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范文1
关键词:温州金融改革 动因分析 体制问题 民间借贷危机
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正式破冰。国务院批准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该方案的十二项具体改革内容中,“四大金融改革目标”均有触及,本轮温州金融改革无论对民间金融还是中国经济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会。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文主要从根源溯及和直接原因两方面对温州金融改革展开分析。
一.根源溯及——温州悖论
此番温州再提金融综合试验区,从根源上说,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不匹配的必然结果。
(一)温州经济发展
先看温州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温州模式和草根经济。温州模式是指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同样是以沿海中小企业为主,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广东模式三者有很大不同:广东模式注重利用外资;苏南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温州模式又被形象称作“小狗经济”①,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专业化协作,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无为”者的角色。草根经济是温州发展的另一大特色,完全由中小型私人企业组成。温州草根经济的特点是快、省、赶、急功近利、不重规则却又热气腾腾。
上述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如敢为人先、对市场嗅觉灵敏、有闯荡天下的开拓精神。温州过去是计划经济社会中一个被忽略的小城,没有多少国企投资和产业经营,这也给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试验者提供了大好机会。
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温州模式本身存在致命问题,由于其采取的是低价薄利的方式,在迅速打开市场的同时,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全球生产能力的过剩,“温州模式”面临瓶颈。在实业利润日趋微薄的背景下,大企业容易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又极大,面临困境。其次,温州草根经济的特色决定了温州商人的急功近利和贪婪投机。
近十几年来温州资本投资领域的演变体现了温州人喜欢赚快钱的商业文化,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温州的PE做不大。因为PE的投资周期一般要三四年,上市了才能获得回报,以温州人的个性,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因而偏重投机。
实业利润微薄,绝大多数民企产业升级无路可走,进入新领域风险极大,随着产能过剩以及私人资本充裕,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放眼国内,只要是利润丰厚的部门,都是“国”字当头,几无民营资本立足之地。 因此,温州经济发展方面的弊端主要源于经济体制——有丰厚利润的行业都是被权力之手垄断,民营经济生存空间狭小。
(二)金融改革进程的一波三折
温州金融改革进程②
纵观温州三十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博弈,角力者仍是民间力量与官方金融制度及其背后的管制力量,民间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之路举步维艰。当代扭曲的金融管制阻塞了民间金融自我演进之路。
经济发展过程的快、省、赶与滞后的金融改革进程造成了“温州悖论”——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因此,温州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是此番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直接推手——民间借贷危机
2011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及“跑路潮”,给温州中小企业带来不小冲击。
民间借贷利率高企,让放贷人获得巨额收益,同时吸引更多资金蜂拥而入。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而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小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半数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而资金富余的上市公司也开始把钱投向民间借贷领域,金钱本身成为最后的游戏筹码。
接下来对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逻辑路径进行推导:实业利润微薄,制造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延续数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小企业逐利扩张,进入陌生领域、房地产市场;而政策转向,随着银根缩紧,银行抽资或不续贷,中小企业为填补资金漏洞,被迫转向民间高利贷;然而,新产业尚未创收,实业利润难抵民间高息,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一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结果如下:
第一,恶性循环,借贷危机升级。温州银监局的资料显示,2012年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已8个月呈上升态势,达到了十年来的历史高位③。
第二,温州中小企业出现“订单荒”。据温州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2月温州外贸出口514亿美元,同比减少3087%,环比减少更高达7205%。
第三,温州民间信用面临崩溃。“这种信用危机,几年都恢复不了。”我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温州苍南县“方兴钱庄”创办者方培林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利贷危机”倒逼改革,成为此番温州金融改革的直接推手。
综上所述,民间借贷危机直接推动了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出台,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的不匹配则是本轮温州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在实践中我们需将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以此推动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由经济学家钟朋荣概括提出,参考《钟朋荣集》
② 资料来源:温州金融网
③ 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局官网
参考文献:
[1] 《到底如何看待民间借贷》茅于轼.《企业家》2011年第11期
[2] 《金融管制导致温州金融危机》 秋风 《经济研究信息》2011年第10期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范文2
论文内容摘要: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在讨论都市农业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外都市农业的差别,最后提出了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意义
(一)都市农业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兴起
