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公益志愿活动;物质帮助;精神救助;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78 ― 02
在公益志愿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软实力〔1〕的倡导下,公益事业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我们对于贫困生的救助大部分只停留在物质援助的层面。马洛斯的《人类动机理论》〔2〕中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提示我们:在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依赖经济资助,还要对他们的精神和其他需求予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救助。〔3〕
现实生活中,资助方盲目攀比资助额、不关心贫困生精神层面等现象频频发生,而贫困生由于个人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以及各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自卑、内向、抑郁、嫉妒、怨恨、沮丧等不健康心理〔4〕。笔者所在团队分别对公益事业的资助方1、志愿者2、贫困生3三方进行深入调查,得出造成公益志愿活动精神救助匮乏现象的原因及精神救助匮乏现象改进策略,并经过雅安四所中学志愿活动的实践,证明了改进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
1.调查采取自编式问卷、现场采访、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基于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一百”公益活动的全程跟踪采访,自编问卷,对该公益活动的资助方、志愿者、贫困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回收681份,回收率达97.1%,并采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研究新长城四川大学自强社历次爱心公益活动影视资料、文件资料。
3.对四川大学爱心公益社团指导老师进行现场采访,总结了指导老师对于精神救助匮乏现象的看法和对社团所承办的志愿活动的相关改进策略的建议。
4.跟随“跑完全程”志愿活动志愿者深入雅安4地震灾区四所中学,全程参与并记录活动情况。
二、调查结果:
1、原因分析
1.1资助方存在的问题
调查主要从资助方的角度,就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效果和改进方案对其进行调查。关于公益事业能否达到救助目的打分平均为3.12分(满分为5分),由此得出资助方自身对公益事业的认可度不高。资助方和贫困生的联系被动,不能起到资助方对贫困生精神激励的作用。而且很多资助方提供资助的原因是提升自己的名誉或者为品牌赢得知名度。调查结果见表一。 同时活动的可信度、经济投入、活动较为单一是影响公益活动能良好进行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见表二
1.2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调查人员对300名“爱心包裹”活动受助贫困生就该项目针对性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公益救助活动中精神救助匮乏现象普遍存在。
以“善行100”项目为例,受助对象对于自己所接受的资助并不清楚,只有半数的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接受的包裹是志愿者劝募社会的爱心人士捐赠的,而剩余半数多的贫困生仅是接受资助,没有人跟他们进行交流,这导致了孩子们不能理解资助方和志愿者帮助的意图,认为自己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据受助对象反映,资助方提供的物资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这种种问题导致了孩子们不能正确理解资助方和志愿者的帮助意图,而过多的满足于得到资助短暂的心理喜悦和更多地关注物资分配的不均衡。
其次,调查显示62.5%的公益活动在资助前没有调查贫困生的真实需求,而是单纯的追求物质资助的数量。
这些问题共同反映了部分公益志愿活动的盲目性资助,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导致精神救助的匮乏。
1.3志愿者存在的问题
a. 缺乏对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
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志愿者项目是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类的,这一类志愿都与人的精神救助无关;排名第二的为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服务,孤寡老人及残疾人确实需要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帮助,但对志愿者的采访得知高校组织志愿者前往敬老院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其需求,盲目进行且成效不足。见表三
志愿者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精神,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错位。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多为荣耀动机、提升动机和成就动机,〔5〕主动参与活动意识淡薄,〔6〕忽略了公益志愿的精神救助。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对活动中精神救助的效果能否达到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出发点尤为重要。表六可得如今志愿者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虽在精神救助上有缺失,但其出发点是明确的,未来是坚定而有希望的。调查显示,认为是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的占32%,认为是为了发掘个人潜力的占28%,认为有成就感,归属感的占16%,认为是新鲜好玩拿证书加分的占7%,从众心理的占4%,为了扩大交际圈的占13%。
b.缺乏对志愿活动的实际参与
在对志愿者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今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公益的理解停留在了“有钱才可以做公益”,“公益离我们很远”的阶段。在后期实践过程中,我们分析得出志愿者的公益理念的狭隘与否对公益活动中精神救助和物质帮助的平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改进策略
2.1资助方
资助方可以在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爱心的路上继续向前,同时增强对公益事业组织者的监控力度,扩大透明度,严密关注自己的捐助物资是否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的手中。
另外,资助方和贫困生建立并保持长久联系,阶段性走进贫困生身边,与他们交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以乐观、进取的心态面对生活与社会。
