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1

统计表明,在一堂课中,师生解决问题的时间一般占整堂课的51%,课堂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手段。但统计数据也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常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用语,有时这类问句竟占一节课提问的58%。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完成教学进度,满足于表面上课堂气氛的热烈,从而使得这类教育意义不大的(思维量少的)低效问题充斥课堂。同时,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占78%),又没有把思考方法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传授给学生;又有不少教师(占42%)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认知水平较低的记忆性的简单问题,而且这种分解总是在教师指导牵引下进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波利亚倡导的“从一般性问句开始,渐向较特殊的问句过渡”的问题系列设计的意识,更谈不上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因而缺乏科学性。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用“问题序列”这一不断深化的教学程序实施数学教学,收到颇为满意的效果。现将问题序列教学中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做简单的概述。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并通过主体内因发展思维能力,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善于设计问题序列,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法,培养习惯。正如波利亚所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将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消除困域、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问题序列设计应积极诱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习惯。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2

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策略;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26-05

一、引言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育资源。当前,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微课的培训、开发、应用等相关工作,各级各类的微课比赛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由于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低,微课作品的生成、传播、使用比较简单,很多教师乐于接受和尝试,当前的微课制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虽然微课受到人们的热捧,但由于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对微课内涵的深入理解,缺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致使很多微课作品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造成新的资源浪费。胡铁生老师在对500多名高校微课参赛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后指出:“能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先进微课教学设计理念指导的微课作品仍然缺乏。”[1](胡铁生,2014)

笔者在从事各级各类微课培训和大赛评比的工作中,分析、比较、评阅了大量作品,总结、凝练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一些主要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微课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观看、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是教育资源建设之重心由助教向助学转变的重要契机。”[2](杨满福,2013)。总体来说,微课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供学生课外复习,查缺补漏;②用于翻转课堂,起教授新知的作用;③用于拓展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无论出于何种使用目的,都需要明确:第一,微课的使用对象是学生,不是老师;第二,微课的主要使用时间是课外,不是课内;第三,微课的使用地点一般在家里、宿舍,不是教室。因此,学生看不看、看多久,教师无法直接监控。作为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微课要想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必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有用和有趣,否则无法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微课设计的核心原则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偏离这个中心,微课就很可能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的命运。

在微课的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有三层含义:

1.在视听传播的设计上,要用学生的眼睛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会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认真分析一下:学生需要看到什么?学生需要听到什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视听感受。

首先,从内容上看,学生在微课中最需要得到的信息是知识、技能本身,他不需要看到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并非教学内容的一些因素和环节,如教师个人形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乃至学习竞赛等传统课堂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省略的。微课不是课堂录像的微缩版,更加不是视频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因此,微课不需要展示教学活动过程,只需要展示教学内容本身。

其次,从画面和声音的制作方面,要学会用学生的视角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比如,在拍摄实验操作、乐器弹奏、手工制作、运动技巧等内容的镜头时,一定要从方便学生观察、模仿、学习的角度拍摄,顺着学生的视角采用俯拍、同侧拍等方式制作画面。画面要重点呈现学习内容,而不是呈现老师或者教学活动全景。同理,声音的制作要让学生听得清楚,感觉舒服,注意背景音乐可控等。

2.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

一个好的微课,要善于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用学生看问题的思路来引领教学内容的组织。比如,问题解决思路就是一种常用的设计策略。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微课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困难点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顺着学生的问题思路展开内容讲解,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此外,还可以灵活使用归纳总结、联系对比、案例分析、逻辑推理等设计思路。总而言之,要善于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按照学生的思维重组知识呈现顺序,真正做到在教学思路上“以学生为中心”。

3.在心理感受上,要有面对面辅导的亲切自然感

微课并非传统课堂教学搬家,也不是课堂授课的微缩版,它是一种能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的资源和工具,这是微课区别于其他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可汗学院的微课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是因为可汗学院的教学信息处理和呈现手段非常简单,仅仅利用了一个手写板。微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驾驭,在于教师充满人情味的耐心讲解,在于透过语言信号传递出来的亲和力、感染力。

当前,很多老师在制作微课时容易忽视心理感受问题。教师在录制微课时不注意调整自己的感觉,还是停留在上集体课、公开课、示范课的场景,声音会不自觉地变得生硬、呆板、不自然,让人感觉像是大会发言或新闻广播。也有部分教师不习惯对着计算机讲课,找不到对人讲话的感觉,因此语音缺乏自然感、亲和力,无法在情感上传递出和谐的旋律。微课是供学生单独使用、反复观看的,要传递出与集体教学不一样的,一对一教学的亲切自然感,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微课的感染力。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是“我在你面前,我为你讲解”。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微课的制作才容易取得成功。