早在1898年,都市农业理论就产生了。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从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生了几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外推进的浪潮。第一次浪潮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促使城市中较富裕的人开始向郊区迁移。第二次浪潮由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不断向邻近农村渗透,形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城镇化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城市化的弊端和人们对城市环境在文化、教育、休闲等方面的要求,使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都市农业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都市农业”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上。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的定义: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者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的概念。1969年日本矶村英一教授提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农学家李谋监提出了“城乡互赖理论”。1974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尾孝岭提出了“环境农业理论”。
在我国,俞菊生比较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李岳云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满足都市居民多层次需求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多功能农业。顾海英、周小伟认为,都市农业是动态的地域经济概念,是随经济、科技、社会进步分阶段发展的农业。目前,较一致的定义是: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
(三)都市农业特征的多样性使其承载多种功能
关于都市农业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特定的空间布局、功能的多样性、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可持续性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从区位上看,都市农业既存在于都市内部,又包括都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因此具有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特征;从都市农业的消费群体来看,它有明确的城市指向,即城市需要决定都市农业的发展。关于都市农业的功能,有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有的学者则认为都市农业除了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外,还具有第四项功能——辐射、示范功能;还有的学者把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具体化为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游憩功能等。刘斐,戴学来认为,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高度集约性、高度开放性、环境复杂性等特征,但其本质特征是“围绕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具有生产基地、生态屏障、旅游休闲、引导辐射和示范教育等多种功能。
综上,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圈内进行的农业,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城市角度看,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农村角度看,发展都市农业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筹城乡发展角度看,都市农业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选择。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对都市农业的探索实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为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大城市地区农业生产的制约,提出了“城郊型农业”的概念,并定位为一种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以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到了9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客观上要求改变农业单方面为城市食品供给服务、保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定位模式。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活动。
我国大城市进行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高,制造业逐步外移,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农业发展面临发展与空间、发展与效益、发展与需求的矛盾,以及市民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而确定的。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先导力量。北京都市农业功能定位为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其他地区都市农业的探索以及形成的不同模式,从总体上看是符合各地实际的。各地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都市农业经济效益较差,自我发展的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投入较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产品结构趋同,名特优产品不多,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偏小等。
(二)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作为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领域,都市农业研究主要涉及城市与农业两大学科体系,而我国城市经济科学主要研究非农问题,农业经济科学则主要研究乡村农业问题,农业和城市经济相交叉的理论中有关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甚多,对都市农业的讨论较少。加之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还停留在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理论、经验介绍层面上,对都市农业的理论深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发展水平、效益以及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尚缺少系统的深入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走在了前列:邓蓉等通过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根源,并据此对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俞菊生等提出了构筑上海都市农业的两大突破口和六大创新体系;牛宝俊等则从农业科技角度对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个圈层、三大板块、四个绿化走廊、一个江心岛”的总体布局模式。
