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的种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模经济的种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模经济的种类

规模经济的种类范文1

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TradePolicy)。该理论动摇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提出了适当运用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一国贸易福利的主张。这一核心结论正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因其在理论的独创性、分析方法的独到性及其解释现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一、突破之一:非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行为

1.规模经济效应的非常数性。规模收益用于微观经济学分析厂商的生产函数始于20世纪30年代。显然,国际经济学在这一方面落后了许多,一直停留在完全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分析基础之上。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现实显然无法得到传统贸易理论的合理诠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产品是以规模报酬递增生产的,并且生产这些产品的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经济效应和内部经济效应两部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厂商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体现的情况,因而这种厂商及其产业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展。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往往并不能为各厂商同时同等程度地享受,厂商与行业间的竞争行为因而受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厂商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即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会随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以边际成本定价就意味着损失,因此,内

部规模经济不可避免地与竞争均衡发生了矛盾。因而,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与产业内、公司内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这一现实。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才试图突破这一理论与现状的隔膜,将规模经济引入贸易分析,提出了依靠政府支持,通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扩大出口、抢夺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由微观经济学可知,厂商这一层次上的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价格行为与非负的利润不一致,因而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对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西方经济学迄今没有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但是,毕竟放弃了传统贸易理论最不现实的假设,即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种市场结构:(1)可竞争市场(伯兰特假定这与无代价和无限制地进入和退出相结合);(2)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即均衡产量水平由两个厂商反应曲线的交叉点所决定);(3)垄断竞争。尽管一般性不完全竞争理论没有产生,但是,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在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有关贸易的一些重要结论都有效,也是可行的。

二、突破之二:技术对贸易的内生变量性质

传统贸易理论早就注意到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理论才把技术变化、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克鲁格曼等人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动态的规模经济。技术的改变是企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的最重要形式,从而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技术变化包括两种情形,其一是技术创新(Innovation),其二是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

技术创新是通过研究与开发(R&D)活动来获得的。R&D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函数,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同样的要素投入能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出,其表现为:(1)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这样,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就会不断下降,从而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从学习曲线(LearningCarve)的角度阐述动态的规模经济。假定边际成本是累积产量的减函数,累积产量越多,生产经验、销售经验和管理经验越丰富,边际成本就逐渐降低,这就是边干边学。一般而言,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而是在贸易、投资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即所谓的“技术外溢”。亚那戈娃(Yanagawa)分析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技术及其影响的国际技术外溢,克鲁格曼和卢卡斯(Lucas)分别讨论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问题,而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则系统研究了行业间和同行业内部技术的外溢及其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重点强调了规模经济效应是扩展国际贸易的动因之一,而技术进步是企业动态规模经济效应的来源之一。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扩展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贸易不仅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及各国

努力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启发的机会。技术开发不再是个别国家的行为,不再是外生的经济变量,而是直接推动贸易发展的内生变量。

三、突破之三:对政府干预作用的重新定位

传统贸易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造成国民福利下降,如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政府对出口实施补贴等,都会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只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才是“双赢”。当然,主流观点并不反对在出现市场失灵如外部性问题、垄断、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时,政府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干预,目的是消除“反竞争”(Anticompetitive)现象,保证市场竞争自由有序正常地进行。但总体上强调的还是自由主义思想。当然,在自由贸易的喧嚣声里,还有几声应推行政府干预的呼声,但其势单力弱。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幼稚产业保护论”,始作俑者是李斯特。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良好的生存、成长环境,免受外国同行企业的竞争压力。但这一学说并无完善、系统的理论证明。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R&D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利,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因此,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有一个尽可能信息完备、决策独立、干预有力的政府。理所当然,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政府的干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1.政府干预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优途径。

在非完全竞争及规模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中垄断利润普遍存在,一个企业的垄断实力越强,获得的垄断利润就越多。国家干预可以将国外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国内企业。为此,对于各贸易国来说,如何扩大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并进而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靠企业自身去积累和成长,在强手如林、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且若又是后起国家的企业,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真正挑战者,显然困难。而借助政府力量作为“第一推动力”,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扶助,使其尽快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收益,降低成本便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了。

2.政府干预是“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实施的基础。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英文简写IPAEP)是克鲁格曼1984年提出来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假设前提:一是市场由寡头垄断,并可有效分割;二是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当本国企业处于追随者地位,生产规模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边际生产成本很高时,这时本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局部地封闭本国市场,阻止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渐扩大,这类产业的规模经济收益便会出现,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同时,国外竞争对手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而达不到规模经济,边际成本上升。此消彼涨,国内企业就可能占有国外市场更大的份额。而销售额的扩大又进一步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以政府干预为后盾,IPAEP理论的实施便达到保护国内市场,扩大国外市场的目的。战后,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经济发展中,汽车、电器、计算机设备等的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3.政府干预作用内生化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

