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弊端;启示
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控程序自身不平衡。计划经济本质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因为作为一个计划,发行计划的主体在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上都应该是政府。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发展运行计划是平衡的,是客观的,具体说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各种指数都是平衡的。在这种前提下,政府职能就是监管,以确保计划的完美实施。但是,政府如何制定平衡的经济计划,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政府通过获取制定一个计划的全方位,立体式,符合实际的客观指数,及时,准确的GDP数据;其次,政府总体规划方法要符合市场规律,遵循客观情况;再次,一个系统的计划是否完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决策过程是否民主;而现实中,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等技术落后,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故意歪曲信息将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制定一个全面,及时,准确计划所需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政府在寻求最佳规划方法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投入----产出方法,优化方法已用于制订计划,但是,截止到目前,我们尚未完全掌握优化规划的有效方法。其实,规划方法的关键在于制定主体对于改善经济恒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程度已经很清楚了,也希望有简洁和实用的数学模型,但目前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一个国家的规划方法是计划经济的落后,许多的计划是,政策制定者和结果。再次,建立和完善规划制度在实践中是不容易的,而系统的建立和效率能保持各个利益之间的均衡,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最后,作为制定主体----规划师应该完全代表社会利益,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着眼全局,但事实上是,在现实中这是理想化的存在,计划制定师总是难逃自身利益的局限,往往从己出发,或从其代表的部门或地区的利益出发,制定一个反映少数人利益的计划,着眼小集团利益。鉴于上述事实,现实的计划常常是不完美的计划,计划本身难以避免出现不平衡的结果。
第二、计划调控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往往是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规划是已经预测了的,并且已经考虑在该项目中,但有些情况是计划中并尚没有出现,没有预测更无法提前考虑的,这些情况将使预先设定的平衡被打破。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常常令计划执行措手不及,所以,他们需要根据变化的经济环境,不断适应和更新计划,以求达到与时俱进。可是,这一简单的理想也不能完全实现,客观情况是规划方法和制度出台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常常导致这种调整的滞后,计划调整往往滞后或者片面,不均衡,因此,在计划经济中,即使其中第一个计划是均衡的,也会因为规划调整导致宏观经济的片面失衡。为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而使计划能够跟上经济变化的脚步:首先,规划部门出台符合客观情况的执行规划和计划指标。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估或绩效识别系统。
第三,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体制。在优先考虑数据,技术,收益效益等环节的前提下,这些条件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在此前提下,计划经济时期,执行该计划时所产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是不是一个很长的计划纲要下,为了实现计划指标指数不得不执行的现象出现。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宏观调控所导致的平衡是难以实现的。只要存在客观的经济失衡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激励和监督机制予以纠正。因此,宏观调控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计划经济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和激励造成的。
二,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有宏观调控。从形式看,似乎都没有区别,但事实是,也有明显的差异。要清理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但如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适用宏观调控的程度也存在本质的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计划经济是相排斥的。反映在客观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让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本能的调解功能,让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调控功能,它可以不遵循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计划经济,更要能够使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重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破坏市场体系的正常功能,从而损害经济效率的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的改革。因此,应加快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改革进程。
不得否认,政府的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规划制度是底线,底线不容僭越,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征服政策的实施是有效果的。但问题是,一方面,政策效果具有短期性,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增长,因此损害长期的经济利益,甚至短期性的影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成立,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相关征服部门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情况,更加不能掌握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调节方法,也谈不上对宏观经济的操控有效性了,积累市场管理调控的经验教训,只有在宏观调控的变化情况才是可能的。目前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管理的体制机制体制,同时制定相配套的宏观调控规划计划,全面推进创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系统而努力。除此以外需要加快改革经济管理方式,始终不渝的坚持正确的政策方向,彻底变革落后的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尽快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调控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经济大繁荣,经济大发展。应当看到体制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应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安装公司)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教育管理;创新;措施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普及和深化,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建设的阶段。那么,教育的发展就要适应经济的变革与发展,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前沿阵地,就要在教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做出改变,跟紧时代的步伐,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教育普及的提高,使多数的青年都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人数的大量增长和人员能力的层次不一,高校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了。笔者从高校教育的管理问题出发进行探讨,得出一些创新点和措施。
