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现象范文1
但从月度和环比数据上看,喜悦的背后暗藏着些许隐忧:一是2009年四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0.7%,比三季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尽管有上年基数较低的因素,但这一增长率显然已达到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意味着经济运行有向过热区间运行的风险。二是物价指数实现全面转正,通胀预期明显上升。12月份CPI同比增长1.9%,与11月相比上升1.3个百分点;PPI结束连续11个月负增长,同比上涨1.7%。此外,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出现了明显上涨,资产型通胀风险凸显,这也是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有的现象。三是在大规模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行业出现新的过剩产能,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困难。而且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实业投资的吸引力在减弱,目前实业投资主要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主要由政府来主导,民营资本有从实体部门向虚拟部门析出迹象。
对于上述经济运行中隐患的根源,本文认为,除了经济运行过程中长期固有的体制性因素外,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超强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刺激方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种经济刺激方案在推动经济迅速复苏的同时也掩盖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并加重了原有的一些问题。例如,刺激方案的资金多数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项目,而这些项目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复苏成为“无就业的经济复苏”,让为保就业和社会稳定的8%的经济增长目标变得意义不大;和私营部门相比,刺激方案严重倾向于基础设施与国有行业,加重了原有的不平衡,也造成部分行业投资的浪费;刺激方案需要各级政府巨大资金的投入,由于经济衰退引起的税收不足,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的融资负担加重,从而更大程度地依靠土地出让来创收,助推房价飞涨。
正是基于上述可以说天生就具有的弊病,决定了这种建立在强大的刺激性开支和充裕的流动性基础上的经济复苏甚至繁荣将难以持续,经济结构和通胀压力将会随着刺激性政策的继续实施而与日俱增。因此,这种强有力的刺激政策总有一天将要转向或退出,回归正常化。进入2010年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胀压力与日俱增,要求政策转向的呼声也日趋强烈:一是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日渐增大,通胀预期有所加强。首先,受去年11月以来的季节性冰冻气候以及北方雪灾冲击,肉类、蔬菜等食品价格强劲上涨;而近期烟酒、饮料、乳制品等非食品价格的普遍上调对CPI构成一定上涨压力。其次,全球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受经济持续复苏影响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持续加重。再次,2009年物价低位运行造成的同期低基数,将导致今年上半年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由“下拉”转为“推升”,并在6月份、7月份达到1.5%的峰值。下半年随着基数值逐渐走高,翘尾因素正效应将逐渐回落,明年全年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约为0.7%,将大致呈现“∩”型状态。最后,2010年信贷继续较快投放和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将推动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推升物价上涨压力。据统计,今年1月份第1周,银行贷款增长就达到了惊人的6000亿元。二是发达经济体CPI急剧回升,全球通胀魅影隐现。去年四季度以来,通胀已从澳大利亚、中东等资源经济体迎面扑来,并席卷了印度、越南和印尼等新兴经济体。而英国去年12月份CPI达到2.9%,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中期通胀目标水平;美国12月CPI达到0-9%,高于11月的0.5%,也是2009年2月以来最高。
宏观经济现象范文2
关键词:宏观经济;银行信用风险
美国经济一向都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但是自去年九月至今,以次级房贷为诱因,美国经济发生了大幅波动,由此造成了严重后果。实体经济的恶化必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不利影响。回顾历史,1929年10月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韩国等都在经历了一个经济快速增长、资产价格快速上扬和信用快速扩张的阶段之后,金融体系却遭遇了一场全面危机。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周期的循环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极其巨大的影响。对于经济可能发生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吸取各国之经验教训,提前做好准备,控制信用风险,防患于未然。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机制以及各个相关因素进行传递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等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下面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选择
在变量的选择上,本文选取不良贷款率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来反映我国历年的信用风险状况。由于众多影响因素不可量化以及某些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本文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从信用风险、宏观经济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考虑选取了7个指标。统计年份从1993-2007年,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比较晚,因此数据有限。具体如下:
(1)信用风险通过不良贷款率(Y)来反映:其反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沉淀情况。
(2)GDP增长率(X1):反映我国经济总体波动情况。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2):反映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的变化情况,从一方面反映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4)进出口总额增长率(X3):对外贸易活动规模变化情况,从一方面反映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5)通货膨胀率(X4):从一方面反映原材价格变化情况。
(6)M2增长率(X5):反映每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
(7)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率(X6):反映我国企业总体盈利变化情况。
注:本文的相关指标数据都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金融年鉴》并加以整
理所得,部分来自施华强(2005)《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
根据所选的指标,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由实际观测值构成,为参数向量,为随机误差向量。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需要说明的是: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总是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同向变化;由于我国体制的关系,我国政府总是在经济向好时控制货币投放量,而在经济出现向下的趋势时加大货币投放量。且不良贷款率通常是滞后与经济变化的。因此,本文假设:
H1: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
H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
H3: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
H4:通货膨胀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
