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范文1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它是技术壁垒的形式之一,目前已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常常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拒之门外,这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从这一层面上,绿色贸易壁垒的确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绿色消费”,因为这种消费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可。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它将使我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现实中,世界环境危机和能源紧缺问题已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和消费者“绿色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用“绿色意识”来制造环保的“绿色产品”,以“绿色制造”来提升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如何让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方向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发展观念正确与否。随着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目前在许多方面也呈现出难以持续的迹象: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生产率过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较淡薄,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因此,要确立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观念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第二,我国要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国家要建立统
一、规范的环保认证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促进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从而,迫使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第三,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认识到ISO14000认证的重要性,让外部竞争的激烈性变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道路,就是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
如何走向并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呢?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大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有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与绿色发展道路背道而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取舍,并对其他行业进行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质量和竞争优势,走绿色发展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从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实现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艺流程、技术管理、过程产物内部循环利用等诸多环节的科学化,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不生产污染或产生量达到最小的程度,尽可能的在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弃物对人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把污染的控制在源头而不是在排污的末端。从而在源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再次,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仍然多是以价格杠杆为主,多数企业发展速度虽快,但是却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环境成本内在化也是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而减少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要制订有关的法规和规章,让企业不能避责,不能逃责,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这是国际竞争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范文2
[关键词]低碳社会;经验;启示
1 低碳社会的内涵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低碳社会的严格定义,英国国家环境研究院给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低碳社会定义,认为一个低碳社会至少应该包括:(1)采取能够与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兼容的行动,确保达到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国家的需要;(2)做出对全球公平的贡献,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进一步深入削减全球排放量;(3)呈现高水平的能源利用率以及使用低碳能源资源和生产技术;(4)采用与温室气体低排放量一致的消费和行为模式。
这个定义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尽管这个定义想要覆盖全部的国家情况,但是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国家而言,意义各有不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要达到低碳型社会,到21世纪中期得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削减的状态。它包括低碳型技术和生活方式变化以及机构变化的部署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达到低碳型社会的目标必须和达到更广泛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这将产生一个观点――最终达到发展的高级阶段,使二氧化碳的密度与发达国家低碳型社会保持一致。二是这个定义在强调技术作用的同时,也同时强调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2 国外建设低碳社会的途径及经验
2.1 不同主体的定位
2.1.1 投资者