一、市场经济的特征
通过计划和市场的两只手来对社会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的经济运行态势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现出三种形性:(1)相对公平性——商品进行交换的时候,是以等价为出发点的,并且体现出了价值规律;(2)相对外放性——市场是无形的,它存在于各个地区和各种形式的等价交换之中,对于贸易壁垒和自我的市场封闭式是反对的,国内的经济要素都是流通的;(3)相对的独立性——参与市场的竞争的对象形式既能够是个人也能够是合法的公司集团等,这些参与者都是要有独立的自我产权、能够独立自我的经济利益和相关的市场交换资源,具有独立的法人代表。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公平竞争、环境开放、自由发展的一些经济发展的理念。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念的流行,对于高校的教育的发展和管理体制有着一定的影响,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传统高校的教育管理问题分析
(一)依然受到计划经济遗留因素的影响近代以来,国内高校的经济的发展是以计划经济形式运行的,教育的发展也是按照计划经济的形式运行。后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发展,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的模式没有及时地转变过来,或者是转变的形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设置中,完全是依照政府的行政机制来进行运作的,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管理思想。学校的教育管理完全按照教务处的行政管理,本是教育管理主体的教职工和学生群体的管理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在对于人事的变动调整中,没有竞争思想的体现,教育教学的质量没有得到根本性提升;在校内的财务管理中,对于财务的管理没有落实“双签”制度,领导忽视监督部门的作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使得财务模块滋生腐败;当下高校的职业任聘制度的改革发展依然不够完整,对于职位的招聘只限于本校内的人员,没有融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人事管理思想。以上的原因导致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落后,管理的效率低下。
(二)学校的学生管理没有体现出学生本位的思想学生作为学校的主要的组成群体,是教育管理的接受者也是教育教学的受益者。但是,当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的管理,在与学生群体的沟通之上是缺乏的,学校的教育管理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的想法,也没有为学生解释相关的制度的制定的目的,学生无法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帮助和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之下,师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学校的管理者未能够与学生进行合理的沟通,只是一味地将管理意志施加在学生的身上。
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举措
(一)要引进和建立现代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高校一定改变过去的在计划经济中存在的错误的观念,保留正确的管理观念。大学的管理要“兴学术之风、树自由之论、传正确之言”,这是当下的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的共识。高校的教育管理的体制中,要不断地去掉行政化管理的影子,改革管理的体制,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高校内要建立正确的引导激励机制,引导师生要以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为自豪,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建立的服务重心是广大的师生群体,激励教师群体要专心做科研,细心做学问;激励学生群体要立志学知识,做人才。
(二)将高校的管理工作与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会结合起来,发挥学生会监督纠正作用在高校内有学生的自治委员会也就是学生会,学生会可以对校内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起到辅助管理的重要作用。例如,纪律检查委员会、寝室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学生工作处等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构。学校对于参加学生会的学生也要要求其具有基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的管理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学生会的管理了解学校的管理方式与方法,体现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学校应该要协助学生的自我管理委员会建立合理的自我监督机制,把控好学生管理委员会的思想政治的发展方向。学生会的建立是高校管理的体制机制的完善,突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改革的思想。[1-3]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范文3
事实上,历史机遇造成的结局往往是双重的。我们在拥有一个灿烂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危险的境地:改革措施走形变样—计划经济之弊与市场经济之劣奇特地结合,产下一个交织着各种落后的经济关系,长满毒瘤的畸形儿。可怕的是,后一种结局出现的概率往往更高。
——这绝非杞人忧天。不要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风险极大;即便是在我们之前致力于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成功的也并不多见。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事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体上显示出比计划经济体制更高的效率的同时,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反而不如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的情形也不乏其例。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有了某种机会,并不等于一定能把握机会。
——这也绝非无稽之谈。10多年的改革,成就之辉煌令世人瞩目,但是其间的某些曲折也令人痛心疾首。明眼人都看得见,在改革的推进中,许多初衷美好的改革措施被相继变更和扭曲,弄得面目全非。比如,优化劳动组合蜕变为亲戚朋友组合,承包制异化为瓜分制,“转变职能,精简机构”造出以权经商的翻牌公司,“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出了权力集中的行政集团,培育市场反铸成市场壁垒,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竟搞成让人哭笑不得的“圈地运动”……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东西不会在这块土地上变形、变味?更有人深为遗憾:假若我们的改革措施能够“原汁原味”地付诸实施,恐怕新体制今天已经初步建立了。因为有关重要文献曾明确指出,要在80年代末期初步建立起新体制的框架。
看来,清醒地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走形变样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花大力气阻止或克服这种变异,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全体建设者们的头等大事。
好端端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什么总是走形变样呢?