将政府干预作用作为比较优势内生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变量,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大进步无庸置疑,而比较优势依然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变量已成为现代企业和国家相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变量。而技术变量的提升不管是来自于“边干边学”,还是R&D,都与法律、投资激励等形成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即取决于政府的干预情况。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禀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创造型资源”(如信息、知识资本、创新、制度、技术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以及一个国家越来越依靠于这类资源来获得比较优势,因而政府干预也被内生为区位因素,成为直接影响这种“创造型资源”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变量之一。

四、突破之四:利润转移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来进行国际贸易,使参与国双方的福利水平都提高,实现“双赢”。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却提出了利润转移的论点,即把垄断利润从外国公司转移给国内,从而在牺牲外国福利的情况下增加本国福利。利润转移理论显然与传统贸易理论能增进双方福利水平的论点不一致,它的基本前提是国际竞争都具有寡头竞争的性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揭示了利润转移理论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关税的利润转移效应。布兰德和斯宾瑟提出的“新幼稚产业保护”模型,假设一家国外寡头垄断企业独家向国内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正在享受垄断利润,且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那么,征收关税便能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因为,外国寡头厂商会吸收部分关税来决定“目标价格”,以阻止潜在进入。否则,国内企业的进入将不可避免。特殊情形下,外国公司甚至会将关税全部吸收。国内既不会发生扭曲,又可以获得全部租金。税收收入就是转移了该厂商的垄断利润。该模型突破了传统最优关税理论关于只有大国才有可能用关税来改善其贸易条件的限制,认为即使是贸易小国也同样可以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善国民福利。

第二种类型是“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手段的利润转移效应。该观点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成型的“新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一个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在受保护的国内市场里能迅速成长而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从而相对于外国厂商具有规模上的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增加在国内市场和没有保护的外国市场的份额,从而把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使本国福利增加。

第三种类型是出口补贴的利润转移效应。布兰德和斯宾瑟于1985年提出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认为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进行古诺双寡头博弈的国内厂商提供补贴,可以帮助国内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内福利。古诺博弈的特征是,均衡产量水平由两个厂商反应曲线的交叉点所决定。通过补贴降低国内厂商的边际成本,使厂商有更高的反应曲线,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总之,出口补贴降低了非完全竞争产业的垄断扭曲程度,增进的本国和消费国的总收益大于另一生产国的损失。

五、简要评价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已成功地描述了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现象。一种经济理论在放宽假设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之后,是否依然有效往往是检验该理论优劣的最好方法。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之所以对现实世界能提出合理的解释,也是因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最根本也是最不现实的假设,即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从而确定现实的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一个系统性完整的一般性不完全竞争理论(涉及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并没有建立起来,以其为基础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没有上升到替代传统贸易理论的高度,相反,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因而受到了传统理论的批判,如:对竞争行为和公司数量过于敏感,将商品的价格纳入一般均衡的经济系统而内生地决定,以邻为壑的利润转移政策,完备信息需要,资源配置的紊乱以及政府的寻租行为,等等。

其实,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和不变规模经济可以看成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个特例,它的比较优势原则仍是世之公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此的认识向前迈了一大步,认为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带来的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干预。事实上,传统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争论的实质就是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干预只会产生经济扭曲,经济问题只能靠市场解决;而干预主义认为扭曲来自于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进行纠正。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问世,强调了政府行为的重要性,摆脱了纯粹自由主义的阴影。事实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始作俑者就是最市场化的美国,而日本和韩国钢铁、汽车、计算机产业的壮大发展,“波音-空中客车”的博弈佐证了该理论在实践上的成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会产生重大的理论发展,进而代替传统贸易理论。

【参考文献】

[1]丁扬,张二震.从战略性贸易政策到全球竞争政策[J].经济学动态,1999,(7):50-54.

[2]唐永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J].国际贸易问题,1999,(6):6-11.

[3]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4]张谦,吴一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及其体系[J].上海经济研究,1998,(2):81-84.

[5]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5,(7):67-73.

[6]李俊.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局限性[J].国际贸易问题,1994,(4):1-5.

[7]赵英军.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对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J].国际贸易问题,1996,(3):25-28.

规模经济的种类范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规模经济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一 引言

“城商行”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称谓,与其说是先验计划的结果,不如说是改革进程的偶然产物。为了解决城市信用社遗留的诸多问题,国务院于1995年9月《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分批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后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初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商行共有145家,总资产在全国银行业占比近10%,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业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2004年6月起,在银监会的地域经营限制逐步放松后,城商行群体开始了“更名重组、跨地域经营、上市”为主题的大规模改革与发展浪潮。以此为契机,部分实力较强的城商行脱颖而出,相继迈出了跨区域发展的步伐,城商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其突破地域限制,进行跨区域发展有利于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推动我国银行体系的良性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资产质量下降和经营风险增加等问题。由于城商行最初的市场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而现实中城商行大规模扩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思索:城商行的“去地域化”会给中国的金融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城商行的规模是越大越好吗?银行规模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区间?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综述

