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益宣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公益宣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公益宣传

网络公益宣传范文1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生活方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组织动员青少年在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已经成为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

近年来,宁波团市委先后在网络上发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讨论、“寻找向上的力量”、“善行宁波・道德90后”等议题,每年以不同的主题开展网络宣传,在青年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在网络上旗帜鲜明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上网“淘”出正能量

15岁的李小龙是安徽人,随父亲来北仑生活,父子俩一直相依为命。今年6月,小龙父亲突发脑溢血晕倒,至今还在ICU病房里昏迷不醒。小龙选择了休学,打算去打工赚医疗费。刚上线不久的宁波市首家公益淘宝店―――“北仑青年4S服务概念馆”得知情况后,为小龙募集发起“小龙加油包”这一售价2元的公益产品,产品上线不到一周便售出1300余件。“小龙,加油!”“大家都来关心一下祖国的花朵”在“小龙加油包”的微公益页面上,留下了“让这个无助的少年重拾生活信心”等温暖的话语。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消费方式,不少微公益平台也创造了网络募捐的奇迹。”宁波北仑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团区委萌生做淘宝公益店的想法,希望能引导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筹备一年后,淘宝公益店于6月3日开始正式运营。公益网店的“商品”种类丰富,有“慈善一日捐”、“点亮微心愿”、“阳光早餐”等,价格多为1元,数量可以自由选择。一位匿名网友交易成功后在页面上留言:“慈善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幸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目前,公益淘宝店的“顾客”不仅仅有宁波地区,还扩大到广东等外省的爱心人士。

青年的网络舆论引导离不开有力的网络载体,除了淘宝公益店,宁波各级团组织针对青年随手公益的喜好开展探索,江东区围绕助残阳光行动建立了喜憨儿助残公益店、余姚市针对生态环保开展卡路里换绿植活动等等,引导青少年将参与网络公益作为时尚的生活方式。宁波团市委先后推出了中国梦系列漫画、志愿服务主题微电影等网络文化产品,结合宁波市大学生艺术节、青工风采节、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等市级网络文化活动,解决网络宣传载体的问题,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有形的依托。

团组织与青年“键对键”

在思索“如何以互联网思维做好青年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宁波团市委探索建设了宁波共青团“智慧团建”平台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最青春”互动服务社交平台。

智慧团建平台实现了团组织基本信息的网络映射,层级化的团组织和“双网互动”格局下的网格团组织基本信息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包括团组织数、团员数、青年组织数、负责人联系电话和QQ群等,团员青年“找组织”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最青春”平台的定位是网络互动服务社交平台,面向全市15万大学生,全部通过实名制,架构“市、校、院、班团”四级互动层级,实现“引导、互动、服务”,平台上线后,同步推出了苹果、安卓手机客户端,现有注册用户8万,活跃用户3.5万。

今年,团市委以全国“青少年权益工作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青少年权益典型案件和热点事件响应机制,联合中青华云建成了宁波市(鄞州区)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中心,提供“实时监测、决策研判、危机管理、跟踪评估”四大服务,认真倾听青年声音、了解青年诉求、体察青年情绪、准确掌握青年舆情,把网上、网下,与青年“键对键”、面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个一”建设清朗网络

《中国青年》:去年“菲特”台风袭击宁波,余姚成为重灾区,一时间,余姚灾情成为舆情热点。宁波团市委如何把广大青少年对灾区的关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鲍娴萍:我们以志愿服务为重点突破方向,通过官方微博开展了救灾物资对接和招募派遣志愿者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整个抗洪救灾期间,通过网络对接物资超过110万元,招募派遣了1万多名志愿者,其中4000多名直接通过微博招募,切实发挥了团组织的枢纽作用,在网络上唱响了一曲青年志愿者的奉献之歌,形成了“抗洪救灾,志愿者最美”的正面舆情。

《中国青年》:前不久召开的“共青团网络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秦宜智书记强调,“把共青团员的先进性和担当延伸到网上,努力把网络环境建设得更干净、更清朗、充满正能量。”对此,宁波团市委有什么举措?

鲍娴萍:在新的形势下开展青年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共青团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主要通过“四个一”来做好网络宣传引导工作,即一套平台、一个主题、一批产品、一支队伍。

平台形成固定的青年网络宣传阵地。目前团市委一共有三类平台,一是共青团系统门户网站,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团组织全部单独设立网站,8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手机报,订阅用户超过5万人,基本做到每周推送一次。二是功能性网络平台,包括青年创业就业网、宁波市志愿者网,以及宁波共青团“智慧团建”平台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最青春”互动服务社交平台。三是微博、微信圈,目前市、县、乡镇三级团组织全部建有较为活跃的微博,粉丝达143万。

主题形成明确的青年网络宣传基调。近年来,团市委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全市联动推进,扩大了社会影响。网络的即时性导致信息时效性降低,因此,主题宣传必须要有持续性,我们这两年发起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红领巾心向党”红色大寻访、“青春助推转型升级先锋行”等主题实践活动,都是贯穿全年实施的。