再者,资助方可以出资帮助贫困生走出贫困地区,拓展视野,树立远大的理想,从精神上摆脱自卑与懈怠的心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方可以将致富的方法与技能教授给贫困生让他们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才能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积极乐观地生活。资助方愿意与受助对象建立长久联系的占62%,不愿意的占23%,无所谓的占15%;
2.2志愿者
首先,改进志愿者选拔措施,加大前期培训力度,专业和专任指导老师指导。灌输公益活动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献身公益事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其次,进行活动前期走访调查,确定贫困生的需要,探索可行方式让其主动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最后,与资助方及贫困生建立并保持长久的联系,同时志愿者能够在工作学习之余,周期性的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生保持良好的关系,与受助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参与和调查的“跑完全程”活动在这方面做了全面的印证。活动结束后高中生与志愿者还保持书信和短信的交流,小学生的作文也被定期送到志愿者手中引导和“批阅”。活动后期效果远远超过了志愿者的预料,志愿者本身也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志愿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精神上帮助和支持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达到物质帮助和精神救助并重的目的。
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旺发达,需要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和可持续的志愿精神,〔7〕而精神救助是在众多爱心志愿活动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却是维系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我们提出了以上改进策略,希望能够对公益志愿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2
2011年郭美美事件后,公众的捐赠热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传统公益模式遭受广泛质疑的情况下,无论是官办公益机构还是民间公益组织都在寻求与公众直接沟通的最佳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新浪微博2015年第3季度财报,截至2015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04亿,新浪微博2015年9月的月活跃用户和日活跃用户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3%和30%。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微博吸引了众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加入,公益机构也敏感地察觉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强大传播效力。2016年2月4日在新浪微博上以“公益”为关键词搜索机构认证的用户,可以找到1万3千多家已通过新浪认证的公益机构微博账号。
那么,这些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运营能力和运营效果如何,以及公益机构的官方微博是否真正成为了公益机构贴近公众、传达信息、提高管理透明度的重要工具,目前有关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实证研究较少,难以对这些问题给出较全面的回答。本文将从新浪微博中按一定规则选取部分公益机构,对其微博运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公益机构的微博运营情况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公益机构提升微博运营能力和运营效果提出可行建议。
研究方法和样本描述
(一)关键概念及研究方法
学术上对于公益和公益机构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公益常见的英文译法有public welfare, public good,philanthropy等。但有学者认为公益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对应词,赵立波( 2015)认为在英译时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gongyi”表示,然后根据语境说明其具体含义。第安纳大学的学者将公益定义为:以某种价值观为导向的、为了公共利益的志愿行动。唐昊(2015)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提出现代公益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改变社会体制和社会生态为目标,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志愿行动。在国外,公益机构被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一部分,不得从事政治游说活动,且致力于实现慈善、教育、科学、文化、宗教、济贫等公益目的相关的组织(赵立波,2015 )。有些学者认为政府部门也承担了公共利益方面的责任,因此将政府部门划入公益机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讨论的公益机构主要指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非营利组织,通常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属性。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一类是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其构成十分庞杂(王名,2006)。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通过审议,并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条件变得宽松,登记程序变得简化,必将极大促进数百万未登记的非法人组织走向合法化。本文中所指的公益机构指所有以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研究样本从获得公益机构认证的新浪微博账号中产生。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爬虫软件抓取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数据,然后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运营现状,提出管理建议。
(二)样本描述