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探索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都市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能充分利用科技提升都市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各国结合自身实际,在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生产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呈现不同发展模式。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在美国,都市农业占美国总面积的10 % ,其生产的农产品价值已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 3 以上。美国有学者认为:都市农业是一种创新与变革,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联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德国模式。上世纪70年代以后,市民农园宗旨由保证食物供应和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转向以农耕体验和休闲为主的经营方向,逐渐形成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型农业模式,并在欧洲流行。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兼顾的日本模式。日本政府1970年制定《新城市计划法》,1971年制定了《农业振兴地域整治法律》,主要内容是规定保护农业和绿地面积,限制市内新的开发行为和无计划的扩展,鼓励农民安心经营农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观光旅游农业、建立自然休养村、专业观光园、娱乐农园、农业公园等。
(二)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营性工厂化农业的研究。在城市化水平高而土地稀缺国家,位于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能率先享受城市强大的资本、设施、科技和劳动力的高度密集性、经济辐射力、便捷的交通以及先进的生物技术,具备了实现工厂化生产的条件,这方面研究重点放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服务型都市农业的研究。Dana sill首次将都市农业纳入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围,认为要积极接纳都市农业作为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面研究,以日本的研究成果最丰富。
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国外经验与我国实践相结合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呈现出发展不平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利用水平比较低的特点。而国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已有很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教训和发展模式都将给予我国的理论研究提供国际借鉴,从而避免在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中走弯路。
(二)产、学、研相结合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要依靠人才、科技的优势,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重视生态环境、文化及经济性等,这是都市农业发展共性的一面。但是,不同地区的条件优势、地理位置不同,发展都市农业的切入点和模式也不同,切入点和模式不同,其内在的经济规律也不同。因此,应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城郊农民新型专业技术培训,以增强都市农业发展的后劲。
(三)宏观战略与微观规划相结合
从宏观上,都市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东部、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应当发挥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本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尽快实现由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战略转变。在沿海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中西部一些较大的城市,都市农业应当逐步成为农业的发展方向,成为这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微观上,都市农业的发展是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生态需要及周边农村需要进行规划、引导发展的,应该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由近到远、由点到面、由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由近郊向远郊逐步推进。
(四)加大投入和结构调整相结合
为了增强都市农业自我发展的后劲,政府必须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都市农业。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投入管理机制。要充分运用WTO规则中允许的 “绿箱政策”,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研究、培训、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促销和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补贴;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开发都市农业,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机制;最后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还要加强市场调研,逐年缩小传统产品的种植比例,增加种植名特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搞好营销服务,延长都市农业产业链,实现我国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范文3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市场竞争
个别国有银行虽然在部分分支机构试点进行了扁平化管理的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中国经济本身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体制与法律不完善、固有企业文化根深蒂固的特点,就十分有必要对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进行深人细致和审慎的预先研究。
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形成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形式的形成是与计划经济密不可分的。当初的设置是伴随着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置而并行设置的,完全没有经济角度的考虑,是标准的总分制商业银行结构,从理论上讲也是标准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虽然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根本转轨,也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法律保障并由此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制等根本问题上的改革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几年时间过去了,这种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2现行结构的特点及利弊
2.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主要特点
机构庞大,覆盖面广;管理层次多,权力相对集中,等级明显,管理幅度较窄;职能部门林立,相对独立;党政不分,存在不少与经营无关的内设部门。
2.2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优点
由于网点覆盖广,易于采用现代化设备,形成服务网络,具有为客户提供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实现规模效益的潜能;由于分支机构众多,易于吸收存款以及在全系统内调剂和使用资金,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合理地使用;有利于业务经营活动的统一指挥和内部实行高度分工,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指导和参谋作用;在经济和市场条件比较稳定的时期运行比较顺畅。
2.3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问题