城商行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特殊产物,在国外没有这个概念,但由于城商行本质上是商业银行,因此国外关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商行克服缺陷,促进自身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六七十在这些研究中,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

针对中小银行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肇始于Benston(1965,1972)和Bell、Murphy(1968)对银行成本问题的研究。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Benston、Hanweck和Humphrey(1982)才首次用更有弹性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CF)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他们利用美国1975~1978年数据对美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进行了分析,得出不管是整个银行还是单个银行的分支机构,美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成本曲线是U型或是向上倾斜的;在存款规模在100万美元与250万美元之间,存在着最有效规模,低于这个规模或是高于这个规模,银行表现为规模不经济。

Hunter和Timme(1986)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对1972~1982年美国28个州的91家银行控股公司进行研究,考虑了技术因素对银行规模经济的影响,发现单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其规模经济的上限时42亿美元,而对于多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其规模经济的上限则可以提高到125亿美元;Hunter,Timme和Yang(1990)将这一上限重新界定为250亿美元;Shaffer和David(1991)则认为应该是370亿美元。Lawrence(1989)认为,在小型金融机构中规模较小的银行存在规模经济,在总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银行中,往往存在规模不经济或规模经济不明显的现象。

受经济体制、理论水平及银行数据资料的限制,我国学者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早期主要采用的是利润指标分析法,(于良春、鞠源,1999)。后来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得到广泛应用,(徐传湛、郑贵廷和齐树天,2002;阚超、王付彪、沈谦和陈永春,2004;程婵娟、郭芳玉,2008;朱建武,2006)结果发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的效率存在差异,大型银行一般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中小银行存在的非理性规模扩张行为导致其规模经济逐步递减,这和运用其他方法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

国内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的研究比较少。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银行的效率变化趋势,认为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逐渐显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状态,不过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将着眼点放在城商行的规模经济这一问题上,力图用数据与实证呈现出我国城商行目前大致的规模经济发展状况。

三 模型设定和数据选取

1.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研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参数估计法主要是以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分析对象,估计出生产边界函数中的参数。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具有易估计性和包容性等优点已经逐渐成为研究银行效率的主要方法。非参数估计法主要是指包含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线性规划方法。鉴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已经成为一种研究银行规模经济的成熟的方法,本文利用这一方法对我国城商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做实证检验。

2.模型及变量的设定

在选择指标的时候,首先注意所选择的指标能够满足银行规模经济效率评价的要求,能够客观反映银行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是从技术上应避免投入(产出)集内部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要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在上述原则下,将以上投入和产出指标选择的方法相结合,我们将营业支出总额(记为TC)作为银行的总成本,将存款(记为Y1)和贷款(记为Y2)作为产出指标。由于现有的公开资料中,大部分城商行并不提供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具体数据,而将其归入财务报表的业务及管理费中,所以本研究选用业务及管理费替代人力资本和固定资产成本的支出总额。这样既可以反应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成本支出,又可避免使用估计值或均值引入误差之类问题的发生。同时,经统计发现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与银行总资产高度相关,因而使用资本费用率(等于业务及管理费除以资产总额,记为P1)作为劳动力价格和实物资产价格的替代指标。将存款价格(等于银行的利息支出总额除以存款总额,记为P2)作为投入变量。根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形式以及所选择的投入产出指标可以建立以下成本函数模型:

(1)

其中Yi为第i项产出数量,i=1,2;Pj为第j项投入价格,j=1,2;均为待定参数,为随机误差项。

由投入要素的线性同质性和交叉影响项的对称性,可得如下模型参数约束条件:

(2)

将约束条件带入(1)式,并化简得:

(3)

本文研究的是银行经营规模变动对银行总成本的影响,因此,

定义总成本对银行规模的弹性系数E,用来衡量银行的规模经济性。E等于(1)式关于lnY1和lnY2偏导数之和:

(4)

展开得:

(5)

规模弹性系数E表示银行规模变化1%将导致总成本变

动的幅度。当E=1时,表示银行规模变动1%将引起总成本发生1%的同比例变动,此时银行处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当E>1时,表示银行规模变动1%将引起总成本发生大于1%的变动,此时银行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当E<1时,表示银行规模变动1%将引起总成本发生小于1%的变动,此时银行处于规模经济状态。

3.数据的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24家城商行2006~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将这24个城商行又根据资产规模的大小分为三组,资产规模大于800亿的为大型城商行;资产规模介于300亿和800亿之间的为中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小于300亿的为小型城商行。据此分类,本文选取的大型城商行有12家: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天津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和重庆银行;中型城商行有8家:西安商行、齐鲁银行、河北银行、锦州银行、富滇银行、南昌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洛阳银行;小型城商行有4家:烟台银行、日照银行、莱商银行、乌海银行。本文数据来自各城商行公布的年度报告,由于个别年份部分银行的数据缺失,共采集到的有效样本点96个。

