300人,启动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狠抓就业再就业,净增就业岗位5341个,新增就业和再就业3908人。政府积极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救助对象实现再就业7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社会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缓解。
二、20*年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框架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重要的一年,也是实现五年阶段战略目标关键的一年。做好明年的工作,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县九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宜宾经济强县、四川文化名县、全国生态示范县”战略目标,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推进“三个转变”为突破口,坚持“1234”发展思路,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突出工业富县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明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2亿元,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8亿元,同比增长30.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06万元,同口径比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8‰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2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