管理上条块分割,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不理想,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协调与协作不理想。
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企业上下信息沟通路线较长,容易导致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决策反应速度和执行效果,导致有令难行、有禁难止等等间题;在当今经济和市场条件变幻莫测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明显表现出笨重、迟缓、缺少灵活性的弊端;现行管理组织结构要求总行对分支机构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要求总行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严密的成本控制手段,否则会导致严重的效益下降,尤其是在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划众多、地区经济和人文状况差别很大的情况下,就更增加了控制上的难度;人员管理上也存在问题,如果调动频繁,则会导致新人对市场、环境和客户了解不够;如果一些人员长期呆在一个地方不动,上级行的控制能力将会下降;最基本营业机构数量众多,但功能单一,投人产出比不合理,人均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偏低,尤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为突出;在业务职能管理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重复劳动及冗员问题突出。
3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条件分析
3.1必须清醒地认识这项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推行扁平化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加人WTO以后,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将有135家外资银行立即可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还有430家设立了代表处等待升为支行,而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五年后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就会不断大量涌人,到那时国有商业银行既使足不出户,也将直接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机构、人员庞大的总分制商业银行,存在着上面所述的诸多问题,也只有通过逐步的改革才能解决问题,建立起更加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组织形式。
3.2具备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形式本身对企业现实的经营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企业本身的行业经营特点应对扁平化管理更具有适应性和发挥管理效能。一些知名管理学者更加推荐扁平化管理在一些个性化服务要求较高的行业如银行业先行,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银行业采取扁平化管理的适应性问题。在其他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努力,已经形成几大资源优势:一是服务网络覆盖优势;二是现有客户资源优势;三是人才储备优势;四是已形成的企业形象优势;尽管这些资源优势还未能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而形成竞争优势,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采用扁平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地利用,达到兴利除弊的改革目标。
4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改革的建议
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是可行的,那么还存在如何实践扁平化管理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改革策划、组织与实施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这一改革必须遵照现代企业组织机构设计的程序,科学、谨慎地开展。
4.1必须明确推行扁平化管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1)扁平化管理必须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投人产出比的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提高对客户需求的满足水平。
(2)扁平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高,重点应放在解决因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而导致的问题和矛盾上面,而不能把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统统归结于管理组织问题而企望通过扁平化管理统一加以解决。
4.2必须因地制宜地推行扁平化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的众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性差别可想而知。就拿省内来说,其经营环境也千差万别,同级机构的经营规模和效益更是相差甚远,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在推行扁平化管理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必须结合本地区、本行的实际推进这项改革。
4.3与国际上扁平化管理的区别
国有商业银行推行的扁平化管理在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全功能、小规模的经营单位等方面与国际标准的扁平化是相一致的,但是更应该注意因所处环境和行业特点及自身条件的差距所产生的差别,国际上扁平化管理强调分权、要求员工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员工的综合素质还普遍无法达到那样高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照搬照套,关键是要能够借鉴扁平化管理思想的精髓推行特色的扁平化管理。
4.4扁平化管理必须全面、系统地实施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扁平化管理的实施必须讲求系统化地配合。同其它面的根本性改革配套进行,诸如产权形式、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等;同扁平化管理相配套的业务流程的改革;同扁平化管理相适应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的改革。
4.5确定扁平化管理的层次及运行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规模比较大,而中国的经济地理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现行的总分制组织形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至于说是采取管辖行模式还是区域型模式效果更好,可以通过改革实践来探索和检验,但是总行直隶型应该说更近于国外一些大公司的扁平化,但对象国有商业银行这样的刚刚起步、问题还很复杂的商业银行是不宜采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改革必须确定一个初步的范围,是在二级分行先推开,其他管理层次保持不变;还是在一级分行以下全面推行,这是一个必须预先确定的扁平化幅度的问题。
4.6解决扁平化管理与中央银行监管之间的矛盾
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还必须解决在机构设置上受中央银行监管限制的问题。我国属于中央银行监管比较严格的国家,商业银行的机构撤并、升级、迁址、更名等所有活动都要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而能否得到批准又是一个未知数,由二级分行自己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总行应向中央银行提交一个整体方案和计划,才能有利地促进扁平化管理的深人。
