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1
1产品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
对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简称CIS),所谓企业形象,就是企业通过传达系统如各种标志、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运用视觉设计和行为展现,将企业的理念及特性视觉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来塑造具体的公众认可、接受的评价形象,从而创造最佳的生产、经营、销售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通过经营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统一的视觉识别而建立起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它是一种复合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区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自身的评价和印象,外部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评价;内部形象是外部形象的基础,外部形象是内部形象的目标。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璜、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使企业在经营信誉、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赢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2产品形象设计的统
产品整体形象(ProductsIdentity简称PI)是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是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与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形成统一性的结果。
2.1产品的品质形象的统一性
就产品的品质而言,是通过产品的内在质量而反映到外在的企业形象上,如德国的“奔驰”车、西门子的电子产品等,给人更多的是对德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性能,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联想,在感官上形成“车—奔驰—技术—品质—德国”。‘高质量”与“德国”是同义的,“奔驰”车的形象就是“德国”的形象,“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伊夫·圣·洛朗的服装代表着华贵和浪漫的法国人的形象。
产品的品质形象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管理与设计水平,无论是在产品的功能、性能、材料选用、加工工艺、制作方法、设备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管理。在产品形象设计中,首先要在设计管理水平上提高,如有明确的产品设计目标计划,组织有效的产品设计开发队伍进行关键的技术攻关,提供完善的设计技术配置服务,包括“软”的(高素质的设计人员)、“硬”的(符合设计开发要求的设施、设备)配置,满足产品设计开发的物质条件。并且要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实施程序过程的管理(如阶段评估、信息反馈、多方案选择等)。为满足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设计的质量,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
产品设计水平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外,更主要的是要按照科学的设计方法程序进行。充分进行产品设计的市场调研,收集资科、信息,提出开发设计本产品的充分依据,如:对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能、造型形态分析,以及采用何种原理、技术、生产方式等,满足何种人群或个体差异的要求(包括心理和生理需求),对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地点、使用环境进行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如安全、环保、法律)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对产品的整体形象设计进行定位,通过方案的选择、优化,形成产品形象设计的系统性,逐步实现把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到企业整体形象上来。
2.2产品的视觉形鼠统一性
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PI)是企业形象在产品系统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形象的视觉统一识别(VI)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组合规范、使用规范为基础要素,应用到产品设计应用要素的各个环节上。产品的特性及企业的精神理念透过产品的整体视觉传达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力,将具体可视的产品外部形象与其内在的特质融汇成一体,以传达企业的信息。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是以视觉化的设计要素为中心,塑造独特的形象个性,以供社会大众识别认同。
产品PI由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部分组成。
2.2.l基本要素设计
产品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产品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部是建立在基本要素设计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元素,是PI的核心部分。
基本要素设计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淮字体、企业名称、企业标准色、企业象征图案、企业吉祥物和企业精神宣传标语等内容。
基本要素的设计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方向、精神。基本要素设计必须风格统一并能有效地组合、配合应用,明确基本要素设计的组合、使用规范,规范制图的标准及方式,在实际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正确使用。
2.2.2应用要责设计
应用要素设计是以基本要素设计为基础,根据产品设计中实际的视觉表达事项,规范基本要素的使用,在产品的视觉化设计中,具体应用到以下各项内
(1)产品的外观造型系统(特定的外观造型、材标准色彩、表面装饰工艺等);
(2)产品的包装系统(包装造型、包装的文字、图符号、排列、包装材料、包装纸、包装箱、集装箱
(3)产品的立面装饰系统(立面造型、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辅助色彩、铭牌、标识等);
(4)产品的服务系统(产品货单、使用说明书、技术资科书、质量跟踪卡、保修卡、随货礼品等);
(5)产品的促销媒介系统(商品册页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电视广播媒体广告,互联网广告,POP广告,户外广告,活动广告、室内广告等);
(6)产品的展示系统(商场货架、专卖店、商品展览会、招商订货会、洽谈室、橱窗等展示环境)。
2.2.3PI手册
在确定了基本要素后,按照使用的功能、媒体的选择方式,制定各种使用、操作的规范,使产品的设计、研发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保证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性。根据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应用要素编辑成册,形成设计指南。
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的最后阶段,综合了PI的全部开发项目,整理成册,予以视觉化、系统化、规范化,可适合在任何时间、环境、地埔操作使用和查阅。
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实施的技术保障。通过PI手册,重复再现设计目标,在管理上成为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众多设计项目开发中,提供规范化和参照物,指导产品的设计开发,并按系列化进展,最终统一到企业形象的识别上。
3产品形象设计的评价系统
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流通及使用,都是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产品功能、形式的提出,是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产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某一问题或事物而设定,一切都围绕着“人”的存在而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的情感因素。因此,人为的评价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形象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如果按完全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评价,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特别是涉及到人类的多种情感,诸如喜、怒、哀、乐,以及五官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因素,就会出现许多不确定评价因素,还要涉及到人自身的个体差异、心理与生理的差异、所处环境、地域、时间及备类社会因素等等,对产品的形象评价必定会出现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因此必须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起评价系统,在涉及到人类情感、美感和时代时尚等因素时,可以以定性的方式评价;而对功能、性能、技术手段等则可量化评价;有的则要由两者综合去评价。
3.1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基本框架
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是以产品的内、外评价因素为基础,以人的需求目标为评价结果,评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该产品是否能生存发展或惨遭淘汰,并指导产品设计、开发今后的发展方向(见图3)。
3.2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内容
对产品形象的评价,不能拘泥于仅仅是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的评价,因为它只是产品整体形象的极小部分,是最直观和表层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是通过产品的形象展示一个企业形象与文化直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评价必须从纵横的多方位去衡量。
