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1
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是两种重要的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是思想品德建设和发展的载体,思想品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的广泛开展,“心育、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进程正不断加快。
一、“心育、德育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问题
作为两种理论体系,“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二者之间的理论关联性矛盾依然存在。心育、德育理论在教育方面的联系不大,在现实教育中,心理教育并不能为道德品质教育提供必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问题:
(1)教育体制限制
从传统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任务的差异性很大,且都是现代教学体制的限制,内容上的整合发展增加了一体化教学的负累,所以如果加大“心育、德育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则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会出现沉重负担。
(2)教学内容融合不彻底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虽然有联系,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将这两种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活动,势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师专业能力有限
从事两种教育项目的教师在“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中体现的综合教育素养明显不高,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学校仍处在摸索阶段,对课程安排问题、教学项目设置问题、教学活动开展问题仍不能深刻认识。
2.“心育、德育一体化”发展特征
通过上文对“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的简要分析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手段,在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统一化、规范化特征。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实现两种教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两种知识体系的互相渗透,更能体现出“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的综合性发展特征。
二、提高“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效果的方法及措施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展“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活动,都会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改变教学体制两方面整合教育。但是单纯改变这两方面并不能使“心育、德育一体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应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丰富课外活动
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在各种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中都能体现出来,引入课外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心育、德育一体化”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素质教育的真谛。能够引入“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的课外活动有体育竞赛、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探究、智力开放项目等,学生会在课外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找出错误,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2.开设专题讲座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并让专家具有针对性地和学生探讨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社会关系讲座、知识讲座、职业生涯讲座等,学生通过专家疏导会认清困难,能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
借助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综合道德教育的活动内容,以学校信息传播平台为基础,组织多样化专题活动,如创建心理家园、俱乐部,创办心理沟通网站和平台,编辑心理专刊和报纸等。学校和教师应时刻关注活动内容,并将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道德规范引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心理抚慰。
4.增强“心育、德育一体化”的时效性
学生在生活中要承受多种生活压力、社会压力、学习压力、交际压力等,这些压力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将“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引入常规教育模式,还应增强社会、家庭、学校的联动机制,让“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贯穿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每个教育环节中。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容忍力、承受力和自我磨炼意识、竞争进取的精神等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所承受的压力。
通过对“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具有时效性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心育、德育一体化”教育更好地在学校中开展。学校应努力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入手,坚持以科学教育理论观念为主,多样化教学模式为辅的教学方针。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利用互联网的舆论优势,在校内创建平等、公开的心理资讯平台,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心灵抚慰。
参考文献:
[1]左春雨,蒋春磊,顾梦彪.“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措施、手段、方法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8):110-125.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2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数量扩大,这就使得严格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远没有达到读大学标准和水平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造成高校生源素质显著下降,学生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和要求。进入大学后的学生遂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素质越高的学生越注重全面发展自己,重视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素质越低的学生越不注意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尤其是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连一些起码的道德要求也做不到。这种状况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尽管如此,当前大学生道德的主流无疑是好的,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表现得更为务实进取,能够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并解决学习、生活、就业中的问题,这一变化从总体上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合乎人的发展的本性,也不违背国家的总体利益。他们注重从社会需求出发去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以便谋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无可厚非的务实进取背后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把读书作为谋得一份体面职业的手段,与此同时则把知识与直接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表现出重视物质回报,与他人交往时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效益动机,而对于不能够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则采取不闻不问的漠然态度。这一切都与市场经济法则在全社会的广泛运作不无关系。