4.7扁平化管理需要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扁平化管理的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才能正常地运转,一个是信息技术支持,使管理信息、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等能够准确、及时、完整地上传下达,以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积极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能进行有效控制以防范风险。另一个是业务网络技术支持,使每一个营业机构能够提供全功能、高效、优质的服务,尤其是以网络技术支持,把网点覆盖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竞争优势。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范文4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21-01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义
1.1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笔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1.2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采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城市用水一年比一年增多。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以致造成地下水开采量逐步上升,国家一些大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也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造成地面沉陷、水利工程防洪标准降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2 体制和政策上存在弊端
水资源的国家级管理体制上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第二,我国水资源管理目前处于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中央统一水管理体系。这种对水资源的分散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病,水的开发是国家投资,用水却是无政府状态,造成了用水浪费、水体污染、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我国目前出现的水污染和水源紧张问题,大都与政策有关。长期维持的用水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政策上,导致了全国水价过低,普遍用水浪费。在城市中缺乏强有力的节水政策措施,使城市工业和民用水量逐年上升并部分超量。水利用和水污染治理长期缺少明确的结合性政策,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水体污染。虽然有“谁污染谁治理”的说法, 但除了不能严格执行外,还缺少政策的完整性。
2.3 未能实现水资源的市场配置
我国虽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人们一直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水资源一直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价格背离价值,不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水价偏低。现在对农业用水免征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偏低。水价过低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导致水资源浪费。二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由于用水计量设施安装不到位,农业水费仍然按每亩计收,用多用少一个样,造成缺水和浪费水的现象并存。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水资源规划计划管理
对水资源使用要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规划计划,统一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合理调剂丰水期与枯水期用水,制定科学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对地下水的开采要严格限制,从严审批。严格执行“先地表后地下、效率优先”的原则,发展什么、限制什么,要讲求水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实施效率最大化选择。农业、工业、商业用水要有区别,用地表水、地下水要有区别,用优质水、劣质水要有区别,而生活用水在节约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必须优先给予保证,环境生态用水也要给予一定的保障。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永续使用。
3.2 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如炼钢厂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现在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把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作为解决城市用水困难的主要手段。有的国家还辅设了专门供工业循环用水的管道,效果很好。我国近几年来,对水的重复利用也逐步开展起来。在一些水源特别紧张的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如大连市为79.5%,青岛为77.3%,太原为83.8%,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 如果把全国工业用水的平均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节水1300万t,相应地节省供水工程投资26亿元,节水量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仅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而且减少了工业废水量,减轻了废水处理量和对水体的污染。
3.3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全世界用水的70%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其余63%都被白白浪费。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渠道渗漏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灌溉事业时遇到的共同问题。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渗漏损失量一般为15~30%,高的甚至达到50~60%。我国渗漏损失一般为40~50%,高的甚至达到70~80%。因此,防渗渠道和暗管输水等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明显的节水效果。灌溉方式的改进,是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60年代在以色列发展起来的滴灌系统,可将水直接送到紧靠植物根部的地方,以使蒸发和渗漏水量减到最小。当前,国外灌溉节水技术的发展趋向是采用完整的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它具有能源消耗少,输水快,配水均匀、水量损失小,不影响机耕等优点。此外,一些国家还研究了新的灌溉技术,如涌流灌溉、水平畦田灌溉、采用自动升降竖管等。我国最新的研究表明,覆盖滴灌对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型灌溉技术。
3.4 实现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可以建立三维仿真地形地貌,包括流域地形、地表结构等,显示水文站、雨情站、水文测点等位信息,河流、公路、铁路等矢量线属性,水库、湖泊等面状信息,楼房等块状信息?清晰地显示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分布;可以测量距离、面积、缓冲区计算、空间信息查询、剖面、水淹面积计算、蓄水量计算、库容量计算。实现gis支持下的扩展的地理数据管理、分析、可视化和各种数学模型与科学计算功能,能支持空间信息查询和属性库查询和检索,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统一管理,保障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健康和有序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决策作用。