根据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由产品形象内部因素与产品形象外部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测评平台,涉及到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到使用者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评价范围,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定性与量化的测试和测评点,能较详细具体地、有针对性的评价(见图4)。
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使用,是由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演化过程,它涉及到人—机—产品—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与各种关系。因此产品的形象设计必须解决好这种层面与关系,才能达到设计的目标与要求,才能称之为“好”的产品形象。
结束语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2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CIS品牌物业管理
一、CIS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译为“企业识别系统”,它是以企业识别标志为中心,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简称VIS)为基础,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 System,简称BIS)为中介,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 System,简称MIS)为主导的网络组合,即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运用统一的整体传达系统外化为企业形象的过程。虽然CIS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引入多年,但并没有被广大企业所重视,其在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方面的重大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CIS有三个构成要素,即MIS、BIS、VIS。其中MIS是CIS运作的原动力,是企业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核心;BIS是CIS的中介,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主要活动中的总体行为形象及其行为表现,是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中各项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包括对内行为和对外行为两个方面;VIS是CIS的基础,是通过视觉化的传达形式,将企业理念、文化特征、服务内容等转化为具体符号,塑造出企业独特的形象,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
二、CIS在物业服务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物业服务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具体运用CIS,应充分认识到CIS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即MIS(理念识别系统)是CIS的核心, BIS(行为识别系统)是CIS的中介,VIS(视觉识别系统)是CIS的基础,并紧密围绕这三要素展开具体工作。
(一)物业服务企业MIS(理念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以来,业主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物业服务企业要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明确业主是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核心对象,树立“让业主满意”的理念,在充分认识和分析物业服务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发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确定企业精神、企业本质和特征、企业质量观和服务观,从长远的角度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对企业的理念进行革新,适应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脚步,通过对MIS的设计,形成企业自己特有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精神标语等,对外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对内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物业服务企业BIS(行为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
BIS一般分为对内的企业行为和对外的企业行为两大部分,设计中应严格以MIS为核心,将MIS确定的经营理念具体应用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行为中。对内的企业行为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安排、组织架构的设置、奖惩规定、行为规范、工作环境等;对外的企业行为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商品规划、公共关系活动、客户管理等。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在实施物业管理的实践中运用BIS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
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对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部分。由于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操作层员工素质普遍低下,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管理,通过各种制度的设计规范员工的行为,并积极推行奖惩制度,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员工的晋升提供发展空间;同时,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服务礼仪培训等规范员工的服务用语,改善员工的服务态度,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
2、认真开展市场调查,提供业主满意的服务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和《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住宅及同一物业管理区域内非住宅的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这就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应该深入开展市场调查,获取招标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物业管理方案,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充分考虑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让业主满意的物业管理服务,提高中标的能力。
3、积极推广公共关系活动,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物业服务企业面对的公共关系客体主要包括业主及业主委员会、开发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服务公司和新闻媒体等。业主是物业服务合同的主体,是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因此,企业应把与业主的关系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很多住宅小区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关系紧张,业主无理由不交纳物业服务费、业主和保安人员有肢体冲突、物业服务企业弃管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必须引入BIS,积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例如:通过年末回访、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方式倾听业主的心声;建立业主QQ群时刻与业主保持联系,形成快捷的沟通渠道;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主题活动,近距离与业主互动;开展业主满意度问卷调查,积极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等。物业服务企业只有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寻求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缓和双方的矛盾,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同时,物业服务企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与开发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服务公司和新闻媒体等的沟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的知名度。
(三)物业服务企业VIS(视觉识别系统)的主要内容
VIS一般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个方面,设计中应该将MIS的理念通过视觉传播,强化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专用印刷字体、企业标准色、企业象征造型与图案、企业宣传标语等,基本要素是表达企业理念统一性的基础;企业固有的应用要素有:企业产品、事务用品、办公室器具和设备、招牌、标识、旗帜、制服、衣着、交通工具等,应用要素是基本要素的延伸和拓展。物业服务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VIS:
1、物业服务企业基本要素的设计