据悉,世界将会投资给美国将近200万亿美元,作为2005年至2030年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据一半多。单就中国而言,就占据了全部发展中国家的三分之一。现今的机制使金融在推动低碳型投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洁净发展机制(CDM)项目被期望到2012年能集中20亿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量,而这可能值40亿美元。尽管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只是估计的200-300亿美元低碳型投资计划中的一个分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金融投资给支持减少低碳型技术的成本的战略性全球项目将会得到10倍的增长。
2.1.2 商务圈
商务圈越来越流行一种观点,就是拥有健康、有竞争力的经济和干净的环境之间没有内在冲突。运输在商务中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在运输方面,有三个层级能够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一个是简单的通过人类行为。坚持限速、采用更为灵敏的驾驶技术以提高汽车效率。英国低碳汽车合作组织强烈建议开展信息和教育运动来鼓励低碳型车辆的购买以及灵活驾驶技术。第二层是清洁车辆技术和燃料的发展。油电混合车已经准备好投放市场。这些可以为基于可选择的燃料(比如氢)进行更先进的车辆设计、可选择的改进手段(燃料电池)以及电力汽车开辟道路。低碳型燃料汽车,包括可持续生产氢和生物燃料将会发挥作用。最后一层是运输系统自身的改变。信息和运输技术能够被用来通知司机,这样就可以避免交通拥挤,从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能够减少。
2.1.3 消费者
消费者获得能源的途径必须改变,前提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得到快速的下降。能源需求可以被定义为双方选择者和一系列可用选择的产物。对车或燃料的税收或是价格的增长不能影响到流动车辆的实际情况,除非是消费者还有选择。空调在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很快,不是因为人们提升自己的需求是因为热舒适,而是因为现在的世界使他们内在不能再自然的调节冷热温度。能源政策需要将焦点从技术和市场效率上转到检测能源服务需要怎样通过最少的能源密集方式达到。政策旨在深入减排二氧化碳,必须采取整体的和长期的方法来改变。
2.2 实现途径的比较
关于低碳社会的实现途径,国外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技术,认为居民看重舒适和便利,他们过着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着集中的生产系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第二种观点关注慢速、自然型社会,认为人们将要生活在分散的社区,自给自足,在当地生产和消费,这个社会强调社会和文化价值而非个人野心。两种社会发展途径都将导向低碳型社会,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安居方式的运输需求不同,电力生产的结构不同。技术驱使型社会强调核能力和化石燃料与碳的获取以及存储一起使用。氢是用来生产燃料电池汽车的。自然型社会则是强调生物质能,既用于发电也用于使用氢汽车的生物能源生产。
2.3 具体的行动计划
2.3.1 英国
Deacon(2007)规划了由伦敦市长承担的减少伦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面行动。这项计划设置了到2025年的目标,计划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绿色家庭、绿色组织、绿色能源和绿色运输。绿色家庭项目能够削减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借助于住房绝缘和高效能源设备。绿色组织项目旨在鼓励公司通过简单的管理方法节约能源,比如关灯和关IT设备,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绿色能源的目标是从国家电网中节省掉四分之一的伦敦供电,再寻找更为有效的当地能源系统。绿色运输项目鼓励人们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采取方法如在拥挤时收费,奖励使用燃料有效的车辆,可以采取免除他们的拥挤费用以及停车费用。
2.3.2 日本
日本的Shiga县提出恢复Biwa湖水质量,将垃圾容量减少至75%,并且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50%。这项计划需要得到市民、商务以及当地政府的配合。目标是合作者们通过“可持续性税收”和“可持续性金融”来分享经济和环境的利益。具体措施包括环境条例、关于使用土地以及建设的条例、对于先进科技的补贴、自愿的环境行动计划和意识/教育项目。
2.4 国际合作的实施
2006年2月,日本环境局(MOE)和英国环境、食品、农村事务部门(DEFRA)开启了一项低碳社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针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对话,项目是在2005年于英国G8峰会上提出的。该对话包括G8以及其他对能源有需求的国家。它关注的焦点有以下几点:转变能源系统,创造一个更安全和持续的未来的战略性挑战;控制由联合计划行动制定的任务的执行情况;在各参与政府间分享最好的经验。项目的出发点是使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下一步要创造一个低碳型社会的远景,确定达到必需的转变所需的具体的步骤。项目的核心内容是碳价格方案(到2050年每吨二氧化碳上涨至100美元)以及“碳附加”方案。
3 结论及建议
3.1 低碳社会建设经验的总结
3.1.1 主要经验
从现有的各个国家关于建设低碳社会的实施途径、计划和
方案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仍稳定的处于一个安全的范围,那么达到低碳型社会就指日可待;(2)与延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经历气候变化的极端影响相比,到达低碳型社会成本更低;(3)创立低碳社会解决途径一低碳技术的研发综合法以及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投资的市场条件需要长期稳定性;(4)在建的环境、运输和能源区域将需要更多持续性的变化;(5)政策工具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以及鼓励转向低碳型社会。执行这些政策能够提供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双赢,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6)政府的角色很关键,高层领导更是不可或缺。政府必须建立起使个人、商业和组织都能从新型低碳市场获益的可实现条件;(7)国家间应建立信任,加强长期目标和政策的可信度;(8)在清晰的政策框架下,消费者选择和个人行为能使低碳型选择和生活方式成为现实,能成为达到低碳型社会需要的行为变化的有力的驱动者。
3.1.2 主要启示
国外建设低碳社会的实践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包括:(1)应加强碳价格的长期政策信号,比如,通过税收和加强国际排放贸易,应该为商业建立合适的奖励刺激;(2)如果把税收负担从收入中移去而且雇佣趋向于环境污染,将会有助于使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内在化,鼓励商业和个人减排;(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投资焦点应该被转移到低碳型方法上;(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转向低碳型技术需要一些步骤上的改变。可以通过扩展金融流和发展发展新的金融机制来实现;(5)贸易制度应该得到调整,鼓励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进步,使可持续性发展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得到加固;(6)能源效率改善应该被加速,采取刺激手段鼓励制度上的和行为上的变革;(7)证实和部署接近的商业技术是亟需的,比如获取碳和存储碳,是一项重大的研发投资,为技术在长期中带来更多收益;(8)政策应该被执行,使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成为现实,通过去除高碳选择和提供给消费者从低碳方法中获益的机会;(9)国际合作应得到加强,在国家、区域间和国际股东间分享专业以及最好的经验。
