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设计

在文学体裁中,一般不属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的文体就是散文,可见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是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不同的作者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的独特性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独特魅力,从语言文字切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体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养。

一、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文本出发,从作者出发,知人论世。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散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即注重语感培养、展开想象联想、领悟作品深层意蕴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第三,引导学生感知散文的语言美,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第五,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能读懂古代的散文和现代散文,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提高积累。教师在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后,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在朗读中感悟到情和景的联系,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散文的写作线索,领会抒情散文以情缀文、缘情写景的特点,增强阅读此类散文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散文鉴赏方法,从朱自清其人的生平入手,体会作者与其父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独特感悟。

二、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

散文是作者书写性灵的一种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把握散文文体的主体性特征,即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的流露,运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的感悟,是经过作家过滤以后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绝不单纯的是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朱自清本科的专业是哲学,这就决定着《背影》还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的体会,“背”自古以来就是力量、坚强的象征,而“影”则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怀念,是影射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情怀,因此,《背影》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脆弱以及生命易逝的独特的体悟;其次,要抓住散文文体的开放性特征。散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达方式可以论可抒情。在中学阶段选入教材的都是名家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美。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精巧的结构美以及所创设的意境美。传统的观念认为散文是“形散神聚”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却是“形聚神散”,通过文中“忽然想起”的照应,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颇不宁静的现实世界”、“和悦的‘采莲’世界”以及作者向往的“和睦、幸福的理想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思;第三,要抓住散文的散漫性特征。要从散文文体的弹性、密度以及节奏来整体的把握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文体的弹性就是指散文文体变化多端是一种扩大的艺术空间,散文文体的密度就是指散文的结构安排、意象的组合以及精当的文字;散文文体的节奏就是指散文的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安排,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就要抓住这一特征。

三、散文教学要突出重点

散文独特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文章突出不同的重点,但是,总体而言,散文教学要抓住两个重点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散文陶冶学生性情的特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如在教学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篇散文时,教师就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人文情感上,而不是引导学生过多的揣摩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再如,在教学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重点引导体会文人那种淡淡的情愫;其次,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通过思辨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哲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议论性的散文时,尤其要抓住这一特征。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与思辨中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兰亭集序》的时候,在理顺文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阅读李泽厚写的关于魏晋文人的一些文章,让学生加深对魏晋时期文学的认识即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四、结语总之,在散文教学设计中要把握散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分享作者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体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而不是过多的关注散文中的客体,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细读来领会和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之处,通过散文教学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魏丽娜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2004.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2

一、运用例子。举一反三

叶型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老所说的“例子”,可具体理解为:在教学中挑选包含着本质因素、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典型篇章、语段进行例讲、例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形成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举一反三”式课堂阅读教学类型.就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知识点,精心选择本单元的教学“例子”、教好“例子”。

比如,我们把《劝学》上成“例子课”,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诸如立论的结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据的典型性、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等都作了落实,再选择同体裁的三五篇文章,如《获得教养的途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说》等课文上成重要问题的讨论课,重要语段的评析课.知识点迁移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单元课题:一是立论的结构;一是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要求,对这两个师生结合“例子”共同讨论,并由感性而理性.昭示出一般性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通过“例子”举一反三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引向自学之路。

二、亦读亦写。读写结合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老的话把传授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形成实践能力,说得清清’楚楚,知识的传授应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亦读亦写,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设计,就是利用典型篇章.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出与课文有联系的写的内容,边阅读边写作,以读带写。其关键是以“写”促“读”。

魏书生在教授《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将整堂课设计为读、写两部分,先从读标题人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章.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启发学生“你现在最想反对什么”,学生说“反对一重男轻女、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从中选出了“反对重男轻女”为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写,再引导学生读文中自由主义的表现,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再导读自由主义的危害,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危害:读反对自由主义的立论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反对重男轻女的理由;……同时,让学生说时模拟课文的语言。如此这般,写的结构、语言依读而成,学生们认识到写好文章的关键在读好,从而刺激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启发、思考、质问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势,有目的地进人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阅读、写作、思维三合一,撷取、综合、表达有机统一.课堂效率由此而显现。

三、精兵简政,课文撮要

所谓“精兵简政”,就是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由一个具体问题引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由点及面.使文章的细节、部分、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又突出教学重点。在“精兵简政”基础上的课文撮要,就是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浓缩课文内容的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此设计尤适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辨析层次关系,理清内部结构,相应解决层次划分问题的能力;感悟文章意旨,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大凡教过议论文的老师,对此不言自明了。

四、避轻就重。化繁为简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及阅读问题时,说在阅读中“要研究、要考察”、“吸取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也说:“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无论叶老的“研究考察吸取排除”,还是吕老的“少讲,要有选择”,都是一个理――巧妙处理好重点、要点、疑点与学生的关系.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宁鸿彬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仅做了四件事:①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副标题;②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③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皇帝”上当受骗怨谁:④讨论研究: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文中的那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四件事,引导学生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这个精练的教学设计,正是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经典之作。

