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1
一、引言
金融经济对我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我国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世界变幻莫测,经济泡沫又具有非常复杂的特殊性,这一点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到。由于经济泡沫问题不可预见,这使得我们处理经济泡沫问题变得更加困难。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经济泡沫的两大根本性原因是社会以及约束机制,经济泡沫的两大表现形式是股票以及房地产泡沫,这两种泡沫表现的尤为突出。一夜暴富的心理使得很多人在股票市场进行投资,巨大的利益诱惑为股票泡沫的蔓延创造了条件,虽然很多人意识到了股票泡沫的存在,可是在现实面前却又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企图通过这一途径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致使很多人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被股票泡沫所吞噬。房产是一种固定资产,很多有钱人利用自己的闲置资金购买房产,等待房子增值之后再将其卖出,这实际上是有钱人的一种投资手段,但是这种投资手段为有钱人创造价值的同时却为房产泡沫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于股票泡沫以及房产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对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经济泡沫的蔓延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并且找出与之适应的控制方法以及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现代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现代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
二、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概念
现代经济学界对“泡沫”这个词的关注度很高,而且有很多学者对这个词都有很深刻的描述。经济泡沫现象指的是商品的价格出现了暴涨或者是暴跌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投机过度,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与实际价值不一致,商品的实际价值和商品价格出现脱节。如果说大量的资金,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在某一行业或者是某一产品上,致使资金在这些特定领域中流转,金融经济在这个时间段内就很容易出现扭曲或者是膨胀的情况,致使其它行业的经济也出现下滑。在资产上升的同时价格却在不断降低,其随着预期方向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泡沫体现出的现象是资产的暴涨或者是暴跌,甚至于在出现泡沫的某一个时间段内有金融投资异常火爆的现象出现。从整个市场发展状况来看,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最容易出现泡沫现象,并且我国的基础经济基本不会对这两个市场的产品价格有影响。在此需要提出两种不同的概念,即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对于泡沫经济而言,它是由于投机活动而导致的市场价格变化,但是经济泡沫则是由于商业活动的波动,导致社会需求总和社会总供给之间产生矛盾,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以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前提,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经济泡沫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泡沫经济就找不到。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全球金融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经济泡沫是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发展形势过高的估计造成的,如果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设想的情况完全不相符,就会产生经济泡沫。从全球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都出现了在金融经济中虚拟经济占据市场主体地位的现象,这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挤压、限制或者是反弹等行为频发。金融经济中出现的虚拟资本所创造的虚拟价值,要远远超过了实际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但是说虚拟资本所创造的虚拟价值会产生经济泡沫,这种经济泡沫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如果说经济泡沫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或者是说经济泡沫到了某一个时间段可能就会出现泡沫破裂现象,这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工作者应该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方面虚假信息导致了经济泡沫的形成,我国经济发展表面看起来一面繁荣,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带有很强的欺骗性,不仅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方面是人们的贪婪以及对预期收益的感性心理使得经济泡沫产生蔓延,现阶段而言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出现的经济泡沫,适当的经济泡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但是说经济泡沫如果过量的话,就会给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泡沫的量过大会沉重打击我国国民经济,破坏人们的经济生活。对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因素以及金融约束机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是社会因素。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金融经济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宽松。在这种宽松的经济环境下很多人开始进行资金炒作,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以及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也使得很多人在金融市场中最具有增值潜力的资源方面的投资开始增多,这就为经济泡沫的蔓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金融约束机制因素。从我国目前金融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以说还算比较顺利,虽然如此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漏洞,这主要体现在金融体制以及制度方面,不健全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也为经济泡沫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制,解决金融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四、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分析
从我国现阶段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两种最典型的泡沫形式,即为股票泡沫以及房地产泡沫。股票泡沫产生的原因,在于股票的市场价值与内在的投资出现完全不符的情况,由于两者情况完全不符所形成的股票泡沫在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方面,同经济泡沫在金融经济中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在供求关系变化的作用下价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原理在金融经济中的股票市场方面也同样适用。如果说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很充足的话,经济泡沫就会把股票的票面价格的大小与股票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并且最终以市盈率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来。
对股票泡沫而言,在未来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对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规范化。对于房地产泡沫而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供求关系以及交易成本方面的问题。目前来说金融经济泡沫出现的问题,究竟有多少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予以高度关注。拿房地产经济泡沫来说,房地产价格在持续上涨,一般的工薪阶层需要花费自己30-40年的储蓄才能够购买房子,但是虽然这种情况出现,很多年前的一些楼盘还是没有完成销售指标。高度密集的人口以及稀有的土地资源还会致使经济泡沫的出现,并且促使经济泡沫蔓延。
社会原因以及社会约束机制,使得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了经济泡沫,这也使得在整个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两种主要形式凸显出来,如果能够深入分析经济泡沫出现的原因,对经济泡沫的蔓延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并且能够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能够确保整个金融市场经济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可以将经济泡沫对金融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五、控制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策略
1.国家加强对金融经济的干预
虽然说解放经济政策是好事,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而言,国家应该予以一定的干预。国家适当干预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有一定促进作用,起码能够保证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的金融经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出现很多经济泡沫,这需要国家加强对其的干预。国家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干预要适当,不可过度干预,也不可不干预,干预要适可而止,减少经济泡沫产生的同时保证其健康稳定发展。
2.严格控制房价的不合理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推动,如果说房产价格过高的话,其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扩张到其它领域,这样会使得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国家已经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这种宏观调控措施需要持续进行下去,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措施,而不是短期的措施。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上面。
3.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对其约束
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制度以及法律的约束。这要求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甚至于说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其发展进行约束,以便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虽然说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度以及法律的约束,但是也要给予一定的自由,确保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松弛有度。
六、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泡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我国,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也有经济泡沫现象存在。要想确保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需要对金融经济中产生的泡沫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控制金融经济中产生的泡沫现象,国家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对房地产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并且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及法律对金融经济的发展进行约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确保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可以为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旭峰.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中国外资,2013(09):20-25.