在物业服务企业VIS的基本要素设计中,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是整个VIS的核心,是企业地位、规模、理念等内涵的外在集中表现,构成了企业的第一特征,也是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别的主要因素,而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并不注重VIS的作用,企业的名称和字体没有更多的意义,因此物业服务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的设计上必须具有寓意性、直观性、创造性和传播性,以独特的个性区别于其他企业,形成企业特有的标识。同时,在企业象征造型与图案、企业宣传标语的选用上,也要注意与MIS相一致,充分发挥传递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物业服务企业应用要素的设计
物业服务企业的办公场所所传达的信息不仅是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场所,同时也是企业的象征。因此对企业建筑物与环境的规划设计,要力求向公众传达企业信息,使之统一在CIS的总目标下,充分体现出企业工作有序、办事效率高、实力强的特点,增加公众的信赖感;与物业服务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有关的要素,例如办公用品、企业证件、工作人员制服、交通工具、企业出版物、印刷物等,也应该统一设计,形成企业特有的标识,既便于与其他企业区别,又在潜移默化中将企业的形象传达给公众。
三、结语
目前,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运用CIS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很多知名开发商在寻找物业合作伙伴时更关注物业服务企业的知名度,利用优质物业服务企业的品牌效应促进销售,这就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必须全面改善形象、通过品牌建设形成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的调查显示,围绕物业管理方面的投诉已经成为住户最不满意问题之一,物业服务企业亟需运用CIS来提升企业形象,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以更好的适应物业管理市场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① 范克危,徐家凤,盛承懋.物业管理公司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79
② 赵凯,牛忠毅.物业公司组建与运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36
③ 韩朝.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3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3
【关键词】认知能力 意识能力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6-01
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1.突出基本要素,奠定能力基础
要想学好历史学科,首先必须从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入手。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影响、特点、性质等。这些基本要素就构成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微观知识结构,以这种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叫做“基本要素法”。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基本要素法进行预习和复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些要素的主次轻重。其中时间、地点、人物类要素为识记知识点;背景、原因、影响、特点等为综合能力的运用,这是重点,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了学习历史的这个基本方法,就摸到了学好历史的入门钥匙,也为进一步培养能力奠定了基础。
2.调动思维因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个环节:(1)输出信息。例如,在讲完“一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后,我即提出探究性问题:“一战”的性质是什么?一改教师向学生直接灌输结论的传统方法,而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2)适时引导。当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注意力和求知欲达到最佳状态时,我即以参与者的身份从战争的起因,交战双方目标、战争的全局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从“正义”、“非正义”两方面进行分析。(3)准确结论。从激发思维到引导思维方面,再到通过提问或讨论等方式要求学生展示思维成果,完成这一个思维过程后,教师必须明确观点,交给学生正确答案或结论。(4)热情鼓励。对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 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和赞同。
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全貌和进程,加强对历史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意志能力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历史的车轮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在学习、生活、事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今天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们的意志能力十分脆弱。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是一个新课题。
1.利用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正面激励
历史教师通过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历史史实,利用历史人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学生因势利导,敦敦教诲,不失为培养学生意志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我还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观看历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等,激励他们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2.学好历史知识,在学习中品尝劳动艰辛
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就是一个艰难的攀登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这本身就是培养意志能力一个重要环节。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1)分层要求。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研究教材、大纲,又要研究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不同标准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2)分层施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以中层次学生为基点,适当增加对高层次学生的提高要求以及对低层次学生的补差补缺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以避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3)分层训练。即课内训练要依据学生的程度,既要适量又要有梯度。例如,可根据大纲设计A、B、C三挡练习题,供学生分类有选择的完成。这样,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这个劳动过程中都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品尝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愉悦,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历史教材美学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闪光点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再现再造美的历史形象(包括物品类、场景美、人物美、思想品德美等)入手,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美得享受,得到美得陶冶,提高审美能力。
1.加强描述,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历史知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感情因素,无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文物古迹,都能通过教师用生动语言的描述来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语言美的氛围中感受到熏陶。例如,在讲“文天祥抗元”时,我首先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然后我再用悲壮激昂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述诗人变卖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直至五坡岭被俘的战斗经历。这样,同学们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感悟到了诗人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崇高气节。
2.对比评价,培养审美鉴别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真善美、假丑恶等历史因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评价。例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正反人物(如岳飞和秦桧)、历史事件的是与非(如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等等)进行对比学习,教会学生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鉴别能力,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
3.“手脑并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生活中时时也能创造美。在讲述“唐朝文化”诗歌一目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的的图画。既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也培养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同学们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热情。