H5:MZ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
H6: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
(三)多元回归及实证分析
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在经过对方程一系列的检验之后,本文得到如下模型结果:
通过t检验发现:除X3(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以外其余解释变量均通过了置信度5%的t检验,说明除了假设H3(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不支持外,其余假设都得到了支持。本文对历年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的结果得出:
(1)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假设H1成立,GDP增长率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在我国总体经济情况较好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比较小;而当经济运行情况不良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即经济稳步增长时,随着信贷不断增加,风险在不断积累,至经济增长放缓时,风险逐渐释放。我国商业银行应防范在“好”的经济环境下的风险积累,降低贷款集中度,控制风险。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假设H2成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高,说明企业投资意愿较强,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这一时期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反之,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低时,说明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扩大再生产,或者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可能恶化或者仅仅能维持当前水平,此一时期的不良贷款率可能出现上升趋势。
(3) 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没有显影响,假设H3不成立。当对两者单独分析时,两者呈现出负相关。但是综合各指标进行分析时,没有进入最后的回归方程。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变量可能主要通过其它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间接影响,直接的正向影响很小。我国贷款主要流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导致国际经济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不大影响。
(4)通货膨胀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假设H4成立,明通货膨胀率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在通胀率高的时候,银行信用风险比较低。不良贷款率对过去的违约事件进行统计。当政府对通货膨胀率开始重视,并进行有效的调控时,通胀率趋势开始向下,而总体经济发展速度趋缓,违约概率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密切注意通胀率变化,一旦发现通胀率有异常变化,商业银行就应进行适当的信贷政策调整。
(5)M2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假设H5成立。当银行的索取权受损的时候,银行就会有更大的投机冲动。由于这种效应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变得更加强烈,银行的风险程度将会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出现。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经济增长放缓,违约率增加的同时,制订更加严格的信贷政策,以减少损失的发生。另一种可能是,由于我国的货币投放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当经济增速放缓,政府出于维持经济稳定的考虑,采用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投放,来刺激经济。
(6)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假设H6成立,表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率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所以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当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利润下降时,其偿债能力随之下降。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993年至2007年数据的分析表明,在这15年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当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往往伴随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下降;当经济速度缓慢时,信用风险也往往有所增加,即存在一种亲周期性。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我国商业银行参考:
1.建立健全全社会范围内的征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早建立健全包括受信企业的历史信用数据、项目效益、贷款用途及还款意愿在内的一系列数据,以便借鉴过去的经验,将受信企业借款后一个阶段的经济波动影响完全考虑进去,降低贷款信用风险。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制定更加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不能随着经济的波动而盲目的放松或执行更加严格的信贷标准。3.加大对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反映宏观经济波动的指标,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前反映宏观经济走势的指标,将会对商业银行下一步的信贷政策提供指引。4.进一步完善风险量化管理。商业银行要将宏观经济波动因素考虑进去,最终要落实到风险度量上去,使风险控制做到量化和动态化。5.加快金融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单调,造成起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极大,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探索出适应我国情况的新产品、新工具,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的波动。必须注意的是,在信贷衍生品开发运用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2005
宏观经济现象范文3
关键词:短期资本;MCMC算法;Bayesian估计;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0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01
一、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过去六年的时间,其产生的后续影响依然弥漫在大部分国家上空。为了应对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各国都及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虽然各国经济目前大多没有恢复到预期的增长,但各种措施保证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在新兴市场化国家恢复增长后,大多数国家也开始逐渐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宣布自2014年11月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全球低息环境和充裕的流动性仍将持续一段更长时间,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资本实现跨国之间的流动已不可避免。