2015年7月8日一7月10日本研究以“公益”为关键词搜索新浪微博“机构认证”用户,根据新浪微博的搜索结果,按顺序选择20个公益机构微博账号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入选微博账号至2015年7月9日止的最近三个月内有更新,如果其中有账号不符合要求,则按顺序进行补充。最后产生了微公益等20家公益机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笔者对这20个微博账号的背景进行了调查,认定均符合本研究所确定的公益机构标准。
20家公益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平台型公益机构,以非自营的公益项目入驻为主,同时也会自己发起公益项目。如微公益、新浪公益等;项目型公益机构,主要聚焦于自己发起的公益项目。如宝贝回家、行走的力量等;企业依托型公益机构,主要用于宣传本企业的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如佳能影像公益、新百公益等;媒体依托型公益机构,关注的公益范围较广。如南都公益基金会、京华时报周刊等。
我们采集了这些微博账号自开通微博起至2015年7月9日止的所有微博,共计135834条。主要的微博数据包括:微博用户旧、每条微博的评论数、转发数、点赞数、是否原创、发送时间、微博内容等。20个公益机构微博账号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运营管理情况分析
(一)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运营管理数据分析
1.公益机构迎合互联网发展趋势,较好地把握了微博账号的开通时机
公益机构官方微博开通时机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在微博爆发式增长时开通账号。新浪微博上线后,2010年年底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了1亿,2012年突破了5亿,每天刷微博成为众多网民的生活方式,微博的社会影响力已不亚于主流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公益机构纷纷选择开通微博,希望借助微博平台传递公益理念,唤起社会的关注。本研究中有17家机构开通微博的时间集中于2010和2011年,迎合了当时微博爆发式增长的形势。第二,在重大灾情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开通账号。公益慈善论坛、南都公益基金会和21世纪公益行动三家机构在青海玉树地震期间开通微博,用以表达哀思、传播救援信息、呼叮社会参与救助,体现了公益机构的责任,也有利于扩大公益品牌的影响力。第三,在重要节日时开通账号。有你更美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发出了第一条微博,以“新年快乐”的祝愿开始了微博之旅;蚂蚁金服公益则是在植树节的前一天发出第一条微博,内容为转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母亲绿色工程”的捐款公告;宝贝回家在春节后发出第一条微博“宝贝走了,悄悄的默默的……”,当人们还沉浸在家庭团圆的幸福中时,宝贝回家的这一声呼喊显得特别震撼和令人心痛,这条微博随后产生了71条评论和209条转发。
2.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差异显著
粉丝的数量是微博账号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公益微博账号的粉丝是公益活动的现实或潜在参与者。公益机构在运营微博时除了要注重微博内容外,还应该确立吸引广泛注意力、获得更多粉丝的目标。本研究中的20个公益机构微博账号的平均粉丝数为37万,其中粉丝在200万以上的有2家,10万以下的有6家,10-20万的有7家,20-30万1家,30-40万3家,40-50万1家。总体来看,多数账号的粉丝数量在20万以下,有3个账号的粉丝数只有1万多人,粉丝数量不高。在对粉丝数量和微博数量作相关分析时发现这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也就是说的微博多不一定粉丝数就高。对比公益慈善论坛和微公益:公益慈善论坛发了2万多条微博,粉丝数量只有15万;微公益发6千多条微博,粉丝数量达215万。
3.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活跃度存在较大差异
从平均每天的微博数量看(见表2),有3家机构日均数低于1条,12家日均数在1条到5条之间,5家日均数在5条以上。总体上看,日均数偏低,信息抵达粉丝的概率不高。过于密集地微博产生的刷屏现象容易引起粉丝的不满,过低的量则会使机构的微博被其他海量微博信息覆盖,难以被粉丝看到。
从微博更新的情况看,15家机构在采集数据前(7月10日以前)的一周内都了多条微博,有3家机构最近的一次更新发生在6月,戴尔公益和21世纪公益行动这2家机构则接近3个月未更新,周活跃用户数所占比例为75%。在不活跃用户中,戴尔公益最后一条微博明确公告会暂停服务;21世纪公益行动2013年10月之后微博数量一直处于低位,该机构所属的21世纪传媒公司在2014年9月因新闻敲诈等不当经营的原因,旗下多项业务被查处,诚信受到质疑,公益品牌声誉无疑也受到此事影响,长期未更新内容,放弃微博的可能性较大。
4.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微博时间与普通上班族的工作时间吻合
对20家机构一周七天微博的数量进行统计(见图1),发现周一到周五微博量较均衡,周末两天显著减少,工作日的微博数量几乎是周末的两倍。
对20家机构一天24小时的微博量进行统计,由图2可知中午11点到13点微博量最高,其次是下午3点到6点,其他时间不活跃,在晚上9点到24点虽然出现了小高峰,但峰值低,发送数量小。
从时间看,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更新时间与普通上班族的工作时间比较吻合,可以推测这些机构可能有专人或专业团队负责在工作时间段打理微博。但微博账号的活跃时间与微博用户的活跃时间存在一定的背离。一些微博营销的研究者认为微博用户在周三和周四的互动意愿较强,周五、周六和周日喜欢进行简单的转发。李开复(2011)认为人们每天上网看新鲜事物的时间通常集中在上午9:30至12:00,下午3:30至5:30,晚上8:30至11:30,在线用户度晚上最活跃、上午次之,下午稍少。根据上述研究,公益机构应加大周末两天以及每天晚上的微博更新力度。
5.各公益机构官方微博与用户的互动水平差异显著
按全部微博的1%进行随机抽样,抽选出1338条微博对用户参与互动的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受不确定偶然因素干扰而产生的奇异值会导致研究结论产生偏差,所以有必要对抽选出的1338条微博的评论数、转发数和点赞数进行方差分析和箱形图分析,剔除了5条奇异值特征的微博后标准差达到了要求。为了了解各账号用户参与的活跃度,对每个账号在剔除奇异值后的评论数、转发数和点赞数计算平均值和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数据可以发现,各公益机构的互动水平差异比较显著,且超半数账号单条微博评论数、转发数和点赞数的平均值低于5,处于较低的互动水平。通过对各账号微博内容的分析发现:首先,提问类、抽奖类、附有图片或视频链接类、语言风格活泼的微博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评论或转发。其次,公益机构所发的微博多聚焦于公益活动或公益知识类的内容,很少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因此阅读者主要是微博粉丝或是当时对公益感兴趣的微博用户,影响力难以拓展,这既是公益机构在运营几年微博账号后粉丝量仍然不高的原因,也是粉丝互动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虽然公益机构的使命有别于企业,但为了实现公益目标,适当搭便车进行借势营销以获得更高的曝光机会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公益机构的文案能巧妙地将社会热点与机构所倡导的公益理念、公益活动等产生关联,或者通过评论和转发热门话题的形式参与讨论以聚拢人气。