网络公益宣传范文2

【关键词】SNS NGO 传播渠道

一、引言

作为WEB2.0新兴代表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关系网站)渐渐使得互联网更具人情味。SNS网站不同于传统网站,它不再是以信息和内容加工为主,而是将互联网用户的真实人际交往及行为方式聚合于网络服务平台上。SNS的高参与度和低防御度无疑使平台上的信息传递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SNS的广告价值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SNS网站又介入公益宣传行列,开始向用户宣传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非政府组织(NGO)是以“非政府的方式介入原本应由政府关注的公益事业的组织。”①NGO的活动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环境、慈善、宗教、商业与职业协会等,它们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受到社会的重视。

NGO和SNS的结合,无论对于NGO还是SNS本身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SNS为NGO实现有效一对一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二、NGO在SNS平台上的传播特性

(一)传统NGO传播渠道

“NGO的好名声就好比企业的品牌效应,在企业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传播给目标消费群体之后,不仅锁定了忠实消费者还保障了营业额。相对应的,公益组织的自身宣传不是为了营利目的,而是为了更加清楚地展示公益组织的宗旨,持续吸引利益共同体,激励组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加强附属或结盟机构之间的认同感及合作能力,等等。”②

目前,NGO主要的传播渠道包括组织自身网站、组织间交流平台、不定期举行会议、校园宣传,大众媒介等等。由于NGO的“草根性”决定了其大众传媒的运用能力较弱,因此实质上NGO能接触到的目标受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普通大众需要费一番心思才能搜寻到组织相关信息。但是SNS给NGO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笔者以Greenpeace(绿色和平组织)与人人网(典型SNS)的结合为案例,分析NGO在SNS平台上的传播特性。

(二)GREENPEACE与人人网的嫁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NGO的民间、公益、开放,绿色和平组织在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平台上注册了公共主页,其包含组织简介、最新动态、环保资讯、公益活动的照片等。在注册的当月就聚集了十几万好友。这些拥有真实身份的好友,通过留言、回复等互动方式,每天关注该组织的动态。

公共主页分为资料、交流区、相册、日志和分享五个板块。绿色和平组织的信息可以在资料区看到,交流区显示的是组织最新动态(包括新的“新鲜事”、日志、相册、回复等),以及好友留言。相册里包含绿色和平组织公益活动的照片、环境污染现状、讽刺漫画和精美壁纸。分享区里包含绿色和平公益调查实录、好友参与活动的音频作品等。日志区是众多好友最为关注的版块,内容主要涵盖环保资讯、活动发起、志愿者心声、组织活动记录、对企业监督等方面。

“分众(Audience-segmentation)”、“精准(Accuracy)”、“个性(Individuality)”、“交互(Interaction)”可以被定义为新媒体传播的“AAII优势”,很多时候,是否具有 “AAII”中的一种或几种优势的组合,成为了新媒体传播是否具有实效的标志。③ NGO应当利用好SNS新媒体的特性,借以更好地实现组织愿景。

优势一:参与组织活动的开放性

绿色和平组织在人人网上注册公共主页,人人网的首页公告上会保留该信息若干天,于是众多的人人网用户可以直接点击加绿色和平为好友。还有一类用户,是通过自己页面上好友新鲜事看到该好友加绿色和平为好友,因此也可以很便捷地加绿色和平为好友。这是主要的两种关注绿色和平组织公共主页的途径。这个途径与传统NGO的区别在于大众参与的零门槛。绿色和平组织的好友,可以关注组织的动态、环保信息、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往人们对公益活动的热心被时间、空间、金钱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范围,绿色和平组织通过人人网让有心关注公益事业的人简单、直接地看到一个NGO的全貌,拉近公众与NGO的距离。

优势二:互动性

目前,人人网已经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7000万、页面浏览量(PV)4亿、日登录2200万人次。④截止2009年11月30日,绿色和平组织的好友量为16万9千多,日志的平均阅读量上千,评论过百。每个ID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大家在绿色和平组织的公共页面上响应公益活动号召、接受和讨论公益理念,对组织本身提出建议。同时,绿色和平组织还会针对不同留言进行回复。这是SNS为NGO提供的最好交流平台,传统NGO注重的只是“传”的部分,很难得知人们接受到信息后的反馈。这样一来一往既能够变组织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更能够提升NGO的影响力和公益传播的效果。⑤

优势三:活动多样性

绿色和平组织通过人人网分享保护珠江的音频,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征集视频,发起“我在乎我行动”保护地球活动等等,在好友中获得很高的回应。传统NGO通过分发宣传册、志愿者招募、NGO会议的形式,推广公益理念和组织公益活动。现在通过SNS互动交流平台,NGO可以借助音频、视频、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在一个平台实现零成本传播,全方位地吸引目标受众主动参与传播过程,这种卷入度高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

优势四:受众精准性

关注绿色和平组织公共页面的好友,都是主动获取环保信息的人。围绕绿色和平组织这一核心,人们在公共页面为了同一目标而行动,这为组织寻找目标受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传统NGO采取的是大面积撒网式的传播,没有针对性,提高了传播成本。利用SNS,NGO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那些与组织抱有相同愿景的人们,从而提高公益倡导的效力和公益活动的执行力。

