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1

关键词:内涵;命题界定;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法类课程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小学课程教学专门探究的话题之一,其概念属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常作为策划、预设教师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则远不止这些,具有广泛的含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问探究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为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经验,文化通识、理论指导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结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文化素质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学要素、学情,对现代媒体资源、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设计语文教学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设计”一词,不但具有名词所包含的指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动词所涵盖的行为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语文教育发展而来的三级学科,其中心为“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或者是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另一个理论来源是从西方设计科学的发展而得来的,其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学”,或者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历时性的教育史,还要研究具有共时性视野的技术学,其主要的核心问题内容有:如何明细的界定语文教学设计的范畴;在鲜活的基层教学实践基础上如何将其规律性的精髓抽象出来;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辨析设计的现实语用、科学认知等等。另外还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方法,确立何种质量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标准,建立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对简单易行、通用的模型等问题。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明晰的命题界定。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概念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设计的解释有多种,如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种职业;根据相关要求预先制定某项工作的方案或图样;对某人进行陷害;设下某种计谋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被称为设计界。由于欧美国家关于设计界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所以设计的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以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主。所以从科技术语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工艺美术、建筑业、工商业等领域应用的较多。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设计也从传统的专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教学设计就是在其不断演变下出现的新概念。

在定义教学设计的时候,加涅曾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而从利于学习的角度安排程序、资源是教学系统的本质含义。所以提出最优的教学方法的学科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也称教学设计为教学科学,即教师按照正确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对教材、教学对象、总体结构、具体环节、整个程序等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将自己制定的策划进行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就是如此,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体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这些工作,预设好之后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课程内涵

为了对教学规划纲要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等作出了改革,同时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建设立项教育精品资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门小学教师教育,在这些小学教师教育课中有11门是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从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类专业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课程就包括小学教学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的示范性、基础性,还可以将语文教学设计看作是教师教育类的非中文专业课程。具体的说,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对应的课程教学,其内涵属于小学活动指导、学科教育的范围内[4]。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从课程教学、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系的构建、其内容的分析、其内涵的厘清、其意义的统筹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对其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2] 杨天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J]. 语文建设,2014,23:3-4.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在应用的同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多媒体在藏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表现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藏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任务,统筹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合,使教学的结果得到最优化。

二、多媒体对于藏语文教学的作用

1.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自我求知的动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多媒体技术利用图文、声像并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预设好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2. 巧妙解决藏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点。对于抽象的概念、定理,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通过分解重、难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点,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藏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多媒体在藏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搜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实现直观教学,图文、声像大大分解了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3. 课堂反馈多元化,彰显学生个性。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上交个性化的作业作为课堂反馈。允许学生采用个性化的作业来反馈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织作业形式,选择展现作业的内容,并从作业中得到最大的自我效能感,从轻松愉快的课下作业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4. 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中必定掌握的技能。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藏语文教学中运用图文声像的形式来充分训练学生的会话能力,吸引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想要说、愿意说、敢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媒体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汇总,为学生提供阅读藏语文的平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增加信息量的同时,提高阅读的速度。通过多媒体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写作能力锻炼的过程中,将文字与图像、声音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多媒体在藏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困难与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媒体在藏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可喜的。但是,多媒体在藏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远不及其他科目那样广泛,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造成多媒体在藏语文教学中应用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藏语文教师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多媒体技术了解不够,不能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二是藏语文方面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短缺,应用方面受限制。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3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要特征和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良之策。借助于调查研究和反思实践等主要研究方法,课题主持者经过了纯粹文本、专题网站、问题驱动、面向探究和发现建构等五个阶段的实验之后,逐步总结提炼出了“三主一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关于该模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课题实验者认为学科课程、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三者的有机整合是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环境 建构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

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

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

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

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特点;教学方法

为了缓解早期教育体制对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要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改革开始,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从语文学习思维角度出发编制教学改革方案,有助于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高中语文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综合文化素质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作为汉语言文字集中的一门课程,与其它高中课程相互贯穿着,学好语文也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生语文思维特点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从根本上来说,高中生感到语文课程学习难度,主要是期思维模式与课程标准不一致,尚未掌握科学的语文思维,才导致现实学习中出现一系列困境。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思维特点包括:

1、历史性。语文课程是立足于汉语言文字的教材内容,所有课题、教案都是用汉字语言描述出来,这些都具有历史传统元素。因此,高中生语文思维也带有历史性,从历史中感受语文教材内容,才可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内容,从历史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体会教材编写内容,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

2、灵活性。中国汉字语言多种多样,不同组合形式表达的语言含义也不一样,这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灵活性特点。为了展示语文教材固有的学习特色,高中生思维应当灵活多变,参照语文教材内容形式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才能理解语文知识的要点。当然,这对于高中生思维活跃性要求更高,如何灵活变动思维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3、系统性。语文是高中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语文知识必须注重系统层次划分,按照不同时段参与教学活动。一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初始期,学生刚刚接触语文教材,对学习语文要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认知;二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学生必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详细学习语文教材内容;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考核期,学生思维要灵活多变,结合高考大纲灵活地变换学习方法。