宾建成和詹花秀(2013)发现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外溢性十分明显,大量超发的货币流入到本国实体经济与资产市场的并不多,一部分货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滞留在美国银行体系内部,另一部分则流向了国际市场[1]。短期资本自身具有的逐利性,必然会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而新兴市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化国家,必然在短期内会吸引大量资本的进入。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大量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经济体虽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我国产生通胀和资产价格上升的压力,短期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各个国家之间频繁的流入和流出,这无疑会使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波动,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研究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这为我国是否能够及时抵御和防范由于大量资金外流而导致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评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快了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国际短期资本在我国流动日益频繁,这一现象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至今,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流动进行了分析,但总的来看,学者们的研究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描述性分析阶段。此阶段主要集中在1996―2006年,1994年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部分学者最早意识到研究短期资本流动的重要性。管涛和曾卫京(1996)最早研究了国际基本流动对我国外汇供求的影响,提出完善资本项目管理对防范资本流动的重要性[2]。冯菊萍(2000)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了管理政策[3]。干杏娣(2002)概括了当代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发展的特征,探讨了其对本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4]。季旭东(2004)从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效应的角度分析了短期资本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5]。
实证分析阶段。从2006年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对短期资本流动性进行分析。王世华和何帆(2007)较早的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及其规模、影响资本流入和流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6]。兰振华和陈玲(2007)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进行了测算,并采用了协整理论对影响短期资本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7]。黄志刚(2009)开始采用VAR模型和其中的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结构进行分析[8]。陈瑾玫和徐振玲(2012)综合了测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方法,同样采用了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9]。
此外,还有众多的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方法除部分学者使用文字性分析以外,大都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理论等方法。但传统的VAR模型假定VAR系数以及扰动项的方差是不变的,这种假定显然是很难符合实际情况。在国内,目前对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时变参数分析暂未出现。基于这个原因,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冲击效应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早期人们对参数平稳性的考察主要采用邹检验(Chow test),但其分段的假定并不十分合理,现实中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存在一种渐进性,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去捕捉这些渐变的信息。TVP-VAR模型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较为流行的估计方法,使我们可以用一种十分灵活和稳健的方式识别经济结构中潜在的可能性变化。Cogly和Sargent(2003)最早对VAR模型进行了拓展,允许参数发生变动并将新模型对美国二战后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为了估计上的方便,他仍将新息冲击的方差设置为常数[10]。为了进一步拓展模型的适用性,Primiceri(2005)在Colgy和Sargent的原有模型基础上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考虑了VAR系数和误差项方差的时变特性,并将该方法运用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1]。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该模型的性能做了详细的分析。D’Agostion et al.(2010)通过使用美国宏观经济数据将TVP-VAR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传统的VAR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TVP-VAR模型具有更加优良的效果[12]。Nakajima(2009)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对日本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TVP-VAR模型的稳健性与CP-VAR和STVP-VAR模型进行了比较,通过使用边际似然函数的方法,发现TVP-VAR更加具有稳健性[13]。
在国内,对TVP-VAR模型的研究和使用才刚刚起步。最先由罗毅丹(2010)运用该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和GDP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结果[14]。孙焱林认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实践时导致建模参数不稳定重要原因,并使用TVP-VAR模型对徐高(2008)的数据重新进行拟合,成功解决了徐高文中提到的“斜率之谜”现象,得出具有时变参数的VAR模型在拟合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方面更为精准这一结论[15]。可见,TVP-VAR模型与传统的VAR模型相比优势明显,充分利用新模型的优势无疑是有利于推动实证研究的发展。
三、TVP-VAR模型描述
(一)TVP-VAR模型的构建
Sims(1980)认为,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经常用于识别传统结构模型中参数的唯一约束是不合理的,作为一种可以替代的方法,Sims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结构性方法来寻找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新的建模方法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16]。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所建立起来的模型,它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此后,VAR模型在很多研究领域中均取得了成功。但是,VAR模型也存在着不足,即参数过多可能导致模型无法识别这一问题,只有所含变量较少的VAR模型才能通过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当存在大量的参数需要估计时,需要保证样本也具有足够的数目,当样本容量相对较少时,大多数变量估计出来的值的偏差较大[17],而且由于VAR模型当期关系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误差项相关关系的结构中,产生的脉冲响应因为新息不能被识别为内在的结构误差,因此无法给出较好的结构性解释。另外,VAR模型是常参数模型,很多证据表明,在经济系统发生大的结构性变化,VAR模型参数不稳定,这些缺点严重束缚了VAR模型的进一步应用[18]。此后VAR模型的演变也基本上均是围绕以上不足的条件下进行完善和发展的。
Primiceri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模型扩展为允许截距、系数、方差和结构影响都随时间变动的TVP-VAR模型,并迅速被一些学者如Nakajima应用到宏观经济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随机波动的假定会由于参数过多而使得似然函数难以估计。为解决这一难题,学者们普遍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并将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MCMC)引入到了该模型中以方便去估计后验概率密度函数。在TVP-VAR模型中采用贝叶斯估计的优势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贝叶斯估计可以通过对先验概率的合理选择避免不合理区域产生的峰值的影响;第二,贝叶斯估计中观测数据被看成是唯一的,模型的参数作为随机变量以某种概率分布的形式与似然函数相结合;第三,贝叶斯估计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有效估计含有高维参数空间和非参数性质的模型。