[2]胡军燕,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5(05)
[3]王慧.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05)
[4]丁洪福,郭万山.我国通货膨胀惯性及其货币政策启示――基于后顾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实证检验[J]. 西部论坛. 2015(06)
[5]赵俊.资产泡沫定价的方法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15
[6]娄延强 赵远.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应对[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
[7]Priscilla Liang, Thomas D. Willett.Chinese Stocks during 2000C2013: Bubbles and Busts or Fundamentals[J]Taylor & Francis Journal.2015, Vol.48 (3), pp.199-214
[8]张 红,李 洋,张志峰.中国城市软实力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03)
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2
世界经济体系已多次受到泡沫的冲击,网络泡沫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网络经济阶段经济泡沫相应的演变形式。网络经济是社会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引发的包括与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平台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营体制依旧是市场机制,因而从理论上讲经济泡沫存在有其必然性,而实际上纳斯达克指数的大幅度起伏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网络经济泡沫界定
(一)网络经济泡沫的载体
我们知道,泡沫的产生需要一定的附着物,经济泡沫也不例外,这个附着物用学术术语来说就是载体。17世纪在荷兰发生的“郁金香狂热”中,郁金香的球茎充当了经济泡沫载体的角色。那么,网络是经济泡沫的载体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根据载体的性质,作为载体的物品必须被确定为有不断升值的可能而形成过量的需求,且交易成本较低,很显然没有人对网络构成的某个产品诸如某型号的服务器形成升值预期而不断地增加这种服务器的拥有量。人们只是对整个互联网经济,或者说是很多诸如雅虎、新浪等互联网公司有良好的预期,狂购以及后来狂抛的是这些网络公司或相关企业的上市股票,因此网络经济泡沫的载体是股票。
自从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以“无形”为特征的虚拟经济产生后,股票已不止一次地充当经济泡沫的载体。股票作为一种纸化商品,其供求与一般商品有很大区别,而这些区别也正是它充当泡沫载体的前提。
从需求上看,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分为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人们对一般商品诸如食物、消费品的需求,企业对木材、水的需求等以满足自身和再生产为目的称为真实需求;而对股票的需求从“炒股”这一妇孺皆知的名词就可看出绝大多数是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取决于对未来价值的预期,预期经济具有同向性,即看涨时大家都看涨,看跌时大家都看跌,这使得投机需求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并且由于投机需求交易的成本比较小,资金占用时间短,因此这种放大效应加大了经济泡沫的程度。
从供给上看,一般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由真实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然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属于虚拟资本,其价格只是资本化的收益,诸如预期价格、预期股息、现实利息等因素都会对其当期价格产生影响,其价格的变化与生产中发挥作用的现实资本并没有直接关系。除了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股票资本在数量上和运动规律上也存在与现实资本的背离,股票资本的数量总是大大超过现实资本数量。
股票的虚拟资本特性和价格的决定方法注定其内在价值的难以确定,而内在价值难以确定或具有多变性是产生经济泡沫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商品具有供给易变性且供给弹性较大,因而即便在一般商品市场上产生了经济泡沫,这种泡沫也难以维持下去。相对来说,股票这种虚拟资本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且缺乏弹性,使得股票市场上的经济泡沫得以较长时期存在。
综上可以看出,经济泡沫发生的载体集中表现在容易发生投机需求的股票市场,然而对载体股票的分析只是针对经济泡沫的一般特性而言,而网络泡沫分析中更为重要的还是它的独特的诱因——网络。
(二)网络经济泡沫的诱因
正像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一样,网络经济泡沫与传统经济泡沫以及其周期规律等特性上有着较大差别,而这些差别便是由于网络这个特殊诱因本身的特性所引起的。
网络的诞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而它运营于商业直至开辟出“网络经济”则是近几年的事。“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在这里作为描述网络经济的形成发展颇为贴切,而根源于信息需求的这种网络经济很清晰地被盖上了注意力经济特性的烙印。我们上网冲浪时一定都注意到,不少网站都有一个在一定期限内上站访问人数的统计数字,这个数字代表的就是该网站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或称“眼球”数,网站的生存兴衰靠的就是这一数字,因为只有高数量“眼球”保证的网站才能获得投资商、广告商的青睐,而注意力经济的一大特征便是“胜者通吃”,这种“通吃”的效应,引发了优胜者的财富迅速膨胀。于是人们相信在网络经济世界里,只要有美好前景存在的可能性,即使只是一个概念,也有理由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来购买股票进行概念投资,以期待短期内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加,由于硅谷中百万富翁日益涌出,使人们忘记了高风险性的存在。网络经济中“增长动力是第一位”这句话已成了网络经营者们的座右铭。这样,网络便促成了经济泡沫的产生。
二、网络经济泡沫的形成分析
(一)网络经济泡沫形成的经济学描述
虽然以网络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不断诞生,大量网络公司不断上市,然而相对于全球看好网络股的投资者来说,此类投资回报率极高的股票依旧是稀少而又缺乏弹性。造成股票的供给不易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各国对股票的发行、上市以及已上市股票的赎回都有严格的规定,网络公司不能随心所欲地增发或赎回已发行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假设某网络股的市场供给完全无弹性,S0为其市场供给线,D0为其市场需求线,市场均衡时S0与D0相交于E0,E0所对应的价格P*就是该股票内在价值在市场上的表现。如果某种外在因素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未来需求增加”的预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套利者必然会出现,从而在本期产生投机需求,使市场需求线向右上方移动至D1,倘若该股票可在任意时刻以表现其内在价值的价格P*创造任意供给,即市场供给线是完全弹性的水平线S1,则市场均衡时D1与S1相交所确定的新均衡点E1和E0相比,股票价格并没有变化,只是均衡数量从Q0增加到Q1,这样就不会有网络泡沫的产生。但事实上是该股票市场供给线是垂直的S0,至少在短期内,投机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股票市价的上升,D1所对应的均衡价格P*+bt中的bt就是由于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的泡沫。而这一过程远未结束,因为股票价格的上升拉动股票需求有强烈的正反馈作用,即股票价格上升引起人们对该股票信心大增,预期惯性与从众行为继续推动包含投机需求的市场需求线向右上方移动,经过D2、D3、D4……直至上升到Dt这个信心极限,Dt所对应的均衡价格P*+bt中的bt也是由于需求不断增加而导致泡沫膨胀过程中t时刻的一个均衡状态。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经济泡沫存在的关键在于网络股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不易变化,尤其是不易增加、缺乏弹性,这种供给特性使网络股的市场价格即使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不能靠增减供给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股价偏离其内在价值,产生大量泡沫。
当然,在长期内上市公司可以增资配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但前提条件是公司必须是持续盈利的。如果市场供给线从S0移到S’0,股票供给量就从Q0增加到Q1,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自动排除了泡沫。
(二)网络经济泡沫的成因分析