3.5 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探索和寻求一种更加适合中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制度,首先可以通过总结国内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经验,列出优点和不足,再通过各种专家的研究和论证,建立一套完全满足自己需要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可以通过向国外的水利工程管理学习它们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汲取其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所谓学习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而不囫囵吞枣的走马观花和生吞活剥,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刺激我们的灵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范文5
关键词:非货币易;会计处理;企业信用风险
非货币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既有优化资产质量、规避企业信用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点,也存在粉饰报表、操控利润等问题。下面本文就以非货币易的现状、存在非货币易定义不准确、会计处理规定仍然给企业留有较大空间、企业可以利用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来粉饰报表、企业可以通过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操纵利润等问题和积极完善相关概念、规范会计处理规定,弥补漏洞、运用特殊规范约束交易行为、加强会计工作监管力度等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现状
1.有效优化了资产质量。非货币性资产,指的是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为公司的运营增加收益。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用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折旧的方式把磨损价值转移到产品成本之中,接着通过销售获取利润,因而固定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非货币资产有三种存在状态,一是原始社会或自然条件下的非货币资产;二是市场经济不发达情况下的非货币资产;三是实行高度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非货币资产。而非货币性资产在公司运营时,便会高效优化资产的质量。
2.规避了企业信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可以分为完善、较完善和不完善三种情况,关键要看企业是否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人员。企业的信用风险指的是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的信用风险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额、降低库存机费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应收账款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利润降低、坏账率提高等。非货币易的进行,有力地规避了以上的信用风险,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3.促进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非货币性资产的引入,给公司的经营带来“营业外收入”。在新会计准则下,换出存货确认的损益直接计入了“主营业务利润”,此时要将它作为非经营性损益从净利润中扣除。相关研究表明,现金流量具有更强的稳健性,容易检查和验证,不易受到操纵和干扰。而非货币性资产则会有利于公司资金的周转,而且具有实效性、固定性、可折算性等特点
二、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1.非货币易定义不准确。非货币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易这个定义界定标准比较模糊,虽然新的准则对什么样的交易是非货币易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与介绍,但其判断标准仍然含糊不清,而且可操作性较差,在实际运用时,会计从业人员很难把握好这个概念。在新的准则下,对非货币易的判断,主要从交易双方拿来交换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差异方面进行考虑。而这些不同体体现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几个方面,只要其中一个方面有所不同,那么对这个概念的判断也就清晰了。然而,这只解决了非货币易是否公平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未来现金流量可能无法预测,所以这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公平交易,而非实际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2.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仍然给企业留有较大空间。现而今的非货币易判断标准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因为这只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真正意义上的交易公平,只能用实际结果去衡量判断。对于未知因素的把握,例如个人所拥有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等未知因素,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不仅不规范,而且可变性较大,需要企业自己来估算和衡量,在全面预测与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决定。这其中的变数很大,要用一个不确定因素去判断接二连三的未知因素,最终会使得公允价值出现滥用的状况。对非货币交易进行处理时,要明确非货币交易的基础,改进增值税的处理等,这些都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从容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可控的公允价值。
3.企业可以利用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来粉饰报表。对于非货币易,国家对关联双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关联双方指的是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关联方。关联双方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共同控制与共同被控制,施加重大影响与被施加重大影响的关系,这样一来,企业会利用公司的雄厚实力来操控交易市场,使交易有失公允。这种非货币易建立在企业的势力与操控力之上,一些上市公司在财务出现问题或行业营业不景气时,往往采用这种非货币易来增加公司收益,并以此来粉饰报表。
4.企业可以通过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操纵利润。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经济危机、财务周转不灵等原因,会使公司陷入困境,面临被收购或倒闭的状况。为了扭转乾坤,达到公司的正常运作,企业会钻非货币易的空子,利用公司的规模与架构操控交易市场,并从中牟取暴利,获得操控利润。例如,在2002年,侨用账面价值几乎为零的股权置换了一个非“非关联方”的土地使用权,除了得到3.75亿的土地价值外,还获得3200万元的价格补差款。在这一次性的交易中,核算结果为侨的投资收益达到8959万元。如此看来,侨制造了大量的利润,同时优化了资产结构。尽管政府出台了新的准则,非货币易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关联双方使公司在进行利润操控时有利可图,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投机交易的现象。