6.公益机构官方微博的语言风格分为偏感性和偏理性两类
通过对20家微博账号的语言风格的分析,可以将语言风格分为偏感性和偏理性两类,其中微公益是感性风格的代表,公益慈善论坛是理性风格的代表。微公益发的微博内容有很强的互动特点,除了有抽奖活动外,还运用了丰富的表情图,文字轻松活泼,给人一种很萌、很年轻、很有活力的感觉,感染力极强;公益慈善论坛以介绍公益动态和分享公益知识为主,缺少互动元素,所发内容中很少看到动态表情,给人一种比较严肃认真却不免有些古板的感觉。从用户参与的情况看,微公益的评论数、点赞数、粉丝数大大高于公益慈善论坛,这说明偏感性的微博人气更高,互动性更强,不同的语言风格会对微博关注度、粉丝参与等产生显著影响。
(二)公益机构官方微博运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部分公益机构对微博平台投入力度低,缺乏可持续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益机构纷纷触网,一方面利用各大平台拓展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传播公益理念、开展公益活动,但各家公益机构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投入力度存在较大差异。以公益机构新浪微博为例,20家公益机构中仅少数机构微博更新活跃度高,与微博用户互动密切;有些公益机构的账号长期未更新,已成为“僵尸”账号。这说明部分公益机构对微博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有限,并非真正重视微博平台,有些机构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市场回应效果不佳时,就失去了兴趣,渐渐淡出微博。
2.公益机构的微博运营能力参差不齐
大多数公益机构能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适时开通官方微博,定位清晰,所发微博能够聚焦于本机构的公益理念或公益项目,能经常更新微博内容,表现活跃,部分官方微博与粉丝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受关注程度较高。少数账号选择使用专业软件定时微博,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宜推广。一方面这种做法会给用户一种诚意不足的感觉,另一方面如果社会出现一些有影响力的热点事件,之前设置好的定时内容很有可能出现与舆论氛围不合的情况,显得不合时宜,会损害品牌形象。有的公益机构微博内容较散乱,对本机构的公益活动宣传不足。如蒙牛公司的有你最美,其微博内容大多与公益无关,该账号几乎不转发其他微博账号公益类的信息,从该账号中也看不出该企业开展过何种公益项目,而事实上,蒙牛在2013年开展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2014年开展过“我回老家上堂课”的活动,但这两项公益活动在有你最美中只有少数几条微博进行介绍,没有对公益事件展开追踪报道,由此反映出该微博账号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3.各类公益机构微博特色突出,但相互间互动少、缺乏相互支持
以微公益为代表的平台型公益机构,遵循开放的原则,除自己发起公益项目外,还吸引大量的公益项目入驻,不仅自己发起的公益项目的信息,还积极转发各类公益事件,关注社会热点,对社会突发的灾难事件反应速度快,能从灾难事件延伸介绍一些有益的自救和防伤害的知识,很好地把握了宣传时机,体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项目型公益机构主要聚焦于自己发起的公益项目,宝贝回家几乎所有微博都是与失踪儿童相关的信息,行走的力量的也都是项目相关的信息,微博内容单一,与平台型微博账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企业依托型公益机构,以宣传本企业的公益活动为主。如佳能影像公益,其公益活动结合了企业的经营领域和产品特点,微博内容中较少涉及其他公益事件。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公益账号,都存在彼此间交互较少的问题,相互间无友情链接,相互间的转发和评论都较少,缺乏相互间的支持。
公益机构官方微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的建议
当前公益机构的微博运营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长远规划是成功运营官方微博的基础
公益机构对微博账号的运营应制定长远发展规划,设立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对于平台型和项目型的公益机构来说,公益是其主要的经营领域,对于依托于企业的公益机构来说,公益是企业商业活动之外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事务,企业做公益除了回馈社会、为社会公众的福社服务外,还希望籍此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因此,微博对于任何一家公益机构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公益机构应确定微博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未来若干年的发展目标,使运营的部门和员工能够感受到高层对微博业务的重视和做好的决心,相信微博账号的运营是长期和持续的。
(二)互联网思维是成功运营官方微博的保障
微博运营应体现互联网思维,始终秉持用户至上、开放互动的理念,管理上既要有不拘一格的灵活性,同时在常规事务管理方面也要形成规范。用户至上要求运营者了解主要用户的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微博形式和时间,同时从各项管理举措上予以支持和配合。如前所述,用户活跃的时间与普通上班族的作息时间存在出入,因此,负责微博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应作调整。开放互动是指微博运营方要通过关注、转发、回复、评论、链接、提问、抽奖等方式增强与其他公益微博和粉丝的互动。管理上要注重业绩考核,考核的指标要结合微博特点灵活设定,定量与定性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并为员工所认可。
(三)专业团队专人管理是运营官方微博的重要措施
安排专人或专门的团队对微博进行管理,微博业务范围开展较广的可设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公益微博的运营者应该是由对公益充满热爱、责任感很强的机构内部职员或是来自社会的志愿者担任。微博运营者要积极关注社会公益事件,对社会突发事件敏感,并在微博中快速得到反应,如果国家出台有关政策,社会上出现了大的灾难事件等,都应在微博中有所体现。微博运营者还应加强与公益机构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微博运营者不一定直接参与了本机构所有与公益相关的事件,其信息来源应来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即使机构已经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并在各部门向微博运营者输送信息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微博运营者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这些事件,在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后再在微博上传播。
(四)不断创新是公益机构保持持续活力的保证