国内外学者分析经济泡沫的成因主要有:(1)大量过剩流动资金的形成。 (2)实业发展受限制,资金偏向非实业。(3)投机心理成为经济泡沫的加速器。 (4)起导火索作用的某种契机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从众心理、投机心理和暴富思想是导致网络泡沫发生和破裂的直接原因,但我们认为,只有剖析网络泡沫的深层次成因,才能正确认识网络经济的本质,这对于我国发展网络经济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量过剩资金的存在是网络泡沫的推动力。1990年代新经济带来的较高回报率和预期以及美国经济较长时期的繁荣,使得其利率水平一直呈现上扬趋势,加之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金融危机,大量本国和外国的资金流回或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据统计,1998年《幸福》杂志公布的1000家大企业中设立风险投资的企业由两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20%以上;1999年全美70%以上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总额达到300多亿美元,2000年外资总共持有908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债券,每年对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20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各类电话公司、媒体公司、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卫星制造公司、互联网服务商都在积极投资建设互联网,使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份额提升到了45%以上,这使美国资本类支出在1990年代后半期年均增长11%,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其次,一套“网络理论”的形成是网络泡沫的理论基础。在网络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人们纷纷创立各式各样新的速成理论以求对其作出更直接和更表象的解释。这套理论的核心包括未来理论、注意力理论;成长率理论。在这套理论指导下,大量风险资本涌向网络公司,众多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股票,庞大的资本推动促成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奇迹,但同时也为互联网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在网络理论的权威受到逐渐质疑和挑战的情况下,网络经济出现泡沫现象就很自然了。
再次,网络公司的短视行为是网络泡沫的内因。在网络理论的指导和投资者短线操作的推动下,网络公司为了提高自己在网络用户和传媒中的“知名度”、“注意力”,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宣传,其“一掷千金”的做法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烧钱”,为此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网络公司的经营目的变成了争取源源不断的风险投资和使公司股票上市。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部分缓解网络公司现金周转日渐困难的局面,但却使网络泡沫越来越大。
从本质上看,大部分网络公司的经营基本上都可以用“融资”两个字来概括。网络公司的这种短视行为使它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加强公司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特别是为消费者和网络用户提供最优秀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而这些正是企业发展最本质的东西。事实上大部分网络公司持续亏损,面临着生存危机,一旦没有资金继续注入,网络泡沫就会破裂。
最后,媒体炒作是网络泡沫的外因。网络经济的概念被反复炒作,导致网络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结果产生了“风险投资的全民化”和“风险投资对象的虚泛化”。媒体在网络泡沫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作用。
预期盈利不等于真正盈利,网络股投资者常常根据自己对网络公司的未来成长率的心理预期来评判网络股的合理价格,在媒体炒作下由网络股成长性引发的股价想象空间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是“网络股泡沫”的关键。
三、网络经济泡沫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目前,许多实力雄厚的网络企业出现了负盈利的状态,原因是受美国宏观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而这次经济增长减速又恰恰是因为.网络经济排除泡沫导致NASDAC股价狂跌,加上股市连锁反应引起投资信心不足的缘故,所以进一步分析网络泡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向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经济在当今经济世界的地位(2000年网络高科技股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比例达到43.9%,而美国股市的市值已经超过美国GDP总值)决定了网络泡沫对整个国民经济同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首先从网络泡沫膨胀时期开始分析。
这里,我们利用希克斯—汉森模型(IS—LM模型)讨论,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纵轴是利率水平,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均衡时(即意愿投资与储蓄相等)r与Y的组合,LM则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在网络泡沫产生前IS0与LM0相交于均衡点E0,对应利率r0与国民收入Y0。在泡沫上升期,网络泡沫对经济实体产生两大效应:财富支出效应和资金成本效应。财富支出效应会提高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资金成本效益会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水平,显然消费与投资的上升促使IS曲线上移至IS1;同时在货币市场,泡沫出现时由于资产价格膨胀以及对各种资产需求的增长,导致货币需求上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LM曲线上移至LM1,于是新的均衡点在E1。与E0相比,新均衡点的利率明显高于原均衡利率,但由于IS、LM的移动效应大小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均衡国民收入变化并不确定(图2中表示的是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形)。然而事实上这一结果并非美国经济调控当局所希望的,因为利率的提高可能导致投资的大量减少,从长期来说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升息可能吸引欧洲、日本等外国资金流入美国,进而引起外国政府的不满。所以,美联储采取增加信贷等措施来维持原有利率r0(实际上泡沫膨胀本身加快了金融资产的周转速度,相当于央行放松银根增加总货币量,也有降低利率的作用),这样一来LM曲线反而是向右移动至LM2,国民收入增加到Y2,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
从长期考虑,Y2所对应的E2点并不能成为稳定的均衡点。下面建立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进行分析。在图3中,横轴表示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曲线是社会的总需求曲线,AS是社会的总供给曲线。初期均衡点E0所对应总需求曲线是AD0。因为美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社会生产力利用率应该比较高,所以E0点不会在总供给曲线中还有很大生产潜力的水平部分,而是在水平部分与垂直部分的过渡曲线上。随着泡沫兴起,刺激国民收入增加到Y1,Y的增加引发人们对网络经济更加乐观的预期,从而形成更大的投机需求。如果此时总供给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们以膨胀的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再投入到市场上则将引起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造成的虚假繁荣会对整个经济产生极大的负作用。如图3所示,投机需求增加使得社会总需求曲线AD0右移,在刺激国民收入少量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物价上涨的代价。直至右移ADn时,AD线继续右移只会导致总价格的上升,发生通货膨胀,而对总收入的增加毫无帮助。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但我们注意到在1998~2000年3月这段网络泡沫时期,美国国内并没有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正处于高增长、低失业、低膨胀的“新经济”发展期,这实际上是包括网络在内的高科技推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总供给得以增加的结果。表现在图3上就是总供给曲线从AS0向右下移到AS1,这样就在维持物价的前提下刺激了国民收入的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国特定的环境下这次网络泡沫的产生、膨胀对经济所起的影响,它推动了经济无通胀的增长。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网络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泡沫的破灭使社会投资信心下降,并且进一步引起消费的下降。根据前面的IS—LM模型,投资和消费下滑使IS曲线从IS1向左下方移动,如果泡沫破灭影响到人们对整个经济的信心,那么IS甚至会移动到IS0的左边,这时美联储还要保持r0的利率水平,国民收入的缩水会非常严重;同时在货币市场,泡沫破裂时由于资产价格收缩以及对各种资产需求的减少,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于是新的均衡点的利率明显低于原均衡利率,但由于IS、LM的移动效应大小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均衡国民收入变化并不确定。此时更为理智的做法是通过货币政策让利率下降,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来说有利于经济发展,事实上这也是美国经济调控当局所希望的。