三、微课设计的关键问题一:选题

微课的选题好比农夫选种,优良的种子辅以适当的耕种容易获得丰收,如果选了先天不足的种子则事倍功半,难以产生好的结果。因此,选题是微课制作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总的来说,微课的选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使用价值高

任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微课虽然制作技术门槛较低,但也要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因此,要选取教学使用价值较高的课题来制作微课。比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热点,平时需要老师反复讲解和强调的内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学生经常提问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微课的选题对象。“此类选题通过微课程的形式解决问题越快速、讲解问题越清晰,选题的价值也就越高。”[3](郭绍清,2014)

2.适合视频传播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选取符合视频传播特征的教学内容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微课的优势和作用。众所周知,视频是以连续的动态画面来呈现信息的,因此,一些具备“动态特征”的教学内容,比如:动作技能、操作过程、工作原理、变化过程等,就非常适合使用微课。此外,视频传播的两大信息通道是图像和声音,如果教学内容本身需要使用较多的图像和声音,比如:地形地貌、摄影摄像、广告设计、艺术欣赏、发音训练、乐器弹奏等内容,也非常适合使用微课。

3.内容相对独立,信息量不大

微课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小型教学资源,时间长度一般不超过十分钟。调查数据表明,超过6分钟的视频受欢迎程度直线下降。所以,微课的选题必须要小,内容少且相对独立。选题时,可以选取一个独立的小话题作为切入口,把内容讲通讲透,宁可“小题大做”,不宜“大题小做”。比如:“怎样写请假条”、“‘的’、‘地’、‘得’的用法”、“电话号码的读法(英语)”等选题就属于内容独立、体量适宜的选题。同时,一个微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般设定一到两个目标即可。目标要尽量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不要设计抽象模糊、大而空泛的目标。对于信息含量大的教学主题,则可以采用内容分解的方式,化整为零、逐一制作,最后形成系列微课。

四、微课设计的关键问题二: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体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4](袁振国,1998)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学策略,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微课的设计中,策略选择是核心环节,能够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巧乃至教学智慧和创意。

要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必须首先清晰微课教学的特点。第一,从教学内容的性质看,经由微课传授的教学内容本质上属于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第二,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微课中的信息流动基本上是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过程缺少双向互动;第三,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微课教学必须能够契合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微课教学的特点分析可知,微课教学本质上属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范畴。由于微课教学是一个经由视频向学生单向传递教学信息的过程,而且学生具备较大的主动权,所以微课教学的策略要重点放在激发学习兴趣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这两个关键点上。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相关理论,结合视频媒介传播的特点,微课教学可以重点借鉴以下三种教学策略,如表1所示。

1.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它指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能够起到把学习任务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相关联的作用。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说明性组织者一般是当前学习内容的上位概念,具有统摄、概括、包容当前学习内容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时候,三角形的概念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在讲解平抛运动的时候,自由落体运动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在讲解鲸时,哺乳动物可以作为该内容的先行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则与新的学习内容是平行关系,在教学中起类比的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比如,在讲解雷达的工作原理时,可以用回音现象的原理作为先行组织者;在讲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时,城市给排水系统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在微课教学中起到链接新旧知识的作用,这种链接是经由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的。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应用的方法是:先呈现先行组织者,再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最后梳理清楚当前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促进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微课的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视频信息可视化的特点,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可视化,方便学生理解。当学生能够顺利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理解、消化新的学习内容时,容易生发出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愉悦的学习体验伴随有意义的学习得以发生。

2.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自主性学习中,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最主要、最直接的学习驱动力。在微课设计中,巧妙的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统领学习内容,引导学习思路。

比如,在“一分钟大师”这个微课中,设计者依据幼儿的思维特点,用一系列问题不断触碰幼儿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你是从哪儿来的?”、“什么叫做受精?”、“是怎么钻到妈妈的肚子里的?”等问题的提出,在引领学生思路的同时,也巧妙地串连起教学内容,搭建起知识的框架。在微课中,提问、分析、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容易操作,教学效果好,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找准问题的内容以及提问的方式。一般来说,问题的内容最好处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难度适中,经由微课教学能够顺利解决。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同时,提问的切入点要尽量结合实际,不要单纯从知识的角度提问题,比如:结合社会现象、生活实践、学习需求、思想动态等角度来提问,这样的问题不枯燥、不呆板,容易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微课中有若干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巧妙地起承转合,让微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要被问题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部分。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微课是基于视频的单向信息传递,不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所以微课一般需要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内容的串接。

