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1
【关键词】和谐社会;职业学校;德育教育
和谐社会是我国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社会目标,其涵盖范围较广,包括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属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范畴,其最终目标主要在于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基层劳动者,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种情况下,“和谐德育”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各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笔者就目前和谐社会视野中某一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发展和创新策略阐述如下。
一、更新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和谐德育的内在要求
德育教育理念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心灵学习,培养其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其中融合的师生观、优化的德育观以及和谐的德育教育过程观是和谐德育的实质内涵。所以职业学校要想实现和谐德育,需转变以往传统的德育观念并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以指导课堂教学,具体应对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德育教学中需注重和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德育教育完成认知内化过程,以端正学生品行,完善其人格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以满足学生的德育学习需求,提高其道德辨别力与判断力。其次,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需严格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坚持“个性化”教育理念,依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挖掘其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指导和鼓励学生全面、自由、健康成长,培养创造性人才,以满足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再次,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目的地创设或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思想交流,发散、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尝试,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质量。
二、明确德育教育内容的重点,增强学生道德素养
德育内容是依据德育目标而制定的以教育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纪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观点以及相关教学规范和准则等,且由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院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故各职业学校需以此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开展德育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来讲,其与普通中学教育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教育类型、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以及学科服务方向等,自身具备教育特殊性,所以该类型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需以基础性德育教育内容为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等,以增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并使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以满足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学习需求,为其以后的发展与未来社会工作的胜任奠定基础。其次,德育教育内容需贴近现实生活,增强学生对教育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需尽量选用与社会生活环境、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等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身边发生的道德舆论事件、社会共同关注的道德现象、时事政治以及英雄故事或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榜样等,能够在增强学生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共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其说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开展班级讨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三、优化德育教育环境,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德育教育环境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想取得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尤以学校的校园文化表明较为明显,和谐、轻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及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向,促进德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在和谐社会视野下,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工作需从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内容重点以及优化德育教育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改进,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和谐德育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及其个人优良品德,促进其道德养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整体素质水平,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丁昭.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17):233.
[2]李宏昌,张志,暨星球.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环境问题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08-11.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2
体育教学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做到“教书育人”。其次,教学内容要清楚,目的要明确,品德教育与之能相符。但单纯的灌输德育,脱离体育锻炼,在体育课中是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运用体育与社会的联系,将祖国的未来,整个民族的素质与学生自己结合起来,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通过中国体育发展的简介和体育健儿赛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把关心自身健康和具有强健体魄,当作对社会对祖国应履行的义务,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的目的,树立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
二、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在弘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集体凝聚力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有侧重点。例如: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明确课的学习内容、任务、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振奋精神,愉快地开始学习和锻炼。课开始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通过各种形式以集中其思想,使其克服心理上、思想上的惰性,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做到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严肃认真、令行禁止的思想。从心理、生理上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使之紧张、兴奋,然后通过慢跑、一般性准备活动,使各关节灵活起来,为进入基本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本部分的内容丰富,且是保证全体学生全面、有效地锻炼身体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例如:短、中、长距离的跑和跳高、跳远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根据游戏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有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担任裁判的学生能够以公正、协作、负责的态度与同学相处,并培养其机智、果断、顽强等优秀品质。
总之,其任务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体操、舞蹈、走步消除疲劳,使身心轻松愉快,身体慢慢地由紧张状态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的作风。
四、增强民族自尊感
体育教育必须正视祖国民族文化传统。面对世界文化的交流,西方形形的体育文化进入了校园,学生对于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识不同,分辨力较差,导致学生在思想上的迷惘,分辨力较差,甚至会接受一些不健康的体育文化形态。为提高学生认识,可列举以中华民族传统形式传播下来的各种体育活动,如中华武术、中国象棋等。在我们继承和发扬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并有望进入奥运会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引导学生懂得哪些是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容的、是有生命力的,是属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从而达到提高民族自尊心的目的。例如:课上有的同学与别的同学发生了矛盾与冲突,这时就要问清原因,分析情况,分别教育,使其有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爱护集体荣誉、团结同学的文明行为。