在网络经济排除泡沫时期,虽然美联储不断地下调利率,但宏观经济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美国经济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增长明显减速,GDP的增长率从2000年第2季度的5.6%降到了第3、4季度的2.2%和1%,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由于宏观经济调整相对于网络泡沫排除的滞后性,所以 2000年3月就开始的网络经济调整到2001年初才显现出来。
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美国,当全球网络经济泡沫处于破灭期的时候,中国的网络经济才刚刚出现发展的势头。因此,网络泡沫的破灭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主要是经济运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一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以网络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大,使人们对整个经济的信心下降,投资和消费下滑。中国GDP的增长率之所以仍有上升,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内需拉动实现的。
四、结 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而且随着网络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将不断深入。从网络经济泡沫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经济特别是网络概念股存在泡沫成分是难以避免的,然而通过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经济泡沫的恶性膨胀,使网络经济稳健增长,从而推动经济新一轮高速发展。
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伴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将发展网络经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也应看到伴随着网络经济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还存在着不注重中国实际国情的超前发展趋势,这会产生严重的泡沫成分。因此,在推进网络经济发展时,应走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经济能力,加快网络经济发展进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
[2]陆家骡.论泡沫经济[N].经济学消息报,1998-03-13.
[3]郑海航.日本泡沫经济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12).
[4]方东兴.互联网当前形势浅析[Z].http://www.sina.com.cn,2000-07-04.
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泡沫;预期
引言
股市泡沫是指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理论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长期以来关注的主题。人们一直试图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股市泡沫从何而来?股市泡沫的影响如何?事实上,泡沫来源于投资者过高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经济过热、信贷扩张、从众行为……都可能导致泡沫的产生。反过来,泡沫也可能进一步影响经济情况和人们的行为。当这种相互作用机制导致市场中出现极度泡沫时,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崩溃,甚至是金融危机(金德尔伯格,2000)。
近几年来中国股市也出现了股价飚升、继而暴跌的现象。在中国特殊的转轨经济时期,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更为复杂。而这一机理产生和发挥作用均是以一定宏观经济情况为背景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股市泡沫与宏观经济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在股市大起大落的同时,宏观经济情况也处在波动之中。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和股市数据,构造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定量分析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与股市泡沫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存在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45;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则超过了0.5;此外,在选取12个滞后项数时,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是泡沫指标的格兰杰原因。
本文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的文献回顾,第二部分介绍指标体系和数据的选取,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以及对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一、文献回顾
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例如,Fisher(1933)从美国大萧条的教训出发,提出宏观经济波动始于金融市场的观点,他认为大萧条是金融市场运行失常的结果,而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是金融市场产生大动荡的根本原因。Minsky(1975,1986)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中存在的正反馈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以此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解释。金德尔伯格(2000)则从宏观经济过热出发,探讨金融泡沫的产生。在实证领域,Friedman(1988)的研究发现,美国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均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
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与股票价格指标之间的数量模型,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赵志君(2000)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值与GNP的比值和GNP增长率严重负相关,他指出证券市场明显缺乏理性,股票价格晴雨表的作用在中国经济中根本不存在。施东晖(2001)用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狭义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指标为自变量,以上证综合指数每月底底收盘指数为应变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股市走势只和狭义货币供应量有关,据此认为中国股市的价格上涨属于典型的“资金拉动”型。罗健梅,王晓黎(2003)的研究表明衡量利率的指标与衡量股票价格的指标之间存在一种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即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会下降;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则会上升。
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的研究往往通过选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固定资产投资、利率、消费等,分析单个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这些指标对股票价格进行影响的综合效应。此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情况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股票价格即包含了反映基础价值的合理部分,也包含了偏离基础价值的泡沫部分。本文将通过构建一个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用反映总体宏观经济情况的综合指数与股市泡沫指数进行计量分析,检验总体宏观经济与股市泡沫之前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的目的是检验宏观经济总体情况和股市泡沫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选取衡量宏观经济总体情况的指标和反映股市泡沫的指标。
宏观经济总体情况是通过多个经济变量在不同的经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为了更加准确和全面地刻画宏观经济的变化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在这里我们借鉴了刘恒、陈述云(2003)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结论,通过一个综合指标体系,计算经济波动综合指数。这个综合指数由6个具体的指标组成: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物周转量、进出口总额。综合指数的计算步骤可以简要概括为:第一,计算各个指标增长率(),增长率按照各自的每月累计数比上年数计算而得;第二,计算各个指标的波动系数();第三,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权重的计算方法为将6个指标的波动系数加总,即;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指标的波动系数占波动系数总数的比