参考文献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4
【关键词】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 基本规律 基本阶段
中图分类号: C41文献标识码: A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本文则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三方面展开对教学过程的论述。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内部结构之中。要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即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因素构成;有“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条件四个要素;还有“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构成,除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因素之外,还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还有“六要素”说、“九要素”说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就说明足以说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但是,就其主要方面来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反应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教和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有计划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其最佳组合是取得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能否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内部各基本要素作用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规律。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并用统一的规律
个体获得经验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经验的途径,二是间接经验的途径。在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途径中,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积累下来的基础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达到同人类知识水平一致的高度。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重视实践在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向理性认识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必要基础。其次,掌握知识又必须依靠一定的智能条件,因为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的重要直接条件。知识与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二者相互促进,有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知智统一观,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树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的观念,通过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在发展智能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且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思想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要明确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设计、主持、调整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必须亲自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虽然很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以纠正。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称教学阶段,是基于对教学基本目标和学生认识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而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形式秩序。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六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其主要目的是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因此,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
(二)感知知识阶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形式来获取感性知识。直接途径即让学生直接知觉和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知觉活动成为自觉积极的心理过程,使感知更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间接途径指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要学的教材进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启发联想,使其记忆表象得以重视,并按照语言的描绘加以改组,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这同样具有直观作用。间接途径有它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对现实的知觉,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够真切、完整和稳定。因此,教学应该把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三)理解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阶段。这里的“理解”包括:领会、分析、综合和评价教材四个阶段。理解知识即需要以必要的感性知识为基础,又需要以理性知识来指导。感知教材可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但感知教材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而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教材的本质,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形成科学概念,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四)巩固知识阶段
巩固知识即把学生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巩固已学知识不仅是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还是实现知识智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遵循记忆的规律,引导学生把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持下来。为此应把握四点:一是善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合理分配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三是注意讲授的逻辑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四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记忆。
(五)运用知识阶段
运用知识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方式有两类: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和练习,二是课后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时应注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和要求;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正确方法;使运用知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有序工作的能力。
(六)检查知识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通过提问和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等三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检查反馈,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使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强化学习动机,明确差距,自觉的克服缺点。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阶段包含着一般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各阶段在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发展上,虽然各有其主要任务,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应把他们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也不能机械的搬用,应从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实际出发,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教育研究,2005,(9).
[2]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1-33.
[3] 裴娣娜. 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7.
[4]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 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11-219.