三、对其他公益组织的借鉴意义

GREENPEACE这样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其实质是倡导全体公民的利益,重视全人类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心公众的所思所想并作出实际努力,因此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而SNS这一新媒介形式的出现也为NGO等公益组织的传播活动提供了机遇,通过SNS技术平台,GREENPEACE的绿色梦想正逐渐向所有的互联网用户蔓延,而传统媒体对公益事业的宣传模式通常停留在提升曝光率和追求到达率,没有一个持久互动的形式来维持受众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从GREENPEACE与人人网的成功嫁接可以看出,公益组织的传播渠道可以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官方网站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是以更加贴近受众的方式渗透到受众的生活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多元传播形式的整合。SNS区别于传统的BBS、博客、即时聊天等方式,它的独到之处是将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传播手段进行整合,并加入多种应用程序,与传统网络传播形态优势互补。对于NGO这样的公益组织来说,SNS网站所提供的多种传播形式的融合扩展了其传播效果。这种模拟“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公益组织巧妙地敲开了受众心里的一扇大门,而受众也乐意以如此便捷的方式与组织开展互动并继续关注。

传播内容的扩展。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手段,SNS平台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等全方位的展示,方便了受众了解公益组织的现状以及参与各种活动。在SNS网络平台上,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最新进展能以最及时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一次新闻会或者实地媒体宣传活动,向受众传达的内容往往有限,而SNS则能保留历次活动,时时更新组织动态,并通过日志、建立相册、上传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建构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全面的宣传,公益组织的整体形象将变得更加饱满生动,能更深刻地被大众所了解。

互动性的提升。凭借SNS平台的技术优势,网络用户可以即时对公益组织的页面进行留言和评论,及时高效的反馈机制搭建了公益组织和大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摆脱了只传达不反馈的信息传播模式,这也是WEB2.0时代的互动精神的优越之处,它不但是一个面向所有受众的平台,还能通过用户之间来进行公益信息的传递。从信息到收集大众的观点,公益组织不但能即时对自身传播策略进行调整,而且能为大众参与组织活动响应号召提供便利。

传播网络的扩大。SNS作为一个有着庞大用户群的平台,为公益组织的宣传提供了巨大的用户基础。早期的线下媒体宣传活动不免受到地域、场地、环境和时间等的限制,导致传播效果有限。网络则不受上述限制,拥有一个稳定的受众群也是公益组织进行宣传的一项保障。此外,分享机制实现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令用户感兴趣的文章或者视频会被用户进一步传播,用户的个人动态也会被用户的好友捕捉,这种“二级传播”形式将会为公益组织带来更多的关注人群。

传播成本的降低。公益组织在SNS平台上的传播成本是极其低廉的,只需要一个能够进行信息更新回复以及网页维护的工作人员,这大大降低了其宣传公益活动以及组织形象宣传的成本,且稳定持续的传播模式能加深同老用户之间的交流,吸引新用户的关注。每个用户只需要敲入组织名称便可轻松到达公共页面,关注组织的动态和进展。

虽然公益组织借助SNS这个开放平台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但这种传播渠道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它所能吸引到的用户群多是对公益组织比较关心的人,精准的用户定位为组织带来了相关用户但也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进一步拓展。其次,内容设置上仍然比较死板,久而久之,会流失掉宝贵的受众群。对于公益组织来说,透明的账目出入和安全的捐款渠道也是众多公益人士所关心的,建议能够开设这样的一些版块帮助用户加深对公益组织真实状况的了解,也为用户捐款捐物提供便捷。第三,公益活动更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持,而不仅仅依靠网络上的舆论力量。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这些公益组织不能很好地掌握好友的线下活动,也就是说,是否能将活动落到实处,达到组织的预期效果还有待考证。最后,公益组织在SNS上的宣传力度正在被削弱。公益组织在SNS平台上的曝光频度在减少,而单纯依靠用户间的分享互动,传播效果是有限的。此外,公益组织也应当树立起自身的个性形象,成为一个公益品牌,加上传播渠道的拓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World Bank,Involv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Bank Supported Activities[Z].Operational Directive 14.70.Washington DC: World Bank,1989

②史喜麦:《追求卓越――中国公益机构的探索与实践》[C].北京:线装书局,2007:5

③庞博,《分众 精准 个性 交互――新媒体实效营销传播趋势》[J]. 《传媒》,2009年,第2期:54 56

④人人网,[Z].省略/info/About.do,2009年11月30日

⑤光明网,《众多公益组织扎根人人网》,省略,2009年8月13日

网络公益宣传范文3

倡导社会责任媒体传播公益风尚

2009年10月,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的第16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上,黑龙江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三合了“汇聚中国力量共舞公益风尚”为主题的电视公益广告大赛和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联播平台的信息,引起了业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为三台赢得了各界的赞誉。

作为现代的媒体来说,面对时代变迁大众价值观改变的新社会环境,肩负起不仅仅是媒体宣传报道的职能更多的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与时俱进地引导大众建立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道德意识,宣扬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鞭挞社会不良风气与现象,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向上的良好风貌。也正是基于此,在三省电视台共同的社会责任意识下,公益广告宣传成为三台履行社会责任和倡导社会风范的宣传主旋律。借此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公益风尚,建立积极向上的公益道德风范。