公益机构要有计划地、切切实实地、创新性地开展公益活动,追踪这些活动的进程体现了公益的透明性,有利于建立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同时也为微博账号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果微博账号没有自己发起的公益项目,缺少原创的公益内容,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促销方式;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
一、促销方式的含义
促销方式是促销工具的具体表现形式,一种促销工具可以用多种促销方式来表现。国内市场的促销方式主要如下:(1)价格折扣。价格折扣能让消费者或经销商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获得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利益,其核心概念是推行者让利,接受者省钱;(2)免费试用。许多厂商在推出新产品时,常会提供免费的商品给消费者试用。(3)竞赛。竞赛促销是基于人们的好胜、竞争、侥幸和追求刺激等心理,通过组织竞赛吸引消费者、经销商或销售人员的参与,推动和增加销售;(4)购买点陈列或展示。它是指购买点陈列设备或用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品讯息,或刺激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5)产品说明会。许多厂商以个别或联合举办产品展示说明会的方式,向顾客介绍公司的产品,如各种展览、展示会;(6)赞助公益活动。公司可以透过对公益活动的支持来建立商誉,如其经理人员赞助其办公地点与厂址所在之社区活动。
二、购买意愿的含义
购买意愿是指消费者企图购买产品的可能性,消费者产生知觉价值后会进一步产生购买意愿,且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通常取决于知觉所获得的利益与价值。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受到外来的刺激,进入到购买者的意识里,再根据消费者的特征与决策过程而产生的购买决策。使消费者产生反应的外来刺激,包括对产品的选择、品牌的选择、经销商的选择、购买时机的选择及购买的数量等的影响。因此可知,消费者的行为会依据不同的情境而影响其购买的意愿。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消费者会经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阶段,所以在购买之前会对产品产生偏好、信念、知觉品质等,这些可以预测消费者最后的决策。
三、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综述
关于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陈柏蓁研究百货公司赠品促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通过实验方法,以促销活动时间的长短和促销赠品的数量为干扰变量来探讨消费者对商店的评价和购买意愿,认为不同赠品促销方式会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促销知觉价值,当促销活动时间长短不同的时候消费者的促销知觉价值会因为不同的赠品促销方式而不同,当促销活动赠品数量不同的时候,消费者对促销知觉价值将随着赠品促销的形式而不同。另一方面,探讨不同生活型态类型的消费者对消费价值评估看法的差异,并分析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资讯来源偏好,以及不同资讯来源偏好度与消费价值评估、购买意愿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女性消费者面对价格、非价格促销策略时,其本身消费价值观与购买意愿的关联性,及不同生活型态类型与资讯来源对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评估与购买意愿之影响。黄义俊、黄庆源、吴俊彦研究了促销评价、品牌知识与品牌忠诚度之间关系,其研究的目的是验证促销评价、品牌知识与品牌忠诚度的关系,验证促销评价对品牌忠诚度的相互间的关联效果,验证品牌知识是否对品牌忠诚度所带来的关联效果。其次,以品质为保证的品牌知识的形成,对品牌忠诚度的提升是有正面影响的。黄家蔚以实验设计的方式,采用三因子组间实验设计研究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产品涉入的程度和促销情景为干扰变量研究他们对促销方式的调节作用。实验以在校的大学生为样本,产品以数码相机和速食面分别代表高、低涉入,探讨促销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评价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促销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评价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产品涉入程度下促销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评价有显著的影响,不同产品涉入程度下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限量限时的促销活动、促销方式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最大,限量促销活动次之,限时促销活动再次之,促销活动未限时限量影响最小。吴青瑜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探讨在何种情况下,价格促销不会降低消费者的长期购买意愿。通过两种实验情景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情形。实验一探讨品牌过去的促销行为及品牌现在促销行为的一致性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实验二从价格促销的产业独特性及品牌现在促销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把受测者的相关知识和产品涉入作为干扰变量。君研究了促销方式与促销情景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使用2*2*3*2实验设计的方式,探讨促销方式及促销情境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另外,针对加入电视购物/网路购物及产品涉入的干扰效果进行探讨。综上所述,在以上促销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的研究中,都加入了不同的干扰变量更加深入的探讨二者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停留在某个角度来进行论证,并没有尝试探讨价格诱因不同的效果的原因。
参 考 文 献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4
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接连的灾难激发了国人前所未有的善心和力量,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全民族动员起来抵御灾难。作为构成现代社会商业经济领域主体的企业,拥有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主力军。
在各类媒体硬性广告宣传效能逐步降低的营销大环境下,企业也在思考如何进行品牌营销创新。能与生存环境建立起良好生态关系的企业,才能让自己的品牌更深入人心。企业公益时代对企业的道德有更好地提升,对员工有更好地的感化和感染。那么现代企业应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企业的公益广告该如何来做?