(二)MCMC算法简述
四、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说明
总的来说,我国采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目的基本围绕经济持续增长和物价稳定两个方面。因此,本文采用产出和物价水平衡量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王世华等学者认为,国内外利率差是影响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故本文引入国内外利率差作为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指标。本文研究的样本跨度区间为2006M1―2012M12,该样本区间恰好涵盖了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在国外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季度数据,但由于我国可获得的季度数据较短,不能满足具有高维度参数空间的模型估计,因此本文采用了月度数据。综上考虑,本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包括四个变量:国内外利差(LC)、短期国际资本流动(DQZB)、产出(Y)和通货膨胀(P)。其中,国内外利差采用国内银行业同业隔夜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与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的差额表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采用较常用的非贸易及FDI的资本流动表示①。通货膨胀率指标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由于我国GDP没有统计月度数据,对其进行转换会随着不同的操作方法而导致数据出现人为的扭曲,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变量②,通过X12方法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指标进行了季节调整,同时为了减少指标数量级对模型的影响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并将对数结果乘以100。另外,为表示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本文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均进行了差分处理。文中数据除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外,其他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模拟(MCMC)
参数估计的后验均值、标准差、95%的置信区间、Geweke收敛诊断值和无效影响因子。从Geweke收敛诊断结果来看,所有结果均不能拒绝收敛于后验分布这一原假设。除了(∑h)2之外,各个变量参数的影响因子均很小。就(∑h)2而言,其最大值也仅为232.80,接近235,这表明通过MCMC方法模拟20000次可以获得至少85个不相关的样本,对于进行后验推断的样本数目已经足够。
(三)时变参数脉冲响应结果
TV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的优势在于能够捕捉到经济中渐变和突变等信息,图1描述了在滞后1、2、3期脉冲响应随时间动态变化。
1.利差与短期资本的脉冲响应
先考虑利差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给利差一个正向的冲击,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利差对短期资本的影响的恒为负值;在滞后2、3期时,短期资本会在0附近上下波动,且在滞后3期时波动更加明显。可见,利差的变化会导致短期资本流动产生明显的波动。再考虑短期基本流动对中美利差的影响,在初始给短期资本流动一个正向冲击,我们会发现短期资本流动在各阶滞后期下,其影响均为负值。在不同滞后期下的差别仅在于影响程度不同,在滞后1期时最大,滞后3期时最小,但差异较小。从图1可以看出,在滞后3期时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负值,其恰好发生在2008年11月左右,而当年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从10月份的2.13%大幅下降到0.53%,该脉冲响应结果捕捉到了这一重要信息,故短期资本的流入可以缩小中美两国之间的利差。
2.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下,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滞后1期、3期时冲击为正,在滞后2期时冲击为负。同时,我们会发现在2008年11月左右,各个滞后期均捕捉到了一个向下的冲击。另外,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存在一个持续性的冲击。可见,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短期资本的流入无疑会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正向的作用,即输入性通货膨胀,这同时也印证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外溢性。
3.短期资本流入对产出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下,短期资本流入对产出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差异,且该结果与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论恰好相反,即在滞后1期、3期时冲击为正,在滞后2期时冲击为负,且在滞后1期、3期时捕捉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产出影响这一信息。可见,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产出的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滞后期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006年11月、2008年10月和2011年11月这三个时期,分别代表中国经济繁荣时期、危机时期和危机后时期的脉冲响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冲击路径以及效果的差异性。
利差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滞后10期后对短期资本流动出现负向冲击且持续增加;短期资本流动对利差的影响均为负值,但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至今对利差的负向冲击更大。短期资本的流入无论在哪个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冲击,并且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期冲击效果更为显著,在滞后2期是冲击幅度达到了0.3。短期资本流动对产出确实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危机后时期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冲击幅度逐渐减弱。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资本流动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波动,这与短期资本流动的逐利性不无关系。
五、结论
本文采用能够同时捕捉区制变化和渐进性变化的TVP-VAR模型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捕捉到样本中的重要信息,而传统的VAR模型则无法识别;利差的变化会使资本流动产生频繁的波动,资本的流动又能减少中美两国的利差;短期资本的流动对我国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发现,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上,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的传导机制在金融危机前后出现了显著的差异。综上可见,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弱,各国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更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避免资本短期内的大量的流出而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宾建成,詹花秀,王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
[2]管涛,曾卫京.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外汇供求的影响[J].广东金融,1996(9).