例,即并将这个比例作为该指标的权重;第四,计算综合指数,即先计算各个指标的增长率乘以其权重CI,然后加总得到综合指数。我们用这个综合指数CI来反映
总体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指数的轨迹代表了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计算指标的数据来自1998年1月到2002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统计指标”(转引至刘恒、陈述云,2003)。
对股市泡沫进行计量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泡沫是市场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部分,而基础价值是股票在未来产生的收益流的贴现。由于股票的未来收益流是不确定的,因此基础价值难以衡量,并进一步导致股票的泡沫难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在研究中比较通用的方法是用股票的市盈率来代表股票的泡沫。市盈率是每股价格占每股盈利的百分比,它实质上是股票的相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股票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市盈率既可以用来反映个股泡沫的含量,也可以作为对股票市场运行状态的总体描述,进而对整个股市的泡沫判断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深市与沪市的股价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我们选取了我国深圳交易所从1998年1月到2002年4月的月度平均市盈率作为我国股市泡沫的代表,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年鉴》(1998―2002)。平均市盈率B的计算公式是:
B(平均市盈率)=股票总市值/股票总收益
=(收市价×总股本)/(每股盈利×总股本)
我们将通过对CI和B这两个指标的分析,检验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及其结论
我们选取了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期间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和泡沫指标B,分别有52个观测对象。下图显示了宏观经济和泡沫指标在这一期间的走势。从图中可以简单判断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提前于股市泡沫的波动,例如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出现波峰的时间普遍早于泡沫指标。这种现象似乎有悖于“股市是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一般看法。下面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ADF检验和因果检验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检验中应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表示了两个变量之前的联系程度。如表1所示,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和泡沫指标B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245。这表明同一时期的CI和B虽然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但是联系程度较低。从图1的走势图中我们已经看到CI和B的波动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变量的跨期相关系数。图2是本期泡沫指标与前i个月的宏观经济指标CI的跨期相关系数图,i表示提前的月数。图中显示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5,最高的相关系数0.5709出现在本期泡沫指标与提前7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之间。图3是本期泡沫指标与后i个月的宏观经济指标CI的跨期相关系数图,i为滞后的月数。与图2相比,图3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最高的相关系数0.2487出现在B与滞后2个月的CI之间。跨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泡沫指数与前期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股市泡沫的变化滞后于宏观经济的变化。
(二)ADF检验
相关检验之后我们将进行因果检验,但由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即变量序列是一阶求积过程(Integrated of one Order),记作I(1),因此我们将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其回归方程式为:
其中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t是时间或趋势变量,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具有自相关性,因此加入项以消除变量自相关的影响。若检验结果δ显著为0,则说明变量是单位根过程I(1);否则,若δ显著异于0,则表明变量是一稳定过程I(0)。表2列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两个时间序列CI和B的ADF检验结果。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与泡沫指标B的ADF值的绝对值全部都小于1%、5%和10%临界值,因此我们接受原假设,即它们都服从I(1)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它们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着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之间的因果导向,我们采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方法。
格兰杰因果检验假定有关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检验要求估计以下的回归:
其中干扰项,假定为互不相关。方程(2)假定当前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与CI自身以及泡沫指标B的过去值相关,而方程(3)也假定当前的B与B自身以及CI的过去值相关。
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滞后项个数,得到了方程(2)和(3)不同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只有在选取12为滞后项数时,我们有近似95%的把握说宏观经济是泡沫的原因。在表中显示的其他情况下,宏观经济指标和泡沫指标均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存在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45;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则超过了0.5;在选取12个滞后项数时,存在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到泡沫指标的因果关系;此外,不存在股市泡沫指标到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股市泡沫与前期的宏观经济情况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近12个月的宏观经济情况是当期股市泡沫存在的原因,而股市泡沫对宏观经济没有反馈作用。
宏观经济发展导致股市泡沫产生是以投资者的预期为传导中介的。这是因为股市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超过了股票的基础价值。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将使市场普遍存在乐观的情绪,使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产生较高的预期,推动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当这种看涨的预期在投资者之间传播时,由于从众心理或者羊群效应的存在,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和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机制将使价格进一步偏离基础价值,产生股票泡沫(Thomas Lux,1995)。在我国当前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条件下,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太低,上市公司没有投资价值,投机之风盛行。这就迫使投资者更加关注于上市公司基本情况之外的信息,因此作为外部信息之一的宏观经济情况将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重大的影响。
虽然我国当前的股市泡沫还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效应,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过度的股市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化以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都有较大的负面效应,防范股市泡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Fisher Irving,1933,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Vol.1,No.4.
