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学情现状;教学设计;教学方式

了解学生语文学情的现状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都能得到行之有效地解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掌握学生学情的现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学生在学习是有效的。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社会现状

1.教育观念狭隘

受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深入、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了中职语文教育思想的狭隘,体现在教学中,主要为两方面: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文以载道”的特点;二是紧抓语文的人文性作不必要的架空分析,而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

2.教学模式僵化

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嚼碎,详尽地“喂”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生现状

1.学生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

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零乱,对于基本的文学知识都是“一问三不知”,表现的比较肤浅。同时,他们的能力水平普遍偏低,部分同学无法独立完成一片记叙文的写作。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当前中职学生都为90后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这一优点给抹煞了,往往把自己的理解强给学生,较少关注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发展,因而失去了引导学生创新的可能。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对策

从上述方面不难看出,中职语文教学已走进了一个危险之境。倘若还不另寻“生存”之道,那必将“四面楚歌”。为此,要改变此种“痛苦”的现状,我们除了对职中语文教育作深入思考,还必须有切实的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

究竟怎样来优化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呢?总的来说,要突出实用性、工具性、开放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尽可能合理地拓宽教学资源。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突出实用内容,体现专业特色。书写、听说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是很实用的。字是打门锤、敲门砖,它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把它纳入文化层次评价的标准。所以,书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

(2)靠近日常生活,提升学习兴趣。靠近日常生活,把语文学习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谈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会提高兴趣。布置作业,也尽可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确实需要。

(3)重视课外阅读,发展自主学习。广泛地阅读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中职生的课外阅读是不容乐观的。我们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指导写读书笔记,建立课外阅读卡,开展读书交流会,不但增长学生的知识,也会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终身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开放教学方式

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它使语文教学视野狭窄,形式单调,脱离现实生活,难以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要。职高语文教学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势在必然。可以突破时间限制,使课前课后与课堂结合起来;突破空间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突破老师单一的讲解,让学生主动探究,去发现未知的精彩。语文教学方式开放化、灵活化,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实践活动式教学。实践活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参加些实践性的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感受,去学习。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

(2)合作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依轮次承担一个话题的探究。小组成员共同围绕这个话题去找相关资料,并让他们自己将其搜集到得资料一各种形式告诉大家。最后,评出最佳合作组,并发奖。这样,小组成员不但探究了话题,也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班上的语文学习氛围自然就浓厚多了。

三、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现代诗歌;致橡树;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2-0094-0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而现代诗歌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处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现代诗歌的滋养。现代诗歌以其内容之深广、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使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学生在认知上有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现代诗歌教学方式使得师生都渐渐远离诗歌,陷入了教与学的泥潭。信息技术就像是一缕清风,使得平静如死水般的现代诗歌教学掀起了美丽的涟漪。下面以中职语文现代诗歌《致橡树》一课为例,浅谈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朗读情境,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对诗歌朗读缺乏兴趣,而且由于教学资源局限等问题,诗歌朗读仅仅停留在范读、跟读此类单一的形式,难以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熏陶。因此,多层次的朗读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通过音、视、图等多种媒体形式立体地创设朗读情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环节。

(1)听读环节。《致橡树》配乐诗朗诵,唯美的画面、感人的音乐、名家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帮助他们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2)自由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放声自由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气、语调和重音,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以便发现朗读问题。

(3)朗读测试环节。主要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运用Flash对诗歌读音和节奏进行测试,让学生在互动中扫清读音和节奏的障碍。

(4)析读环节。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分层析读达到读出诗意的目的。教学环节上设计分段品读、完成思考题、表达思想、练习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

(5)诵读环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喜欢的语段和喜欢的配乐,朗诵诗歌,录制并上传到朗读讨论区,在自主探索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在反复诵读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营造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建诗歌意境,帮助学生领略诗歌情感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利用图像、音乐、文字、动画的处理,以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效果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致橡树》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了爱情主题的歌曲《梅花三弄》,吸引学生从音乐的层面感受爱情的美好,进而导入新课。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致橡树》,音乐、色彩、画面、情感兼美的Flash创设了浓浓的诗歌气氛,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走近作者的爱情。教学设计中,笔者运用了三种方法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领略诗歌的情感。一是通^字句去建构画面,学生在诵读中想象诗歌的画面,在脑中建构出画面,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二是关注意象去体味情感,在设计中,把事物的具体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发现事物本身的特点,然后再联系作者的情感,建构它们之间的联系,体会意象在表达诗歌感情中的作用。三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了学生自主选择画面、语段、背景音乐进行有感情的诗歌朗读环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发挥自主性,进行搭配并带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营造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抓住诗歌的美点、疑难点等创设问题是理解诗歌的关键。现代诗歌《致橡树》的教学重点是对诗人爱情观的理解,难点是意象象征义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诗歌的内涵。在诗歌的第一层,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二是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理解作者否定的爱情观是什么。在诗歌的第二层,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达自己的爱情?二是他们分别象征着什么?三是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很轻松地得到答案,了解作者所追求的爱情是什么。通过以上两个层次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够很快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理解意象象征意上,设计了意象连线环节,通过图片观察具体事物的特点,联系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它的象征意义。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意象的象征意,达到教学目的。