[3]冯菊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0(18).
[4]干杏娣.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本外币政策及其协调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2(6).
[5]季旭东.短期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4(7).
[6]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07(7).
[7]兰振华,陈玲.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4).
[8]黄志刚.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结构分析:2005―2008――一个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1).
[9]陈瑾玫,徐振玲. 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家,2012(10).
[10]Cogley T. and T.J. Sargent, Drifts and Volatilities: Monetary Policies and Outcomes in the Post WW U.S., New York University mimeo, 2003.
[11]Primiceri,G. E.,Time Varying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and Monetary Polic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2(2005), No.3,pp. 82-852.
[12]D’Agostino,A.,L.Gambetti, and D.Giannone, Macro-economic Forecasting and Structural Change, ECB Working Paper No. 1167, European Central Bank, 2010.
[13]Nakajima, J.,M. Kasuya,and T. Watanabe, Bayesian Analysis of Time-Varing Parameter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and Monetary Policy,IMES Disscussion Paper No.2009-E-13, 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Bank of Japan, 2009.
[14]罗毅丹,樊琦.一种新扩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应用[J].统计研究,2010(7).
[15]孙焱林,陈普,熊义明.贝叶斯视角下时变参数VAR建模――兼论“斜率之谜”[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0).
[16]Sims,C. A.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Econometrica, Vol. 48(1980), No.1, pp.1-48.
宏观经济现象范文4
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扮演了“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由于双方缺乏充分的交流,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及时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而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口头表达”能力不容忽视。有的学生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但是让他站在讲台前把他的想法讲给全班同学听,他就显得很紧张,说话断断续续,不敢正视观众,浑身冒冷汗,有的学生甚至压根就不敢登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上讲台发言的机会。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等形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当众演说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帮助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比,宏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离现实太远,非常枯燥。因此,通过在教学中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近年来贸易逆差的原因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
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教材。目前在国内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所用的教科书和教学案例几乎都是源自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实践所编写的,因而国内学生对此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即使有些教材和案例教学加入了中国案例,但是并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的理论假设及适用条件作详细研究,这就使得教师往往在花费了很多课时讲解一个案例之后,学生还不能够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较为专业的研究判断。因而,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教材。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与许多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相比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
2.忽视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全面分析某一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在国内高校中除个别学校教学手段先进外,大多数高校缺乏进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现代化实验室。事实上,欧美高校经济学专业一般都把学生参加案例实验作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验来掌握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而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匮乏,难以做到这一点,从而造成宏观经济案例教学手段非常落后。
三、完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1.组织选编我国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为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宏观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和解决我国的相关宏观经济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例如,可以设计“中国经济实力的估算”、“从实践中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估算”等案例,并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2.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3.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选派担任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教师到国家统计部门、财政、金融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或实地调查研究,去外校听课、讨论以及参加假期培训、讲座等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使教师对宏观经济案例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鼓励教师走进实验室,掌握相关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软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更好地开展宏观案例实验;最后,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单位去实习或调研,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以丰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4.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宏观经济学理论包含有大量抽象的图形,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并不是太好。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使图形中的曲线一步一步演示出来,这样整个宏观经济理论的推导过程一目了然,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就可以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