一、企业公益广告解析
公益广告是指以围绕改善和解决社会共同利益问题而组织开展的广告活动,这类广告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有关道德规范、教育、环境、资源、健康、公共服务等涉及人们当前关心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公益广告肩负着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效益。企业公益广告是公益广告中的一种,是按照公益广告主体划分,强调的是企业作为公益广告的出资主体,区别于社会公益机构组织或者政府政府部门等作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可见企业公益广告的互益性与公益广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本质特征并不矛盾。
二、企业公益广告的成因分析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在播出公益广告时画面上不得标注企业名称、更不得标注品牌。投资于公益广告,反映的是一家现代企业的成熟。随着竞争的加剧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为公益广告商业化出现提供了诱因与条件。
在我国,企业公益广告的出现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
1、公益广告管理的薄弱为其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公益广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设薄弱,管理依据不明。法律性管理条例也未对公益广告做出过明确的规定,多头管理情况严重,管理主体不明。在目前的公益广告管理体制中,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样的法定广告管理机关,还有一些地方的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甚至街道委员会等部门,也都插手公益广告的管理。由于各部门认识不统一,依据不同,职能不同,必然地导致了管理过程中的混乱。
2、消费者由感性消费走向理性消费,企业意识到自身形象的潜在价值
各个企业大都是通过广告、促销、降价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但消费者已被磨砺的越来越理智。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呈现难以识别、受众抵触的失效状态下,企业公益广告独辟蹊径,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与商业巧妙交融,积极呈现社会责任感,并树立公众形象的新的广告发展趋势。
三、公益广告对于企业的意义
经济学给予企业的定义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进步,一种新的企业理念产生了,即“企业的社会贡献”观念。曾一度单纯表现为追求利益的企业,已越来越紧密地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企业的生存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中奠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当大量企业理念逐渐发生此一系列变化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公益活动中。
公益广告以其受众群体大、传播范围广、到达率高的独特优势,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塑造企业形象。公益广告看似一时没有效益,但它在公众心目中产生的长期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整体形象的认同,则是任何商业广告所无法获得的。公益广告的内容虽然与企业自身宣传宣传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社会公共事务密切相关,但企业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把企业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认识公之于众、力求唤起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价值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是说高尚的善行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得失。企业通过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可以扩大影响,改变以往只重经济利益的形象,是一种一举多得的良策。
1、企业公益广告的价值体现
广告作品内容中含有商业元素。企业名称在公益广告内容中的出现已经得到了我国国家管理部门的许可,而产品名称和商标标识则未被放行。但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以及监督管理上的漏洞使得诸如企业名称、企业吉祥物、企业文化内容等方面并未被列入禁止范围,已被列入禁止出现内容的产品名称和商标标识等商业性元素也采取改头换面的手法,使得公益广告内容中含有商业元素。
2、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运作
大型企业资助公益广告能表示企业对大众的爱心和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来之于直接商业经济效益和由良好的社会信誉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大型企业资助公益广告这类广告的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回报,但对社会性的奉献行为正好说明了企业有“关心大众,回报社会”的高尚品德。公益广告有最广的受众面,最大的支持群,利用这一切入点来塑造企业形象,将在最大范围内加强认同感、亲和力。公益广告的恰当使用会促进商业形象的树立,使商业广告的宣传更为饱满、有力。一个企业只有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使企业利益得以充分的实现。
3、企业公益广告的价值实现
现在企业发现时效型公益广告的巨大效应。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从泛滥的商业广告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在特定时期所做的符合时势的公益广告可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共鸣,以期获得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可作为平常时期企业形象塑造的延续或是重要营销举措加以运用。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构建和谐企业;工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2(C)-0066-01
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依存、协调。和谐社会必然会推动和谐企业的发展,只有和谐发展的企业才使职工在企业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好职工之家建设、做好职工维权工作、文明创建工作为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发展的同时才能对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全面、有效、持续的发挥作用等问题都是值得大家探讨的。在此笔者简单的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企业,需要工会抓住维权重点,打好维权基础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企业的基础,工会要把协调好劳动关系作为参与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工会组织维权重点,也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一是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会组织要从维权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同企业行政有关部门进行经常沟通和协调,协商解决重大劳动关系问题;二是加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教育引导。工会组织要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教育和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从国家大局着想,主动为企业分忧,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三是不断提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效。工会组织既要切实把职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全面提高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又要把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
在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员工如何忠诚于企业。要想赢得员工的忠诚,企业必须首先忠诚于员工,并为员工创造忠诚于企业的环境和氛围。相互忠诚是和谐企业的主要体现。