3.情景化、案例化、故事化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发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学习不应该与现实脱节而应该紧密关联。教学实践也证明,与真实情景相关联的学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注意力维持时间较为长久。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在微课中使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讲故事的策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关注力。例如,一个关于“青少年旅游团队接待技能”的微课中,设计者没有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把各种接待技能逐一罗列讲解,而是通过讲述一个青少年旅行团在行程中不断发生的故事(集合不准时、途中生病、人员走散、用餐不满意等),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青少年团队接待技巧融入其中,整个教学过程情景真实又充满故事性,内容紧凑不散乱,教学效果很好。

值得指出的是,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的,而视频非常适合用于创设情境、展示案例、讲述故事。很多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情景化、案例化、故事化的策略。比如,操作规范、文明礼仪、预防灾害、食品安全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人类经验)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发生的情景,只要教师用心设计是不难找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点的。

以上三种策略是微课教学设计中常用的策略,但教学策略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搭配,灵活使用。策略和方法本身充满了创造性,有无穷变化的可能,一个富有教育激情和教学智慧的老师更加容易因地就宜、因材施教,设计出学生欢迎的微课。正如焦建利老师所言:“教学设计、创意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是微课设计和开发真正重要的东西,它才是微课的生命力所在。”[5](焦建利,2014)

五、微课设计的关键问题三: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

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视频教学资源,必须遵循视频资源制作的规律,结合视频传播的特点来设计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才有可能做出受欢迎的微课。具体来说,视频主要通过两大感觉通道传递信息,一是视觉,二是听觉。

1.视觉信息的设计

在视频类教学资源中,通过视觉信号传递的信息量约占总教学信息量的80%,所以良好的视觉信息处理是关键。在微课中,视觉信息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处理,这与教学设计有关;二是画面的艺术性处理,与拍摄、制作水平有关。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微课的主要任务是把教学信息尽量可视化。视频的优势并非传递抽象的文字信息,而是传递具体、直观的图形、图像信息,特别是连续的、动态的图像信息。因此,把原先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较强可视性的画面信息,是微课设计中的关键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信息可视化方法:

(1)抽象概念形象化

微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很多概念,文本教材一般直接用文字符号来表达相关信息。在微课设计中,则需要把各种概念尽量形象化,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视频的优势,又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在一个“公车改革”的微课中,为了把一份抽象晦涩的政府文件制作成一个简单易懂的微课,设计者大量使用的手法就是具体概念形象化。在这个微课中,所有出现“警车”、“救护车”、“出租车”、“公共汽车”、“地铁”、“政府工作人员”等概念的地方,一律使用图形替代,使人感觉具体形象、一目了然;同时,在说明“公务性车辆”、“社会性车辆”等抽象概念时,灵活使用关系图、类目表等工具,清晰描绘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说明“改革的时间进度表”、“实施的对象和范围”等内容时,使用时间轴、饼图等图形工具增加教学内容的可视性。由于可视化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该微课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令人满意的。

(2)数字、关系图示化

微课的教学内容中如果涉及数据信息,图示化是最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把枯燥的数据关系转换成图形关系,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说明问题。灵活使用坐标轴、饼图、柱形图、曲线图等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易懂。此外,巧妙运用类比、比喻的手法来说明数据之间的关系,会使信息的呈现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我们都是纳税人”这个微课中,教师需要说明个人收入、税率、商品价格、税费等各种复杂的数据关系,设计者巧妙运用切蛋糕、分月饼、裁衣服等图示化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用叠积木、拆房子、坐飞机等游戏元素帮助展示数据的增加、减少过程,使人看得兴致盎然,学得轻松愉快。由此可见,图示、比喻的设计手法在处理数字类、关系类的教学内容时非常有用,容易让微课达到有用、有趣的教学效果。

(3)信息呈现动态化

视频最擅长表达和呈现过程性、动态化的信息,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发掘教学信息中可以“动”的元素和成分,加以恰当的设计和运用,就能制作出生动的微课(如表2所示)。