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使之呈现出与以往迥异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成为普遍认可的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我们看到,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固然有强大的激励作用,锤炼了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心理素质,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但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缺失,却使他们对竞争中的挫折所带来的失败和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大都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当不得不直面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不堪一击,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并日益普遍,各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伤害和自杀事件屡见报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正视并研究从中反映出的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的心理问题、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一方面要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和质量观念,高扬人文主义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与人生幸福,具有全新的智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它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观、价值观,是当今道德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的延伸,“闪耀着人类理性选择的光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而当代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一个弘扬主体性、实行“主体教育”的世纪,在高校推行“主体教育”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的。“主体教育”旨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人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应该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在这种完善中求得情感的愉悦、人格的升华。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毫无疑问是正确把握住了德育教育的主旋律。
2.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跃入网络时代,知识者与网络的紧密联系也成为社会的一大景观。网络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的实际,只有从这一实际出发,才有可能探索到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优势,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德育教育可以摆脱传统因素的束缚,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力。首先,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使用的日益普及促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突破了以往的时空局限。此前的德育教育通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以解决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教育覆盖面狭窄和影响力较小是很大的缺陷,而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次,网络本身的特点即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得提德育教育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最少的投入取得了最优的效果。凭借网络,教育者更广泛、更迅速、更准确地了解了大学生的思想情绪、思想动态和利益要求,掌握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和影响。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特点,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与传统的德育教育偏重于说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在情感上存在较大距离不同,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特点,使得德育教育更有利于被学生所接受。理想的德育方式从来都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而不是“以制度约束人”,网络在此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另外,网络的开放性也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着各种用以进行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提供了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这样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就不再只是单一的、单调的、空洞的理论,它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克服传统空洞乏味的缺点,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带给人们机遇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诸多困惑,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使世界变得无国界,信息在瞬间生成,且可以大范围、大规模地传递,在网络世界里,人们自由穿梭,无拘无束地获取信息,各种信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但由于“人――机――符号――符号――机――人”是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典型模式,人们面对的是一个“随心所欲”、没有感情的虚拟世界。人机对话形式的交往日渐频繁,相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减少,人的社会属性在此大打折扣。人们之间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由此引起人际情感的疏远,诱发心理疾患,久而久之,会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另外,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因此,针对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和自制能力、教育大学生树立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乃是当务之急。只有做到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效率,而不至于在高科技面前迷失方向。
三、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提高高校德育水平,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我们认为,具有实效性的措施与对策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德育环境建设,扩展大学生心理优化的途径