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问题设置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去;二是让学生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应该分层进行设置,由易到难、由点到面,让学生能够逐步深入了解所学内容。

创设活动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成为主动参与、选择和探索的主体。在课前预习部分,笔者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获取所需资料,培养学生自主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在《致橡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浏览教学网络,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人机互动方面,笔者设计了朗读测验和互动游戏,学生在互动中对于自己的表现很快就能得到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朗读测验环节,笔者分别设立了读音以及节奏的互动游戏。在理解诗歌意象的过程中,设计了诗歌意象连连看游戏,让学生在充分的人机互动中鉴赏诗歌。师生互动方面,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学生面对思考题能够积极思考与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笔者设计了朗读交流区和主题讨论区。在朗读交流区,学生在教学平台上注册自己的账号,按要求上传自己的朗读作品。同时,可以看到其他同学上传的作品,对于其他同学的作品可以给予评价并和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在教学平台上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打分,同时推荐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观摩。在主题讨论区,学生可以推荐自己喜爱的爱情主题的诗歌,同时附上自己的推荐理由,以便其他同学观摩学习。学生还可在此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可以分别在这两个讨论区中分享交流彼此的成果,取长补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广泛吸收多方面学习资源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致橡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笔者设计了诗歌论坛和诗歌推荐。在诗歌论坛中,学生可以互相推荐优秀诗歌并发表观点,在推荐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诗歌推荐模块,推荐了同主题、同类型诗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鉴赏,从而体会现代爱情诗歌的美好情感。

完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成果评价

在教学网络平台上的实时评价和记录,可以帮助教师评价某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完成课前布置作业、展示成果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及其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学生完成析读部分的思考题,检验学生学习过程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通过上传朗读作品以及学生根据朗读评价标准进行的评价反馈,检验学生对于朗读掌握的情况。通过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评价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及时检验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设计是否运用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实施是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经过教学设计的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信息技术使得中职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不再索然无味,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参考文献

丹. 中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D]. 中国知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4).

唐俊龙. 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D]. 中国知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1).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3

作业设计包括作业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评价三个方面。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今天该设计什么作业,又该怎么向学生说明作业的要求呢?显然,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会把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当作一份系统性的计划书、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仍不难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或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或呆板的知识仿效,或钻牛角尖的偏题怪题。试想,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怎能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地完成?他们的思维又怎能得以发散?当然,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还有一部分老师,连自己都不知道此次作业设计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哪方面能力便匆匆赶往教室,慌慌张张布置作业,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淹没在下课铃声中,在学生急着回家的喧嚣声中显得渺小之极。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老师,所以,常常发生在第二天“老师,我不知道作业在哪儿?”“老师,我以为作业不是这个,所以写错作业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总是发火厉声责问,却往往是恶性循环。面对种种情形,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作业设计方面过于草率的行为吗?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传统作业设计的弊端

1、作业提出的单向性。 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出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 这又极大了导致了学生“小问题”与“大问题”现象的发生。

2、问题答案的绝对性。 在传统作业中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中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4、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语文作业就是让学生抄写生字新词,查查字典,抄抄解释,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5、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

6、作业评价的片面性。 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从作业本检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

那么摒弃旧的作业布置中的弊端,我们在布置作业是要指一些什么呢?

一、从“趣” “活” “乐”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门语言,学生应该对它充满兴趣,而这种兴趣应该来自自身,对语言的热爱和乐趣。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孩子从小就接触到它,于是对这种语言就会产生抗体,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作为语文作业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寓言、成语、格言、歇后语……学生对这些都是分得感兴趣,适时就要在作业中布置从语文的各个方面入手,提高语文作业的完成效率。

语文课堂作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在课堂上体现出“活”的方面。当然,作业也不例外。“活”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具有生成性,让学生不但动手,还要动脑,更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他们服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乐学”是老师教书育人的一种境界,快乐是做人的根本,快乐也是学生学习所要收获的东西,试想一下:如果再学习中学生没有感到快乐,没有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力量,可想而知,他们怎么会努力学习,对语文充满兴趣。

二、清楚明确,言简易懂

布置得好的作业对于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大部分学生只要知道教师要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通常他们都是愿意做作业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学生都曾在不知道做什么的课堂里,这样的错误可以说是很常见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做什么,那么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作业的功能就是使每个学生任务明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业必须清楚而具体。较少的作业可以写在黑板上。较多的作业可以用复印的方法,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

三、差异评价,保护自尊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艺术空白 教学技巧

语文集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为一体,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过去人们只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致使语文教学进入了尴尬境地。为了走出这种尴尬境地,语文教师就要创造一个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的艺术空白是美化课堂、实施上述教育思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一、对艺术空白的解读

所谓艺术空白就是指作者有意识地在文学作品中留给读者思考想象的地方,使之有余味,有理智启发。莱辛称之为“不到顶点”的艺术。从莱辛的《拉奥孔》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不管是诗还是画,都不能描绘到尽头,否则就捆住了想象的翅膀,使文学作品失去应有的丰富性和含蓄性。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认为:“莱辛所谓不到顶点的手法是文学的一个有效手段。”文学作品中留空白艺术比比皆是,它们为读者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达到“言不尽意”、“其意无穷”之妙境。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就能展现整个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见,文学作品中艺术空白有多少,留下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就有多广。