四 数据的描述统计与计量结果

本文的样本为24家银行4年的面板数据,因此在计量方法上将运用Paneldata模型进行分析。面板模型分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对于具体应该使用哪种Paneldata模型,应该进行相应的检验。因此在本节的实证分析之后,会对选择的模型是否正确进行检验。

1.回归结果

本文的数据均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调整。由于本文仅是对我国的城商行进行研究,所以选取固定效应模型比较适宜。本文采用的估计方法为最小二乘法,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eviews 6.0软件。经过回归,得到模型中的系数估计值(见表1):

*表示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资料来源:根据各城商行公布的年报整理所得。

表中只有系数a0的估计值在统计上是非显著的,其它系数的估计值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利用这些参数估计结果,可以得到各银行E值(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一是这24家城商行大都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状态,只有个别银行的个别年份规模经济系数大于1,呈现为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说明我国城商行目前规模经济状态良好;二是从2006年到2009年,部分城商行的规模经济效率值有一个逐渐增大的轻微变化,说明规模经济的程度在逐渐减小。这说明我国城商行正处于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阶段,且下降的幅度日趋缩小;三是2008~2009年的转折点,规模经济状况趋于显著,可能是金融危机影响了国内金融市场,城商行趁机发展的缘故。这样的结果显示了我国城商行还有很大的扩张区间。

将各种类型的城商行的产出弹性进行求和平均,得到不同规模城商行规模经济状态,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虽然整体显现出规模经济状况,但相对于大型和小型城商行来说,中等规模的城商行的规模经济状况更让人满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对模型选择的检验

对上文的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见表4:

由P值可以看出,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估计系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拒绝原假设,应该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估计。说明本章选取的模型形式正确,模型的参数估计是有效一致的。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城商行的数量在逐年增多,竞争日益激烈,高服务质量、高经营管理水平、组织结构完善的银行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从实证的结果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商行处于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阶段,呈现出规模经济,但是近些年来,规模经济的程度在不断减小。而且相对于大型和小型城商行来说,中等规模的城商行的规模经济状况更为显著。

为推动我国城商行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快引进境外战略投资步伐,学习国际经营理念。借助外力推动,以国际经营管理理念来引导改革是解决目前制肘城商行发展的瓶颈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是减少地方政府干预,优化银行股权结构。地方政府直接持股比越高,对城商行的干预就越多,城商行的效率就越低。城商行可以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入股,提高抗地方政府干扰的能力;三是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从研究的结果看,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影响规模经济的情况。城商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对不良贷款进行专项稽核,将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四是扩充资本金,建立长效的资本补充机制。资本金不足是城商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障碍。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应当成为城商行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五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目前有些城商行把谋求跨区域经营、规模扩张作为其发展目标,但是不是所有的城商行都适合跨区域经营之路。特色银行、社区银行和微型精品银行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结合所在地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背景和发展模式,找准自己的市场地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阚超、王付彪、沈谦、陈永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1992~2003[J].金融研究,2004(11)

[2]王聪、邹鹏飞.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3]徐传湛、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4]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5]赵怀勇、王越.论银行的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1999(4)

[6]朱建武.我国中小银行资产扩张效应实证研究(1987~2004)[J].财经研究,2006(8)

[7]Benston G J .Economics of scale and marginal costs in banking operations[J].The National Banking Review,1965(2)

[8]Benston G J. 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J].Journal of Money,Credit&Banking,1972(1)

[9]Bell F W,Murphy N B. Cost in commercial banking: A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ank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 to bank regulation[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1968

[10]Benston G J,Hanweck G A, Humeury D B. Scale ecomomics in banking:A restructure and reassessment[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2(14)

[11]Hunter W C and S. G. Timme.Technical Change, Organization Form,and the Structure of Bank Production[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12]Hunter W C,S. G. Timme and W. K. Yang,An Examination of Cost Subadditivity and Multiproduct Producion in Large U. S. Banks[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0(22)

[13]Shaffer,S. and E. David. Economies of Superscale in Commercial Banking[J].Applied Economies,1991(23)

规模经济的种类范文3

关键词:强广义虚拟经济;弱广义虚拟经济;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4-0046-07

一、引言

目前的广义虚拟经济分类方法主要有两个。一种方法是从心理需求角度出发,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纯粹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和既满足生理需求、也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由于广义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分类方式突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从产业角度进行划分,例如金融产业、文化产业和各种服务产业等等。特别的,金融业又被称为狭义虚拟经济。从产业角度进行分类的优点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核算,二是于有利于将研究集中到极具广义虚拟经济特征的产业领域。但是由于产业分类方法受到经济核算方法的制约,很难做到全面和准确。目前的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方法并不是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的,在金融、文化和服务产业中也存在实体经济的成分,而在实体经济中也存在有广义虚拟经济的成分。例如企业对产品进行的工业设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满足心理需求的,但工业设计的价值通常会随产品划分到制造业的某个部门,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虚拟产业部门。也就是说,由于广义虚拟经济包括了“既满足生理需求、也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从而明确区分实体经济部门和广义虚拟经济部门是非常困难的。