3.2 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3.2.1 改变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行业,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燃煤电长建设,改造高污染电厂;大力推动清洁燃料发电,加快应用固碳发电技术等低碳发电技术。此外,还要在农村大力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包括沼气、太阳能、秸杆等,大力推广吊坑、节煤灶等。
3.2.2 倡导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转变城市建设模式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直接关系到低碳社会能否真正建立。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包括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等。
3.2.3 改造交通运输系统,推行生态交通
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是我国未来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必须利用先进技术,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入手,改造现有交通运输系统。首先,应该推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减少单位碳排放;其次,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大力发展地铁、公交专用道等,优化公交出行方式。
参考文献
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范文3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性;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既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具有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金的流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是通过金融活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采用绿色环保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实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目的。通过发展绿色金融,首先是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特别是通过一些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金融机构的投入,有利于形成资金的示范效应和聚集功能,支持绿色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利用金融手段,有利于推进形成绿色产业发展和投入绿色产业的资金获利的双赢局面,引导金融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合理配置,形成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型经济。
一、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
金融推动绿色发展,需要遵循金融企业的商业本质。在市场化的经济体系中,相关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可以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中来找到其行为动机。对金融企业来说,其基本的行为逻辑就是,投入绿色发展中的资金所取得的净收益,至少应该是同样资金投入其他用途时取得的收益相当。在金融企业的资金投入中,投入方式主要有贷款、债券等债权方式和买入股票等股权投入的方式。两者对接受资金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贷款、债券等债务性融资方式中,金融企业承受资金风险收取利息,对企业经营管理不参与,不享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企业在资金投入前都要进行审慎的评估,确保债权的本息安全收回是资金投入前最重要的考量。而在股权融资方式中,金融企业可以通过投票等机制干预企业的管理,并且具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投资对象的经营管理情况与投资人的利益直接相关。与上述两种不同融资方式相对应,金融企业的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于提供债务性融资工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第二是来自于股权投资方面的分红和套现的溢价收入。绿色金融发展的标志之一是有众多金融企业的参与,参与的企业多了,绿色金融的供给才会增加,融资品种才能更加丰富。而这又取决于各相关经济主体对上述两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和收益考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需求规模。这里的绿色金融需求是指能够满足金融企业成本收益核算要求的需求。在同等收入和成本的情况下,需求规模越大,绿色金融的供应越高。对金融企业来说,具有经济可行性的需求,首先是选择余地增加;其次,数量的提升,本身也带来规模效应。当然对了绿色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还要受到金融企业自身的资金来源限制。二是资金进入绿色企业的预期收入高低。预期收入越高,当然金融企业越愿意投入。绿色金融的供给与预期收入呈正比。三是从事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日常管理运营成本等。绿色金融的供给与成本负相关。四是风险。理论上风险也可以归入成本来考虑,即风险成本。资金投入绿色企业之后可能造成本金的损失,对提供绿色融资的金融企业而言就是一种成本。风险越高,在一定的风险偏好下,投资意愿就越低。
二、从绿色金融需求端的分析
绿色金融的需求端,就是需要资金的从事绿色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与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经济主体共同组成绿色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绿色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或者说,在环境保护等相关方面,市场并不会自动的导致每个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去顾及到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除非是有强制的要求或在经济上的激励约束措施。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在需求端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护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正常市场动机之下,促使其兼顾绿色发展要求。这个问题也要从绿色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比较角度来进行分析。企业愿意开始绿色生产或投资绿色项目,需要外部市场和政策法规方面具有促进其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或同时提高收益降低成本的影响因素。从对应绿色金融供给的角度,影响需求端的因素主要包括:
1、绿色金融供给。通过增加绿色金融供给,能够改善绿色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和便利条件。绿色金融的供给,有两个渠道:一是增加原有金融机构绿色资金供给的数量和比例;二是发展专业的、更多的绿色金融机构;三是通过金融市场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绿色资金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据人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报告,为达到既定的绿色发展目标,今后五年中国在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和清洁交通领域的年均投资总量至少为2万亿元。此外,在未来十年中绿色城市的建设还将带来每年约4万亿元的资金需求。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机构种类不足。社会上专业服务绿色企业的金融机构很少,部分银行虽然声称开展绿色信贷,但实际上无论从专业要求还是投入数量方面都还有限。更主要的是,如果仅仅要求国内主要银行从社会责任角度来支持,而不是从完善商业机制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
2、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建设。这也是从降低筹资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端本身的经济可行性。许多绿色项目属于非盈利性或盈利性较低的公益性项目或准公益性项目,项目实施周期长、收益低、风险高,需要在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间寻找到平衡,这难以对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二是交易渠道和工具的限制。间接金融市场如银行贷款等需要满足银行的评估要求,而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小,同时,相关的融资工具缺乏,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融资工具的选择余地仍集中在贷款等少数传统债务工具上。
3、配套的推动绿色发展金融政策法规。政策法律的规定会影响到绿色资金的供需双方。从供给方来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总体体量小,且存在着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报期长、行业收益率偏低等诸多问题,金融企业开展绿色金融,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如对金融企业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从绿色企业的角度,除了法规上的强制要求外,还包括在政策对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可以采取对符合要求的企业给予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反之则增加这方面开支的政策。此外,对一些公益性绿色项目,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也需要政府政策支持。
4、培育鼓励绿色发展的民间力量。社会公众作为最终消费者,他们的绿色发展、绿色消费意识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从而使追求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一个内生函数。如消费者对不绿色企业产品的抵制,就是通过影响企业收益实现而形成对企业的约束。如果消费者都认同使用绿色产品,则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将因此受益。
三、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程度。因此,从影响供需双方的各种因素来分析,要加快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1、增加金融支持渠道。一是鼓励银行、信托、保险等正规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绿色发展,提供绿色贷款、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金融服务。二是建立专门支持绿色生产和绿色产业的金融机构,如鼓励地方组建或与金融机构合作组建等方式,成立绿色投资公司、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于绿色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不限于国有的金融机构,要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形成合力;第三,要在主板和创业板的上市中对绿色企业的上市给予明确要求和支持,体现绿色发展导向,多渠道为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第四,金融工具多样化。要发展包括绿色债券、可转换债、碳排放权交易、指数交易产品等,丰富金融工具种类,吸引更多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2、建立资源补偿定价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是发展绿色金融的一种可持续的制度安排。要建立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制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定价,从成本和补偿等方面,平衡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获利,使损害环境的行为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要发展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相关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市场,形成绿色产品的市场公允价值,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开发使用权利的合理配置,并为资源税等的征收提供依据。
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范文4
【关键词】海南 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南,素有“南海明珠”之美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屿(第一是台湾),其是中国内陆拥有最多海域的省份。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统筹之下,这里成为了中国内陆居民主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之一。然而,作为一个拥有缤纷物种和丰富能源的省份,其人均收入也仅是高于青海和等地而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振兴海南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事宜。而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总指挥之下,借助海南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依托传统农业、旅游业和少数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生产线”来创设一条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振兴路线,不失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一)发展绿色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海南不仅有4000余种植物,千余种动物,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而为了达到在发展经济之余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这一目标,通过开采矿石和石油等能源发展经济显然不合时宜。同时,当地优厚的土地、淡水、森林和海洋资源为其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温床,因而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树木、养殖畜禽和水产品,不仅能够维系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是一条方便可行的经济建设路线。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帮衬之下、选择适合的土质、优良的物种、运用科学的种植手法,让广大农民发展无农药、无公害的椰子种植园,并以“绿色理念”为基准,建设一条科学的生产和营销路线,进而打造“绿色品牌”的椰产品就是一条极为可行的途径。