“误解”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祖宗们曾把市场经济描绘得阴森恐怖,在人们脑海中的市场经济,不说是万恶之源,至少也是野蛮、颓废、腐败、暴发的同义语。早年放映美国影片《冰峰抢险队》,老人冰峰上舍身救人的故事,使千百万观众感动之余发生困惑,终于引发出一场“西方是否也有雷锋”的讨论。后来又听说西方的老板给雇员送生日蛋糕,搞劳保福利,分股息红利,更使人大惑不解。国门洞开之后,人们虽然不再相信市场经济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或止于皮毛,或失于片面,继而造成了行为的种种误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投机,且投机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于是便有人热衷于投机行为,致力于发展投机性产业,于是各种旨在从事投机的机构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超条件超规模发展;一些生产企业放弃主体产业,把十分吃紧的生产资金转向投机性行业;更有甚者,把属于国家的财富捞进个人腰包。其实,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产性经济,真正的富有者绝大多数是靠生产发家的。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衡量成败的重要尺度,有人就误以为市场经济只讲钱,可以不顾社会公德。于是,落水者在垂死呼救,岸上的人却在为酬金讨价还价;孕妇在路边,没有一辆车肯停下来相帮;更有人笑贫不笑,为几个小钱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对市场经济如此曲解,是不可能不把它弄糟糕的。
“无知”也是导致市场经济走样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和运作语言。资本、劳动力、失业、雇佣、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语汇和范畴,实实在在地组合成一幅机会与风险同在的市场经济运行活剧。不知晓它们,熟识它们,不要说建设市场经济,恐怕连它的门槛都无法进去。我们长期置身于计划经济的氛围中,大部分人对指令、调拨、分配、审批这类计划经济语言驾轻就熟,但对市场经济知之甚少,甚至连ABC都搞不清楚。“无知”—不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熟悉市场经济的运作语言,带着这种“无知”去建设市场经济,很难不使建设走入歧途。
如果说误解和无知都属于“过失”致使市场经济变形的话,那么“营私”则属于“故意”把市场经济推向邪路。对既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维护,企图在新增利益中多捞一把特殊利益,都只能在直接或间接与改革措施的对抗中实现:或明修栈道,暗渡阵仓,把私货塞进改革措施中,甚至以改革的名义推出;或李代桃僵,在从实际出发的幌子下另搞一套;或借改革措施不配套之便,钻空子,挖墙脚,假公济私,或干脆来个针锋相对,以封建式的割据阻碍公平竞争,以欺诈经营对付诚实信用……在局部利益、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的驱动下,抱残守缺,我行我素,是导致市场经济在建设过程中走形变样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层的因素,因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敌。
市场经济的走形变样也会产生于“失策”。建设市场经济新体制,不仅仅是对原有体制构成部分的内容上的更新,也是对改革中的各体制环节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的序列与规则进行组合与构造。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协调,必然使改革设想大打折扣,改革的“成品”变形。特别是在攻坚碰硬已成为基本特征的改革现阶段,某种改革措施进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已不主要取决于这一措施本身,而更依赖于相关环节的综合配套。正确的推进与操作方式不仅能使改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有效地抑制改革措施的变形。反之,诸如用运动的办法,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除了搭个热热闹闹的“花架子”外,剩下的恐怕就是把权力和经营结合起来,让一些人既能享受计划“控制”的好处,又能揩足市场“自由”的油水了。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影响和制约它的因素就不会是十个八个。上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下至经济结构,自然条件,每一种关系的异动,都会在体制建设上产生相关的反映。因此,每个环节都忽略不得。从我们的实际出发,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走形变样的重锤应该敲在培训素质、把握方向、完善环境、转变方式上。
学习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应该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偏见、误解出于无知,胡乱行事也出于无知。我们不能设想,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能够圆市场经济之梦,娴熟的市场经济运作语言和运作技巧,对国家是健康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保证,对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领的武器,对个人则是发家致富的源泉。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立即开展一次扫“市场经济盲”的学习活动。
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某几个方面的制度与体制环节的简单拼凑,而是一种由能动的企业、竞争性市场和灵敏的间接调控体系结合成的活的经济关系,因此,所有的改革都应在培育和形成市场化的经济关系方面下功夫。这是根本的方向,把握这一方向,大力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旧体制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基础,着眼于理顺各种基本经济关系,应该是防止市场经济建设步入歧途的根本措施。
完善改革与发展的环境,使之充满真正平等的竞争,是阻止市场经济走样变形重要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马上做这样的事:取消“特批”“特优”“特惠”,剥夺任何地区、任何单位、任何个人拥有的特权;把行政推进市场经济的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防止貌似合理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机会不均、体制建设不配套与扭曲。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范文4
武术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为基础,使武术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武术市场化的实质是市场机制作用增强的过程。市场机制的作用越强,市场化程度越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必须进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武术市场化,一些学者却持不同看法,认为武术不能市场化,由市场主宰其生存;即肯定、接受市场与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的现实,却排斥市场化的可行性。
武术本来就存在市场,何来武术市场化的争议?原因在于,一些人士认为,以经营为目的的市场交易,会导致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从而损害武术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现代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都要求将市场机制引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按市场取向进行深化改革。然而,体育提供的商品,是一种介于“公共品”和“私人用品”之间特殊的“商品”,它在体育运动规律的制约之下,并不完全服从于一般的经济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所以,体育只能有条件、部分地实行市场化。