上述两种广义虚拟经济分类方法虽然都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也都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陷:这就是它们都不是根据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来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的,而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才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尝试着从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按照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值,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和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对于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又可根据其供给弹性划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和弱广义虚拟经济,前者有较低的供给价格弹性,后者较高的供给价格弹性。当然,区分弱广义虚拟经济与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价格弹性值具体为多少仍然是一个问题,不过作为理论研究可以暂时回避这个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假设两种极端的情况: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弹性很小、甚至为O;弱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弹性很大,甚至为正无穷,以此来突出二者之问的性质差别。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介于二者之问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将广义虚拟经济划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弱广义虚拟经济、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以下的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广义虚拟经济,第五节是结论。

二、强广义虚拟经济

可直接定价的强广义虚拟经济是指具有较低供给价格弹性的情况。为了更清晰的说明问题,不妨假设供给价格弹性为O。当供给的价格弹性为O时,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它意味着供给数量为一不随价格变化的常数,这时广义虚拟产品的价格等价于经济学的租金。因此我们以下先对经济学中租金的概念做一说明,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强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租金是指供给数量不变的资源的服务价格。图1表示了租金的形成的基本原理。在图1中,纵轴代表价格或租金,横轴代表产品数量;D1、D2和D3代表不同的需求曲线,越上方的需求曲线代表的(同一价格下的)需求水平越高;S1代表供给曲线,其供给量为常数q。

从图1中不难看出,由于供给量是不变的(供给弹性为O),因此价格由需求水平决定。当需求处于较高水平D2时,形成的较高价格或租金P2,当需求处于较低水平D1时,形成较低价格或租金P1。特别是,当需求处于更低水平D3时,形成O价格或O租金。

对于强广义虚拟经济而言,由于供给数量确定,因此广义虚拟价值就体现为租金。需求水平越高体现为租金的广义虚拟价值越高,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越显著;反之,需求越低,体现为租金的广义虚拟价值就越低,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就越不显著。这就是说,在强广义虚拟经济中,广义虚拟价值主要是由需求水平来决定的。又由于广义虚拟需求本质上是由心理需求决定的,因此也可以说心理需求水平越高,广义虚拟价值越高,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就越显著;反之心理需求水平越低,广义虚拟价值越低,广义虚拟的特征也就越不显著。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人们的心理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因此强广义虚拟经济非常直接的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对重要性会不断提升,广义虚拟经济规律将成为继实体经济规律之后越来越重要的经济规律。

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强广义虚拟价值体现为租金,但不是所有的租金现象都等同于强广义虚拟经济。实际上租金是一个很古老的经济学概念,最初只限于土地租金,后来租金的涵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展,它的外延也在扩大。现代经济学中的租金泛指缺乏供给弹性所产生的差价收入。因此在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领域也会由于供给不足而产生租金,如刚刚提到的土地租金,以及建立在土地租金基础之上的房屋租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种租金称为行政垄断租金――通过行政权力人为的限制供给所产生的租金,这种租金一般而言也不应属于强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

由于租金现象的普遍性,又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性质,因此许多存在于传统实体经济领域中的租金现象也包括了强广义虚拟经济的性质。例如即使是土地租金也有可能包含心理需求的作用,居住在CBD一方面固然是满足了交通、工作和商业购物的方便,但同时也满足了身份地位的心理需求。再例如技术发明所产生的新产品会有垄断性,垄断性会使供给数量受到限制,从而在需求的作用下会产生垄断租金,这种垄断租金既包括了生理需求的作用,也包括了心理需求的作用。但是只有对应于心理需求的那部分垄断租金才属于强广义虚拟经济。在现实中如何将与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广义虚拟价值从总垄断租金中分享出来是有困难的。一种近似的方法是与同类低端产品相比较,新产品与同类低端产品的价格差可以近似代表强广义虚拟价值,因为同类低端产品主要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如果认为 同类低端产品也满足部分心理需求,那么这一价格差就代表了新产品新增的广义虚拟价值。例如新型苹果iPhone 4手机与同类其他品牌的手机的价格差,就可以认为是iPhone 4所新增的广义虚拟价值。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的不是绝对的广义虚拟价值,而是相对的广义虚拟价值。甚至在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中,我们也许连具体的增值数量都无需知道,只要知道随着收入的增加,心理需求、进而强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对重要性会日益提升就足够了。