(二)拓宽旅游业
2008年,当国务院批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计划后,将海南打造成为“东方夏威夷”也成为了我国政府的一个主要战略部署。就现状而言,大部分赴海南旅行的游客主要集中于三亚市,而刚刚成立的三沙市以及其他许多岛屿依然并未全面开通。除去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另一个主要诱因就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因而,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保障海南依托旅游业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环节。同时,夏威夷、马尔代夫和巴厘岛等旅游胜地的先进管理经验还告诉我们:品牌和保护生态同样是发展旅游事业不容忽视的两大主要部分。例如:说起夏威夷,人们就会想到“热情洋溢”,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就是由于夏威夷旅游规划部门将该岛屿的人文资源充分融入当地旅游业的结果,因而,在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东方夏威夷”的征途中,我们同样要以海南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基准,进而去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海湾度假区。
(三)发展民族产业
自古以来,海南除了居住着汉族人民之外,还居住着黎族、回族、瑶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而充分挖掘民族艺术文化,不仅是一条“个性”的经济发展之路,而且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以素有“黎族人民活化石”的黎族织锦为例,作为黎族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早在宋朝时期,这些织锦艺术就被远销于内陆(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因而,发展黎锦织品加工产业同样是振兴当地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总体而言,在这个经济社会,资金直接制约着“社会中资源的可获得性、生产与分配”,因而,政府对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支持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先决条件。
(一)海难金融支持所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合理的金融政策。在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利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因而,GDP也成为了当今时代衡量各地政府官员的主要依据。而如此一来,也就致使各地政府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眼前经济增长之上,不够重视发长远经济利益的问题。例如:近年来,三亚凭借其宜人的气候成为了海南旅游业的主要支柱点,而这就致使政府在发展酒店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政策,而却未针对当地农民、就农业和其他产业创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扶持政策。
2.资金投入不完善。受政府的金融政策导向,目前海南的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及外部投资主要放在了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等能够快速盈利的大型项目之上,于是海南资金统筹机制并为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进而不能够全面满足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资金需求。例如:目前来看,海南的各商业银行并未全面针对海南各地农民和小微企业,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扶持方案。而从市场准入角度分析,在缺乏商业银行的支持之下,民间金融和外部投资又极为有限,因而,椰子食品、黎锦等海南地方性农业和轻工业等产业并未起到拉动当地农民致富、带动海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市场机制是使金融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金融资源支持海南发展多元化绿色生产线的“源动力”。故此,海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现有的政策之上,建立健全农业、民族艺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在这个法制社会,法律制度和条例是保障各种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力,所以,海南政府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之时,还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2.完善资金投入结构。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限制了海南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和投入,因此,快速地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海南经济发展多样性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市场化金融支柱体系,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金融组织保障。例如:在发展农业产业园或是少数民族轻工业产业基地时,创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为了满足特定产业链条中不尽相同的资金需求,在某一产业中建立“合理分工、协同运作”的金融体系,进而降低产业发展时资金运行的成本,充分发挥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是极为可行的。
三、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相关认识,就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和金融对策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力度帮衬之下,农业和民族艺术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产业还能够在发展当地经济之时,很好地保护海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而,运用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是现如今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宁著.《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 (06):P(268-269).