在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武术市场化不是将武术全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而是将能够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部分,即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的领域,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武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而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武术领域,还得依靠国家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
反对武术市场化者,除对市场化的理解存在歧义之外,认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举国体制”优越的观点,亦十分普遍。“举国体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仍有集中力量办体育的优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举国体制”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变化,它也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也要引进市场机制进行改革。所以,以“举国体制”的优越,而反对武术市场化者,从根本上难以立足。
在肯定武术市场化的同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将武术市场化扩大化,简单地将武术市场化等同于经济转型期武术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将武术市场化缩小化,将武术市场化理解为市场开发。市场开发是武术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与重要方面,但并不等于市场化改革与发展。武术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一场从宏观的政府管理到微观的市场运作的观念革命,其实质是将市场运行机制引入武术的发展领域。
武术市场化与武术产业化都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出现的新名词,二者都有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化的含意,以致经常出现相互替代的现象,但这两个名词的内涵不尽相同。武术产业化是用产业运作的方式来发展武术事业。调节产业运营的基本方式有计划、市场以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三种方式,市场调节并非唯一途径。武术市场化是指在武术经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武术产业化是在组建武术产业部门的基础上,用产业运作的方式来经营武术。武术产业化是武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有密切联系,但不是同类概念,不能等同、替代。由此可见,武术市场化不等于武术产业化。
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的中国武术,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天然情结。然而,20世纪末以来,武术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重要缘由在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从建国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历了四十余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种体制下,整个社会的人、财、物资源是按照行政指令,通过指标分解、调拨,由政府预先编制的计划来配置的。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在建国初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
从社会经济形态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是一种“短缺经济”,企业的生产按计划指标执行,无需考虑产品的销售问题。武术事业亦是如此,文化生活的贫乏,使人们对武术运动投入极高的热情。然而,今非昔比,“短缺经济”早已被“过剩经济”所取代,面对高科技的娱乐产品和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武术市场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术要寻求发展的空间,就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再度打开,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浓郁的体育商业气息,使生活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奥运会、世界杯、NBA,职业拳击等各种赛事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之下,走进人们的娱乐生活。西方体育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引导着武术的发展路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武术融入国际体育大环境创造了机遇。在武术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中国加入WTO,为武术参与国际体育市场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开放的环境下,武术不可能脱离世界体育而单独前进,它注定要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体育市场化的舞台上绽放出东方体育的独特魅力。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范文5
[关键词] 体育经济 计划经济 转变
一、传统计划经济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首先,传统体制制约未适应市场经济。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所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
其次,政府扶植力度不够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要发展体育产业,就离不开体育市场机制。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各项法律规范的保障,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机制,发展体育产业是很难以进行的。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在我国与此相类似的扶持方法很少能真正成为政府的政策。
再次,新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经营过程中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商品交换原则,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体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符合宣传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其经营者和管理者既要有灵活的头脑和较高的科学管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政策头脑,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我国体育事业要在社会化、产业化方面有所作为 ,就不能不重视高水平体育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引进高水平体育经济人才只能是短时的行为,要想保持我国体育领域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有自己培养高水平体育经济人才的渠道。这是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我国新形势下对体育事业的新要求。