供给完全无弹性的强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往往难以严格满足,一般情况下供给总是有弹性的,至少在长时间内总是有弹性的,我们在下一节讨论弱广义虚拟经济时会讨论这种情况。但是尽管如此,也还有一些现象很接近供给完全无弹性的强广义虚拟经济,下面我们就来举四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古玩(其他的收藏品也类似)。古玩可能是最为典型强广义虚拟经济。由于古玩供给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可以视为供给是完全无弹性的。而对古玩的需求完全是心理需求,从实用角度上看古玩可能完全没有什么价值。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古玩的心理需求会上升,从而古玩的价格、也就是租金会上升。

第二个例子是高档品牌的奢侈品。从供给方面看,首先高档奢侈品的品牌就是有限的,实际上就某一品牌而言它是独一无二的,其次高档品牌的产品往往供给数量是有限的。从需求方面看,高档品牌的奢侈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如品位、身份地位等,而且越是富有的人群对其支付意愿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这类商品的需求也发挥高。因此高档奢侈品的价格基本上体现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第三个例子是的演艺明星的价值。演艺明星主要依靠的个人天赋――虽然也有后天的努力与包装的作用,因此其供给是有限的。例如麦克尔。杰克逊只有一个。而对演艺明星的需求基本上是心理需求,需求越高,明星的价值也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演艺明星可以有很高的收入的原因。

第四个例子是独特的风景资源和古迹。显然独特的风景资源和古迹的数量是一种既定的自然存在,其供给是几乎完全没有弹性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类的心理需求也在提高,这集中反映在随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花费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存在政府的价格管制,独特的风景和古迹的参观票价应当是上升的。

三、弱广义虚拟经济

在第二节中我们说明了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体现为租金,而且由于供给的完全无弹性。这种租金主要由心理需求来决定。但是从图1中也不难看出,如果供给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租金)会下降。例如供给曲线S1移动到虚线位置,对应于各个需求曲线的价格(租金)会相应下降。这就是说,如果供给是有弹性的,体现为广义虚拟价值的租金就会下降。在现实中,供给数量完全不变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时间足够多,供给总是会增加的。因此可以假设,租金往往只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内租金总是会下降的。像第二节中所说的,古玩、品牌和演艺明星可能都是某些特例。供给变化导致的租金下降可以用图2来简单的表示。

在图2中,当需求曲线由D1升至D2时,租金由P1升至P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由S1增加到舵,租金又回到P1。从长期供给似乎是在租金P1不变条件下,由S1增加到S2,因此虚线,LS可以视为长期供给曲线,由于它是水平的,因此价格供给弹性为正无穷也称为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这就是说,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短期租金会随着需求增加而增加,但长期租金则由于长期供给曲线是完全弹性珠而保持不变。

当然,完全弹性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供给弹性不会如此之大,但就定性来说,供给弹性的增加会导致租金的下降。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心理需求或广义虚拟价值从长期来看并不体现在租金的上升上,那么它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经验告诉我们,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心理需求或广义虚拟价值体现在产品的多样性上。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出发,单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产品往往是简单的和品种单一的,而心理需求的提升则要求产品有更多的花色品种。例如早期的福特轿车功能简单,可以概括为一把椅子加四个轮子。福特公司通过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以极低的成本满足了美国人民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但是随着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人们的对轿车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加,对轿车品质和多样性的需求不断上升。福特轿车由于没有及时跟上这一需求变化而一度陷入困境。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进一步解决了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将轿车生产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在集中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对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产品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可以由下面的CES效用函数来表达:

其中:n是产品种类数,xi是第种产品的消费数量。

首先在效用u中,每种产品都不是必需品,即不会由于一种产品的数量盖xi=O而导致效用为O。这完全复合广义虚拟经济以心理需求为基础的概念。其次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可以增加效用。如果令所有xi都相等,则效用函数可以简化为u=np-x,可见产品种类数n的增加可以提高效用。而且由于1/p>1,因此产品种类的效用弹性大于产品数量x的效用弹性,这说明多样化对效用增加更为重要。

在生产方面,产品多样化是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的。规模经济性质与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追求相结合产生了弱广义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命题:较大的人口规模是弱广义虚拟经济的一个潜在有利因素。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包含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需求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证明这个命题,但是这将涉及到较繁杂的技术分析。实际上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来简单说明这一命题:

规模经济的种类范文4

运营商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变化?