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动态性特征,例如体育教学中的动作技能、实验操作的过程、乐器弹奏的技巧、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等,直接使用视频来呈现教学信息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动态特征不太明显,比如:工作原理、技术路线、历史进程、发展思路等内容,需要设计者根据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合理安排信息的呈现次序,利用信息的动态呈现引领学生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展示教学内容。信息的动态呈现,既能有效展现事物的时空关系,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抽象程度更高,似乎与动态化沾不上边,比如写作方法、解题技巧、语法要素、学科理论等等。对于这类教学内容,可以从发掘人的思维过程的动态性入手,依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来安排信息的动态呈现。同时,还可以使用动态的图标、箭头、线条、闪烁等手法强调内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

综上所述,微课中视觉信息处理的关键是把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数据图示化、复杂的关系可视化、静态的信息动态化。简而言之,就是要把教学信息尽量可视化、动态化,充分发挥出视频媒介的优势。

2.听觉信息的设计

声音是微课用于传递信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优秀的微课中,声音不但用于讲解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情境,更是主讲教师展现语言魅力,彰显教育情怀的重要渠道。透过声音,教师的存在感更显真实而生动;透过声音,微课的品质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解说词

微课中声音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解说词,二是背景音乐。带解说的微课更加贴近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容易为学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微课中的解说词是对画面信息的必要解释、说明、提示、补充,不是对画面文字的简单重复。有些微课用画面呈现大量的文字信息,解说则是对照画面上的文字进行简单复述,这样的设计有大量的信息冗余,容易令人生厌。正确的做法是,画面信息的处理要尽量可视化、动态化,文字尽量简约,宜少不宜多。解说词则需要参照画面内容单独撰写,既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画面信息,又要能够起承转合,起连接贯通整个微课的作用。

此外,在解说词的录制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情感等因素。很多教师在话筒前面,说话往往感觉不自然,录制的语音给人以生硬、呆板、有形无神的感觉。因此,教师在录音前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感觉、心理状态,才能录制出效果理想的解说词。

(2)背景音乐

有些微课没有配解说,这类微课就应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背景音乐的选用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音乐的内涵是什么?每首音乐都有其创作的独特背景,也有其要表达的特定含义。微课选用的背景音乐应该与微课的内容相匹配,至少不相违背。合适的音乐可以衬托乃至提升整个微课的品质,如果不加分辨随便选用音乐,就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贻笑大方的情况。此外,如果微课中需要使用几段不同的背景音乐,除了注意内容的契合度外,还要注意主次分明,即以一种音乐为主,呼应首尾;其他音乐为辅,穿插使用。音乐过多易显杂乱,同一个微课使用的音乐最好不超过三种。

总而言之,微课设计要充分发挥视频媒介的优势,合理设计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有机结合两种感觉通道进行信息表达。视觉、听觉相得益彰,就像两条腿走路,既分工又合作。

六、结语

任何一种资源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深入分析它的特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优势,是教学设计取得成功的关键。微课教学设计要牢牢把握住几个关键特征:视听媒介、短小精悍、间接经验、单向传播、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意,就能够设计制作出优秀的微课作品。

参考文献 :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13.

[2]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5.

[3]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3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就是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性质。

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是指语文课程处处体现着人的情感和价值,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任何时刻它都是不可以孤立存在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秉持这一基本原则。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文界很多的知名教师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设计模式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基于何克抗老师对教学设计的分类,语文教学设计也相应的分出了三种类型,即:以教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主导―主体”的语文教学设计。

1.以教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模式是基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它的设计和考虑的焦点在教学以及教师身上,它突出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作用。这种语文教学设计强调教师整堂课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没有一点自己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被扼杀,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创新意识,只会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知识。

虽然教师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可是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学更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想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则这种以语文老师的教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必须要以新的视角来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2.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设计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十分契合课改的大潮流。

我认为在我国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堂实录最能体现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

魏书生老师他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纳入一个合理的结构,也就是画“语文知识树”,通过让学生自己画“语文知识树”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建构新知,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的理念。

魏书生老师的这些理念以及教学实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通过运用原有的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理解整合和建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在主动学习中有所收获,同时对自己做出了肯定,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质疑思考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并不是说老师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我们教师要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却是处处以学生为主,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重组旧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设计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为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乐于和喜爱语文学习。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老师由于对此教学设计的理念了解甚浅,生搬硬套导致很多语文课堂都是流于形式,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但讨论结束后他们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值得我们深思。