德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己任,它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从建设德育环境、完善德育途径入手,构建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大多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而据有关调查统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他们的首选是“个别咨询”,其次是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可见,大学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所以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和心理调整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德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培育时代合格大学生,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重要的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德育网络。构建德育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这一点具有突出的意义。“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
学生德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朝着实效性方面转变,结合现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找回大学德育教育的位置,重塑大学德育的新形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
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军政训练、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时代风尚主流,形成对社会全貌的客观公正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
3.以倡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大发展
要架构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平台,促进二者的兼容与渗透。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荣辱观教育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应该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校风、教风、学风的改善;当前高校德育要做的即是,密切联系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和解答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的一系列疑难和困惑的问题;应该研究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切实提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所担负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是前几代人都不曾有的。由于大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性格及行为等等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状况变化的轨迹,并深入分析其原因,以期引起专家和同行关注,共同参与到探索和寻找教育对策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永臣.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曹勇,赵冬艳.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3).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3
第一,德育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存有误区,德育脱离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其他各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出来,仅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学科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学校里所教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实际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脱离了活生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对现行德育很难产生兴趣。第二,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德育目标不明确等。传统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学生德行和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学生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使学生把口头的道德言说和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既往的德育不是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对学生过多地控制,导致学生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德育很难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道德自律。第三,德育主体对德育影响缺乏协调性。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德育教育不一致,缺乏协调性。学校和家庭相分离。家庭是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领域,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所进行的活动都对道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德育课时得不到保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校,课时被压缩、被忽视,甚至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被挤占的现象更严重。一课时的内容利用半课时讲完,剩下的课时时间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不上直接上班主任的课,课时得不到保障。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育者对德育认识不清,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认识不够。学校德育仅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德育内容,所讲授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相脱离。在德育过程中,主要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德育要求很难达到内化,因而德育实效不高。第二,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科教师为了学生考个理想的分数,导致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孩子在家、在校整天忙于学习、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忽视了德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的培养,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偏重智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第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没有可行的评价依据,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措施,学校既不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领导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任课教师应付上课,德育教育放任自流。第四,德育教育资源有限,德育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有一些学校,德育教师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有的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有一部分是有班主任授课。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育精力有限,教学方法单一,致使课程目标的实施力不从心。聘请专门从事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认为是浪费经费,浪费人才,不愿过多投资;目前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教小学,感觉委屈,大材小用。因此,造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第五,当前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学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小学德育应实现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效果,组织以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学生德育情感,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对策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4