当前,信息化处在快速发展变化中,运营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适应到什么程度,决定着它的前途。

全业务经营带来的第一个显著变化,是固话与移动的技术融合,这必将导致二者的业务融合。类似“移动价值链”的说法,将马上过时。因为在技术融合后,哪里还有孤立的移动价值链呢?所以运营商要想适应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势,需要从技术融合导致业务融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商业模式。

全业务经营带来的第二个显著变化,是产业融合的机会骤然增多。三网融合,将使原本分家的电子、邮电、广电产业出现融合态势,其中最大的挑战还不在技术的产业化,而在文化的产业化。运营商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就要做好跨行、越界的准备。目前运营商还没有做好进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准备,信息资源和内容产业资源也是其突出薄弱环节,亟需加强。

全业务经营带来的第三个显著变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出现新的增长点。随着“647号文件”的出台,运营商、软硬件厂商与地方政府合作开拓中小企业规模化信息化应用将成为热潮,运营商的支撑平台作用将日益’显现。贯彻落实“8号文件”,要求大型企业加强集成应用,特别是要求央企业在近两年内在三项主要指标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会产生对集成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大量需求。目前的移动、视频商业模式的重心还在消费,很快就会出现商用。

规模经济的种类范文5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新Heckscher-Ohlin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贸易理论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性质的不同理解。新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分析方法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factorintensity)产品的交换。理想状态下的产业内贸易产品被称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下,贸易产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factor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论则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同一产业内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交换,而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要素密集度却是不同的。本文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观点及争议进行分析。

一、新贸易理论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贸易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考虑的是产品的水平差异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内贸易活动主要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这些研究的结果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Krugman(1979)将基于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闭经济下的分析扩展为开放经济的分析,证明了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形式发生的独立原因。该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相同,而且所有品种都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即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该模型在供给方面假定,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产品所有品种的生产函数相同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每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个厂商生产,即厂商数目和产品的品种数相同,每一个厂商也都试图分割市场以形成自己的垄断力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每个国家消费者可得到的产品品种种类和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国家的市场规模。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创建更大的一体化市场,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产品品种种类,并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从而增进各国福利。该模型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性的条件下,即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也能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并且这种贸易会增进两国的福利。

Lancaster(1980)模型仍以产品的水平差异性为基础。该模型认为,每个产品品种都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品种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特征构成了产品的水平差异性。消费者对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只会选择具有其喜欢的特征的品种去消费,而不是购买产品的多个品种。在供给方面,该模型假定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并能以相同的成本生产任何产品品种,而且任一品种的生产在一开始其平均成本递减。该模型以“完全垄断竞争”(PerfectMonopolisticCompetition)描述了均衡时的状况: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均等地分布在“光谱”(spectrum)上,每一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厂商都获得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在引入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进行贸易分析时,该模型具有了一般均衡的特征。Lancaster(1980)和Helpman(1981)共同完成了这一分析工作。模型假定存在两个部门,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不变方式生产同质产品,另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递增方式生产有差异性的产品,劳动是两个部门的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定要素,对差异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当这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后,同质产品之间没有贸易发生,但差异化产品按照“完全垄断竞争”的方式在两国共同生产并展开贸易活动。由于开展贸易后消费者得到的产品品种数目比封闭条件下要多,而且有规模经济利益存在,两国的福利因此得以改善。

Brander和Krugman(1983)在双寡头垄断条件下对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给出了一种解释。该模型假定所有方面都相同的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厂商,他们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并且两国对该产品的国内需求函数也相同。两国厂商采取的是古诺竞争行为,即每家厂商都是在对方销售不变的条件下选择他对两个市场的销售来获取最大化利润。由于模型存在着严格的对称性,在均衡的时候,每家厂商都将产出的一半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将另一半出口,产业内贸易由此而发生。在引入运输成本后,每个厂商从自己国内市场销售得到的价格必然高于他在出口市场销售减去运输成本的价格,因此,Brander和Krugman(1983)把这种产业内贸易也称作相互倾销(ReciprocalDumping)。

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在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Heckscher-Ohlin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的代表当属Falvey和Kierzkowski,其重要的假定在于产品不同品种间的要素密集度是随着质量差异而变化的,从而开辟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领域。

Falvey(1981)首先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指出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高质量物品、劳动充裕的国家出口低质量物品。Falvey的贡献在于引入产品质量的垂直差异对比较优势理论基本框架进行简单的修正,从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解释,同时也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Falvey(1981)在比较优势理论2×2框架内构造了一个关于产品垂直差异的模型。因为这一模型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偏离不大,尤其是完整地保留了完全竞争假设,并且得出产业内贸易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的传统论述的结论,因此又被称为新Heckscher-Ohlin模型。以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基础的Falvey模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是说明了在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其二是每个国家都生产质量上具有垂直差异的产品。同时,和传统的基本框架一样,Falvey模型也假设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的要素(资本和劳动)禀赋存在差异,其中本国是资本相对丰裕,从而资本的租金比率较低,而外国则劳动相对丰裕,从而工资率较低。Falvey模型得到的结论是,本国会在那些质量高于临界值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则在那些质量低于临界值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格局也就由此得以确定。Falvey这一模型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该模型偏离了产业内贸易关于近似生产函数假定的研究方向。