媒体联动助力公益实效传播

如果说三省公益联播平台只是一个传播的载体,那么,公益广告无疑将是这个平台的主角。展播的公益广告来源于面向社会征集的公益广告作品。在征集的公益广告作品中挑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公益广告作品,通过三省电视公益联播平台和网络、杂志等多种媒体形式对大众进行深度宣传。媒体宣传的重点是传播公益广告中所倡导的社会道德风范和公益理念。为做到社会道德风范和公益理念的实效传播,在结合媒体宣传的同时,还将开展主题公益活动,促进大众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实现公益实效传播。

2010年1月,大赛组委会与国内的门户网站搜狐、国内视频网站优酷确定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平台与用户群,辅助电视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力。对于电视媒体宣传来说,网络是媒体宣传形式很好的补充,可以广泛地传递公益广告倡导的公益理念与社会道德风范,彰显媒体价值。

大赛报名炙热作品征集火爆

2010年2月,伴随一则“鼓舞”的公益广告征集的电视广告在三台的播出,标志着首届中国电视“金鸽奖”公益广告大赛全面启动。

网络公益宣传范文4

有价值的空间在哪里?

最新调查显示,社区消费者占日常消费支出的67%左右,这67%的消费是在其居住之5公里范围内的商圈内完成的。

社区商圈,以及围绕社区销售惯性锁链的诞生,使各种产品、各个品牌的商家必须越来越重视社区的消费者。

而最有价值的空间必然是贴近人们生活的(高到达率)媒置,是最空白的(低成本)区域。最有价值的社区媒体渠道组成应该是集LED信息平台、平面广告平台、广播告知平台、社区网站虚似生活平台为一体的。

安康宣传栏(即“安康快告”)的诞生

“安康计划”与“春蕾计划”是由全国十九个部委和社会团体共同主办、中国儿童基金会承办的两项大型公益活动。其中,“安康计划”以“关注儿童、教育儿童、服务儿童”为出发点,是加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阵地和展示儿童素质教育成果、让孩子们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的重要窗口。

“安康宣传栏”是“安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全国妇联、国家工商总局等十九个部门联合下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安康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负责实施,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安装十多万个安康宣传栏,用于少年儿童安全健康教育。国家工商总局特批该项目可用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形式推广,以商业广告支持公益事业。

运作模式上,安康宣传栏项目采用当前最先进的公益事业运营理念,集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将公益项目进行适当的商业化运作。即广泛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捐赠辅助项目,以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终端营销的方式筹集资金,促成项目的良性循环,最终以提供就业机会、宣扬科教知识、举办社区活动等方式回报社会。

很显然,安康宣传栏具备社区媒体的任一功能。而且,它可以更自然、更深入地直接将消费者的生活路径转化为与消费者点对点的接触,使社区商圈变得更具凝聚力。

狙击对手的优势

根据CTR调研显示,作为狙击对手的安康快告,其优势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1)LED快告:滚动显示屏的规划是整个方案最匠心独具的部分。这种设置有几种优势,解决了滚动屏内容单一的问题,多种实用信息的,既能提高关注度,又能对媒体的口碑产生积极的影响。将广告活动与日常生活生动的相结合,是提升广告效果的有效途径。为客户接近、影响、渗透市场目标提供了有效工具。针对不同生活接触点中的价值空间,我们将沟通渠道选择为校园频道、小区频道、办公楼宇频道。

(2)灯箱广告系统是传统平面户外广告的延续,该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上的发展和进步,它首先具备了传统户外广告所具备的全部功能。

(3)广播系统是安康深度营销媒体又一独特之处,为媒体的功能化建设上台阶提供了全新的形式。而为广播电台提供落地平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计时系统同样是功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很强的实用性为招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当然社区媒体网络的定位决定了计时系统招商的市场定位。在招商工作中应考虑具体情况,避免作无用功。

(5)DM直投系统是安康深度营销媒体的又一亮点,规划中专人维护的投放工作结合数据库营销,实时、有效、准确、可控的DM直投服务具有极强的市场吸引力。

(6)社区SP/PR活动是整个安康深度营销媒体网络核心价值的终极体现。SP/PR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结合公益活动组织策划,现场展示及销售等。开拓思路,发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积极培养SP/PR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协调能力,是安康深度营销媒体网能否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体现。

安康深度营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安康深度营销媒体所具备的优势是明显的,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体现,具体表现在:

(1)媒介形式创新性。广播系统声音吸引,石英时钟功能帮助,滚动字体动态提示,公益画面亲情传播,照明灯箱眼球吸引。

(2)媒体具备网络性。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社区。根据CTR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安康宣传栏网络建成后,每天可覆盖上亿人次。

(3)平台基础公益性。以公益事业为载体,进行部分商业化运作,进一步回馈社会。公益事业使该媒体具有较好的亲和力。

(4)市场具有竞争性。与社区内的其他媒体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5)项目发展可延性。安康宣传栏作为儿基会安康计划的一部分,可与安康教室、远程教育、安康图书馆等项目配合,在社区开展公益和商业营销活动。

(6)投资运做优惠性。投资者和广告主可通过慈善机构这个平台获得税收优惠。

安康媒体与同区位的其他户外媒体相比,竞争优势也是明显的:

(1)较强的吸引力。媒介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丰富,与阅报栏、候车亭、灯箱等替代竞争产品相比,通过时钟的功能性,广播的提示性,LED滚动屏的动态性和画面的冲击力对过往行人产生极强吸引力。