三、解决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更加活跃。而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随着我国的经济状况而有所不同。在公允价值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依靠活跃的市场氛围,但由于我国法律政策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公允价值的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是大的环境背景并未改变,所以无法真正实现非货币易的公允价值。按照我国发展的要求和现状,非货币易会计将会在会计领域进行迅速的发展,并会得到相关人士的大力推广。要实现非货币易会计的推广和发展,应持续关注本领域的改革和完善,从而实现对企业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真实反映,达到为我国经济服务的目的。
1.积极完善相关概念。非货币易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完善之处,首先要明确理解定义的架构基础,划清与债务重组的界限、处理好增值税的问题,而且对增值税政策加以改进修复。另外,还应明确理解填补差价的原因,这是对差额进行弥补的关键依据。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力度暴露非货币易的黑幕,进而减少甚至避免公司因获利而进行的非货币易。
对于以上提出的解决措施,还需要有专门组成的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检查与监督,才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专家会发现其中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予以指点和更正,尽量减少公司的损失。
2.规范会计处理规定,弥补漏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制定会计处理规定的规范时,应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准则。例如,原则上讲,非货币易的资产入账价值应该是其公允价值,但面临我国市场制度的缺陷这个基本国情,公允价值的操控难度相当大,无从把握。根据公司利用非货币易牟取暴利的现状,国家制定了新的标准,即对换入的资产入账价值加上支付的差价和相关的税收费用。从中可以看出,政策、标准的制定要视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理论。有句成语叫做“量身定制”,中国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存的理论,从而避免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运用特殊规范约束交易行为。非货币易中的公允价值是交易进行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应科学合理地了解公允价值的概念机外延,解决好交易中的资产增值与减值问题。我国的交易市场中,公允价值是科学合理的,因为中国存在严格的公允价值评估系统和完善的技术操作流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政策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对非货币易做出正确的选择。新的准则对闲置利润操作进行了限制,却不能阻止和避免粉饰报表和利润操作的现象的出现。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结构、产权结构、金融系统及会计从业人员都在与时俱进,所以应对会计制度进行创新,选择特殊的规范来约束交易行为,而创新就需要科技从业人员努力钻研和探索。
4.加强会计工作监管力度。会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任何纰漏,即使出现问题也应迅速制定出应对措施。在准则的制定方面,也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制定会计的选择权,增加公司财务状况的透明的,避免问题的出现。此外,会计监管部门应改革并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相关工作的监督力度,披露上市公司从非货币易中牟取暴利的现象。
四、总结
总而言之,非货币易既存在优势又面临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非货币易会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了使市场高效有序地运行,必须遵照科学合理方法提出并落实对策,进而优化市场结构。
参考文献:
[1]王蓉.浅析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范文6
关键词:重力选矿 考试改革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096-02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该校传统矿业工程学科,无论在计划经济发展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始终坚持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办学方向,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和深厚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然而,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矿业学科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也日益表现出学科单一、服务面狭窄等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结合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交叉,提升矿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矿业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招生规模上。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工程教育历来备受重视,然而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工程界的呼吁,教育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其中的一项有效探索与开拓。通过实施卓越计划,着重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学脱节和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实际问题。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与评价制度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考试影响通过学校教育和考试选拔对学习者的引导作用,决定着各类人才的质量,进而影响着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是,当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考试评价,功能仅限于确认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给学生分等提供依据,很少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有效信息。从本质上说,失去了评价的教育,即促进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功能。现如今,以评分数划等级为标志的传统教学评价,变成了脱离教育教学的孤立的东西,它在许多方面与学生的个性、人格相背离,特别是“以分取人、以分分等”的惩罚性、否定性评价方式,严重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该论文充分利用该专业行业优势和资源,针对当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考试与评价制度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改革建议,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配套改革措施,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科研分析能力、较
高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现场团队工作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1 《重力选矿》课程特点