关键词:道德教育 困惑 建议
一、道德概念的思想起源及德育功能
道德,神圣地矗立在那儿,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充满神秘感。《说文解字》称,“道,所行路也”。后来,“道”逐渐被引申为事理,引申为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法则、规矩和规范。“德”在《卜辞》中写为“值”或“惠”,从“直”从“心”,意思是人做事要站得直,把心放得端正就是“德”。
德育能向人们传递不同形态文化,如人们如果拥有好的道德素养,就会有拥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传递深浅不同层次的规范文化,如我们学生的班级纪律、日常的法律意识,深层次的文化。德育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
二、当代德育的十字路口选择
1.当代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丢失了德育的意识。我本身也是一名党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按照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积极地要求自己,并做出有利的选择:有些人信仰基督教,这也是让人从善,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信仰,能够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去行动;但是一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信仰,不知道生活何去何从,再加上现代生活的物质化追求,使得他们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而德育在这些人面前的监督效果显得有心而无力。这样由于不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原本的德育显得无能为力。
2.利益为上,金钱第一的心理,使得当代德育教育弱化。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着“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我们更主张“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帮助其他人富起来。”这样势必出现贫富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就会使得人们有着难以平衡的心态。这样有些人就会想到“急功近利”的挣钱手段,比如在地铁上、街道旁、经常看到乞丐,而且花样多样化,有年迈的老人,有年轻的残疾人。让人看了心痛不已,这些人很多都是“职业乞丐”,在乞讨“别人的同情心”,却忘了自己的道德。又比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满了市场,消费者尽管睁大“火眼金睛”,也会上当受骗:更令人失望的是在学业上也有“急功近利”现象发生,学生开始找“”。就是找人替考,这些学生似乎忘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个职责。与此相反的是,很多人有钱,却不懂得怎么花,怎么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而是不断地挥霍,忘了人性,忘了向善的本性,忘了本真。
3.多元文化的时代使得道德教育再次走上了迷茫的道路。在全球的冲击下,在民族文化出现的危机的情况下,更要发挥出德育的引导性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爱国之心,提高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而不能一味地效仿国外,是德育面临的紧急的任务。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学校文化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同学校环境的改造联系起来,努力创造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是指“在各自的学校里。洋溢着巩固学校统一、鼓舞学校精神的某种风气、氛围”。形成校风的要素就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历史传统,也包括庆典和活动。例如上海师大有“学思节”,华东师大有“丽娃河节”。在中学可以开办广播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也可以每周创办“彩虹周末”,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自己的知识才华,并从中体会德育意识。
(二)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互促进
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借助各科教学,才能培育学生形成敏锐的知性与丰富的道德情操。形成深厚的文化能力。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和保证,就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态度、道德行为。智体美等不仅具有同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可能性,而且应当尽量使这些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教学都是说教式的教学,各门学科实现本学科固有的教学目标才是重要的。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国内外知识。为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知识能力。学校道德教育有两个要点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关注的:一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材料,让学生不仅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能达到德育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与德育的紧密联
系性。二是日常生活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两个方面既是生活指导的问题,又是道德教育的问题。例如日常乘车时,给老弱病残人让座,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生活中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就会促使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这也是德育的育人功能,能够使人从善,从美。缺乏这两个前提就不会有好的教学。