五、整体阅读,品析鉴赏

此设计适用于教学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评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精、美、妙。心理学中有个格式塔派,他们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强调整体组织的功能。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而存在的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注意其整体风韵,不拘泥于一情一景、一言一物,而应从它的有机组合中去品评,感悟出超于语言结构之外的新东西。如《雷雨》选读,教师在点明了背景、简介了概况之后,便设计了两个专题,要求学生进行赏析、评论:①品评周朴园的台词“哦”;②一个可以得最佳配角奖的“演员”。这个设计,离开了整体性、鉴赏性是无法完成的。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功能。

六、比较阅读,课内外结合

比较阅读教学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复习旧课,接受新课。以旧课教新课,既省时又省力,便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优化其知识结构。比较见优劣,比较出真知。有比较,才能找准知识点间联系,优化知识的内部结构,才能有效地检索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敏度、准确度。对此前人多有论述,不再妄言。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3

这位老师用的简笔画就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物质手段。当然,还有比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有关的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不过,具体需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应根据诗歌的实际情况,以用得巧妙、得当为上。运用情景教学可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

再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包含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隐居桃源,在低头采菊和仰望南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笆、南山形成一种悠然、恬淡、自适的意境。这需要老师点拨和学生的自我感悟,才能领悟到诗人表达的意图。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读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中的优美意境。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她的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大声朗诵。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晃着,真是悲歌慷慨!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有些诗歌,意象相对集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诗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诗的“诗眼”所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些诗,诗题便是诗歌的中心,如《春夜喜雨》。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理解这些关键词的意义、情感,全诗境界由此豁然开朗。

那么,在口语交际教学时又应该努力创设怎样的情境呢?应该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情境。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话题,努力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既能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又能有效达成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符合学生生活真实的情境。

我依据苏教版中学语文提供的话题“劝告”,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了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1.师:现在,你去找一个人,劝他参加义务献血。如果这个人你认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如果这个人你不认识你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个人可能会怎样反应?听了这个人的话,你又将如何回答?请你假想其中一种情况,想想、说说,再请同座位的同学扮演那个人同你演一演。扮演那个人的同学要好好想想,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认识这个同学,你会怎么说?如果不认识,又将怎么办?(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体验。然后,互换角色,再演。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2.自荐、推荐演得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

3.组织全班评议:他们说的、做的怎么样?为什么?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4

[关健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针对初中教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如何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文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一、良好的师生互动现象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与此同时,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更是为师生提供足够的双向互动的空间,是进行师生间交流共进,协调完成任务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务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现状,充分的发挥民主教学,保证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的地位,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精神。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应当化被动为主动,真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人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一味的被动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梯度性教学设计

在初中语文阅读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阅读的对象是课文,而进行阅读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的理解到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梯度进行设计,大致可以分为认读以及解读两方面。其一,认读环节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仍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同一个焦点上,然后再将问题层次提升,并使得学生共同进行解决,而解读环节则需要学生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及写作的表达方法,这样有层次的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进行初中教学中极为重要一个环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以及阅读教学梯度设计,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一步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甘其勋.运用文章科技引领学生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美学素养;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传播能力

中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阶段,是成才的基础时期。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其审美能力对语文教学起很大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学是一个美丽的事业,语文教师则是传播美丽的使者,不过,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很强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才能当好这个使者,才能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美学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美学素养主要包括美学感知能力、美学鉴赏能力和美学传播能力。其中美学感知能力和美学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才能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传播美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

2.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

2.1提升美学感知能力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领悟上,这既需要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又需要懂得从整体上去把握和体会,并通过语言描绘所体现出的形象去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美的感知能力要求教师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和因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也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把文字转变为具体形象,因为形象更能体现美,只有能感知美,才能获得审美愉悦。语文课文基本上都是艺术精品,具有代表性,内容多姿多彩,如诗词虽文字较少,其韵律和意境却是无比的美妙,在《春晓》一诗中,短短20个字,就把春天来临,作者春晨酣睡,闻听屋外鸟啼和满目桃花被春雨打落的美妙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还有散文,不仅文辞精辟,而且意境悠扬。

2.2提升美学鉴赏能力

美学鉴赏能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美学鉴赏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表象美丑的鉴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内在特性的深刻理解。美学鉴赏能力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美学知识基础,还需要鉴赏者自身有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作为鉴赏的基础。审美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认识活动,只有具备一定美的感知能力的人才懂得去鉴赏美,但人天生具有对美的追求意识,正如赞可夫所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中学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培养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在教授课文时,要认真揣摩作者的作文意图,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中的精神美和价值美。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美不一定就是仅指一切美好的东西,它同时包括了一些表象上并不美好的内容,比如说《》这篇文章中,其内容只能让读者充满对邪恶势力的愤恨,但文章仍然是美的,它的美体现在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意志上。

2.3提升美学传播能力

在具备美学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之后,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美学传播能力。首先是要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其次是准备好完美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来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具有创造力和美感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越学越有兴趣,最后达到把学习当作享受美的一种历程。再次是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教授知识时要语言精练、用词精准、声情并茂。教师创造性的语言,有时需要诙谐幽默,有时需要爽朗朴实,有时则需要富有哲理性。富有美感和创造力的语言总是能营造出浓烈的艺术氛围,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