二、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空白”的设置

1.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白设为“空白”点。不到顶点的手法是文学的一个有效手法,在欣赏作品时,其艺术空白就会引发读者的想象和理智,对作品的空白加以补充、完善,使之更具体、更生动、更完美。教材中清风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美就在于她失去胳膊,这是一种残缺美,其美之根源在于有想象的空白,人们通过想象以求完美的维纳斯,不同的人想象不同,其结果自然不一样。教学本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补充空白,达到艺术的再创作。要达到对诗词中意境的体会和鉴赏,离不开想象空白,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十一个画面排在一起,不用任何连接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悲愁图,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地跃入眼帘。但却因读者的不同其想象的结果大不相同,在这个想象活动中,各个读者会将之组成不同的画面,充分体现创新思维和创作个性。作者没有把画面组合成唯一,而是利用了艺术空白的弹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时,教师就可以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欣赏意境美的效果。

2.教学过程设置艺术空白。语文教学是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像一幅意境深远的画,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让人体味再三,欲罢不能。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使教学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把握文章特色,抓住关键语句巧妙引导,帮助学生开启想象,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填空白,增美感。

首先,导语中的艺术空白。好的导语能起到先声夺人,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等作用,正如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在此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我这样设置导语:《虞美人》是词人的绝笔之作,因写该词,招来了杀身之祸,为什么?这个问题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欣赏作品,再让学生通过对该词的理解来回答上面的问题,结果学生兴趣很浓,各抒己见,对词的理解就深入了。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设置空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据说闻一多先生画马,他先在前面画两匹,后面画五匹,然后在七匹马的后边画上一些模糊马脚和浓浓尘烟,这样看实有七匹马,感觉到却是万马奔腾,这就是留白艺术的妙处。语言符号由于其多义性和模糊性,带来的空白现象,能留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做到如此。如教学《山居秋瞑》时,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解可这样提问:“这些姑娘们洗的是哪些人的衣服?”这样设疑看似离题,实则是在把诗的主题留给学生来完成。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有说是为父母洗,有说是为心上人洗……然后教师可进一步问:这表明山中姑娘什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涉及人情美、人性美,自然是王孙“留”的原因所在。又如教《项链》时,教师可这样设置空白:“玛蒂尔德得知项链其实是假的以后,她的反应会是怎样呢?这对于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答案就丰富了。虽然答案不同,层次各异,但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阶段性;层次性;合理性

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发,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动力。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业提高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注重小学语文作业的阶段性

提起作业,似乎总会有一个“课后”这样的修饰词语,事实更是如此,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但这样的作业方式过于单一,也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丧失了语文学习激情。因此在笔者看来应当加强对小学语文作业阶段性的区别,作业应当分为课前与课堂、课后三种,以此来实现作业有效性的提高。首先从课前作业来讲,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没有学习过的语文内容,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前作业的内容大多以朗读课文、识记汉字与词语为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课堂作业来讲,就是教师利用课上时间对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检测。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被动完成”变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2)《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3)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第一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小学生又具有好奇、强、好胜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标准答案”变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五、“单一评改”变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

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一个同学在作业本中粘了两份折纸,并留言让我打开看看。原来是涂满黑乎乎铅笔印的纸片,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枚硬币的图案。这一下使我联想起童年时候的情景,我也曾调皮地把纸片蒙在硬币上,使劲地用铅笔在纸上涂抹,然后举起来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的更清楚……想到这儿,我在作业本上写下了我的评语:“看来,你花了许多功夫,很认真!王老师小时候也这么做过,不同的是,我挨了老师的痛骂,呜……”你猜,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会想些什么呢?第二天,作业又交上来了,在我的评语后面多了一行小字:“哦,是吗?看来你比以前的老师好多了!”

你看,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做法是可行的,还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宽容与和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后,有时学生会在语文作业后面询问一些其他学科的疑难问题,出几道奥林匹克数学题,问几个英语单词,考几个常识问题,猜一道不知从哪儿找来的脑筋急转弯……这要求老师掌握多少知识啊!有时候,学生有意要考一考我,出的题不但陌生,而且在一般的工具书中也难找到。我就迅速地打开电脑上网去搜索。现在,每到批改作业,我桌上的电脑总是开着。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阶段性;层次性;合理性

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发,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动力。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业提高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注重小学语文作业的A段性

提起作业,似乎总会有一个“课后”这样的修饰词语,事实更是如此,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但这样的作业方式过于单一,也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丧失了语文学习激情。因此在笔者看来应当加强对小学语文作业阶段性的区别,作业应当分为课前与课堂、课后三种,以此来实现作业有效性的提高。首先从课前作业来讲,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没有学习过的语文内容,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前作业的内容大多以朗读课文、识记汉字与词语为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课堂作业来讲,就是教师利用课上时间对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检测。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被动完成”变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四、“标准答案”变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五、“单一评改”变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