(2)较好的亲和力。因为它具有较好的功能性和公益性,因而,广告具有亲和力,到达效果较佳。

(3)较佳的分众性。 社区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可实现广告投放和互动营销的分众化。可针对特定受众设置子网络, 覆盖特定细分市场。

(4)模式的创新性。(经营模式:与加盟商共成长;盈利模式:户外分类广告,社区深度营销)。

(5)较高的回报率。与竞争媒体相比,虽然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一些,但媒体收益相比却高出很多,因而,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

愿景及现状

2008年前,计划完成全国12个自营城市2.5万个安康宣传栏媒体网络建设;2010年之前,计划在全国100个城市以特许经营模式建设10.1万个安康宣传栏。目前北京、南京、广州、上海、天津等城市已经分别建设了2000、300、300、300、100个安康宣传栏。

网络公益宣传范文5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消防宣传社会化的工作机制

(一)依法履行消防宣传职责。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消防宣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消防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形成制度,抓好落实。制定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消防宣传计划,将消防宣传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地区、应急教育、普法宣传等重要内容,要经常对消防宣传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增强消防社会化宣传合力。加大消防宣传投入,将社会消防宣传教育专项经费单独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同时,要积极推动党校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

(二)宣传普及《省消防条例》。各乡镇、各部门要把《省消防条例》纳入部门行业法制宣传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宣传活动。10月,在全县统一开展庆祝新《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各党政领导要以电视、广播、报刊专访、发表署名文章等形式积极参与《条例》宣传活动。

(三)建立相对固定的宣传队伍。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相对固定的消防宣传队伍,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消防宣传的常态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一支以专兼职相结合为主体、志愿服务为辅助的消防宣传队伍,力争年内指导各单位落实一名专职消防宣传员、两名兼职消防宣传员,积极鼓励、引导、扶持消防宣教志愿者队伍(注册消防志愿者人数不少于辖区适龄人口的3%)。

(四)建立相对固定的宣传阵地。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媒介开展公益消防宣传,在县区中心、文化广场、高速公路口、景区景点等显要位置设置大型灯箱广告和LED视频消防公广告,县区大型消防公益广告宣传牌不少于4块,并根据阶段性工作需要,适时增加宣传牌,及时更新宣传内容。村委会、社区、小区要充分利用文化站、活动室、广场以及宣传栏、文化橱窗等建立2-4个相对固定的宣传阵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二、充分发挥行业系统监管作用,建立和完善消防宣传社会化的系统功能

(五)深化“消防安全示范”创建活动。教育部门要继续抓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要争创1所市级、争取1所省级“示范学校”、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教育课件教案评比活动、消防文艺汇演活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消防趣味运动会、消防志愿者参访活动和消防漫画竞赛活动”,发挥示范学校的辐射效果,提升学生、家庭的消防安全意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好中小学校长消防安全培训,开展好“消防小卫士”、消防宣传平安大使”、“雏鹰行动消防章”等评选活动,并进行教育督导和工作考核。村委会、社区要开展好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村镇等平安创建活动,至少建立一个消防安全示范点。

(六)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积极拓展消防公益宣传新渠道,加快户外视频传媒的安装和大型消防公益广告的推广。广电部门积极落实电视台“消防安全你我同行”专栏,在收视黄金时段植播消防安全提示字幕,落实广播电台设置“消防安全之声”公益广播,加大消防安全宣教力度。各类报刊、杂志要开辟消防专栏,通过领导访谈、互动竞猜、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播送公众最想关心的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工作动态。加强与城乡建设部门、公交公司、出租汽车行业、易燃易爆场所、信息通讯行业等的合作,将消防公交宣传走进各个层面。

(七)开展全员消防疏散自救演练活动。社区、小区、公众活动广场、学校、市场、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积极组织开展消防应急疏散逃生演练或灭火演练。社区、小区、各社会单位年内不少于1次;大专院校每年不少于1次,中小学校每学期不少于1次。5月为疏散自救演练月,重点落实全县高层建筑、综合楼、商住楼的消防安全疏散逃生自救演练。

(八)全力推动消防安全培训工作。综合运用政府、单位、网络和社会培训力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有重点的社会消防培训教育。加强社会消防培训机构建设,成立专业消防培训基地和中介组织。各乡镇要组织开展社区、街道、村干部消防安全培训。消防部门开展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和自动系统操作人员、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消防安全培训。治安部门开展保安队伍全员消防技能培训。房管部门开展物业小区负责人、保安员消防安全培训。城乡建设部门开展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经理、监理、设计、施工、特殊工种等相关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

三、加强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营造消防宣传社会化的良好氛围

(九)有特色地开展消防宣传“六进”活动。一方面,消防部队要指导好基层中队干部的消防教育培训,提高对外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基层消防中队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消防宣传的时间每周不少于半个工作日。另一方面,各社会单位要积极组织人员利用消防站开放日到基层消防中队进行消防日体验活动。社会单位组织参观体验每年不少于2次,保证受教育人员达到100%。