[2]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1
[3]斯腾伯格.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4]萧灼基.以宏观经济学方法研究现实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7,(2):2
[5]张元鹏,刘元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27
[6]任保平.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视角下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5):42
[7]陈银娥,刘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80
宏观经济现象范文5
虽然中国内地外汇储备体量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除美国),但相较2014年6月的外汇储备高点,已经减少了近1万亿美元。
在2016年11月到12月间,经济决策层的智囊部门就外汇储备是不是“保”3万亿美元这条线有过争论。而在今年1月,外汇储备真的掉到3万亿美元以下后,央行及其相关的外汇管理部门都尽量低调地处理这个信息。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是:不用太在意一个整数关口,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有很多。
的确,3万亿美元不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但有关部门对它有意的漠视,却说明决策层对货币和外汇政策在2017年年初有了一些变化。
有关部门为了应对特朗普上台后美元出人意料的越发强势,而抛出美国国债和美元,以对冲人民币过大的贬值幅度。也就是花外汇储备以稳定汇率。这种策略对货币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外汇储备量消耗比较大对内有收紧流动性的作用。
你还记得若干年前人们对外汇储备的恐惧吗?那时候由于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中国又采取强制结汇的管理制度,所以,在贸易项下出口企业通过顺差获得更多美元,然后被强制结汇,央行此举引发更多的人民币换取企业账户上的美元。这种情况导致中国经济产生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当时,经济决策层的解决方案是,在资本项下放松管理,同时也推进对资源型产品的进口比率。
当时,在各种信息口径中,外汇储备被描述成一种“坏”东西,它导致中国资源价格扭曲,以至于各个经济部门资源分配效率低下。高外汇储备还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房地产泡沫。
有的通俗财经作家甚至把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解释成美国的“阴谋”,似乎美国人是故意通过汇率游戏侵占中国人的劳动、坐享其成(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才证明并不是这么回事,美国人恨死这种贸易逆差了)。甚至有经济学家建议把外汇储备平均分给普通居民(我怀疑这是媒体误传),而在宣传中忽略了高外汇储备也是中国投资的基础和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保 证。
由于信息鞑サ墓芾硪约叭嗣强山邮苄畔⒌母丛有韵肮呶侍猓中国关于宏观经济内容的传播总是具有比较强的单边性,也就是说,一定要分出某一种宏观经济现象或者某一类市场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但那些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它们总是带着两面性。一段时间确认为“好”,另一段时间确认为“坏”的事,在资本市场中最为多见。外汇储备似乎也是这样。
对外汇市场的单边性认知有什么坏处?那就是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和贬值周期的认知相当僵硬,比如从2005年到2015年10年中,人们始终对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在2015年下半年,由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而做出贬值调整,人们对人民币则出现长期贬值预期。这也是很多中国居民在2015年年底到整个2016年都在想尽办法把手里的现金尽量多地换成美元并寻找海外投资机会的原因。
宏观经济现象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9―02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相关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是深入学习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而言,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1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困境
1.1课程层次定位不清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在国外,本科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一般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大一学习初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到了大二、大三再学习中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少数攻读研究生要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才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国内,近年来随着经济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力度的加大,很多师资力量较强的985、211高校已经开始遵循国际惯例,给大一学生开设初级宏观,给高年级学生开设中级宏观,给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并且一般都采用引进版教材。但是,更大数量的地方普通高校受到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采用传统做法,本科阶段只开设一次宏观经济学课程,课程的层次基本上介于初级与中级之间,一般采用国内学者编著、处于这个难度的教材。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做准备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系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但是,中级宏观的学习难度相比初级宏观来说可以说大大加大,这种难度不是像高级宏观一样来自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其实中级宏观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比初级宏观多多少(在国际主流中级宏观教材里即便是简单的微积分运用也是放在附录里的),而是来自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度。所以为了有效地学习中级宏观,国外高校才为大一的学生先开设初级宏观。
现在吊诡的现象是,学生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的985、211高校让学生先学初级宏观再学中级宏观,从低起点到高落点。而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相对较差的地方高校却直接给学生开设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难度的宏观经济学,让学生起点很高、落点又不高。要知道,地方高校的经管专业招生虽然已经文理兼收,但依然以文科生为主,再加上他们的基础本来就比985、211高校的学生差,这就造成大量的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中级宏观中涉及的代数、图形分析叫苦不迭。最终的结果是,大量没有考研打算,学习意愿本来就不高的学生觉得宏观经济学太难,没学会什么东西,而极少数准备考研的学生又觉得的课程的知识不够考研的要求,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