3.“主导―主体”的语文教学设计。

所谓“双主”语文教学设计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类型。该模式兼取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的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不同地方学校教育的实际以及不同类型的语文课。

在我国,“双主”模式的典范当属钱梦龙老师。

钱老师的语文课上呈现“三主”“四式”的模式。“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在备课中,钱老师主张不能只看自己的教学风采如何展现,自己预设的问题学生如何解决,关键是分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了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这么讲学生会不会有兴趣,可能有什么情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的为学生服务,语文老师才能更好地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主导―主体”的语文教学设计模式从方法和步骤来说,是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的综合,双主教学设计强调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设计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就能好的遵循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对语文教学设计类型的反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新语文课程提出了这样的基本理念:“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为了践行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重新确定自己在教学中应当行使的责任和权利。

因此,在我看来为了更好地适应语文教改这一浪潮,以教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类型不应再过多的被老师所采用。毕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只是一位帮助、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引路人和启发者。学生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完整的人,我们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满堂灌,教师一味讲,学生一直听的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语文教学设计模式,而应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在培养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对于“以学为主”和“双主”语文教学设计,我们无法片面的绝对的去说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好或者不好,关于一节语文课的设计我们也无法明确的界定其指导思想到底是“以学为主”还是“双主”。但不容否认的是,二者都是十分符合现今语文教改的思潮,重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去学习语文,开拓了思维,更重要的是也学会了如何去做人,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作为即将从事语文教学生涯的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吸取前辈的经验和理论,仔细琢磨教改动态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在进行实际语文教学设计时,我们不仅要树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而且也要树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是要更重学生学会知识,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的理念。我们应该谨记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是既“教书”又“育人”,既“传知”又“悟道”。同时也应结合具体教材,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实际针对性的语文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白雯.《教学设计模式的类型与开发》.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6.

[2]汪莹.《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4]钱梦龙.《主导・主体・主线[N]》.光明日报,1984-2-10(4).

[5]李海.《南钱北魏_语文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6]李景阳.《语文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鲍丽丽.《“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现代语文,2012.

[8]张军征,.《对我国当前教学设计模式分类观点的思考》.大同,山西大同大学,2004.

[9]范春静.《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初探》.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7.

[10]赵静红.《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5.

[11]宋晓梅.《浅议双主教学模式》.赤峰,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4

分析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二者整合的措施,指出应抓好情感教育环节。

关键词

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深入,教育技术也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教育技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可以将烦琐的教学进行简化,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教学重点,但是用多用少、如何用,因课而异。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它作为人文学科之母,有着普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进行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单纯利用教育技术很难取得较大突破。因此,探讨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意义重大。

2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的误区

2.1重技术而轻理念

在目前的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显著的误区,就是大部分教师重视技术的运用而轻视理念的表达。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技术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多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进行课本内容的展示,而忽视了文章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造成语文教学的浅显化和符号化。

2.2重手段而轻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和素养。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过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抛之于脑后,严重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使得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进一步弱化,情感体验也相对降低。这种重手段而轻目的的教学,使得语文教学的价值一步步缩减,长此以往,语文教育的意义便不复存在。

2.3重形式而轻内容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深入,教学形式的改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纷纷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改变形式的同时,对于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所以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也有部分教师重视的只是形式的改变,对于内容改进和完善做得却不到位。由于教学走上形式化,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更多的来自于情感的体验,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价值降低。另外,重形式而轻内容的语文教学,缺少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词不达意的情形。

2.4重视现代媒体而轻视传统媒体

在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传统的媒体,而开始重视现代化媒体。但是一味使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会受到影响,情感体验的深度也会削弱。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述,学生对于形象的把握便会固定;但是如果是传统媒体,学生会利用自身的想象去感受形象,这种感受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重视现代媒体,忽视传统媒体,虽然实现了具象化教学,却丧失了抽象化教学的美感。

3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3.1善用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手段

在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时,必须要强调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因为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带动课堂的生动化,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环节便会出现欠缺。在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适用性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适合使用多媒体的内容,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内容为主,技术应用为辅。2)适度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教学中适量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课程的技术化和空洞化。如果多媒体技术利用过多,会造成语文课程形式化的加重,会影响内容的深化。同时,不仅要掌握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还可以利用技术强化教学手段。这种技术强化主要包括两方面。1)技术利用要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技术才能为内容服务,课堂通过技术的应用而更加丰富精彩。2)利用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情怀的培养贡献力量。比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春天的声音的模拟,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朝气与蓬勃;也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对济南的冬天进行详细展示,学生对于书本中的知识会有更加真切的体悟,文章中的情感色彩会更加真实,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