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奥运会、亚运会、锦标赛等重大的体育比赛,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视报道,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的场面,看国旗在赛场上冉冉升起时的激动情景,教育学生上好体育课,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我国获得争办2008年奥运会的当晚及我们的男足圆了44年的梦――进人世界杯,走向世界的晚上,鞭炮齐鸣,万人欢腾,多么令人激动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例如:在上一般耐力跑的练习课时,我说:“我们今天看谁最顽强,不怕困难,坚持下去。”上分腿腾越(山羊)课时我说:“看谁最勇敢不怕困难能过去。”随即安排练习。通过这种逐步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刻苦训练、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作风,在参加比赛时教育学生积极拼搏、不畏困难、团结合作、热爱集体、遵守规则、尊重裁判的优良品质。
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总之,我们的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有乐趣,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玩”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受到道德品质、作风等方面的锻炼和教育・在“玩”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3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等方法,以周口师范学院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的开展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其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随着体育产业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体育项目的发展也很迅速,体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甚至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展现于体育,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涵养,提高人的素质,规范人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为其优良的品德的形成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促进优秀品质的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财富,对其优秀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定义
德育教育从本质说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亲自指导下,教师以自身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处世准则、行为规范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二、在高校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通过体育项目实施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而且很多活动项目都是依靠团队的合作来完成的。这样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就可以让大学生明白只有团队协作才能达到目标的重要性,在团队合作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太自私自利,只看到表面利益而迷失自我,只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这样才可以不断的提高其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的理念
高校体育运动是一种具有竞争性、对抗性的运动。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对抗性的训练随处可见,有的学生为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会与其它同学产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矛盾, 为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们明白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深刻认识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髓和理念,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教育之意志品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意志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开拓学生创新视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学生优良的个性品德的形成。如在体育训练即将结束的时,增加些力量素质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其体制,也可完善学生的品质。
(二)德育教育之道德行为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就是对学生的优秀品质进行提高和完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而且可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异的道德行为。如在体育竞赛项目武术比赛当中见指导教师的第一件事就是行抱拳礼以示尊重。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令人瞩目的事迹,从而激励出学生顽强拼搏、奋勇向上的精神。用这些精彩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促进他们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比如1984年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获男子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记录。
(二)安排合作性强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变得极其重要,在协作性、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体育项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进行思想教育和性格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便于学生以后的社会发展。根据这些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培养出优秀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养成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比如在篮球比赛中,篮球场上进球多少以及得分高低讲求的是战术、团队协作而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只有每个人都振作起来团结协作、共同付出才能取得胜利。
五、小结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培养出新一代社会主义开拓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体育教师德育能力工作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水平,增强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方法与技巧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有效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充分地发挥体育学科的德育育人功能,最大努力的为学校培养人才做出贡献,为国家培养栋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如何与教学相互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55-58.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4
“一校三门”德育管理模式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也就尤为重要。随着“一校三门”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基于“一校三门”办学模式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
小学生年龄较小,尚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在三个校区间树立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明确德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由于“一校三门”办学模式是以年级组作为校区划分手段,将一年级学生统一在一个校区、二三年级学生统一在一个校区、四五六年级学生统一在一个校区,不同年级段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于德育思想的重构过程难免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可以使“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的小学的与教学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从而打破年级段间知识结构与思想的界限,使不同校区的德育教学融入到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中去,加强不同校区间德育教学的沟通与合作。
二、加强德育教学的体制建设
“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的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是否建立起了多校区德育统一管理机制。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当在各个校区间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层面设置统一性的德育领导机构,保证德育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同时学校管理层应在各个校区间构建相应的校区德育管理机构,根据不同校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管理需求,开展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应当加强学校管理层德育领导机构与不同校区德育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二者的纵向配合,完善小学德育教学的日常教学工作,明确管理层与各校区间的权责分工,提升“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明确各校区学生道德水平的差异性
“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三个校区的划分是以年级组作为划分依据的,由于各个校区学生年级组存在差异性,各个校区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道德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了实现“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小学道德教学模式的合理化开展,应当在明确各校区学生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三个校区的实际情况,对道德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尽可能地实现办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在道德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自主选择性,鼓励学生自行选择课后作业以及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于道德教学的学习兴趣,增添小学道德教学的教学活力。