现代企业一般是通过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找到个人发展的机会,使其在企业发展的平台上实现自我发展、提升自我价值,并通过员工的自我发展、价值提升促进企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忠诚,最终实现双赢。
而工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文化构建、为职工创造轻松、有益的工作环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职工在工作之余通过参加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展现特质、陶冶情操,从而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进而更好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一)开展好职工文化工作,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提高职工道德水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职能。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训以及文学、文艺、体育、图书阅览、文化休息、公益活动、等职工业余文化娱乐的诸多形式等。让职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增强集体意识,加深对企业的热爱。
(二)抓好职工之家建设,增强职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工之家建设。把建家与构建“和谐新桥”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职工之家建设成为凝聚职工智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之家;坚持依法维权,敢于和善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权之家;创新企业文化,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之家;开展素质培训,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学习之家。明确工会建家的六大内容:即组织工作、群众生产、民主管理、生活保障、宣传教育、自身建设。
例如:新桥煤矿工会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方面所作了相当有效的工作,在协助营造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煤炭系统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竞争时时处处存在,员工工作地区偏远,工作量大,思想压力也很大,针对这一情况,矿工会经常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每年都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职工运动会、篮球赛、卡拉OK比赛、“送温暖”等文体、公益活动,等等,在减缓了员工压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全民健身纲要在公司的实行。这些活动把员工紧紧围绕在企业身边,激发广大职工的潜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工作热情,使企业员工能够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三、构建和谐企业,需要工会发挥“助推器”作用,促进企业民主管理
工会组织,力推职工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抓手,是工会维权的重要机制。几年来,新桥煤矿工会工作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职工民主管理,什么时候企业的和谐气氛就浓。为此,我们重点抓了几项重要制度的落实:
(一)是职代会制度。职代会是企业实行矿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平台。新桥煤矿自组建工会后,在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职代会的作用,使职工代表的知情权、参政议政权、评议领导干部权、监督检查权等权利得到落实。
(二)是矿务公开制度。矿务公开是我们国有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实行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是理顺职工情绪,构建和谐气氛的有效方法。通过工会的工作,新桥煤矿的矿务公开工作向企业重大决策、企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和延伸,既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三)是职工群众意见收集和反馈制度。加强与职工群众的沟通,让职工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职工对企业的意见建议能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对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反馈,该解释的解释清楚,该解决的尽快落实,使职工群众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热情化作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
结束语: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会在保持企业稳定、调节企业矛盾、尤其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煤化集团新桥煤矿工会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6
诚实守信是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助学体系。但是少数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为了获取资助弄虚作假,甚至借贷不还,导致部分资助资源分配不公、浪费严重。为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促进资助体系更加合理完善,确保贫困生成长成才,贫困生诚信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认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确保贫困资格认定的真实性、贫困程度的准确性是合理高效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失真。有些民政部门对学生持有的《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核实不深入,把关不严,导致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也具有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使得原始贫困证明材料失去了真实性及权威性,严重冲击了贫困资格认定的公平性。2.评议过程中弄虚作假,拉帮结派。有些学生为了能被认定为贫困生,利用人际关系到处拉票,导致少数被认定的贫困生贫困等级有误差,甚至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也被认定为贫困生。看似民主公正的认定程序,因为部分学生的不诚信而影响了本应公平的认定结果。3.调整过程中恶意隐瞒,编造事实。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对认定的贫困生实行动态管理,其出发点是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状况,以便集中有限资源高效地开展帮困工作,并对新近致贫的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帮扶资助。但是调查发现,学生一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并成功建档,几乎没有人愿意自动撤档,多数建档贫困生刻意隐瞒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事实,以便可以继续享受国家、学校给予的各项资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大批非贫困生看到贫困生每年都有多少不等的好处,便利用贫困生调整这一机会,通过各种手段伪造贫困证明,编造着各种理由,申请增补为贫困生。直接导致贫困档案的准确性,严重影响了调档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得学生贫困档案的动态管理陷于困境,阻碍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受资助后诚信缺失的表现
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奖助学金是各级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费、生活费压力而划拨的专项资助。部分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奖助学金的情况下,有些行为不免让人非议。1.不当使用所得资助。有些学生获得贷款、助学款后,并未把这些款项用在正常的学习上、必要的生活上,而是用于购买电子产品、高档服装、请客吃饭等,甚至有学生拿这些款项进行投资,攀比消费、随意挥霍。2.蓄意拖欠助学贷款。部分学生不按合同约定归还助学贷款本息、还款违约,甚至还有恶意逃避还贷的行为,导致金融机构、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质疑。3.消极对待勤工助学。为鼓励困难学生自主、自强、自立,大多高校都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为困难学生提供一些有偿的工作机会,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生活压力。但是,有些贫困生根本不珍惜这种机会,对安排的岗位挑三拣四,嫌苦怕累,经常以种种理由为托词减少工作时间。甚至个别同学表现出对工作无所谓的态度,不履行助学岗位合同单方离岗辞职,连书面申请都不交,导致社会、高校等用工单位对勤工助学学生存在负面看法。[1]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审核程序不严谨、界定标准不明晰