[2]Friedman.M.,1988,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221-244.
[3]Minsky Hyman p,1971,Financial instability Revisited;The Economics of Disaster,Reappraisal of Federal Reserve Discount Mechanism.
[4][美]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2000,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恒,陈述云.200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
[6]刘澜飚,范小云,2001,股票价格膨胀与中央银行政策反应[J].南开经济研究.
[7]刘霞辉.2002,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经济研究.
[8]罗健梅,王晓黎.2003,股票价格和利率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9]施东晖.2001,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远东出版社.
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4
从泡沫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不稳定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来看,存在两种泡沫:一种是高度危险的“信贷驱动型泡沫”,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这类泡沫的运行机理如下: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或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导致信贷扩张和繁荣,由此引起某些资产需求上升,它们的价格随之上涨。反过来,信贷繁荣刺激更多基于上述资产的借贷,进一步推动其需求和价格。这种“反馈循环”产生泡沫,而泡沫引起信贷标准进一步放松。贷款人不再关注借款人的偿贷能力,而是依赖资产的进一步增值来使自己免受损失。然而,在某一时刻泡沫破裂,资产价格崩溃,导致反馈循环发生逆转。贷款需求下降或者发生坏账,贷款人削减信贷供给,对资产的需求下跌,价格进一步走低。由此导致的贷款损失和资产价格下跌侵蚀着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并进一步使一般资产的信贷和投资减少。贷款的减少压低了企业和家庭的支出,从而使经济活动减弱,加大信贷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极端情况下,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后,会危及整体金融体系的运行。事实上,这正是本轮危机的全部情形。
第二类泡沫称为“非理性繁荣泡沫”,同信贷驱动型泡沫相比,这种泡沫完全由过于乐观的预期推动。由于没有信贷繁荣,泡沫破裂就不会造成金融体系失灵,产生的危害也就小得多。
从历史上看,尽管信贷扩张导致的信贷泡沫并不是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但信贷泡沫的发生一定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带来金融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国内信贷扩张先于金融危机。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信贷扩张,都会因为金融资产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和问题对资产价格产生推动作用,形成资产价格泡沫,而泡沫的崩溃则导致金融不稳定和经济衰退。如果不考虑来源,信贷扩张可以被看作金融不稳定的幕后推手。信贷驱动型泡沫的破灭不仅代价极大,而且事后极难清理。此外,即使在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处于稳定时期,这种类型的泡沫也会出现。实际上,价格和产出的稳定可能刺激信贷驱动型泡沫的产生,因为价格稳定和产出稳定会导致市场参与者低估经济风险。
二、央行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反应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泡沫做出反应的问题,始终存在分歧。归纳起来,大体存在两类有影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关注潜在的资产价格泡沫发展,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泡沫破裂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另一种观点认为,货币当局不必直接对潜在的资产价格泡沫做出反应,相反,仅在泡沫破裂后才对资产价格的下降做出反应,以便稳定产出和通货膨胀。这两种观点分别被称为: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泡沫破裂后的事后清理,所以也就有了“抑制”与“事后清理”之争。
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观点认为,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有负面影响,而且从历史上看,泡沫的破裂往往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剧降,货币政策应当关注资产价格泡沫的发展。泡沫破裂后的事后清理的观点认为,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行为中的角色特殊,远远超出它对通胀和就业的影响。持这一观点的研究总结了四点理由:
首先,泡沫很难觉察,难以识别。其次,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泡沫可能是无效的。第三,资产的种类很多,在某个时期,泡沫或许只表现在部分资产上。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反应可能会影响到一般资产价格,而不只是那些存在泡沫的资产价格,此时政策工具会变成一种“钝器”。第四,虽然一些理论模型表明提高利率可以降低资产价格的上涨,但也有一些理论模型表明提高利率将对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一点也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如果从这次金融危机的“事后清理成本”来看,“事后清理”观点并不可取。金融危机最明显的成本是,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导致总产出的巨大损失。除此之外,全球性金融危机会同时产生其他三项“额外成本”,这些成本远高于总产出的损失,它们包括:
1.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缓慢。经历严重衰退后,经济通常会有非常强劲的复苏,人们称之为V型反弹。然而,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衰退并不遵循这种V型复苏的特点。因为去杠杆化的过程是漫长的,它对经济复苏形成强大的阻力。二战后,每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头十年里,全球实际GDP增长率显著下降,平均下降1%。与此同时,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失业率达到5%,发达国还要高于这个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大约82%的样本国家的人均GDP在2008.年至2010年低于或等于2007年的水平,这一数字在早期的危机中大约是60%。可见,这次危机导致了比以往更严重的结果。
2.政府预算急剧恶化。金融危机后总伴随着政府债务的急剧增长,从当前的国际形势中确实能够看到这一点。对金融机构大规模的紧急救助、财政刺激计划、经济活动的急剧紧缩导致税收减少,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财政状况恶化。此外,政府债务增长可能导致债务违约风险。事实上,债务危机目前已经是欧洲的一个严重问题。
3.中央银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和过程可能非常复杂,有可能削弱中央银行未来成功管理经济的能力。各国央行抑制全球金融危机的行动导致其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可能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货币基础和信贷的扩张可能导致未来的高通胀。购买长期政府证券也会给央行带来风险,因为这会造成误解,央行愿意通过债务货币化来配合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
三、政策建议
近年来,信贷过快扩张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突出。那么什么样的政策工具或者政策工具组合可以最有效地抑制信贷泡沫?信贷扩张必定产生风险,但是只有当市场失灵导致过度的风险产生时,才会出现信贷泡沫,换言之,信贷扩张偏离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持。因此,政策设计是否有效要看它能否修复市场失灵。面对市场失灵,现有的货币政策和审慎监管或许可以抑制信贷泡沫。
(一)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抑制信贷驱动型资产价格泡沫的原理与局限性
1.审慎监管与信贷驱动型资产价格泡沫
一般认为,审慎监管分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包括充分的信息披露、资本金要求、流动性要求等。然而,这些仅仅是确保审慎监管体系健全、促进单个企业安全和健康的基本要素。即使每个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由于金融机构间相互作用具有外部性,仍然会存在风险外溢,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要运用宏观审慎政策来处理市场总体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切断资产价格泡沫与信贷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信贷泡沫的宏观审慎政策包括银行的动态拨备制度、贷款与估值比率的上限、对金融机构某些负债征收庇古式税、杠杆率要求、衍生品交易与集中清算等。此外,由于特定的或者新型的市场失灵可能产生特殊的信贷泡沫,因此可以实行相机抉择的审慎政策加以应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宏观审慎政策稳定金融部门,将货币政策集中于价格水平和产出的稳定上。然而,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比,审慎监管更多受制于政治压力和监管主体的组织框架结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弱,审慎监管的组织框架尚未建立。