(十)普及市民和社会面消防安全宣传。引导社区、物业小区组织开展居民消防逃生自救演练,提倡家庭自备并学会使用逃生自救器材。发动全社会参与“全民网上消防安全自查”活动,学习和掌握消防安全基本常识。7月为全民消防器材熟悉月,发起全民熟悉和掌握身边的消防器材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在公共场所的走道、长廊、大厅、楼梯等区域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提示场所火灾危险性,提示安全通道、疏散出口情况,提示消防设施使用情况的消防“三提示”工作。督促影剧院、商场市场、医院等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消防标致提示性宣传活动,推进城市消防标识化建设。

网络公益宣传范文6

关键词 民间公益组织;网络传播;传播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为公益组织传播能力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提升公益组织的传播能力以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已成为政学两界的共识。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而引起了传播模式的变更。中国公益的表达方式和公益行动参与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全民公益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对于中国公益组织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对于国内新兴的民间公益组织而言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与冲击,如何从自身能力建设角度出发应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环境成为公益服务领域的新课题。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综述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概念。总体而言,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通讯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使民间公益组织的传播得以在多元化方式下实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间公益组织的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下民间公益组织的资源募集、服务联盟的搭建、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直至其品牌化发展日益和网络传播紧密相随,由此民间公益组织的传播能力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政府、公益组织、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关于传播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学者们对其的界定也尚无定论。美国传播学者帕克斯将之概括为三个主题:控制、适应与合作。当前,关于国内外尚无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公益组织传播能力的系统研究。而当前关于各传播主体“传播能力”的研究其针对主体多见于政府和媒体,以公益组织作为传播能力研究主体的尚少。

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媒体与公益组织的研究聚焦于探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公益组织自身发展及公益项目活动发挥的作用。如Hyunjin Seo等探讨了跨国非政府组织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展公众关系维护及其影响因素。他们认为,对非政府组织而言,新媒体最重要的两大功能是提升组织形象和增加财力资源。Chang Yao-Jen分析了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组织内部在线论坛分享针对精神障碍人士服务的实务经验,从而实现组织内部信息共享和服务协作。Lovejoy Kristen等认为非营利组织使用微博可以实现即时信息更新、形成网络社区、便于公众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非营利组织使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一方面可以引起公众参与公益活动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非营利组织与其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互动。GalvezRodriguez等分析了非政府组织运用在线平台进行透明化运作的影响因素,认为互联网是非政府机构提升和增加信息传播能力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网络媒介可以让非政府组织在机构规模、机构年限、机构资金、机构合法性方面实现透明化运作。国内相关研究一方面集中探讨互联网对公益组织的正向作用,如孙少威和陈莉认为网络论坛和博客会成为主导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周荣庭等以NG02.0地图为例,提出引入STSF模型利用网络传播使政府、企业和基金会、中国公益组织之间的互信和有效互动。另一方面对国内公益组织互联网传播和使用的能力表示出担忧,如钟智锦,李艳红提出草根公益组织应积极获得数字应用能力,以弥合数字应用鸿沟。政府或其他领域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草根公益组织在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功能的应用上,增强公益传播能力。

中国的公益组织已临近公益2.0时代,在这一时代公益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公众参与公益服务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公众和媒体作为公益组织的治理主体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社会,民间公益组织如何运用新媒体实现自身发展、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政府、公益组织、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数据来自于以下两次调研的数据:一是,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中国公益2.0项目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开展的“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和传播能力调研”,本次调研共收集到293家民间公益组织的网络问卷。二是,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中国公益2.0项目组发起的“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788家民间公益组织的部分调查数据。由于这两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所以样本中可能较少包含那些完全接触不到网络的公益组织。

二、新媒体环境下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建设现状

根据民政部网站公布的《社会服务业统计季报(2013年第3季度)》显示,中国现有社会团体27.4万个,民办非企业23.4万个,基金会3300个,还有诸多工商注册的、未注册的草根公益组织。诸多公益组织在社会服务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进入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

(一)民间公益组织及其传播能力的相关概念阐释

当前,国内关于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概念使用较为繁杂,学术界和实务界多将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公益组织、社会组织等概念交叉使用。从实务领域的分类来看,中国的社会组织目前更多指在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为方便研究,本文将民间公益组织范围界定为专业性、职业化的非营利组织,包括直接从事专业的公益组织和支持性公益组织(如恩派)和基金会等。组织传播指一个组织使用其特有的组织媒体工具和传播措施的综合,目的是形成组织氛围,凝聚组织力量,展示组织影响,促进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和组织外部的良性互动。依据组织传播的概念,本文将民间公益组织的传播侧重指其综合运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与政府、公益组织内部、公益组织之间、服务对象、志愿者及社会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募集多元化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目标人群,进而提升民间公益组织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与之相对应,公益组织的传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议程。学术界关于“传播能力”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内学者王怡红较早论述了传播能力的概念,认为西方学者运用“知识”和“行为”两个维度来阐释传播能力,但是其本人并没有对传播能力做出明确的界定。张名章和李云雯认为,传播能力是传播的策略与技巧,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目标在于关系的促进与发展,主题在于控制、适当与合作。同时,他们提出,传播能力不应该仅限于对媒体传播能力的关注,在传播主体上应该多元化。张名章和祁志潇将“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定义为:政府运用网络媒介与驾驭网络媒体进行公共信息传播的能力,是各级政府部门立足自身影响力,借助网络媒介渠道,通过向公众传播以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影象为载体的符号化信息,进行公信力建设、政策推广、形象宣传、公关塑造等活动,以期获得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综合上述相关概念的阐释,本文将民间公益组织的传播能力定义为:民间公益组织为提升组织形象、网络组织资源、推进专业化公益服务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面向组织内部、组织之间、服务对象、志愿者、社会公众等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建设进展