借助道德教育的这种促进作用,学科教学在成为出色的教学的瞬间也就产生了逆向的促进作用——出色的学科教学也有助于道德教育。这样,两者便处于良性循环的相互作用中。会利于促进学生——将来的社会成员的心灵和谐,使他们拥有一种静心智慧的魅力品质,使他们达到一种高雅脱俗的境界。有了心灵和谐的人,何愁没有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董秀娜,《道德讨论策略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2004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2003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德育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就必须首先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全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开始逐步全面深刻的认识社会,使其不断吸收不同文化价值精髓。但同时也易使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拒斥集体主义;追求现实功利,忽视内在精神。作为价值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正是处于全球化的这样双重影响,主观与客观矛盾之中。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从单一走向整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和融合,使当代大学生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以不同的标准去评价整个社会及自身,并在这种多角度、多维度、异思维审视与评价过程中,他们对于成功与失败、善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评价标准不再单一,而是走向多元文化价值维度的整合。其次,促使当代大学生崇尚实效与开拓创新。在全球化氛围中,年青大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天性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因此,他们能够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主体意识增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注重全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力求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与残酷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首先,价值观念选择上凸显个人本位主义。“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下,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遭到拒斥,一切以获取利益的多少来作为价值判断评判的依据。”个人利益的得失成为许多青年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处理日常事务的准则。不考虑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热衷于个人利益,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其次,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轻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价值观选择更加理智、积极,由单一走向整合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当代大学生视野更加广阔。”他们关注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价值标准趋向于理智、宽容、多维化。他们讲自立、讲竞争、讲效率、讲法制,既以为社会贡献来考虑自我价值取向,也会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上同时也具有矛盾性与双重性
首先,崇尚自我实现,但缺乏自我规划能力。“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应试教育给予他们的单一价值评价方式以及家长对其人生的规划设计,坚持走自己的路。”但是多数学生的自我实现仅仅是停留于意识阶段,没有付诸于行动。崇尚自我实现,而对于怎样实现自我,怎样才能更有意义这类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缺乏信念引导。其次,往往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观点,在行动上却主要从个人利益出发;对自我采取肯定性评价,对他人却采取否定性评价。
三、构建、完善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体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体现时代精神
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使他们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进行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引导他们将价值目标确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二)拓展大学德育内容,凸显价值导向功能
“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人为本的主体性。”长期以来,大学德育教育内容往往忽视学生现实需要,落后于时展需求。大学德育必须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价值思想精髓,又要不断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的积极因素。同时,还必须将其融入到新时期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学风建设教育、就业观念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诸方面,使德育工作不再停留于理论、口号,切实融入到学生生活细微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完善大学德育工作体系,注重层次性、针对性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6
手语是聋哑人使用的语言。它是由手形动作辅之以表情姿势而构成的比较稳定的表达系统,是一种靠动作/视觉进行交际的特殊语言。
人类交互往往声情并茂,除了采用自然语言(口语、书面语言)外,人体语言(表情、体势、手势)也是人类交互的基本方式之一。与人类交互相比,人机交互就呆板得多,因而研究人体语言理解,即人体语言的感知,及人体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信息融合对于提高计算机的人类语言理解水平和加强人机接口的可实用性的极有意义的。手语是人体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包含信息量最多的一种人体语言,它与语言及书面语等自然语言的表达能力相同,因而人机交互方面,手语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而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它生动、形象、直观。
手语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和提高聋哑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为他们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辅助哑语教学、电视节目双语播放、虚拟人的研究、电影制作中的特技处理、动画的制作、医疗研究、游戏娱乐等诸多方面。另外,手语的研究涉及到教学、计算机图形学、机器人运动学、医学等多学科。因此,手语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这里将结合国内外手语研究的相关方向,对手语的识别、手语的合成、手语的网络通信、手的运动约束这几方面作一下综述。
1 手语的识别
手语的识别不但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使得聋哑人,尤其是使得文件程度比较低的聋哑人,使用手语和正常人交流;(2)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的视觉语言理解的机制,提高计算机对人类语言的理解水平;(3)利用手势控制VR中的智能化;(4)机器人的示范学习;(5)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多模式接口等。
从手语输入设备来看,手语识别系统主要分为基于数据手套的识别和基于视觉(图像)的手语识别系统。基于数据手套的手语识别系统,是利用数据手套和位置跟踪测量手势在空间运动的轨迹和时序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系统的识别率高。缺点是打手语的人要穿戴复杂的数据手套和位置跟踪器,并且输入设备比较昂贵。利用数据手套等典型传感设备的方法,台湾大学的Liang等人利用单个VPL数据手套作为手语输入设备,可识别台湾手语课本中的250个基本词条,识别率为90.5%。CMU的Christopher Lee和Xu在1995年完成了一个操纵机器人的手势控制系统。Kadous用Power Gloves作为手语输入设备,识别有95个孤立词构成的词汇集,正确率为80%。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是利用摄像机采集手势信息,并进行识别。该方法的优点是输入设备比较便宜,但识别率比较底,实时性较差,特别是很难用于大词汇量的手语录的识别。在基于视觉的方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1991年富士通实验室完成了对46个手语符号的识别工作。Davis和Shah将戴上指间具有高亮标记的视觉手套的手势作为系统的输入,可识别7种手势。Starner等在对美国手语中带有词性的40个词汇随机组成短句子识别率达到99.2%。Grobel和Assam从视频录像中是取特征,采用HMM技术识别262个孤立词,正确率为91.3%。此外,Vogler与Metaxas将两种方法结合用于美国手语识别,交互采用一个位置跟踪器及三个互相垂直的摄像机作为手势输入设备,完成了53个孤立词的识别,识别率为89.9%。