[5] 杨小微. 现代教学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59-190.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中基本要素的组成
随着现代城市的规划要求不断的提高,传统城市规划中基本要素如城市的用地、城市的空间等因素,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要求,因此加入了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地上地下的空间利用规划、生态环境的规划等。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调研,对城市的规划进行分析和论证,做到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和合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的保护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成为了进行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
2 不同的城市规划要素介绍以及应用
在进行城市的建设时,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市容市貌、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以及城市宜居水平进行决定的关键。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依据城市规划中的基本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到合理的规划城市的用地。
2.1 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
城市的用地功能、城市用地功能的建设设计和城市的自热条件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形态。现代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布局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进行城市的改建以及扩建中,要针对这个时机,对城市的用地功能进行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形态,优化城市的宜居水平。依据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用地的功能,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空间的形态对城市的宜居水平和建设发展造成的影响。
2.2 城市的用地功能因素
在进行城市的规划中,对土地的组织功能也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不同的用地组织的功能构成了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用地组织具有的功能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的设置以及绿化用地、工业的用地、交通的用地和特殊用地等十类的基本用地。城市用地的组织功能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居住用地、工业的用地、道路的用地和绿化用地,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用地功能。城市的规划中,依据城市的用地功能要求和城市的宜居水平对用地的基本单元进行规划。对商业区进行的划分对城市的商业能力和旅游消费能力进行了提高。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依据土地的组织功能要求和基本的特征对用地进行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平。
2.3 城市公共交通的用地
公共交通的用地属于城市用地功能的范畴,由于现代的城市在公共交通方面压力不断的增加,因此要将公共的交通用地单独的列出来。要对公共的交通地上地下进行空间的利用,对地上的交通用地进行考虑,对地下的交通用地进行考虑。对空间的利用要进行分析,对城市公共的交通用地科学的规划。依据城市的用地规划对地下的铁路、通道进行规划,依据城市的用地规划对地上的市政公路、高架桥等对空间以及土地进行利用和规划。这样就可以缓解公共的交通拥堵现象。
2.4 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城市进行规划要进行生态的平衡设计,使用高新的技术、恰当的技术,在城市的工程技术和建筑技术中,要渗透进自然的生态平衡理念。
2.4.1 建立网络化的城市群
在进行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有两种建设的思想。一种是“大饼状”或者带状无限的延伸;另一种是分散的、多个中心的网络式的城市群。前一种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的环境失衡,人口的密集,交通的拥挤,热岛的效应很明显,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并且社会方面、经济方面以及文化方面存在许多弊端。所以现代的城市规划中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
2.4.2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的理念
人类现代社会正在向信息化以及知识时代进行过渡,对城市进行的规划应该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要遵照“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在城市的内部,要融进自然绿地的空间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生态的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理想条件。要从生态的经济、生态的景观、生态的安全以及生态的卫生构建生态的城市。大力的提倡节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废弃物利用好,加强生态的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的意识。
2.4.3 城市规划中绿色容积率的提高
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的规划中把绿化结合到了设计思想中。植物的浓荫会对建筑的降温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降低,对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可以减小。植物的自身可以承接降雨,植物的生长土壤可以对地表的径流进行减少,剩余的雨水可以被收集起来进行再次利用。绿化在可持续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战略地位。绿化的主要指标是绿色的覆盖率,绿色的容积率是指叶子的面积指数和建筑的容积率进行相结合,是总的居住面积和地块面积的比值。这一指标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应用很广,绿色容积率是一种在城市总规划中的工具。选择容积率的标准是:设计师或者住户对绿化程度的期望值;依据地块的预设功能进行确定;通过生态学进行确定,依据地块没有发展之前的叶子面积的指数,依据地块绿化恢复的程度。进行城市的绿化建设,重要的措施是引入绿色植物。将绿色的容积率概念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进行渗透,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4.4 城市规划中对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的自然环境进行破坏的因素,汽车的尾气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汽车排放的尾气,对大气进行污染,汽车行驶的时候,产生很大的噪音,尘土飞扬,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影响,在市区中造成了交通的拥挤,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中要在城市中心区的设置停车场,不允许汽车进入城市的中心区域,人在中心区域要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中国的城市中,城市的私人汽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增加城市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的面积,汽车的发展很快,城市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发展,因此交通非常容易,因此要合理的控制好汽车的数量,在城市规划中对公共交通进行规划。
2.4.5 在城市规划中,节能的思想和措施
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在消耗掉最少能源的条件下,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舒适指的是建筑内部的环境质量,经济指的是建筑的建造和运行成本,节能是指对能源减少消耗。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中,建筑密封性是基本的条件。密封性如果不好,保温层内的空气会变冷和变湿,保温的效果就没有了。在进行封闭的前提下,对外墙进行的保热是提高护系统的性能重点。建筑的能源消耗中,许多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因此用的越多,未来的资源就会越少。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可以再生的能源,节省常规的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大力的推广可再生的能源,对太阳能进行充分利用,这样就可以提高建筑的节能,降低经济的成本,响应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3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种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研究,是对城市的合理布局以及对城市中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段时期内城市的发展蓝图,是对城市进行建设以及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的根本。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针对基本的要素进行分析,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2] 王湘辉,王仁翠.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J].民营科技,2010,(10).