自“郭美美事件”以来,政府、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的问责意识和问责力度逐渐增强,这对于新兴的民间公益组织而言,如何整合传播渠道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以获得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动力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公益组织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课题组调研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民间公益组织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有所增强,但是总体传播能力仍然较弱。

1.民间公益组织通过新媒体提升了沟通与分享能力。整体上看,民间公益组织的新媒体使用已经较为普遍,其中官方微博的使用率达到69%,且41%的公益组织能够通过博客和微博即时互动,64%的公益组织拥有官方网站,51%的公益组织能够经常更新机构网站和博客,37%的公益组织经常通过微博分享公益知识,31%的公益组织有时通过微博分享公益知识,80%的公益组织拥有内部工作的QQ群,44%的公益组织经常通过QQ群分享学习资料,36%的公益组织有时通过QQ群分享学习资料。在2014年的民间公益组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788家组织中,仅13.20%的公益组织未使用任何媒体平台,49.24%的公益组织同时使用网站和微博。由此可见,国内民间公益组织已经接受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而且初步具备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分享能力。

2.民间公益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增强。调研发现,72%的公益组织官网不具备RSS订阅功能,65%的公益组织在互联网上尚且没有存储公共资料的地方,81%的公益组织没有通过互联网发起过公益活动,66%的公益组织表示没有参加过互联网公益项目竞赛,79%的公益组织从来没有使用在线分析工具对官方网站访问量进行过分析,80%的公益组织很少召开网络会议,多达83%的公益组织在开网络会议时没有使用屏幕分享工具,使用在线日历安排进程的公益组织也仅有约17%。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民间公益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低的原因在于,一是绝大多数公益组织没有获得公益信息技术支持,或仅有1-2个人为组织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公益组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多数组织是通过兼职人员和志愿者来为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的,二者加起来比例超过65%。

3.民间公益组织运用新媒体初步进行公信力建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公益组织运用新媒体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组织的品牌化建设,提升组织公信力的能力将日益增强。调研发现,在项目管理方面,公益组织的表现比较好,有84%的组织定期召开核心成员会议;85%的公益组织会在核心成员会议上认论决策。81%的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过工作简报,通过互联网公开工作目标、使命宣言的公益组织比例达到了83%;通过社交网络项目进展的公益组织有59%;通过在线渠道每年公布机构财务状况的有46%,其中中部地区公益组织公布财务状况的比例达到了65%。在组织标识建设方面,87%的公益组织拥有自己统一的组织标志。

4.民间公益组织对新媒体知识管理公益工具的认识仍有较大局限。37%的公益组织使用微博、44%的公益组织使用QQ群等工具分享知识和资料,52%的公益组织使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工具来管理网络资料。仅有13%的公益组织经常使用谷歌快讯和RSS收集网络资料,经常召开网络会议的公益组织低于20%,有49%的组织从未使用过在线文档工具共同编辑文档,由此可见,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进行协作的能力偏弱。从不或者很少“使用谷歌快讯、订阅RSS等方式收集网络资料”的组织达到了60%,这反映出公益组织对知识管理工具的认识还是比较局限,许多组织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网络工具进行资料管理。

5.民间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公益资源动员能力,但是其在线募捐能力仍然比较弱。在机构宣传方面,65%的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上传机构宣传片。46%的公益组织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参加过政府、企业的项目展会和资源对接会。在与媒体的互动方面,63%的公益组织缺乏固定的媒体合作伙伴,有超过50%的公益组织很少或从不给媒体投稿。这说明公益组织通过媒体开展公益宣传倡导的意识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在通过互联网争取资源方面,75%的公益组织表示没有参与过在线募捐,这表明公益组织的在线资源募集能力仍然比较低。

6.民间公益组织培训资源和在线运营能力增长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调研发现,接受过专业信息技术培训的公益组织占46%,组织内部分享信息技术培训知识的占33%。与此同时,43%的公益组织表示需要提供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这表明公益组织仍然迫切需要为其提供网络传播能力方面的培训和支持。在公益组织在线运营能力建设方面,2001-2008年成立的公益组织中,有50%的公益组织加入了公益邮件组,而公益邮件组在近三年成立的公益组织中知晓度较低,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近三年来社会化媒体日渐兴起,新的媒介沟通方式已经为公益组织所接受。77%的公益组织加入了公益QQ群,以便即时了解公益行业的讯息。有超过50%和40%的中部、西部公益组织通过NG02.O地图或行业门户网站查找企业、基金会和NCO的项目,但是通过微博关注公益机构的组织仅占17%,这表明公益组织对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认识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志愿者是公益组织发展的一支必不可少的支持性群体。调研发现,仅有34%的公益组织拥有在线志愿者管理系统,31人以上的较为大型的公益组织拥有志愿者管理系统的也仅有37%。