三、高中生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高中是学习生涯的特殊时期,尤其面对高考体制,学生往往承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对语文课程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方案,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准则,指导教师与学生参与课程学习。针对高中生语文思维特点,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工作,具体包括:

1、语言表达。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培养阅读语感具有辅作用。

2、学习情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创新改革。教师本身也要坚持创新改革,学习更多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为语文高效率教学课堂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结论

总之,语文是高中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构成,学好语文是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习目标。根据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呈现出来的思维特点,教师需适当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依据新课标准则建立更加完善的课堂环境。其中,灵活变换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模式改革,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瑾.浅论高中语文课创新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06)

[2]刘艳丽.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5

一、厘定教学目标,引领着力方向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清晰、偏颇,容易导致教师的课堂指向性泛滥或不明确,出现了语文课高耗低效、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等困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心中有目标意识才能更好地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进而达成预设目标。既然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在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中,就要以此为总则,具体将语用能力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制定当堂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指导课堂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四单元“名家笔下的小动物”。教材中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这样的文章无论是关注行文表达、语言风格或是谋篇布局等都是好的典范例子。但有限的课时安排和课堂容量显然难以承担兼得的重任,不愿取舍的话,难免出现重难点不分,求多求全的问题。因此,笔者在研读教材后,以语用意识观照文本内容,确定了总体单元教学目标为“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如何表达出自己喜爱之情的”,“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虽然在教学中舍弃了对于言语风格的较详细品读,而将课堂重难点聚焦于表达方式,但因为有了教学目标的引领,在落实教学设计时,就能尽可能地关注教学设计时是否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集中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课堂教学,提高模块效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此我们可知,学生语用能力的习得,途径就在于语文实践。语文的课堂教学虽然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教师应心中明确具有语用意识,以此不断地检验自身的教学设计和具体落实情况,及时进行反思、纠偏、改进等,才能优化教学模块,服务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实现与提高。鉴于课堂授课时间的有限性,教学内容的取舍安排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加考验教师执教的智慧。这也就意味着教学要适当地“放手”,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

除低段外,在教材单元设置中,都会安排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语言典范性并不逊于精读课文,但要避免师引导过多。教材编者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精读课文老师的引领下,将习得的阅读策略或者能力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实践中,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练习场域。例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中,《刷子李》一课,教师以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为着眼点,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将本单元中学习到的人物描写的阅读策略和对人物形象感受的方法等运用于学习这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中,将《人物描写一组》中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先进行回顾后充分放手,让学生以《刷子李》一课作为操练和小组合作的载体,教师只须起适当引导点拨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既高效集中,又践行了“生本理念”,使指向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作为总原则引领着教学过程的展开。

三、对接迁移训练,内化语用能力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结合语文能力学习的规律,学生要切实地习得语用能力,就必须经历“体验――概念――迁移”语用的链条,才能内化与巩固具体的语文能力。而且,语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表达,还包括各方面的运用。因此,教师有必要提供切实适用的迁移机会和训练内容,使学生得以完成习得链条,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标。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6

查看更多《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小学教学研究》编辑部

        无

        (1)我们在追求什么 无

        (4)本期视角:学科教育——清简: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薛法根

        (7)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展望——一种基于中观层面的分析与思考 仲广群

        (11)数学模型思想及其教学策略初探 费岭峰

        语文

        (14)关注语言形式 回归语文本色 孙宏琳

        (17)对话:在“平行”中敞亮——例谈教师话语权的理性复归 陈嬿竹

        (19)用小练笔,做大文章——对“小练笔”板块教学现状的观察与实施策略 王东明

        (22)传统美德 自主养成——略淡以团学教育促学生养成的一点做法 帅初根

        (23)文言文教学“四步曲”——以《伯牙绝弦》例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 李丽

        (25)小学语文“走学案”现象原因探析及矫正策略 贾亚东

        (27)提高语文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微探 陈瑶

        (30)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文学意识” 乔新

        (32)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 徐程

        数学

        (34)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孔企平

        (36)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教学《圆的认识》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祝恒

        (37)在活动中建构数学模型——《找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无

        (40)“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及反思 刘红专

        (42)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比的定义”的解渎、思考与启示 胡逸飞

        (44)巧用变式,追求高效数学课堂 张玉琴

        (45)让小学“数学日记”物有所值 朱军

        (48)经历抽象概括,实现认知飞跃——以《用字母表尔数》的教学为例 马兰

        (50)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的几何直观“保驾护航” 林迪

        (52)学生“凑方程”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对“还可以怎样列方程”的教学反思 彭永新

        (54)深度挖掘内涵,提升数学素养——以“小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教学为例 鞠久虎

        (55)留住那悄悄溜走的数学活动经验 赵玉梅

        其他

        (58)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郑筱睿

        (60)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徐伯权

        (62)让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学习美术 张江

        (63)放手让学生体验——小议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王晓爱

        无

        (f0002)《小学教学研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