[3] 余伟.浅谈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4] 姜桂萍.小议城市规划设计要素[J].民营科技,2012,(06).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6
1 整合基本要素的差异
整合是一种活动,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涉及整合活动的要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整合的内部结构(整合主体和整合客体)和整合的外部结构(整合活动的环境)。
1.1 整合活动的主体
整合活动的主体即整合活动的实施者,是实施整合方案的具体的人。整合活动的主体是联结决策者与整合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整合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的实施效率[2]。在面向资源的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整合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指整合系统的策划人及其设计人员,而在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活动中,用户与系统策划人及设计人员一样是整合活动主体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整合系统的界面设计、需求分析及系统评估等系统设计的全过程中。
1.2 整合活动的客体
整合活动的客体是指整合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任何整合都必须有客体,否则就无法整合。整合客体是整合活动的必要条件。整合客体由于具有人的参与性和动态的系统性,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整合主体既要注意结构的变动性,又要注意变动的规律性,要从全面分析中抓住关键,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使整合向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对于面向资源的信息资源整合来说,整合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信息资源。为了保证信息组织的可拓展性,自然应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做好信息规划的标准化工作,但对于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来说,整合活动的客体除了信息资源外,还要着重做好用户需求信息的整合,即在设计整合系统之前,先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一个用户系统,并提供一个用户工具箱,让用户真正参与到系统的设计中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系统设计人员与用户的交流[3]。如微软公司的“Designing for Usability”系统,就是根据用户的类型、项目的本质特征来选择或定制的,该系统主要由整个公司的设计标准化体系和用户交流系统构成,并且贯穿于公司各个项目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各个项目的基础设计平台。
1.3 整合活动的环境
整合活动的环境是整合活动的外部条件。整合环境也是整合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与周围的联系而孤立存在和发展。整合环境如何,对于整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它要求整合实施人员及其决策人员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特点来进行整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握机遇。不仅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来进行整合,而且要考虑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方法、手段进行整合。对于面向资源的信息资源整合而言,整合活动的环境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人员因素(包括人员的结构、技术素质)、技术因素(包括技术的经济因素、维护成本等)、政策法规因素等;而在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这些环境因素,还要更深层次地分析用户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心理变化等因素。文献[4]中Nahl的研究表明,用户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用户使用系统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系统设计中,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面向资源的信息资源整合都是由整合活动的主体、客体及其环境等基本元素构成的,但是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以人为本,提高系统可用性、易用性为目的”的原则指导下,要求更为严格。
2 整合设计原则的差异
整合的基本原则,就是整合一般规律的概括和归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1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它要求整合活动决策者从整合客体、主体和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如客体的特点、性质、构成要素、结构层次、活动规律、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等;整合主体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专业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健康状况等以及整合环境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2.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整合活动必须遵循系统运行规律,作全局性整体性安排。系统性原则要求把整个整合活动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把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最佳整体功能,使整合系统成为一个优化的动态系统。在信息资源整合中,还要特别注意系统信息资源建设的一致性,包括信息标识的一致性、界面设计的一致性以及功能设计的一致性等。
2.3 能动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是指整合活动的决策者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自觉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灵活地思考租处理问题。
2.4 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在整合活动中,必须考虑如何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任何整合活动都应该以获得较好的效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当然,这里所说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整合活动中,一定要事先分清两者孰轻孰重,各占多少比例。
2.5 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是指在整合活动中,必须把握好时机,重视整体效果,尤其是处理好时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