四、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以年级组作为划分依据将小学生划分为三个校区,虽然在空间上存在校区分散的概念,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三个校区的小学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使多个校区形成网络化、信息化的大校园。“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学可以通过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实现多校区统一性道德教学。在设计道德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应当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仅应当引入高性能的硬件基础设施,保证道德教育平台的构建质量,而且应当优化平台设计,调动起小学生的浏览兴趣。在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的网络规范,结合学生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加以辅助与引导,从而突破多校区道德教学空间与实践上的限制,提升小学道德教学的教学质量。在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各校区间可以构建相应的电子校园系统,将本小区学生班级活动、学习状态、优秀事迹等内容在网络道德教育平台上呈现出来,通过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鼓励,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小学生的道德教学积极性。
五、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现阶段“一校三门”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德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为了提升不同校区小学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应当明确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合理开展小学道德教学。
参考文献:
[1]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5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渗透;策略与方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再加上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 地理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2.1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罗素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现在的初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出现了与中学生行为习惯极不相称的现象: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打架抽烟、脏话连篇、谈情说爱等等。表面看是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美丑不分、善恶不明,究其原因实质是我们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地理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它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要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以升华。
2.2 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只要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德育生长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渗透德育,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2.3 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2.4 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只要我们认真的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比比皆是,教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地理教学要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美”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感悟;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美和丑是相对的,欣赏和感悟美的对象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去感知美、去践行美,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2.5 融德育于课堂,不能喧宾夺主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6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结合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与不足,现代化市场的实际需求迫使中职院校立足于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出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相对而言,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这种差异性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更强技术能力、更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实现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但是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更是塑造学生人格、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的主要方式。体育教育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挑战,也拥有足够的正面能量,这种特质符合德育教育的内涵。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具有充分性与必要性的。
三、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迎接挑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与全日制高中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抗压性都相对较差,这也是造成两种体制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换言之,中职学生在面对挫折与挑战时更容易退缩,学生没有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变得丰满和完美。这就表示,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视困难与挑战,逐步改变畏难的心理和情绪,使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并积极的寻求应对措施。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体育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正视这些困难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和面对,最终赢得挑战。以长跑教学为例,由于身体素质的限制,多数学生并不能完成800米长跑,无法坚持到最后。显然,学生需要面对的挑战同时来自于心理和生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挑明这一点,在开始训练前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长跑中的具体感受提前告知学生。可以向学生描述在体力耗尽时自己心里的想法以及身体的不良反应,并向学生传授如何做好心理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这样的困难。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克服这一生理极限后的收获。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会将人体的第二次呼吸告知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正视体育中的挑战,并逐步去适应和克服挑战。这就有助于学生克服内心畏难的心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生处处充满挑战,只有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这就达到了扭转学生价值观的目的,实现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互结合的目的。
(二)传递正能量
此外,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传递正能量,通过正能量的正向力将学生引导成为具有正向意识、充满正面能量的优秀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宣导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本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值得推广值得学生借鉴且拥护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宣讲体育文化。具体而言,体育精神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竞争。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设计体现体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要在比赛前讲述比赛的要求,并做好公平公正的裁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感受到体育竞技具有的特点,才能感受体育精神。同时,教师也应该增设文化课程,通过宣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产生、体育精神的内涵等。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要在学生面前塑造自己正面积极的形象。简单地说,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这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但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模范。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要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正能量。教师在体育教学的示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而不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思授课。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时可能出现失误。此时,教师应该向学生道歉,并且更详细的讲述投篮的细节,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动作,向学生展示出自己严于律己的形象,并将这种意识和思想传递给学生。教师树立正面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实践不断研讨,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魏建强.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