重力选矿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重力选矿的基本分选原理、基本理论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水力分级、跳汰选矿、重介质选矿、摇床选矿、螺旋溜槽选矿等分选过程及其分选设备结构、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全面掌握。同时还要掌握熟悉各类矿石的典型重力选矿工艺的流程,了解重选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重力选矿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理论课和实验课穿行。
由于重选新设备、新工艺发展较快,造成教材的更新滞后,通过学生提交小论文,可考核学生对新工艺、新设备的了解情况及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实验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试卷可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该考核能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2 《重力选矿》课程考试改革措施
以课程教学大纲为纲,根据授课内容的调整,对考试内容须进行了分阶段考试改革。考试改革采用平时考核+阶段性考试+期末开始考核方式。
2.1 平时考核30%
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到课率与实验技能操作。
(1)平时作业占10%。 该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48学时课堂讲授,12学时试验。根据要求平时作业至少为6次,6次取平均成绩,该成绩占10%。比如:①推导球形颗粒在介质中的自由沉降末速公式及可以得出哪些规律性的结论,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及理解能力;②水力旋流器如何选型?使用时应掌握的要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③摇床选矿的应用及优缺点?针对缺点如何改进?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到课率占5%。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力选矿的基础知识,到课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一般规定:旷课一次扣3分,事假或病假一次扣1分。
(3)技能操作占15%。 《重力选矿》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一些验证性试验才能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将一种指定的矿石,让学生在原矿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的初步指定,并进行矿石可选性试验。
2.2 阶段性考试20%
阶段性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小论文的写作与单元测试。
(1)小论文写作占10%。随着重选新设备、新工艺发展,而教材的更新滞后,通过学生提交小论文,可考核学生对新工艺、新设备的了解情况及查阅资料的能力。通常在小论文写作时,主要的论文题目有:①重选在选矿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②湿式重选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③微细粒鲕状赤铁矿选矿研究现状;④唐山地区司家营铁矿选矿厂重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综述;⑤重选设备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⑥微细粒重选技术及设备开发研究综述;⑦国内外重选设备的最新进展等。
(2)单元测试占10%。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4个单元随堂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20~30 min,测试的题型主要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等,注重考核大纲要求的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通过增加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分值的比重,让学生明确“过程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3 期末考试50%
在考试内容上,把有实践性特点的、超越课堂和教材的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作为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在运用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1)建立科学的命题制。
选择题型时,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试题的优点和不足,发挥各类题型最佳测试点。
(2)建立科学的评分制。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灵活的评分办法。
主观性试题:采用相对评分法、等级评分法。
客观性试题: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
最终将学生的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及期末考核按给定的比例综合记入学生成绩,消除一次性考试定局的负面影响。
(3) 建立考试评价反馈机制。
目前对于试卷分析,也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的统计,实际上应该真正组织教研室教师坐下来,认真地科学地分析试卷,分析考试的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少,因而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难以发挥。因此,针对选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并及时付诸实际,不断地加强与完善。
3 考试改革成效
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对《重力选矿》课程改革,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动手操作的结合中,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培养目的。同时通过小论文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弥补了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这方面训练的不足。PPT答辩不仅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稳固程度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讲解和应变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奠定了实战练习的基础。通过设计性与综合性试验,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能力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对《重力选矿》课程考试改革,可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热情,同时实践能力的提高缩短了学生与实际科研工作的距离。通过课程考试改革,可以实现矿物加工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为矿物资源领域提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进一步体现河北省重点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该专业成为我国矿物加工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 涂叶满,张庆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4):106-108.
[2] 宫园园,王素君.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沈阳建筑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247-249.
[3] 翟爱良,周翠玲,王萱,等.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设计类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J].山东农业教育,2004(2):30-37.
[4] 黄惠.高等学校考试的弊端和对策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