1.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宏观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中一块激动人心的领域,七十多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两个主要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这些进展理所当然的体现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是大量地方高校依然采用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范式,其特征是整个理论体系与政策实践的核心表现为IS-LM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推导出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水平,并能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意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已经发现这一模型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没有考虑经济变量的滞后效应,进行动态分析;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影响,不能体现宏观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将流量均衡和存量均衡混淆,具有逻辑上的不一致性等等。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传统IS-LM模型逐渐衰落,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不再使用IS-LM模型。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总供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纵观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IS-LM模型在曼昆、萨缪尔森、哈伯德、帕金等名家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早已消失。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像新古典宏观代表人物巴罗的《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里找不到IS-LM模型,威廉森的中级宏观里IS-LM模型也只在一章出现,即使新凯恩斯的代表人物曼昆的中级宏观教科书中IS-LM模型也只占很小篇幅。可见,尽管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糅合在一起的萨缪尔森式的新古典综合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居于支配地位,但IS-LM教学范式已经不再流行。
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比如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些教材依然花了大量篇幅讲授IS-LM模型。虽然权威期刊上的理论研究与高级宏观课程教学都很少同IS-LM模型相关了,但是据笔者所了解,在地方高校中察觉到这种转变的教师还比较缺乏。许多教师仍然在用IS-LM图形来讨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政策含义。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可能在于IS-LM模型的相对简洁性及教学惯性,也可能在于师资知识结构更新慢。
1.3本土化案例缺乏
宏观经济学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应用于宏观经济实践的科学,自然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只讲授理论,必须辅之以案例才能使干巴巴的理论变得鲜活,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案例当然是学生身边的、本土发生的、来自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可惜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能利用的这类案例资源少的可怜。引进版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倒是案例丰富,但这些案例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不能贴近学生身处的经济环境,国内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地方高校所广泛采用的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是什么情况呢?看了只能更让人失望,即便是国家级规划教材都是只有干巴巴的理论,几乎没有案例,可以说是把国外教材案例删去后,再把人家的理论浓缩一下而成,甚至用的数据、图表都是国外教材上直接抄过来的。
之所以本土化案例如此缺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宏观经济研究过于落后,可用的宏观经济数据缺乏;另一方面跟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竞争不够激烈,编书的老师们急功近利不愿总结归纳本土案例有关。教材提供不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那就只能靠任课教师自己总结用于教学了。但地方高校师资水平本来就不如哪些出自名校的教材作者们,可想而知让他们自己建立本土化案例这个工作有多么不易。可喜的是,一些归国学者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本土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复旦袁志刚教授写的两本宏观经济学教材,北大苏剑教授编著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甚至央行易纲副行长与北大张帆副教授也合著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类教材在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率并不广。
2突破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思路
地方高校面对上文所提三方面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笔者尝试给出突破困境的三点思路。
2.1课程层次定位于初级
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和未来的就业去向,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难度不应再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而是要定位于初级经济学的水平,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意愿,使他们学一门课不至于因为课程太难反而什么都没学到。同时,也要考虑到少数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自身基础好,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在高年级时为他们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选修课,使他们有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平台。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学生,又兼顾到少数优秀学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层次定位不清带来的问题。
2.2引进宏观经济学教学新范式
宏观经济学新范式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淡化IS-LM模型,或者说减少IS-LM模型的篇幅,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长期经济增长、总供求模型的微观基础上。要做到这点根本上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摆脱陈旧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这对地方高校的师资有一定难度、也需要一个过程。笔者提供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治标方法供参考,就是先采用拿来主义,使用引进版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比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该书使用大量篇幅关注长期宏观经济表现,最后几章才使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短期经济波动,充分体现了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新范式。
2.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案例本土化
在大多数地方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由于地方高校教学一线教师基本不用坐班,所以同事们见面机会少,导致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各自为政,教师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前文说到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要主要依靠任课教师自己收集、归纳整理,这要耗费任课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课时多、科研压力大的地方高校教师来说能完成的案例量实在有限。如果能组建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定期看展关于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建设的教研活动,就可以集中团队之力丰富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库,效果应该远胜于单打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