从识别技术来看,以往手语识别系统主要采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及基于隐Markov模型(HMM)等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分类特性及抗干扰性,然而由于其处理时间序列的能力不强,目前广泛用于静态手势的识别。著名的Fels的GloveTalk系统采用神经网络方法作为识别技术。对于分析区间内的手语信号,通常采取HMM方法进行模型化。HMM是众周知并广泛使用的统计方法,一般拓扑结构下的HMM具有非常强的描述手语信号的时空变化能力,在动态手势识别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址,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美国手语识别系统及台湾大学的台湾手语识别系统等均采用HMM作为系统的识别技术。另外,Grobel与Assam利用HMM识别由戴有色手套的用户通过摄像机输入的262个孤立手语词,正确率为91.3%。然而正是由于HMM拓扑结构的一般性,导致这种模型在分析手语信号时过于复杂,使得HMM训练和识别计算量过大。尤其是在连续的HMM中,由于需要计算大量的状态概率密度,需要估计的参数个数较多,使得训练及识别的速度相对较慢。因而以往手语识别系统所采用的HMM一般为离散HMM。
在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江琴、高文等给出了ANN与HMM的混合方法作为手语的训练识别方法,以增加识别方法的分类特性和减少模型的估计参数的个数。将ANN-HMM混合方法应用于有18个传感器的CyberGlove型号数据手套的中国手语识别系统中,孤立词识别率为90%,简单语句级识别率为92%。接下来高文等又选取Cyberglove型号数据手套作为手语输入设备,并采用了DGMM(dynamicGaussianmixturemodel)作为系统的识别技术,即利用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具有M个分量的混合GaussianN-元混合密度来模型化手语信号,可识别中国手语字典中274个词条,识别率为98.2%。与基于HMM的识别系统比较,这种模型的识别精度与HMM模型的识别精度相当,其训练和识别速度比HMM的训练与识别速度有明显的改善。他们为了进一步提高识别速度,识别模块中选取了多层识别器,可识别中国手语字典中的274个词条,识别率为97.4%。与基于单个DGMM的识别系统比较,这种模型的识别精度与单个DGMM模型的识别精度基本相同,但其识别速度比单个DGMM的识别速度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在国际上他们首次实现了5000词以上的连续中国手语识别系统。另外,清华大学祝远新、徐光等给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动态孤立手势识别技术,借助于图像运动的变阶参数模型和鲁棒回归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运动分割的图像运动估计方法。基于图像运动参数,构造了两种表现变化模型分别作为手势的表现特征,利用最大最小优化算法来创建手势参考模板,并利用基于模板的分类技术进行识别。对12种手势的识别率超过90%。在进一步研究中,他们又给出了有关连续动态手势的识别,融合手势运动信息和皮肤颜色信息,进行复杂背景下的手势分割;通过结合手势的时序信息、运动表现及形状表现,提出动态手势的时空表现模型,并提出基于颜色、运行以及形状等多模式信息的分层融合策略抽取时空表观模型的参数。最后,提出动态时空规整算法用于手势识别。对12种手势,平均识别率高达97%。
尽管已经实现了一些手语识别系统,但中国手语识别仍然面临许多挑占性课题,如手势不变特征的提取、手势之间的过度模型、手语识别的最小识别基于、自动分割识别基元、词汇量可扩展的识别方法、手语识别的辅助信息、非特定人的手语识别问题、混合手指语和手势语的手语识别以及中国手势语语法等。
2 手语的合成
手语的合成是使聋哑人理解正常语言表达的最有效手段,在手语合成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输入部分、文本切分部分、文本的分析与手语码转换、手语库的建立与基于手语词的手语合成和手语的显示。
文本输入部分的功能是编辑输入汉语句子。文本的切分将句子分成词,标点符合单独成词。系统的分词过程首先采用最大匹配发切分,然后利用第一步分词结果通过查找词条的歧义标志位调用词规则,进而进行歧义校正。文本分析与手语码转换是手语合成的重要部分。虽然中国手语是参考汉语制定的,但是两种语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表达形态、基本词汇、句子结构和构词方法。在语言表达形态上:汉语是靠语音/听觉交际的有声语言。中国手语是一种靠动作/视觉交际的可视化语言。在基本词汇上:汉语的词汇大约有近五万多个字组成,总的词汇量可达十万多个。中国手语的词汇仅由3330个手势语组成。中国手语的手势词语与汉语的词语不完全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手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词序有所不同,此外还省略了日常语言的某些词如量词。因此从汉语转换到中国手语,主要解决的基本词汇上的差别,同时考虑部分词汇的差别。手语词库记录了每个手语词的手语运动信息,是手语合成的重要基础。建立手语词库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其质量也直接影响合成手语的结果。目前建立手语词库的方法有两种:运动跟踪方法和手工编辑方法。也有人综合使用这两种方式。运动跟踪的方法是对腕关节及各手指关节的运动由数据手套获取,肩关节与肘关节的运动由位置跟踪传感器获取。而手工的方法是通过手工实验来获取手势的参数。手语是一种可视语言,合成的手语只有显示出来,观察者才能“读”取手语的信息与意义。手语的合成与显示的实现的方法是:在VRML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用于描述三维人体模型H-Anim标准,根据此标准对虚拟人的定义,一个虚人有47关节96个自由度,只要确定这96个自由度的角度值,应用运动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图形学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出虚拟人每个肢体的位置和方向,由此确定虚拟人的一个姿态。一个手语运动是一个人体手势的序列,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显示一个手语运动中的每一个手势,既可以生成对应的手语运动。
3 手语的网络通讯
当今,网络通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通讯手段。研究哑语通讯,使聋哑人更好地融入网络社会,感受科技的进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并且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而手语作为一种动作语言,从广义上讲,它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聋哑人之间,聋哑人与非聋哑人之间,以及异语种间健常人的交流都可能应用到动作语言。从这个意义上,研究哑语的表达与通讯,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
更实现手语的网络通讯,必须采用一种恰当的技术,它既能完成手语图像动画表示,它既能完成手语图像的三维动画表示,产生的数据、文件应该尽可能地短小,且便于压缩,以利于网络传输,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避免网络拥塞,实现实时反应。可以使用三维动画技术来实现手语动画,但一般的三维动画技术形成的图像虽然可能满足生动逼真的要求,却不适合网络应用。因为它们用于图像和动画的文件格式是基于像素的,大小和行为都是固定的,为了得到特体的三维印象,至少需要两幅图解,这使传输量巨大且不能实现交互。同时,基于HTTP、HTML标准的WWW只能表示和传递二维信息,不能满足对三维环境和三维显像具有特定要求的应用需求。鉴于这种应用的特殊要求,提出采用VRML技术。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可以在WWW上操作的三维图形可视化工具,VRML 2.0于1996年8月,它能够灵活有效的方式,将二维、三维图形和动画、影片、声响和音乐等多种效果调和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单一媒体,在环球网上创建动态世界。VRML本身不是一种传统的编程语言,它是一种建模语言,有它自己的文件格式,人们可以用它描述三维场景。它不但能满足图像质量的要求,而且存储和传输的只是物理的三维坐标,图像本身是在本地生成的,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传输量,也便于进行交互操作。同时,使用VRML技术生成的文件格式是ASCII码,能被有效地压缩,这就进一步减轻了网络压力,提高了传输效率,能够实现手语图像在网络上高速传输。
另外,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青木由直教授是研究手语通讯的倡导者,他通过建立一个不同语言的手语翻译字典在Internet实现了日语和韩语的手语的聊天系统,进一步又研究了日本与中国的手语变换,手语手成的二维及三维动画,以及带有面部表情和嘴唇形状的日语和韩语的手语聊天系统等。
4 手的运动约束
人手的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手是由骨头,连接骨头的韧带,作为拉力动力服务的肌肉,运动时连接肌肉与骨头的腱,以及覆盖着保护的软组织和皮肤。骨头通过关节连接起来并且不能改变大小,肌肉产生扭矩和关节通过拉力运动都存在一块或更多的肌肉群为其服务。因此,手的运动极其复杂的。由于真实手的生理特点,手的运动受到一些限制和约束。分析手的运动约束,就可以更好研究虚拟三维人手的运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有关手的动画片中避免一些不真实的动作,使其更加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