Falvey和Kierzkowski(1987)在Falvey(1981)的基础上考虑了两个部门的情形,其中一个是上面分析的产品存在质量垂直差异的部门,另一个则是传统的生产单一同质产品的部门。这一模型和上面的模型一样,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也采用完全竞争假设。这一模型同时产生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且两种不同贸易的格局都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Falvey-Kierzkowski模型(1987)表明,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即产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两国间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减具有重要影响。Falvey与Kierzkowski的研究将产业内贸易归因于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活动给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Shaked和Sutton(1984)也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其特点是将产品品种的不同质量和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相联系,在存在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的条件下,来分析产业内贸易活动的状况。该模型假定厂商要开发一个质量较高的品种就要在产品投入市场之前进行研究与开发,这种研究与开发费用被看作是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被假定为不变,或随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缓慢提高。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相同,对不同质量的产品有着相同的排列顺序,但消费活动受制于收入水平,高质量的品种被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所购买。假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都有两家厂商分别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的产品品种。在两国开展贸易之后,由于竞争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两国生产相同质量的两家厂商中的一家会退出市场,因为在两家厂商并存的情况下没有一家能够获利。在自由贸易下,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家厂商来同时为两个市场生产和提供。消费者会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价格下降而受益,也会因为更高质量产品品种的开发而受益。但问题在于,此时无法判断哪个国家的哪家厂商会生存下来,因此也无法确定产业内贸易是否一定会发生。只有当两个国家分别保留下来一家生产不同质量品种的厂商时,产业内贸易才会发生,只是无从确定贸易流向。

三、结论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是由经验研究推动的,但产业内贸易理论上过于苛刻的假定条件却偏离现实较远。因此,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进行研究使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为密切一些。

规模经济的种类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规模化;煤矿安全;规模经济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自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近两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慢,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极不乐观:煤炭市场疲软、库存居高不下、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仅2013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亏损面达22%以上,同期利润下降40.3%。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煤炭企业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抓紧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大型煤炭基地,加强煤炭企业规模化经营。喻勤娅(2009)也论证了我国煤炭行业存在相当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各煤炭集团为了企业长远发展,争抢能源,纷纷进行煤矿兼并重组,企业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是否可以只考虑大规模大利润就可以进行兼并,这些都值得企业深思。

1 煤炭企业规模化的重要性

保罗·萨缪尔森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认为:“导致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哈罗德·德姆塞茨和贝恩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集中研究了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市场结构中产业集中度高的企业,企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利润率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增加,利润率随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增加。

煤炭属于资源型行业,具有不可再生性,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煤炭行业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多、小、散、差"的局面,导致政府监管困难,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研究: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如果生产相同产品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为40%以上,竞争秩序才可能趋于正常。如果市场集中度低于40%,就会出现无序竞争现象。截至2008年底,我国煤炭行业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约为24.1%,同年美国前产煤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约为60%,俄罗斯与印度的行业集中度更高,分别达到95%和77%。作为世界上主要产煤国之一,中国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明显偏低。不管从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还是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来看,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规模化都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煤炭企业规模化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

煤炭企业是指主要从事煤炭产品的采掘、生产、加工和辅助工作的企业组织形式。煤矿工人生产作业主要在地下,劳动强度大,因此对安全管理的要求高。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保障,也是国家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煤炭企业规模化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煤炭事故的发生。自2009年山西省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至今,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历时5年,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加强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在有效产能上升的情况下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2010年,全国共有2045处小煤矿被关闭,2亿吨落后产能被淘汰。2011年,全国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429家、淘汰落后产能4272万吨。2012年,全国又关闭小煤矿628处、技改提升小煤矿662处、淘汰落后产能9780万吨。经过这一系列的关闭、淘汰、提升之后,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3 我国煤炭企业规模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规模经济即规模经济的有效性, 是指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而使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的情况。若产品平均成本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则称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外在规模经济。内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由于单个企业因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外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由于企业所在的整个行业规模的发展而间接带来的收益。煤炭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在:集团化运作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节省很多谈判费用,可以把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比如,一个10万人的煤炭企业,可能只需要5个人组成一 个小组负责企业的财务核算;假如把这10万人的大煤炭企业分成功100人的小煤矿,就有1000家,即使每个企业只需要1个财务人员,1000家就需要1000个财务人员。这样算来大集团的成本比一个个小企业的的低很多。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就会相对提高。

多元化经营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方式,它具有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交易费用、产生1+1>2效果的作用。但多元经营是有条件的,当企业经营规模较大、市场覆盖率较高(一般在25%以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同时具有开拓其他行业的技术、管理能力等时,进行多元经营是可行的。但就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看,我国一些煤炭企业除了经营煤炭运销外,还经营房地产、酒店、生物药品等跨行业大且技术要求高、毫无关联的业务。这样难免在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都确立不起优势,并且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进入不熟悉的行业搞多元经营,由于缺乏竞争优势,缺少必要的知识,无必备的经验,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甚至还会把原有的优势丢掉,降低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

【参考文献】

[1]李少林,叶秀东.煤炭行业集中度对煤矿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1)

[2]卫民堂,张文军.规模经济的有效性[J]:概念与分析.现代管理,200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