2.货币政策与信贷驱动型资产价格泡沫
如果宏观审慎政策不能有效地抑制信贷泡沫,那么货币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有效性如何呢?它能否有效地切断资产价格泡沫与信贷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从货币政策的过度风险承担来考察货币政策与信贷驱动型泡沫的关系。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联储2002年至2005年的低利率政策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诱发金融不稳定。同时,一些微观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表明,货币政策在信贷泡沫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导致过度风险承担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低利率能够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者追求高收益率的动机,从而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其次,低利率的收入和估值效应也可以促使过度风险承担的产生。
除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会鼓励过度风险承担外,货币政策还会通过以下途径刺激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产生。首先,从提高可信度和建立强大的名义锚的角度来看,央行可预测的货币政策行为是有利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却鼓励资产管理者低估风险。其次,资产价格泡沫“事后清理”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形成,即期望货币政策帮助他们从失败的投资中复苏。以上两个因素可能鼓励金融机构寻求类似的投资策略,从而提高收益的相关性,增加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概率。此外,微观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货币政策抑制信贷泡沫提供了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在这个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
首先,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信贷驱动型资产价格泡沫的做法违反了丁伯根法则,即一个政策工具被要求实现两个目标――稳定金融部门和稳定经济(产出和通胀)。其次,货币政策应对金融不稳定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击的性质。第三,运用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维持金融稳定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为在追求金融稳定和追求价格、产出稳定之间存在权衡。因此,赋予货币政策额外的目标可能使公众混淆中央银行稳定价格的承诺,从而削弱名义锚,并且产生中央银行预料之外的不利影响。第四,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维持金融稳定可能产生“误判”情况,即在不需要抑制泡沫时做出诸如提高利率这样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决策。
(二)我国应对信贷驱动型泡沫的建议
1.建立相应的判断信贷驱动型泡沫和金融不稳定的指标体系
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于政策制定者,尤其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判断信贷泡沫是否正在形成尤为重要。目前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信贷驱动型泡沫和金融不稳定的信号,尽管它们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信贷繁荣形成的因素很多,而且信贷繁荣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系统风险和金融不稳定,但是如果以下指标同时存在,就可以断定,能够产生系统风险并且造成金融不稳定的信贷泡沫正在形成。这些指标包括:信贷的高速增长率、不断上升的杠杆率、低风险利差和信贷审批标准的放松。这些数据的建立有助于中央银行对信贷泡沫形成的判断。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应该成为我国货币当局维持金融稳定和物价水平稳定的政策框架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泡沫经济;非理性
“泡沫”指的是一种现象,即虚拟资产的价格长期持续上升,导致其价值远远大于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现象。股市泡沫的产生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市场运行紊乱和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等。一直以来,股市泡沫都在考验着各国的资本市场。几次严重的股市泡沫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就是一个重要的案例。
2001年爆发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给美国甚至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经历了石油危机之后,1991年3月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进入了十年发展的黄金期,直到2000年6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10个月之久。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新经济”。“新经济”的主要成因在于:信息革命和金融全球化。高科技网络股票成为了当时的“宠儿”。IT股和网络股的热潮使纳斯达克指数从322.9点狂飙至5132.52点,涨幅超过14倍。
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必然是非理性的产物,互联网创造了神话的同时,催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当理性回归时,人们发现互联网企业的盈利率无法支撑其超高的价位,于是泡沫破裂了,股市开始了恐怖的暴跌。2001年4月4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至1638.80点,总市值从6.7万亿美元蒸发至3.16万亿美元,3.54万亿美元不翼而飞。泡沫破裂的后果是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激增,投资大量下降,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
很明显,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属于一种非理性的泡沫经济。非理性的定义是:人的自身的精神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组合将影响人的理性计算与决策,从会使人们的实际经济行为偏离最优化。经济学家对于这种非理性泡沫经济的产生机理已经有了专业的研究。他们总结出以下几条可能导致非理性泡沫经济发生的原因。
(1)时尚模型。此模型认为有这样一批投资者,他们仅凭经验和趋势来决定自己的投资的方向,有时甚至是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使自己具有盲从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基本面来做决定。他们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使其偏离由企业收益决定的贴现价格。
(2)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行为金融学发现,人们的一些心理倾向支持了泡沫的形成。这就形成了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反应过度是指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出现非理性偏差,使得价格对一直指向同一方向的信息变化有强烈的反应。如投资者对于一些信息过于重视,造成股价在利好消息下过度上涨或利空消息下过度下跌,使得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反应不足是指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出现非理性偏差,使得价格对信息变化反应迟钝。
(3)正反馈交易。正反馈交易是指在前一期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基础上采取继续买入或卖出的行为。很多投资者认为市场在前一期的表现对于市场当期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影响。正反馈交易理论认为,最初价格的上涨导致更大的价格上涨,或最初价格的下跌导致更大的价格下跌,即通常所说的追涨杀跌。
(4)套利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中总会存在部分行为套利者。这些人会受到动物特征、潮流与时尚、过度信主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市场中会积极寻求套利交易。理性套利者明白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但是在面对泡沫时,他们都想在泡沫成长的过程中利用泡沫来获取一定的利润。这种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击鼓传花,大家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
以上就是经济学家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的结论。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尚且发生了这种非理性的互联网泡沫经济,那么在资本市场尚在完善阶段的中国,我们更应该防范泡沫经济,未雨绸缪。