首先,生源地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调查不深入、审查不严格、把关不严谨,导致少数不诚信学生有机可乘。而高校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无法完全核实,进而为不诚信学生提供了一条开具假证明、伪造假材料的途径。其次,在贫困等级评定过程中,界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评定依据的申报材料失真,没有严格、明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又不能在学生中间横向比较,导致贫困等级界定存在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需要资助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和班级学生的普遍反应结合申报材料确定,导致少数学生钻空子,不能保证贫困等级绝对公平与公正。因此,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急需加强和完善。
(二)缺少监督和惩罚机制、监管制度落后
诚信行为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合理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也是促进贫困大学生诚实守信必要手段。少数学生之所以敢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骗取贫困生资助金,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享受资助的在校贫困大学生,老师、同学的监督尚能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毕业离校的学生,社会监督几乎不存在。目前,受到电子商务等影响,部分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辅导员老师和同学监督也越来越困难。况且高校即使发现少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往往多做“批评教育”工作,充其量也就是纪律处分,几乎没有更为严格的处罚。严重缺失惩戒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在弄虚作假方面有恃无恐。
(三)部分贫困生自立精神不足,感恩教育缺失
国家和学校仅凭贫困证明就为贫困生提供无偿性资助,使学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被动的等待各种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导致责任感不强,进取心不足,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也正是这一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抵抗无偿资助的诱惑,进而伪造各种贫困证明,“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的无偿资助。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感恩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学生没有从心灵深处认识到资助帮扶政策的实质,把国家的资助当成理所当然的福利,心安理得地享受资助政策带来的“免费午餐”,缺乏对社会、国家和高校感恩意识,严重助长了不诚信行为的风气,使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三、解决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方法,健全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认定不能仅依据贫困证明做出简单判断,而应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合理可行的资格认定标准。如在众多提供贫困证明的申请者中,有无孤儿、单亲,是否同时提供低保证明、残疾证、下岗证、重大疾病诊断书等证明材料,再结合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是否使用高档手机、是否有高消费等进行量化评估,以此为依据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分档。同时,要对家庭经济情况材料加大力度予以调查核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学校周边的区县实地了解当地申请贫困认定的学生的家庭情况。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生活,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宿舍,通过谈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在班级建立民主测评方案,让同学们行使监管的权利,对受助学生经济困难不真实的情况进行举报,建立起“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层级认定体系。最后,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各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和更新。
(二)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及奖惩机制
建立在校大学生诚信档案,重点考核评估学生在考试、申请助学贷款、学杂费缴纳方面的诚信行为,把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资助建档重要依据。同时,建立高校“贫困生诚信评价平台”,延至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学校严谨、慎重地对学生的诚信进行科学的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资助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诚信评价结果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提高补贴、发放证书、进行表彰、记录档案等;对于诚信评价结果低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按照不诚信等级进行不同的惩罚,如按量减少补助,甚至停止一切补助,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取消资格,取消入党资格,并且记录档案等。以此来提高受资助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得更多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也使得高校的资助工作能更加有效的进行。
(三)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有偿资助模式
近些年的高校资助工作经验证明,无偿资助模式确实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为贫困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这种资助模式仅仅具有“输血”功能,停留在暂时的“济困”阶段,难以起到“造血”功能,不能使贫困学生长久的远离经济困境。通过建立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有偿资助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无偿资助模式的缺陷,实现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高校等资助单位应该适当调整奖助比例,把大部分无偿资助款项逐步转移到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上,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报酬,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大学生“助研计划”,鼓励学业优秀、动手能力强的贫困学子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资助单位单独设置与科研教师相配套的助研经费。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既能得到相应的资助,又能锻炼科研素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每项公益活动设定相应的积分,把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分值作为资助档次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三种措施,可以避免贫困学生对“无偿资助”的过度依赖,大幅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