3.2巧用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案

巧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也是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策略。传统的语文教学依靠的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虽然情感体验到位,但是感官不够具体。为了强化课堂的感官接触,可以巧妙利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如在教学自然景观类文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章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学生都会受到感官的刺激,对于自然的感悟会更加深刻。又如在教学对话式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文内容的当堂演示,通过有情感的语言诵读,学生对于内容的情感体验将会更加真切。简言之,巧妙利用媒体技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情感体验更加全面,那么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便实现了。

3.3应用媒体,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灵活进行教学设计也是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策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体验的情感不同,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教学进行的时候,可以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套用。灵活套用教学设计,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其他设计实现当堂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灵活利用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的衔接更加自然、更加流畅,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得到升华。比如在进行七年级语文《春》和《秋天》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对比的手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对文章进行分别讲述,但是因为《春》和《秋天》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而且又都有季节性的描写,所以二者在讲解中会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又因为这两篇课文描写的是两个不同的季节,在具体的景物描写方面会存在差异,所以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可以活用彼此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会更加丰富与具体,教学的美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4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要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中,应坚持技术始终为情感教育服务的理念,使语文教学更有特色、更有效果。

作者:杨晶晶 单位: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素冰.高职语文教学中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6(5):79-81.

[2]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3):43-49.

[3]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0-114.

[4]徐曙.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201-202.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5

【关键词】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阐述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主宾混淆,用语含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目标的设定既然已经缺乏科学的根据,目标的阐述又含混不清,这样的教学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 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呈现如下模式:(本文只涉及目标的设定和阐述)学习需要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内容,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生特征指影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知识准备,生理、心理准备,以及诸如智力才能、学习动机、生活经验、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 2.缺乏当代学习论的理论指导,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oPiaget)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而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是养成情感、态度,都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目前语文教学界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认识,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教学效果贫乏。究其根源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认真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外部环境、设备、信息等因素的辅助功能,在客观上不是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是走了形式。更坏的情况则是有些教师从经验出发,完全走向了演绎结论、灌输观念的“填鸭式”教学境地。

 3.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混淆、用语含混,使语文教学目标难以付之课堂实践,并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学检测的盲目性

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阐述中必须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下面分析两例不当的阐述方法;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清晰,才利于课堂落实,课后检测;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才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检测带来盲目性。针对以上提到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和阐述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途径,供同行参考:一是切实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依此制定教学目标,反对经验主义。学习需要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构成了总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即为了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这里要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先决技能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操作过程。这样才有利于避免教学起点过高,补足知识结构,适应建构知识的心理机制;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初始技能、学习兴趣及相关的经验、动机、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切实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理论的指导下严密地进行,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二是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钻研流派众多的学习理论,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才利于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避免使课堂教学走入灌输或发问的极端。三是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阐述利于教师的授课和检测,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测。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真实性 平实性 个性化

教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教学的结果,而在于实现教学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何谓“堆砌型”、“放射型”?所谓“堆砌型”是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大量内容拼凑在一块,虽然重点繁多,内容繁杂,却毫无章法,只是简单堆砌。即使一节课下来,看似整堂课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能真正习得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落入了“哪里都是重点,哪里又都不是重点”的俗套;而所谓的“放射型”则偏重于某一教学重点,教师围绕这一重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其课堂大部分内容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讲解这一重点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以点带面,合理地布局课堂结构,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要重视课堂结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避免胡拼乱凑。

二、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课堂。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都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等,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适度”这一原则,既不过分,又不缺少。笔者在执教生涯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上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课上得尽善尽美,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思路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地追求课堂效果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上课不是“秀场”,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表演,有的时候缺憾未必就是失败,语文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缺憾、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解决。我们要记住一点: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越多越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表面上看似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上结合了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像等手段,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但试问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暴露出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我们借鉴其他老师或者是网上名师的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例如:笔者曾经旁听过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教案,照搬这个教案,本以为效果会出奇地好,但结果却是学生们昏昏欲睡。深究之下,原来是该教案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可见教师在利用网络媒体引进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懂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生搬硬套。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境,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六、结语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淳朴、真实的,并非以上所列举的华丽、作秀、堆砌、模仿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追寻、积极探索,开辟一条最适合自身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翠萍.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初探[J].东方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