近一段时间,“互联网+”、“P2P”、“O2O”等概念跃入人们的视线,各种互联网概念粉墨登场,冲击着人们的大脑。互联网概念股的股价大起大落。乐视(300104)股价从2014年12月26日的31.94元飙升至2015年5月8日的147.95元,之后股价大幅跳水,5月15日就跌至71.60元。暴风科技(400431)上市时股价为9.43元,不到两个月其股价就飙升至300元左右的高位,但是到2015年9月,又过了不到4个月,其股价暴跌至45元左右。这种巨幅震荡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泡沫经济产生和泡沫逐渐被挤破的征兆。中国现在可能已经产生了非理性泡沫经济。回顾美国发生的互联网泡沫,可以发现中国现在的情况与美国十分相似。首先,当时美国受到石油危机等外生影响,经济近乎衰退;而中国现在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通道进入中高速发展轨道,共同点是相比之前,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发生了下降。其次,当年由于成本上升,美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今天,中国正在遭受产能严重过剩的痛苦,实体经济十分困难,共同点在于两国的实体经济都不景气。再次,两国都出现了大量的剩余流动资金,这些资金流入资本市场会对股票价格造成巨大的冲击,就像美国当年一样。不仅如此,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缺陷,如投资者缺少专业知识而且缺少投资理性,投机行为严重;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虽然力度大,但是难度也大,违法违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泡沫经济。互联网行业异军突起,但是新兴的行业开始发展时,人们具有一种盲从的行为,其价值很难被正确估计,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其真正的价值才会在不断的试错之后才会被准确估量。而不断试错的过程很可能催生出泡沫经济。美国的悲剧不应该在中国重演,历史的教训应该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侯合银 王浣尘,互联网经济与泡沫,预测,2001年第四期。
[2] 梁雅磊,泡沫经济的形成机理及国际比较,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楼市;泡沫经济
一、房地产市场泡沫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由于人们非理性的经济活动,导致某种交易物的价格剧烈增长,这个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这种突然形成的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按照经济规律,经过一定的时间它必然会下降到符合其价值的水平上,这种现象就像泡沫的破裂一样,所以称作泡沫经济。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房地产市场时,便形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大规模爆发最早产生于日本。从1985年开始,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导致房价飞涨,使得国民纷纷投机房地产市场。1989-1990年,日本的房价和地价格已经上涨到了十分离谱的程度。到1991年,国外资本获利后开始撤离,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业全面崩盘,房价暴跌,导致个人纷纷破产,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高达6000亿美元的坏账,给日本经济带来非常沉重的打击,使日本进入了将近15年的萧条和低迷期。由此可见,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是绝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各地政府对待房地产项目几乎是一路绿灯,在政策与经济上都给予其相当大的扶持力度,这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过于强劲,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这种非理性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业已经显露出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范围的苗头,房价一路飙升,许多地区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地王”与“天价”楼盘不断地涌现,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暴利行业的代名词,其产生的经济泡沫也在不断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居高不下的市场需求导致房价非理性上涨。需求是市场的根本推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国民对住房的需求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加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住房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由于没有政策的限制,开发商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在利益的驱动下,房价的上涨逐渐进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并且开始了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在一种高房价、高需求的状态,而且房产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从而促成房地产泡沫。
第二,我国土地的稀缺性导致房价随地价飙升。我国的土地供给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十分有限,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性,众多的大型企业纷纷介入,大量的国内企业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土地出让金动辄几十亿上下,地价的猛涨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直线上升,开发商为了获得高利润回报,只有不断抬高房价,最终把负担全部转嫁到了购房民众身上。
第三,银行等金融行业支持过度。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自于银行,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将资金大量注入房地产市场,间接地促进了地价的飙升;同时,银行本身盲目的扩张信贷规模,忽略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性,致使各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不断堆积金融风险,也为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第四,各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追求。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性,其在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各地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导致房地产的政策过于宽松,地方政府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也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第一,广大民众的住房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房地产泡沫破裂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房价过高,这使得人民大众无力购房,或者说一旦购房便背上了巨额的银行债务,成为所谓的“房奴”,一方面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人民的住房需求却始终得不到满足,这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
第二,泡沫破裂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从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可以看出,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投机者,大量的国民资本投入了房地产行业,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将会引发剧烈的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投机者破产,最终银行将会成为最大的买单者,由于银行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银行的亏损对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如此,这场经济灾难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四、应对房地产泡沫的对策
第一,银行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核机制。由于房地产业的主要资金来自银行,要严格的控制银行的信贷项目,杜绝信贷违规操作,严防不良贷款产生;同时,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银行资金的比重,防止控制投机行为,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条件。
第二,加强管理土地市场。土地交易价格是房价的风向标,因此要对土地市场进行严格规范,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遏制囤积土地等各种土地投机行为,保证土地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第三,抑制房价非理性增长。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限制投机性购房,对商品房交易进行严格审查,禁止开发商进行各种销售投机行为,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从而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邢燕.试论房地产泡沫的危害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