7.民间公益组织行业信息收集能力有了稳步提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公益组织对信息收集工具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了解行业动态方面,公益组织对同行关注度比较高。访问行业信息网站的公益组织所占比例达到了85%,有250家。62%的公益组织订阅了同行的网站简报、电子期刊,尤其是2000年到2008年之间成立的公益组织有超过60%订阅了同行网站简报和电子期刊,其中2001年、2002年成立的公益组织超过90%订阅了这些内容,而2009年以来新成立的公益组织则更多使用微博等社交网络。

三、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评估指标建构与组织间传播能力比较

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影响中国公益组织传播能力的公因子,将其归纳为7个能力建设指标:网络沟通与分享能力、网络工具应用能力、网络组织管理能力、在线知识管理和协作能力、资源动员能力、培训资源和在线运营能力、网络信息收集能力。再为每个能力指标赋予权重,计算出公益组织最终的能力得分,并将其转化为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值。(表1)表1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评估指标

依据该指标框架,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公益组织的网络传播能力并没有明显差别,总体上看,国内民间公益组织整体的网络传播能力较弱。

(一)不同区域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各维度的差异

中部地区的民间公益组织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网络专用技术应用能力较强,但是其知识管理与协作、资源动员能力最弱。东部地区的民间公益组织其知识管理与协作、资源动员能力、沟通与分享能力较好,但是其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最弱。

(二)不同规模的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各维度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说,组织规模与传播能力呈正相关相关,组织规模越大,其组织传播能力较强。总体上看,不同规模的民间公益组织综合传播能力差距不大。研究发现,10人以上的民间公益组织的沟通分享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均高于规模小于10人的民间公益组织,规模30人以上的民间公益组织整体表现最好,且规模较大的公益组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最强。

(三)不同经费规模的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各维度的差异

总体来看,经费较多的民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和传播综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差距并不明显。经费较多的公益组织,组织管理和资源动员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其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却相对较弱。调查发现,经费规模在50万以上的民间公益组织,其知识管理和协作能力、培训资源和在线运营能力明显强于经费规模小于50万的民间公益组织。但是,经费规模在100万以上的民间公益组织,信息收集能力尚可,但是沟通分享能力表现很差。

四、新媒体环境下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之反思与提升策略

(一)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的反思

有研究提出,我国社会组织在大众媒体议程中的重要性偏低,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层次不够深入,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形象塑造意识和能力。具体到民间公益组织的传播能力而言,一方面,民间公益组织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新媒体环境下组织传播能力的提升。调研发现,仅有15%的民间公益组织拥有专职技术工作者,同时有19%的民间公益组织没有专业技术支持。有52%的民间公益组织认为其互联网使用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网络技术专业人员。在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方面,有21%的民间公益组织需要提供官方网站开发服务,19%的民间公益组织需要提供计算机软件培训,这表明民间公益组织对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缺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间公益组织对新媒体的使用和传播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民间公益组织对其自身传播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阶段性组织传播策略与规划。调研发现,有43%的民间公益组织表示需要提供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而传播规划的缺乏也影响了民间公益组织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引起大众媒体对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正向关注度不高,阻碍了民间公益组织在政府、公众、服务对象方面的形象建构。

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的不足则深深影响了其自身的能力建设。首先,影响了民间公益组织资金支持的有效获取及志愿者资源的招募与管理,使得民间公益组织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不足;其次,影响了民间公益组织的品牌化建设。组织自身的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民间公益组织的形象建构,从而影响了政府、公众、服务对象对民间公益组织专业服务能力和运作模式的正向认知,不利于民间公益组织的品牌化发展。再次,影响了民间公益组织公信力建设。新媒体环境下民间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必须有政府、公众、志愿者、服务对象、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微博、博客等社会化媒体正是民间公益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互动和开展监督的新平台。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其与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与互动。

(二)民间公益组织传播能力提升策略及路径选择

鉴于民间公益组织的传播能力整体较弱,缺乏科学合理的传播策略与传播规划以及专业网络传播人才等问题,需要从传播策略与规划、寻求培训支持、培养组织内部传播人才等方面来提升民间公益组织的传播能力。

一方面,有效提升民间公益组织组织传播能力的意识,明确其开展组织传播的价值。民间公益组织应明确组织传播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国内公益慈善类组织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公信力危机,其中公益组织运作的透明度已经成为衡量公益组织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民间公益组织通过网络平台适时公布其组织的财务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民间公益组织也应当通过网站、博客或微博等新媒体向政府、企业、公众、志愿者、服务对象等群体传播价值理念、工作绩效以提升其公信力。另一方面,加强民间公益组织间协作,主动寻求支持型公益组织的新媒体传播培训。以信息化提升民间公益组织运作的透明度与公益资源整合能力,进而增强民间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已经成为民间公益组织乃至整个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一些支持型公益组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已经开始向公益组织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与支持,以提升民间公益组织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如,中国公益2.0项目组已经面向国内的公益组织提供了持续性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提升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促进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恩派(NPI)在公益组织行业也开展了新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活动,为发展初期的公益组织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志愿者培训、新媒体传播培训等多项培训项目。IBM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了思源公益云平台,帮助思源公益通过信息技术完善乡村图书馆的项目管理,其利用云计算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企业、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和个人志愿者等各方资源,搭建各方协同公益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