二、我国体育产业转型的策略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同时删减和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政体(即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如上海市为举办八运会兴建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场馆耗资56亿元,没要国家一分钱完全用市场方法运作,堪称气势恢弘的大手笔。我们企业家的思维也应从工业经济的圈子延伸到体育经济领域,考察国外极富商业价值的体育产业,结合我国国情、开拓中国市场。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首先要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应该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及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体育经营活动因为涉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保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应当有依法设立的服务标准,建立体育市场服务标准是体育市场依法管理的前提。国民健康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全民健康需要政府推动,政府要重视全民体质的提高,因此体育作为公益事业,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可以参照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原则,制定出台关于扶持体育产业的优惠政策,从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例如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等。
3.加强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
体育经济人才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人才,既要全面掌握有关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和经济政策 ,熟悉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 ,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同时 ,又要了解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 ,熟悉与体育相关的政策、法规 ,尤其是体育产业的相关法规。因此,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目标定位应是:毕业后能够从事体育经济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计划和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能够从事各运动项目娱乐业的经营管理。这就决定了体育经济人才的课程设置应立足于经济学的系统理论与知识 ,即以经济学学科群为主 ,辅之以体育学学科群的构架。同时,还应当根据市场对体育经济人才的具体要求 ,不断地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 ,修正和完善教学计划 ,使人才培养的体系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动态平衡 ,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场需求有机地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00.(8)
[2]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范文6
关键词:政府 管理 创新 市场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政府再造、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段时期内各国政界、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政府管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和理论背景,然而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并非一帆风顺,在管理创新的重点、方向、步骤和目标的选择上,表现出敏感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政府管理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政府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行政环境、行政任务的变化引起的行政职能、行政方式、行政作风、政府政策法规、行政体制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1]。从总体和一般的角度来考察,政治、经济体系的运行逻辑是,经济上的每一点相对重大的变化都可能改变政治运行状态乃至改变政治运行规则,而政治上的这种良性回应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党的以来,随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的不断调整和改革,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在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历史阶段之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确立到完善在探索中朝着成熟的目标不断迈进。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决定了政府管理必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制运行状态中解脱出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对接,建立服务市场主体的“亲市场”的现代政府,而市场经济本身也给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压力和启发。其实,综观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府改革,莫不是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回应,同时也无不广泛借鉴了市场经济的诸多原则和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同样是以市场经济的深人为逻辑起点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市场制度,而政府管理创新是建立市场制度的关键。从管理创新的总体趋势来看,削弱管理职能,加强服务职能是一个大方向和总体目标。政府管理创新在于:首先,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能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不能很好地坚持为大多数人谋福利和走共同富裕之路。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方向,这也是社会主义政府管理创新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理论上讲,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各有利弊。“市场与政府之间的选择并非是一个在完善与不完善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程度和类型之间、在缺陷的程度和类型之间的选择。在许多情况中,它们可能仅仅是一个在不合意和无法容忍之间的选择【2]。从实践上看,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所选择的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点是不同的,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成功的发展范例,不论是近期的还是历史上的,都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合作关系从而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3]。基于对政府与市场二者缺陷的理性认识,理智的选择不是追求完善的市场机制或者完善的市场干预,只能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之间,构建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 寻求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政府与市场二元机制的最优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