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范文5
“今后要进步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共同探讨怎么样形成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里的,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6月末举办的“2010年中国绿色工业论坛”上,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这样说。
从机制层面探寻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国内各界人士的共识。这种共识同样体现在6月初举办的“地坛论坛2010”上,多位官员和专家都发出了相同的呼吁。
可持续金融的核心是以金融手段支持客户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环境改善,具有三个属性:一是可持续性,二是金融性,三是金融对社会和环境的正向反馈属性。可以说,绿色金融要机制化,要成为“可持续金融”,其内涵已经超越了绿色信贷本身。
让低碳投资资本化和证券化
“中国如果要在现有机制上推进低碳投资的话,有天然的体制优势。”北京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说。
王忠民的主要论据有两点。首先,如果低碳成为政府认同的目标,以政府拥有和可配置的资源,能够使低碳目标迅速、积极成为政府行为。其次,中国是人多市场大,一旦被全世界认同为可追求和可盈利的目标,社会资本将会积极涌入。他认为,如果这两点体制优势再和低碳结合起来的话,可以在较快的速度下推动低碳在中国实现目标。
最近几年,和低碳相关的政府资源配置都在积极运作,和低碳相关的不同政策也在迅速制定。与此同时,近年企业低碳投资在短期内业已形成了规模化,甚至超规模化,比如多晶硅和风力发电,社会资本在可追求和可盈利目标下,聚少成多,迅速形成了强大力量。
但如果全社会市场性的哄抢低碳蛋糕,形成过剩乃至恶性竞争怎么办?王忠民建议,应该着重让低碳投资资本化、证券化和基金化,而不是个人化。如果有了更多的低碳的东西都变成金融资产,不仅是金融资产,而且是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低碳金融会促进低碳经济的有序推进。
作为最大的碳资源国,中国已经签发减排量达1.3亿吨,占全国59%,这些碳资产主要供给方是在京央企。目前在京的碳资产中心也有很多,该市环境交易所是碳交易的重要平台,合计减排量700万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姜再勇认为,“低碳领域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产业领域,第二是企业,第三是项目,第四是交易。”
绿色金融产品,需要一系列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以及运作,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前进。他举例说,目前已经能看到兴业银行以“赤道银行”为LOG0在宣传,“赤道银行”实际就是绿色金融,将来类似的银行机构会越来越多。
用碳交易机制确保可持续
中国的碳交易机制能不能建立?能不能利用市场化方式建立起中国的碳交易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如果要建立碳交易机制,在中国面临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碳交易确定的配额的量的问题,第二个是减排限额问题。张建华认为,用市场化的机制比较容易实现。
首先,可以形成市场交易价格。国外现在排放权交易所交易的二氧化碳基本上是30欧元左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32欧元属于均衡价格,而国内现在也在卖二氧化碳排放量,卖出去也就8欧元左右,仅仅相当于国际市场交易价格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由于我们自己国内没有这个市场,这个交易价格并没有形成市场化。所以第一个好处就是形成价格。
其次,就是对企业形成正向的激励。比如一个企业单位GDP碳排放不能超过多少,超过多少就罚款,罚款罚多少?这个标准怎么制订?政府再设一个限额,企业减排得越多,在市场上可以变现的能力就越强,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和约束机制。
“你如果想排放,可以,有两种渠道,一种是自我投资,你开发新技术,还有一种你上市场上买,而这种交易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对企业有激励,谁投资谁受益。”张建华说。
还有一个好处则体现在吸引投资上。“金融业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业,你永远不要指着金融业最后是雪中送炭的,它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我们说你要承担社会责任,这都没问题,但是最终你要确立一个市场化的导向,你让他资金投进来是要有利可图的。”
他表示,政府建立交易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就是要使银行进来以后要有利可图。“一旦吸引资金之后,一旦我们有金融衍生产品,比如碳配额这个产品,我们就有下一步的衍生产品,就可以开发了。”
未来,碳交易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张建华透露出乐观态度。
他认为,现在企业都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有市场需求: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已经实行很多年了,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也有很大的积累;同时,目前有很多地方性的排放交易所,有些已经尝试着做了一些资源减排的尝试。
以财政与金融互为驱动力
绿色金融是金融和财政两个方面,所以既包括财政政策还包括货币政策,还包括各种金融手段。从财政政策来说,要支持新能源的发展,一个就是税收上,补贴可以算是负税收了,所以税收上要优惠,对新能源的发展也要补贴,比如在欧洲,太阳能企业都是能获得补贴的。
成思危提醒,财政方面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政府采购。
“财政政策是两个,一个是税收,一个是政府支出。所以我认为在政府支出上政策上要明确,优先采购绿色的产品,这也是在财政政策上体现的。在货币政策上,我认为对绿色项目的融资应该给予差别化的对待,个是利率适当地降低,另外一个期限适当地延长。”成思危说。
另外,在政府管制上,成思危认为政府管制应该是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尽可能地调动企业和市场的力量,而不要过多的审批等等。
此外,如果发展绿色金融,中国首先要在支持的项目方面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实际上很难取得发展。成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那么竞争就是有限的,因为现在我们风电成本大概是火电的倍,而太阳能的成本是火电的四倍。从市场经济原则来看,你要解决这个还需要靠手段。”
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政策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思考
所谓绿色建筑,其实质是指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尽可能的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通过对节能环保建材的使用,来为人们提供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建筑使用空间。这便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直至目前,绿色建筑已被公允为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节能建筑,并逐渐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
1 推动绿色建筑的意义
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逐步落实环境建设工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融入到实际行动中,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绿色建筑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根本途径,其主要提倡节能减排,并希望所设计建设出来的绿色建筑能够满足以下三个目标:(1)能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量,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2)能在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能耗的同时,满足居住要求,为居住者创设一个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3)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防止臭氧空洞。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拿我国来说,当前大部分城市都在大范围、大面积的开展建设活动,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就建材而言,我国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砖、砂、石几项生产耗能达1.6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左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虽然增加很快,但实心粘土砖仍然占80%以上,不仅年耗煤达5000多万吨,而且是每年要毁掉10多万亩土地资源,还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建筑系统在使用、改造和拆除过程中,比建造它还要发生多几十倍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有资料表明,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当这个建筑建造中所消费的能量,而建筑的寿命要达到50-100年。在建筑使用能耗中,仅占全国人口14%的采暖人口,每年用于采暖的能源高达1.3亿吨标准煤以上,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0%,保温不良的墙体材料造成的热损失估计达1.2亿吨标准煤,按单位面积计算,我国住宅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倍。与此同时夏季空调和现代照明的耗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一个建筑体系,是否可称为绿色建筑体系,其界定的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另一个就是要从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才能做到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
2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思考
2.1 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提倡绿色消费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绿色建筑,其首要工作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加大对社会公众的绿色生态意识教育力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建筑设计师的绿色环保意识教育。建筑设计师是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者,其在设计和创作建筑物时,必须对当前社会的建筑意识有所了解,并结合时展脚步来进行建筑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物才有可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但是,建筑师也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要关心社会历史、社会人文之外,还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将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便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
其次,除了建筑设计师以外,社会公众的绿色建筑生态意识培养也同样重要。推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第二步工作是加强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提倡绿色消费。这里所说的绿色消费主要是指人们在娱乐、出行、居住等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尽可能的节约社会资源和能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一种生活方式。绿色建筑设计的推行与绿色消费方式是有着一定关系的,推行绿色建筑设计仅仅只是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涵盖了“居住”这一方面。但是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在社会公众都形成了固定的绿色消费方式后,才有可能会被真正贯彻实施。
2.2 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推行绿色建筑评估
想要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建立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清楚的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是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力量,结合我国国情,着手建立一套实际可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深入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标准,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更正和修改,完善不足。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它在实践中无法指明相关单位行或部门应该怎么做,但它能够告诉你哪些事是不能做的。这种评估方式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发挥着重大的意义。
2.3 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一般说,建筑师往往都是先进理念的代表,可是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只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了。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推动绿色建筑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春普.努力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